多能融合
搜索文档
新疆科技创新大会举行 多个创新平台揭牌
中国新闻网· 2025-11-18 01:30
中新网乌鲁木齐11月17日电 (苟继鹏)11月17日,新疆科技创新大会在乌鲁木齐市举行,对获得2024年度 新疆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的5位科学家、149项新疆科学技术奖获奖成果进行表彰。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新疆能源化工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 装备实验室、新疆天山科技创新院等五个创新平台正式揭牌亮相。为新疆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智能 装备研发、能源化工、科创生态培育等领域搭建创新载体。 其中,新疆能源化工实验室将围绕新疆能源领域的"多能融合、低碳发展"核心需求,开展能源化工领域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多能融合、低碳煤化工、含氧化合物、产品精细化高值化、与能源化工相关的 其他方向等技术,充分发挥新疆丰富的能源资源和产业基础,打造国际一流的能源化工领域科技创新和 成果转化平台。 水资源对于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此次揭牌的丝路水实验室将立足新疆,面向中亚,打造集基础 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决策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平台。 新疆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平台的建设意义深远,将为新疆进一步集聚高端科研人才,打通产学 研融合堵点,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近年来 ...
从拼价格到拼价值储能 产业进入关键转型期
中国证券报· 2025-10-11 07:59
行业转型与核心驱动力 - 储能产业正经历深刻转型,从拼价格转向拼价值,从电力系统可选配角升级为核心枢纽,撑起万亿级赛道 [1] - 行业当前面临的核心挑战是储能时长不足,当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20%时,4小时以上储能成为刚需,占比突破50%时,10小时以上长时储能必不可少 [2] - 储能与氢能发展窗口期开启,驱动逻辑发生根本转变,政策体系从引导走向夯实,市场应用从试点推向刚需,产业定位从配套升级为核心 [6] 技术路线多元化 - 储能技术告别单一化,进入“成熟分化、场景融合”的新阶段,锂电池主导中短期市场,铅电池、液流电池、空气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在长时储能领域加速突破 [2] - 长时储能的突破关键在于材料革命,通过材料创新提升性能、降低成本,例如GCL-PHY干法制备正极材料大幅降低工艺成本和能耗,硅碳负极逐步替代传统负极材料 [3] - 未来技术发展强调多能融合与协同,坚持铅、锂、氢、钠等多种技术路线并举以应对多元场景需求 [6] 市场机制与商业模式 - 容量电价机制和辅助服务市场的完善将推动行业从低价竞争转向价值竞争,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协同催生新质生产力 [4] - 新型储能的市场机制、商业模式和标准体系在“十五五”时期将逐步健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稳定发展 [4] - 电价波动等不确定性倒逼储能发展重心向电网侧转移,容量市场的建立将为电网侧储能提供关键效益支撑 [4] 应用场景与未来展望 - 储能的核心价值在于为风能、太阳能等间歇性新能源补能,使其具备容量支撑与辅助服务能力 [5] - 到2030年,储能装机规模有望实现近10倍增长,氢能产业也将步入爆发式成长期 [6] - 储能系统正成为算力核心基础设施,预计到2030年算力构成中95%为推理算力,对电网实时平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推动风光储算一体化平台发展 [6]
从拼价格到拼价值 储能产业进入关键转型期
中国证券报· 2025-10-11 04:58
