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研体系建设
搜索文档
青银理财,“稳”与“进”背后的“道”与“术”
中国证券报· 2025-10-28 23:03
业绩表现 - 2025年三季度3-6个月和6-12个月期限产品业绩基准中枢达标率均达100%,1-2年期限产品达标率为97.83%,在全行业同类产品中居于前列[1] - 低波稳健类产品线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累计发行462只,募集规模超680亿元,所有到期产品收益均超过业绩基准或业绩基准区间下限[3] - 公司到期收益大幅高于行业均值,展现出很强的业绩稳定性与达标能力[1] 产品策略与创新 - 为应对传统固收类资产票息收益下降和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的市场变化,公司积极优化产品设计,丰富产品类型[2] - 固收+权益系列产品是重要创新,将权益资产配比细分为5%以内低配、10%以内中配、15%以内标配、20%以内高配等多种类型,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3] - 公司大力发展低波稳健类产品,以契合低利率环境下投资者对资产安全性和收益稳定性的核心诉求[3] - 公司通过微含权等产品动态捕捉市场机会,并布局特色主题理财,满足投资者多元化需求[1][2] 投资与投研体系 - 投资策略侧重从大类资产配置逻辑中寻找确定性机会,动态调整股债资产比例[1][5] - 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利率走势调整资产配置,市场不确定性增加时侧重债券资产,经济平稳时适度增加权益资产[5] - 权益投资通过深入研究行业趋势和企业基本面进行左侧布局,并利用量化投资策略捕捉短期波动带来的交易机会[5] - 非标投资通过优质资产为产品提供稳定估值和现金流,深化本地资源挖掘,借助母行资源获取优质企业项目[5][6] - 内部投研体系通过每周量化模型、中观数据跟踪和每月基本面策略报告筛选结构性投资机会,并紧密跟踪市场情绪和资金指标以把握交易时机[4] 未来发展规划 - 产品创新方面,公司将优化现有产品系列,紧跟市场需求与政策导向研发多元化产品,并深化客户分层管理[7] - 投研能力建设方面,将加大投入打造一流团队,完善研究质量评估体系,实现多类投资业务全覆盖[7] - 渠道拓展方面,将探索业绩考核分配新模式,维护拓展代销渠道,建设数字化营销平台,并借助大数据和AI实现精细化运营[8] - 合规风控方面,将推进制度体系迭代与流程优化,建立三位一体监督机制,并强化全流程风险管理体系[8] - 数字化转型方面,将以“业务数据化、数据服务化、服务智能化”为目标,构建覆盖全业务链的智能信息科技生态体系[9]
长盛基金投研“进化论”:发挥集体智慧,打造智能化综合投研支持平台
新浪基金· 2025-10-18 11:11
行业政策导向 - 证监会5月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要求强化核心投研能力建设并建立投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1] - 政策引导基金公司加快"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支持基金经理团队制管理模式,旨在解决研究与投资脱节、投资与风控冲突等问题[1] - 战略部署引导行业从对"明星基金经理"的过度依赖转向系统化和团队化作战模式[1] 长盛基金投研体系建设 - 公司作为首批基金公司之一,在"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上纵深演绎,投资决策体系实行集中决策防风险机制[1] - 公司形成从团队到基金经理的垂直体系以及不同风格基金经理间的平行体系,权益投资团队对每个投资标的的深度报告进行充分讨论[2] - 固收业务坚定以绝对收益为目标导向,建立完整细致的体系跟踪发债企业基本面变化[2] 长盛基金投研运作机制 - 公司建立了周度报告会、月度模拟组合会、季度投委会的三重固定投研讨论机制,并通过每日晨会、不定期行业观点交流等形式完善闭环[3] - 每周深度报告研讨保持信息新鲜度,月度研究员模拟组合会议及时把握行业动态,季度投委会聚焦宏观与中观比较[3] - 该机制高效整合团队智慧,有助于覆盖广泛行业并及时把握变化[3] 中型基金公司发展路径 - 在行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以长盛基金为代表的中型基金公司正走在"集中资源、有效转化、精品化突破"的投研体系建设道路上[2] - 公司建立投研一体的互信讨论机制,用集体智慧进行关键问题决策,并设计多层次、立体化的讨论框架以保证深度和时效[2] - 公司通过打造精品化产品矩阵力争突围,把握结构性机遇以提升投资体验感和获得感[2]
