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零售
搜索文档
早报 | 英特尔CEO周一将赴白宫;百果园董事长称在教育消费者成熟;鹤岗开发百万元高档小区;猪价跌破14元创年内新低
虎嗅APP· 2025-08-11 08:14
生猪行业 - 生猪价格创年内新低,8月10日报13.77元/公斤,环比下跌8.3%,同比下跌33.6% [2] - 农业农村部将实施生猪产能综合调控,引导调减约100万头能繁母猪 [2] - 上市猪企7月份生猪销售收入普遍同比两位数下跌,行业处于第六轮"猪周期"供强需弱阶段 [2] 房地产市场 - 鹤岗新建商品房均价五年间从3046元/㎡上涨至3860元/㎡,涨幅超800元 [3] - 鹤岗2023年外地人购房5680套,占新建高端楼盘购房者约10% [3] - 鹤岗新建高档住宅项目售价达5500元/㎡,176平方米户型售价约97万元 [3] 消费行业 - 百果园董事长表示不会降低水果品质来迎合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 [4][5] - 公司认为仍有成本优化空间,但坚持不做品质让步 [5] 科技行业 - 华为将于8月12日发布AI推理领域突破性技术,可能降低对HBM技术的依赖 [18] - 苹果宣布下月将Apple Intelligence中的ChatGPT核心模型升级至GPT-5 [24] - GPT-5将支持实时对话翻译和屏幕级视觉智能等新功能 [26][27] 汽车行业 - 宝马及华晨宝马召回超23万辆i系列电动车,涉及起动器发电机连接松动等问题 [28] -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拜访华为任正非,交流产业竞争态势和未来格局 [19][21] 金融行业 - 幻方量化市场总监涉嫌6年套取券商返佣1.18亿元,其中2000余万元流向个人 [15][16] - 公司称此为个人行为,与公司无关,佣金处于行业较低水平 [17] 企业治理 - 伯朗特总经理要求固定月薪200万元及"公司利润-1元"年终奖被董事会否决 [23] - 第十大股东发布公开信要求修改公司章程,恢复正常治理结构 [23]
百果园董事长回应水果太贵:不会迎合消费者,在教育消费者成熟
36氪· 2025-08-11 08:00
公司战略与定位 - 公司坚持不迎合消费者 而是教育消费者成熟 强调高品质水果的价值与差异化定位 [6] - 公司认为高品质水果供不应求 价格差异可达四五倍 便宜水果则供大于求 [6] - 公司绝不在品质上做让步 但会通过成本优化和管控尝试降低部分产品价格 [6][7] 财务表现与市场数据 - 2024年公司实现收入102.73亿元 同比下降9.8% 除所得税前亏损3.91亿元 上年同期盈利3.81亿元 为近五年来首次净利亏损 [7] - 公司港股上市时市值达94.74亿港元 截至2024年8月8日收盘股价报1.75港元 市值降至27亿港元 [8] 运营策略与品牌重塑 - 2024年财报中"性价比"一词出现25次 显示公司聚焦高质量发展与重塑"高性价比"用户心智 [8] - 公司通过优化门店布局、升级加盟商支持体系提升运营效能与盈利能力 [8] - 2024年8月启动品类运营体系升级 基于消费者数据重构"强流量属性大单品"与"极致性价比应季品" [8]
百果园董事长回应水果太贵;LV关闭中国首家巧克力店丨消费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1 07:21
百果园水果定价策略 - 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强调坚守高品质水果定位 不会为降价牺牲品质 [1] - 公司选择教育消费者成熟而非利用信息不对称 通过成本优化而非品质降级实现价格调整 [1] - 2024年公司首度亏损3.9亿元 门店净减少近千家 股价较上市高点大幅下跌 [1] 中韩旅游市场复苏 - 上半年外国人出入境量达3800万人次 同比上升30.2% 其中免签入境增长53.9%至1364万人次 [2] - 韩国赴华旅游需求激增 大韩航空增加14%航班至每周206班 济州航空新开釜山-上海等航线 [2] - 青岛/烟台/盐城/昆明成为韩国游客热门目的地 航空及旅游企业迎来旺季业绩弹性 [2] 黑芝麻控股权变更 - 广旅大健康以9.42亿元受让20%股权 每股作价6.25元 将成为新控股股东 [3] - 广西国资委将成实际控制人 公司股票于2025年8月11日复牌 [3] - 交易溢价有限 中长期发展取决于文旅康养项目与食品业务的协同效应 [3] LV巧克力业务调整 - 中国首家LV巧克力店运营13个月后关闭 产品单价区间240-3200元 全部巴黎空运 [4] - 官方解释为"完成运营周期" 非租约到期 暂不透露业务调整细节 [4] - 反映奢侈品牌餐饮跨界存在快闪属性 高溢价产品面临复购率挑战 [4]
财经观察|是“教育”还是“傲娇”?百果园这波操作为哪般?
