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体育产业
icon
搜索文档
AI赋能与跨界融合:解码体育投资新风向
新华社· 2025-10-03 14:07
文章核心观点 - 体育投资正迎来历史性新机遇,主要驱动力包括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消费潜力释放和技术应用持续创新 [1] - 人工智能(AI)和“体育+”跨界融合是塑造体育产业未来的两大核心趋势,将重塑产业价值链并创造新价值 [1][2][3] - 尽管存在基础设施、标准建设、管理复杂性和资源供给等挑战,但体育投资存在结构性机遇,能够穿越经济周期 [4][5] AI赋能体育产业 - AI技术推动体育产业智能化转型,例如在2024年巴黎奥运会中,AI视频增强技术应用于沙滩排球、体操、跳水等赛事的转播,改善观赛体验 [1] - “子弹时间”多镜头回放系统通过AI算法从大量摄像机同步捕捉画面,在云端快速生成高自由度的慢动作定格回放,为裁判判罚提供精准依据 [1] - AI图像修复技术被用于修复并彩色化1924年巴黎奥运会的珍贵历史影像资料,助力文化传承 [2] - 在体育健康领域,AI技术具有市场潜力,例如新型植入式心脏起搏器借助AI自动识别技术解决传统设备的误报问题 [2] - AI赋能具体体现在三个维度:对“人”赋能(智能穿戴、动作捕捉分析、虚拟教练、运动康复)、对“场”赋能(智慧场馆运营、无人机直播拍摄)、对“域”赋能(赛事场景的数据采集与分析) [2] “体育+”跨界融合 - “山海共生”理念将地理特征、文化传承与体育运动有机结合,具体项目包括滑翔伞、马拉松、帆船、赛艇等 [2] - 体育与大健康领域融合产生新的市场价值,体育被视为保持健康的“处方” [3] - 体育与文旅紧密结合,创造“为一场比赛,奔赴一座城”的消费场景,形成“一人比赛,多人消费”的矩阵拉动效应 [3] - 新兴项目如飞盘、滑板、小轮车、街舞、匹克球等与时尚消费融合,深受年轻群体青睐 [3] - “体育+银发经济”关注老龄群体的健身需求,体医康养、智能化健身设施与服务成为未来方向 [3] - 所有跨界融合产生的机会对投资人都非常有吸引力,跨界或能孕育大公司并提供更好的投资机会 [3] 体育投资机遇与行业特性 - 体育能够穿越各领域以及经济周期,在人均GDP增长的不同阶段呈现不同增长态势,投资存在结构性机遇 [5] - 体育投资带来的收益是非零和博弈,因聚集而保值增值,需重视其产业结构和价值空间 [5] - 体育是开放的复杂系统,需要和文化、旅游、卫生、公安等多个部门衔接,且每个项目有其专业规律和严格标准的操作模式 [4] - 实践层面存在复杂性,例如原计划十年内成立1000个赛艇俱乐部的目标,目前仅建成约300个,反映出管理机制亟待创新突破 [4] - 建议投资者采取系统性投资策略,对创新项目进行研究分类,有目的、有步骤地投入以降低风险 [5] - 建议投资者关注技术发展趋势,聚焦能够实现降本增效、产生实际效益的技术创新 [5] 行业面临的挑战 - 新兴项目在基础设施、标准建设、管理水平、服务质量、活动保障以及人才储备方面存在短板 [4] - 资本市场对于体育的投资力度与其他行业相比仍有欠缺 [4] - 各种新兴体育资源供给有待丰富和完善,市场主体发展时间短,缺乏成熟运营经验 [4] - 相关行业规则和赛事体系仍在探索中,在引入优质赛事资源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4] - 全球范围内,体育优质资源有限,最大挑战是时间以及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把握机遇 [4]
省长叶建春在南昌调研节前消费和市场保供工作
搜狐财经· 2025-09-30 23:54
叶建春在调研节前消费和市场保供工作时强调 丰富产品供给 激发消费活力 走进天虹超市朝阳洲店,叶建春与生鲜、水果、餐饮等各类商家交流,了解品种、销售等情况,勉励大家针对节日市场需求科学调整品类,保障好食品安 全,让消费者逛得舒心、吃得放心。叶建春指出,长假是消费集中期,要积极发挥商圈效应,引导商家挖掘"她经济"、亲子经济等市场需求,优化商业形 态,提升服务质量,持续点燃假期消费活力。要充分展示好江西的特色优势产品,让更多游客领略江西独特的生态魅力和品牌价值。叶建春还来到西湖区 九洲智慧农贸市场,了解农产品批发、销售和食品安全检测等情况,要求保持整洁环境,强化安全监管,严格把好经营食品及食用农产品安全关口。 招商蛇口东湖意库文创园是集文创办公、文化消费与产业创新于一体的城市文化新地标。叶建春听取文创园建设相关工作介绍,了解传统制作技艺、文创 产品销售等情况。他强调,要充分发挥文化地标和文化专家作用,在假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宣讲活动,帮助广大市民和游客增进对江西优秀传统文化的 认识。要不断丰富文化活动形态和场景,做活文旅消费市场,激发文旅消费热情,更好满足群众个性化、多元化的文旅消费需求。 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犹 ...
