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服务业
搜索文档
第一家进中国投资的外企,开始抄中国科技作业了
格隆汇· 2025-11-04 18:20
01 从"正大综艺"到"菜鸟系统" 10月底的曼谷,空气中弥漫着热带季风的味道。在正大集团旗下CP AXTRA的发布会现场,泰国首富家 族的第四代,也是公司批发业务首席执行官的谢宇宸用流利的中文说出"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 好猫"时,台下响起会心的笑声。 如果你年过四十,一定记得每个周六晚上全家围坐电视机的场景——赵忠祥浑厚的嗓音响起"正大综 艺",镜头切换至世界各地的奇观异景。那是1990年,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正大集团,用一档节 目为刚打开国门的我们推开看世界的窗。早在1979年,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正大作为爱国华侨创办 的企业,第一个来中国内地投资开厂,为中国送来最需要的资金和农牧业技术。 谁能想到,46年后的今天,这个曾经象征"西方先进"的企业,却转身向中国寻求最硬核的零售科技。历 史在这个瞬间完成轮回。 这家在东南亚拥有2700家门店的零售霸主,在数字化转型的十字路口,放弃了沿用多年的"欧美技术迷 信",选择了中国科技企业菜鸟。这个决定背后,是泰国零售业正在经历的一场地震式变革。 在曼谷的万客隆超市:一边是推着购物车悠闲选购的顾客,在货架间慢悠悠地比较商品;另一边是拉着 拣货笼车疾走的拣货 ...
十万亿级赛道升级 科技服务业如何良性循环
北京商报· 2025-10-31 01:06
行业宏观数据与增长态势 - 2019年至2023年科技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2.3% [1] - 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超6.8万亿元 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1] - 2024年北京科技服务业产业规模突破万亿 规上单位达3900多家 全年实现收入1.14万亿元 其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稳定在8%以上 [4] 政策支持与服务体系构建 - “十四五”期间国家持续对科技服务业给予税收支持 2025年5月工信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3] - 已形成以三大技术交易所 12个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 420家重点技术转移机构为支撑的体系 [3] - 发展各类孵化机构1.5万家 覆盖全国95%以上县级以上地区及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3] 北京地区产业发展格局 - 北京科技服务业形成“123”发展格局 即以占全国一成企业数量 创造二成收入 贡献超三成利润 [4] - 北京依托教育 科技 人才优势及第三产业占比超80%的经济结构支撑 [4] 未来发展方向与重点举措 - 工信部将推进全国一体化技术市场建设和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等重点改革 [4] - 将开展服务机构培优行动 加快建设国家统一技术交易服务平台 培育国际领先的卓越孵化器 [4] - 将强化标准引领 建设科技服务业集聚区 培育专业化技术经理人队伍 [4] 金融赋能实践与产品创新 - 交通银行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推出“科创易贷”专属产品线 包括针对初创阶段的“交银人才贷”和成长阶段的“科技场景贷” [5] - 交通银行革新“主动授信”服务模式 利用大数据和隐私计算技术预先核算授信额度 实现主动送贷上门 [6] - 交通银行打造涵盖“股 债 贷 租 托”等核心产品的一体化服务矩阵 与工信部火炬中心共建联合实验室 [6] - 截至目前 交通银行科技领域全融资规模突破1.7万亿元 [6] 关键平台与成果落地 - 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上线“科技成果转化专区” 已累计助企融资金额突破1.2万亿元 入库企业超40万家 入驻金融机构3000余家 [7] - “交银火炬贷2.0”上线15个月覆盖北京地区科技企业5000家 累计授信额度达88亿元 全国累计支持企业29万家 落地授信金额500亿元 [7] - “科技型企业孵化器综合化服务方案”聚焦全国1.5万家孵化器 36万家在孵企业 构建专属评价模型和信贷产品 [7]
科技服务业十万亿级赛道升级,“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如何搭建
北京商报· 2025-10-30 23:31
"2019年至2023年科技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2.3%""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超6.8万亿 元,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北京作为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高地,2024年产业规模已突破万 亿"……10月29日,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金融赋能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主题活动现场,一组组数 据勾勒出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蓬勃图景。 这片十万亿级赛道的背后,既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也是金融力量深度介入的"新蓝海"。 但聚光灯下,科技服务机构轻资产、回报周期长的特性与传统金融服务模式的适配难题,仍让行业面临 融资堵点、转化卡点,如何以金融"活水"助力打通科技成果到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实现"科技— 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成为本次活动的核心议题。 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上线"科技成果转化专区",依托高校、行业协会、地方工信部门相关报送渠道,常态 化收集基础研究、应用开发、通信验证、产业化等各阶段的优质项目,同时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金融 和数据资源汇聚优势,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截至目前,该平台已累 计助企融资金额突破1.2万亿元,入库企业超40万家,入驻总分金融机 ...