搜狐财经· 2025-08-10 23:57
#百果园称不会迎合消费者#登上微博热搜 8日, 10日 有媒体截取来源为 "百果余惠勇"的一段视频发布 视频中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回应水果太贵称 百果园这么多年来都走在一个 教育消费者成熟的路上 我们不会去迎合消费者 10日上午,记者查看名为"百果园余惠勇"的视频号、抖音账号及抖音账号"百果余惠勇",未发现相关视频。 我们想告知消费者 最后是消费者自己的选择 相关视频报道截图 百果园这波操作,是 "教育" 还是 "傲娇"? 记者注意到,余惠勇在视频中表示:"水果这个产品非常普通,但是真正了解水果的呢,非常少,我们仍然会坚守做高品质的。我要想给顾客留下 一个便宜的印象是很容易的,因为它不同的品质差别太大了,哪怕外观同样的水果,有的时候差到四五倍。而且便宜的水果呢供大于求, 但真正 的好水果是供不应求的,也是它贵的一个原因。我们一方面呢,可以听到百果园太贵了的声音,但另外一方面呢,我们百果园有几千万的会员, 如果没有一批真正认识到百果园价值的顾客,那百果园也就不复存在。" 此外,余惠勇还提到:"我认为商业就两种, 第一个利用消费者的无知,第二个教育消费者成熟,像百果园这么多年来都走在一个教育消费者成 熟的路上。我们 ...
热搜第一!百果园董事长“教育消费者”引争议,门店一年减少近千家
搜狐财经· 2025-08-10 22:32
核心事件 - 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公开回应公司定价策略 强调不迎合消费者且坚持高品质定位 相关话题于8月10日登顶微博热搜榜首[1][3] - 回应内容引发舆论分化 部分消费者认可优质优价逻辑 但更多网友批评"教育消费者"表述体现企业傲慢态度 原回应视频已被删除[3][4] 公司战略定位 - 公司明确坚持高品质水果专家与领导者战略 绝不在品质上做让步 仅通过成本优化尝试降低价格[3] - 商业模式聚焦教育消费者成熟 而非利用消费者无知 通过品质认知差异实现差异化竞争[3] - 2024年进行战略升级 核心要务为彰显品牌优质 解决此前在"好吃"与"便宜"之间的战略摇摆问题[6] 财务表现 - 2024年实现收入102.73亿元 同比下降9.8%[4] - 归母净利润为-3.86亿元 较上年同期盈利3.62亿元转亏 为近五年来首次出现净利亏损[4] 门店运营 - 截至2024年末门店总数5127家 较上年末6093家净减少966家 闭店率接近16%[4] - 门店数量持续收缩 此前管理层曾计划2027年底中国大陆门店达1万家 目前不仅未达目标且出现负增长[4] 市场认知挑战 - 社交平台上长期与"高价""贵"等标签挂钩 消费者普遍认为其价格高于水果摊店及商超[3] - 公司承认存在与顾客的沟通缺失问题 导致战略定位认知不清[6]
如何评百果园董事长教育消费者言论
