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研
搜索文档
砥砺奋进,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力量
新华社· 2025-10-17 08:32
事件概述 -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农业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回信,向全校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表示祝贺,并提出“矢志强农报国”的期望 [1] - 回信事件引发农业教育及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反响,一致表示要推动农业基础稳固、农村繁荣,为建设农业强国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贡献 [1] 农业教育发展 - 中国农业大学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构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1] - 教育部门将坚定走人才自主培养和科技自立自强之路,建强优势学科,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引导专业人才扎根农业生产一线 [5] 农业科技创新 -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是明确方向,需保障粮食稳产高产并推动农业全链条绿色转型与价值提升 [3] - 种子被视为农业的“芯片”,小麦育种等领域将持续深耕,以培育优良品种守护国家粮食安全 [4] - 玉米遗传育种等课题是科研重点,旨在提升创新能力以服务国家农业发展 [5] 科研与实践结合 - 科研工作聚焦极端气候下粮食与水资源安全等课题,让成果融入教学实践,服务于国家粮食和水安全屏障建设 [2] - 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理念,通过科技小院等形式为农业生产一线提供技术方案,建立与农户的深厚联系 [2] - 科研精神强调从农业生产中来,到农业生产中去,用先进科学技术服务农业,推动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 [3] 人才培养与使命 - 人才培养注重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知农爱农的专业人才 [1][2][3] - 青年学子与校友积极投身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工作,助力农民增收致富,传承强农报国使命 [2][3]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激励广大学子和教育、农业工作者矢志强农报国
新华社· 2025-10-16 20:36
农业政策与战略方向 - 习近平总书记回信肯定中国农业大学120年办学成绩并指明发展方向,要求矢志强农报国,推动农业基础稳固和农村繁荣,为建设农业强国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贡献[1] - 回信提出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并对建设农业强国提出明确要求[3] - 教育主管部门将按照要求坚定走人才自主培养和科技自立自强之路,建强优势学科,引导鼓励专业人才扎根农业一线和投身科技创新[4] 农业科技创新与研发重点 - 科研人员聚焦极端气候背景下西北干旱区的粮食安全与水资源安全课题,致力于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实践以服务国家粮食和水安全屏障建设[2] - 生物质高值化利用和玉米遗传育种被列为重点研发方向,旨在推动农业全链条绿色转型与价值提升,并通过先进科学技术服务农业以形成新质生产力[3][4] - 种子被喻为农业的“芯片”,小麦育种专家将持续深耕以培育更多优良品种,并将一线经验融入课堂教学[4] 农业教育与实践人才培养 - 中国农业大学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构建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的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1] - 强调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通过科技小院等模式坚持把知识应用于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并与农户建立深厚感情[2] - 农学领域学生需精通理论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提升创新能力并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攀登[3][4]
砥砺奋进,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激励广大学子和教育、农业工作者矢志强农报国
新华社· 2025-10-16 20:19
核心观点 - 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激励了广大学子和教育、农业工作者,要求其矢志强农报国,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力量 [1] 高校与科研机构表态 - 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表示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构建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1] -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表示将坚定走好人才自主培养和科技自立自强之路,建强优势学科,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引导人才投身农业科技创新 [5] 农业科技研发重点 -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聚焦极端气候背景下西北干旱区的粮食安全与水资源安全课题,让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实践 [2] - 小麦育种专家强调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将持续深耕小麦育种领域,培育更多好品种,并将一线经验融入课堂 [4][5] - 湖南农业大学副教授致力于生物质高值化利用,以推动农业全链条的绿色转型与价值提升 [3] -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表示将立足本职岗位,用先进科学技术服务农业,推动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格局 [3] - 东北农业大学博士生深度参与玉米遗传育种研究,旨在提升该领域的创新能力以服务国家农业发展 [5] 农业实践与人才培养 - 科技小院硕士生通过实地调研为当地农产品产量低等问题提供技术方案,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2] - 校友代表表示将积极传承弘扬学校优良传统,投入到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助力农民增收致富的工作中 [3]
