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大西洋关系
搜索文档
【环球财经】特朗普访英能否弥合美英分歧
新华社· 2025-09-17 15:09
访问背景与目的 - 美国总统特朗普于9月16日抵达英国进行国事访问,这是其第二次以总统身份访英 [1] - 访问期间特朗普将分别与英国国王查尔斯三世和首相斯塔默举行会晤 [1] - 英国政府希望通过王室的“魅力攻势”将美国维持在“友方一侧”,并借助盛典排场换取在投资和安全领域的好处 [1] - 此行旨在推动英美尚未完成的关税谈判,并带来多个领域的投资承诺 [1] 投资与合作成果 - 双方将宣布涵盖科技、清洁能源、民用核能和防务等领域的投资与合作协议 [2] - 美国金融企业将向英国投入约17亿美元,预计创造约1800个就业岗位 [2] - 微软宣布未来4年将在英国投资300亿美元,用于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 [2] - 谷歌将在英国建设新数据中心,贝莱德计划在英国数据中心和金融市场追加大规模投入 [2] - 英国政府称这些投资将带来“跨大西洋关系的质变” [2] 贸易与政策分歧 - 美国对英国钢铝产品仍征收高关税,英方希望推动落实更有利的贸易条款 [3] - 美方抱怨美国制药公司在英国受到不公平待遇 [3] - 在乌克兰问题上,英国与欧洲盟友坚持支持乌克兰,而认为美国越来越多地向俄罗斯立场靠拢 [3] - 在加沙问题上,英国工党内部批评以色列的声音强烈,而特朗普表现出对以方的默许 [3] - 观察人士指出,美方的“投资换让步”模式与英方期望的“互利共赢”存在落差 [3] 英国舆论与民众反应 - 英国近百名民众在温莎城堡外集会示威,抗议特朗普访问,高呼“离开英国”等口号 [4][5] - 一个名为“阻止特朗普联盟”的团体计划在伦敦议会广场举行更大规模游行示威 [4][5] - 益普索集团调查显示,仅有36%的英国人认为当下英美存在“特殊关系”,约三分之一英国人支持在访问期间举行抗议 [5] - 舆观调查公司7月民调结果显示,仅有16%的受访英国人对特朗普政府持积极看法 [5] - 专家认为对美国这样可能随心所欲改变政策的伙伴,此次访问充满潜在风险 [5]
无人机事件持续发酵,俄媒体质疑欧洲做局,波兰同意北约军队进驻
环球时报· 2025-09-16 07:01
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级 - 波兰和罗马尼亚报告俄罗斯无人机进入其领空 罗马尼亚外交部召见俄罗斯大使提出抗议[1][3] - 波兰总统同意北约成员国军队在波兰领土驻扎 作为北约东部哨兵军事行动组成部分[1][4] - 俄罗斯驻罗马尼亚大使利帕耶夫表示罗马尼亚的指控毫无根据 认为这是基辅政权的蓄意挑衅[1][3] 北约军事部署加强 - 东部哨兵行动包括丹麦两架F-16战斗机和一艘防空护卫舰 法国三架阵风战斗机 德国四架台风战斗机[5] - 捷克将派数架攻击直升机至波兰境内 荷兰计划提供两套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5] - 北约成员国还计划向波兰和立陶宛增派地面部队[5] 国际反应与外交博弈 - 英国政府由于俄罗斯前所未有地侵犯北约领空召见俄罗斯大使 与波兰罗马尼亚乌克兰及北约盟国团结一致[3] -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称俄方入侵罗马尼亚领空再次公然侵犯了欧盟主权 正与成员国合作保护欧盟领土[3] - 爱沙尼亚总理欢迎东部哨兵行动 呼吁北约联合采购武器并没收被冻结的2000亿欧元俄罗斯资产资助乌克兰重建[4] 俄罗斯立场与反制措施 - 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北约实际上参与了这场战争 向乌克兰提供直接和间接支持[1][7] - 俄罗斯国防部提议与波兰进行磋商讨论无人机问题 但华沙方面5天未作出回应[4] - 俄罗斯与白俄罗斯举行西部2025联合战略演习 包括美国土耳其和匈牙利三个北约成员国在内的23国代表观摩演习[9] 联盟内部动态分析 - 波兰《选举报》批评美国迄今缺乏军事回应 德国《南德意志报》认为北约尚未做好应对冲突准备[6] - 欧洲外交官将华盛顿对无人机事件的初步反应描述为犹豫不决和几乎一片沉默[8] - 德国慕尼黑联邦国防军大学教授表示北约缺乏对俄罗斯采取强硬措施的政治意愿 美国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克制[8]
