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消费者

搜索文档
港湾周评|“教育消费者”能否拯救百果园?
搜狐财经· 2025-08-17 00:46
企业言论争议 - 爱康国宾创始人张黎刚质疑低价体检的全面性,认为几百元体检无法替代几千几万元的专项检查 [1] - 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提出商业两种模式:利用消费者无知或教育消费者成熟,并称公司选择后者 [1] - 两位企业家的言论被批评为脱离消费者实际需求,存在逻辑不自洽问题 [4][5] 消费者行为分析 - 不同消费阶层有各自理性选择逻辑,如百果园高价水果与拼多多低价水果各有受众 [5] - 消费者聪明且多元,不存在统一的教育需求,企业应尊重不同消费群体的选择 [5][6] - 拼多多和蜜雪冰城成功案例显示,精准把握价格敏感型消费者需求是关键竞争力 [6] 企业经营表现 - 百果园2024年财务数据显著恶化:营业总收入102.7亿元(同比-9.81%),归母净利润-3.86亿元(同比-206.72%)[10] - 公司连续三年毛利率下滑:2024年毛利润7.644亿元(同比-41.87%),较2021年11.56亿元下降明显 [10] - 基本每股收益从2021年0.1536元降至2024年-0.2552元,经营现金流持续承压 [10] 行业竞争格局 - 新茶饮市场证明低价策略有效性,蜜雪冰城通过价格敏感战略击败中端价位品牌 [6] - 零售行业存在明显替代性,消费者不会因单一品牌消失而产生需求缺口 [8][9] - 市场淘汰机制持续运作,企业经营不善将自然退出,如钟薛高案例所示 [8][9]
百果园董事长“教育消费者”惹争议 一年闭店966家万店目标渐远
长江商报· 2025-08-12 07:45
公司创始人言论引发争议 - 创始人余惠勇回应水果价格过高质疑 表示公司"不会迎合消费者"而是"教育消费者成熟" [1][5][6] - 言论强调高品质水果供不应求 不同品质水果价差可达四五倍 [6] - 该言论引发网友强烈不满 社交媒体出现"买个水果还要被教育"等负面评论 [1][6] 二级市场表现 - 8月11日股价盘中一度下跌8% 最终收跌0.57% [2][7] - 自2023年1月上市以来股价最大跌幅达75.56% 当前股价1.74港元较发行价5.6港元大幅下跌 [7] 经营业绩与门店扩张 - 2024年营业收入102.73亿元 同比下降9.81% [12] - 归母净利润亏损3.86亿元 为2020年以来首次年度亏损 [4][12] - 2024年净关店966家 门店总数从6093家降至5127家 与"万店目标"差距扩大 [3][14] 产品质量问题频发 - 2022年被曝光售卖隔夜果切和使用变质水果 [10] - 2024年"3·15"期间再曝武汉门店将腐烂水果切块高价销售 [10] - 2025年6月仍有消费者投诉上海门店售卖严重发霉荔枝 [11] 公司发展战略 - 提出"万店千亿"十年目标 计划门店超万家 营收达千亿 [13] - 经营策略调整为优化产品组合并降低毛利率 [12]
“教育消费者” 最终会被市场教育
每日商报· 2025-08-12 06:31
公司回应与市场反应 - 公司董事长回应水果高价问题 强调"教育消费者成熟"而非迎合消费者 并认为高价有合理性 [1] - 阳光玫瑰葡萄在公司的售价为13 9元/斤 是邻近社区商超6 98元/斤的近两倍 [1] - 公司近期负面消息频发 包括变质水果制作高价果切 以次充好 加盟店品控漏洞等问题 [1] - 公司董事长言论引发市场不满 被批评为傲慢态度 缺乏对消费者和市场的尊重 [1] - 公司股价在董事长言论发布次日(8月11日)开盘后出现大跌 [2] 经营与财务表现 - 公司2024年财报显示收入102 73亿元 同比下降9 8% [3] - 公司2024年除所得税前亏损3 91亿元 上年同期盈利3 81亿元 为近五年来首次净利亏损 [3] - 截至2024年底 公司零售门店数量同比净减少966家 [3] 产品与市场定位 - 公司产品价格普遍偏高 部分水果价格是市场价的数倍 [1] - 公司被指缺乏产品品质和品牌优势 仅通过提高价格营造高端形象 [2] - 与褚橙(15-16元/斤)相比 公司产品未能建立相应的品质和品牌溢价 [2] - 消费者反映公司水果定价不合理 普通水果按个销售导致价格过高 [3] 消费者反馈与竞争 - 消费者对高价策略不满 转向价格更合理的竞争对手(如佳果多) [3] - 教育博主李永乐分享负面消费经历 反映公司定价策略导致客户流失 [3] - 市场用脚投票 表现为门店数量大幅减少和财务业绩恶化 [3]
消费者反思录:在高端消费教育中,我们真的成熟了吗?
