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洋科研
icon
搜索文档
海洋二所开展杭州湾污染物来源联合调查航次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24 13:46
本航次完成了长江口海域多要素综合调查,进行连续走航观测,获取了化学、动力学等多参数指标数据,采集了浮游生物、微生物、微塑料等水体样 品,为研究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碳循环过程及污染物来源提供了系统数据支撑。 日前,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监测预警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浙江省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组织实施了杭州湾生态环境保护和域外污染 物来源联合调查航次。 航次对船载自动拖曳剖面测量系统和无人机"飞漂"观测系统开展了独立调试与性能验证,稳定获取了多种关键要素的高分辨率数据,验证了设备在近海 复杂环境下的适应性与可行性。 杭州湾生态环境保护和域外污染物来源联合调查航次现场。海洋二所供图 ...
海洋三所与印尼涉海机构共建北苏拉威西海洋生态保护网络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7 10:20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代表团连续访问印度尼西亚多家涉海机构,在科学研究、技术推 广、公众教育等方面达成了广泛的合作共识,以中方倡议为主体,初步建立中印尼北苏拉威西海洋生态 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跨机构合作网络。 海洋三所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APEC海洋可持续发展中心)副主任杜建国作为代表团团长, 率队先后受邀访问了印度尼西亚国家研究与创新署海洋研究中心、萨姆拉图兰吉大学、北米纳哈萨市研 究与创新局、印尼海洋与渔业部直属比通海洋与渔业理工学院四家合作机构,就中印尼海洋生物多样性 和生态连通性保护、海洋可持续发展、全球变化应对等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并就合作潜力与实 施路径进行了务实探讨。 在各方支持下,海洋三所牵头倡议并持续推动建立中印尼北苏拉威西海洋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多 层次合作网络。该网络整合了过往十五年中印尼合作建立的"朋友圈",广泛吸纳了地方政府、高等院 校、科研机构及行业院校等多方参与,构建了"政府—大学—科研—行业院校—社区"协同联动的合作机 制。此举旨在深化北苏拉威西地区在海洋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政策协调、技术推广与能力建设等领域 的务实合作,标志着海洋三所中印尼海洋合作从双边迈向区域 ...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首次揭示深海热液动物“以毒攻毒”独特适应机制
央视新闻· 2025-09-12 13:47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研团队在动物深海极端环境适应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国际上 首次揭示了深海热液动物贺氏拟阿尔文虫"以毒攻毒"的独特适应机制。 据介绍,大洋板块交界处,岩浆加热的高温海水携带着高浓度的硫化氢、重金属等有毒物质,从海底裂 隙中喷涌而出,形成了独特的深海热液生态系统。热液喷口附近的生态环境对大多数生物而言过于严 酷,但阿尔文虫却能在高温、高硫化氢和高重金属的极端环境中繁衍生息并形成高密度群落。因此"阿 尔文虫如何抵御环境毒素、适应极端环境"一直是学界高度关注的科学问题。 进一步研究发现,贺氏拟阿尔文虫表皮细胞内的黄色颗粒主要由砷和硫构成,与标准的三硫化二砷(雌 黄矿)完全一致。研究团队结合全基因组测序与蛋白质组学发现,这些颗粒中显著富集了多药耐药转运 蛋白与血红蛋白。前者是高度保守的砷转运与解毒蛋白,后者则负责结合和运输硫化氢。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研究团队首次提出贺氏拟阿尔文虫演化出一种独特的"以毒攻毒"的砷-硫化氢偶联 解毒机制。贺氏拟阿尔文虫通过摄食含高浓度砷的生物膜获取砷化物,这些砷在多药耐药转运蛋白的作 用下被转运并富集到头冠、表皮、鳃丝和消化道等组织的上皮细胞内。同时,硫化 ...
