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业科研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农业科学院发表最新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7-11 11:41
单细胞多组学技术研究进展 - 多细胞生物依靠不同细胞类型的分工合作构成复杂器官,但相似细胞类型间的关联及协同作用机制尚未完全解决 [2] - 单细胞技术快速发展使得对大量细胞的基因表达和染色质可及性进行详细表征成为可能,推动了植物细胞异质性分子机制的研究 [2] - 已有研究绘制了拟南芥、水稻等植物的单细胞转录组和染色质可及性图谱,但多数聚焦1-2种组织,跨器官系统性比较仍有空白 [2] - 单细胞多组学技术可同时测量基因表达和染色质可及性,但此前未在植物中全面应用 [2] 水稻单细胞多组学图谱研究成果 - 研究团队通过分析水稻8个主要器官的116564个细胞,首次构建水稻单细胞多组学图谱,鉴定54种细胞类型并解析其功能组成 [6] - 发现细胞类型特异性调控枢纽基因:RSR1(根皮层负调控)、F3H(碳氮代谢协同)、LTPL120(株型优化潜力靶点) [6] - 揭示细胞类型与农艺性状相关性,以及进化过程中细胞功能的保守性与差异性 [6] - 创建全球首个水稻单细胞多组学智能平台Rice-SCMR,支持基因-细胞类型-性状关联分析 [7][10] 技术应用与资源平台 - Rice-SCMR平台提供56种细胞类型的基因表达/染色质状态检索、调控网络可视化及GWAS性状定位功能 [10] - 研究成果为农作物研究提供单细胞多组学资源,深化对细胞功能分子程序的理解 [7]
预算1.46亿元!农业农村部近期大批仪器及监测服务采购意向
仪器信息网· 2025-07-10 16:19
农业农村部仪器及监测服务采购意向 - 农业农村部发布13项仪器及监测服务采购意向,预算总额达1.46亿元,涉及稳定同位素质谱仪、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仪、X射线荧光分析仪等设备,预计采购时间为2025年3~7月 [1][2] 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公共实验室仪器设备采购 - 拟采购稳定同位素质谱仪、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仪、X射线荧光分析仪等7台(套)设备,预算770万元,采购时间为2025年3月 [4] 农田氮磷流失与农业废弃物监测评价 - 完成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计5783个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241个农田氮磷流失、500个农田地膜残留和80个农田微塑料新污染物监测点年度监测任务,预算4380万元,采购时间为2025年7月 [4] - 完成15个畜禽养殖业排污定位监测点年度监测任务,预算225万元,采购时间为2025年7月 [4] 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农业机械关键部件快速成型设备购置 - 为解决传统农业机械制造过程中关键零部件生产难度大的问题,需采购金属3D打印机主机光学部件1套、金属3D打印主机堆叠成形系统1套、3D打印数据设计软件1、金属3D打印机粉末循环系统1套,预算298万元,采购时间为2025年4月 [4] 栽培稻、野生稻种质资源基因型鉴定 - 使用高通量测序平台(MGISEQ-2000或MGISEQ T7)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包括10000份栽培稻资源,每份测3个个体,测序深度20X;8000份野生稻种质资源,每份3个个体,测序深度25X,预算468万元,采购时间为2025年6月 [4] 重点蔬菜品种地头价定点监测分析 - 对28种蔬菜地头价进行定点监测分析,预算435万元,采购时间为2025年 [4] 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 - 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预算498万元,采购时间为2025年5月 [4] - 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面向中小企业),预算214万元,采购时间为2025年5月 [4] 进口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质量复核检测 - 进口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质量复核检测,预算324万元,采购时间为2025年5月 [4] 生猪粪污成分监测 - 摸清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生猪养殖场(户)饲料、粪污处理前后抗生素与重金属等主要成分的含量,预算280万元,采购时间为2025年5月 [4] 生猪及家禽养殖环节氨等气体监测 - 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选择部分典型规模养殖场开展氨等气体减排效果监测评估工作,预算414万元,采购时间为2025年5月 [4]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 对部分省份的蔬菜、水果、茶叶、畜禽产品及水产品中农兽药残留开展监测,预算3504万元,采购时间为2025年5月 [4] 优先防治、新发突发和境外传入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复核确认与防治措施评估 - 承担优先防治、新发突发和境外传入动物疫病流行病学调查、复核确认与防治措施评估,开展动物卫生风险评估、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和无疫小区建设评估,预算2770万元,采购时间为2025年5月 [4]
南方崛起|巴西:展翅向未来
新华网· 2025-07-06 15:21
农业现代化 - 巴西农业研究公司开发的微生物接种剂解决方案已应用于逾4000万公顷田地 每年为农民节省约250亿美元成本 [4] - 2000年至2020年巴西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约8% 农作物产量翻倍 畜牧产品产量增长两倍以上 [5] - 巴西已成为全球大豆第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 主粮与蛋白质食品实现基本自给 2023年严重粮食不安全人口比例降至1.2% [5] 航空工业发展 - 巴西航空工业公司(巴航工业)是全球第三大客机制造商 已向全球交付逾9000架飞机 [6][7] - 巴航工业通过调整市场策略和引入国际合作伙伴 在支线客机和商务机领域占据重要市场份额 [7] - 2003年巴航工业与中国合资建立哈尔滨工厂 航空产业成为中巴高科技领域南南合作典范 [8] 绿色能源转型 - 伊泰普水电站年发电量约800亿度 占巴西全国电力供应的10% [9] - 巴西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矩阵中占比近50% 包括水电、风电和光电 [10] - 中企参与建设的玛瑞蒂光伏项目预计年减排820万吨二氧化碳 美丽山特高压项目恢复200公顷森林植被 [11] 可持续发展政策 - 2023年巴西亚马孙雨林砍伐量同比减少50% 政府重启亚马孙基金并强化生态保护法规 [11] - 2024年推出"绿色印章"计划 建立行业可持续标准体系 认证绿色股票和绿色出行项目 [12] - 巴西将在COP30气候大会上推动全球南方国家气候合作 目标成为绿色经济领跑者 [12]
华人学者本周发表4篇Cell论文:高度血管化的肺/肠道类器官;修复血管性痴呆;自身免疫病新疗法;同义突变调控性状
生物世界· 2025-07-05 10:12
高度血管化的肺类器官和肠道类器官 - 首次通过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成功构建高度血管化的肺类器官和肠道类器官,模拟人类胚胎早期多胚层协同发育过程 [4] - 突破传统类器官缺乏功能性血管和器官特异性间充质的瓶颈,为研究器官发育和再生医学提供先进平台 [4] - 研究由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顾名夏团队和辛辛那提儿童医院郭敏哲团队合作完成,论文发表于Cell期刊 [4] 血管性痴呆的大脑修复机制 - 发现血管性痴呆(VaD)的关键修复信号通路CD39-A3AR,证实A3AR特异性激动剂Piclidenoson可促进大脑修复并恢复记忆和步态功能 [8] - 血管性痴呆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痴呆病因,目前尚无直接疗法,该研究有望提供首个有效治疗方法 [8] - 研究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S Thomas Carmichael团队主导,结合小鼠模型和人类数据,Piclidenoson已处于3期临床试验阶段 [8] LAG-3/TCR双抗治疗T细胞驱动的自身免疫病 - 揭示LAG-3抑制受体通过MHC-II介导的TCR空间邻近效应激活,颠覆传统免疫检查点激活机制认知 [12][13] - 开发靶向LAG-3与TCR的双特异T细胞抑制抗体,为精准干预自身免疫性T细胞提供新策略 [13] - 研究由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王俊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娄继忠团队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陈伟团队完成 [12] 同义突变通过表观转录组调控赋予黄瓜驯化性状 - 首次遗传学证明同义突变可通过改变m6A修饰和mRNA结构构象调控驯化性状,挑战传统认知 [17] - 发现为作物改良策略提供新思路,未来研究同义突变在RNA修饰与结构调控中的功能可能开辟新路径 [17] - 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杨学勇团队、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黄三文团队及英国约翰英纳斯研究中心丁一倞团队合作完成 [17]
