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账期问题
icon
搜索文档
问题更严重!电池厂账期反超整车
第一财经· 2025-06-24 10:45
本文字数:1664,阅读时长大约3分钟 作者 | 第一财经 肖逸思 2025.06. 24 汽车行业"内卷"态势下,超长账期拖垮中小供应商成为了市场关注重点,而问题矛头直指整车企业。 整车企业的账期问题也成为了监管重点,6月中旬,17家头部车企纷纷出来表态,将支付账期统一至 60天内。 而事实上,超长账期是整个汽车产业链的问题,并不单单只是整车。 传统汽车供应链具备明显的层级结构,分为一级供应商(Tier1)、二级供应商(Tier2)和三级供应 商(Tier3),一级供应商是与整车厂商直接签订供货合同的供应商,而二级供应商是为一级供应商 提供零部件或组件的供应商,三级供应商则位于供应链的底端。 因为产业链中大量中小企业在谈判中处于弱势地位,话语权较大的头部供应商"压榨"供应链底端企 业、供应商之间超长账期从上到下层层传导的现象并不少见。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整车被认为在整个汽车产业链中占据了较强话语权,这体现在应付账款和应收账 款周转天数上,便呈现出前者远大于后者的现象,账期差也表明整车占用供应商资金较多,将财务压 力往上游传导。 在第一财经记者统计的8家乘用车A股上市公司中,2024年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周转天 ...
超长账期问题:整车厂之后,零部件巨头该出来说话了
经济观察网· 2025-06-17 22:40
刚刚看到一个官司,一家模具企业起诉了东风体系和上汽体系合资的一家零配件企业集团。表面上看,这个官司是承揽合同纠纷,本质还是账期问题:小企 业把东西做完了,但大厂没有给够钱,可能过程中合同还有瑕疵。 最近一周以来,整车厂关于60天账期的承诺获得了市场的掌声。之前,在汽车产业的聚光灯下,整车厂常被视为压榨中小供应商的元凶。现在,他们勇敢地 走出了第一步。 o O 9 然而,当我们拨开喧嚣,将目光投向整个产业链时,一个更隐蔽的真相浮出水面:那些体量庞大的零配件巨头正以更长的账期,成为压在中小企业头上的大 山。 马飘/文 在此时刻,面对超长账期问题,那些体量庞大的零配件企业,是否应该也要表个态? 看上去,大型零配件企业自身常陷于整车厂强势账期政策的夹缝中。但实际上,问题一部分是发生在"自己人"身上,就像上述那家整车厂的供应商,其实是 整车厂旗下的控股公司,都是自家人。这个时候,无论整车厂痛快给钱还是拖延,这都是"一个锅里的肉"。但是,对其更上游的中小企业,账期便可能成为 致命打击。 如果说要在账期谈判桌上找到持有王牌的人,非这些企业不可。部分大型零配件企业对其供应商的账期要求已远超整车厂标准。 这些大厂,要么用独特的 ...
观车 · 论势 ||好政策,更要执行好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17 11:16
政策修订与实施 - 修订版《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于6月1日正式实施,明确大型企业应自交付之日起60日内支付款项 [1][2] - 几乎所有主流车企在6月10日~11日发声响应新规,承诺将付款账期缩短至60天内 [1] - 政策禁止强制中小企业接受商业汇票等非现金支付方式,避免变相延长付款期限 [2] - 政策规范了"背靠背"条款,禁止以第三方付款作为支付条件 [2] 行业现状与挑战 - 当前企业利润走低、资金链吃紧,中小零部件企业在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 [1] - 汽车行业"价格战"迫使零部件供应商进行年降,幅度达到10% [1] - 经济增速放缓、供需关系失衡导致企业支付能力普遍下降,政策执行面临客观阻碍 [3] - 不同领域、规模的中小企业在账期上有不同特点和需求,需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 [4] 政策执行机制 - 建议依据拖欠金额、时长及主观恶意程度制定差异化罚款标准 [3] - 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将故意拖欠企业列入黑名单 [3] - 对情节恶劣的拖欠行为,建议追究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4] - 相关部门应定期评估不同行业、规模企业的账期情况,动态调整政策 [5] 行业支持措施 - 对制造业应制定个性化支付条款,深入调研资金流转规律 [4] - 对小型企业,政策应予以倾斜,鼓励核心企业优先现金支付 [4] - 对中型企业,鼓励通过供应链金融与上下游建立稳定关系 [4] - 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等情况下,可适当缩短账期限制或提供财政补贴 [5] 行业重要性 -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汽车行业尤为重要 [5] - 解决中小企业账期问题关系到整个经济社会的稳定与繁荣 [5]