长盛基金投研“进化论”:发挥集体智慧 把握变革机遇
全景网· 2025-10-17 07:35
行业政策导向 - 证监会5月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要求强化核心投研能力建设[1] - 政策旨在建立基金公司投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引导行业持续强化资源投入[1] - 政策支持加快“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支持基金经理团队制管理模式[1] 行业发展趋势 - 政策引导行业破解对“明星基金经理”的过度依赖,从个人作战转向系统化团队化作战[1] - 行业需解决传统模式下研究与投资脱节、投资与风控冲突等问题[1] - 中型基金公司正走在“集中资源、有效转化、精品化突破”的投研体系建设道路上[2] 公司投研理念 - 公司不推崇单打独斗,而是强调“集体”的力量,实行集中决策防风险机制[1] - 投资决策通过基金经理与研究员等全体投研人员高频讨论互动形成[1] - 公司建立投研一体的互信讨论机制,用集体智慧进行关键问题决策[2] 公司投研架构 - 公司形成从团队到基金经理的垂直体系,以及不同风格基金经理间的平行体系[2] - 权益投资团队对每个投资标的的深度报告进行充分讨论,内容涵盖市场风格、行业格局等[2] - 固收业务坚定以绝对收益为目标导向,建立完整体系跟踪发债企业基本面变化[2] 公司投研机制 - 公司形成周度报告会、月度模拟组合会、季度投委会的三重固定投研讨论机制[3] - 周度深度报告研讨保持信息新鲜度,月度模拟组合会议及时把握行业动态,季度投委会聚焦宏观与中观比较[3] - 通过每日晨会、不定期行业观点交流等形式,完善从研究产出到投资转化的闭环[3] 公司战略路径 - 公司设计多层次、立体化的讨论框架,兼顾深度与时效,使研究成果更好转化为投资效益[2] - 公司通过打造精品化产品矩阵力争突围,把握结构性机遇,提升投资体验感和获得感[2]
知名基金经理相继卸任高管,背后有何深意?
国际金融报· 2025-09-30 22:45
行业核心趋势 - 公募基金经理加速去“高管化”,核心投研人员卸任行政管理职务以专注于投资管理工作 [1] - 行业正从“个人依赖”向“投研体系”转型,强调平台化、一体化建设 [1][7] - 证监会发布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基金公司强化核心投研能力,加快“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的投研体系建设 [7] 易方达基金高管变动案例 - 张清华于9月29日卸任副总经理,专注于投资管理,其在管规模为479.38亿元 [1][2] - 张坤于5月15日卸任副总经理,继续担任基金经理,其在管4只基金合计规模550.47亿元 [2] - 陈皓与萧楠于3月20日同步卸任副总经理,二人最新在管基金规模均超过200亿元 [3] - 副总经理冯波于9月27日卸任两只基金的管理职务进行“减负”,目前仅管理1只基金 [3] 其他基金公司案例 - 诺安基金杨谷于今年4月不再担任公司副总经理,专注于投资工作 [5] - 万家基金黄海与乔亮于去年9月离任副总经理,分别转任投资总监/首席投资官和首席量化投资官 [5] - 南方基金史博于去年9月卸任副总经理,依旧管理多只基金 [6] - 信达澳亚基金冯明远于去年11月卸任副总经理,转任首席投资官 [6] - 睿远基金陈光明于2022年主动卸任总经理职务,专注于投资管理 [6]
益民基金|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数字化转型助力投研水平提升
新浪基金· 2025-09-25 10:10
文章核心观点 - 《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颁布为公募基金行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其中强化核心投研能力建设的举措对行业未来走向影响深远 [1] - 公募基金公司投研平台数字化转型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数据整合、智能工具应用和人才培养等举措,可提升投研效率与质量,为投资者创造更稳定、可持续的收益 [6] 现有投研体系弊端 - 部分基金公司过度依赖明星基金经理,导致投研模式单一分散,缺乏系统性与前瞻性 [2] - 过度依赖个人能力导致业绩波动大,基金经理精力有限,难以应对众多上市公司和复杂多变的市场 [2] - 缺乏体系化精细化管理,人才考核激励机制与平台化理念不匹配,加快投研平台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 [2] 投研体系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举措 - 益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数量金融实验室”,作为投研体系内各部门人员合理调配的机制,通过数学工具开发辅助投资策略 [3] - 应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文本自动化分类、摘要提取和情感分析,从海量报告中快速提取关键信息,大幅提升效率 [4] - 加强内部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化投资等课程培训,并引进外部数字化人才,建立数字化人才激励机制 [5] - 作为中央财经大学创新发展学院的产研融合实践基地,为数字化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5] 转型挑战与应对 - 转型面临技术难题、数据安全风险以及组织架构调整等挑战,需投入大量资金人力进行系统研发与维护 [6] - 应对数据安全风险需建立完善的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加强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和安全审计 [6] - 需打破部门壁垒促进跨部门协作,建立适应数字化转型的管理机制 [6]
汇添富基金总经理张晖:厚植“选股专家”投研底蕴 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中国基金报· 2025-09-25 07:59
政策背景与行业导向 - 中国证监会于2025年5月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核心是引导行业坚持以投资者为本,并明确提出要大力提升公募基金权益投资规模与占比 [1] - 《行动方案》旨在强化核心投研能力建设,建立基金公司投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引导资源投入,加快“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 [3] - 政策强调优化基金运营模式,建立与业绩挂钩的浮动管理费机制,强化长周期考核,并将投资者盈亏情况引入考核体系,以增强投资行为稳定性并与投资者利益绑定 [7] 公司战略契合与业绩表现 - 公司战略与《行动方案》指导方向高度契合,进一步坚定了其战略定力和发展信心,并借助政策出台优化改革措施,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1] - 得益于对投资理念的贯彻和投研体系升级,过去一年公司在主动权益领域有5只基金业绩翻倍,最高涨幅超过200%,20只基金涨幅超过70%,43只基金涨幅超过50% [1] - 公司以建设一流投资机构为目标,将坚守初心、锐意创新,持续提升投资管理、产品创新、客户服务、风险管理核心能力,为服务居民财富保值增值贡献力量 [11] 投研体系建设与能力提升 - 公司率先构建独树一帜的垂直一体化投研体系,依托横跨境内外的产品布点构建行业团队,并坚持海外产业一线调研,以实业投资视角进行前瞻布局 [3] - 投研组织模式强调平台力量,研究团队统一管理,并形成多个优势行业、不同投资风格的投研小组,促进团队充分分享和高效协同,构建竞争壁垒 [3] - 公司持续加强团队建设,在自主培养人才的同时逆势引入长期业绩优秀的投资经理,并营造简单专注、乐于分享的公司文化,提升团队稳定性和投研效能 [4] 投资流程与规则化管理 - 公司始终坚持“以深入的企业基本面分析为立足点,挑选高质量证券,做中长期布局”的投资理念,成为投研体系高质量建设的底蕴来源 [4] - 全面推进投资规则化管理,强化业绩基准的约束作用,追求投资风格稳定性和业绩可持续性,并成立数据科学团队内嵌在投资管理全过程中进行全方位赋能 [4] - 公司强调“客户需求—产品定位—投资人员—投资策略”的一致性,基于长期跟踪研究将基金经理能力圈与产品定位、客户需求有效匹配 [5] 产品创新与客户利益绑定 - 公司积极响应费率改革,2023年率先下调主动权益类基金的管理费率和托管费率,并成功发行首批投资者让利基金和首批新型浮动费率基金 [7] - 在基准约束方面,公司科学落实规则化管理理念,不断梳理产品定位,以明确的比较基准刻画风险收益特征,力争实现组合因子相对均衡和特征稳定 [7] - 公司已全面建立以产品定位为核心、以业绩基准为量尺的考核评价体系,强调考察基金经理获得超额回报的能力,并坚持三年期以上长周期考核 [7] 客户服务与财富管理 - 公司秉持“客户第一”价值观,致力于以具有长久生命力、高辨识度的多策略产品体系为基础,通过广泛触达的客户服务网络与客户建立连接 [9] - 公司坚持回归产品本源,力求风险收益特征明确稳定、投资者可识别,并持续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买方服务式财富管理体系,包括基金投顾、个人养老金服务等解决方案 [9] - 在机构业务方面,公司按客群类型建立专业服务团队,围绕其投资需求提供长期跟踪研究与定制化解决方案,显著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与对接效率 [10]
