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养殖
搜索文档
“我们养的是鱼,法院救的是企业的命”
人民网· 2025-09-21 08:50
公司经营状况 - 公司承租1200亩鱼塘用于发展绿色现代渔业,被确定为"菜篮子"水产品生产基地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并被评为安徽省"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1] - 公司是安徽省唯一一家黄颡鱼出口基地,解决了200余名村民的就业问题 [1] - 近两年公司经营出现亏损,无力支付鱼塘租金,至2025年欠付租金达135万元 [1] - 公司资金周转困难主要受出口市场影响,批量水产品无法售出,叠加技术、设备等投入导致困境 [2] - 公司经营近20年,投入大量资金改进技术、更换设备,已实现渔业物联网、养殖智能化 [2] 公司行业地位与社会贡献 - 公司拥有较大的养殖规模和先进的生产工艺,依托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曾获评多项省部级荣誉 [3] - 公司已建立起稳定的客户关系,具备营利可能性 [3] - 公司成立20多年共招收200余名周边村民工作,投入大笔资金完善周边村镇基础设施、资助困难学生 [3] - 公司在促进就业、推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一致称赞 [3] 解决方案与未来展望 - 法院采取"放水养鱼"调解思路,为公司争取"回血"时间,以生产经营获利偿还债务 [4] - 双方最终签订调解协议:公司当场支付30万元租金,余款分5年还清 [5] - 调解结束后及时引导双方就调解协议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 [5]
海南擦亮“向海图强”新名片
人民日报· 2025-09-19 06:04
南山港科考码头发展 - 南山港建成全国首个公共科考码头,凭借出港半天即可抵达深海作业区的优势 [1] - 2023年南山港服务科考海试达1416航次,接近以往4年航次的总和 [1] 深海科技产业协同创新 - 海南组建深海技术创新中心,打造深海技术装备海试共享航次平台和陆地测试公共服务平台 [2] - 共享航次平台已支撑68家参航单位和206名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完成68次下潜试验 [2] - 科技厅等多部门协同推进“深海技术产业促进专项”,带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2023年新增深海科技产值7.7亿元 [2] - 共享航次模式为企业提供真实场景测试产品性能并直接对接下游用户的机会 [1] 海洋新能源产业发展 - 海南在临高、儋州、东方、乐东等沿海市县规划开发11个海上风电场,总装机容量达1230万千瓦 [3] - 华能临高CZ1、儋州申能CZ2、儋州大唐CZ3、东方龙源CZ8等重点海上风电项目稳步推进 [3] - 明阳、上海电气、东方电气等一批装备产业项目在陆上落地,产业链条加快延伸 [3] 现代渔业转型升级 - 万宁市引进院士团队突破东星斑工厂化批量育苗技术难关,陵水县尝试金枪鱼种苗自主繁育 [3] - 2024年海南新增工厂化养殖面积67万平方米,新增深水网箱养殖水体89万立方米 [3] - 2024年海南休闲渔业产值增长19.2% [3] 海洋经济总体发展 - 海南海洋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已超过三分之一 [3] - 海工装备实现从无到有,海洋新能源等产业快速发展,区域海洋创新指数位居全国前列 [3]
山东垦利:创新海域立体分层设权,激活“渔光互补”新空间
齐鲁晚报网· 2025-09-17 21:27
项目背景与核心矛盾 - 国华HG14海上光伏项目规划装机1000兆瓦,年发电量可满足267万城镇居民需求,是我国最大开放海域光伏项目[1] - 项目落地海域面积1222公顷,但早在2022年已为4家养殖企业颁发海域使用权证,导致同一海域出现合法使用权冲突[1] - 传统平面管理模式下一片海域只能有一个使用权主体,项目面临难产风险[1] 政策创新与解决方案 - 自然资源部2023年新规鼓励对养殖、海底电缆管道等用海进行立体分层设权[1] - 东营市垦利区起草海域立体分层确权登记规程,首次建立“三维海籍”系统,将海面光伏坐标、海底电缆走向与海床养殖区域精准整合[2] - 2024年6月28日,为4家养殖企业办理海床层海域分层立体使用权不动产权证书,7月3日向国华新能源颁发水面及底土层产权证书[2] 项目成果与经济效益 - 国华项目首批发电单元于当年11月成功并网,全部建成后每年可贡献清洁电力17.8亿千瓦时[3] - 项目每年可节约标煤5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34万吨[3] - 实现“渔光互补”模式,光伏板遮挡部分强光反而适合海参生长,形成板上发电、板下贝类养殖的双赢局面[3] 行业影响与模式推广 - 海域立体分层设权促进渔业养殖与海上光伏产业功能互补和产业链协同[3] - 海上光伏项目建设带动光伏设备制造、安装、运维等上下游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3] - 管理思维从“平面分割”转向“立体共生”,为全国海域立体开发提供可复制经验[2][3]