明确重点事项 拧紧责任链条助力打通海洋产业发展堵点
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与监督 - 宁波舟山港通过纪委监委推动解决智能化停车项目土地征迁和审批流程堵点 施工进度加快[1] - 北仑区纪委监委通过一线监督和跟踪问效系统整治行政审批 要素保障和执法监管等梗阻问题[1] - 上海洋山深水港区开展嵌入式监督和清单化破题 明确14项重点监督事项并细化任务节点[2] 海洋经济政策与产业升级 - 纪检监察机关聚焦海洋经济重点领域 压紧压实主体责任打通海洋产业发展堵点难点[1] - 上海市建立发现问题 会商研判 协同监督和推动解决的闭环机制 推动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高端航运服务[2] - 威海市纪委监委推动形成100余项技术问题清单 建立行业龙头+研发机构+装备制造企业技术攻关模式[3] 海洋科技创新与资源整合 - 青岛市南区纪委监委推动建立科研端技术突破+产业端政策支持+市场端金融创新体制机制 解决31个突出问题[3] - 纪检监察机关严查海洋科研经费使用和成果转化环节利益输送问题 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生态[2] - 威海市推动海带机械化收割 海珍品机器采收和牡蛎自动收获等技术突破 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4] 海洋生态保护与监督机制 - 北海市纪委监委将红树林生态保护列入政治监督 推动建立完善保护修复制度体系[4] - 纪检监察机关深挖彻查红树林生态保护问题背后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开展追责问责[4] - 通过实地走访和谈话提醒等方式推动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4]
推进中国—东盟海洋领域务实合作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4 10:09
海洋科技合作推进 - 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与印尼国家研究创新署地球科学与海洋研究所签署海洋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 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开展科研项目联合申报和科研人员互访活动 [1] - 双方围绕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建设 联合研发项目推进 能力建设与成果转化等议题开展深度交流 达成多项合作共识 [1] - 印尼科研机构 高校及农户合作意愿贯穿多层级 需求明确且务实 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平台枢纽作用凸显 为技术孵化提供关键支撑 [2] 海藻养殖产业调研 - 研究团队实地调研印尼马鲁古省西拉姆岛安汶海域海藻养殖核心区 与农户交流当地海藻养殖产业现状与困境 [1] - 科研人员基于农户养殖习惯和经济成本等现实条件 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建议 [1] - 与农户的"双向倾听"筑牢民心相通根基 为长期合作注入温度 [2] 海洋科技人才培养与研发 - 与帕蒂穆拉大学渔业与海洋科学学院围绕海藻高值化利用和微塑料污染治理领域展开研讨 [1] - 帕蒂穆拉大学作为印尼东部海洋人才培养重镇 明确提出海藻良种繁育 生态增养殖模式优化及人才联合培养方面的迫切需求 [1] - 在安汶水产养殖局重点考察海藻种苗标准化培育与特色水产育种实践 标准化模式为双方种苗改良合作提供重要参考 [1]
联合探测爪哇海沟俯冲带结构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3 17:36
联合科学考察成果 - 中国与印尼联合完成爪哇俯冲带地质与地球物理考察航次 历时17天 总航程2800海里 [1] - 在爪哇海沟俯冲带开展主动源地震与可控源电磁联合探测 同步采集海水及沉积物岩心样本 [1] - 实现海底观测设备100%回收率 获取地幔-地壳尺度地震与电磁关键数据集 [1] 科研合作与数据应用 - 中印尼科学家将合作进行后续数据处理与科学分析 合作方包括印尼国家研究与创新署及加查马达大学 [1] - 探测数据为研究爪哇俯冲带岩石圈固体-流体结构及动力过程提供关键证据 [1] - 研究成果将推动东南亚环形俯冲体系板块汇聚理论及海洋地质灾害机制研究 [1]
用科技织密“预警网”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1 18:20
海洋生态灾害背景 - 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海星 白泥蚂 水母等生物异常增殖 引发局地性海洋生态灾害频发 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并影响沿海工业 旅游业和水产养殖业 [2] - 相关研究和业务化监测预警存在明显缺失 制约防灾减灾工作开展 [2] - 自然资源部北海局设立重点项目 针对海星 白泥蚂 水母灾害开展协同攻关 聚焦灾害机理研究 监测体系构建与业务化应用 [2] 机理研究与技术应用 - 科研团队从机理解析 模型优化 体系构建多环节发力 开展胶州湾海星和白泥蚂繁殖期专项调查和暴发期跟踪监测 [4] - 引入环境DNA 稳定同位素 遗传多样性 海床基在线监测等新型技术手段深化暴发机理研究 [4] - 摸清海星繁殖和生长发育规律 发现胶州湾海星育幼区并绘制生长曲线 基本掌握白泥蚂生活史 确定灾害处置关键时间节点与手段 [4] - 针对水母灾害深化运动扩散特征分析 优化重点海域气象与三维水动力模型 研发考虑自主运动的漂移预报模型并实现业务化运行 [4] 监测预警体系构建 - 筛选灾害不同阶段的监测和预警指标 包括致灾生物 海洋环境 其他相关生物和人类活动影响 明确监测方法和预警阈值 [7] - 建立灾害风险等级预警方法和应急响应预案 系统构建适于业务化运行的局地性生物暴发预警监测体系 [7] - 该体系弥补监测预警工作不足 将业务工作规范化 全面提高监测水平和应对能力 填补相关领域空白 [7] 成果转化与应用成效 - 研究成果支撑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 各类创新平台开放基金4项 立项行业标准1项 授权发明专利1项 [9] - 2024年起在青岛市试点应用 累计发布预警快报 简报10余期 保障胶州湾贝类养殖产业稳健发展和电力设施取水安全 [9]
