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洋科研
icon
搜索文档
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联合相关科研单位组建广西海洋实验室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1-06 08:38
近期,广西海洋实验室组建方案获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委会议审议通过。实验室于11月1日在广西 北海召开理事会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其间举行揭牌仪式。 实验室将依托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广西科学院等建设单位的科研优势,联合各方力量,整 合多方资源,重点布局"3+1+1"研发方向:"3"大主导方向聚焦广西海洋产业核心需求,即海洋现代渔业 产业技术研发、海洋新材料与高端装备制造、海洋药物与生物医药制品;"1"个数字化底座为产业发展 赋能,即基于人工智能的北部湾海洋要素数字化建设;另"1"个开放窗口链接国际合作,即中国—东盟 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建设。以打造服务区域、辐射全国、面向东盟的海洋科技创新高地为目标,着力 构建"科研+产业+人才"三位一体的创新生态体系,致力为推动北部湾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提供重要支撑。 ...
权威访谈|国民经济发展“蓝色支撑”稳中有进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1-04 20:27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实现7.9万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高于国内生产总值0.4个百分点 [3] - 全国批准用海用岛面积26.2万公顷,同比增长19.2%,项目涉及投资额超6419亿元 [9] - 涉海企业经营总体向好,55.6%的企业营业收入实现同比增长,54.2%的企业利润实现同比增长,80.1%的企业用工人数实现同比增长 [9] 海洋渔业与“蓝色粮仓”建设 - 国内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8%,其中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长5.7% [3] - 风渔融合发展模式加速推进,首个吸力筒基础桁架式“风渔融合”型海洋牧场“盛唐一号”在广东汕头投产 [3] - 江苏省首座风光渔一体化半潜式海洋牧场“国能黄海1号”正式下水 [3] 海洋能源开发 - 海洋原油产量同比增长3.0%,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长17.7% [3] - 海上风电发电量同比增长3.7%,新增并网容量同比增长42.1% [4] - 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大容量迈进,如“江苏大丰(800兆瓦)”项目首批机组并网发电,“金山海上风电场一期(306兆瓦)”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 [4] 海洋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 - 海船新接订单量以修正总吨计占世界市场份额的63.5%,造船完工量占47.3%,手持订单量占58.6% [1][6] - 海工装备新承接订单金额、交付订单金额、手持订单金额分别占国际市场份额的60.0%、50.8%和61.9% [6] - 前三季度海船完工量同比增长6.7%,海船手持订单量同比增长25.7% [6] 海洋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 - 新接绿色船舶订单国际市场份额达到70.6% [7] - 全球首艘氨燃料动力1400箱集装箱船、全国首艘200TEU纯电智能远控集装箱海船相继开工 [7] - 首个海洋领域可信数据空间在浙江上线,深圳发布“AI+海洋”行业应用场景 [7] - 首批自主研发海洋工程柔性制造智能焊接机器人设备系统集成完工,首条海洋油气装备智能化涂装产线投入应用 [7] 深海极地探测与技术应用 - “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在南海北部海域水深1522米成功采集并引燃可燃冰 [6] - 我国在南海成功布放首套超3500米水深剖面观测浮标系统 [6] - “蛟龙”号在北极冰层下完成首次冰区下潜,全海深痕量金属CTD绞车系统在北极完成示范应用 [6] - 我国承建2000米级国际超深水海洋装备 [3]
廿载潮涌 跨海行舟——厦门国际海洋周回眸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1-04 10:15
中国自然资源报 在线投稿 https://www.iziran.net VATY 18 造蓝色发展新动 THE NEW ENGINE OF BLUE DEVELOPMENT FOR 第三 1977 E 71 of World 甘载潮 厦门目 中国东南沿海,鹭岛厦门,一座因海而生、向海而兴的城市,以其独特的 厦门国际海洋周已从最初的市长论坛,成长为中国海洋领域最具影响力的, 大海的深情对话,我们不仅看到了国家海洋战略的坚定实施,看到了厦门经 厦门国际海洋周的诞生和发展是 与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大潮同频共振 的必然选择。 互联互通和各领域务实合作发展"蓝 色伙伴关系"的倡议,为新时代共同 建设海洋家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中 国方案。在此指引下,"海上丝绸之 路"连续成为2014、2015、2016年厦门 国际海洋周主题中的关键词;2022年 以来,海洋周启用连续使用至今的新 主题"打造蓝色发展新动能 共筑海 洋命运共同体",海洋周主题战略定 位越发清晰,品牌价值不断凸显。 2024年,在与东亚海环境管理伙 伴关系组织(PEMSEA)长期合作的 背景下,当年的东亚海大会落地厦 门,与厦门国际海洋周融合举办。大 会开幕式 ...