以科技力量筑牢全球粮食安全基石 多国专家学者高度评价中国农业成就
央视网· 2025-10-16 18:41
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核心观点 - 全球农业领域专家学者高度评价中国在农业领域的科研创新,认为其为全球农业科技创新贡献了中国方案 [1] - 中国在农业领域的成功实践为许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多国寻求与中国交流合作以应对粮食安全挑战 [3] 全球农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全球农食系统正面临气候变化加剧、人口持续增长等多重压力,构建安全稳定的韧性食物供应体系至关重要 [3] - 农业领域的创新被认为是中国向世界展示的又一张闪亮名片 [3] 中国农业的技术创新与应用 - 中国在农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尤其在露天农业和设施农业领域 [3] - 纳米技术、人工智能以及机器人技术在中国农业中应用得非常好 [3] 国际合作与经验推广 - 埃及新河谷省与中国在农产品种植、太阳能利用上有合作,并计划在试验成功后大面积推广中国种植品种 [4] - 国际专家期待中国的农食系统转型经验能在世界不同地方落地生根 [4] - 巴西戈亚斯州贾瓜拉市赞赏中国农业成就,希望有更多机会向中国学习经验 [3]
昆虫助力残膜回收混合物高效分离
科技日报· 2025-10-15 16:45
技术核心与创新 - 技术利用白星花金龟幼虫的生物转化特性,将农田残膜回收混合物进行高效分离,解决了传统人工挑拣和机器筛分存在的分离难、成本高和效益低等缺陷 [1] - 具体流程为将残膜混合物粉碎发酵后,由幼虫取食其中的有机物,最终分离出残膜、幼虫虫体和虫砂三类产物 [2] - 分离过程采用分段滚筒式气力协助分离装置,可实现一次性分离三种产物 [2] 技术应用与产业化成果 - 该技术已在新疆玛纳斯县乐源农业合作社实现成果转化和落地应用 [2] - 分离出的残膜可回收再利用生产滴灌带,增强了产品的韧性和耐用性 [2] - 幼虫虫体作为优质昆虫蛋白可用于饲料,虫砂可作为天然有机肥,实现了废弃资源的多元化高值利用 [2] - 每处理1吨残膜混合物至少可创造100元收益 [2] - 项目已累计处理残膜混合物5507吨,相当于解决30万亩棉田的残膜回收难题 [2] 发展目标与行业影响 - 项目团队目标为年处理30万亩棉田的残膜混合物 [2] - 该技术旨在为全国农田残膜治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生物转化方案 [2] - 行业专家认为该新技术为残膜回收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在新疆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场景 [3]
“拉中深化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正逢其时”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10-15 14:50
合作潜力与意义 - 拉美国家和中国在利用先进技术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方面合作潜力巨大,当前是深化合作的宝贵时机[1] - 小农户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力量,需要借助适用技术提高作物产量[1] - 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成立于1966年,是非营利的国际农业研究和培训机构,致力于应对粮食与环境挑战[1] 技术与研发进展 - 该中心在玉米育种方面的创新成果培育出兼具气候适应性与营养强化特性的新品种[2] - 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双单倍体技术、针对特定病虫害的选育站纳入全球玉米遗传改良项目[2] - 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等工具帮助解析作物适应性,建立精准的数据驱动育种模型[2] - 与PlantVillage平台合作研发小麦重大病害的先进诊断方法,在自动识别领域取得显著进展[2] 中国合作成果 - 自1974年起与中国多家农业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种质资源引进与交换[5] - 1997年成立中国办事处,2016年获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5] - 合作为中国小麦增产累计达1000万吨以上,种质资源在华推广面积超100万公顷[5] - 2024年对辽宁考察,对中国农业科研与产业融合成果印象深刻[5] 未来合作方向 - 期待在联合育种、人才培养与技术升级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6] - 希望更多中国青年科研人员赴墨西哥交流学习[6] - 期待中国合作伙伴的兴趣转化为具体合作协议,共同为全球粮食安全作贡献[6] 行业影响与规模 - 全球近50%的玉米和约70%的小麦品种源自该中心的种质资源[1] - 通过推广适用于小规模耕地的农业机械,有助于增产并促进土壤可持续管理[1]
中国科学院发表最新Cell论文
生物世界· 2025-10-15 08:00
研究核心发现 - 首次揭示水稻木质部导管纹孔的完整精细三维结构及其形成机制[3] - 鉴定出控制纹孔大小的数量性状基因PS1 该基因编码木聚糖去乙酰酶 可调控纹孔几何形态[4] - 发现优良PS1等位基因通过低乙酰化木聚糖促进与纤维素结合 维持纹孔边界细胞壁连贯性[4] - 氮素通过MYB61-PS1分子模块调控纹孔大小以增强适应性生长[4][5] - 导管纹孔三维几何结构支撑木质部可塑性及作物产量[5] 技术突破与应用价值 - 利用新兴体电子显微镜技术克服多项技术瓶颈 实现纳米级三维结构解析[3][4] - 含有优良PS1单倍型的水稻品种表现出增强的氮运输能力和稻谷产量[4] - 聚合MYB61与PS1优良等位基因可优化纹孔和蒸腾势 进一步提高稻谷产量[4] - 发现提升木质部输水能力及作物产量的分子通路 为可持续农业提供新策略[7]
