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驱动

搜索文档
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第105期):财政政策的着力点:投资驱动还是消费驱
搜狐财经· 2025-06-08 11:48
中国顾客体验趋势 - 中国顾客对优质体验的需求显著高于全球,92%因预期良好体验选择品牌(全球70%),87%愿为更好体验支付更高费用(全球46%)[1] - AI客服领域存在高期待与低信任现象:仅18%中国顾客认为AI客服使顾客受益(全球14%),31%认为其更有利于公司(全球39%)[1] - 情感依赖与体验质量强相关:中国体验达标顾客中73%建立情感依赖,未达标者仅5%[1] 中国市场差异化特征 - "愉悦感"是中国顾客体验首要驱动因素,其次为"公平性",情绪价值重要性凸显[2] - 提升愉悦感的关键要素:交付质量(58%)、清晰沟通(57%)、品牌承诺兑现(56%)[2] - 中国在"掌控感""确定性"等基础原力及个性化、ESG方面表现较弱[2] 行业表现差异 - 手机(62%)和银行(61%)行业情感依赖建立率领先全球,保险(54%)、移动运营商(56%)相对滞后[3] - 中国各行业推荐意愿(NPS)均超全球水平,手机(53%)和银行(58%)表现最佳[3] - 中国顾客首次购买受口碑推荐影响达37%(全球23%),推荐转化顾客更易产生二次传播[3] 未来优化方向 - 品牌需优先优化基础体验(沟通、交付质量),同时强化差异化原力(尊重、归属感)[4] - 中国市场需重点提升"愉悦感"相关的情绪价值供给,增强全渠道体验一致性[4] - AI应用虽当前信任度有限,但优化后可能成为体验升级突破口[4] 宏观经济政策争议 - 学术争议焦点:林毅夫主张投资驱动(技术创新依赖投资),滕泰强调消费驱动(需提高居民收入)[17][18]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述演变:2024年强调"消费投资良性循环",2023年提出"激发潜能消费+有效益投资"[24] - 当前经济数据显示总需求不足:4月CPI(-0.1%)、核心CPI(0.5%)低迷,PPI持续走低反映工业产能过剩[33][34]
余永定:可考虑推出新“四万亿”计划
和讯· 2025-06-04 18:03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与消费投资关系 核心观点 - "消费驱动"增长模式在理论上不存在,经济增长的长期驱动力应为投资、劳动投入或技术进步而非消费 [2][3] - 消费与投资在长期社会福利改善上具有一致性,两者本质是现在消费与未来更多消费的选择 [6][7] - 短期内"消费拉动经济"仅在有效需求不足时成立,需通过政策调节使实际增速接近潜在增速 [8] 消费现状与结构分析 收入分配问题 - 中国基尼系数长期高位波动,2016年后稳定在0.46-0.47,2008年曾达0.491接近国际警戒线 [9][10] - 收入差距导致边际消费倾向分化,中低收入群体必需品消费稳定,高收入群体奢侈品需求波动显著 [11][12] 消费数据表现 - 2024年1-11月金银珠宝类(-3.3%)、建筑装潢材料类(-2.3%)等非必需品消费负增长,药品类、食品类等必需品增速超3.5% [11] - 消费占GDP比重近60%,若增速低于5%将拖累全年经济增长目标实现 [10] 政策建议与实施路径 短期刺激措施 - 消费券发放对中低收入群体效果有限,因储蓄倾向较高 [12] - 个税减免作用受限(2023年个税总量1.4万亿元),建议侧重中小企业减税 [12] - 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标准(财政转移支付占比85%),扩大低保覆盖(2023年惠及663.6万城市/3399.7万农村人口) [13] 基础设施投资驱动 - 未来5年增量公共投资空间约31万亿元,可创造收入乘数效应 [19][20] - 重点领域:5G建设(累计投资7300亿元/基站404.2万个)、新型城镇化、养老医疗设施 [15][19] - 社会效益优先,如高铁网络虽商业亏损但改变经济格局 [20] 结构性改革 - 产业政策支持创新企业投资,优化营商环境 [19] - 西部大开发与中亚经济走廊建设兼具刺激内需和地缘战略价值 [21] - 税制改革调整收入分配,稳定房地产与股市以提振消费信心 [17][18]
林毅夫:中国拥有大量高素质人才和强大市场需求,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具有独特优势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4-29 18:16
中国经济内在逻辑与增长潜力 - 利用后发优势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核心逻辑[2] - 当前中国与发达国家人均GDP差距显示2035年前仍具备8%左右高速增长的理论潜力[2] - 劳动力质量持续提升可抵消人口老龄化对有效劳动力的负面影响[2] 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竞争优势 - 中国在研发周期短、人力资本密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具备双重优势:高素质大学生群体和强大的技术商业化能力[2] - 任何技术突破都能通过国内庞大购买力迅速形成市场需求[2] 经济增长模式辩证分析 - 消费增长需以生产力提升为基础,而生产力提升依赖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所需的持续投资[3] - 经济增长需兼顾供给端(产业创新升级)与需求端(分配制度优化)协同发展[3] - 供给侧改革应聚焦创造新产业/产品/服务,需求侧改革需激活中低收入群体消费潜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