欧盟,请放下你的矛盾与纠结
中国证券报· 2025-09-11 07:10
地缘政治与贸易政策 - 华盛顿正施压欧盟对中国和印度征收最高100%的关税 理由为两国购买俄罗斯石油 [1] - 欧盟内部对美方提议感到紧张 因需平衡与中印的贸易关系 [1] - 欧盟在对华关系上存在矛盾心态 既视为合作伙伴又当竞争对手 同时推进"去风险"策略 [1] 欧盟对华战略定位 - 欧盟将对华定位生硬拼凑为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三重角色 反映零和博弈思维 [2] - 欧盟在经贸层面单方面对华施压 保护主义渐成趋势 未积极回应中方合作倡议 [2] - 欧盟在乌克兰问题上持续加码制裁俄罗斯 并将责任诿过于中国 [2] 跨大西洋关系影响 - 欧盟外交政策以美国利益优先 破坏自身独立性和可信度 [3] - 美国在乌克兰问题后于经贸领域对欧盟施加压力 欧盟部分决策层转而向中国转移矛盾 [3] - 欧盟机构决策层非民选产生 内部派系与利益分化导致对华政策缺乏统一代表性 [3] 中欧合作前景 - 中国被视为欧洲实现安全与提升竞争力的伙伴 双方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领域具巨大合作潜力 [4] - 需通过双向开放和对话协商处理贸易摩擦 推动中欧经贸平衡发展 [4] - 中欧需加强团结协调 成为动荡世界中的稳定性力量 [4]
波兰总理:无意在俄乌冲突结束后向乌克兰派兵
新浪财经· 2025-08-26 04:22
波兰军事立场 - 波兰无意在俄乌冲突结束后向乌克兰派遣部队 [1] - 波兰将负责组织对乌克兰的后勤援助 [1] 国际合作与援助 - 波兰与加拿大同意在乌克兰问题及北约框架内继续密切合作 [1] - 两国致力于维持紧密的跨大西洋关系并向乌克兰提供援助 [1]
意副总理批评马克龙言论,法外交部召见意大利大使,意法因乌克兰问题发生严重外交摩擦
环球时报· 2025-08-25 07:05
外交摩擦事件概述 - 意大利副总理萨尔维尼尖锐批评法国总统马克龙关于向乌克兰派遣军队的言论,引发两国外交摩擦 [1] - 法国外交部召见意大利驻法大使,抗议萨尔维尼的言论不可接受,与两国信任氛围和历史关系相悖 [1][2] - 此次事件凸显欧洲内部在俄乌冲突问题上的严重分歧 [1] 争议言论细节 - 萨尔维尼讽刺马克龙应独自戴头盔穿防弹背心去乌克兰,并明确表示意大利不会向乌克兰派遣任何士兵 [1] - 萨尔维尼曾多次攻击马克龙,称其为疯子和战争贩子,指责其试图把欧盟拖入与俄罗斯的战争 [2] - 萨尔维尼对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中间人角色持积极评价,称赞其让普京和泽连斯基回到谈判桌前 [2] 政党立场与欧洲内部分歧 - 萨尔维尼领导的联盟党是意大利执政联盟重要组成部分,坚决反对向乌克兰派遣意大利军队,并批评法国和英国主导的志愿联盟 [3] - 联盟党参议院党团领袖要求法国总统停止提出欧洲核保护伞等议题,认为这些无助于和平只会制造紧张 [3] - 西班牙媒体评论认为欧洲各国在俄乌问题上的分歧正在削弱欧盟整体对外影响力,各国政策立场差距明显 [3] 战略定位分析 - 萨尔维尼的言论折射出意大利在俄乌问题上的战略定位,即避免卷入与俄罗斯的直接军事对抗 [4] - 与法国积极推动欧洲军事安全统一不同,意大利的立场使得两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矛盾难以在短期内消除 [4]
赛峰集团首席执行官:在法国设立新工厂的决定与美国关税或最近的跨大西洋关系无关。
快讯· 2025-07-31 17:03
公司战略决策 - 赛峰集团在法国设立新工厂的决定与美国关税无关 [1] - 该决策与近期跨大西洋关系变化无关 [1]
专栏丨欧洲忍辱到何时
新华网· 2025-07-31 15:43
