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
搜索文档
城市24小时 | 这个中部省会发力,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1 22:21
郑州市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 - 产业规模目标:到2027年培育1-2个全产业链基地、10家以上竞争力企业,市场规模达100亿元 [1] - 融合创新方向:重点开发"微短剧+文旅/普法/非遗"等融合项目,强化AI技术赋能 [1] - 内容质量目标:2027年前推出50部展示郑州城市品牌的精品短剧 [1] - 当前基础:2023年底郑州短剧市场规模23亿元(同比+27.4%),企业820家(同比+29.3%) [2] - 竞争格局:西安占据全国爆款短剧80%份额,拥有600余家短剧公司 [2] 微短剧行业动态 - 全国市场规模:2024年达505亿元(超电影票房),预计2027年856.5亿元(CAGR 19.2%) [1] - 城市布局:北京/杭州/成都等通过政策扶持争夺优质企业资源 [2] - 郑州举措:开展全产业链人才培训,推动"微短剧+文旅"项目开发 [3][5] 其他地区产业政策 - 山东:2027年前建成韧性城市信息平台,形成标准化建设机制 [6] - 长三角:9月起实施科技创新协同立法,覆盖技术共研/平台共建等19项内容 [7] - 宁夏:批复葡萄酒产业2035年规划,构建贺兰山东麓"一带一核三区"空间格局 [9] 能源结构变化 - 湖北光伏装机达4282.82万千瓦(占比32.31%),首次超越水电/火电成为第一大电源 [8] - 全国已有15省区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传统电源 [8] 经济数据 - 物流效率:2025年上半年社会物流总费用/GDP比率降至14%(同比-0.2pct),上半年节约成本超1300亿元 [12] - 广东经济:深圳/广州总量超1.5万亿元,梅州以5.7%增速领跑全省 [13][14][15]
湖南湘江新区以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短剧专业人才汇聚长沙
长沙晚报· 2025-08-01 07:59
行业规模与市场表现 - 微短剧行业2024年市场规模达505亿元并首次超过电影票房规模 [7] - 行业呈现快节奏、强情节和低成本优势席卷全网成为内容消费新宠与流量高地 [3] - 头部平台累计覆盖人次超10亿、累计充值破10亿元、播放量破千亿 [6] 公司产能与业务模式 - 公司年产短剧高达300至400部几乎实现日更 [6] - 构建从剧本孵化、拍摄制作到平台分发的全产业链闭环模式 [5] - 从网络文学起家延伸至有声书和微短剧形成高度集约化创作环境 [6] 人才结构与专业背景 - 吸引电影专业硕士、表演系科班生等专业人才加入行业 [3][4][5] - 演员每日拍摄强度达十几二十场连续工作超十小时为行业常态 [4] - 导演团队通过一体化协作压缩沟通成本并为新人提供实操机会 [5] 区域优势与政策支持 - 湘江新区提供天然拍摄场景包含山水、咖啡馆和林荫道等丰富外景资源 [6] - 区域政策包含高新企业认证补贴、软著奖励和工商投诉快速响应机制 [6] - 灵活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全国各地专业人才汇聚长沙 [7] 内容战略与行业趋势 - 公司坚决摒弃低俗噱头和狗血套路转向优质内容创作 [6] - 探索将电影化叙事美学融入短剧快节奏的新路径 [5] - 行业从早期野蛮生长阶段进入精品化升级浪潮 [6]
多维推进“微短剧+文旅”深度融合
消费日报网· 2025-07-31 10:52