一粒种子的“芯”力量(记录中国)
人民日报· 2025-10-14 06:20
行业技术变革 - 智能育种时代正通过离子舱、逆境舱、加代舱等先进设施悄然改写传统育种方式 [1] - 加代舱通过精准调控光、温、水、肥、气等参数,使作物生长周期大幅缩短 [1] - 在加代舱内,小麦传统上一年种植一代,现在一年可繁育4至6代,育种效率显著提升 [1] 公司及平台介绍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所的成果转化平台为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 [2] - 该研究院展示了种子作为农业“芯片”的核心力量 [2]
2024年度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专业(学科)评审结果公示!一等奖64项
机器人圈· 2025-10-13 17:51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总体评审情况 - 2024年度共评审推荐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64项、二等奖84项、三等奖142项,总计290项 [1] 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自然科学奖中表现突出,获得11项一等奖,研究领域涵盖脑科学、超导材料、钙钛矿电池、纳米材料等前沿科学 [3] - 安徽师范大学在数学理论领域获得一等奖,项目为双相流相变和Navier-Stokes方程边界层的数学理论 [3] - 安徽医科大学在脑认知功能和脑疾病研究领域获得一等奖 [3] - 安徽财经大学在资源-环境-经济复杂系统建模领域获得二等奖 [3] - 安徽大学在单基因遗传病基因编辑领域获得二等奖 [3] 技术发明奖获奖项目 -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金刚石量子电流传感器领域获得一等奖 [7] - 合肥工业大学在新型配电系统优化控制领域获得一等奖 [7]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屏幕拍摄溯源水印技术领域获得一等奖 [7]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在高吸能合金设计领域获得一等奖 [7] - 安徽理工大学在低场核磁共振多物理场耦合探测技术领域获得二等奖 [7] 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 - 安徽大学在自主无人系统具身智能技术领域获得一等奖 [10] - 安徽工业大学在极端环境功能涂层及发电装备领域获得一等奖 [10] - 安徽理工大学在饱和淤泥质土公路地基加固、硬岩掘进技术、化工配煤技术等多个领域获得一等奖 [10] - 安徽农业大学在粮食作物杂草抗药性治理领域获得一等奖 [11]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在优质抗病水稻不育系创制领域获得一等奖 [11] - 安徽医科大学在泌尿系结石诊疗、老年性痴呆神经调控等领域获得一等奖 [11] - 长鑫存储技术在国产先进DRAM存储芯片领域获得一等奖 [14] - 科大讯飞在数字人交互技术领域获得一等奖 [14] - 奇瑞汽车在多模混合动力系统、智能电动汽车多域融合控制领域获得一等奖 [15]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网联车辆智能驾驶、水泥生产质量控制等工业应用领域获得一等奖 [16]
这个西北小城何以走出28位院士(科技视点)
人民日报· 2025-10-13 06:10
杨凌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与资源禀赋 -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其核心使命是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树立科技兴农标杆[2] - 拥有雄厚的科教资源,包括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等,汇聚了100多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和7000多名农科教人才[3] - 历史上曾有28位两院院士在此扎根,产出了如"碧蚂1号"、"小偃6号"、秦冠苹果等影响深远的农业科技成果[3] - 从最初4平方公里的镇域发展为135平方公里的农业科技创新高地[4] 核心农业科技成果与推广成效 - 小麦育种成果显著:吉万全团队选育的抗逆性强、品质优良的"西农511"自2018年通过国家审定以来,在黄淮麦区累计推广超过4000万亩[5];李振声院士团队培育的"小偃6号"作为骨干亲本衍生出80多个品种,累计推广3亿多亩[5] - 经济作物创新突破:赵政阳团队培育的"瑞阳"、"瑞雪"、"瑞香红"苹果新品种全国推广面积已超过100万亩[6];其提出的乔化郁闭园"间伐改形"技术成功帮助白水县超八成人口吃上"苹果饭"[6] - 疫病防控技术领先:康振生团队依托东南窑锈病试验站,研发"铲、遮、喷"三字法防控小麦条锈病,揭示了病害变异机制[8][9];王晓杰在《细胞》发文发现小麦中协助条锈菌感染的"真凶",开辟抗病育种新途径[10] - 肉牛育种重大突破:昝林森团队研发出"中国黄牛1号"50K育种芯片,将选种时间从3至5年缩短到3个月以内,实现了肉牛分子育种的突破[13] 产学研融合与创新机制 - 区校融合是核心驱动力:团队老师到企业担任技术负责人,企业科研人员担任学校研究生校外导师,形成良性互动[13] - 联合组建创新平台:杨凌种业创新中心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育种共享平台,油菜杂交的小孢子培养技术使育种期限缩短约2/3,并延伸至辣椒、甘蓝等作物[13] - 成果转化体系完善:以"企业+团队+基地"形式组建10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联合体,布局建设50个成果转化或示范推广基地[14] - 全链条服务平台建设:启动"中国杨凌农创汇",旨在打通从研发、中试验证到孵化加速、产业应用的全链条[14] 未来发展方向与基础设施建设 - 建设未来农业研究院:旱区作物生物育种研究中心、化学与合成生物学两个科研综合体将于2024年底启用,旨在打造农业新质生产力策源地[15] - 布局前沿学科:成立全国农林高校首个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院,打造"农业+智能"的创新引擎,持续优化专业布局以融合产业需求[15] - 承担国家重任:杨凌将持续担起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支撑旱区农业发展的重任,并向改革要动力[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