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乡村旅游
icon
搜索文档
2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多档资金奖补支持乡村旅游品牌打造
四川日报· 2025-05-30 09:29
政策核心内容 - 四川省六部门联合印发《四川省支持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围绕资金保障、市场主体培育、产品开发、品牌培育、人才建设等多维度支持乡村旅游发展 [1] - 政策包含11项主要内容,包括资金奖补、用地保障、主体培育、产品开发等,首次明确对乡村旅游品牌给予2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不等的一次性奖补 [1][2][3] 资金支持措施 - 对新认定为联合国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的给予一次性200万元项目奖补 [1][2][3] - 对新认定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重点村的分别给予一次性100万元、50万元项目奖补 [1][2][3] - 鼓励跨部门整合财政资金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项目 [2] - 探索设立文旅商贸投资引导基金,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旅游建设 [2] 用地保障政策 - 纳入省级重大项目用地清单的单独选址乡村旅游项目用地应保尽保 [4] - 原贫困县每年安排600亩计划指标专项用于乡村振兴用地需求 [4] - 支持复合利用土地建设临时旅游设施,符合条件的可不征收不转用 [4] - 鼓励盘活利用农民住房和闲置旧厂房、仓库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 [4] 产业发展支持 - 截至2024年全省开发乡村旅游景点1400多处,其中国家A级景区540多家,占全省A级景区总数的56%以上 [2] - 乡村民宿总数超过2.3万家,主要分布在成都周边、川西北、攀西等地区 [5] - 对利用农村住房或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的民宿实行多部门联合监管审批制度 [5] 人才建设措施 - 鼓励乡村旅游专业技术人才申报评审职称,业绩显著者可申报高级职称 [1][5] - 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申报省级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项目 [5]
让方寸地成为“聚宝盆”(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
人民日报· 2025-05-30 06:21
庭院经济发展模式 - 吉林省长岭县高家窝堡村通过辣椒种植发展庭院经济 全村182户村民参与 形成规模化种植 [4][5] - 长岭县2017-2024年累计投入1.29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庭院经济 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 配备518名乡村振兴指导员 [6] - 高家窝堡村采用"企业+农户"订单模式 2023年辣椒订单达400吨 村民人均收入1.7万元 [5][6] - 长岭县庭院经济总面积达1067.2万平方米 2023年产出果蔬2.4万吨 户均增收3800元 [6] 特色农产品种植 - 高家窝堡村经过谷子 南瓜等作物试种后 2021年选定长红辣椒为主栽品种 具有管护简便 劳动强度低的特点 [5] - 农户李井文庭院种植4500棵辣椒 产量近2000公斤 配合县里补贴政策 年收入约5000元 [6] - 光明乡蒙古屯村采用小冰麦与油葵轮作模式 实现"一院双收" [7] 古琴文化产业 - 河南兰考徐场村"墨武琴坊"打造古琴研学基地 年接待研学团队超50批次 课程预约排至次年春季 [8][9] - 采用"传统工艺+体验教学"模式 保留三年制琴古法同时设置两小时速成体验区 [9] - 带动周边形成产业链 村民徐二帅激光雕刻工坊年收入从5-6万元增至20多万元 [9] - 配套产业快速发展 包括桐木书签 八音盒等衍生品 单项年收入可达8万元 [9] 文旅融合创新 - 徐场村村民将庭院改造为民宿 结合古琴文化元素 吸引城市客群 [10] - 开发"七天入门古琴"等体验课程 成功吸引上海白领等高端客群 [10] - 形成"产业+文旅+教育"融合发展模式 带动年轻人返乡创业 [10]
让“方寸地”变“聚宝盆”
经济日报· 2025-05-30 06:03
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层面的改善,更是文化价值的重估与创新。庭院经济正在探索一条文化引领下的乡 村振兴之路。当一个个庭院焕发新生,不仅串联起产业发展的链条,更见证着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推动庭院经济持续发展,在文化保护层面,可建立庭院文化遗产评估标准,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推 行"文化积分制",重点支持具有传承价值的传统院落。在活化利用层面,应创新"庭院+"模式,开发沉 浸式文化体验项目,积极运用数字技术提升展示效果。在产业融合层面,推动构建"庭院经济联合体", 促进资源整合,培育特色文化IP,实施"文化名师计划",引进专业人才。在制度保障层面,将文化空间 纳入乡村规划保护,建立文化收益反哺机制,开展示范庭院评选活动。通过多层次政策协同,使庭院经 济成为传承乡村文脉、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产业融合的重要载体,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让"方寸地"变"聚宝盆"。 (作者系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旅游市场正悄然兴起一股"慢游"新风尚,"反向游""奔县游""小院游"等日益成为游客选择的新型出游方 式。与"打卡式""特种兵式"旅游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们开始倾向于追求"庭院悠闲度假" ...