公募基金规模突破35万亿元
上海证券报· 2025-08-27 04:25
公募基金规模与结构 - 截至2025年7月底境内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共164家包括149家基金管理公司和15家取得公募资格的资产管理机构 [1] - 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35.08万亿元为首次突破35万亿元大关 [1] - 基金产品数量达1.3万只环比增加109只创历史新高 [1] 规模增长轨迹 - 2025年2月末公募基金规模重返32万亿元 [1] - 2025年4月末规模首次突破33万亿元触及历史新高 [1] - 2025年6月末规模达34.39万亿元首次突破34万亿元 [1] 不同类型基金表现 - 2025年7月权益类基金(混合型及股票型)规模合计8.75万亿元较6月末增加逾3300亿元 [1] - 同期债券型基金份额与规模双降分别回落至5.95万亿份和7.24万亿元 [1] 规模增长驱动因素 - 2025年7月偏股混合基金指数上涨5.94%股票型基金指数上涨5.59%推动权益类基金规模扩张 [2] - 股市上行带来公募行业发展机遇业绩持续表现有望修复投资者信任 [2] 行业政策导向 - 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要求强化核心投研能力建设 [2] - 建立投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引导基金公司加强资源投入并加快"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 [2] - 支持基金经理团队制管理模式以做大做强投研团队 [2]
融通基金资产总规模达3398亿元 多只产品业绩亮眼
中证网· 2025-08-05 15:52
公司规模与战略发展 - 截至6月底公司资产总规模达3398亿元 自2022年并入中国诚通集团后规模增长1079亿元 [1] - 确立服务国有资本运营和居民财富管理的"双轮驱动"战略 构建国内与国际业务"两翼齐飞"格局 [1] - 发行中证诚通央企红利指数、ESG指数、科技创新指数及国企战略新兴产业指数等多只主题指数 [1] 产品布局与创新 - 形成涵盖主题ETF、债券基金、主动权益基金的国央企多元产品矩阵 包括融通中证诚通央企ESG ETF等创新产品 [1] - 融通中证诚通央企ESG ETF联接基金于8月4日正式发行 完善产品体系 [1] - 支持中国诚通编制并发布4只央企主题指数 凸显资产管理服务结构调整主线 [1] 投资业绩表现 - 近三年权益超额收益行业排名48/156(前30%) 固收超额收益排名35/151(前20%) [2] - 融通产业趋势臻选过去一年回报39.60%(基准14.96%) 在344只标准股票型基金中排名前10% [2] - 融通岁岁添利过去一年收益6.41%(基准1.53%) 在158只定开债券基金中排名第10 [2] 领先产品业绩 - 融通中证云计算与大数据主题指数过去一年回报40.39%(基准42.21%) 排名13/137 [2] - 过去三年11只基金位居同类前10% 融通成长30/新机遇/通鑫分别上涨29.65%/27.56%/23.13%(基准-1.91%)均居同类前5% [3] - 融通岁岁添利过去三年回报22.56%(基准4.64%) 在144只定开债券基金中排名第2 [3] 投研体系建设 - 成立跨资产类别大类资产配置投资委员会 整合各领域投研力量夯实投研底座 [4] - 构建以20年以上专家型基金经理为核心、10年以上中生代为中坚的投研梯队 注重经验传承与创新 [4] - 强化"平台型、团队制、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 增强核心竞争力 [4] 历史业绩数据 - 融通产业趋势臻选2020-2024年业绩分别为0.05%/17.06%/-17.75%/-7.41%/23.71% 同期基准9.85%/-5.71%/-18.32%/-10.01%/14.32% [4] - 融通岁岁添利2019-2024年净值增长率分别为3.58%/-4.06%/10.73%/4.95%/7.05%/5.36% 基准增长率均约1.52%-1.53% [5] - 融通中证云计算主题指数2019-2024年业绩23.04%/51.06%/-9.98%/-21.09%/15.16%/19.01% 基准21.03%/45.10%/-9.35%/-22.69%/12.44%/19.10%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