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钩
搜索文档
特朗普不是不想对中国征收100%关税,而是不敢对中国征收100%关税,因为特朗普明白对中国征收100%关税,中国必定第一时间对等反制
搜狐财经· 2025-10-31 21:51
你有没有发现,美国最近老爱拿"对中国征100%关税"这事儿说嘴。可真要动手,却迟迟不敢落笔。嘴上喊得震天响,手里却一点没松,像是虚晃 一枪。 我查了下,特朗普这事儿可不是第一次放狠话。早在2024年4月,他在密歇根的造势大会上就说,要对中国所有进口商品加征100%关税。听着挺 吓人,但你要真明白中美贸易体量,就知道这话说着容易,做起来能崩天。根据美国商务部数据,2023年美中双边贸易额高达5750亿美元。对中 国征100%关税,等于直接掐掉美国自己半条供应链。 这事儿特朗普自己也清楚。因为只要他真敢拍板,中国马上就会对等反制。商务部的态度很早就表明——"该反制的反制"。这种反制不是嘴上说 说,真要打起来,美国农产品、芯片、波音飞机都得中枪。再加上中国早在2020年后就开始布局"去美化",比如稀土出口管理、芯片替代链、亚 太市场扩张,都是实打实的准备。 换句话说,中国虽然不想脱钩,但已经能承受脱钩。美国呢?远没准备好。 有时候我真想问一句,特朗普自己信他那套吗?要真信,他就不会拖到现在还只敢"放话"。 你看,这就尴尬了。特朗普现在一边骂中国"偷美国工作",一边又不敢真砍。因为他清楚,美国老百姓的"钱包投票"才是 ...
中美关税大战升级,最大赢家出人意料,美国难再排除中国
搜狐财经· 2025-10-29 03:11
关税战的演变与影响 - 中美关税战始于2018年,美国以知识产权和贸易逆差为由加征关税,中国立即采取反击措施[1] - 2019至2020年关税层层升级,第一阶段协议仅为表面缓和,核心税率和结构未变[3] - 拜登时期政策表面延续,2025年特朗普回归后关税率飙升、免税取消,导致成本、通胀和供应链问题加剧[3][5] 美国战略目标与实际效果 - 美国旨在将中国排除出关键供应链,推动制造业回流并构建国家安全供应链[5] - 美国将平均关税率提高至37.4%,企业承担主要成本,消费者每户年负担增加约2400美元,通胀未迅速降温,制造业回流未达预期[5] - 供应链脱钩实施困难,新兴供应国如越南、印度实质是“换了外包装”的分工延伸,背后仍依赖中国元素[7] 中国经济的韧性与应对 - 中国进出口保持增长,前三季度总体进出口增长4%,出口增长7.1%,对非洲出口涨幅达56.4%,市场多元化见效[7] - 中国通过内需拉动、科技自主、产业链向高端迈进及数字贸易发展进行长期布局,供应链适应性强,制造从单点输出转向网络化协同[9][11] - 关税战加速中国产业升级,在芯片、新能源、AI等领域投入产出显著,部分产品实现从进口替代到出口竞争,人民币结算和数字贸易稀释单一市场风险[11][13] 全球贸易格局的再平衡 - 美国盟友在实操上选择务实与平衡,而非简单跟随“脱钩”话术,欧盟、东南亚、拉美均有各自考量[13] - 长期影响体现在企业结构、供应链布局和全球贸易格局的再平衡,相互依赖的现实被证实,中国通过多边市场和产业升级化解压力,美国承担通胀与产业回流的高昂成本[15] - 全球供应链与贸易秩序演变为一张裂而不断的新网络,中国再无被某一国轻易排除的风险[17] 未来博弈焦点与企业策略 - 未来博弈焦点转向技术标准、金融结算和第三方市场的话语权[18] - 企业需继续分散风险、重视成本结构和供应链韧性,政策层面需在开放与安全间找到实际落点,以避免在高税率和不确定性中互相消耗[18]
德国外长访华行程推迟,德方表示遗憾
环球时报· 2025-10-25 06:52
德国外长访华行程延期 - 德国外长瓦德富尔原定于26日开启的访华行程将延期进行 延期原因是目前未能在中国安排足够多的会谈 [1] - 德方对行程推迟表示遗憾 鉴于中国在贸易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影响力 [1] 计划讨论的经贸议题 - 瓦德富尔原计划在访华期间就稀土与半导体等出口管制问题与中方交换意见 [1] - 瓦德富尔表示中国与德国首先关注的应是全球贸易关系和供应链的稳定与可靠 [1] - 瓦德富尔强调德国政府希望同中国保持密切的经贸关系和良好合作 认为脱钩并非正确策略 [1] 双方在台海问题上的立场 - 瓦德富尔表示德国政府坚持一中政策立场未变 