经济观察网· 2025-08-10 21:13
公司回应与争议 - 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回应水果价格贵质疑,称公司致力于"教育消费者成熟"而非迎合消费者 [1] - 该言论引发广泛争议,网友将其与钟薛高类比,认为可能重蹈覆辙 [1] - 公司随后澄清视频被断章取义,强调完整内容有前因后果 [1] 市场定位与价格策略 - 公司解释水果价格偏高源于品质差异,便宜水果供大于求而高品质水果供不应求 [1] - 百果园拥有几千万会员,认为这些消费者认可其价值主张 [1] - 高端化模式面临市场挑战,当前消费环境下消费者更注重性价比 [1] 品牌沟通与消费者关系 - 商业评论指出"教育消费者"表述在消费敏感期易被解读为居高临下的说教 [1] - 此次争议暴露公司在市场定位和消费者沟通方面存在困境 [1] - 行业专家建议类似表达需更加谨慎以避免影响品牌信任度 [1]
月薪两万吃不起的百果园,去年关店近千家
凤凰网财经· 2025-08-10 20:43
公司舆情与品牌形象 - 董事长余惠勇公开表示“不会迎合消费者”并强调“教育消费者成熟”,相关话题引发社交媒体热议并登上微博热搜[1] - 网络舆论呈现负面倾向,消费者批评公司态度傲慢,并将公司与钟薛高类比[2][3][4] 产品质量与运营问题 - 2024年315期间湖北经视报道武汉门店存在将腐烂水果制作果切、隔夜水果贴新鲜标签售卖、随意升级车厘子等级等问题[10] - 员工缺乏《食品健康许可证》却在操作间处理即食水果[11] - 2022年有科普博主曝光门店存在售卖隔夜果切和变质水果问题,公司致歉并停业整顿涉事加盟店[12] - 社交媒体多次出现消费者投诉,包括发霉荔枝[13]、变质橘子[14]、果切中含塑料碎片[18][20]以及高价购买到腐烂桃子[21] 财务表现与经营数据 - 2024年公司收入102.73亿元,同比下降9.8%,除所得税前亏损3.91亿元[26] - 截至2024年底零售门店总数5127家,同比净减少966家,相当于日均关店2.6家[28] - 付费会员数量降至85.4万人,较2023年减少31.7万人,降幅达27.1%[30] - 公司股价表现低迷,市值从上市首日的94.74亿港元跌至26.94亿港元,跌幅71.5%[32] 战略调整与市场定位 - 2024年财报中24次提及“性价比”,显示战略从“好吃”转向“高品质与高性价比”[24] - 自2023年8月起每月推出1-2款高性价比果品进行促销,实际采取降价策略[25] - 面临激烈市场竞争,社区团购、本地生鲜连锁和超市均以新鲜度和价格优势形成挑战[32] 股东结构与资本动向 - 2024年起股东频繁减持,常务副总裁持股比例从7.43%降至4.05%[32] - 天图投资董事长王永华通过7次减持累计套现3788.64万港元[32]
太贵了!知名连锁品牌价格遭质疑!董事长回应,网友:赚我钱还想教育我?