行业转型与核心驱动力 - 储能产业正经历深刻转型,从拼价格转向拼价值,装机规模有望大幅增长,撑起万亿级赛道 [1] - 行业转型由技术路线多元化、市场机制完善和多能协同融合等多维度驱动,旨在破解长时储能不足等痛点 [1] - 驱动逻辑发生根本转变,政策体系从引导走向夯实,市场应用从试点推向刚需,产业定位从配套升级为核心 [6] 技术路线多元化发展 - 储能技术告别单一化,进入“成熟分化、场景融合”的新阶段,锂电池仍主导中短期市场,但铅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在特定场景加速突破 [2] - 长时储能成为新型电力系统刚需,当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20%时,4小时以上储能是刚需,占比突破50%时需10小时以上长时储能 [2] - 材料革命是长时储能突破的关键,通过干法新工艺等材料创新可大幅降低工艺成本和能耗 [3] 市场机制与商业模式演进 - 容量电价机制和辅助服务市场的完善将推动行业从低价竞争转向价值竞争 [4] - 电价波动等不确定性促使储能发展重心向电网侧转移,容量市场的建立将为电网侧储能提供关键效益支撑 [4] - “十五五”时期新型储能的市场机制、商业模式和标准体系将逐步健全,步入全面市场化发展新阶段 [4] 多能融合与未来应用场景 - 未来关键在于协同,需构建多能融合生态系统以应对多元场景下的复杂需求 [6] - 储能核心价值在于为新能源补能,解决间歇性问题,使其具备容量支撑与辅助服务能力 [6] - 储能系统正成为算力核心基础设施,到2030年算力构成中95%为推理算力,对电网实时平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推动风光储算一体化平台发展 [6] 产业发展规模预测 - 到2030年储能装机规模有望实现近10倍增长 [6] - “十五五”时期是储能与氢能发展的关键窗口期,氢能产业也将步入爆发式成长期 [6]
从拼价格到拼价值储能产业进入关键转型期
中国证券报· 2025-10-11 04:57
行业转型与核心驱动力 - 储能产业正经历深刻材料革命,技术路线从锂电独秀迈向百花齐放,长时储能已成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刚需 [1] - 行业通过技术路线多元化、市场机制完善、多能协同融合等维度,破解长时储能不足、安全风险、全球化程度低等痛点,实现从拼价格向拼价值的转变 [1] - “十五五”时期将是储能与氢能发展的关键窗口期,产业驱动逻辑已发生根本性转变,政策体系从引导走向夯实,市场应用从试点推向刚需,产业定位从配套升级为核心 [4] - 业内预测到2030年储能装机规模有望实现近10倍增长,氢能产业也将步入爆发式成长期 [4] 长时储能的技术需求与突破 - 当新能源总装机占比超过20%时,4小时以上储能将成为刚需,当新能源装机占比突破50%时,10小时以上长时储能必不可少 [2] - 实现6小时级储能可有效缓解当前新能源消纳、电网调峰等诸多难题 [2] - 长时储能的突破关键在于材料革命,需实现技术性、经济性与安全性的平衡 [2] - 行业内已涌现突破性成果,如GCL-PHY法制备正极材料开辟干法新工艺,摆脱对化工园区依赖,大幅降低工艺成本与能耗指标 [2] - 在负极材料领域,传统材料正逐步被硅碳负极替代,并研发单边、多边等多种形态的硅碳负极,同时发力下一代新型碳材料以满足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需求 [2] 技术路线多元化发展 - “十五五”期间储能技术将告别单一化,进入“成熟分化、场景融合”新阶段 [1] - 锂电池因建设周期短、部署灵活等优势仍将主导中短期内市场 [1] - 铅电池在数据中心、分布式电源等场景的性价比优势持续凸显 [1] - 液流电池、空气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技术在长时储能领域将加速突破 [1] - 未来关键在于协同,构建多能融合生态系统,坚持铅、锂、氢、钠等多种技术路线并举以应对多元场景复杂需求 [5] 市场机制与商业模式演进 - 随着容量电价机制、辅助服务市场完善,储能产业将从拼价格转向拼价值,通过源网荷储一体化协同催生新质生产力 [2] - 低价竞争导致企业利润微薄、制约技术创新已成为行业共识 [2] - 电价波动、用户用电变量等政策与市场不确定性倒逼储能发展重心向电网侧转移,容量市场建立将为电网侧储能提供关键效益支撑 [3] - “十五五”时期新型储能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标准体系将逐步健全,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稳定发展 [3] 核心价值与应用场景拓展 - 储能核心价值在于为新能源补能,解决风能、太阳能间歇性问题,使其从只有电量价值升级为具备容量支撑与辅助服务能力 [3] - 电源无储不立,电网无储不稳,电荷无储不灵,储能系统正在成为算力核心基础设施 [5] - 到2030年,算力构成中将有95%为推理算力,对电网实时平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5] - 协鑫集团正研究在中东地区搭建风光储算一体化平台,通过多能融合把握储能产业投资机遇 [5]