2025金融街论坛|科技服务业十万亿级赛道升级 “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如何搭建
北京商报· 2025-10-30 22:51
"2019年至2023年科技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2.3%""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超6.8万亿 元,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北京作为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高地,2024年产业规模已突破万 亿"……10月29日,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金融赋能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主题活动现场,一组组数 据勾勒出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蓬勃图景。 这片十万亿级赛道的背后,既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也是金融力量深度介入的"新蓝海"。 但聚光灯下,科技服务机构轻资产、回报周期长的特性与传统金融服务模式的适配难题,仍让行业面临 融资堵点、转化卡点,如何以金融"活水"助力打通科技成果到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实现"科技— 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成为本次活动的核心议题。 十万亿赛道迎风起 依托教育、科技、人才三重优势,叠加第三产业占比超80%的经济结构支撑,北京科技服务业已形 成"123"发展格局,即以占全国一成的企业数量,创造了二成的收入,贡献了超三成的利润。产业规模 更实现关键突破,2024年,北京科技服务业规上单位达3900多家,全年实现收入1.14万亿元,其增加值 占全市GDP比重始终稳定在8%以上, ...
2025金融街论坛|科技服务业十万亿级赛道升级,“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如何搭建
北京商报· 2025-10-30 22:24
行业宏观数据 - 2019年至2023年科技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2.3% [1] - 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超6.8万亿元,已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1] - 北京作为科技服务业发展高地,2024年产业规模已突破万亿元 [1] 国家政策与服务体系 - “十四五”期间国家持续对科技服务业给予税收支持,加速科技成果孵化转化 [8] - 2025年5月工信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8] - 已形成以三大技术交易所、12个国家技术转移区域中心、420家重点技术转移机构为支撑的体系 [8] - 发展各类孵化机构超1.5万家,覆盖全国95%以上县级以上地区及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8] 北京地区发展格局 - 北京科技服务业形成“123”发展格局:以占全国一成企业数量,创造二成收入,贡献超三成利润 [9] - 2024年北京科技服务业规上单位达3900多家,全年实现收入1.14万亿元 [9] - 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始终稳定在8%以上,成为经济增长核心引擎 [9] 金融赋能实践 - 交通银行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推出“科创易贷”专属产品线 [10] - 针对初创企业创新“交银人才贷”,解决“从0到1”资金困局 [10] - 针对成长企业打造“科技场景贷”,成熟企业开设绿色审批通道 [10] - 交通银行科技领域全融资规模突破1.7万亿元 [11] 金融创新模式 - 交通银行坚持数据赋能,多维度评价企业科技含量,革新“主动授信”服务模式 [11] - 利用大数据、隐私计算技术精准研判需求,实现主动送贷上门 [11] - 与工信部火炬中心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数据赋能、场景创新等合作 [11] 平台建设成果 - 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上线“科技成果转化专区”,已累计助企融资金额突破1.2万亿元 [12] - 平台入库企业超40万家,入驻金融机构3000余家,汇集金融产品服务800多件 [12] - “交银火炬贷2.0”上线15个月覆盖北京科技企业5000家,累计授信额度达88亿元 [12] - 全国累计支持企业达29万家,落地科技型小微企业授信金额500亿元 [12] 生态融合举措 - 发布工信部科技服务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准体系 [13] - 推出“火炬创业孵化协作网络”和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网创新成果首发平台 [13] - 聚焦全国1.49万家孵化器、36万在孵企业,构建专属评价模型和信贷产品 [12]
北京十大高精尖产业规模全部达到千亿级 有3个过万亿
中国经营报· 2025-10-30 20:33
中经记者 颜世龙 北京报道 10月30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高精尖产 业发展专场。 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5万亿元,"十四五"前四年平均增速达5.6%;信息软件业营业收入规模 突破3.3万亿元,占全国四分之一,"十四五"前四年平均增速达17.1%。今年前三季度,工业和信息软件 业合计实现增加值突破1.3万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六成。十大高精尖产业规模全部达到千亿 级,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医药健康3个产业规模超过万亿元。 (编辑:卢志坤 审核:童海华 校对:颜京宁)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十四五"时期,北京高精尖产业能级实现新跃升,成为经济增长重要贡献 者。2024年,北京市高精尖产业规模近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61%,高精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 值比重达到33.1%,较2020年提升4.5个百分点。 ...
