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创新

搜索文档
奇瑞董事长就加班反思致歉:加班非常不人性化
搜狐财经· 2025-08-06 09:29
公司内部管理改革 - 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在内部会议上反思公司过去会议过多、效率低下问题,提出周末不再组织会议,并强调精益生产和精益制造的重要性 [1][3] - 公司要求大幅精简会议,包括公司级会议精简30%,参会人员精简30%,各一级单位组织的会议数量精简不低于30% [2][4] - 会议时间被严格限制:经管会不超过2小时,其他公司级例会不超过1.5小时,非公司级会议不超过1小时,超时会议将被强制终止 [2][4] 会议组织优化 - 专业性会议频率降低:原月度会议改为季度召开,原周度会议改为月度召开,提倡现场口头汇报 [2][4] - 汇报人需自行起草材料,不得安排下属代工,以减少无效工作 [2][4] - 公司领导被要求多下现场、少进会场,开短会、开小会,禁止开无准备会议或拖堂 [1][3] 企业文化与价值观 - 尹同跃承认过去的管理方式“非常不人性化”,并对此表达深深歉意,强调杜绝“人海战术”和“疲劳战术” [1][3] - 公司内部会议未落实周末不开会的精神被批评为“价值观问题”,显示管理层对改革的严肃态度 [1][4] - 改革措施从领导层抓起,要求公司级领导自我减少会议时间,以身作则 [1][3]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煤岩气钻完井技术迭代破局
经济网· 2025-07-10 19:05
技术突破 - 煤岩气水平段一趟钻成功率达到85.5%,平均钻井周期缩短至7.4天,较3年前显著提升 [1] - 自主研发煤岩气钻完井技术2.0体系,最长水平段达2500米,阶段平均钻井周期较传统工艺缩短45% [1] - 国产APS+NBG方位伽马仪器连续工作时间达280小时,水平段滑动进尺降至1%以内,井眼轨迹平滑度提升,起钻遇阻处理时间减少50% [1] - 深表层井身结构优化使二开入窗时间从27.5天缩短至5-7天,相当于每天多打200米进尺 [1] 钻井液体系创新 - 研发低成本防塌钻井液体系,采用"刚性+可变形+成膜"多元封堵防塌对策,使煤层坍塌周期延长近6倍至27天 [2] - 新型钻井液密度从1.8克/毫升降至1.4克/毫升,黏度从120秒降至70秒,成本降低50% [2] - 强封堵配方有效保障井壁稳定,确保煤岩气水平井施工质量 [2] 管理机制优化 - 建立"甲方主导+乙方献策"协同创新机制,整合跨单位专业资源,构建完整管理体系 [2] - 实施每周技术例会制度,实现现场技术问题48小时内响应闭环 [2] - 2024年完成5轮技术迭代,其中倒划眼扶正器优化方案使完井效率提升30% [2] - 引入钻速挂钩激励机制,通过效率排行榜激发基层创新活力 [2] 未来发展 - 加速推进煤岩气钻完井技术3.0迭代,重点突破6.5英寸小井眼技术和新型钻井液体系 [3] - 形成"低成本+高性能"技术路线,支撑深层煤岩气经济效益开发 [3]
2025年北京市企业管理创新与社会责任交流会在京召开
北京商报· 2025-07-02 15:00
会议主题与背景 - 会议主题为"管理激发活力 创新引领未来 责任彰显担当",聚焦企业管理创新、社会责任/ESG实践及中国企业出海等热点话题 [1] - 会议由北京企业联合会、北京市企业家协会主办,旨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1] 管理创新与ESG实践 - 管理创新被视为企业的永恒主题,需通过ESG实践实现可量化、可比较的可持续发展评价 [1] - ESG实践有助于提升企业绿色发展能力、国际竞争力及高质量发展水平 [1] - 北京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工作自1985年启动,截至2024年已举办38届,累计发布创新成果4427项,其中80项获全国创新成果 [1] 会议目标与作用 - 大会目标包括推动企业管理创新、文化建设及社会责任实践,总结推广北京市企业管理创新经验 [2] - 会议探讨企业改革与管理突出问题,传播国内外先进管理理论,引导企业在运营中兼顾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有效治理 [2] - 会议在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性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
“国之战鹰”从这里振翅高飞
科技日报· 2025-06-17 07:39
公司历史与使命 - 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是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的第一个飞机设计研究所,承担歼-8、歼-11、歼-15、歼-35、无人机五大系列共40余个航空武器装备重点型号的研制任务 [2] - 公司创立之初肩负航空救国、航空报国的历史使命,发展与国家需要、民族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3] - 公司创造了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 [2] 产品与技术发展 -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研制歼-8战斗机满足高空高速截击作战需求,八十年代升级歼-8Ⅱ系列成为空中力量中流砥柱 [3] - 21世纪初研制中国首型舰载战斗机歼-15强化国家海洋攻防能力 [3] - 2024年底公开新一代隐身多用途战斗机歼-35A,采用"一机多型、空海孪生"设计理念 [3] - 公司在隐身技术、舰载机技术、四代机技术等领域持续预研,推动歼-15系列舰载机及隐身战斗机发展 [5] 创新体系与管理 - 公司建立自主设计体系与研发标准,在技术规范、试验手段、研制方案、管理方法等核心领域取得开创性成果 [5] - 实行双轮驱动战略:科技创新(预研新技术)和管理创新(建立新型组织架构如"1+3+1"强项目制) [5] - 成立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瘦西湖创新联盟",构建飞机研发创新生态系统 [6] 成就与未来愿景 - 公司自成立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等国家及省部级以上成果奖约600项 [6] - 发展愿景从单一设计中心向装备研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能力建设中心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平台跃升 [6] - 目标是通过新质技术和跨代能力实现战场优势 [6]
我国光热发电需以四大创新推动规模化发展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6-15 07:16
行业发展趋势 - 光热发电产业在政策和技术驱动下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行业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进管理、模式、制度创新以塑造竞争优势[1] - 光热发电技术具有调节支撑功能,可作为低碳电源调节风电光伏上网,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2] - 国家能源局2023年提出"十四五"期间全国光热发电每年新增开工规模达到300万千瓦左右[2] -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首次明确"积极发展光热发电",标志着该技术在国家能源战略中地位得到认可[2] 市场规模与项目进展 - 截至2024年底我国建成光热发电累计装机容量838.2MW,全球占比提升至10.6%[3] - 截至2024年底在建和推进中的光热发电项目已超40个[3] - 预计2025年底我国光热发电总装机量将超过1.8GW[3] - 2016年首批20个示范项目装机规模达134.9万千瓦,开启商业化进程[2] 产业链与技术突破 - 我国光热发电设备国产化率达98%以上,技术处于国际并行或领先水平[4] - 2024年技术创新包括:大开口熔盐介质槽式集热器系统国产化替代、全球首座超临界二氧化碳光热发电机组投运、新一代高效低成本槽式集热器研发等[4] - 产业链覆盖超白玻璃、高温吸热及传储热材料、塔式定日镜等核心装备环节[4] 成本与经济效益 - 光热发电度电成本从首批示范项目的1.15元/千瓦时下降至0.55元/千瓦时,降幅0.6元[5] - 技术创新与规模化发展将继续推动度电成本下降[5] 发展挑战与创新方向 - 行业需通过科技创新破解成本困局,重点发展高效集热技术、长时储热技术等[6] - 管理创新需利用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智能化管理[6] - 模式创新需发展"光热+新能源"联合体,提供综合能源服务[6] - 制度创新需构建容量电价+调峰补偿组合机制等政策支持体系[6] - 行业需探索多元化市场参与模式和"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建设中的替代煤电项目模式[6]
海南建投:“双轮驱动”持续打造标杆工程
海南日报· 2025-06-11 09:25
重点项目进展 - 浩业物流园安居房(海建雅居)项目首栋住宅楼提前实现主体结构封顶 计划2024年10月启动样板房展示 年底开售 [2] - 琼海博鳌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采用新型施工技术使钢结构安装效率提升50% 3个月内完成6000吨钢结构安装 [2] - 海南大学观澜湖校区三期项目计划2024年9月完成首栋公寓封顶 力争提前两个月完成建设任务 [2] - 公司已有10多个重点项目进度和质量得到充分肯定 [2] 智能建造与管理创新 - 金城·金甸水岸项目应用智能建造体系等四大核心科技 获评省级示范工程等多项荣誉 [3] - 海南大学观澜湖校区二期项目创新构建"三维一体"管理模式 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 [3] - 公司所有施工项目近年未发生一般及以上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3] - 形成"智能建造+绿色施工+安全防控"的现代施工管理新模式 [3] 民生工程与行业地位 - 公司建设了海南省儿童医院等多个荣获"鲁班奖"的建筑项目 [4] - 海府大院项目采用超出行业标准30%的钢筋配筋量 入围"广厦奖"候选项目 [4] - 多个民生工程累计可提供约8000套高品质安居房 [4] - 近三年创工法74项 获专利33项 获评各类优质工程奖项30多项 [4] - 2024年公司综合财力贡献超12亿元 每年稳就业超5万人 [4] 公司发展战略 - 以"鲁班奖"品质为标尺 以建设投资业务为引擎 持续打造标杆工程 [1] - 紧扣"建造好房子"核心理念 以智能建造驱动项目管理全面升级 [3] - 秉承"建一项工程 树一座丰碑"理念 展现国企担当 [4] - 以"每平方米都是承诺"的工匠精神 持续擦亮"海南建造"国企品牌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