国家电投首个风渔融合试验项目下水投运
中国电力报· 2025-09-15 16:10
项目概况 - 国家电投广东公司揭阳海洋牧场"龙宫号"于9月5日18时在神泉海域完成安装 标志着广东揭阳首个风渔融合试验项目正式投运[1] - 项目总投资1.28亿元 采用桩基础重力式结构 整体尺寸为长46米 宽46米 高56.8米 总重量约3822吨 养殖水体超7万立方米[1] - 项目坐落于国家电投揭阳神泉二50.2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风场内 离岸距离约30千米[1] 技术特点 - 设施由上建平台(生活区 机械区)和下部养殖网箱组成 配备养殖集控 自动投喂 网衣清洗 环境检测和水下生物识别等多项功能[1] - 采用光伏和风机进行绿能供电 实现能源自给自足[1] - 率先实现本地"制造 出运 施工"全流程闭环 为前詹通用码头积累超大型海工钢结构出运经验[1] 战略意义 - 作为国家电投首个海洋牧场项目 为同类项目发展提供可借鉴样本[1] - 通过本地化制造降低运输成本 为园区带来订单 切实发挥区域产业资源联动效应[1] - 项目创新性地将海上风电与海洋渔业养殖相结合 形成风渔融合的新型产业模式[1]
海上新山东图景
经济观察网· 2025-09-12 22:58
论坛与博览会概况 - 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暨东亚海洋博览会于9月7日至9日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办,规格与规模均超越上一届,吸引了包括联合国秘书长海洋事务特使等外国政要及450余家国内外企业参展[2] - 本届博览会主题为“从蔚蓝到未来——蓝色·海洋·科技”,汇集450余家参展企业机构,其中近百家为行业领军企业和机构,包括大型央国企、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及国家重点科研院所[3] - 参展企业涵盖海工装备、渔业养殖装备、船舶制造、生物医药、精密仪器仪表、海水淡化等多个领域,展示了如智能化移动检测机器人、“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模型等“大国重器”及众多中小科技公司的最新产品[4] 国家与山东省海洋经济宏观背景 - 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较上年增长5.9%,增速超过GDP水平;2025年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以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3] - 2024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8011.8亿元,比上年增长6.1%,超过该省同期5.7%的GDP增速;海洋经济对全省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至23.9%,拉动地区国民经济增长1.1个百分点[5] - 山东省拥有全国约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集聚全国近一半海洋科技人才及1/3海洋领域院士,21项海洋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数量全国第一[5] 山东省海洋产业发展战略与目标 - 山东省制定了《山东省海洋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目标为到2027年突破100项以上海洋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全省海洋产业生产总值达到2万亿元[9] - 山东计划实施海洋科技创新、世界一流港口建设、海洋产业壮大、智慧海洋突破、海洋开放合作五大行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培育新兴产业[12] - 预计2025年山东GDP有望超过10万亿元,快速增长的海洋经济将在全省经济总量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10] 人工智能与海洋产业融合趋势 - 