解决账期顽疾 构建韧性产业链
经济观察网· 2025-06-14 11:48
中国一汽、东风汽车、广汽集团(601238)等汽车企业6月10日发布声明后,中国主要汽车厂商都在次 日积极跟进,集体承诺将对供应商的支付账期控制在60天以内。 长期以来,汽车行业存在对供应商付款周期过长的问题,部分企业账期超过半年。这不仅影响了供应商 的资金流转,也暴露了产业链的潜在风险。今年4月,工信部在其主管的中国工信新闻网刊文称,须重 视和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好长账期问题。修订后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从 6月1日开始实施,该条例明确规定大型企业应在60天内支付中小企业款项。 我们认为,车企对账期的承诺是一个好的开始。合理的账期有助于提升产业链的整体发展质量,抑制企 业倒闭引发的连锁反应,从而增强产业链韧性。 缩短账期,意味着汽车大厂要承担更多的有息负债,但从整个产业生态的角度算大账,大厂提升自己的 有息负债比重,反而有机会大幅降低产业链成本。逻辑并不复杂:规模巨大、实力雄厚的大厂融资成本 更低。举个例子,很多资金紧张的民营企业资金成本都在10%以上,而主机厂融资成本可以低至3%以 下,两者之间有7%的差距。这意味着:合理重新分配债务负担,会大幅度降低产业链成本,提升整个 产业生态 ...
车企账期承诺:薛定谔的“60天”
虎嗅APP· 2025-06-12 23:39
6 月 10 日晚至今,已有 17 家车企作出承诺"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 60 天内"。 汽车供应链一直苦于"长账期压力",这是第一次真正被摆到台面上寻求解决方案,车企给出的"60 天 承诺"是否能够彻底解决供应链承压难题? 汽车供应商苦账期久矣 汽车零部件行业应收账款金额连年上升。Wind 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大部分中国汽车供应链企业 应收账款在成倍增长,部分企业甚至在十年间翻了 10 倍以上。 账款周期也在持续走高。截止 2024 年三季度末,比亚迪、长城、上汽等车企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为 145天、153天、177天,包括蔚来、小鹏等新势力厂商此前也时常高于 150 天,普遍高于特斯拉、通 用、大众等汽车公司。 账期拉长,车企借助腾挪得来的资金支撑其在前端打价格战,转嫁了资金压力,而供应商只能被迫等 待,应收账款不断累高,加大供应商的经营压力。 此次众多车企公开作出"60天账期承诺"由上至下敲响了警钟,给了汽车供应链回收账款的希望。但 真正落到执行层面,要做的还有更多。 车企承诺 60 天账期并不意味着供应商可以在 60 天内拿到钱。 从货物交割开始,车企给供应商完整 的支付流程包括:开发票确定货值 ...
汽车业“反内卷”进行时 | 承兑汇票、拖延验收,“60天”账期能否治本
北京商报· 2025-06-12 00:13
在现有的车企支付方式中,过半的汽车供应商会面对承兑汇票的付款方式。据了解,该付款模式为"账 期+承兑汇票",承兑汇票通常6个月才能承兑,这也被供应商称为"承兑等待期"。在看到车企"付款账期 不超过60天"的承诺时,不少供应商最先提出的问题是"60天账期是否包含票据承兑时间"。然而,在17 家车企的承诺声明中,仅有北汽集团和上汽集团在宣布"60天账期"承诺的同时,承诺"全面取消商业承 兑汇票等增加供应商资金压力的结算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承兑汇票分为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其中,银行承兑汇票由银行作为承兑人, 依托银行信用进行结算,兑付风险较低,资金保障相对稳定;商业承兑汇票则由车企自行签发,其兑现 依赖于车企自身的信用和经营状况,存在一定的兑付风险。 据悉,比亚迪向供应商推广名为"迪链"的金融信息平台,以"迪链"凭证向供应商进行结算,通常兑付周 期为6个月。由于"迪链"凭证不能直接在二级供应商之间流通,只能等到期拿款,相当于延长了回款周 期。此外,很多车企都有类似的供应商金融平台。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李颜伟表示,这类承诺对比亚迪、吉利、长城等应付账款多、账期周 期长、供应链金融占比高的车企, ...