体育板块9月30日跌0.3%,中体产业领跌,主力资金净流出1090.13万元
证星行业日报· 2025-09-30 16:44
体育板块整体市场表现 - 9月30日体育板块整体下跌0.3%,表现弱于大盘,当日上证指数上涨0.52%至3882.78点,深证成指上涨0.35%至13526.51点 [1] - 体育板块主力资金净流出1090.13万元,而游资资金净流入140.92万元,散户资金净流入949.21万元 [1] 重点个股市场表现 - 中体产业领跌体育板块,当日下跌0.33%,收盘价为9.13元,成交量为16.03万手,成交额为1.47亿元 [1] - 力盛体育当日下跌0.20%,收盘价为15.13元,成交量为6.85万手,成交额为1.04亿元 [1] 重点个股资金流向 - 中体产业主力资金净流出100.24万元,主力净占比为-0.68%,游资资金净流出93.44万元,游资净占比为-0.64%,散户资金净流入193.68万元,散户净占比为1.32% [1] - 力盛体育主力资金净流出989.89万元,主力净占比高达-9.51%,游资资金净流入234.36万元,游资净占比为2.25%,散户资金净流入755.53万元,散户净占比为7.26% [1]
瑞众保险上海分公司连续两年护航环上海・新城自行车赛,政企携手共推体育事业发展
财富在线· 2025-09-30 13:08
赛事概况 - 2025环上海·新城自行车赛滴水湖赛段于2025年9月7日结束 [1] - 赛事今年升级为国际自盟(UCI)2.2级别赛事,是上海首个跻身UCI亚巡赛的男子公路自行车赛事 [1] 公司参与 - 瑞众保险上海分公司连续两年作为赛事合作方,为参赛人员及志愿者提供保险支持 [2] - 公司为近2000名参赛市民及214名现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提供了保障 [2] - 公司表示此举是履行社会责任,也是对上海体育事业发展的坚定支持 [4] 行业影响 - 保险在体育赛事中发挥重要保障作用,为大众参与体育活动提供安全保障,降低后顾之忧 [6] - “保险+体育”模式促进体育文化传播发展,激发全民参与热情,推动全民健身事业 [6] - 公司未来将继续加强与久事体育的合作,支持各类体育活动,丰富“保险+体育”的社会功能 [6]
专访霍启山:敢为人先,以体育为纽带推动大湾区融合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9 08:45
十五运会的经济与产业意义 - 十五运会是首次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全国性体育盛事,被视为撬动区域经济联动和促进经济转型的关键契机 [1][2] - 赛事旨在将人流转化为产业增量,通过打造“赛事—文旅—消费”生态链,把“赛事主场”升级为“文旅消费主场” [1][2] - 例如广州已发布全运之年50条精品旅游线路,推出“跟着赛事去旅行”主题产品,以把握赛事契机展示城市形象并促进文旅消费 [2] 大湾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策略 - 大湾区将借助全运会契机,从建设区域协同比赛体系、体育科创中心、高水平体育人才高地等方面促进三地体育领域合作 [3] - 对“9+2”城市因地制宜探索特色体育城市定位:广州发展国际体育赛事中心(羽毛球、足球、马拉松),深圳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网球、电子竞技),香港打造国际体育盛事之都(橄榄球、足球、水上运动),澳门建设体育之城(赛车、乒乓球) [3] - 未来三地计划共同引进足球、篮球、网球等高水平国际大型赛事,探索举办世界杯等世界性运动会的合作机制,并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联赛 [4] 赛事经验复用与产业融合 - 十五运会跨地域协作机制可延伸至文旅项目合作,例如开发大湾区体育旅游路线,让旅客体验粤港澳公路自行车赛和深港马拉松赛等跨境赛事路线以带动区域消费 [4] - 赛事运营中应用的数字化工具未来可升级为常态化平台,为文体旅长期发展提供助力 [4] - 场馆等硬件设施将进行赛后转化以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同时探索“赛后再利用”模式 [4] 体育人才培养与资源共享 - 澳门霍英东基金会与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合作发起“霍英东体育强基计划”,目标在未来四年(2025-2028)重点培养1000名基层教练员 [6] - 计划通过系统化培训、国际化交流与产学研资源整合,巩固体育人才培养基础,并促进港澳与内地教练员深度交流 [6] - 推动广东省体育专业院校协同港澳院校,以足球、羽毛球、跳水等项目为重点建设高水平体育实验室,探索运动员模型并开展技战术分析 [7] - 建议共享场地资源,利用香港短缺而广东丰富的优质场地开展训练,并推动跨境青年训练营和体育产业实习计划 [7][8] 青年融合与区域协同效应 - 十五运会期间青年跨城流动将创造“1小时生活圈”体验,有助于打破地理与心理边界,促进身份认同和“湾区人”意识 [1][8] - 跨境志愿者认证、三地联合培训等机制可为未来教育、就业等领域协同积累经验,成为制度创新试验场 [8] - 体育将作为持续促进三地青年共创、共学、共赢的桥梁,并通过“一程多站”体育旅游路线深化融合 [8] 粤商精神与制度创新 - “敢为人先”的粤商特质在当下体现为敢于突破制度壁垒、推动规则衔接,例如促进粤港澳三地规则融合 [1][9] - 新时代粤商精神强调在制度创新、科技应用和社会价值创造中开拓新路,超越传统思维 [9]
