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食品安全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引骑手之力共保舌尖安全
经济日报· 2025-08-16 08:56
激励机制的创新,是撬动共治热情的支点,"物质+精神"奖励双管齐下,可持续提升骑手参与治理的热 情。在静安,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骑手可用积分兑换雨披、餐券等物资,而在月度通报会上的公开表扬 则赋予其社会认同与职业尊严。上述激励措施使骑手从被动的规则执行者转变为主动的风险发现者。这 种双驱动模式有效地提升了其参与食品安全治理的主动性。骑手个体积极性汇聚成社会共治的动力,为 食品安全防线注入源头活水,进一步提升了城市食品安全治理效能。 近年来,有外卖小哥通过在抖音、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传小视频,曝光一些外卖店的脏乱差现 象,或在送餐时当面告诉食客需要"避雷"或可以"种草"的店家,成为保障市民舌尖安全的一方力量。日 前,上海市静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将外卖骑手纳入食品安全基层治理体系,探索出一条"自治、共治、 慧治"的创新路径。 让骑手参与舌尖安全治理,巧妙激活了流动于城市中的基层力量,为破解网络餐饮虚拟性、跨地域性带 来的监管难题提供了方案,成为食品安全治理转型升级的区域实践。 引入新的治理力量,是完善食品监管的重要突破,亦是对"人人皆为食品安全守护者"治理生态的打造。 骑手作为城市的"移动探头",拥有参与食品安全治 ...
为城市烟火气注入更多合规动力
消费日报网· 2025-08-06 10:52
政策调整核心内容 - 北京市新修订的《食品经营许可审查细则》取消餐饮服务经营场所面积不得低于6平方米的硬性要求[1] - 针对简单制售和自制饮品制售允许依据操作流程简化设备设施和专门区域审查[1] - 新规更贴合奶茶店、甜品店等小微企业和新兴餐饮业态的经营特点[1] 行业现状与影响 - 全国奶茶饮品门店总数达42.6万家,近一年新开店11.8万家[2] - 新兴餐饮业态如奶茶、咖啡、现制甜品、轻食简餐在高校、写字楼、社区等高密度区域快速崛起[2] - 过去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制约了小微餐饮的合法成长,新规有助于将其纳入可追溯、可监管体系[2] 监管理念转变 - 食品安全监管重心从"场地面积"转向"操作流程""清洗消毒""冷链环节"等环节性要素[3] - 监管方式从"统一门槛"向"定制监管模型+分级风险管理"转型[4] - 数字监管手段如厨房视频可视、冷链温控传感器、扫码追溯体系日益成熟[4] 市场参与方受益 - 创业者可合规起步,降低运营成本,避免隐性营业和挂靠第三方证照[3] - 平台企业能将更多门店纳入数字化监管体系,提升商户可视化率[3] - 消费者将获得更安全的食品消费环境[3] 政策示范意义 - 北京新规作为全国政策样本,平衡食品安全与市场活力释放[4] - 制度设计为城市烟火气注入合规动力,激活社区经济和灵活就业[2][4] - 监管精细化、柔性化趋势回应市场呼声,顺应业态演进[4]
一财社论:从管制到治理,是食品安全的必经之路
第一财经· 2025-07-22 21:20
校园配餐服务行业标准化 -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这是校园配餐服务管理的首个国家标准,涵盖食谱、原料管理、加工制作、备餐与配送、用餐服务、服务评价改进、应急处理等全流程标准化指导 [2] - 管理指南明确要求实行米、面、油等大宗商品集中定点采购,并在人员配置、原料采购、制造环节和运输环节进行节点管控 [2] - 学生餐连接家庭与社会,首个校园配餐服务管理国家标准的发布广受关注,尤其是婴幼儿食品安全问题 [3] 食品安全政策与立法进展 - 2015年10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四个最严"确立工作方针,2019年食品安全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体系 [2] - 2019年5月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2023年《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深入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推进食品安全放心工程 [2] - 食品安全立法和标准制定承载社会共识,旨在避免重复过往错误 [2] 食品安全治理体系优化方向 - 当前治理存在以管代治、以罚代管倾向,更强调权力强制而非合作共治 [3][4] - 需借鉴欧盟HACCP系统,将食品全链条拆解为透明化风险敏感点,实现事前防范、事中规范、事后追溯 [3] - 治理体系应强化经济社会内生制衡力量,完善集体诉讼、辩方举证及争议和解制度,为消费者维权提供合法工具 [5] - 需构建"互联网+明厨亮灶"等开放式制度框架,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链式规范 [5] 行业治理模式转型 - 从管制转向依法治理,需打造公私共治的合作博弈场景,通过合法权益相互制衡消除可预防风险 [1][5][6] - 治理需兼顾严刑峻法的强制力与市场主体内生激励,克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4]
