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预制菜国家标准
icon
搜索文档
【市场监管】一场关于预制菜的民意调查
搜狐财经· 2025-09-16 08:34
消费者心里有自己的一杆秤。我们可能搞不懂预制菜的官方定义,但直觉告诉我们:冷冻18个月的腌 鱼、开袋即热的料理包,不太符合普通人对"现做"的定义。这种基于生活经验的判断,往往比行业术语 更深入人心,理应成为预制菜国标制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这提醒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标准 时,不仅要考虑行业发展趋势,还应考虑消费者体验与接受度,最大限度寻求多方共识。 消费者是最终为预制菜买单的人。筑牢信任、打消消费者顾虑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信息透明。商家明 确告知哪些是预制、哪些是现做,不玩文字游戏,不混淆概念,消费者自会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餐饮业真正的"当家菜"是信任。我们去一家苍蝇馆子,是相信老板的手艺;多花钱吃米其林、黑珍珠, 是相信品鉴的标准;走进麦当劳、肯德基,是相信统一的品控。这种信任需要"慢炖",却极易"煳锅", 有时候,可能就因为一道未经明示的预制菜导致口碑反转。筑牢信任、打消消费者顾虑最有效的方式, 就是让信息公开透明:商家明确告知哪些是预制、哪些是现做,不玩文字游戏,不混淆概念,消费者自 会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对此,商家和相关标准都应回应消费者的合理期待。 西贝和罗永浩的一场争论,把很多人的目光从 ...
中经评论:一场关于预制菜的民意调查
经济日报· 2025-09-16 08:04
西贝和罗永浩的一场争论,把很多人的目光从外卖页面重新拉回了线下餐厅。在预制菜国家标准尚 未正式出台之际,有这样一场大讨论或许不是坏事。热搜推动公众关注,相当于进行了一场关于预制菜 的民意调查。 争论中,很多人呼吁尽快出台预制菜国家标准,这确实是解决当前预制菜争议的关键一步。去年3 月,市场监管总局曾联合多部门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首次在国家层面明确预制菜范围。不过,从这次激烈的意见对撞中可以看出,消费者眼中的预制菜、商 家口中的预制菜和政策文件中的预制菜,说的好像不是同一回事。 消费者心里有自己的一杆秤。我们可能搞不懂预制菜的官方定义,但直觉告诉我们:冷冻18个月的 腌鱼、开袋即热的料理包,不太符合普通人对"现做"的定义。这种基于生活经验的判断,往往比行业术 语更深入人心,理应成为预制菜国标制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这提醒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标准 时,不仅要考虑行业发展趋势,还应考虑消费者体验与接受度,最大限度寻求多方共识。 餐饮行业的分化就像喝咖啡,有速溶咖啡的高效稳定,也有手冲咖啡的慢萃香浓,很难说哪个好哪 个不好,只要明码标价、诚信经营,都有自己的受众群体。 ...
预制菜国标讨论会参加者:预制菜的范围采用排除法,即食即配不算预制菜
经济观察报· 2025-09-15 21:00
按照即将公开征求意见的国家标准,即食和即配产品已不算预 制菜,即烹和即热产品是预制菜。 作者:郑淯心 封图:图虫创意 由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此前的7月, 相关部门就曾召开预制菜国标讨论会。9月15日,一位参加预制菜国标讨论会的代表对经济观察报 记者说,会上讨论了什么是预制菜,确定预制菜的范围采用了排除法,即食和即配产品不算预制 菜。 此前,预制菜只有团队标准,没有国家标准。2022年6月,中国烹饪协会发布《预制菜》团体标准 曾提到,预制菜是经洗、切、搭配或烹调等工艺处理后制成的即食、即热、即烹、即配菜肴或主 食。 根据团队标准,即食产品指已完成杀菌熟制,能直接入口,开封后可直接食用的产品,例如八宝 粥、即食鸡胸肉等。即配产品指经过清洗、分切等简单加工,配以或不配以辅料加工而成的产品, 如切好、搭配好的净菜,需要自行调味和烹饪。 即热产品是经过简单复热即可食用的产品。即烹产品是已完成对主要原料的一定加工过程,配以或 不配以辅料,进行烹调后可食用的产品,如调味牛排、预炸好的鸡块。 该参会者认为,此次围绕预制菜的讨论,会加速国标出台;国标出台后,将推动预制菜行业健 ...