7万亿元体育产业风口,海南如何抢先机
海南日报· 2025-09-24 09:11
游客在日月湾体验冲浪乐趣。资料图 万宁市骑行爱好者穿梭于龙滚镇山钦湾畔的旅游公路上。海南日报特约记者 蒙钟德 摄 2025美兰渔村龙舟赛。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茂 摄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韩慧 访谈嘉宾 海南旅游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王健生 海南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 吴学品 海口经济学院教授 周义龙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 见》),提出到2030年,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体育产业发展水平大幅跃升,总规 模超过7万亿元,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释放体育消费潜力,对于提振内需,丰富群众精神生 活,均具有重要意义。海南日报理论周刊今日推出"思想圆桌汇",就如何结合海南自身优势打造体育消费亮 点、释放消费潜力,展开深入探讨。 从提升国家软实力层面看,当前我国体育用品品牌通过赛事赞助和科技研发,加速从"代工"向"品牌出 海"转型,占据全球运动用品市场相当份额,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 吴学品:近年来,我国各地出现群众喜爱的体育消费新模式,"村超""苏超"等民间赛事火爆出圈,给群 众提供极高的情绪价值和归属感。统计 ...
推动运动促进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人民日报· 2025-09-23 07:19
政策目标与愿景 - 国家体育总局印发指导意见 旨在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推动运动促进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1] - 聚焦“十五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目标到2030年基本建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共享的运动促进健康服务体系[1] - 2030年愿景包括科学理念普及、政策体系健全、服务内容多样、机构载体完善等 使科学运动成为群众自觉践行的健康生活方式[1] 当前进展与试点情况 - 2022年底在上海市、浙江省、湖北省、贵州省和海南省先行先试开展社区运动健康中心试点建设 作为体卫融合重要实践场景[1] - 社区运动健康中心为居民提供体质与健康测评、科学健身指导、运动康复等服务 为运动促进健康工作积累经验[1] - 截至2025年8月底 全国共有22家社区运动健康中心陆续投入运营[1] 现存挑战与指导原则 - 调研发现运动促进健康工作存在健身需求与健康服务衔接不足、跨部门协同机制不健全、服务供给质量有待提升、科技支撑能力薄弱等突出问题[2] - 国家层面缺少顶层设计统筹推进 尤其在地方实践取得突破的背景下[2] - 指导意见坚持“预防优先、融合发展、改革创新、统筹兼顾”原则 系统推进服务体系建设[2] 重点任务与发展方向 - 完善人才、科研、数智、产业等支撑体系建设 聚焦“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2] - 以运动促进健康中心试点建设为抓手 推广主动健康理念 加强科学健身指导和科学研究[2] - 推动构建“运动健康+”业态融合体系 促进体育产业发展[2]
国家体育总局印发指导意见 推动运动促进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人民日报· 2025-09-23 06:08
政策核心目标 - 国家体育总局印发指导意见 旨在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推动运动促进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加快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1] - 提出聚焦“十五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到2030年基本建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共享的运动促进健康服务体系[1] - 目标实现科学理念普及 政策体系健全 服务内容多样 机构载体完善 人才队伍充实 科技支撑充分 组织保障有力[1] 试点建设与现状 - 2022年底在5个省市开展社区运动健康中心试点建设 作为体卫融合重要实践应用场景[1] - 截至2025年8月底 全国共有22家社区运动健康中心投入运营 为居民提供体质测评 科学健身指导 运动康复等服务[1] 行业发展挑战 - 当前运动促进健康工作存在健身需求与健康服务衔接不足 跨部门协同机制不健全 服务供给质量有待提升 科技支撑能力薄弱等突出问题[2] - 国家层面缺少顶层设计统筹推进 尤其在地方实践取得突破的背景下[2] 政策指导原则与方向 - 指导意见坚持“预防优先 融合发展 改革创新 统筹兼顾”原则 系统推进运动促进健康服务体系建设[2] - 完善人才 科研 数智 产业等支撑体系建设 聚焦“一老一小”重点人群[2] - 以运动促进健康中心试点建设为抓手 推广主动健康理念 加强科学健身指导和科学研究[2] - 推动构建“运动健康+”业态融合体系 促进体育产业发展[2]
