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机
搜索文档
他靠巴掌大的打印机,征服欧美,年入18亿
创业家· 2025-11-11 18:15
以下文章来源于最华人 ,作者华人作者团 最华人 .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最华人。 关注华人商业领袖、创业者及商业案例; 洞察科技制造、品牌出海、产 业革新等。 "2022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获得者。 做难而正确的事。 谁能想到这略显冷门的新产品,日后会成为市场宠儿,卖爆欧美市场。 如今," 趣印 科技"已经发展为珠海颇具影响力的出海名企。创始人郭晋鹏带领团队将公司营 收从400万干到18亿,仅用了十来年的时间。 财富神话背后,既是大胆创新的丰厚回馈,也是差异化战略的独到眼光。 这里插播一条课程资讯: 报名 「 黑马·日本游学 」 , 11月30日-12月5日, 我们将带着黑马的同学,一起去日本学 习: 日本品牌穿越周期背后的经营密码。 共同拆解 日本在低增长、少子化、高龄化背后,怎样孕育出如此多行业的领军企业? 包括大家熟悉的 三得利、711、花王、FANCL、神户物产、WORKMAN 等知名企业。 作者 :余叶子 来源:最华人 打印机能闯出什么新赛道? 2023年12月,在央视推出的"专精特新 制造强国"系列节目中,主持人介绍了一款能装入口袋 的A4打印机——它比一瓶水还轻,拿在手里像个小文具盒。 ● 图片来 ...
大湾区超级城市群加速崛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9 10:30
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硬联通” - 深中通道开通后,深圳至中山的通勤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30分钟 [1] - 大湾区内地高速公路车流量突破800万车次,轨道交通里程超3000公里,每日跨城通勤量超过600万人次 [1] - 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等超级工程建成通车,基本形成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和“一小时生活圈” [5] 城市群融合与角色演变 - 深中通道使中山成为珠江口西岸的“超级接口”,100公里半径内有5个国际机场、5个国际港口及三大自贸试验片区 [5][7] - 交通大变局联“湾”成“圈”,实现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协同发展,该区域汇聚8700多万人,经济体量达14.79万亿元 [7] - 粤港澳大湾区11座城市“越来越像一座城”,从“出差”感觉转变为在同一城市“跨区”办事 [3][5] 规则衔接与“软联通”进展 - 横琴口岸推出“智能通关”措施,实现“刷脸”代替“刷证”便捷通关 [12] - 粤港澳三地在签证、职业资格互认等多领域开展对接,在粤执业港澳专业人士超5500名,超20万名港澳居民在粤发展 [12] - 十五运会火炬传递在港、澳、广、深四地同步举行,为规则与标准对接提供实践场景 [10] 产业协同与创新经济转变 - 大湾区构建“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应用”全链条,形成“香港研发—深圳转化—全球市场”的网络协同范式 [12] - 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的供应链70%以上来自粤港澳大湾区,依托湾区密切的人才交流与协同解决科研难题 [14] -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排名全球第一,在AI、机器人等新兴领域拥有全国领先的企业和研究团队 [1][14]
大湾区超级城市群加速崛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9 10:22
记者丨李振 编辑丨蒋韵 美迪斯电梯有限公司CEO邱子源属于最早一批"30分钟跨城上班"的人。他家住深圳福田区,工厂位于中山南朗镇。 早在2015年,邱子源就带着扩大规模的需求把公司的制造基地从深圳搬到了中山。深中通道开通后,邱子源从深圳开车到中山的通 勤时间, 从原来两小时变成了30分钟。 在粤港澳大湾区,有很多像邱子源一样每天跨江甚至跨城工作和生活的人。得益于基础设施"硬联通"打通发展"大动脉",粤港澳大 湾区加速向"网络化"城市群演进。 一项最新的数据显示,大湾区内地高速公路车流量已突破800万车次,轨道交通里程超3000公里,每天的跨城通勤量超过600万人 次。 奔涌向前的车流、越织越密的路网,成了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的生动写照。 如今,大湾区"半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一小时生活圈"迸发强劲活力,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深度融合,共同构筑起大湾区迈 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坚实骨架。 交通基础设施构建起的城市群骨架,在有效缩短城市间物理距离、促进产业协同与资源高效配置的同时,也悄然改变了城市的角 色。 例如,深中通道的开通,中山的区位优势显著提升。在整个环珠江口上,若以中山为原点,100公里的半径内有5个 ...