政策引领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于2024年启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 推动微短剧内容创作与文旅资源深度耦合 [2] - 北京 上海 浙江等20余省市积极响应政策 出台扶持措施 并已公布多批优质作品 [2] - 微短剧将非遗技艺 地标景观 民俗风情转化为故事内核 以鲜活方式触达年轻受众 [2] 内容实践 - 多元题材微短剧成为文旅传播名片 例如《我的归途有风》挖掘美食文化底蕴和非遗故事 《三井胡同的夏天》描绘老北京胡同烟火日常 《风景猎人·茶卡盐湖篇》展现盐湖风光与盐文化 《今生簪花 世世漂亮》展现簪花技艺与民俗风情 [3] 市场驱动 - 截至2024年12月 中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人 市场规模达504亿元 [6] - 微短剧《当星光坠入花海》在山东烟台拍摄期间带动当地景区 餐饮等消费超500万元 [6] - 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凭借影视基地优势 截至2024年5月底已吸引90个剧组和超50家影视公司落地 [6] - 浙江省"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优秀作品评选大赛收到120部报名作品 涵盖文旅资源 传统文化 非遗技艺及乡村振兴故事 [6] - 15个取景地所在景区在2023年1月至9月接待游客8745.93万人次 同比增长9.05% [6] 景区实践 - 山东淄博红叶柿岩旅游区借助影视剧拍摄曝光度打造爆款场景 2024年接待游客160万人次 其中85后客源约占80% [7] - 该旅游区将深耕"奇幻聊斋"和"跟着齐王巡长城"两个文化IP 并打造微短剧创客营地 [7] 技术赋能 - XR AI等前沿技术重塑微短剧与文旅融合形态 如《豫章旧梦》运用XR技术展现滕王阁历史文化 《邯郸梦之AI在战国》全流程采用AI生成奇幻场景与角色交互 [9] - 行业通过"文化IP化——IP场景化——场景消费化"的商业逻辑 将地域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消费的内容产品 [8] 行业升级 - 制作团队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内核 提炼特色人文符号 创新故事表达 打造兼具文化深度与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9] - 依托大数据精准分析受众需求 在剧本打磨 场景设计 特效制作等环节不断完善 提升用户黏性 [9] - 开发剧中同款文旅线路 文创衍生品 线下沉浸体验等延伸消费场景 推动微短剧从单一宣传载体向全产业链价值中心转型 [9]
文旅微短剧应重品质、防短视才能促长远
消费日报网· 2025-07-31 10:52
行业背景与驱动因素 - 微短剧行业在碎片化娱乐需求激增与创作门槛降低的双重驱动下快速发展 内容矩阵涵盖古装权谋 都市情感 奇幻冒险及现实题材等多类型 [1] - 观众对沉浸式体验的追求与文旅行业数字化转型需求形成互补 催生微短剧+文旅融合模式 为行业探索新赛道 [1] - 国家广电总局2024年初推出"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 以政策牵引激活地方文旅发展新思路 [1] 内容创作现状与挑战 - 部分微短剧过度植入景点及特产等文旅元素 导致剧情生硬逻辑混乱 例如强行安排主角行程于各景区 台词变为景点介绍复读机 [1] - 成功案例如《我的归途有风》以四川乐山非遗美食为线索 通过情感故事自然串联美食文化与风土人情 激发观众对取景地的向往 [1] 制作层面问题与对策 - 部分团队过度追求大制作 忽视微短剧小而精特点 滥用复杂镜头调度与特效导致周期成本增加 适得其反 [2] - 应保持制作灵活与传播迅速的核心优势 案例如《去有风的地方》通过细腻故事情感传递吸引观众打卡 而非依赖大场面 [2] 营销推广短板与突破 - 多数微短剧缺乏持续营销策划 未充分利用社交媒体与短视频平台进行二次传播 导致热度昙花一现 [2] - 成功案例如《你好 苏东坡》通过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 结合数字影像与声光艺术装置 使观众从游览者变为参与者 带动文旅消费 [2] 产业链构建与发展方向 - 当前多数地区仅将微短剧作为宣传工具 未对IP进行深度开发 缺乏衍生产品与周边服务 导致观众体验停留于走马观花 [3] - 案例如乡村振兴题材《飞扬的青春》为取景地农副产品销售带来新机遇 复刻剧中场景提供线上线下链化服务 拓展影旅产业增长点 [3] - 需通过讲好故事 控制成本 持续营销及产业链构建四方面实现微短剧与文旅深度融合 将流量转化为留量 [3]
