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产业
搜索文档
释放体育消费力!广州中心城区规模最大的体育综合体将来
搜狐财经· 2025-10-12 03:27
活动概况 - 活动主题为“千年东较场活力全运会”,是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市场开发第四批赞助企业签约仪式及相关推介活动 [1] - 活动由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广东省执委会、广东省体育局等多个政府机构联合主办,近400名政府、企业及体育界代表参与 [4] - 活动旨在推介粤港澳大湾区的体育盛事,融合历史底蕴与现代体育产业 [4] 项目核心规划 - 正式发布广东省人民体育场“一公园·四基地”焕新计划,项目总建筑面积近9万平方米,分两期推进 [6] - 项目一期已完成体育场改造、广东体育博物馆建设与红色中轴线贯通,二期正在建设全民健身中心及配套设施 [6] - 项目整体建成后将成为广州中心城区规模最大的体育综合体 [6] 项目功能布局 - 项目围绕五大功能板块展开:体育文化纪念公园、全民健身示范基地、体育产业聚集基地、健康促进基地、国家体育科普基地 [9] - 体育文化纪念公园融入750米红色历史轴线,全民健身示范基地承载赛事、演出、培训等多元活动 [9] - 体育产业与健康基地构建“体育+科技+医疗”生态,国家体育科普基地以广东体育博物馆为核心打造“展教结合”体系 [9] 项目定位与优势 - 项目地处中华商圈核心,与流行前线、未来城、地铁一号线等商业枢纽无缝连接,具备强大的人流辐射力 [12] - 项目是体育强省和“三地三中心”战略的重要承载平台,以“首发经济”为核心运营理念 [12] - 项目定位为文商旅体健融合发展的首演首发目的地,探索大型公共体育场馆可持续运营的重要实践 [12]
十五运会赞助企业俱乐部成立,政企联动共筑大湾区体育产业生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0 18:31
活动概况 -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赞助企业签约仪式等活动在广东省人民体育场举行 近400名代表参与[1] 项目与计划发布 - 广东省体育局发布并签约落地《"一公园·四基地"焕新计划》 标志着东较场项目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1] - 越秀区同步发布《环东较场文商旅体健消费地图》并推出"高质量发展十条"政策包 为入驻企业提供人才、资金、载体等全方位支持[2] 市场合作与赞助 - 十五运会省执委会与燕塘乳业、胜宏科技、东鹏特饮、中国邮政等4家企业现场签约 扩大市场开发成果[1] -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赞助企业俱乐部揭牌成立 整合赛事IP、政策资源与市场力量 推动"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体育产业发展新模式[2] 产品与价值转化 - 创新推出十五运会特许商品"千年东较场"纪念版及"跟着赛事去旅行"体旅融合特色展销会 打造"可带走的全运记忆"[2] - 通过构建多元权益体系、创新合作模式为赞助企业提供全链条服务 实现互利共赢[2] 行业影响与意义 - 十五运会市场开发为大湾区体育产业提供整合资源、传承发展的新路径[2] - 通过打造湾区标准、赋能本土企业加速产业集群效应 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体育新动能[2]
7万亿的体育大蛋糕要怎么做
虎嗅· 2025-10-10 15:46
行业定位与宏观重要性 - 体育产业在中国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之一 [1] - 全球范围内,体育是仅次于电子游戏和电视的第三大娱乐产业,收入规模是音乐产业的两倍多 [10] - 美国体育行业总产值达4410亿美元,是汽车产业的两倍,影视行业的7倍 [10] - 美国体育产业对GDP的贡献接近3%,中国体育产业对GDP的贡献约为1.2% [2] 全球成熟市场商业模式 - 欧美体育构建了完整产业链,覆盖体育资产、营销经纪、票务、赞助、媒体、周边及博彩等领域 [11] - 产业链以赛事为核心,依托专业营销公司策划推广,借由媒体辐射全球 [11] - 职业体育联盟(如NBA、NFL、英超)是商业化的起点和价值源头,通过组织赛事分享门票、媒体、赞助和周边收益 [13] - NFL年总收入超过200亿美元,其中媒体合作收入突破100亿美元,超级碗平均观众数过亿 [14][15] - 英超每年为英国贡献旅游收入达30亿英镑,并创造60万个就业岗位 [10]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 过去十年,中国体育产业保持年均9.7%的高速增长,2023年总规模达到3.95万亿元 [19] - 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0.8%提升至约1.2% [19] - 居民体育消费意愿增强,杭州亚运会票务收入突破6.1亿元,中国网球公开赛票房超8000万元 [19] - 本土赛事如苏超单场最高现场观众超6万人,前六轮比赛拉动当地相关消费380亿元,直播观看人次超13亿 [37] 中国与成熟市场的主要差距 - 中国体育产业规模及消费结构与欧美日等成熟市场存在较大差距,最突出问题是市场化程度不足 [7] - 中国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支出仅相当于发达经济体的1/6 [23] - 中国体育消费以购买设备为主,2023年体育产业增加值的一半来自体育用品,而赛事和健身等服务型消费仅占11% [25][26] - 作为对照,美国在2014年时服务类消费就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一半 [26] - 缺乏具有号召力的优质体育IP,CBA和中超年收入仅在1–3亿美元区间,而NBA、NFL等头部联盟年收入动辄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 [31][32] 政策驱动与发展方向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文件,提出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要突破7万亿元的目标 [5] - 新政重点直指供给端,包括丰富赛事体系、升级体育产品、拓展消费场景、联动产业链上下游及提供金融与人才支持 [6][34] - 政策思路借鉴欧美成熟经验,旨在打造完整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 [6][35] - 政策释放出更强的市场化信号,鼓励社会资本和地方政府推动产业发展 [47] 未来增长潜力与关键环节 - 滑雪、攀岩、冰球、潜水等小众运动正成为年轻人新宠,带动教练、培训、装备制造、旅游等一系列相关行业兴起 [40] - 行业发展的关键是从举国体制向全民参与转型,建立完整的价值链,让各环节与球迷形成可持续的正向循环 [49] - 优质、具有观赏性的赛事是核心,能吸引观众、提高参与度,并带动用户消费 [50] - 需要完善社会化基础设施,包括高质量场馆硬件和良好的制度、金融环境软件 [51]
体育产业活力加速释放
经济日报· 2025-10-10 06:18
行业宏观背景与政策支持 - 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产业发展根基日益牢固,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动力 [1]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旨在加快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增强体育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1] - “十四五”时期,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6%,2023年占GDP比重达1.15% [2] - 40个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在2020年至2023年间居民体育消费总额增长超千亿元 [2] 市场供给与消费潜力 - 地方性体育赛事如“赣超”足球联赛、“浙BA”等火热开展,有效带动运动器材、个性装备销售额逐年递增 [2] - “浙BA”举办赛事280场,累计观赛人数近92万人次,带动体育及相关消费超10亿元 [4] - 商旅文体融合趋势显著,“跟着赛事去旅行”、“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等活动促进相关产业相互赋能 [2] - 2024年户外运动线上消费约2亿人次,消费总额超3000亿元 [4] 产业结构优化与细分领域增长 - 运动项目日益丰富,冰雪、山地、水上等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有望在“十四五”末突破3万亿元 [3] - 飞盘、滑雪、越野跑等小众潮流运动兴起,带动相关装备和培训市场火热 [4] - 体育制造业产品体系逐渐完备,专业体育展会成为衔接供需、促进资源对接的关键纽带 [4] - 行业融合、区域协调、数字赋能等创新举措将为体育消费扩容提质提供坚实基础 [3] 经营主体发展与格局 - 体育类相关企业超72万户,其中大部分为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1085.7万户增长至2024年底的5650.1万户 [6] - 企业如Keep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推出创新产品以应对旺盛市场需求 [6] - 行业需推动形成大中型国有企业、龙头民营企业、小微特色企业齐头并进、优势互补的现代化格局 [6] - 建议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精准识别消费需求,提升产业整体效能 [7] 未来发展目标与路径 - 增强体育产业链供给能力,实现供需匹配,并围绕青少年、老年人、女性群体等创造有效体育需求 [5] - 随着政策举措落地见效,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的目标可期 [7]
桥洞球场、教练外卖、3元健身房…国家喊你减肥了
吴晓波频道· 2025-10-09 08:29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体育产业在政策引导下正经历结构性转变,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通过开发“金角银边”等新型社区化、智能化体育场景来刺激消费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13][16][26] 新型体育设施商业模式 - 出现“共享球场”和“3元健身房”等中间路线商业模式,通过承接社区运营权、无人化智能设备和免租金模式实现低成本运营 [9][10] - “3元健身房”初始投入为30万至40万元,单店月营收达到1.5万元即可实现理想运营状态 [10] - 网球学练馆营收主要来自培训课程约占60%,场地租赁占25%,其余为会员费和装备销售 [13] - “体育外卖”等轻资产模式运营成本低,办公室租金成本仅为健身工作室的十分之一 [30] 政策支持与产业目标 - 政策层层推进,《“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确立总方向,《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行动工作方案》完善设施供给,《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的意见》激活消费市场 [14] - 体育产业总规模目标在2030年达到7万亿元,以2024年末的3.9万亿元为基准,未来6年年均增速需维持在10%左右 [17][18] -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突破3.0平方米,较30年前增长4倍,其中超过三分之一场地位于居委会和村委会辖区内 [19] 市场潜力与消费趋势 - 中国体育消费整体水平较低,人均仅3000元出头,为德国的1/5、美国的1/9,存在巨大提升空间 [21] - 观赏性消费潜力巨大,UFC格斗周单日票房突破千万元,创近五年全国室内体育馆单日票房最高纪录,七成观众为外地专程前往,人均消费超3400元 [23][28] - 职业网球“中国赛季”一票难求,“村超”“苏超”等赛事带动场馆利用率提升和文旅消费,苏超13支球队已全部转战万人大场馆 [22] 行业挑战与结构性矛盾 - 体育类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全国体育用品制造单位超6.3万家,但年产值超百亿元企业仅3家,产业集中度低 [30] - 冰雪、水上等高端运动装备领域仍有80%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尚未诞生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30] - 体育发展区域不平衡,长三角和珠三角体育产业增加值合计占全国近一半,而贵州、甘肃、吉林三省总和占比不足4% [30]
AI赋能与跨界融合:解码体育投资新风向
新华社· 2025-10-03 14:07
文章核心观点 - 体育投资正迎来历史性新机遇,主要驱动力包括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消费潜力释放和技术应用持续创新 [1] - 人工智能(AI)和“体育+”跨界融合是塑造体育产业未来的两大核心趋势,将重塑产业价值链并创造新价值 [1][2][3] - 尽管存在基础设施、标准建设、管理复杂性和资源供给等挑战,但体育投资存在结构性机遇,能够穿越经济周期 [4][5] AI赋能体育产业 - AI技术推动体育产业智能化转型,例如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中,AI视频增强技术应用于沙滩排球、体操、跳水等赛事的转播,改善观赛体验 [1] - “子弹时间”多镜头回放系统通过AI算法从大量摄像机同步捕捉画面,在云端快速生成高自由度的慢动作定格回放,为裁判判罚提供精准依据 [1] - AI图像修复技术被用于修复并彩色化1924年巴黎奥运会的珍贵历史影像资料,助力文化传承 [2] - 在体育健康领域,AI技术具有市场潜力,例如新型植入式心脏起搏器借助AI自动识别技术解决传统设备的误报问题 [2] - AI赋能具体体现在三个维度:对“人”赋能(智能穿戴、动作捕捉分析、虚拟教练、运动康复)、对“场”赋能(智慧场馆运营、无人机直播拍摄)、对“域”赋能(赛事场景的数据采集与分析) [2] “体育+”跨界融合 - “山海共生”理念将地理特征、文化传承与体育运动有机结合,具体项目包括滑翔伞、马拉松、帆船、赛艇等 [2] - 体育与大健康领域融合产生新的市场价值,体育被视为保持健康的“处方” [3] - 体育与文旅紧密结合,创造“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的消费场景,形成“一人比赛,多人消费”的矩阵拉动效应 [3] - 新兴项目如飞盘、滑板、小轮车、街舞、匹克球等与时尚消费融合,深受年轻群体青睐 [3] - “体育+银发经济”关注老龄群体的健身需求,体医康养、智能化健身设施与服务成为未来方向 [3] - 所有跨界融合产生的机会对投资人都非常有吸引力,跨界或能孕育大公司并提供更好的投资机会 [3] 体育投资机遇与行业特性 - 体育能够穿越各领域以及经济周期,在人均GDP增长的不同阶段呈现不同增长态势,投资存在结构性机遇 [5] - 体育投资带来的收益是非零和博弈,因聚集而保值增值,需重视其产业结构和价值空间 [5] - 体育是开放的复杂系统,需要和文化、旅游、卫生、公安等多个部门衔接,且每个项目有其专业规律和严格标准的操作模式 [4] - 实践层面存在复杂性,例如原计划十年内成立1000个赛艇俱乐部的目标,目前仅建成约300个,反映出管理机制亟待创新突破 [4] - 建议投资者采取系统性投资策略,对创新项目进行研究分类,有目的、有步骤地投入以降低风险 [5] - 建议投资者关注技术发展趋势,聚焦能够实现降本增效、产生实际效益的技术创新 [5] 行业面临的挑战 - 新兴项目在基础设施、标准建设、管理水平、服务质量、活动保障以及人才储备方面存在短板 [4] - 资本市场对于体育的投资力度与其他行业相比仍有欠缺 [4] - 各种新兴体育资源供给有待丰富和完善,市场主体发展时间短,缺乏成熟运营经验 [4] - 相关行业规则和赛事体系仍在探索中,在引入优质赛事资源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4] - 全球范围内,体育优质资源有限,最大挑战是时间以及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把握机遇 [4]
省长叶建春在南昌调研节前消费和市场保供工作
搜狐财经· 2025-09-30 23:54
政府政策导向 - 政府强调需全力筑牢节日安全防线并精心组织有特色、高品质的文体旅活动 [2] - 政府指出要积极发挥商圈效应,引导商家挖掘"她经济"、亲子经济等市场需求,优化商业形态,提升服务质量 [4] - 政府要求充分发挥文化地标和文化专家作用,在假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宣讲活动,以增进对江西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4] 零售与食品行业 - 超市行业被勉励针对节日市场需求科学调整品类,并保障好食品安全 [4] - 农贸市场行业被要求保持整洁环境,强化安全监管,严格把好经营食品及食用农产品安全关口 [4] - 零售行业需充分展示江西的特色优势产品,让更多游客领略江西独特的生态魅力和品牌价值 [4] 文化与旅游行业 - 文创园行业被强调需不断丰富文化活动形态和场景,做活文旅消费市场,激发文旅消费热情 [4] - 文旅行业需更好满足群众个性化、多元化的文旅消费需求 [4] - 行业需通过丰富产品供给来激发消费潜力,保障节日期间游有所乐 [2] 体育消费行业 - 体育产业被指出潜力无限,体育消费已成为居民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5] - 行业需打造好、利用好一批体育消费集聚区,结合实际优化运动体验、赛事活动、休闲购物等业态 [5] - 行业需构建完善的体育消费链条,打造舒适友好的运动消费场景,为假期经济增添活力 [5]
体育板块9月30日跌0.3%,中体产业领跌,主力资金净流出1090.13万元
证星行业日报· 2025-09-30 16:44
体育板块整体市场表现 - 9月30日体育板块整体下跌0.3%,表现弱于大盘,当日上证指数上涨0.52%至3882.78点,深证成指上涨0.35%至13526.51点 [1] - 体育板块主力资金净流出1090.13万元,而游资资金净流入140.92万元,散户资金净流入949.21万元 [1] 重点个股市场表现 - 中体产业领跌体育板块,当日下跌0.33%,收盘价为9.13元,成交量为16.03万手,成交额为1.47亿元 [1] - 力盛体育当日下跌0.20%,收盘价为15.13元,成交量为6.85万手,成交额为1.04亿元 [1] 重点个股资金流向 - 中体产业主力资金净流出100.24万元,主力净占比为-0.68%,游资资金净流出93.44万元,游资净占比为-0.64%,散户资金净流入193.68万元,散户净占比为1.32% [1] - 力盛体育主力资金净流出989.89万元,主力净占比高达-9.51%,游资资金净流入234.36万元,游资净占比为2.25%,散户资金净流入755.53万元,散户净占比为7.26% [1]