【机构调研记录】睿远基金调研中际旭创、纳思达
搜狐财经· 2025-11-03 08:19
中际旭创调研核心信息 -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营收102.16亿元,毛利率为43%,归母净利润31.37亿元,环比出现显著增长 [1] - 800G产品出货量持续增长,1.6T产品已开始部署并获得增量订单,预计在2026至2027年实现大规模上量 [1] - 硅光技术应用比例和产品良率持续提升,产品结构优化推动毛利率上升 [1] - 公司在建工程增至近10亿元,主要用于产能扩张,当前产能仍然紧张,公司将持续投入 [1] - 光芯片供应较为紧张,但公司已提前锁定相关资源 海外产能扩张面临挑战,但公司已进行提前布局 [1] - Scale-up场景需求快速增长,2027年有望落地LPO、XPO、NPO等先进方案 [1] - 800G产线的投资回收期约为2至2.5年,1.6T产线预计回收期相近 [1] - 第三季度税率上升至8%,主要原因是计提了“支柱二”所得税 [1] 纳思达调研核心信息 - 2025年7月1日,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更新指南,将打印机主控芯片及AI芯片纳入安全可靠测评品类 [2] - 2025年8月22日,工信部与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行动方案,强调提升打印机等外设可靠性,推动“国货国用” [2] - 国家政策显示出对打印机信息安全的重视,预计用户采购将更关注数据泄露等安全风险 [2] - 公司正在积极应对太盟提起的仲裁事项,相关进展将依据规定进行公告 [2] 睿远基金概况 - 睿远基金成立于2018年,目前全部公募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为733.35亿元,在211家公司中排名第75 [2] - 其非货币公募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为733.35亿元,在211家公司中排名第58 [2] - 公司管理公募基金数量为10只,排名第153位 旗下公募基金经理共6人,排名第135位 [2] - 旗下最近一年表现最佳的公募基金产品为睿远成长价值混合A,最新单位净值为1.9,近一年增长57.52% [2] 相关ETF市场数据 - 食品饮料ETF(515170)跟踪中证细分食品饮料产业主题指数,近五日涨跌为0.00%,市盈率20.77倍 [5] - 该ETF最新份额为110.5亿份,减少1.7亿份,主力资金净流入2803.4万元,估值分位为21.33% [5] - 游戏ETF(159869)跟踪中证动漫游戏指数,近五日涨跌为-2.81%,市盈率37.37倍 [5] - 该ETF最新份额为77.4亿份,增加7000.0万份,主力资金净流入7508.1万元,估值分位为55.64% [5] - 科创50ETF(588000)跟踪上证科创板50成份指数,近五日涨跌为-3.06%,市盈率160.95倍 [5] - 该ETF最新份额为491.7亿份,增加7650.0万份,主力资金净流出13.9亿元,估值分位为96.64% [5] - 云计算50ETF(516630)跟踪中证云计算与大数据主题指数,近五日涨跌为0.24%,市盈率105.55倍 [5] - 该ETF最新份额为3.2亿份,减少500.0万份,主力资金净流出63.4万元,估值分位为86.32% [5][6]
纳思达20251030
2025-10-30 23:21
公司概况与核心业务 * 公司为纳思达,核心业务为打印机(以奔图品牌为主)与集成电路(以吉海公司为主)[16] *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45亿元,但归母净利润为负3.56亿元,扣非净利润为负2.31亿元[3] * 净利润为负主要受出售利盟业务影响,导致2025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受损约5.16亿元[2][3] * 出售利盟后,公司资产负债率显著优化,从72%下降至44%[2][3] 奔图业务(打印机)表现与分析 * 2025年第三季度奔图业务出现大幅下滑,净利润仅为6,200万元[2][5] * 业绩下滑直接原因为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于7月1日更新安全可靠测评3.0,将打印机主控芯片和GPU纳入测评范围[2][4] * 新规导致奔图需准备送测材料,显著影响出货节奏,三季度出货量从二季度的23万台锐减至6万台[4][5] * 奔图业务发展分为三阶段:2007-2017年为技术突破期,2017-2022年为高增长期(营收增长30倍、净利润增长13倍),2022年至今进入横盘调整期[7] * 公司正在储备新产品,包括迭代低端黑白机型及推出新的A4黑白高速机和A3低速彩色机以应对未来需求[7] * 从数据看,信创领域出现回暖迹象,奔图近期销量有所增长[20] 行业政策与长期影响 * 安全可靠测评3.0将打印机主控芯片纳入信息安全闭环,预计2026年初公布结果,将成为客户采购重要依据[6] * 该政策将推动国产打印机替代进口产品,为公司带来新的市场机会[2][6] * 《电子信息制造业稳增长行动方案》也提到要推动国产打印机和复印机的使用,进一步支持公司发展[2][6] * 