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6%
科技日报· 2025-11-04 08:42
深海极地探测取得新进展。"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在南海北部海域水深1522米的"海马"冷泉渗漏点 成功采集并引燃可燃冰。"洞察"号自主水下机器人成功完成在西太平洋结核矿区的应用性试验任务。我 国在南海成功布放首套超3500米水深剖面观测浮标系统,实现了从水上10千米大气到水下1千米海洋的 综合同步观测,填补了国际大水深剖面观测技术的空白。"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在北极冰层下完成首次冰 区下潜。(记者操秀英) 3日,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前三季度海洋经济呈现稳中有进良好局面。初步核算,前三季度海 洋生产总值7.9万亿元,同比增长5.6%。 据介绍,前三季度,我国海洋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交付和手持订单金额同比分别增长 13.6%和7.0%。多领域海工装备产品取得新突破,国产24套2000米级国际超深水海洋装备完成交付,我 国首个深水油气水下机器人七功能机械手投入应用,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风电平台"三峡领航 号"基础平台、全球首艘8万吨级通海养殖工船"森海先锋"号相继交付。海洋药物研发有序推进,具有自 主知识产权的LY104注射液正式获批临床试验。 同时,我国海洋领域数智化能力建设再上新台阶。全国首个海洋领 ...
权威访谈|国民经济发展“蓝色支撑”稳中有进——访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负责人
新华网· 2025-11-04 00:44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实现7.9万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高于国内生产总值0.4个百分点 [2] - 全国批准用海用岛面积26.2万公顷,同比增长19.2%,项目涉及投资额超6419亿元 [6] - 涉海企业经营总体向好,55.6%的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4.2%的企业利润同比增长,80.1%的企业用工人数同比增长 [6] 海洋资源与能源开发 - 海洋原油产量同比增长3.0%,天然气产量同比增长17.7% [2] - 海上风电发电量同比增长3.7%,新增并网容量同比增长42.1% [3] - 国内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8%,其中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长5.7% [2] 海洋工程与高端制造 - 海船新接订单量占世界市场份额63.5%,造船完工量占47.3%,手持订单量占58.6% [1][4] - 海工装备新承接订单金额占国际市场份额60.0%,交付订单金额占50.8%,手持订单金额占61.9% [4] - 新接绿色船舶订单国际市场份额达到70.6% [5] 科技创新与重点项目 - 首个吸力筒基础桁架式"风渔融合"型海洋牧场"盛唐一号"在广东汕头投产 [2] - 我国离岸距离最远海上风电项目"江苏大丰(800兆瓦)"首批机组并网发电 [3] - "海洋地质二号"科考船在南海北部海域水深1522米成功采集并引燃可燃冰 [4] - 我国在南海成功布放首套超3500米水深剖面观测浮标系统 [4] 智能化与绿色转型 - 首个海洋领域可信数据空间在浙江上线,深圳发布"AI+海洋"行业应用场景 [5] - 全球首艘氨燃料动力1400箱集装箱船、全国首艘200TEU纯电智能远控集装箱海船相继开工 [5] - 我国首例新造船碳捕集系统(OCCS)在8.2万吨散货船上完成试航 [5]
9069万元!自然资源部海洋研究所采购大批仪器设备
仪器信息网· 2025-10-31 17:39
自然资源部海洋研究所设备采购计划 - 自然资源部海洋研究所发布21项仪器设备采购意向,预算总额达9069万元[2][3] - 采购预计在2025年5月至10月期间进行[3] - 采购涉及近海物质与生态综合观测系统、海底位移声定位子系统、海底地质事件驱动观测子系统等关键海洋科研设备[3] 主要采购项目详情 - 近海物质与生态综合观测系统预算466万元,用于对近海生态水质要素和物质通量开展时间序列观测,包括海洋物质通量观测平台、水下颗粒物图像采集与识别系统等[8] - 海底位移声定位子系统预算375万元,作业水深不小于4000米,通过水下声学定位实现高精度定位和测距,采购数量1套[8] - 海底地质事件驱动观测子系统预算224万元,可在最大水深6000米环境下长期观测,测量要素包括海底地震、磁场、电场等,采购数量2套[8][9] - 海底移动目标测距与定位子系统预算525万元,具备水下声通讯功能,实现声学测距和数据传输,采购数量1套[8][9] 卫星遥感与通信系统 - 极轨卫星数据接收系统预算1300万元,可自动接收AQUA、NPP、NOAA系列等卫星资料,并建设配套数据处理系统和运控中心[10] - 静止卫星数据接收系统预算1200万元,可自动接收风云四号、葵花等系列静止卫星资料,并包含极轨卫星数据接收处理能力[10][11] - 遥感设备(极轨)另一项目预算1220万元,功能类似但强调海内外数据实时传输至海洋二所及合作单位[11] 实验室与分析仪器 - 