成渝一周观察 | 四川首款情感机器人年底推出;成都与叶卡捷琳堡签署三年行动计划
观察者网· 2025-05-29 13:03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 - 四川首款人形情感机器人"爱湫EMO1"计划于2025年底发布,已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搭载情感认知系统,支持方言响应且延迟仅0.8秒 [1] - 具身科技与天府绛溪实验室共建研发中心,启动脑机接口技术研究,核心部件国产化率提升有效降低制造成本 [1] - 四川AI产业一季度营收达396.8亿元,同比增长20.5%,成都高新区正构建全链条产业生态 [1] 交通基建与农村发展 - 四川建成"四好农村路"示范路超1万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7.1万公里,85.6%较大自然村通硬化路 [2] - 四川累计完成农村公路投资1327亿元,实现3A级以上景区和县级产业园区通四级双车道公路 [2] - 深化"交商邮"融合发展,推广统一配送模式促进农村物流降本增效 [2] 乡村旅游与政策支持 - 四川对新认定的联合国"最佳旅游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村分别给予200万、100万、50万元奖补 [3] - 支持盘活农村闲置资产,闲置旧厂房等设施可享受5年按原用途使用的优惠政策 [3] - 支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保障项目用地,鼓励民营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 [3] 国际合作与经贸往来 - 成都与俄罗斯叶卡捷琳堡签署《2025-2027年友好城市行动计划》,重点深化经贸往来、文旅交流等领域合作 [6] - 第二十届西博会签约项目416个,投资总额3543亿元,四川签约金额3169亿元 [7] - 第七届西洽会签约重大项目247个,总金额超3000亿元,吸引39个国家和地区1300余家企业参展 [12] 新能源汽车与高端制造 - 重庆北碚发布6大机会清单,项目总规模225亿元,涵盖整车研发生产、汽车电子等全产业链领域 [10] - 北碚汽摩产业一季度规上企业产值达48.46亿元,同比增长15.4%,已集聚100余家零部件企业 [10] - 力帆科技加速智能化转型,睿蓝汽车2024年销量达5.9万辆 [10] 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 - 重庆推动89家科技型企业上市,累计投资452.8亿元,2024年为高新技术企业减免所得税59.4亿元 [11] - 重庆首创"知识产权挂钩贷款"等金融产品,私募股权基金投资规模较2021年增长1.1倍 [11] - 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974亿元,同比增长12.6%,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292家 [11] 区域合作与产业出海 - 荣昌区推动渝台合作,台湾美浚华公司与直升酒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13] - 中国汽摩出海非洲采供对接会签约16.5亿元项目,涉及汽车、摩托车及零配件组装合作 [14] - 重庆市商务委与中非民间商会签署对非经贸合作备忘录,未来将聚焦智能化与电动化融合 [14]
句容茅山镇做好文旅融合精彩文章 融韵“融”出彩 绘景“绘”新章
镇江日报· 2025-05-28 07:42
经过多年发展,豆腐村已成为当地旅游名片。"我们一直在做好豆腐村的细节,增加旅游元素。去 年新建了博物馆和美术馆,前年整理的半岛,等今年河流整修完之后还有牡丹园、梅花园,一个个提 升,旅游元素会越来越多。目前来豆腐村的年轻人多了,学生多了,大家喜欢看看艺术,看看半 岛。"参与建设的谭木匠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谭传华说。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得撒石磨豆腐村弥漫着香味,游人接踵而至;茅宝葛园休闲广场,草地、马匹、 汉服文化让人领略不一样的风景;桑果园里飘散诱人果香,满园尽是欢声笑语……初夏的茅山镇,让逃 离尘嚣的旅人涤尽浮躁。近年来,茅山镇深挖旅游资源,放大特色优势,实现以旅兴农、以农促旅,以 旅彰文、以文塑旅,走出了一条农文旅深度融合的精彩文章。 作为四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的茅宝葛园,开创了"野生葛根采集+产品加工+特色餐饮"的三产融合 发展模式。今年1月,园区二期葛泉度假村项目正式投入运营,创新的"温泉康养+主题食宿"复合业态迅 速成为旅游热点。开业至今,度假村入住率持续攀升,"五一"期间接待游客1800人次,入住率超过 95%。 葛泉度假村行政经理戴瑶告诉记者:"二期度假村建成后是对一期果园的补充。二期主要是住宿、 温 ...