守护好这片“海底雨林”(山水间的财富密码④)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25 06:49
珊瑚礁生态修复项目进展 - 广西大学海洋学院科研团队自2015年起在涠洲岛开展珊瑚礁保护与修复工作,建成2000平方米修复示范区[2] - 修复示范区在3年内使活珊瑚覆盖率从约5%提升至20%,成功遏制珊瑚礁退化趋势[2] - 2023年团队投放人工礁1520个、移植珊瑚8万多株,修复海域面积达450亩[2] 珊瑚礁退化现状与挑战 - 涠洲岛珊瑚礁受气候变化、海水升温、过度捕捞及陆源污染影响,活珊瑚覆盖率曾下降70%[1] - 珊瑚白化现象严重,当海洋温度过高时珊瑚会吐出内部藻类并呈现白色,导致生存危机[2] 珊瑚修复技术与管护措施 - 修复流程包括选种、育苗、礁体设计与投放、移植及定期管护[3] - 团队定期进行生长检测、数据采集和海洋垃圾清理,并在陆基培育耐高温珊瑚作为后备[3] - 台风季节需提前加固苗托并检查白化、掩埋或折断情况,确保珊瑚苗存活[3] 生态修复成效与生物多样性恢复 - 珊瑚礁修复后个体增长达10多倍,人工基体上出现新珊瑚个体和鱼苗[5] - 生态系统恢复使涠洲岛成为我国近海唯一大型鲸类捕食场所,鲸群规模扩大[5] - 全岛植被覆盖率超85%,负氧离子含量为内陆城市的50-100倍[5] 旅游经济与社区受益 - 2024年涠洲岛潜水旅游项目接待游客9.5万人次,收入约1710万元[6] - 1.8万名常住居民通过民宿、观光车等业态参与生态旅游产业链[6] - 珊瑚馆自2019年免费接待游客约32万人次,促进科普与旅游融合[6] 科研科普与社会参与模式 - 推行"科研+科普+旅游+社区"模式,通过珊瑚认养活动建立公众情感连接[7] - 认养者可为珊瑚命名并获生长照片,提升公众对生态保护的参与度[7] - 团队目标是在公众心中种下环保意识,强调修复需兼顾"种"与"守"[7]
中大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在南海完成首次深海试验
南方都市报· 2025-08-24 20:57
深海科考装备技术突破 - 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琴"号完成首次深海试验 最大下潜深度达4140米 全面验证整机系统功能与性能指标 [1][3] - 装备通过陆上6000米压力测试 4000米级实际海试验证满足全深度指标要求 实现科考船对深海科研目标的精确定位观察和样品获取 [3] - 由中山大学专项支持 委托上海交通大学研制生产 加装于"中山大学"号科考实习船船体 [3] 科考船综合能力提升 - "中山大学"号正式跨入国内少数拥有6000米级深海ROV的科考船行列 是目前国内设计排水量最大、综合科考性能最强的现代化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 [1][10] - 截至2025年7月 该船已执行23个科考航次(段) 持续深耕深海探测领域 [10] - 本航次于8月13日从珠海起航 计划航期25天 同时执行全海深自主遥控无人潜水器"海斗一号"的深海科学应用任务 [7] 深海科学研究应用 - "海琴"号能近海底长期开展海洋环境调查、生物多样性调查、新物种发现、基因获取等深海科考工作 助力立体化深海科学研究取得更大进展 [3] - 近期将结合海洋气象无人机观测、海洋地质过程探测、深海生物生态观测、30米重力柱采样任务等科学需求在南海多个工区继续开展试验性应用 [8] - 开展多学科的海底采样 包括多项科考试验 实况检测各项技术指标及系统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 [3][7]
我国自主研制的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琴”号在南海成功海试
新华网· 2025-08-24 16:45
深海装备技术突破 - 自主研制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琴号完成4140米海试 成为新型科考利器 [1] - 海琴号搭载高清摄像机 多功能机械手 探测传感器 具备自动定向 悬停定位 自动巡线等智能作业能力 [2] - 海琴号在320米 1600米和4140米深度成功采集海绵 海星 海参 深海鱼类 海底岩石及沉积物样品 [5] 多机构协同作业 - 上海交通大学水下工程研究所自主研制海琴号 为中山大学号科考船定制深海电动ROV系统 [2] - 航次集结中山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19个单位89名队员 [6] - 我国首次实现两套不同深度不同功能深海装备(海琴号ROV与海斗一号ARV)同船作业 [8] 科考应用成果 - 海琴号通过由浅入深多次下潜验证全部技术指标 达到设计目标与要求 [6] - 设备在深海成功放置标识 并通过12屏监控系统实时传输海底作业画面 [5][7] - 本次实践为构建多样化深海任务安全作业流程提供重要依据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