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

搜索文档
两千年的报恩圣地:南京大报恩寺|访古
经济观察报· 2025-06-21 08:45
(原标题:两千年的报恩圣地:南京大报恩寺|访古) 作者 翟德芳 看完朱然家族墓地,我就算完成了马鞍山地区的考察,之后从长江南岸沿江而下,直到南 京。我计划在南京访问南京博物院、六朝考古博物馆和大报恩寺遗址。到南京之前,我就知道南京博物 院需要很早就预约,但因为行程难以确定,所以到合肥时才开始预约,但始终不成功。到达南京后,我 直奔南京博物院,希望能有奇迹,使我侥幸可以入馆,但事实是绝无可能,我只好转而先去看六朝考古 博物馆,之后再去看大报恩寺,把南京博物院放到最后,再想办法。 六朝考古博物馆展厅设计凸显园林风貌,移步换景,叠出新意。展厅内几乎没有实墙,而是用竹子、荷 叶等植物置景进行隔断,再运用光影效果,使得馆内视觉极为通透,小桥流水,竹石相伴,颇具六朝飘 逸之风。但我的访古需要一个考古遗址的支点,所以尽管这家博物馆的陈列品很丰富,我无法找到一个 主题,也不能去概述一个朝代的考古发现,只好割爱,而去大报恩寺考察。大报恩寺的遗迹遗物倒是足 够丰富,可以使我完成这一篇访古文章。 隋唐时期长干寺持续繁荣,成为江南地区重要的佛教中心。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印度僧人僧可 政得到玄奘大师的顶骨舍利,供藏在长干寺塔楼 ...
文旅融合 一路繁花 ——河南践行“两高四着力”系列述评之四
河南日报· 2025-06-20 07:27
文旅融合发展 -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让文化有活力、旅游有魅力 [1] - 河南省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1] 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 - 河南省与央视网联合打造《沿着中原大遗址走廊寻国宝》大型直播活动,沉浸式展示中华五千年文明 [2] - 累计55项考古发现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2] -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新馆开馆试运行,河南省挂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增至8家 [4] - 文物防震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河南工作站揭牌,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 [4] - 河南日报社推出"了不起的甲骨文"主题报道,讲好甲骨文故事,打造中华文化新地标 [4] 文艺创作与群众文化 - 河南省杂技集团打造大型红色杂技剧《进攻令》,融合传统杂技技艺展现革命历史故事 [5] - 豫剧《大河安澜》、曲剧《鲁镇》等作品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彰显河南文艺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 [5] - 2024年全省开展"新时代新征程新风貌"十大群众文化活动,参与人次达9500万 [6] - 通过"非遗焕新购物月"、"非遗进景区"等活动,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6] 文旅产业提质增效 - 河南省启动"青春起航·惠游河南"专项文旅补贴活动,通过"一机游河南"平台吸引游客 [7] - 端午节假期全省接待游客1511.6万人次、旅游收入67.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7%、5.3% [7] - 洛阳洛邑古城的"天女散花"、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等文旅演艺精品创新体验模式 [9] - 郑州记忆1952油化厂旅游休闲街区等"微改造、精提升"项目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 [9] - 河南省拥有7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56处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 [9]
数字世界里夜游西洋楼,中意将共同打造文化遗产合作项目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6-19 15:59