前海发“大礼包”推动科技服务业七大重点领域发展 单个机构年最高可获千万元支持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10-24 16:39
政策核心目标 -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辐射大湾区的科技服务集聚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1] - 引导科技服务机构专业化、市场化、平台化发展,形成全链条产业扶持闭环 [2] 行业发展现状 - 前海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企业数量年均增长超10%,产业链覆盖度超60% [1] - 前海已形成“研发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加速”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1] - 截至2025年9月底,前海已集聚科技企业5.5万家,现代服务业企业超12万家,其中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主导产业占现代服务业比重超35% [1] 重点支持领域 - 支持研究和试验发展、知识产权、工业设计与专业设计服务、技术转移转化、企业孵化、检验检测、工程服务等七大科技服务业重点领域 [1] - 单个机构每年可获不超过1000万元支持 [1] 具体扶持措施 - 空间保障方面,对于符合不同条件的科技服务业机构申请创新型产业用房,分别按市场评估价的30%、50%及70%收取租金,最高予以一年免租支持 [2] - 成果转化方面,支持QS世界大学排名前100的高校联合企业在前海设立科技服务业机构,开展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并支持源自港澳及国际的重大科研成果在前海进行产业转化 [2] - 对获得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署资助1000万港元以上、且上一年度在前海研发投入300万元以上的科技服务业机构,按照研发投入的20%予以奖励,每年最高150万元,累计支持不超过3年 [2] 行业影响与评价 - 举措具有鲜明政策导向性和行业激励性,有助于前海吸引更多高端服务资源集聚,推动形成更加完善、协同、高效的知识产权服务生态体系 [2] - 政策直接降低了企业开展设计研发的成本,使企业更敢于投入资源进行深度优化和原创开发 [2] - 对支持国际重大科研项目成果转化具有吸引力,特别是对获得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署资助的项目在内地开展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 [2][3]
今年前8个月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实到外商投资额高位增长
中国新闻网· 2025-10-22 18:54
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孔福安表示,商务区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总部支持 政策,支持鼓励引导总部企业不断拓展研发、销售、贸易、结算等功能,助力企业做大做强和国际化发 展。 会上,8个特色产业园区项目宣布启动建设,覆盖大健康、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科技服务 业、时尚设计等新兴赛道和未来产业。目前,商务区已集聚专精特新企业超70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 1300家。光伏储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正呈现出集群式、全链条发展的强劲态势。(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张嘉怡 今年前8个月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实到外商投资额高位增长 中新网上海10月22日电 (谢梦圆)22日下午,记者从"潮涌浦江·投资虹桥"2025年度投资促进大会上获 悉,四年来,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进出口商品总额年均增长达37.3%。今年前8个月,该商务区实到外 商投资额实现高位增长,同比增长71.9%。 2024年该商务区地区生产总值达2002.43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67.4%;税收收入首次突破500亿元, 四年年均增长16.9%。这一强劲增长势头在今年得以延续。 今年以来,在外部环境多变的情况下,区域经济持续上扬。前 ...