行业最新研判:储能“黄金”发展期已至
上海证券报· 2025-10-10 07:52
行业增长前景 - 未来五年全球新型储能装机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0%至40% [1][8] - 到2030年,全球新型储能装机预计超过500吉瓦,投资总规模预计达6000亿美元 [8] - 到2030年,中国储能装机规模有望实现近10倍增长,氢能产业将步入爆发式成长期 [7] - 2035年中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总量预计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 [6] 行业定位与驱动因素 - 储能产业定位从配套升级为核心,市场应用从试点推向刚需 [1][7] - 新型储能已从新能源的合规性要求,跃升为新型电力系统的经济性资产 [4] - 储能系统正成为算力核心基础设施,到2030年算力构成中95%为推理算力,对电网实时平衡能力提出高要求 [1][4] - 构建多能融合的生态系统成为关键,需坚持铅锂氢钠等多种技术路线并举以应对多元场景需求 [7][8] 技术发展与材料创新 - 储能产业发展的问题主要是材料问题,关键在于源端材料的突破 [5] - 协鑫集团开发GCL-PHY法制备正极材料磷酸(锰)铁锂,可将工艺成本和能耗指标降低50% [5] - 协鑫集团是全球最大硅烷气制造商,使用硅烷气加多孔碳制造硅碳负极,并发力碳纳米材料以满足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需求 [5] - 公司电池材料已实现向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海辰储能等客户的批量供货 [5] 市场现状与挑战 - 截至今年8月,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为16.9亿千瓦,已达到“十三五”末的三倍以上 [6] - 风光发电贡献了“十四五”以来80%的新增电力装机,发电量占比以年均提高2.2个百分点的速度攀升 [6] - 新型电力系统面临电力保供和系统稳定两大安全挑战,新能源发电具有随机性、波动性和间歇性 [7] - 电力系统呈现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的“双高”特性,系统韧性和安全水平亟待提升 [7] 具体应用与项目 - 协鑫集团正探索在中东地区搭建“风光储算”一体化平台,电价仅约0.15元 [4] - 单次大模型训练耗电量相当于3000辆特斯拉绕赤道一圈,需配套50毫瓦时储能系统保证供能 [4] - 当前可行的基准方案为每1吉瓦新能源装机容量,按照30%比例配备4小时时长储能,需1.2吉瓦时储能容量,即两者比例1:1.2 [4]
增速快场景多 储能产业步入战略机遇期
上海证券报· 2025-10-10 02:40
行业增长前景 - 未来五年全球新型储能装机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30%至40% [2][8] - 到2030年全球新型储能装机预计超过500吉瓦,投资总规模预计达6000亿美元 [8] - 到2030年储能装机规模有望实现近10倍增长 [7] - 2035年中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总量预计将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 [6] 储能应用场景与重要性 - 储能系统正成为算力核心基础设施,到2030年算力构成中95%为推理算力 [3] - 储能在电力系统中应用广泛,体现为“电源无储不立,电网无储不稳,负荷无储不灵” [3] - 储能是应对新能源随机性、波动性挑战,提升电力系统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关键支撑 [6][7] - 市场应用从试点推向刚需,产业定位从配套升级为核心 [2][7] 技术发展与创新 - 