搜狐财经· 2025-08-12 01:50
百果园 - 消费者曾对高价水果和腐烂水果问题表示不满,但后来反思对"品质"理解不足 [1] - 公司董事长余惠勇提出商业应"教育消费者成熟"而非利用消费者无知 [1] - 消费者承认过去忽视"教育成本",过于关注价格敏感度 [1] 巴奴火锅 - 创始人杜中兵认为月薪5000元人群非目标客群,引发消费者反思 [3] - 消费者最初质疑"天价土豆"事件,后理解品牌倡导的"价值消费"理念 [3] - 公司强调品牌定位与消费者阶层匹配,提供环境/服务/供应链综合价值 [3] 钟薛高 - 消费者曾认为高价雪糕是"智商税",后重新认识营销和品牌价值 [3] - 创始人林盛"成本40,爱要不要"言论引发对现代商业成本的讨论 [3] - 消费者反思对"高端消费"存在误解,需拓宽对成本结构的认知 [3] 行业观察 - 文章反映消费者与企业间需建立更平等透明的沟通机制 [3] - 提出"教育消费者"应是双向互动而非单方面灌输 [3] - 消费者需重新思考对高价/瑕疵/品牌傲慢等商业现象的态度 [3]
“教育消费者”的百果园董事长,先被网友教育了
36氪· 2025-08-11 10:35
公司动态 - 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在小红书和抖音平台运营个人IP 内容侧重回应价格争议和品质定位[1][5] - 公司通过短视频强调"教育消费者成熟"的商业模式 明确表态不迎合对低价的需求[8][9] - 相关争议视频被媒体二次剪辑传播 形成"水果刺客"负面话题 登上热搜榜首并引发123家媒体跟进[9][10][12] 市场反应 - 消费者负面评论集中在价格过高和态度傲慢 部分用户表示将永久抵制[13] - 地方融媒体成为话题扩散主力 推动百果园称不会迎合消费者话题持续发酵[10][12] - 公司紧急下架争议视频但舆情持续蔓延 已有媒体发表批评性社论[17] 财务表现 - 2023年实现净利润3.6亿元 但2024年转为亏损3.86亿元[30] - 2024年营收102.7亿元同比下滑9.8% 毛利率从11.5%降至7.4%[30] - 券商预测2025年亏损收窄至2.4-2.8亿元 2026年有望恢复盈利[30] 战略调整 - 2024年下半年推行"高品质与高性价比"策略 通过降价等措施让利5.5亿元[31] - 销售费用同比增长26%至1.2亿元 用于门店升级和会员体系建设[32] - 关闭低效门店15.9% 年末门店总数缩减至5,127家[33] 行业比较 - 类似"消费者教育"言论曾导致钟薛高倒闭 巴奴火锅因"月薪5000"言论翻车[20] - 成功的企业家IP案例均设有专业公关团队进行内容把控[30] - 当前消费环境下 价格敏感度升高使高价策略更易引发舆情[23][24]
如何评百果园董事长教育消费者言论
经济观察网· 2025-08-10 21:13
公司回应与争议 - 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回应水果价格贵质疑,称公司致力于"教育消费者成熟"而非迎合消费者 [1] - 该言论引发广泛争议,网友将其与钟薛高类比,认为可能重蹈覆辙 [1] - 公司随后澄清视频被断章取义,强调完整内容有前因后果 [1] 市场定位与价格策略 - 公司解释水果价格偏高源于品质差异,便宜水果供大于求而高品质水果供不应求 [1] - 百果园拥有几千万会员,认为这些消费者认可其价值主张 [1] - 高端化模式面临市场挑战,当前消费环境下消费者更注重性价比 [1] 品牌沟通与消费者关系 - 商业评论指出"教育消费者"表述在消费敏感期易被解读为居高临下的说教 [1] - 此次争议暴露公司在市场定位和消费者沟通方面存在困境 [1] - 行业专家建议类似表达需更加谨慎以避免影响品牌信任度 [1]