国家信息安全测评中心新增GPU和打印机主控芯片品类,显示国家对打印设备信息安全问题愈加重视,将给贴牌厂商带来更大竞争压力[19] * 目前中国打印机市场份额仅为10%,全球份额为1.7%,未来发展空间巨大[17] 海外市场拓展战略 * 公司计划加强海外市场拓展,改变过去被动销售模式[8] * 目前存在两大被动因素:产品线不全以及过去因财务压力导致营销投入不足[8] * 公司董事长将更多精力放在奔图国际经营上,计划增加人力、营销和市场推广投入[8][9] * 目前除中国和俄罗斯外,公司在其他区域市场份额较低[9] * 奔图每年约有40%的营收来自海外市场,公司目标是使海外业务占据公司整体营收的近一半[10] 吉海公司(集成电路)现状与展望 * 2025年吉海公司业绩未达预期,主要原因包括打印机相关芯片业务受困,以及非耗材芯片价格不理想[2][12] * 虽已推出32位通用MCU、工业电机和DSP领域的新产品,但今年贡献有限[2][12] * 汽车电子领域营收预计达到五六千万元,但基数仍较小[13] * 公司已对事业部进行重新划分,并调整销售管理团队,以解决库存管理问题并提升销售效率,调整预计在2026年第一季度见效[14] * 公司将在电机和DSP产品上发力,这两个领域分别拥有200亿和100亿的市场空间,目前国内厂商渗透率较低[14] 其他业务与整体战略 * 通用耗材业务年收入可达五六十亿元,但尚未实现盈利,新任总裁将进行重大改革以提高净利润和现金流贡献[4][15] * 公司战略定位坚定于打印机与集成电路两大核心业务,专注于高端工控与汽车电子等蓝海市场[2][16] * 国内芯片设计公司整体竞争力较弱,在电机和DSP领域缺乏优秀厂商,汽车行业国产芯片渗透率极低,但一旦突破,合作将更稳定,毛利率会提升[18] * 公司强调核心竞争力及产品质量未受影响,将通过调整人员、增加投入等措施,在中高端工控和汽车等稳定性高的领域寻求合作机会,实现长期发展[21]
2025年1-8月中国复印和胶版印制设备产量为122万台 累计下降10.9%
产业信息网· 2025-10-24 11:22
2025年8月及1-8月产量数据 - 2025年8月复印和胶版印制设备产量为14.5万台,同比下降10.5% [1] - 2025年1-8月复印和胶版印制设备累计产量为122万台,累计下降10.9% [1] 数据来源与统计范围 - 统计数据涵盖2020年至2025年1-8月的产量情况 [2] -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并由智研咨询整理 [2]
2025年1-4月中国复印和胶版印制设备产量为60.1万台 累计下降8.1%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
产业信息网· 2025-10-23 09:11
2025年4月复印和胶版印制设备产量 - 2025年4月产量为15.9万台,同比下降1.2% [1] 2025年1-4月复印和胶版印制设备累计产量 - 2025年1-4月累计产量为60.1万台,累计同比下降8.1% [1] 历史数据统计 - 数据涵盖2020年至2025年1-4月的产量统计 [2] - 数据来源为国家统计局,由智研咨询整理 [2]
至像Z35国产芯系列新品打印机重磅上市 —— 以自主 “芯” 动力,推动政企打印国产替代
金投网· 2025-10-12 16:21
行业核心挑战 - 打印机核心芯片、控制IC等器件长期依赖进口,导致供应链脆弱易断[1] - 国产系统适配率不足30%,存在兼容性问题[1] - 涉密打印安全隐患突出,党政、金融、教育等重点行业对自主可控设备需求迫切[1] 产品技术突破 - 至像Z35国产芯系列打印机搭载君正1.2GHz与龙芯750MHz双国产高主频主控芯片,搭配最高1GB大内存,实现从芯片到系统的全链路自主可控[3] - 产品深度适配统信UOS、鸿蒙Next、银河麒麟等主流国产操作系统,实现不装驱动、即插即用[3] - 硬件-系统-软件全环节安全可控,满足政企单位涉密打印需求,为数字中国建设夯实安全根基[6] 产品性能特点 - 打印速度达每分钟35页,月均负荷高达60000页,可应对批量标书打印等高强度任务[6] - 配备550页超大封闭纸盒与50页自动输稿器,减少频繁加纸和卡纸问题[6] - 支持全自动双面打印,可节省50%纸张用量[6] 智能化与未来升级 - 产品将内置“至像同学”AI语音助手,实现自然语言交互和断网本地操控,打破传统打印对电脑的依赖[8] - 提供云端和本地打印双模式,可根据文件保密程度自主切换,兼顾安全与便捷[8] 市场影响与定位 - 至像Z35国产芯系列打破了海外芯片对打印行业的长期垄断,为国产打印机核心技术自主化提供可落地的解决方案[6] - 产品以全链路自主化为根基,重塑政企打印标杆,是国产打印迈向自主可控的重要里程碑[11] - 京东商城新品首发价1599元,将加速推动政企设备国产化替代进程[11]