集聚5.5万家科技企业 前海科技服务业政策再加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1 23:03
政策核心内容 - 《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关于支持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发布,自2025年10月9日起实施并已开放申报 [1] - 政策旨在助推前海形成“研发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加速”的全链条服务体系,目标成为大湾区科技服务密度最高、创新浓度最足、国际化程度最深的区域之一 [1] - 政策从支持重点领域布局、加大空间供给、支持国际重大科研项目成果转化、支持标准制定、加强知识产权服务、提供跨境数据流通便利等方面推出一揽子举措 [2] 行业发展现状与基础 - 现代服务业在高端装备中占终端50%—60%的附加值,科技服务升级为产业链的价值中枢和企业利润的新增长极 [1] - 2021年以来前海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企业数量年均增长超10%,产业链覆盖度超60% [1] - 截至2025年9月底,前海已集聚科技企业5.5万家,现代服务业企业超12万家,其中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主导产业占现代服务业比重超35% [1] - 截至2025年9月前海拥有创新载体191家,同比增长9.1%,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149家,企业技术中心22家,工程实验室15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5家,同时拥有孵化器、众创空间共57家 [3] 具体支持措施与奖励 - 支持研究和试验发展、知识产权、工业设计与专业设计服务、技术转移转化、企业孵化、检验检测、工程服务等重点领域,单个机构每年可获不超过1000万元支持 [2] - 对国家级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等国家级知识产权平台,予以每年100万元奖励,累计支持不超过2年 [2] - 对技术转移机构上一年度促成技术交易额1000万元以上的,按技术交易额5%予以支持,每年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2] - 对上一年度研发投入300万元以上的工业设计与专业设计服务机构,按研发投入10%予以支持,每年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2] 空间与人才支持 - 对符合不同条件的科技服务业机构申请创新型产业用房,分别按市场评估价的30%、50%及70%收取租金,最高予以一年免租支持 [5] - 在前海科技服务业机构工作的香港居民,其个人所得税税负超过香港税负的部分予以免征 [5] - 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引进使用、服务保障、社会融入制度体系,建立覆盖入境签证、工作居留、便利通关全流程的入境居留机制 [5] 国际科研成果转化支持 - 支持源自港澳及国际的重大科研成果在合作区内开展成果转化,对获得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署资助1000万港元以上的项目,且上一年度在前海研发投入300万元以上的科技服务业机构,按研发投入20%予以奖励,每年最高150万元、累计不超过3年 [5] - 前海推出了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1510”新发展模式,落地香港大学青年科创学院、香港理工大学前海前沿技术创新中心等,推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业设计、生命健康等一批香港科技成果在深港两地协作转化落地 [5] - 港大青创学院成立一年来,累计引进高科技初创企业67家,项目中领衔知名教授18位、博士40位、创新创业青年近300位(其中香港青年115位),各项目融资总规模已近4亿元,估值达数十亿元 [6] 区位优势与产业联动 - 2021年9月印发的《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使前海获得8倍的物理空间扩容,链接了南山的高科技产业、宝安的先进制造业及港澳的科研力量 [4]
集聚5.5万家科技企业,前海科技服务业政策再加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1 18:11
(原标题:集聚5.5万家科技企业,前海科技服务业政策再加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思琦 深圳报道 前海科技服务业再迎利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关于支持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的若干措施(试行)》(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近日发布,自2025年10月9日起实施,现已开放申 报。 据相关测算,在各种高端装备中,现代服务业往往占终端50%—60%的附加值。新质生产力的崛起,使 科技服务升级为产业链的价值中枢,更是企业利润的新"增长极"。 在此背景下,前海管理局密集出台《支持科技创新实施办法》《关于支持研发中心发展的若干措施(试 行)》及此次《若干措施》等,助推前海形成"研发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加速"的全链条服 务体系,成为大湾区科技服务密度最高、创新浓度最足、国际化程度最深的区域之一。 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前海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企业数量年均增长超10%,产业链覆盖度超60%。截至 今年9月底,前海已集聚科技企业5.5万家,现代服务业企业超12万家,其中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主导 产业占现代服务业比重超35%。 (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 蕉内副总裁藏蕾也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