但将自行决定政策具体实施方式 不支持以武力改变台海现状 [2] -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回应称台海和平稳定的最大威胁是台独分裂行径和外部势力的纵容支持 [2] - 郭嘉昆表示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就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必须明确反对台独 [2] 对中德关系的展望与建议 -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表示中德作为大国和主要经济体 要为塑造新型大国关系做表率 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 [2] - 德国《焦点》周刊评论称在对华事务上更明智的策略应是向中国学习 而非惩罚 [2] - 评论强调德国外长若谨慎借鉴中国经验 不仅符合自身利益 也有利于德国出口行业的发展 [2]
急急急!要不到中国稀土,欧盟电话打到北京,答应帮中方解决麻烦
搜狐财经· 2025-10-24 13:33
最近,欧盟因稀土供应问题,急得连夜打电话给中国,甚至提出愿意帮忙解决一个中国的小麻烦。10月21日晚,商务部长王文涛与欧盟委员会的贸易官员谢 夫乔维奇进行了视频会谈。此前,欧盟曾对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表示过担忧,但这次,他们明确表示理解中国出于国家安全和全球安全的考虑,并主动提出 愿意帮助中荷解决安世半导体的问题。 这次通话标志着欧盟在"去风险"战略下的强硬立场有所软化,事实上,这次示好背后是因为稀土问题让欧盟的经济受到严峻挑战。稀土,尤其是中重稀土, 是生产电动汽车电机、风力发电机和半导体设备等高科技产业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对欧盟来说,它对中国稀土的依赖程度几乎达到了"命脉级"。 自从中国开始实施稀土出口管制后,欧洲产业链迅速感受到了压力。欧洲汽车供应商协会发出警告,称如果稀土供应继续短缺,未来几周内,欧洲的汽车产 业工人可能面临大规模停工。这种"断供"的担忧迫使欧盟放下之前对中国技术的限制态度,寻求合作解决问题。 谢夫乔维奇与中国的沟通,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美国战略的反击。欧盟终于意识到,稀土等战略资源领域,美国并不能完全依赖,唯有与中国对话才能确保稳 定的供应。值得注意的是,欧盟的态度并不是突然转变的,而是经 ...
抢完中国资产,欧洲自信爆棚:中国更依赖欧洲,接下来要更强硬
搜狐财经· 2025-10-20 23:00
近期的一组分析,欧洲经济正在遭遇多重压力:德国制造业持续萎缩、法国消费信心指数走低,意大利债务问题再起,而欧元区整体增长预期也被多家机构 下调,甚至被警告"濒临技术性衰退"。 欧洲的市场虽大,但消费力正面临结构问题,相比之下,中国的市场潜力和韧性依然强劲,即便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国依靠庞大的内需、完整的 产业链以及持续升级的高端制造,依旧在多个领域保持增长。 他不仅自信地宣称,欧洲应对中国采取"更具进攻性"的策略,还主张"打欧洲牌"来重塑中欧关系,乍一听,这是欧洲在全球格局中试图找回主动权的信号。 但就在不久前,荷兰政府对中国半导体企业的一场"强制收购"行动,却暴露了这份自信背后潜藏的矛盾与焦虑,表面强硬,实则虚弱,这一次,欧洲的姿态 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而中国,正在变得越来越清醒。 从外表看,欧洲确实坐拥4.5亿人口的庞大市场,似乎具备与中国抗衡的底气,可若掀开经济数据的"面纱",这份自信就显得站不住脚。 更重要的是,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供应链体系,这是欧洲短期内难以复制的,纳格尔一方面主张"对华强硬",一方面又强调"避免贸易战",这本身就是一 个逻辑悖论。 以欧盟对中国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为 ...