中小零部件企业困于“账期游戏” 万亿汽车产业链的生死博弈
经济观察报· 2025-05-10 13:00
中国汽车产业现状 - 中国汽车产业连续14年蝉联全球产销第一,新能源汽车实现弯道超车,成为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领跑者 [2][3] - 2022年国内上市车企应付账款平均周转天数达156天,部分企业超过200天,而德、日车企普遍控制在60天以内 [12] 中小零部件企业困境 - 数以万计的中小零部件企业深陷"账期战",货款回收周期漫长,资金压力巨大 [2][3] - 李峰所在企业作为二级供应商,回款周期被拉长至8个月(比亚迪"60天账期+180天迪链"模式) [4] - 王海公司年销售额10亿元,应收款占比达三分之一(约3亿多元) [8] - 供应商从投入资金到回款周期最少需10个月,若月均供货1000万元,被占压资金达1亿元 [5] 主机厂账期模式 - 自主车企普遍采用复杂账期设计:奇瑞、长安、吉利等采用"90天或120天账期+180天银行承兑"组合 [4] - 合资车企账期相对较短(45-60天),但近年逐渐"中国化"(如通用推行承兑汇票,博世账期延长至120天) [6] - 新势力车企因采购需求小且不稳定,付款条件较严苛 [6] 寄售制与资金占用 - "寄售制"要求供应商在主机厂周边自建仓库,货物提上生产线才触发交易,导致库存积压和1-2个月垫付成本 [4] - 账期计算从"车企挂账日"开始,集中挂账规则使供应商被动让渡1个月资金使用权 [5] 外资企业对比 - 外资企业付款条件优越:预付款30%-60%,发货款20%-40%,尾款1-2个月结清 [11] - 出口市场结算确定性高,但订单规模远小于内资企业 [10] 政策与行业影响 - 国务院修订《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要求大型企业60日内付款,2025年6月实施 [3] - 长账期导致中小企业利润被吞噬,技术投入不足,可能引发产业链外迁风险 [13] - 违法成本过低(法院执行率不足30%),需建立供应链金融创新机制(如新加坡"反向保理") [13] 企业应对策略 - 部分企业选择放弃高风险订单(如陈明拒绝比亚迪供应链合作) [12] - 通过代理商间接供货规避信誉差、账期长的客户风险 [12]
中小零部件企业困于“账期游戏” 万亿汽车产业链的生死博弈
经济观察报· 2025-05-10 12:57
中国汽车产业链账期问题分析 行业现状与核心矛盾 - 中国汽车产业连续14年全球产销第一,新能源汽车实现弯道超车,但底层中小零部件企业普遍陷入"账期战" [1][2] - 典型企业案例:李峰所在南方企业作为二级供应商,货款回收周期长达8-10个月;王海的塑料企业年流水10亿元中应收款占比超30%(约3亿元) [2][5][8] - 2022年上市车企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平均达156天(部分超200天),远超德日车企60天标准 [14] 账期运作机制 - 主机厂采用"复合账期"模式:比亚迪为"60天账期+180天迪链"(总周期8个月),奇瑞/长安/吉利采用"90-120天账期+180天银行承兑" [5] - 账期计算规则:从"车企挂账日"起算,叠加集中挂账规则使供应商额外让渡1个月资金使用权,实际回款周期超10个月 [6] - 寄售制加重负担:主机厂要求供应商自建仓库,货物提上生产线才触发交易,且常临时变更提货量导致库存积压 [5] 企业生存困境 - 资金占用效应:月供1000万元的中小企业需承受1亿元资金占压,相当于入场门槛抬高10倍 [6] - 承兑汇票成本:半年期承兑汇票贴现利息达2-3个点,远高于银行利率 [8] - 供应链传导压力:上游石化巨头(如中石化/巴斯夫)要求现付或预付款,下游回款周期长形成资金剪刀差 [8] 外资对比与出口市场 - 外资企业账期优势:预付款30-60%,发货付20-40%,尾款1-2月结清;台资企业平均4个月结清 [12] - 出口市场结算确定性高,但规模受限:外资订单数量仅为内资1/5-1/10 [11] - 工业机器人企业案例:拒绝比亚迪亿级订单因要求"货款背靠背"条款 [12] 政策与行业影响 - 国务院《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修订要点:强制60日内付款、新增失信惩戒、允许争议部分优先支付(2025年6月实施) [3] - 长账期三大危机:吞噬中小企业研发投入(研发资金占比不足1%)、引发供应链系统性风险、可能导致产业链外迁 [14] - 法律执行难题:大企业违约后法院执行率不足30%,违法成本过低 [14] 破局建议 - 供应链金融创新:借鉴新加坡"反向保理"模式,基于主机厂信用由银行向上游放款 [14] - 行业自律呼吁:统一压缩账期至60天可提升供应链资金周转效率30%以上 [7] - 企业生存策略:筛选客户(放弃账期超4月订单)、通过代理商间接供货规避风险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