14.79万亿粤港澳大湾区,冲刺世界最大经济中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1 14:40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规模与地位 - 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达14.79万亿元,超越纽约和旧金山湾区,与东京湾区并列全球经济规模第一梯队 [1][9] - 2024年大湾区人均GDP估算约17.02万元 [1][9] - 内地九市2024年GDP为115365.14亿元,同比增长3.7%,香港为31769.93亿港元,增长2.5%,澳门为4033.14亿澳门元,增长8.8% [9] 城市群协同发展模式转变 - 大湾区发展引擎从以香港、广州为代表的门户城市,转向以深圳为代表的创新城市 [4][12] - 城市间合作模式从围绕港口、贸易的联动,转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协同 [12] - 城市群正从“地理叠加”走向“化学融合”,通过交通基建和跨境机制建设支持要素流动 [5][7] 要素流动与产业协同 - 近三年大湾区内部人才流动率提升25%,与外部交流频率增长30% [7] - 截至2024年5月末,“跨境理财通”参与个人投资者11.57万人,跨境汇划金额590.61亿元 [7] - 纳思达公司供应链70%以上可在粤港澳大湾区内解决,打印机产业在区域内已自成系统 [1][8] - 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累计吸引项目金额超3亿元,与20余家企业签订联合实验室协议 [8] 创新经济发展与城市功能重塑 - 大湾区拥有超过7.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位居全国前列 [14] - 深圳持续强化创新优势,并通过构建都市圈将生产功能疏解至东莞、惠州、中山等周边地区 [13] - 香港在保持金融等传统产业基础上加强科技创新,澳门推动“1+4”产业多元化战略,广州加强科技合作推动产业升级 [13] 全球定位与未来发展方向 - 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中国链接东南亚市场的重要支点,在区域供应链体系中扮演关键角色 [4][16] - 专家建议构建“产业+金融+创新”三轮驱动,对外强化与东南亚市场链接,提升在双循环中的枢纽地位 [17][18] - 有观点认为,结合产业、金融与创新,粤港澳大湾区有机会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复合功能最强的世界级城市群 [18]
14.79万亿粤港澳大湾区,冲刺世界最大经济中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1 14:28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规模与地位 - 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国内生产总值达约14.79万亿元,与东京湾区并列全球经济规模第一梯队 [1][7] - 大湾区内地九市GDP为115365.14亿元,同比增长3.7%,香港GDP为31769.93亿港元,同比增长2.5%,澳门GDP为4033.14亿澳门元,同比增长8.8% [7] - 人均GDP估算约17.02万元,经济总量已超越纽约和旧金山两个世界级湾区 [1][8] 城市群发展模式转型 - 大湾区发展引擎从以香港、广州为代表的门户城市,转向以深圳为代表的创新城市 [4][10] - 城市间合作模式从以往围绕港口、贸易的联动,转向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协同 [10] - 发展模式从“地理叠加”走向“化学融合”,通过交通基建和跨境机制建设支持要素流动 [5][6] 要素流动与协同效应 - 近三年大湾区内部人才流动率提升25%,与外部交流频率增长30% [6] - 截至2024年5月末,参与“跨境理财通”个人投资者达11.57万人,跨境汇划金额590.61亿元 [6] - 通关效率提高及开放自驾车往来使澳门到珠海横琴的通勤时间从1.5小时缩短至10分钟,形成30分钟跨境科研转化圈 [1][6] 产业链与创新生态 - 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的供应链70%以上能够在粤港澳大湾区内解决,打印机产业在湾区已自成系统 [1][7] - 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累计吸引项目金额超过3亿元,与超过20家企业签订联合实验室协议 [7] - 大湾区拥有超过7.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位居全国前列,具备基础科研、应用转化和强大金融服务的科技进步“三驾马车” [12] 核心城市功能定位演变 - 深圳持续强化创新优势,并通过构建都市圈将部分生产功能疏解至东莞、惠州、中山等周边地区 [11] - 香港在保持金融、贸易等传统支柱产业基础上,加强科技创新与高端专业服务,推动“再工业化” [11] - 广州通过南沙科学城建设和引进科创企业推动产业转型,澳门则发力“1+4”产业多元化战略 [11] 全球角色与未来定位 - 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中国链接东南亚市场的重要支点,在区域供应链体系中扮演关键角色 [4][14] - 凭借区位优势,大湾区可成为辐射中国与东南亚供应链的亚太研发中心,服务两地市场 [15] - 通过结合“产业+金融+创新”三类发展路径,大湾区有机会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复合功能最强的世界级城市群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