中意数字遗产合作项目 - 清华大学校企清城睿现与意大利数字文化遗产企业Civita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在中意两国设立联合运营实体[1] - 共同推进四个中意合作项目:圆明园数字夜游"重返西洋楼"、三高炉数字博物馆、意大利"中国展厅"、"世界遗产100"[1][4] - 三高炉数字博物馆正在建设中[1][4] 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案例 - 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完成鼓楼"时间的故事"数字沉浸展,实现文物古迹原状与数字沉浸展厅的古今切换[3] - 展览开幕后游客量增长3倍,游客构成更加年轻化、时尚化[3] - 团队通过综合研究完成圆明园数字复原设计图纸,并在数字世界一比一重新"建造"圆明园[3] 圆明园数字夜游项目进展 - 正在研发西洋楼遗址现场的沉浸式数字夜游,将提供40分钟的时光穿越之旅[4] - 采用交互灯光、全息投影等技术[4] - 圆明园西洋楼数字复原和夜游产品研发均有意大利专家学者参与[4] 中意数字遗产合作意义 - 合作不仅是技术与智慧的联合,更是两国在数字遗产领域的产业化创新探索[4] - 数字技术革新为文化遗产保护带来新机遇与挑战[5] - 合作对守护历史遗产、开拓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5]
文化新观察丨1.1万余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
新华社· 2025-06-17 03:14
非遗工坊发展现状 - 全国1.1万余家非遗工坊分布在2005个县级行政区,覆盖670个脱贫县和13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带动产业链120余万人就业增收 [1] - 非遗工坊通过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方式,推动非遗产品如竹编、银器、绣品等转型为时尚包、国潮服饰,融入现代生活并吸引国际市场 [1] 政策支持与产业整合 - 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多部门印发《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将工坊建设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体系 [2] - 18个省份出台非遗工坊管理文件,浙江、河南等省通过"非遗薪火行动"等计划引入高校、企业资源,形成"政府搭台+多方参与"模式 [2] - 云南建水等地通过工坊建设发展紫陶产业,实现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转变 [2] 地方产业案例 - 浙江萧山"萝卜干"非遗工坊连接4万农户,2024年产值达3亿元 [3] - 河北曲阳定瓷和石雕产业带动10万人就业,石雕年均产值约150亿元 [3] - 河南许昌霍庄村社火道具生产涵盖30大类200多个品种,春节期间销售额超1000万元 [8] 人才培养与创新模式 -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总数近4000人,第六批新增942人 [5] - 全国200余所院校参与非遗传承人培训计划,累计培训超20万人次,形成"培训一个,带动一片"效应 [5] - 海南五指山、云南剑川等地吸引青年返乡创业,成立黎锦、木雕公司等 [5] - 贵州黔西非遗工坊建立108个苗绣微工坊,通过"三送"服务模式带动妇女就业 [7] 消费与文旅融合 - 2025年"非遗购物月"一季度销售额超200亿元,5700余家工坊参与春节促销 [8] - 黎族纺染织绣技艺登上巴黎时装周,推动非遗国际化 [8] - 四川崇州、贵州雷山等地打造非遗旅游线路,"竹艺村""银匠村"2024年国庆接待游客21.28万人次 [10] 社会效益与创新路径 - 全国4300余家非遗工坊建在村里,通过"工坊+农户/合作社"等模式带动就地就业 [7] - 非遗工坊为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灵活就业机会,实现"顾家就业两不误" [7] - 非遗与文旅融合形成"主客共享"模式,推动文化兴、产业旺、乡村美的乡村振兴成果 [10]
科技为非遗保护装上“智慧大脑”
齐鲁晚报· 2025-06-15 16:33