镇原县市场监管局扎实推进食品生产企业专项整治行动
中国食品网· 2025-07-04 17:41
食品生产企业专项整治行动 - 镇原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食品生产企业专项整治行动 以"四个严查"为抓手强化源头风险管控 [1] - 专项行动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16人次 检查食品生产企业51家次 发现并责令整改问题13条 [2] 原料风险管控 - 严查原料风险 重点核查面粉 食用油 乳制品 纯净水等生产企业的原辅料进货查验制度执行情况 [1] - 通过查验供应商资质 产品合格证明 严格检查原料库房是否存在霉变 掺假等安全隐患 [1] - 坚决防止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原辅料流入生产环节 从源头上筑牢安全防线 [1] 生产过程管控 - 严查过程管控 依据《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核查企业生产环境 卫生状况及关键控制点 [1] - 紧盯生产流程 严查超范围 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及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等违法行为 [1] - 确保生产加工全过程符合法定卫生与安全标准 [1] 产品规范管理 - 严查产品规范 重点检查企业出厂检验制度落实及产品逐批检验情况 [1] - 确保年度全项目检验频次达标(至少2次) [1] - 对产品标识标签进行细致审查 杜绝虚假标注 夸大宣传等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1] 管理制度落实 - 严查制度落实 核查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情况 [2] - 涵盖从业人员健康管理 进货查验 食品添加剂使用管理 产品留样等核心环节 [2] - 重点检查进货查验 生产过程 添加剂使用等记录的完整性 真实性 [2] - 督导企业严格落实"日管控 周排查 月调度"工作机制及"透明车间"规范应用要求 [2] 后续工作计划 - 镇原县将持续深化食品生产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治理 [2] - 强化智慧监管手段运用 不断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效能 [2] - 为县域食品产业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2]
加强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 全力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人民日报· 2025-06-09 06:21
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政策解读 政策背景与意义 - 食品安全被定位为民生之本和发展之基,直接关联人民健康和国家现代化进程,提出"四个最严"要求(最严谨标准、最严格监管、最严厉处罚、最严肃问责)[1] - 《意见》的印发标志着食品安全治理进入全链条、全周期、全要素的新阶段,强调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1] 监管升级的核心方向 - 推动治理从事后处置转向事前预防,从局部管控转向系统治理,通过全链条环环相扣压实主体责任[2] - 适应数字经济下食品产业新形态(生产数字化、流通网络化、消费场景化),应对网络订餐、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挑战[2] - 防范跨区域、跨环节的复杂风险,解决农兽药残留、非法添加等传统问题及直播电商等新兴领域风险[3] 关键制度创新 - **填补监管空白**:建立散装液态食品运输准运制度(专车专用、一车一档)、食品寄递安全防控机制(温湿度实时监控)、跨境电商负面清单管理[4] - **强化部门协同**:食用农产品准出准入数据互联互通、集中用餐单位多部门联合监管(学校/养老机构/医疗机构食堂)、进口食品"四位一体"防控体系(海关/市场监管/卫生健康/农业农村)[5] - **延伸责任主体**:食品运输电子联单管理(实时上传轨迹数据)、第三方仓储服务备案制度、外卖平台配送卫生标准(配送箱消毒、餐食封签)[5][6] 重点领域专项治理 - 肉类产品检疫信息化系统实现"双证"联网管理(动物检疫合格证+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6] - 网络订餐平台动态信用评级、"互联网+明厨亮灶"可视化监管、直播带货资质公示及违规召回机制[6] - 校园食品安全推行大宗食材集中采购、校长陪餐、家长监督共治体系[6] 实施保障措施 - 推动《食品安全法》修订,制定网络销售及跨境电商监管细则[7] - 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整合监管数据实现风险实时推送[7] - 建设国家食品安全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智慧监管水平[8]
