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文旅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河源:构建环万绿湖“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产业
南方农村报· 2025-10-17 20:01
旅游业绩表现 - 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河源市接待游客143.89万人次,旅游收入13.5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88%和12.85% [2][3] - 2025年1-8月全市累计接待游客702.0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5.93亿元 [3][4] 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 - 河源市编制《河源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以万绿湖为核心构建“一湖引领、多点支撑”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格局 [12][13] - 目标是推动形成环湖“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体系 [13] 核心资源开发与业态创新 - 推动万绿湖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并发展“湖泊+”多元业态 [14] - “湖泊+康养”打造多条精品路线,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 [15] - “湖泊+美食”建成粤北首条粤菜美食街 [15] - “湖泊+低空经济”推出直升机观光服务并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 [16] - “湖泊+民宿”环湖备案民宿超80家,其中4家获评“全国汽车自驾运动营地”,数量占全省一半 [16][17] 农旅品牌与特色活动 - 推动连平鹰嘴蜜桃、紫金蝉茶等特色农业与旅游融合,举办桃花节、茶文旅周等活动 [19] - 连平县单次活动接待游客约50万人次 [20][24] - 源城区陂角村旅游公路入选全国“美丽公路”,杨家小院等入选省乡村旅游消费热点榜单 [20] - 全市累计培育中国美丽休闲乡村3个、省级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单位56个,打造国家和省级旅游精品线路14条 [21][22] 非遗文化与节庆旅游 - 开发非遗展示、民俗表演等文旅产品,举办“江湖渔火 太平夜市”河源首届鱼灯夜游等活动 [25][26] - 持续开展汶水塘捕鱼节、上莞镇追龙等民俗活动,春节期间上莞追龙活动吸引12.5万人次游客,创收1300多万元 [27][28] - 全市累计打造省历史文化游径4条、岭南民族特色旅游精品线路1条、省非遗特色旅游线路1条 [27] 基础设施与项目升级 - 推进多个省级重大项目建设,推动A级景区提档升级,发展乡村民宿和露营产业 [29][31] - 截至2025年9月,全市登记民宿300家,获评等级乡村酒店(民宿)10家 [31][32] 未来发展规划 - 未来将推进最美环湖旅游公路、“水博览园”等节点建设 [34][35][36] - 强化品牌打造,拓展“赛事+”、“农业+”等融合模式,实施大湾区引客行动 [37][39][41] - 提升“河你有缘”、“鱼灯夜游”等品牌影响力,推动全市景区提档升级,打造更多高等级旅游景区 [42][43][45]
汕尾市城区委书记肖苏:农文旅产业实现爆发式增长,收入年均增长109%
南方农村报· 2025-10-17 20:01
农文旅产业增长表现 - 近三年农文旅产业实现爆发式增长,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09% [4][5] - 近三年游客数量年均增长53% [4] - 网红项目长沙湾服务区高峰期日均接待游客超9万人次 [28][31] 核心发展战略与资源禀赋 - 公司紧扣“黄金海岸休闲旅游名城”战略定位,以“资源整合+空间重构”理念划分四大主题功能区 [13] - 公司拥有海岸线169公里、海岛376个、红色革命遗址86处、森林18.4万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等“红蓝绿古特”资源 [11][12] - 公司精心打造8条精品旅游线路,培育22处人气打卡点,将资源串珠成线 [14] 项目运营与盈利模式创新 - 创新实施“边设计、边建设、边运营”机制,确保项目“建成即运营、运营即盈利” [16][17][18] - 通过数字平台实现运营方与村集体收益即时分成,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创业 [20][21] - 海上古堡、遮浪咖啡街、灶物夜市等一批网红IP通过该机制火爆出圈 [19][24] 产品体验升级与市场拓展 - 推动文旅从“造景点”向“优体验”“塑品牌”升级,通过“在地体验”升级消费场景 [25][26][27] - 对准年轻市场,开发跳岛游、帆板冲浪、低空飞行等特色项目,并举办文旅盛会86场 [32][33] - 成功将服务区“过路经济”转化为“落地经济” [29] 未来发展规划 - 计划在两年内新增12个农文旅融合示范点 [35] - 目标打造“西承东联桥头堡、东海岸重要支点”,将文旅产业作为融湾发展的新载体、新动能 [36]
西藏洛扎县招商引资推介会拉萨举行 总投资30.71亿元项目签约
中国新闻网· 2025-10-13 20:44