映宇宙执行总裁、总编辑夏晓晖:微短剧走向精品创作和价值共生
中国经营报· 2025-07-30 21:55
微短剧行业市场增长与规模 - 海外微短剧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 从2023年约1亿美元增至2024年15亿美元 2025年第一季度达7亿美元 是2024年同期的4倍 预计2025年全年达到38亿美元 [1] - 国内微短剧市场规模2024年达505亿元 首次超过电影院线市场票房规模 [1] - 全球微短剧市场预计明年规模超过100亿美元 海外市场将超过国内付费短剧市场规模 [3] 海外市场区域表现 - 美国市场以40%收入份额领跑全球 得益于文化环境 消费环境及付费环境优势 [1] - 日本和巴西市场紧随美国之后 成为重要收入贡献区域 [1] - 印度 印度尼西亚和巴西等地区凭借人口红利成为App下载量重要市场 美国下载量位居第一位 [1] 用户规模与增长潜力 - 海外短视频用户总规模接近20亿 潜在微短剧用户规模预计达9亿 [1] - 当前海外微短剧月活用户仅8000万 显示市场存在巨大成长空间 [1] - 海外短剧App数量从2023年41款增长至当前300多款 呈现快速扩张态势 [1] 内容偏好与区域差异 - 北美市场偏好都市情感 霸道总裁题材 并融合狼人 吸血鬼等未来科技幻想元素 [2] - 东南亚市场主导题材为校园青春 家庭伦理和穿越逆袭 与国内偏好高度相似 [2] - 日本市场侧重复仇 反杀和职场逆袭题材 韩国市场偏爱甜宠 重生和穿越题材 [2] 公司战略与运营模式 - 公司最早从2015年开展娱乐直播业务 2018年在香港上市 为直播行业首批企业 [2] - 公司2021年进入微短剧行业 至今累计生产1000多部作品 其中80多部为爆款剧 [5] - 采用流水线制作模式 单条生产线每月可拍摄4-5部剧 六条生产线月产能超20部 [3][5] - 通过西安制作基地实现成本控制 服装 化妆 道具采用外包合作模式 [3] 出海策略与技术应用 - 面向北美市场推出RedShort 面向东南亚市场推出Reelbox两款短剧App [5] - 从早期译制剧升级为本土化创作 采用当地演员 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 [5] - 应用AI换脸技术 将国内主角替换为当地网红 增强区域市场适配性 [5] 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 技术驱动使小程序完整呈现App功能与剧场体验 支付便捷性提升 [4] - 快节奏观剧习惯逐步形成 疫情期间微短剧成为情绪突破口 [4] - 2021-2022年因疫情居家需求激增 下沉市场尤其显著 推动行业爆发式增长 [4]
北美微短剧第一平台ReelShort一日之内连遭两次侵权指责 版权成行业新问题
中国经营报· 2025-07-30 14:44
核心事件 - 国内微短剧头部公司听花岛与点众科技于7月25日先后公开指责ReelShort平台侵犯其版权 [1][4][5] - 点众科技指控枫叶互动旗下ReelShort未经许可发布多部与点众享有著作权作品基本相同的侵权剧集 包括《出走后 两个竹马梅疯了》《女王》《尊老爱幼》《游子归家》等 [1][4] - 听花岛指控ReelShort一比一抄袭其版权短剧《卖菜大妈竟是皇嫂》《冷面小叔宠嫂无度》 并称枫叶互动作为侵权方各种推诿 [3][5][9] 涉事公司背景 - ReelShort是枫叶互动(Crazy Maple Studio)推出的超短真人剧集平台 每集1~2分钟 2022年8月推出 