聚焦“舌尖上的安全” 以法治强化食品安全治理
新华网· 2025-05-13 19:17
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 - 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食品安全法第四次执法检查 重点检查网络餐饮 校园食品 婴幼儿配方食品 预制菜 食品添加剂使用等8方面内容 [1] - 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颁布实施 2015年全面修订 被誉为"史上最严" 此前已开展过3次执法检查(2009/2011/2016年) [1] -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从14个扩充至24个 通过综合协调机制实现跨部门联合执法 [1]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 国家构建四级(国家/省/市/县)三类(监督抽检/风险监测/评价性抽检)食品安全抽检体系 覆盖全部食品大类 [2] - 近5年累计完成食品安全监督抽检3332万批次 下架召回不合格食品2.3万吨 [2] - 2024年食用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首次达98% 2025年一季度提升至98.3% 连续10年稳定在97%以上 [2] 专项整治行动 - 市场监管部门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 重点打击原料污染 知假造假 欺骗消费等行为 [2] - 针对食用植物油实施突出问题排查整治 解决掺杂掺假 标签虚假标注 运输不规范等问题 [2] - 农业农村部将推进产地准出分类监管 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加快农兽药残留标准制定 [2] 校园食品安全 - 中小学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率提升至98.5% 70.1%实行大宗食材集中采购 [3] - 57.3%中小学校建立食材采购监管平台 教育部将制定《学校食堂大宗食材采购验收管理工作指引》 [3] - 计划实现中小学校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全覆盖 每学期开展食品安全师生满意度测评 [4] 法治保障 - 食品安全法设置专门条款保障校园食品安全 将学校作为重点场所 学生作为重点人群 [3] - 执法检查将推动完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 提升法治保障水平 强化监管执法力度 [4] - 专家指出需通过横向协同与纵向联动制度设计 覆盖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监管 [1]
镇原县重拳出击整治农村假冒伪劣食品守护群众“舌尖安全”
中国食品网· 2025-04-30 11:10
文章核心观点 镇原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集中整治攻坚行动,净化农村食品市场环境,保障消费者权益,同时创新工作模式建立长效治理机制,推进示范店创建工程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1][2] 集中整治攻坚行动成果 - 累计开展执法行动8次,检查食品经营主体132家次,立案查处违法案件4起,督促整改食品安全隐患29项 [1] 专项整治行动重点 - 紧盯节假日、集市等消费旺季,以食品生产小作坊、集贸市场、中小商超等为重点场所 [1] - 集中整治“山寨”食品、“三无”食品及非法添加等突出问题 [1] “三查三严”工作机制 - 严查进货渠道,严把市场准入关,确保经营主体100%落实索证索票制度 [1] - 严查产品质量,严打违法行为,对抽检不合格食品实行“即时下架+溯源追查” [1] - 严查经营资质,严控风险隐患,打击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 [1] “双线并进”工作模式 - 线上依托智慧监管平台构建全流程、可追溯的数字化监管链条 [2] - 线下建立“网格化监管+群众监督员”立体化监督体系 [2] 投诉响应与宣教活动 - 优化食品安全投诉快速响应机制,实现问题线索即时受理、快速处置 [2] - 开展“食品安全进村入户”宣教活动,发放资料5000余份,提升公众防范和监督能力 [2] 示范店创建工程与目标 - 推进农村食品经营示范店创建工程,计划年内培育30家规范化经营样板单位 [2] - 建立“红黑榜”公示制度,倒逼经营主体落实责任 [2] - 力争到2025年底实现农村食品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