推介会概况 - 活动主题为秘境洛扎·能融未来 由中共洛扎县委员会和洛扎县人民政府主办 [1] - 活动采用前期实地考察加现场招商推介的创新模式 [1] - 活动现场达成2项战略合作协议并促成4个重点产业项目签约 总投资规模达30.71亿元人民币 [3] 清洁能源产业 - 洛扎县水能 风能 太阳能资源富集 为水电站 风电场 光伏电站项目提供自然条件 [3] - 目前已有多个清洁能源项目进入规划建设阶段 未来将成为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核心引擎 [3] - 当地规划构建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产业集群 [5] 文旅与农业融合 - 当地拥有库拉岗日雪山 白玛林错 千年古碉楼群等自然与人文资源 [3] - 特色农产品包括洛扎粉丝和次麦藏鸡蛋 具备原生态优势 [3] - 规划打造雪山观光加非遗体验加特色农产一体化发展模式和新业态文旅消费项目 [3][5] 政府支持与发展规划 - 洛扎县承诺以开放务实作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5] - 将为投资者提供全链条保障服务 [5] - 发展规划包括开发特色产业链 [5]
开创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
人民日报· 2025-10-13 09:39
城乡融合发展的整体战略 - 城乡融合发展被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2] - 各地区各部门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整体统筹谋划,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2] - 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旨在发挥县城连接城市、带动乡村的作用[4] 县域经济的产业发展机遇 - “千亿元县”是观察县域经济的重要窗口,例如肥西县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已集聚近200家上下游企业,满产产值超2000亿元[2] - 县域经济呈现多元化发展,肥西县除新能源汽车外,生物医药产业也在加快,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药谷科技产业园建设加速推进[2] - 乡村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推进农文旅融合,例如蒋岗村预计今年村集体收入突破650万元[2] 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 - 国家正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2024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7%[3] - 政策保障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义务教育阶段其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或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比例达97%,全国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7亿人[3] -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帮助其在城市解决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问题,更好融入城市并共享发展成果[3] 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提升 - 全国乡村建设行动稳步推进,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约76%,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4%[4] - 基础设施加速向乡村延伸,行政村100%通宽带、90%以上通5G,例如精河县城乡一体化水厂服务13.4万人,自来水普及率和水质达标率均达100%[3][4] - 乡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从道路、河道到运动场地、民宿、书店等设施建设,提升了农村现代生活水平,吸引游客和年轻人回乡创业[1][4]
对话唐羽:青年粤商不仅敢于走出去,更愿意走回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7 21:35
公司核心业务与成就 - 公司负责人唐羽荣获“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是今年广东省6位获奖者中唯一来自乡村农业领域的代表 [1][2] - 公司从三农博主起步,曾通过直播3天卖出15万斤滞销沃柑,后全力打造狗仔豆特色产业链,2024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 [2] - 公司创建“狗仔豆产业文化创意园”并于2024年试运营成功,成为农文旅融合案例,累计带动数千位农民加入种植,直接间接创造岗位超500个 [2] 产业发展与运营模式 - 公司采用“合作社+村集体+农户”模式,系统推动种植、加工、电商、旅游多业态融合发展 [9] - 狗仔豆种植规模从最初100亩扩大到500多亩,亩产可达一万斤,并开发出米粉、炸条、咖啡等深加工产品,获得国家专利,形成完整产业链 [6] - 公司创办“阳春市互联网+特色农产品运营推广基地”,账号全网粉丝突破500万,单场直播最高成交额达百万元,累计销售额已超千万元 [9] 市场策略与品牌建设 - 公司起号成功关键在于2018年抓住短视频平台兴起初期三农内容稀缺的时机,并通过直播解决农产品上行痛点 [4] - 公司坚持内容原创与真实记录,在追流量环境下注重原汁原味乡村视频,以真诚建立长久信任 [4] - 品牌面临小众品类认知度不足、产业链协同效率待优化等挑战,正通过建设标准化加工厂和与高校产教融合来培养年轻人才 [11] 农文旅融合与创新 - 文创园定位为开放式体验工厂和乡土文化客厅,依托真实种植加工流程建设,避免“凭空造景”以控制成本并保证体验真实性 [7] - 为应对乡村文创同质化,公司采取小步快跑策略,定期举办采摘节、研学营等活动,并保证产品半年一次更新 [7] - 农文旅融合核心是通过“农业+”模式创造持续消费场域,实现“吃住玩购”一站式闭环,将体验转化为收益 [7] 社会影响与人才培育 - 公司累计举办80多场电商培训,覆盖上万人次,成功带动30多名青年返乡创业 [9] - 合作社带动村民种植规模达500多亩,平均每亩为农户创收约5000元,园区带动村民创办小作坊和销售点,实现每户每月增收约4000元 [9] - 公司与珠海科技学院等高校达成合作,计划共建直播实训基地,培养既懂农业又懂经营的年轻群体 [11]