2023年11月其App在美国iOS免费榜从402名跃升至第2名 娱乐榜位列第1名 被视为"北美第一微短剧平台" [7] - 点众科技是国内微短剧行业头部玩家 旗下主要平台为河马剧场 [7] - 听花岛是国内头部制作公司 曾推出《我在80年代当后妈》《家里家外》《引她入室》等多部爆款微短剧 [7] - 枫叶互动于2023年4月完成董事会改组 中文在线不再控制其董事会及股东会 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7] 行业背景与市场数据 - 海外市场已涌现200多款短剧应用 内购收入约7.13亿美元 三年内有望突破50亿美元 五年内可能达百亿美元 [10] - 2024年中国海外微短剧内购收入达5.7亿美元 较2023年增长超12倍 下载量达3.7亿次 较2023年增长1157% [11] - 出海短剧App中约90%是国内译制剧 本土短剧仅占10% 但约10%的本土剧贡献了75%~83%的内购收入 [11] - 微短剧出海已从"野蛮生长"的1.0阶段迈入"精耕细作"的2.0阶段 [11] 侵权争议细节 - ReelShort涉嫌通过改剧名、内容复刻等进行"换皮抄袭" 如将《卖菜大妈竟是皇嫂》改编为《The Seamstress Is The Duchess》 剧中演员从中国演员换成欧美演员 [9][11] - 判定微短剧内容抄袭的难点包括表达相似性界定模糊和侵权形式隐蔽化 如利用AI换脸、二创剪辑规避检测等手段 [12] 国际维权挑战 - 出海维权面临法律适用与管辖权冲突 各国版权保护标准不一 举证规则复杂 [13] - 跨境维权成本高 在美国诉讼程序通常在1年以上 律师费用往往在几十万美元以上 [14] - 判决执行成功率低 如被告在中国境内无可供执行的资产 执行需依赖涉案国家与中国之间的判决互认条约或互惠实践 [13]
郑州高新区拟组建微短剧产业发展基金
快讯· 2025-07-30 10:08
7月30日消息,郑州高新区发布促进网络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到,统筹利用现有 产业基金,组建由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微短剧产业发展基金,从剧本创作、制作宣发、平台 播出、版权融资、拍摄基地建设等方面对微短剧重点项目给予支持。鼓励在高新区建设微短剧产业基地 (园区),对于投资构建集创作、拍摄、制作、发行、交易等全产业链的微短剧产业基地(园区)项目,由 政府指定部门负责给予基础设施水、电等保障建设工作,按照固定资产项目投资库中实际投资额的10% 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金扶持。(大河财立方) ...
规范化与精品化并重 微短剧暑期热度攀升
中国经营报· 2025-07-29 23:55
行业热度与内容创新 - 暑期微短剧行业热度持续攀升 一批精品微短剧集中上线 涵盖重大革命历史、反诈普法、轻喜剧和非遗等多元题材 [1] - 具体案例包括《山河回响》(《亮剑》原班人马)、《云端捕手》(反诈普法)、《成何体统》(轻喜)和《墨韵新生》(非遗故事) 其中《成何体统》《墨韵新生》开播后已带动观剧热潮 [1] - 行业创作从"强冲突、快反转"的爽感叙事转向"情感共鸣"与"家国情怀"的深度表达 呈现精品化发展态势 [1] 政策监管与规范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于7月11日和7月21日连续发布管理提示 7月11日强调坚决杜绝极端"反智""雷人""离谱"的人设和剧情 7月21日针对抗战题材提出娱乐化、虚无化历史的创作绝不被允许 [3] - 自去年10月以来广电总局已发布约7份管理提示 对题材(如中老年、霸总)、技术(AI应用)和类型(抗战剧)进行精准治理 并通过分类审核、黑名单制度清除违规内容 [3] - 政策管理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治理 通过鼓励精品、开辟绿色通道扶持优质项目、推出"微短剧+文旅/普法"等创作计划为行业创新指明方向 