预制菜国标讨论会参加者:预制菜的范围采用排除法,即食即配不算预制菜
经济观察报· 2025-09-15 18:30
在提到预制菜的范围时,市场监管总局相关发言人曾说,预制菜范围应当兼具预制化和菜肴的特征。一 方面,突出工业化预加工特点。考虑到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中央厨房模式,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 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应当符合餐饮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中央厨房制作的菜 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另一方面,突出菜肴属性。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等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 类食品,属于食用农产品,不属于预制菜。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 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披萨等主食类产品不属于预制菜。 上述参会者说,预制菜国标讨论会上还讨论了如何推动预制菜行业更好发展,具体的措施包括提高预制 菜企业的准入门槛、要求餐饮企业对预制菜进行明示等。关于推广餐饮环节预制菜明示工作,会上曾讨 论在大型城市试点,推行预制菜明示要求。 即热产品是经过简单复热即可食用的产品。即烹产品是已完成对主要原料的一定加工过程,配以或不配 以辅料,进行烹调后可食用的产品,如调味牛排、预炸好的鸡块。 上述参与者说,按照即将公开征求意见的国家标准,即食和即配产品已不算预制菜,即烹和即热产品是 预制菜。 早在2024年3月21日,市场 ...
新京报社论:争议过后,预制菜亟须规范发展
新京报· 2025-09-14 23:55
行业现状与市场规模 - 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到4850亿元 同比增长33.8% 呈现上升趋势[3] - 预制菜是现代食品工业的必然趋势 国外大型快餐连锁企业早已大规模使用[3] - 产业政策已将培育发展预制菜纳入规划 关键是如何实现安全可靠发展[3] 标准体系与监管进展 - 当前缺乏国家强制性标准 2024年3月六部门联合出台的《通知》仅为指引性文件[3][4] - 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 即将公开征求意见[6] - 需建立全国通用强制性国标 对生产流程、贮存方式、配送物流等环节划出红线[5] 消费者权益与行业透明度 - 消费者反对不明不白吃预制菜和花高价吃劣质预制菜 本质是食品安全焦虑[4] - 《通知》明确要求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 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5] - 企业通过口头告知或简明标识实现信息透明 不应被视为额外负担[5] 行业发展与舆论影响 - 公开争论提升公众对预制菜关注度 为标准征求意见营造充分讨论氛围[6] - 强制性国标将倒逼企业提升品控能力与合规意识 推动行业标准化升级[5] - 行业规范需经历摸索过程 应以客观宽容心态看待预制菜发展[6]
罗永浩发博称西贝的事情告一段落 信良记董事长“悬赏20万元”叫板罗永浩,餐饮人“预制菜”现实困境求解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4 15:57
核心观点 - 新辣道创始人李剑悬赏20万元挑战罗永浩关于"无冷冻无添加剂才是好餐馆"的言论 引发餐饮行业对预制菜定义、食品安全及消费者知情权的公开论战[1][4][9] - 论战凸显预制菜国家标准缺失下的行业困境 双方争议焦点集中于冷冻原料是否等同于预制菜、工业化加工是否危害健康以及企业信息公示的合理性[3][8][13] - 预制菜国家标准即将出台 将明确科学定义并可能强制要求餐饮门店披露使用情况 为行业标准化和消费者信任重建提供基础[16][17] 事件背景 - 罗永浩在9月12日直播中批评西贝使用预制菜 指控其存在"难吃、价贵、分量小、预制菜、不透明"等问题 直播在线人数超10万[5][7] - 李剑于9月13日通过视频号直播公开回应 强调自身拥有30年餐饮行业全链条经验 曾成功完成十亿元战略并购[2] - 罗永浩在9月13日晚间发文称"西贝的事情可以告一段落" 表示期待国家标准出台[17] 争议焦点:预制菜定义 - 罗永浩将冷冻原料(如冷冻海鲜肉、腌制半成品)均归类为预制菜 并展示西贝使用的去骨黄花鱼柳等产品具有18个月保质期[7][8] - 李剑指责该定义存在逻辑陷阱 指出冷冻技术是全球肉类供应和安全的重要保障 关键应关注原料品牌可靠性而非"鲜冻"概念[8] - 贾国龙(西贝)区分预制菜(中央厨房成品加热)与预加工(门店完成最终烹饪) 强调公司"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15] 行业立场与论据 - 李剑认为现炒饭菜存在未知风险(蔬菜农药残留、肉类腐败、调料非法添加) 而品牌冷冻原料更安全可靠[8] - 指出连锁餐饮基本以预加工为主 冷冻是保鲜最佳技术之一 酱油、味精等调味料普遍含添加剂[9][14] - 批评罗永浩要求企业公示预制菜等同于逼迫贴"负面标签" 将缺乏标准的概念与"不健康"强行挂钩[13] 消费者知情权争议 - 