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改革

搜索文档
华夏基金-ETF投资机会:反内卷稳增长,这些方向或可持续受益
搜狐财经· 2025-07-24 11:39
上证指数表现 - 7月23日上证指数收于3582 30涨0 01% 盘中突破3600点触及3613 02 创今年以来新高并逼近2024年10月以来最高点 [1] 政策驱动因素 - 经济数据修复背景下 A股行情受"反内卷"、扩大内需、雅江水电需求刺激等政策推动 工信部将出台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等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 [1] - "反内卷"政策覆盖上下游 对PPI和CPI产生积极影响 光伏、汽车等新兴行业价格受益 市场情绪改善推动商品价格回升 [1] - 2024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 2024年12月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202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 [2][3] - 2025年5-6月媒体批判光伏、新能源汽车行业"价格战" 7月1日中央财经委会议明确治理低价无序竞争 7月18日工信部计划实施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 [3] 重点行业分析 石化行业 - 化工行业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压力 新产能投放导致产品价格震荡下行 行业库存上升利润水平较低 [4] - 石化ETF(159731)跟踪中证石化产业指数 成份股集中在炼化及贸易(28 9%)、化学制品(22 8%)、农化制品(19 1%)和化学原料(7 5%) [8] 有色金属 - 铜冶炼行业产能利用率70-85% 2025年7月TC/RC分别为-43美元/干吨和-4 3美分/磅 行业持续亏损 [4] - 有色金属ETF(516650)跟踪中证细分有色金属产业主题指数 成份股集中在工业金属(51 7%)、贵金属(16 3%)、小金属(15 2%)和能源金属(11 7%) [8] 汽车与新能源 - 传统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产能结构性矛盾突出 油车产销量及盈利率下降 新能源车头部企业产能利用率较高 新能源车内部竞争白热化 [5] - 锂电行业65家上市公司去年净利润下滑 超60家企业毛利率同比下降 [5] - 新能源车ETF(515030)跟踪中证新能源汽车指数 成份股集中在电池(47 7%)、乘用车(14 2%)、能源金属(11 6%)和自动化设备(9 7%) [9] - 新能源ETF(516850)跟踪中证新能源指数 成份股集中在电池(32 2%)、光伏设备(30 6%)、电力(13 7%)和能源金属(8 1%) [10] - 创业板新能源ETF(159368)跟踪创业板新能源指数 成份股集中在电池(48%)、光伏设备(21 2%)和自动化设备(16 1%) [10] 光伏行业 - 受欧美贸易壁垒和国内补贴退坡影响 市场需求萎缩产能过剩 产品价格回落至2023年初的20% 2024年头部企业库存大幅增长 [5] 钢铁行业 - 房地产下行导致钢铁供需逐步出清 企业固定成本高被迫增产压低价格 产成品库存周转天数约16天 处于2018-2025年90%分位数 [5] 建筑建材 - 房地产下行导致需求疲弱 行业以"基建托底"为主 价格持续回落产能利用率低位 [6] 政策影响与机制 - 短期淘汰落后产能或限产可减少供给 扩大内需政策增加需求 合力改善供需结构推高商品价格 中国PPI已连续33个月下跌 [7] - 长期需建立优胜劣汰市场机制 有序出清落后产能严控增量 构建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 [7] 其他投资产品 - 自由现金流ETF(159201)跟踪国证自由现金流指数 成份股集中在白色家电(17 3%)、工业金属(13%)、乘用车(10 2%)和油气开采(9 8%) [11]
跨境人民币的“冰火两重天”
第一财经· 2025-06-25 20:42
人民币国际化流量与存量失衡问题 - 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达96万亿元,境外人民币存款仅3.5万亿元,债券存量不足1.2万亿元,流量与存量之比高达27:1,显著高于美元5:1的国际水平[1] - 流量指标因政策引导短期提升成为政绩考核"显绩",存量指标需长期资产配置需求导致"重结算规模、轻资产沉淀"倾向[2] - 失衡制约人民币从"贸易结算工具"向"价值储藏手段"功能升级,潜藏货币职能残缺、金融市场空心化、政策效能稀释三大系统性风险[3] 失衡根源分析 - 政绩观扭曲:将人民币国际化简单等同于跨境结算规模扩张,流量数据成为"硬指标",存量提升被视为"隐性政绩"[5] - 认知能力短板:将人民币国际化等同于政府主导"政策工程",忽视市场作用,政策工具碎片化[6] - 考核体系偏差:某商业银行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考核权重占70%,境外人民币存款吸收规模权重仅30%[7] - 懒政思维作祟:流量扩张可通过行政指令等简单方式实现,存量提升需要制度创新[8] 系统性改革方案 认知革新 - 深化人民币国际化本质认知,明确构建全球吸引力人民币资产池为核心目标[10] - 破除唯流量论定式,增加存量指标披露比重,弱化流量规模过度宣传[10] 制度设计突破 - 加快制定《人民币国际化促进法》,存量指标权重不低于40%,放宽非金融企业跨境人民币投融资限制[11] - 推动人民币在IMF特别提款权权重提升至15%以上,扩大国际债券发行[12] - 强化CIPS与国际支付系统技术对接,建立一站式清算托管服务[12] - 推动大宗商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比例2028年底前达60%以上[12] 政策工具创新 - 在"一带一路"能源贸易中设定人民币结算比例下限,要求50%结算资金留存离岸市场[13] - 扩大"沪深港通""债券通"标的范围,试点"港股通人民币计价"[13] - 支持中资企业发行"绿色人民币债券",对境外投资者免征资本利得税[14] - 优化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功能,试点"数字人民币跨境理财通"[14] 考核体系重构 - 新增"境外人民币存量增长率"指标,权重占跨境结算考核的40%[15] - 对商业银行实施"存贷比双向考核",将"离岸人民币产品创新能力"纳入监管评级体系[15] - 对重点涉外企业要求境外人民币资产持有量占跨境结算量比例每年提升5个百分点[15] 风险防控与长效机制 - 构建离岸人民币存量"压力测试"机制,设定单一国家持有比例≤20%等警戒线[16] - 减少对离岸市场直接行政干预,发挥成熟离岸中心优势[16] - 培育本土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评级体系[16]
A股公司治理结构性困局与制度改革路径
国际金融报· 2025-06-19 21:28
中国资本市场将"上市公司实控人穿透至自然人或国资主体,且股权清晰稳定"作为核心监管原则的本意 是保障公司治理有效性和中小投资者权益,便于追责,但导致的"上市公司实控人以自然人为主"的结果 也引发了一些问题。 现存问题与突出矛盾 首先是公司层面存在治理结构的制度性局限。 上市公司作为股市的主体,其治理结构的局限导致股市整体缺乏长期成长动能,国家和监管层出台的多 种组合拳刺激政策也难以起到预期的持续效果。一方面,监管层为维稳股市不得不严格控制IPO节奏, 导致VC/PE的退出受阻,市场化投资者退场,创业生态受挫;而若放开IPO节奏,又恐导致股市供需失 衡,引发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监管层尝试通过并购来激活存量市场和打开成长空间,如新并购六条 允许私募基金反向挂钩,支持产业整合导向的私募基金收购上市公司,但仍要求实控人资质,未能突破 实控人原则限制,导致政策实际影响范围和效果有限。 有别于国际头部公司"机构股东+职业经理人分治模式"的专业治理,A股公司实控人以自然人为主的现 状促生了"所有权和管理权合二为一"的公司主导模式,这种模式存在以下局限性:限制了公司现代化治 理发展;由于缺乏职业经理人制度土壤,无法形成有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