美欧贸易协议核心内容 - 美欧达成新贸易协议,欧盟以承诺6000亿美元对美投资及购买价值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等为代价换取协议[2] - 协议包含15%的关税,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指出该关税仍将使德国车企损失惨重[2] - 双方在具体产品上存在矛盾表述,特朗普起初坚称协议不包含药品,但美方官员随后改口证实关税覆盖药品[2] 协议对欧洲行业的影响 - 协议被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贝恩德·朗格痛陈为违背就业保障目标,是对欧洲的长期伤害[2] - 匈牙利总理欧尔班表示特朗普把冯德莱恩当早餐吃掉了,法国总理贝鲁称此为黑暗的日子,直指欧盟甘于屈服[2] - 德国总理默茨疾呼鉴于美国对欧洲命运漠不关心,必须结束依赖,主张与法英启动核共享对话[2] 欧洲社会的反应 - 在苏格兰的爱丁堡与阿伯丁,抗议者打着巴勒斯坦国旗和标语表达对美国政策的不满[3] - 益普索民调显示大约七成苏格兰人对特朗普持负面看法[3] - 德国《明镜》周刊呼吁欧盟应开展经济不结盟运动[2] 美欧关系中的具体事件 - 在媒体见面会上,特朗普插话强调协议公平但轻飘飘补上一句那其实并不重要,全场哄堂大笑中冯德莱恩尴尬沉默[1] - 记者追问是否会给欧盟更低税率时,特朗普斩钉截铁抛出不会二字[1] - 特朗普曾轻蔑地斥责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法国拟承认巴勒斯坦国为无足轻重,并曾在联合记者会上用一句够了直接打断英国首相斯塔默发言[1]
克劳斯·拉雷斯:在谈论中美关系时,永远要记住一句名言“争论总比战争好”
观察者网· 2025-07-10 08:50
中美贸易关系 - 特朗普政府宣布延长"对等关税"暂缓期至8月1日,并对所有进口到美国的铜征收50%新关税,同时对日韩进口产品征收25%关税[1] - 中美贸易冲突中曾出现145%和125%的报复性关税,导致经济脱钩风险,后通过谈判降至30%和10%[5][6] - 伦敦会谈后启动协议谈判,旨在细化框架并实现"去风险化",但具体内容尚未公开[6][8] - 专家建议达成详尽的长协议(可能达数十页),有效期至少覆盖特朗普剩余任期(约3年),而非短期含糊协议[8][9] 行业竞争格局 - 中国从50年前无法制造高水平汽车,发展为全球领先的电动汽车生产国,引发西方国家竞争恐惧[4] - 美欧关系历史显示,美国对扶持对象(如战后欧洲)的竞争力增强会产生排斥心理,类似模式在中美间重演[4] - 技术领域(如AI、高科技)的快速进步正持续改变中美贸易关系动态,长期协议难以适应变化[10] 地缘政治影响 - 南海、台海、香港等地缘争端加剧了中西方紧张关系,与经济竞争共同构成结构性矛盾[4] - 若特朗普访华参加抗战胜利纪念活动,可能缓解紧张但不会立即建立新世界秩序,需渐进式调整[12][14] 跨大西洋关系 - 特朗普政府要求北约成员国将国防开支提至GDP的5%,但对欧盟机制缺乏理解且持轻视态度[23][24] - 欧洲对美国安全依赖的批评及特朗普"变现"政策倾向,导致跨大西洋信任度大幅下降,修复需至少一个总统任期[20][22] 历史比较分析 - 基辛格时代(20世纪70年代)中国被视为制衡苏联的伙伴,经济实力远逊于美国,竞争非主要议题[25][27] -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经济快速崛起,竞争格局才逐步形成,需通过对话避免冲突升级[27][28]
美国暂停对乌部分军援 欧洲猝不及防
新华社· 2025-07-04 09:01
美国暂停对乌克兰部分军援事件 - 美国白宫和国防部证实暂停对乌克兰的部分军援 包括30枚"爱国者"防空导弹 8500枚155毫米口径炮弹和142枚"狱火"空地导弹 [1] - 暂停军援由美国副防长科尔比推动 认为欧洲国家应在乌克兰问题上承担更多责任 [4] 各方反应 - 乌克兰国防部表示未收到军援变化的通知 乌方人士称"彻底震惊" [2] - 北约成员国希望美国重新考虑决定 认为美国做法与北约峰会决议"前后不一" [4][7] -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表示乌美仍在就军援问题进行谈判 [10] 背景与影响 - 北约成员国刚同意将年度国防开支占GDP比例提高到5% 美国随后暂停军援引发争议 [2][4] - 美国担忧军火库存过度下降 除对乌军援外还涉及也门 以色列和伊朗等军事行动 [7] - 欧洲国家虽提供军事援助 但乌克兰仍严重依赖美国尤其在弹药和防空系统方面 [4] 后续进展 - 美国国务院称此次决定是"单一事件" 未停止对乌援助 将讨论后续举措 [9] - 美国国防部表示正在审查对乌军援以符合结束冲突目标并保持美军战备状态 [8]
德国财长:鉴于跨大西洋关系的不确定性,欧洲更应努力向前推进。
快讯· 2025-07-03 18:18
跨大西洋关系与欧洲发展 - 德国财长指出跨大西洋关系存在不确定性,强调欧洲需主动推进自身发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