打造共富联盟“聚合体” 破解乡村振兴“关键题”
新华日报· 2025-09-22 05:33
组织联建与片区规划 - 张甸镇党委将26个村划分为梅垛特色健康生态养殖 张甸农文旅融合 蔡官农产品深加工3个联建片区[1] - 通过中心村牵头吸纳村集体 农户 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1] - 累计举办9场专场对接活动 梳理4个有价值项目信息 开展7次协同活动[1] 产业发展与资源整合 - 梅垛片区依托增辉养殖 桐君养殖等市级龙头企业带动8家中小型养殖场规范化升级[2] - 张甸片区发展特色采摘 研学体验等新业态[2] - 蔡官片区引进6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包括面条加工 藤条制品加工[2] - 深入挖掘叶菜种植 郊区观光等业态潜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2] 经济效益与品牌建设 - 3个联建片区带动农产品销售达210万元[1] - 预计全镇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过3200万元 同比增长超23%[2] - 推进"甸上助农"专项计划 26名村党组织书记担任"助农主播"[2] - 成功打造"甸上人家"区域公用品牌[2] 政策支持与能力建设 - 制定《村集体经济激励实施细则》以真金白银奖励政策调动积极性[2] - 聘请农业 经济专家担任"技术顾问"开展授课指导与专业培训[2]
化身民宿茶园微工厂!肇庆318处“老校舍”迎来“新学期” | 众说百千万⑭
南方农村报· 2025-09-11 11:32
文章核心观点 - 肇庆市通过盘活318处闲置农村校舍资源 发展特色农业产业 农文旅融合项目和乡村微工厂 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0][13][14][15] 闲置校舍盘活模式 - 建立"一校一档"数据库梳理利用价值较高校舍资源 [13] - 已成功盘活利用闲置校园校舍318处 [15] - 采用招商引资方式吸引项目方进行改造 [28] 文旅业态转型案例 - 罗隐小学改造为喜舍民宿 占地约3000平方米 [28][29] - 教室修葺为33间客房 带动村集体年增收16万元 [33][34] - 保留原教学楼釉面地砖和植被 延续地方文化记忆 [18][19][20][21][22][23] 农业产业转型案例 - 广宁县将旧校舍改造为茶产业园 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 [38][48] - 锦波小学改造为茶叶加工厂 配套1200多亩茶园 [47] - 直接带动300多名农户务工 年产值最高达1200多万元 [48] 综合开发项目 - 水月村小学改造为广宁竹茶小镇茶产业园 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 [54] - 融合竹产业 茶产业 文旅和民宿资源优势 [55] - 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万元以上 [58] 区域发展成效 - 江屯镇28个闲置村小中已有20个改造为茶产业 龙须菜冷链等产业用地 [62] - 采取"一村一策"策略 确保闲置资源与本地产业挂钩 [63]
“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真乡助力斗门农文旅发展迎新机
南方农村报· 2025-09-05 22:32
活动背景与目的 - 珠海市斗门镇人民政府 珠海农控集团与南方农村报社联合主办"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斗门镇农文旅融合发展对接会 近百家当地行业商家参与[2][3][4] - 活动旨在整合各界资源搭建协作桥梁 赋能斗门镇农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同时推动南方农村报"真乡"平台高效服务本地企业[5][7][8] 政策支持与战略方向 - 珠海市发布《"媒体+"赋能"百千万工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工作要点》 明确通过"媒体+文化"与"媒体+生活"两大路径推进农文旅融合[10][11] - 斗门镇聚焦辖区资源与区位优势 结合各级媒体资源将政策导向转化为实际行动[11][12] - 珠海农控集团发挥国企资源整合优势 立足珠港澳农产品保供与流通 乡村振兴和农文旅融合三大战略 以"真乡"平台为数字化载体融入省级"12221"农产品市场体系[37][38][39] 平台运营与技术支持 - "真乡"平台打造"一平台三载体"(APP 微信小程序和PC端) 核心目标是连接城市游客与乡村经营者[21][22] - 平台提供精品线路 古村古镇 必睡民宿 乡间美食等功能 基于30万用户行为数据构建智能服务体系 实现个性化推荐[23][24] - 平台推出首年免佣金政策 配套流量倾斜 活动赋能 培训指导等扶持措施[27][28] - 目前平台已汇聚30万注册用户 1000多户商家 每日10万用户通过平台"云游乡村"[30][31][32] 区域资源与产业基础 - 斗门镇作为珠海乡村振兴示范镇 拥有丰富岭南古村落群落 万顷生态农业园及黄杨山文旅带[36] - 当地商家积极认可平台价值 斗门清朝古街益和楼餐厅强调非遗产品适合上线 人文艺术主题民宿榄阅•小筑注重文化体验与情绪价值[43][44][45][46] 发展成效与未来展望 - 真乡平台自2025年8月1日上线后已搭建联通城乡的数字纽带[47][48] - "媒体+"赋能通过订单 传播 活动等实践 成为推动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切实路径[49][50]