三亚水蛟村探索“农田+”耕地复合利用模式,开发农旅融合项目
海南日报· 2025-05-27 10:08
农旅融合项目开发 - 三亚水蛟村探索"农田+"耕地复合利用模式,开发农旅融合项目,包括在田野上架设彩虹桥作为游客打卡点[1] - 彩虹桥全长820米,宽2米,架空高2米,采用钢架结构并涂刷鲜艳颜色,夜间灯光效果吸引大量村民和游客[5] - 项目在严格保护耕地前提下进行,不破坏耕作层,同时提高农田设施利用率[4] 乡村资源整合与产业布局 - 水蛟村整合闲置农田、宅基地、农户农房等资源,与企业、合作社合作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4] - 村庄规划形成农事体验、民宿体验、科教体验、户外体验、康养体验五大板块文旅融合产业[4] - 建成"水蛟小院""棕榈生态农庄""漫时间咖啡""庞驿小院"等10多个产业项目[5] 政策支持与模式创新 - 海南省2024年10月出台《若干措施》,鼓励探索"农田+"耕地复合利用模式[5] - 政策支持挖掘乡村自然文化资产,开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活动,拓展土地使用功能[5] - 水蛟村形成"种植+养殖+加工+旅游"多元化产业模式,吸引年轻人回村创业[5] 项目效果与社会影响 - 彩虹桥成为热门打卡点,相关话题"给水蛟村的蓝天和田野写一封情书"等出现在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3] - 项目带动村民增收,助力水蛟村打造文明村、致富村[5] - 村口500多亩田洋的生态景观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升游客体验[4]
从大景区到小村庄,“乡味”旅游为何亮眼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5-27 06:31
近年来,传统景区之外,越来越多游客选择到广袤乡野间体验"乡味"。 文化和旅游部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总人次为7.07亿,同比增长8.9%;全国 乡村旅游接待总收入4120亿元,同比增长5.6%;全国乡村旅游从业总人数为712万,同比增长2.2%。 从大景区到小村庄,从游客"乐子"到发展"路子",乡村之旅何以打动人心?乡村旅游产业为何亮眼? 如火如荼:游客人数高速增长 初夏清晨,浙江安吉余村的竹海尚未被游客的脚步惊醒,上海白领陈曦已经坐在民宿露台上,看薄雾从 山坳间漫过。 "这里的时间仿佛被拉长了。"她在朋友圈写下这句话,配图是远处的茶山与一杯安吉白茶。 作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安吉的旅游在今年"五一"假期表现依然抢眼:全县累计接待全域游客 227.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99亿元,热门民宿一房难求。 漫步之江大地,步步是景、处处如画的美丽乡村星罗棋布,"景区村"覆盖率达到56.5%。乡村旅游成为 当地旅游业的"金字招牌"。 "我们不仅真切感受到乡村旅游的火爆,而且注意到这种火爆来自游客内心的真需求、真热爱、真享 受。"长期从事乡村旅游工作的浙江省旅游民宿产业联合会会长吴健 ...