储能产业发展关键在于源端材料的突破,协鑫集团开发干法新工艺GCL-PHY法制备正极材料,可将工艺成本、能耗指标降低50% [4][5] - 协鑫集团是全球最大硅烷气制造商,使用硅烷气加多孔碳制造硅碳负极,并发力碳纳米材料以满足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需求 [5] - 天能集团坚持铅、锂、氢、钠等多种技术路线并举,以应对多元场景下的复杂需求 [7] 具体市场与项目 - 协鑫集团正探索在中东地区搭建“风光储算”一体化平台,电价仅约为0.15元/度 [3] - 当前可行的基准方案为每1吉瓦新能源装机按30%比例配备4小时储能,需1.2吉瓦时容量,即新能源装机与储能容量比例为1:1.2 [3] - 截至今年8月底,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为16.9亿千瓦,是“十三五”末的3倍以上,贡献了“十四五”以来80%的新增电力装机 [6]
专家把脉榆林煤化工转型方向
中国化工报· 2025-09-17 10:27
榆林煤化工产业转型发展方向 - 发挥煤油气盐四大资源优势 推动煤化工与传统石油化工 盐化工耦合发展 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融合发展 实现绿色低碳发展[2][3] - 构建4个千亿级 8个百亿级和一批精细化工项目为支撑的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 坚持高端化 多元化 低碳化发展方向[2] 煤化工与石油化工耦合技术突破 - 甲醇石脑油耦合制烯烃技术将甲醇制烯烃放热反应与石脑油裂解制乙烯吸热反应耦合 大幅降低能耗 提高石脑油原料利用率 实现油化随时切换[3] - 乙二醇制1 2-二氯乙烷新技术将乙二醇和甲烷氯化物转化为聚氯乙烯原料 打破电石法乙炔制氯乙烯路线的高能耗 高排放及汞污染瓶颈[3] - 煤油融合新型化工产业链具有流程短 能耗低 转化率高特点 减少对原油依赖 对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3] 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融合方案 - 煤制烯烃引入充足绿氢可完全替代水煤气变换环节 减少70%二氧化碳排放[4] - 电解水制氢副产氧气用于煤气化工艺流程 从空分装置节省能耗 促进煤化工零碳排甚至负碳排[4] 精细化工产业发展路径 - 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精细化工创新平台 集聚全省优势资源[4] - 锚定产业链应用终端 通过深加工发展含氟电子化学品 含氟涂料 特种高能燃料等高端精细化学品和功能材料[4] 榆林产业基础优势 - 作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和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 是全国重要甲醇 煤制烯烃 聚氯乙烯等大宗化工产品生产基地 产能位居前列[2] - 岩盐资源储量居全国之首 为煤化工与盐化工耦合发展提供条件 可破解碱氯失衡难题[3]
院士指路河南石化业高端绿色转型
中国化工报· 2025-06-20 09:56
行业现状与挑战 - 河南省石化产业结构偏重、能源依存度较高 煤炭对外依存度约50% 油气资源对外依存度高达90%以上 [2] - 已形成47个特色鲜明、差异化发展的化工产业集群 区域特色突出 但产业链条较短、产品同质化严重 [2] - 合成氨、甲醇单体规模较小 石化产品原料成本高 同质化现象严重 [2] 转型方向与策略 - 推动石化产业与新能源产业、人工智能深度融合 实现高端绿色转型 [3] - 多能融合发展路径包括:再生能源+石化、煤化工+石油/盐化工 [3] - 低碳工艺变革方向:甲醇石脑油耦合制烯烃/芳烃、一步法烯烃/芳烃等 [3] - 新材料高端转化重点:煤基含氧化合物高端新材料 实现合成气高端拓展 [3] - 智能数字化转型措施:加快人工智能研发与智能工厂建设 实现人工智能+化工发展 [3] 展会与区域协同 - 展会主题为"山河四省一区战略推进化工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涵盖16个领域包括化工新材料、电子化学品等 [3] - 发布《山河四省化工产业链协同发展白皮书》 明确构建万亿级化工产业集群的战略路径 [4] - 化工产业被定位为中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领域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