国家体育总局:推动运动促进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智通财经网· 2025-09-22 18:12
政策总体目标 - 到2030年基本建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全民共享的运动促进健康服务体系 [1][6] - 实现科学理念普及、政策体系健全、服务内容多样、机构载体完善等七大发展目标 [1][6] - 推动科学运动成为群众自觉践行的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1][6] 服务体系构建 - 建立运动促进健康宣传教育体系,推广"运动是良医"等主动健康理念 [8] - 提供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非医疗运动健康干预服务,包括体质监测、运动风险评估、慢病干预等 [9] - 合理规划服务机构建设,鼓励与医疗机构合作,利用体育场馆、社区场所等多元载体 [10] - 重点关注老年人群的肌少症预防、儿童青少年的肥胖近视防控、职业人群的久坐风险等特殊需求 [11] 科技与数字化赋能 - 推进服务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数智应用场景 [1][16] - 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应用智慧可穿戴监测设备提高服务精准度 [1][16] - 统一数据接口与传输标准,实现跨领域数据互通共享,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16] 产业与市场发展 - 发挥运动健康对体育产业的带动作用,支持培育相关领域市场主体 [2][17] - 鼓励企业加快技术产品升级,促进运动健康装备、智能器材等制造业发展 [2][17] - 推动运动健康产业成为体育产业新亮点、经济发展新动力、消费提振新领域 [2][17] 创新与融合发展 - 打破行业边界壁垒,推动运动健康与教育医疗康养文旅等业态融合 [12][13] - 构建"运动健康+"全链条生态体系,培育覆盖全民全周期的服务生态 [12][13] - 鼓励在赛事活动、冰雪经济等场景中提供运动健康产品服务 [13] 人才与科研支撑 - 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14] -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开展运动促进健康机制和关键技术科研攻关 [15] - 推动竞技体育科研成果向大众健身领域转化,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15]
接住体育流量拓展消费增量
经济日报· 2025-09-22 06:08
行业政策目标 - 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 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 [1] - 近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年均增速超过10% 体育用品制造业总产出超1.4万亿元 [1] - 全国体育场地数量超484万个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5.4亿人 [1] 行业发展现状 - 赛事经济、户外产业和冰雪经济蓬勃发展 "村BA""苏超"经济效应集中爆发 [1] - "15分钟健身圈""智慧健身跑道"提质扩容 数字技术为体育事业注入动能 [1] - 攀岩、滑板等项目因场地限制难以提升参与度 热门赛事票务紧张问题凸显 [2] 产品供给创新方向 - 构建多项目多层次赛事体系 深化地域特色打造原创赛事IP [2] - 推动户外运动生活化大众化 聚焦80后90后核心群体提供智能化年轻化装备 [2] - 推进航空模型运动、模拟飞行等低空赛事创新 加大数字化产品研发力度 [2] 消费场景扩容措施 - 实施体育消费节、消费券、满减活动及数字人民币消费红包等惠民举措 [3] - 改造升级传统体育场馆设施 增设滑梯绳网等拓展专业运动场景 [3] - 丰富涵盖康复训练等个性化需求的体育用品 做优居家适老监测功能型品牌 [2][3] 企业经营支持政策 - 将符合条件体育企业纳入金融支持名单 通过定制融资方案和财政贴息缓解融资难题 [3] - 培育细分领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强化品牌赛事与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3] - 为赛事主体对接金融服务和商业配套 加强市场监管规范购票流程 [3] 跨部门协同机制 - 推进体育、教育、海关、税务、统计等部门数据共享 [3] - 建立统筹协调与应急联动机制 确保重大活动时快速响应与资源调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