董事长回乡创业,家门口打造起“桃花源”
搜狐财经· 2025-05-26 13:27
返乡创业政策支持 - 湖北省委省政府及武汉市委市政府密集出台返乡创业激励政策 推动外出人员返乡创业 [1] - 政策支持下 返乡创业者杨驰升在武汉市江夏区湖泗街道海洋村的累计投资达1.5亿元 2023年单年投资额有望超过过去十几年总和 [1] - 新规划包括温泉酒店和康养社区建设 预计追加投资2亿元 [1] 海洋村发展成果 - 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级称号 建成乡村文旅综合体 包含民宿 有机农场 亲子乐园等配套设施 [3] - 年均接待游客8万人次 村民人均年收入从不足7000元提升至3万元 村集体年收入从不足3万元增至36万元 [15] - 现代农业种养基地建设推进 包括多家百亩级基地 [3] 产业运营模式 - 采用"乡村振兴合伙人计划" 招募百名合作者共建高端康养产业链 [4] - 民宿采用绿色低能耗设计 地源热泵和新风系统使能耗降低70% [11] - 坚持"修旧如旧"改造原则 保留原有建筑风貌 单栋民宿改造费用高于重建成本 [10][11] 社会经济效益 - 累计为村民创造打工收入2000万元 土地房屋租赁收入1800万元 房屋资产增值收益3000万元 [14] - 直接带动1000人次就业 促进当地文旅 农业 基建等产业发展 实现超50%常住人口就近就业 [15] - 设立"阳森乡村振兴关爱基金" 资助困境学生并奖励优秀学子 [6] 未来发展规划 - 计划联合周边6个村协同发展 目标2027年建成乡村振兴示范村 [4] - 吸引青年人才返乡 如95后大学生加入公司并晋升至管理层 [15] - 返乡创业带动产业升级案例被列为武汉都市乡村发展范本 [17]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文旅新探│泰山脚下,飘来一朵“故乡的云”
新华社· 2025-05-25 15:14
00:55 泰山西麓,九女峰上,一座形似白云的书房"浮"在山脊,与波澜壮阔的泰山云海遥相呼应,被网民誉为中国"最美书房"之一。开业以来,九女峰书房及配套 的"故乡的云"民宿带火了当地乡村旅游。 工作人员介绍,九女峰书房占地约200平方米,收藏图书约6000册,最初是作为"故乡的云"民宿配套设施来打造的,没想到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火爆"出圈", 成为热门打卡地。 顺着蜿蜒的小路拾级而上,峰回路转之间,记者见到这个"网红书房"的全貌:白色的膜结构屋顶,透明的玻璃落地窗,流线型的外立面设计,九女峰书房宛 如白云停留山间。室内延续素雅基调,弧形书墙与阶梯式平台错落有致,长廊串联咖啡区和阅读区。三五游客或品茗阅读,或凭窗远眺,尽享山间静谧。 游客在九女峰书房读书。(受访单位供图)几年前,九女峰片区因交通闭塞、土地贫瘠,19个行政村生活普遍不富裕。眼看发展不起来,村民纷纷到城里寻 找活计。九女峰书房所在的泰安市岱岳区道朗镇东西门村,人口曾从四五百人减少到百十来人,成了"空心村"。 2019年,山东文旅集团首个乡村振兴项目落户九女峰,打造了九女峰书房和"故乡的云"民宿酒店。运营至今,二者已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仅今年"五一"假 ...
琼中:广袤绿荫下绘出“经济带”
海南日报· 2025-05-25 09:44
林下经济发展概况 - 琼中县林下经济总面积达23.52万亩,年产值突破5亿元,保有量居全省首位[1] - 形成林下种植、养殖、景观利用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1] - 罗担村打造万亩林下益智种植集群,累计增收640.5万元[1] 特色产业发展 - 罗担村通过引种野生益智,种植户年增收达7-8万元[2] - 水朗下村发展黎药产业,种植30种黎药并打造农文旅融合特色村[3] - 黎母山镇粽叶种植规模超5300亩,年销售额上千万元,合作社农户从24户扩展至390户[5] 产业模式创新 - 采用"合作社+产业+农户"模式,推动粽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5] - 黎母山镇通过培训、订单整合解决种植技术不足和市场对接问题[5] - 琼中实现菌菇、人参果、凤梨种植及五脚猪、地龙等养殖产业多元化发展[6] 文旅融合探索 - 黎母山镇合究村通过"山海共建"项目开发黎族风情游,日接待游客超100人次[7] - 推行"森林康养+"模式,整合雨林资源和文化要素发展全域旅游[7] - 开通环热带雨林旅游公路观光巴士,结合骑行嘉年华等活动激活县域经济[8] 未来发展规划 - 延伸产业链,强化文体康旅融合,打造"雨林穿越"等赛事品牌[8] - 谋划黎苗医药推广活动,创建百花岭气候康养基地[8] - 发展林下农事体验、农家乐、研学基地等休闲农业新业态[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