液相色谱-串联高分辨质谱联用仪预算378万元,用于海洋天然产物和药物、蛋白质组学等领域研究[9] - 海洋生物样本自动化建库系统预算170万元,含自动化样本制备模块,提高基因测序实验精确性和成功率[9] - 东盟海洋监测分析联合实验室采购包预算92万元,包括研究级体视显微镜、多参数水质分析仪等设备[11] - 能谱仪预算105万元,与扫描电子显微镜联用进行高精度元素分析[12] 深海探测与采样设备 - 深海声波发射与采集单元预算390万元,具备宽频段声波发射与采集功能,采购数量8套[12] - 深海底质测量机械与电控单元预算675万元,具备深海作业能力,可采集柱状样品,采购数量8套[12] 其他专项设备采购 - 液滴微流控细胞分选仪预算168万元,包含主机、工控机、移液系统和数据分析服务器[9] -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育种仪预算95万元,包含主机和冷却水循环机[9] - 海湾水动力精细化组网观测系统预算234万元,由自组网式断面流速测量仪、岸标两用型水文气象自动观测系统等组成[10] - 便携式土壤CH4/CO2通量自动测量系统预算63万元,用于海草床生态系统沉积环境温室气体排放通量测量[11]
青岛|向海图强,激活海洋科创“一池春水”
大众日报· 2025-10-29 16:07
公司技术与业务 - 青岛镭测创芯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三维扫描型测风激光雷达可将风变为可实时感知的三维立体数据[1] - 该技术源自中国海洋大学实验室,历经20余年研发迭代,产值已突破4亿元人民币[1] - 技术广泛应用于气象、风电、航空等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国际先进水平的跨越[1] 城市科研实力与产业成果 - 青岛市在全球60个海洋城市中总排名第16,其中科技创新排名第8[1] - 青岛市拥有约占全国五分之一的涉海科研机构、三分之一的部级以上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和近三分之一的涉海两院院士[1] - 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和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生产装置等重大成果相继问世[1]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 青岛市通过发布政策、编制技术攻关清单和推出创新改革十条措施,形成以效益为导向的激励机制[2] - 全国首个海洋科技大市场累计征集成果需求1.3万项,促成合作126项、融资超3亿元人民币[2] - 12个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案例包括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成立公司及技术转化金额超1亿元人民币的项目[2] 未来产业规划与发展方向 - 青岛市布局深海开发,聚焦深海关键通用装备和无人装备等未来产业[3] - 目标到2027年突破10项以上深海关键技术,培育10家左右细分赛道高成长企业[3] - 建设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支持水下通信与导航等核心技术研究[3]
浙江省海洋科学院博士后工作站启动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7 14:02
据悉,浙江省海洋科学院自2024年下半年起积极筹备建站工作,目前已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 博士后在站期间的薪酬待遇和福利保障机制。工作站采取"基本待遇+科研奖励"的组合模式,科研奖励 根据科研产出设定,且不设上限,充分激发博士后的科研积极性。 近日,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为浙江省海洋科学院"浙江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授牌,标志着 该院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平台全面启动运行。 结合浙江省海洋科学院现有科研基础和平台条件,工作站重点布局了海洋空间资源管理与高效利 用、海洋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河口—近海连续体监测技术及环境生态动力过程、涉海数据AI应用等9 个研究方向。2025年6月,省海科院正式启动博士后招聘。截至9月底,首批2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已顺利 进站开展科研工作。 未来,省海科院将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重要载体,进一步深化与省内外涉海高校、科研院所的合 作交流,持续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为浙江省海洋科技自主创新与人才高地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
2025中国海洋经济论坛在威海召开
大众日报· 2025-10-19 08:34