百果园董事长称在教育消费者成熟,谁该被教育不妨让市场裁判
新京报· 2025-08-10 19:01
公司回应与舆论反应 - 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发视频回应网友吐槽水果价格高,明确表示公司不会迎合消费者,而是选择教育消费者成熟 [2][3] - 该言论引发热议并登上热搜第一,主要触及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谁教育谁"的商业命题 [3] - 公众对"教育消费者"的表述产生心理不适,可能转化为对品牌和价格的不信任感 [3] 商业模式与市场教育 - 公司将商业模式分为两种:利用消费者无知和教育消费者成熟,并坚持后者 [3] - 市场教育在商业领域并非贬义词,指通过品牌塑造等方式让消费者理解产品价值差异 [3] - 高端定位零售商需要通过适当方式传递价值认知,但面向公众的表达措辞需谨慎 [3] 行业特性与消费者行为 - 水果作为高频日常消费品,价格敏感度天然高于奢侈品,消费者会多渠道比价 [4] - 消费者情绪波动时倾向于"用脚投票"转向其他品牌,而非通过辩论解决分歧 [4] - 零售业竞争核心是价格、体验与价值的平衡,而非简单的教育或利用信息不对称 [4] 价值传递与市场验证 - 企业需要用可量化的事实支撑溢价,如产地、品质标准、供应链管理等 [4] - 市场教育本质是双向的,消费者通过购买行为反向塑造市场格局 [5] - 最有效的教育是让消费者在购物体验中自然得出"值得"的结论,而非口头宣告 [5] 商业竞争与市场调节 - 商业竞争的最终裁判是市场,定价与价值关系需在真实交易中验证 [6] - 企业需倾听消费者反馈并适应市场变化,而非坚持单向教育 [6] - 市场会筛选出能传递价值并满足需求的品牌,形成积极的商业教育 [6]
百果园与消费者谁该被教育,不妨让市场裁判
新京报· 2025-08-10 18:56
公司回应与舆论反应 - 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发视频回应网友吐槽水果价格贵,称公司不会迎合消费者,而是选择教育消费者成熟[3] - 该言论引发热议并登上热搜第一,因触及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谁在"教育"谁的商业命题[3] - 公众对"教育消费者"的表述可能产生心理不适,转化为对品牌和价格的不信任感[4] 商业教育理念分析 - 商业领域"教育消费者"指通过品牌塑造、品类管理、服务体验等方式让消费者理解产品价值[3] - 高端定位零售商传递价值认知是合理的,但面向公众表达时需注意场景与措辞[3] - 公司董事长将商业简单划分为"利用消费者无知"和"教育消费者成熟"两种模式值得商榷[4] 零售行业特性 - 水果作为高频日常消费品,价格敏感度天然高于奢侈品,消费者可多渠道比价[4] - 当体验与价格脱节时,消费者会迅速转向其他渠道和品牌[4] - 零售业竞争核心是价格、体验与价值的平衡,大量零售业态既不利用信息差也不刻意教育[4] 价值传递与市场反馈 - 企业需要用产地、品质标准、供应链管理等可量化事实支撑溢价[5] - 市场教育本质是双向的,消费者购买行为反向塑造市场格局[5] - 最有效的教育是让消费者在购物体验中自然得出"值得"结论,而非口头宣告[5] 市场调节机制 - 商业竞争的最终裁判是市场,定价与价值关系需在真实交易中验证[6] - 企业需倾听消费者反馈、适应市场变化,而非坚持单向教育[6] - 市场会筛选出能传递价值、赢得顾客、满足需求的品牌[6]
百果园董事长“爹味”说教消费者,哪来的勇气?