喀什土陶非遗保护与创新发展 核心观点 - 喀什土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入选) 是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载体 曾远销中亚和西亚地区[1] - 当地公安部门通过"科技+法治"双轮驱动 构建"智慧安防+联合执法"体系 显著提升非遗保护成效[1][2][3] 科技赋能非遗保护 - 部署智能感知设备和大数据平台 形成"地面+空中"立体防控体系 实现旅游旺季警力精准投放[1] - 建成"智慧喀什古城"安防平台 通过数据分析预判治安形势 优化警力资源配置[1] - 运用视频追踪等技术阻断被盗文物流失渠道 强化物流寄递行业管控[2] 法治保障机制 - 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 文旅/市场监管/公安等多方协同打击制假售假行为[2] - 对故意损毁和假冒土陶行为"零容忍" 2023年摧毁多个制假售假网络[2] - 常态化巡查市场及作坊 近三年涉非遗案件破案率提升40%[2] 文旅融合服务 - 公安民辅警兼具"安全员"和"文化导游"双重角色 年均为游客提供超5万次咨询服务[3] - 节假日全员上岗保障 设置24小时临时执勤点 2023年游客满意度达98%[3] - 定期开展作坊安全培训 累计组织消防演练200余场次 消除安全隐患300余处[3] 传承环境优化 - 建立矛盾纠纷调解机制 成功化解传承人土地/商业纠纷150余起[2][3] - 非遗传承人数量同比增长25% 土陶作坊数量恢复至历史峰值80%[3] - 2023年土陶产业营收突破1.2亿元 带动就业超2000人[1][3]
昨天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上海开展市集游园会等活动
解放日报· 2025-06-15 09:48
非遗文化活动 -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宝山区举办"跟着非遗品生活"主题市集,展示罗泾十字挑花、吴淞面塑、蔡氏剪纸等非遗文创 [1] - 罗泾十字挑花技艺传承人郑晓蓉团队开发书签、手账本、耳饰等文创产品,配色和审美更符合年轻人喜好,适用于新中式或旗袍搭配 [1] - 徐汇区在上海植物园举办中医药文化惠民活动,包括非遗项目展示、音乐会、中医技艺演示等 [1][2] 非遗项目展示 - 徐汇区非遗代表性项目包括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珐琅器制作技艺、中式服装盘扣制作技艺、海派旗袍制作技艺等十个项目 [2] - 岐黄本草阁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演示六神丸制作、野山参鉴赏等中医技艺 [2] - 杏林生活馆展示"五脏养生茶"、经典名方、药膳与香囊制作、"药食同源"茶点等 [2] 非遗创新体验 - 中医科技苑运用四诊仪、AR技术赋能传统中医,提供AI诊疗体验 [2] - 非遗文创产品让传统文化以可触摸的香囊、可品尝的药膳等形式融入现代生活 [2] - 徐汇区各街镇同步开展数十场非遗民俗活动,形成"非遗就在身边"的生活场景 [2]
沉浸式非遗体验中读懂武汉
长江日报· 2025-06-15 08:48
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让古老非遗以全新姿态融入现代生 活,6月14日,由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武昌区人民政府主办,武昌区文化和旅游局承办的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武汉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在武昌区斗级营街区举行。活动以非遗融 入现代生活为核心,通过非遗展演、展销、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让市民游客沉浸式体验非 遗,让非遗可观可学可玩。 活动现场,"跟着非遗游武汉"主题线路正式发布:"知音江城"美丽传说之旅、"烟火江 湖"非遗美食之旅、"非遗有戏"武汉戏码头之旅、"匠心手作"荆风楚韵之旅、"健康生活"非 遗康养之旅五大主题、十条非遗旅游线路,覆盖50余个点位。其中既有人们熟知的旅游景 点、剧院场馆,也有充满烟火气的特色美食街区,还有底蕴深厚的非遗体验场馆、隐匿在城 市角落的小众打卡地。这些线路不仅串联起武汉的文化地标与市井烟火,更以非遗为城市的 向导,让市民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读懂江城故事。 见习编辑:冯瀚莹 看非遗展演、赏非遗作品、购非遗好物……武昌区斗级营街区人潮涌动,作为2025 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武汉主会场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市集以五大主题展区串联 起江城非遗旅游线路,40 ...