同时遏制"劣币驱逐良币"规范市场秩序 [3] 创作方向与题材拓展 - 广电总局部署六大创作计划 包括"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跟着微短剧来学法""跟着微短剧来科普""跟着微短剧学经典""微短剧里看品牌"和"微短剧里看非遗" 为内容生产提供清晰价值坐标 [6] - 市场主体积极响应政策导向 推出创新题材作品如科幻短剧《我在月球当包工头》(聚焦月球基建工程 获中国国家航天局支持 入围2025年央视网"中国正能量短剧"共创计划)和非遗题材《墨韵新生》(聚焦古画修复 改编自国家图书馆文献修复师小说) [5][6] - 互联网平台片单显示题材多元化覆盖 红果短剧"果燃计划"推出21部精品短剧 涵盖科幻、反诈、非遗及抗战主题 爱奇艺暑期片单包括轻喜剧《成何体统》、演员王丽坤首部微短剧《若熙传》和港风作品《天若有情》 [7] 平台角色与生态建设 - 互联网平台加大对微短剧的投入与资源倾斜 将影响力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 促进行业繁荣发展 [8] - 平台通过专题分类、开辟特色剧场、推出假期档片单等方式精准把握内容消费场景 帮助用户从海量市场中高效获取内容 有效拓展用户市场 [8] - 平台可深度参与定制化内容创作(如文旅、非遗、普法、品牌推广题材) 将流量优势、用户洞察与社会价值结合 构建差异化内容生态并摆脱对单一娱乐题材的依赖 [9] - 平台需加强算法管理和场景化消费运营 通过有效分类和主题推荐让存量内容产生增量价值 并强化内容与消费场景的契合度(如春节推亲情社交内容、寒暑假推青春题材) [10]
2025中国互联网大会|映宇宙执行总裁夏晓晖:微短剧版权保护刻不容缓
中国新闻网· 2025-07-29 20:02
行业盗版侵权现状 - 整个大文娱行业因盗版年损失超200亿元 微短剧为盗版重灾区[3] - 2023年平均每部短剧面临1224条侵权链接 总计达40.53万条[3] - 盗版形成"搬运-引流-变现"黑色产业链 部分案件夹杂涉赌涉黄内容威胁青少年健康[3] - 2025年上半年映宇宙旗下短剧公司数百部作品遭非法传播 单家公司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千万元[3] 具体侵权案例 - 2023年映宇宙短剧《人到中年》《我在古代当王爷》被多家小程序以"2.9元解锁全集"模式盗版传播[3] - 2024年武汉某公司通过微信小程序非法传播映宇宙爆款短剧 涉案金额超千万元[3] - 网文IP侵权改编 电商渠道售卖盗版 跨国侵权等问题层出不穷[3] - 映宇宙2023-2024年因盗版造成直接收入损失达数千万元[3] 版权保护实践措施 - 组建多部门专业版权保护团队 构建"AI初筛+人工复核+用户举报"三级审核体系[4] - 月均处理下架侵权链接超千条 版权管理流程贯穿创作至发行全环节[4] - 综合运用民事起诉 行政举报 刑事报案等手段 截至2025年6月办理近10起侵权案件[4] - 与主流平台建立版权保护合作机制 共享侵权信息 协助清理侵权内容[6] 技术赋能与行业协作 - 引入AI识别系统通过图像比对 音频分析提升侵权内容自动识别能力[6] - 探索区块链存证技术确保版权归属可查可证可追溯[6] - 积极参与中国版权协会微短剧工作委员会 推动行业标准建设与自律公约[6][7] 政策监管与行业倡议 - 国家版权局2025年启动"剑网2025"专项行动重点整治短剧盗版问题[7] - 广电总局发布《促进微短剧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加强内容审核与版权管理[7] - 倡议创作者增强版权意识 平台优化技术审核 监管机构细化立法加强执法[7] 公司合规体系建设 - 映宇宙获颁ISO37301合规管理体系认证 标志其构建系统化国际化合规管理体系[8][9] - 认证为微短剧等核心业务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合规基础[9] - 集团执行总裁当选中国互联网协会知识产权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8]