意大利前总理普罗迪:任何形式的“脱钩”都违背中欧利益 | 聚焦世界中国学大会
国际金融报· 2025-10-14 21:12
会议概况 -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于10月14日上午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开幕式及主论坛 [1] - 会议主题为“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包含开幕式、主论坛、5场平行分论坛及多项配套活动 [1] - 超过500位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参与会议并进行深入探讨交流 [1] 核心嘉宾观点 - 意大利前总理、欧盟委员会前主席罗马诺·普罗迪在开幕式致辞,强调中欧应当合作共同塑造未来 [1] - 普罗迪两度出任意大利总理,并曾担任欧盟委员会主席,被誉为意大利工业经济学派奠基人之一 [3] - 普罗迪在2019年至2024年担任中意慈善论坛联合荣誉主席,为中欧慈善合作与交流搭建桥梁 [3] 中欧关系定位 - 当前中欧关系处于关键转折点,未来走向由“合作”、“竞争”、“管控”三个关键词定义 [3] - 中欧战略性合作是压舱石,在气候变化、绿色经济和全球供应链稳定等领域拥有广泛共同利益 [3] - 任何形式的“脱钩”都违背双方利益,“战略性合作”仍是双方关系的主基调 [3] 合作路径与挑战 - 中欧合作在当今时代至关重要,合作是双方的指南针 [3] - 未来核心挑战不在于消除竞争,而在于如何“管理竞争” [3] - 双方需要通过坦诚对话建立有效的“护栏”机制,防止良性竞争滑向对抗或冲突 [3] 未来合作目标 - 中欧合作最终目标是在务实主义与战略互信之间寻求“动态平衡” [4] - 以此为基础,中欧方能超越分歧,共同塑造一个稳定与繁荣的未来 [4] - 中欧合作至关重要,需要智慧与合作来共同塑造未来 [5]
意大利前总理普罗迪:任何形式的“脱钩”都违背中欧利益
国际金融报· 2025-10-14 20:26
大会概况 -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于10月14日上午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开幕式及主论坛 [1] - 大会主题为“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包含5场平行分论坛及多项配套活动 [1] - 超过500位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参与并进行深入探讨交流 [1] 核心嘉宾观点 - 意大利前总理、欧盟委员会前主席罗马诺·普罗迪指出当前中欧关系处于关键转折点 [1] - 普罗迪强调中欧应当合作共同塑造未来,战略性合作是双方关系的压舱石 [1] - 中欧在气候变化、绿色经济和全球供应链稳定等领域拥有广泛共同利益 [1] - 任何形式的“脱钩”都违背中欧双方利益 [1] 中欧关系框架 - 中欧关系未来走向由“合作”、“竞争”、“管控”三个关键词共同定义 [1] - 核心挑战在于如何“管理竞争”而非消除竞争,需防止良性竞争滑向对抗或冲突 [2] - 双方需要通过坦诚对话并建立有效的“护栏”机制来管理竞争 [2] 合作路径展望 - 中欧合作的最终目标是在务实主义与战略互信之间寻求“动态平衡” [2] - 合作是当前时代的指南针,中欧合作对共同塑造稳定与繁荣的未来至关重要 [2][3] - 以此为基础,中欧方能超越分歧,共同塑造未来 [2][3]
陈光炎长文剖析稀土与贸易平衡:美国超过8成精炼稀土来自中国,短期内难以改变
聪明投资者· 2025-10-13 11:33
稀土的战略地位与贸易影响 - 中国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其稀土储量为4400万吨,是美国的23倍,美国储量仅为190万吨[41][44] - 美国超过80%的精炼稀土依赖中国供应,这些稀土广泛应用于国防、电子和清洁能源领域[8][53] - 美国及其盟友若要构建完全独立于中国的稀土供应链,预计需要5至15年时间,短期内难以替代[10][63] 中国的稀土管理政策 - 中国实施稀土出口许可制度,许可证有效期为6个月,并对军工、半导体等敏感用途实行逐案审批[4][8][11] - 中国拟禁止非国有企业从事稀土开采、冶炼和分离,未来仅授权大型国有企业运营,并要求企业每月上报生产数据[73] - 中国将出口管制扩展至镓、铋和钨等其他战略性矿物,并加强技术信息管控以防知识外泄[73][74] 稀土在国防与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 稀土元素对现代军事系统至关重要,美军F-35战斗机使用超过400公斤稀土金属,"爱国者"反导系统等均依赖稀土构件[43][52] - 稀土广泛应用于精确制导武器、雷达系统、无人机电机、喷气发动机及夜视光学系统等国防技术[45][47] - 稀土还支撑电动车、风力发电、消费电子等民用领域,福特汽车曾因磁体供应受阻导致工厂停产一周[58][69][70] 关税政策对供应链的影响 - 