罗永浩主张推动预制菜信息透明化 以老乡鸡为例表扬其明确标注餐品加工等级(现做、半预制、复热预制)[10][11] - 李剑反驳称公示要求是行业霸凌 在缺乏科学标准下会导致企业陷入"不敢承认或说谎"的死局[13] - 贾国龙表示预制工艺无处不在(如净菜加工) 全面标注需列出化学名词反而引发消费者误解[14] 行业影响与标准进展 - 六部门(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等)于2024年3月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明确预制菜定义及不添加防腐剂等要求[16] - 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 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可能强制要求餐饮门店披露预制菜使用情况[17] - 标准出台将解决定义模糊问题 使企业聚焦产品安全与品质提升而非概念自证[17]
壹快评丨预制菜既不该被妖魔化,也不能走向过度西餐化
第一财经· 2025-09-13 17:09
预制菜行业现状与规模 - 2024年美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75.6亿美元,为全球第二大市场,其合同农业原料供应体系占全美农产品市场18.3% [2] - 日本预制菜市场规模突破10万亿日元,市场占有率超20%,24%上班族依赖便利店预制食品解决三餐 [2] - 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1489亿美元,为全球第一大市场,但市场渗透率不足15%,远低于美日等国60%的渗透率 [2] 行业标准与监管缺口 - 国家六部门2024年3月联合发布通知界定预制菜范围,排除中央厨房菜肴、速冻主食等类别,但该规定为部门规章而非强制执行国家标准 [3] - 消费者认知与政策存在差距:消费者普遍认为即食、即热、即烹食品属预制菜,而政策将中央厨房产品排除在外 [3] - 全国25个省市出台预制菜发展文件,上海、江西等地制定26项地方标准,但缺乏统一国家标准 [6] 消费者权益与市场矛盾 - 消费者反感源于知情权与选择权未保障:高价预制菜与现制心理预期产生落差,且价格未体现成本优势(预制菜可降低12%-15%原料成本) [4] - 消费群体错位:主力客群为35岁以下上班族、老年及独居人群,但35岁以上消费者抵触非现制菜品 [3][4] - 品质信任危机:2025年央视3.15曝光"槽头肉"事件,反映行业存在劣质食材、过度添加剂及虚高价格问题 [7] 行业发展路径建议 - 需建立国家标准:建议基于26项现有地方标准,由六部委牵头制定全国统一标准 [6] - 推行餐厅分级分类:通过资质认证明确标识预制菜餐厅,区分现制与预制菜服务 [8] - 控制深加工比重:应减少微波加热型产品,回归中央厨房热火烹饪模式,保留中餐个性化特色 [9] 国际经验借鉴 - 日本预制菜渗透率达70%,便利店凭预制菜单品可实现30%以上利润率,核心优势为食品安全保证与个性化口味 [5] - 美国通过预制菜产业整合分散农产品供应链,缩短田间到消费端距离 [2]
怎样才算是预制菜?
虎嗅· 2025-09-12 16:51
西贝预制菜争议事件 - 罗永浩公开质疑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且价格昂贵"引发舆论关注 [1] -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回应称门店100%没有预制菜 并宣布将起诉罗永浩 [1] - 西贝公布罗永浩所点13道菜品制作过程的"作业指导书" 展示中央厨房提供净菜预加工、门店现场烹制的流程 [3] 预制菜官方定义 - 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2024年3月明确预制菜定义:以食用农产品为原料 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 需加热或熟制后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7] - 官方定义排除主食、即食食品、凉拌菜以及中央厨房向餐厅配送的菜品 [8] - 定义范围较行业原有广义概念大幅缩窄 仅针对零售端预包装食品 不包括餐饮店管理范畴 [7][12] 西贝菜品分类分析 - 罗永浩所点13道菜中3道不属于官方预制菜范围(胡麻油调黄瓜、五种番茄酸汤莜面鱼鱼、黄米凉糕) [10] - 剩余10道菜占比76.92%存在讨论空间 但符合中央厨房加工、门店现制的特征 [10][3] - 西贝采用解冻标准:酸汤底料调味酱加热15-20分钟 酸汤西红柿酱加热8-10分钟 赏味期为常温当餐 [6] 行业标准建设进展 - 2022年40个单位发布79个预制菜标准 定义繁杂混乱 [15] - 2024年3月《通知》被视为规范化重要一步 但非最终标准 [14][16]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制菜》已列入2024年度立项计划 国家标准现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 [17] 消费者认知与行业实践 - 消费者对预制菜理解与官方定义存在显著差异 [11] - 老乡鸡2024年4月发布菜品溯源报告 将226个SKU分为三类:84个餐厅现做 33个半预制 2个复热预制 [20] - 餐饮品牌通过透明化公示加工方式获得市场认可 关键在于货真价实、安全透明、价值对等的品质展现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