新浪财经· 2025-08-10 18:16
公司定位与消费者争议 - 公司坚持高端定位,强调"教育消费者成熟"而非迎合市场,董事长余惠勇明确表示"绝不在品质上做让步"[3][14] - 核心产品定价显著高于同业,例如北京地区桂味荔枝售价达39.9元/500克,较竞品鲜果汇(16.8元)溢价137%[6][10] - "教育消费者"言论引发舆论反弹,消费者批评其"爹味"说教,认为高价未匹配稳定品质[12][14][15] 产品质量与运营问题 - 消费者普遍反映品质不稳定,"又贵又不好吃"成为高频评价,老顾客指出十年前品质优势已消失[11][12] - 加盟商披露"三无退货"政策调整:2023年起公司仅承担60%退款额,且扣除整单利润导致加盟商亏损[4][21] -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问题水果退款投诉持续高位,实际执行与宣传的"无理由退货"承诺存在落差[4][16] 财务表现与股权结构 - 2024年出现近五年首次亏损,税前亏损3.91亿元,较2023年同期盈利3.81亿元逆转[22] - 董事长薪酬同比下降7.38%至101.6万元,反映经营压力[4] - 股权集中度较高,余惠勇直接持股24.17%,其妻徐艳林通过宏愿善果等实体间接控制[23][24] 市场竞争环境 - 超市等替代渠道以"新鲜便宜"形成竞争,消费者转向性价比更高的购买渠道[12][15] - 行业出现"水果刺客"现象,消费者对高溢价低品质的容忍度降低[14] - 公司港股主要股东包括中金系机构,合计持有约30.54%的H股[23]
百果园与消费者谁该被教育,不妨让市场裁判 | 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 2025-08-10 18:10
百果园董事长回应价格争议 - 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发视频回应网友吐槽水果价格贵,表示公司不会迎合消费者,而是选择"教育消费者成熟"的商业路径 [2][3] - 该言论引发热议并登上热搜第一,触及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谁教育谁"的商业命题 [3] - 公司强调其长期坚持通过品牌塑造、品类管理、服务体验等方式让消费者理解产品价值差异 [3] 商业教育的内涵与表达 - "教育消费者"在商业领域指通过多种方式让消费者理解产品品质差异与价值逻辑,非贬义词 [3] - 高端品牌通常需要通过市场教育让消费者接受高溢价,但表达方式和场景选择至关重要 [3] - 面向公众时"教育消费者"的表述易被解读为居高临下的说教,尤其在消费敏感时期 [3] 水果零售业的特殊性 - 水果作为高频日常消费品,价格敏感度天然高于奢侈品,消费者可多渠道比价 [4] - 若消费者感知不到足够品质差异和体验提升,高价难以被市场接受 [4] - 顾客情绪波动时往往直接转向其他渠道和品牌,而非通过辩论解决分歧 [4] 商业模式的复杂性 - 将商业简单划分为"利用消费者无知"和"教育消费者成熟"过于简化,现实中存在大量中间形态 [4] - 许多零售业态既不利用信息不对称,也不刻意承担教育职能,而是通过价格与服务维持交易 [4] - 市场竞争核心仍是价格、体验与价值的平衡 [4] 价格溢价的支撑要素 - 当定价高于心理预期时,企业需用产地、品质标准、供应链管理等可量化要素说服消费者 [4] - 只有消费者认可这些差异,溢价才具备长期生命力 [5] - 市场教育本质是双向过程,消费者通过购买行为反向塑造市场格局 [5] 零售业的有效教育方式 - 最有效的"教育"是让消费者在购物体验中自然得出"值得"的结论,而非口头宣告 [5] - 体验与价格若脱节,再多的解释也难以改变市场判断 [5] - 商业竞争的最终裁判是市场,定价与价值关系需在真实交易中验证 [5] 市场双向博弈的启示 - 企业需倾听消费者反馈、适应市场变化,比单向"教育"更具现实意义 [6] - 消费者会在每次购买中自然判断价格是否匹配价值 [6] - 市场最终筛选出能传递价值且满足需求的品牌,形成最真实的商业教育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