马明龙调研粮食安全工作时强调 坚决扛牢责任 提升保障水平 努力促进粮食丰收和农民增收
镇江日报· 2025-07-05 09:37
粮食安全政策与措施 - 市委书记强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1] - 要求扎实做好耕地保护和夏收夏种夏管各项工作,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促进粮食丰收、农民增收 [1] - 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要把提升粮食产能、确保粮食安全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 [2] 耕地保护与利用 - 句容华阳街道下甸行政村巷里自然村通过土壤改良和科学施肥实现分类利用,水土条件较好的区域恢复为水田用于水稻种植,地势较高的区域改造为旱地用于玉米种植 [1] - 要求因地制宜,尊重规律和群众意愿,稳妥有序推进耕地恢复种植 [1] -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方位筑牢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根基 [2] 粮食储备与管理 - 句容市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二圣库拥有4栋高大平房仓、12个标准储粮仓廒,总仓容3万吨,库内配套设施完善 [1] - 运用机械通风、粮情测控、环流熏蒸、准低温储存等储粮技术 [1] - 强调严格落实夏粮收购政策,加强管理制度执行和信息化技术运用,确保粮食安全收储 [1] 农业科研与创新 - 镇江市农科院主要从事优质粮油、应时鲜果、蔬菜花卉、生态农业、植物保护等领域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创新及转化应用 [2] - 要求市农科院传承红色基因,坚持科研、服务两手抓,优化机制,强化人才梯队建设 [2] - 强调持续加强与地方和相关部门合作,为促进农民致富、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2] 农业防灾减灾与增产 - 大力推进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稳定 [2] - 加强服务和指导,长久做好粮食生产各项管护工作,帮助解决难题 [2] - 全力推动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
上海市农科院为全球贡献稻田甲烷减排“中国方案”
环球网资讯· 2025-07-03 16:03
核心观点 -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自主研发的稻田甲烷减排方法学被联合国CDM采纳 成为中国首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稻田甲烷减排方法学 标志着中国在该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 - 新方法学是CDM框架下第103个小规模减排方法学 也是全球第二个稻田甲烷减排方法学 具备制定国际规则与标准的能力 [1] - 节水抗旱稻减排技术作为核心成果之一 通过水分管理与耐旱品种耦合效应实现稳定产量与高效减排 其方法学规范了项目边界 基准线情景及排放核算标准 [2] 科研基础与技术创新 - 团队自2012年起依托上海低碳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实验基地 积累10余类种植模式下数十万条温室气体排放与土壤碳汇监测数据 [1] - 技术研发覆盖高产低排水稻品种筛选 水分管理优化 肥料精准运筹 秸秆综合利用及轮作模式创新等全维度低碳农业技术 [1] - 形成稻田甲烷减排 旱地氧化亚氮抑制 农田土壤固碳 秸秆炭化还田减排增汇四大技术体系成果 [1] 国际影响与经济价值 - 方法学契合《巴黎协定》国际合作理念 全球水稻生产国可据此开发项目 核证减排量有望进入国际碳交易市场 [2] - 技术方案为水稻生产方提供低碳工具 为开发者创造碳收益 激活农业减排经济驱动力 引导资金流向可持续水稻生产模式 [2]
烟台农科院辛国胜:29年深耕甘薯科研,育良种创技术助农增收
齐鲁晚报· 2025-07-03 12:37
科研创新成果 - 团队攻克10余项技术难题,研发多项关键技术包括"甘薯人工昆虫互补二次授粉法"、"一刀切的甘薯茎尖剥离技术"、黑色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插苗棒插苗技术等 [3] - "人工昆虫互补二次授粉法"突破传统育种局限,扩大遗传范围,提升育种效率 [3] - "一刀切的甘薯茎尖剥离技术"实现高效脱毒且防止种性变异 [3] - 黑色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全国首创,降低除草剂施用量 [3] - 插苗棒插苗技术解决人工插苗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的问题 [3] 成果转化与推广 - 提出"科研单位+N家被授权单位+示范园区"推广模式,扩大品种覆盖面并保障种苗纯正性 [3] - 获授权专利15项,发表著作1部、论文40余篇,获省部级成果6项、市级成果7项 [3] - "烟薯25"2012年通过审定,2015年起全国大面积推广,2019年至今保持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甘薯品种地位 [4] - "烟薯25"累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超500亿元 [4] 品种特性与产业影响 - "烟薯25"香甜可口,被称为"烤薯界的爱马仕",带动农民致富并推动种植业结构调整与乡村振兴 [4] - 团队未来将聚焦淀粉型甘薯品种高产、高淀粉率与品质难以兼顾的产业短板 [4] - 致力于选育高淀粉、高粘度、高产且抗病的优质品种,让种植户、加工企业、消费者多方受益 [4]
淮安农科院研发河泥碳基营养土 开启“全周期轻简育秧”新模式
新华日报· 2025-07-03 07:43
生态农业技术创新 - 淮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与南京农业大学联合研发"河泥碳基育秧营养土",实现河湖淤泥资源化利用,解决传统育秧取土破坏耕地等问题 [1] - 该技术已在涟水县、洪泽区、淮阴区等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及农垦农场示范推广,推动水稻"全周期轻简育秧"新模式 [1] 技术突破与产品优势 - 团队历时3年开发出以河湖淤泥为主原料的育秧营养土,科学配比有机/无机物料与复合微生物菌群,具有绿色环保、理化性状优良、养分均衡缓释等特点 [2] - 产品革新传统秧田管理,将"四控"简化为"控播量+控水分"两步,实现"一次播种、全程控水"的轻简化育秧 [2] - 营养土无需预处理工序(筛土、拌肥、调酸等)和额外添加剂,显著降低用工成本 [2] 行业评价与产业链发展 - 南京农业大学专家评价该技术为国内领先,构建"清淤治废—资源再生—农业应用"生态循环模式,生态与经济效益显著 [3] - 团队正推动"河道清淤—营养土生产—绿色生态种植"全产业链模式,打通环保清淤到高附加值农业应用的转化链条 [3]
习近平总书记致全国青联十四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八大的贺信在我省广大青年和学生中引发热烈反响 奋力书写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河南日报· 2025-07-03 07:27
青年与产业发展 - 郑纺机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加工制造部专项组组长李会东强调产业工人需传承工匠精神并主动学习新技术以解决生产难题,为制造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1] -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曹丽茹聚焦种质资源创制与前沿育种技术攻关,致力于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品种保障粮食安全 [2] 青年与基层实践 - 河南农业大学毕业生李萍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赴新疆和田县,体现青年响应国家号召服务边疆建设的行动力 [2] - 郑州大学学生会主席团成员王乾提出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践行青年担当 [3] 青年组织作用 - 河南省青联常委李东指出青联学联需深化改革创新,为青年成长创造条件并动员其紧跟党走贡献青春力量 [3]
强化“硬支撑”  优化“软环境”
人民日报· 2025-06-30 06:27
农业生物安全与青年人才培养 - 中国农业科学院举办"农业生物安全——青年与未来"学术交流活动,27名青年科学家分享合成生物、基因编辑、生物育种等前沿技术成果 [1] - 中国农科院实施"青10条"人才培育措施,包括"青年英才""青创专项""青年引航"等,建立青年人才链式培养机制 [1] - 植物保护研究所宁约瑟团队通过分子设计育种和基因编辑技术,创制出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且不影响生长的水稻新材料 [1] 青年人才支持政策 - 中国农科院优化资源配置机制,优先支持青年人才联合会牵头的跨学科创新项目和战略咨询项目 [1] - 对高风险交叉研究给予更长研究周期和更大包容度 [1] - 完善人才评价政策,在引进、职称评审、岗位聘任中向交叉融合研究表现突出的青年人才倾斜 [2] 农业科技创新方向 - 农业领域需培养具备交叉融合视野、能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复合型人才,以科技创新集聚先进生产要素 [2] - 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杨振海强调通过思想碰撞和资源共享催生原创性、颠覆性成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青春动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