“短剧大战”下半场:抢人、抢钱、抢IP
36氪· 2025-07-29 19:51
中国短剧行业在北美市场的发展 - 中国电影人高峰在美国创办的短剧承制公司已成为美国市场最大的短剧承制方之一 2024年制作45部短剧作品 累计票房超过7000万美元 其中爆款短剧《The Divorced Billionaire Heiress》成本不到20万美元 票房突破3500万美元 收益超170倍 [1] 短剧行业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 - 中国微短剧2024年市场规模达504亿元 已反超电影市场 DataEye研究院预测2027年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 [5] - 2024年上半年中国短剧市场上新近3万部短剧 头部制作方如听花岛 重庆四月联盟等公司半年最多制作30部精品短剧 [5] - 短剧行业直接创造约21.9万个就业岗位 间接带动就业岗位达42.8万个 总计带动约64.7万个就业机会 [19] 短剧制作成本与投资趋势 - 行业制作成本持续上涨 听花岛出品的短剧《家里家外》将制作成本天花板拉升到300万元 未来竖屏短剧投资量级预计在300-500万元之间 [7] - 目前已有许多竖屏短剧单部总成本在120万元以上 加上内部运营成本和营销费用 单项目成本已达200万元 [7] - 有投资人表示现在没有500万预算已经不敢碰短剧 [7] 短剧内容质量提升与IP改编趋势 - 行业开始注重内容质量 爆款率高的公司困于人手不够 想扩大产能 [5] - 短剧制作水准持续提升 春节档涌现一批质感很好的古装题材 剧组能穿很好的貂 用造雪机拍雪景 [7] - IP改编成为爆款重要路径 《念念有词》改编自番茄热门小说《豪门老公是哑巴?别慌,我是喇叭》 已经是小说改编的第三个版本 [10] - 短剧改编IP规模变大 《还珠格格》《家有儿女》等国民度大IP宣布启动短剧改编 平台正在洽谈《百妖谱》《杀破狼》《AWM绝地求生》等超级头部IP [10] 短剧行业人才发展与薪酬状况 - 头部编剧可以谈分账 靠一部短剧拿到百万元收益的编剧不在少数 现象级短剧《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的编剧收入破百万 [15] - 缺少爆款经历的编剧完本费用在1-3万元左右 有爆款经历的编剧完本费用在3-5万元左右 30%-40%的编剧能拿到月入10万元的薪资待遇 [15] - 短剧演员行业薪酬分化明显 "短剧一哥"柯淳日薪2万 某短剧知名演员商务代言费报价高达7位数 但中腰部主演 特约主演 群演的薪酬变化不大 横店群演100-200元/天 特约演员500-1500元/天 腰尾部主演1500-8000元/天 [18] - 大量长剧编剧和演员转行短剧行业 但转型存在挑战 长剧编剧需要适应短剧快节奏和"弱人物 重情绪"的特点 [17] 平台竞争与商业模式演变 - 各大互联网平台纷纷入局短剧 包括淘宝 京东 拼多多等电商平台 华为 小米 360等科技企业 以及爱优腾芒等长视频平台 [23] - 免费与付费短剧的市场份额形成7:3的格局 红果短剧的供给占据免费短剧的90% [27] - 红果短剧2025年5月月活破1.99亿 即将超过优酷的月活 只相差50万左右 [25] - 字节跳动在短剧赛道占据霸主地位 通过红果短剧 木叶和咸柠三款APP构建产品矩阵 覆盖全年龄段用户并渗透各级城市市场 [28] 版权保护与行业规范 - 短剧抄袭成本极低 维权困难 收集证据和打官司时间长 罚款金额不重 [31] - 听花岛指控自家短剧《家里家外》被南京烛影心光公司侵权抄袭 抄袭风蔓延至海外 ReelShort上线播放的多部海外短剧涉嫌"一比一抄袭"国内权利作品 [28] - 红果短剧投入数百人专项团队开展全网盗版监控与投诉 单日投诉量达数千条 [31] - 抖音集团成立短剧版权中心 整合抖音短剧和红果短剧的BD团队 加强对短剧IP版权生态保护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