搜狐财经· 2025-08-10 20:42
公司战略与定位 - 公司坚守高品质水果定位,不会迎合消费者对低价的追求,认为好水果供不应求是价格较高的原因 [1] - 公司致力于教育消费者成熟,而非利用其信息不对称,旨在让消费者在知情下做出选择 [1] - 公司计划在成本上继续优化以降低价格,但绝不在品质上做出让步 [1] 财务与运营表现 - 2024年公司营收为102.73亿元,同比下降9.8%,除所得税前亏损3.91亿元,为近五年来首次净利亏损 [8] - 2024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双双负增长,同比分别下降11%和66.06% [8] - 截至2024年底,公司零售门店总数净减少966家至5127家,加盟店数量从6081家减至5116家,平均每日关店近5家 [10] 市场反应与消费者反馈 - 部分消费者认为公司水果价格过高,存在“月薪2万吃不起”的吐槽,并质疑品质与价格不符 [5][6] - 有消费者对公司的“教育消费者”论调表示反感 [8] - 具体消费案例显示,有消费者购买四个进口樱桃李花费51元 [10] 股价与市场热点 - 公司股价曾因热播剧《长安的荔枝》带动“百果园荔枝”话题量过亿,荔枝品类销售金额超7700万元,股价单日一度涨超20% [10] - 公司当前股价为每股1.75港元,总市值为26.94亿港元 [10]
“月薪2万吃不起”?百果园董事长回应水果太贵:不会迎合消费者
搜狐财经· 2025-08-10 19:40
公司战略定位 - 公司坚持高品质水果定位 不迎合消费者对低价的需求 认为高品质水果供不应求是价格高的原因[2] - 公司采取教育消费者成熟的商业策略 而非利用消费者无知 强调在保持品质前提下优化成本而非降低品质[2] - 公司拥有数千万会员 认为核心客群认可其价值定位[2] 消费者反馈 - 部分消费者认为产品价格过高 与品质不符 存在"月薪2万吃不起"等吐槽[4] - 消费者反感公司教育论调 提出"赚我钱还想教育我"的批评[6] - 具体案例显示四个进口樱桃李售价达51元 引发价格争议[8]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营收102.73亿元 同比下降9.8% 近五年来首次出现净亏损3.91亿元[6] - 2023年上市后业绩变脸 2024年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同比下滑11%和66.06%[6] - 当前股价1.75港元 总市值26.94亿港元 较7月高点下跌明显[8] 运营数据 - 线下门店数量从6081家缩减至5116家 2024年净减少966家 相当于日均关店近5家[8] - 原计划十年内实现千亿营收和万家门店的目标面临挑战[8] - 暑期热播剧带动荔枝品类销售超7700万元 相关话题量过亿[8]
百果园董事长称在教育消费者成熟,谁该被教育不妨让市场裁判
新京报· 2025-08-10 19:01
公司回应与舆论反应 - 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发视频回应网友吐槽水果价格高,明确表示公司不会迎合消费者,而是选择教育消费者成熟 [2][3] - 该言论引发热议并登上热搜第一,主要触及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谁教育谁"的商业命题 [3] - 公众对"教育消费者"的表述产生心理不适,可能转化为对品牌和价格的不信任感 [3] 商业模式与市场教育 - 公司将商业模式分为两种:利用消费者无知和教育消费者成熟,并坚持后者 [3] - 市场教育在商业领域并非贬义词,指通过品牌塑造等方式让消费者理解产品价值差异 [3] - 高端定位零售商需要通过适当方式传递价值认知,但面向公众的表达措辞需谨慎 [3] 行业特性与消费者行为 - 水果作为高频日常消费品,价格敏感度天然高于奢侈品,消费者会多渠道比价 [4] - 消费者情绪波动时倾向于"用脚投票"转向其他品牌,而非通过辩论解决分歧 [4] - 零售业竞争核心是价格、体验与价值的平衡,而非简单的教育或利用信息不对称 [4] 价值传递与市场验证 - 企业需要用可量化的事实支撑溢价,如产地、品质标准、供应链管理等 [4] - 市场教育本质是双向的,消费者通过购买行为反向塑造市场格局 [5] - 最有效的教育是让消费者在购物体验中自然得出"值得"的结论,而非口头宣告 [5] 商业竞争与市场调节 - 商业竞争的最终裁判是市场,定价与价值关系需在真实交易中验证 [6] - 企业需倾听消费者反馈并适应市场变化,而非坚持单向教育 [6] - 市场会筛选出能传递价值并满足需求的品牌,形成积极的商业教育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