论坛概况 - 2025中国海洋经济论坛于10月18日在威海召开 主题为“绿色低碳赋能 重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1] - 论坛有近200名来自国内高校 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 [1] 核心议题与交流 - 主旨报告环节聚焦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科技创新突破 体制机制改革 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等国家重大战略议题 [1] - 同时举办“院长与企业家圆桌会议” 旨在促进海洋人文社科领域的学科建设与同行交流 [1] - 圆桌会议有来自全国20余家涉海高校 科研院所 管理部门及涉海企业的专家学者参加 [1] 会议目标与成果 - 会议围绕海洋经济与管理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及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 [1] - 共同探讨海洋人文社科发展方向 为服务海洋强国战略 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凝聚智慧与力量 [1]
城市24小时 | 海上竞速,深圳如何追上海?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11 23:25
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评估 - 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呈现清晰的“四大梯队”分化格局,基于经贸活力、科技创新、海事服务、国际影响和城市治理五大维度对全球60个海洋城市进行系统评估[4] - 伦敦综合排名全球第一,其科技创新、海事服务、国际影响、城市治理均居全球第一[5] - 新加坡排名全球第二,经贸活力全球第一,海事服务全球第二,国际影响全球第二[5] - 上海总排名全球第四,位于“头部梯队”,经贸活力排名全球第二,国际影响排名全球第二,科技创新排名第六,海事服务排名第五[4][6]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概况 - 中国海洋经济年度总规模已突破10万亿元,今年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达5.1万亿元,同比增长5.8%,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高出0.5个百分点[6] - 中国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已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科研教育优势突出,东部海洋经济圈港口航运体系完善且外向型程度高,南部海洋经济圈海域辽阔、资源丰富、战略地位突出[6] - 报告指出上海、深圳、青岛成为国内三大海洋经济圈的引领者[4] 重点城市海洋经济表现 - 上海作为中国海洋经济领头羊,港口货物吞吐量继续位居全球首位,正加速从“全球供应链的参与者”向“全球价值链的塑造者”转型,2024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1387亿元,占GDP比重21.1%[4][9] - 深圳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达5409亿元,占GDP比重14.7%,其在科技创新维度高居全球第四,在海洋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及水下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创新能力突出[5][9] - 青岛科技创新排名全球第八,拥有全国约五分之一的涉海科研机构和近三分之一的涉海两院院士,已成为全国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5] 城市产业政策动向 - 上海谋划创建国家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已在浦东、闵行、杨浦、临港等区域启动若干未来产业集聚区建设[10] - 深圳重金扶持低空产业,单项单次奖励金额从20万元到1500万元不等,每家企业每年可获得奖励合计最高3000万元,目前深圳已建成10个低空经济产业园区和2个特色产业园区,低空经济链上企业超1900家[11] - 山东力争到2027年具备年产100发运载火箭、150颗商业卫星的能力,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12] - 湖北力争到2027年将全省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提升至50%[14] 其他相关数据与排名 - “十四五”时期全国累计销售新建商品住宅面积约50亿平方米,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和安置住房1100多万套(间)、惠及3000多万群众[16] - 《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指数2025》发布,上海首次进入前十,排名第八,北京、香港、杭州、深圳、广州、成都、重庆等中国城市亦上榜[17][19] - 2024年北京、重庆、杭州、成都等城市的入境外国游客数量同比增长均超过1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