瑞众保险上海分公司连续两年护航环上海・新城自行车赛,政企携手共推体育事业发展
财富在线· 2025-09-30 13:08
赛事概况 - 2025环上海·新城自行车赛滴水湖赛段于2025年9月7日结束 [1] - 赛事今年升级为国际自盟(UCI)2.2级别赛事,是上海首个跻身UCI亚巡赛的男子公路自行车赛事 [1] 公司参与 - 瑞众保险上海分公司连续两年作为赛事合作方,为参赛人员及志愿者提供保险支持 [2] - 公司为近2000名参赛市民及214名现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提供了保障 [2] - 公司表示此举是履行社会责任,也是对上海体育事业发展的坚定支持 [4] 行业影响 - 保险在体育赛事中发挥重要保障作用,为大众参与体育活动提供安全保障,降低后顾之忧 [6] - “保险+体育”模式促进体育文化传播发展,激发全民参与热情,推动全民健身事业 [6] - 公司未来将继续加强与久事体育的合作,支持各类体育活动,丰富“保险+体育”的社会功能 [6]
专访霍启山:敢为人先,以体育为纽带推动大湾区融合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9 08:45
十五运会的经济与产业意义 - 十五运会是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全国性体育盛事,被视为撬动区域经济联动和促进经济转型的关键契机 [1][2] - 赛事旨在将人流转化为产业增量,通过打造“赛事—文旅—消费”生态链,把“赛事主场”升级为“文旅消费主场” [1][2] - 例如广州已发布全运之年50条精品旅游线路,推出“跟着赛事去旅行”主题产品,以把握赛事契机展示城市形象并促进文旅消费 [2] 大湾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策略 - 大湾区将借助全运会契机,从建设区域协同比赛体系、体育科创中心、高水平体育人才高地等方面促进三地体育领域合作 [3] - 对“9+2”城市因地制宜探索特色体育城市定位:广州发展国际体育赛事中心(羽毛球、足球、马拉松),深圳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网球、电子竞技),香港打造国际体育盛事之都(橄榄球、足球、水上运动),澳门建设体育之城(赛车、乒乓球) [3] - 未来三地计划共同引进足球、篮球、网球等高水平国际大型赛事,探索举办世界杯等世界性运动会的合作机制,并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联赛 [4] 赛事经验复用与产业融合 - 十五运会跨地域协作机制可延伸至文旅项目合作,例如开发大湾区体育旅游路线,让旅客体验粤港澳公路自行车赛和深港马拉松赛等跨境赛事路线以带动区域消费 [4] - 赛事运营中应用的数字化工具未来可升级为常态化平台,为文体旅长期发展提供助力 [4] - 场馆等硬件设施将进行赛后转化以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同时探索“赛后再利用”模式 [4] 体育人才培养与资源共享 - 澳门霍英东基金会与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合作发起“霍英东体育强基计划”,目标在未来四年(2025-2028)重点培养1000名基层教练员 [6] - 计划通过系统化培训、国际化交流与产学研资源整合,巩固体育人才培养基础,并促进港澳与内地教练员深度交流 [6] - 推动广东省体育专业院校协同港澳院校,以足球、羽毛球、跳水等项目为重点建设高水平体育实验室,探索运动员模型并开展技战术分析 [7] - 建议共享场地资源,利用香港短缺而广东丰富的优质场地开展训练,并推动跨境青年训练营和体育产业实习计划 [7][8] 青年融合与区域协同效应 - 十五运会期间青年跨城流动将创造“1小时生活圈”体验,有助于打破地理与心理边界,促进身份认同和“湾区人”意识 [1][8] - 跨境志愿者认证、三地联合培训等机制可为未来教育、就业等领域协同积累经验,成为制度创新试验场 [8] - 体育将作为持续促进三地青年共创、共学、共赢的桥梁,并通过“一程多站”体育旅游路线深化融合 [8] 粤商精神与制度创新 - “敢为人先”的粤商特质在当下体现为敢于突破制度壁垒、推动规则衔接,例如促进粤港澳三地规则融合 [1][9] - 新时代粤商精神强调在制度创新、科技应用和社会价值创造中开拓新路,超越传统思维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