从民生保障、产业融合、人才引育三个维度入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中国环境报· 2025-09-04 10:20
乡村建设内涵拓展 - 从美丽乡村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转变体现从外在环境美到内外兼修质的飞跃 蕴含对乡村生活品质全面提升的深层次追求 [1] -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关键举措 [1] - 当前建设在村庄人居环境整治 美丽庭院建设 村庄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但在村民增收致富 青年返乡创业 村庄品质提升等内涵式发展方面仍存在差距 [1] 系统治理与多维特征 -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物质层面体现基础设施便利性 人居环境舒适性 在文化层面表现精神生活丰富性 传统文脉延续性 在社会层面要求公共服务均等化 治理体系现代化 [2] - 地方政府需发挥引领作用 积极携手银行 企业 承包商等社会各界力量 通过引入社会资本 鼓励公众参与吸引资金和项目助力村庄建设 [2] - 政策制定需确保科学性与前瞻性 使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村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匹配 着眼于解决当前问题并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2] 特色产业资源开发 - 深入挖掘乡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潜力 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 避免农文旅融合中忽略文化灵魂特性导致的同质化现象 [3] - 加强产业融合 促进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推动农业与工业 服务业融合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以延长产业链 提升价值链 [3] - 拓宽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渠道 通过价值识别和评估机制确保绿水青山具有商品价值 并注重金山银山对绿水青山的反哺效益以实现可持续性 [4] 青年人才引育机制 - 畅通人才交流渠道 探索柔性引才 靶向引才机制 通过项目联合攻关 技术股权合作等方式引进现代农业 乡村旅游 电商物流等紧缺领域专业人才 [6] - 建立政策保障 服务护航 情感认同的立体留才机制 完善安置补贴 配偶就业 子女入学等服务保障以增强人才价值认同感和事业归属感 [6] - 创新使用评价机制 建立人岗相适的动态配置体系 完善以创新能力 绩效产出 社会贡献为导向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以拓展职业发展空间 [6]
以民企之“进”促区域之“兴”——宝鸡市渭滨区谱写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搜狐财经· 2025-08-27 11:50
民营经济规模与贡献 - 渭滨区民营企业数量达13000余户 占全区企业总数92% [1] - 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83.9亿元 占全区生产总值47.1% [1] 金融支持措施 - 通过"秦增信"试点为596户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授信 授信金额达2603万元 [5] - 建立金融工作会商机制和地方金融协调机制 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4] 农文旅项目案例 - 品农上川农文旅项目发展有机种养殖/自然研学/露营和农业科研 属市区两级重点项目 [2] - 企业获1000万元授信支持 缓解前期投入大/周期长/资金回笼慢的融资压力 [4] - 企业实施"农业+"战略 深化农业与文化旅游/研学教育/健康养生行业融合 [4] 服装制造企业升级 - 绿夏服饰具备10条生产线和自动裁床等设备 年产能达65万套 [7] - 企业获政府专项资金支持研发创新和设备更新 对接高校与科研机构 [9] - 智能数字工厂将于9月投产 智能服装吊挂系统使生产效率翻倍 [9] 数字经济发展 - 渭滨区数字经济产业园汇聚160余户数字经济企业 从业人员近千人 [10] - 立邦软件为全国5000多家企事业单位提供数字化服务 参与9个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 [12] - 主导智能制造执行系统国产化替代 树立近百家两化深度融合标杆企业 [12] 工业数字化转型 - 基于立邦数字云平台完善渭滨工业云平台 实施12个工业技改扩能项目 [13] - 全区已有14户两化融合贯标企业和12户民营经济示范转型企业 [13] - 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技术 优化企业产品营销/设计/生产/质量控制环节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