【省文化和旅游厅】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延安市)通过验收
陕西日报· 2025-06-15 08:47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 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延安市)通过文化和旅游部验收,与榆林市共同构成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1] - 保护区范围覆盖延安市、榆林市全境25个县(市、区),2012年获批设立实验区[1] - 延安市采取"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形成"全域覆盖、全链传承、全民参与"的保护格局[1] 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 延安市拥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53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60名[2]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个,国家级传统村落13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2] - 建成非遗馆15座、革命类纪念馆19座、文化馆14个、公共图书馆14个[2] - 创建传承保护基地22个、非遗工坊37家、传习所100个[2] 文旅融合发展 - 国家5A级旅游景区4个,5年累计接待游客1.5亿人次,综合收入突破1000亿元[2] - 近5年累计实施文化旅游项目200多个[2] - 推出186门专题课程、36门现场教学课程和8条红色教学线路,累计培训党员干部119.1万人次[2] 乡村振兴成效 - 通过生产性保护助推乡村产业升级,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705元,同比增长7.4%[2] - 5年累计举办非遗技艺培训班、交流会等93期次,培训学员1.6万人次[2]
关注2025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丨非遗展风采 生活韵更浓
河南日报· 2025-06-15 07:58
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 河南省围绕"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主题举办系列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包括青春市集、科技赋能、非遗美食、非遗造物等特色板块 [1] - 活动在鹤壁浚县古城启动,来自郑州、开封、洛阳等地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参与,为游客提供可看、可玩、可尝、可沉浸体验的文化嘉年华 [1] - 社火狮舞等非遗表演吸引大量观众,年轻游客积极参与互动拍照 [1] 非遗创新与商业化 - 线香制作技艺传承人李彦妍团队将典籍香方与地域符号结合,开发出贴近当代审美的产品,如与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联名的"老家河南"味道冰箱贴,销售火爆 [2] - 产品选用河南本土材料如河南土、小麦、太行崖柏、南阳玉兰等,体现地域特色 [2] - 非遗传承人通过科技赋能和融入当代生活的创新方式,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活力 [2] 非遗展示形式多样化 - 郑州分会场通过舞台展演方式呈现笙管乐(超化吹歌)、苌家拳、古琴艺术、黄河玉门号子等多个非遗项目 [2] - 巩义宋陵公园举办非遗"赶大集"活动,包括泥塑现场表演、面塑即兴表演等老手艺展示 [2] - 洛阳举办"非遗正青春"活动,青年非遗传承人分享科技赋能非遗的创新经验 [2] 非遗与现代生活融合 - 非遗被视为解锁乡愁的钥匙和现代人找寻精神寄托的方式,如胡辣汤、信阳毛尖等具象化乡愁体验 [1] - 专家认为非遗应契合当代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实用需求,真正融入现代生活场景 [3] - 非遗通过日常化、实用化的方式实现"日用而不觉"的理想状态 [3]
焦点访谈丨从“活起来”到“火起来” 非遗如何成为各地文旅新名片
央视网· 2025-06-15 00:41
文旅产业与非遗融合发展趋势 - 非遗旅游成为文旅市场新潮流,泉州簪花、大理扎染、敦煌壁画等非遗项目成为城市旅游新标签[1] - 陕西紫阳县通过"开麦吧!茶乡"乡镇对擂赛吸引游客,活动以紫阳民歌为核心元素,场场爆满并带动年轻群体参与[3][6] - 紫阳县2023年清明及五一假期接待游客43.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亿元,同比增长97%,带动茶叶销量增长30%及服务业增加值提升50%[11] 非遗活化与产业升级路径 - 紫阳县将民歌、采茶制茶技艺(省级非遗)、社火活动等转化为沉浸式体验项目,形成"非遗即生活"模式[8][14][15] - 富硒茶陶博物馆挖掘2300年历史的乌铁陶技术,通过现代工艺提升实现非遗技术传承与商业化应用[15] - 贵州麻料村银饰工坊年接待体验游客超1万人,甘肃和政县松鸣岩花儿会单日吸引10万群众参与,实现非遗保护与收入增长双赢[15] 年轻化传承与品牌创新 - "90后"民歌手黄杰通过比赛重新激活年轻人对紫阳民歌的兴趣,乡镇活动促使年轻参赛者主动学习经典民歌[4][12] - 四川道明镇将2000年历史的竹编非遗与现代艺术结合,打造时尚化体验项目,证明非遗可兼具传统与潮流特质[17] - 专家指出文旅融合本质是"造血式保护",通过身份转换(村民成为文化代言人)增强文化自豪感与传承持续性[15] 跨区域非遗联动效应 - 多地形成差异化非遗开发模式:紫阳侧重民歌+茶文化、贵州聚焦银饰制作、甘肃发展民俗节庆、四川推动手工艺创新[15][17] - 非遗体验项目有效改变消费习惯,如年轻游客通过采茶制茶体验重新认识传统茶饮价值[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