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商品加征最高达100%的关税,导致美股单日蒸发2万亿美元市值[5] - 高关税下,中国对美服装出口在2025年5月同比下降52%,市场占比降至9.9%,为数十年来较低水平[21][22] - 尽管面临高关税,部分企业如Pashion Footwear仍选择中国制造,因中国供应链在效率、工人技能和灵活性上具有优势[24][25] 全球供应链调整与应对 - 美国启动《国防生产法》并投入稀土回收研究,但本土唯一运营的稀土矿场MP Materials仍需将矿石运往中国加工[55][56] - 缅甸供应全球50%至60%的重稀土,近期动荡导致中国从缅甸的稀土进口量减少一半,引发全球供应趋紧和价格上涨[64][84] - 中国通过加强在东盟地区的投资合作进行回应,2024年投资超过100亿美元,以应对美方关税影响并保持市场准入[27]
真正的决定因素是预期
虎嗅· 2025-10-12 12:38
美国对华战略的历史演变 - 中国被视为美国自二战结束以来的第三个主要竞争对手,前两个分别是苏联和日本 [1] - 苏联的挑战集中在军事和意识形态领域,而日本的挑战主要在经济领域 [2] - 美国对苏联的竞争侧重于军事地缘,对日本的竞争侧重于经济、科技与贸易 [3] - 中国被认为是首个“综合性竞争对手”,结合了苏联和日本的特点,涵盖军事、经济、科技等多方面 [4] -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称中国“既是经济方面最大的竞争对手,同时也是军事方面最大的竞争对手” [5] 中美实力对比与关系转折点 - 2014年中国经济总量按购买力平价计算超过美国,导致竞争氛围加剧 [6] - 2015年奥巴马提出通过TPP框架压制中国经济崛起,避免中国书写全球经济规则 [7] - 2017年特朗普访华后,美国发布《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者” [13][14] - 特朗普政府彻底推翻前几届政府的对华战略基石,如“接触政策符合美国利益”等 [17] - 2017年特朗普的北京之行及后续操作成为美国对华立场的转折点 [15] 贸易冲突与技术脱钩 - 2018年3月,特朗普政府根据《贸易法》第301条款发起对华贸易调查,中方对等反制 [20][21] - 2020年1月,中美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当时双方思维仍停留在经济全球化时期 [22][23] - 2020年贸易协议达成后,美方代表莱特希泽成为政府内部维护协议、反对在台湾等议题上刺激中国的人士之一 [24][25] - 拜登政府以“去风险”为由推出全面技术封锁,推动高科技领域脱钩及“芯片联盟” [31][32] - 与特朗普时期聚焦关税和个别企业相比,拜登政府的技术封锁是全面性的 [31] 地缘政治对经贸关系的影响 - 中美关系最大的问题并非具体的经济摩擦,而是对两国关系的长期定性和未来轨迹的预期 [34][35] - 如果决策者预期未来关系将被切断,现有的商业联系将变得无足轻重 [35] - 当前稀土出口管控中,对向境外军事用户及管制名单内实体的出口申请原则上不予许可 [36] - 历史经验表明,地缘政治交易(如对抗苏联、台湾问题)是经贸关系展开的前提 [37][38] - 中美真正的“大交易”必须同时讨论经贸问题和地缘政治议题,无法避重就轻 [40]
如何看待有消息称美国不准备降低对华关税税率
搜狐财经· 2025-10-10 23:01
美国贸易代表发言要点 - 美国总统表示当前对华征收55%关税即为协议内容,并认为这是一个良好的现状 [2] - 美方希望继续与中方进行定期磋商,以扩大非敏感商品贸易,例如美国农产品和中国消费品 [2] 美方在关税问题上的立场 - 特朗普政府不打算取消自2月1日和2月27日起以芬太尼为借口对华加征的关税,该部分关税使美方对华总关税税率累计达20% [3] - 美方无意重启激进的贸易战措施,希望将11月10日到期的贸易休战以当前关税条件达成长久性妥协 [3] 美方在贸易关系上的意图 - 美国希望说服中国多购买其农产品和液化天然气等商品,并希望中国出售其所需的稀土等资源 [3] - 美国将继续维持对华高科技产品禁运和科技封锁,并限制中国制造业产品进口 [3] 美方战略背后的动机 - 美方希望将更多资源转向国内事务,因此意图管控对华冲突规模,维持已获得的关税利益,同时避免被政敌指责为对华绥靖 [4] - 美方策略符合极限施压和漫天要价的原则,旨在通过高要价试探中方底线,以在后续谈判中争取更有利的成交条件 [4] 下一阶段中美博弈焦点 - 美方试图将师出无名的20%芬太尼关税常态化和固定化,以长期维持对华关税优势 [5] - 中方博弈关键在于打破美方的极限施压策略,可能采取对等关税等措施明确底线 [5] 中美贸易纠纷的根本原因 - 关税问题仅是美国对华遏制和脱钩战略的结果之一,而非根本原因 [6] - 更致命的障碍来自非关税手段,包括技术封锁、高科技产品禁运、制裁、留学交流限制及金融外汇限制等 [6] - 中美贸易纠纷的病根在于美国执意遏制中国发展以确保霸权地位,以及特朗普推动的去全球化和脱钩战略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