2025东亚海洋博览会呈现海洋与AI结合的新趋势,例如北京韦卓科技集团展示了可实现“海—潜—空”立体作业的智能海洋装备,其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可潜至水下300米[13] - 华为集团已在海洋装备、海洋新能源、生态保护、航运物流、港口管理、海洋渔业等领域探索AI技术应用,并倡议政府主导形成高质量的海洋数据对外开放机制[14] - 青岛市启动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联盟,拥有华为、山东海洋集团、阿里云等70家成员单位,并发布“AI+海洋”产业图谱V1.0,系统化推进“海洋+AI”产业发展[15] 海洋科技转化与AI赋能机遇 - 山东海洋科技人才优势明显,但科技成果产业化存在瓶颈,传统科研模式易导致科技与产业“两张皮”[16] - AI赋能模式可根据市场需求倒推,先找应用场景再利用科技降本增效,有望突破海洋产业长期存在的科技产业化瓶颈[16] - 推动海洋AI发展需多方协同,关键倡议包括开放数据、开放场景以及共享海洋行业知识[17]
板上发电水下养虾,“渔光互补”助力绿色发展
齐鲁晚报· 2025-09-11 17:36
项目概况 - 项目为滨州沾化区滨海镇的“渔光一体”现代产业园,创新实践光伏发电与盐田虾养殖相结合的“渔光互补”模式 [2] - 项目巧妙利用虾池上方空间建设光伏电站,实现水域空间全方位立体利用,达到“1+1>2”的效果 [3] - 项目占地面积约7600亩,安装86万块多晶硅电池组件,总装机容量300兆瓦 [4] 运营模式与技术细节 - 光伏板采用25度角固定方式安装,以达到最佳发电和遮光效果 [3] - 遮光使虾池水温下降1-2℃,养殖单产因此可增加2-3倍 [4] - “渔光一体”池中的盐田虾较普通虾晚成熟3-5天,肉质更紧实鲜美,更受市场欢迎 [4] 经济效益与产业协同 - 光伏电站年发电量折合可减少标准煤消耗超12万吨,并大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4] - 模式降低了养殖企业生产成本,实现了传统养殖业与新能源产业的跨界合作 [4] - 工业与农业结合,第二产业带动第一产业,实现渔电双丰收,优化国土资源利用 [4] 环境与社会效益 - 项目为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展示了蓝色产业绿色转型的广阔前景 [2][4] - 模式在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改善了大气环境 [4]
德黑兰时报编译版:伊朗计划启动数百个渔业、矿业和港口开发项目
商务部网站· 2025-09-05 00:51
渔业项目 - 伊朗计划启动155个渔业项目 总投资额约4250万美元[2] - 项目分布在27个省 主要集中在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省 布什尔省和戈勒斯坦省[2] - 项目类型包括冷水鱼养殖 网箱养殖 虾类养殖 混凝土池塘建设 鱼饲料厂 观赏鱼养殖以及药用水蛭和藻类养殖[2] - 项目建成后预计实现年增产鱼苗10136吨 幼鱼2400万尾[2] 矿业项目 - 伊朗将启动12个矿业及相关工业项目 总投资金额达23亿美元[2] - 项目包括内里兹和塞菲德达什特钢铁厂 梅赫迪亚巴德铅锌项目 库赫多姆金矿项目 巴哈巴德铁矿石选矿厂 伊朗国家铜业公司发电厂[2] 港口和海事项目 - 伊朗将启动270个港口和海事项目 总金额约34亿美元[2] - 项目包括港口设备升级以及北部和南部大部分港口的码头扩建[2] 整体投资计划 - 政府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启动数百个渔业 采矿业和港口开发项目[2] - 项目强调扩大生产 创造就业机会和吸引外国投资[2]
(乡村行·看振兴)江西乐安稻香鱼肥好“丰”景
中国新闻网· 2025-08-28 15:38
行业模式 - 采用"以鱼养田、以稻护鱼"生态循环模式 不使用化肥农药[3] - 鱼群啄食害虫与杂草 排泄物转化为天然肥料 稻株为鱼提供遮阴 落花浮萍作为鱼饵[3] - 实现一水两用 一田双收 土地越种越"年轻"[3][5] 产业规模 - 稻花鱼养殖总面积达3万亩[5] - 每亩稻田收获稻花鱼30多斤[3] - 按鲜鱼每斤50元价格计算 每亩田增收1500多元[3] 产品特征 - 稻花鱼在梯田环境中养殖 森林覆盖率90%以上 山泉灌溉[3] - 常年云雾缭绕 负氧离子浓度高达每立方厘米6万个以上[3] - 鱼肉兼具稻香与清甜 口感独特[3] 销售渠道 - 通过手机直播接单 生态大米和稻花鱼订单如潮水般涌入[5] - 产品直达全国餐桌 订单全卖光[3][5] - 县政府将稻花鱼养殖作为生态产业扶持发展[5] 地理环境 - 位于江西抚州市乐安县金竹畲族乡 地处武夷山余脉[3] - 拥有层层叠叠的梯田地貌[1][3] - 通过改造低洼田 冷浸田发展养殖产业[5]
山东青岛新船启航举行公益放流活动
央视网· 2025-08-25 15:24
海洋生态修复活动 - 青岛市城阳区举行新船启航公益放流活动 60余名渔业主管部门工作人员 渔船修造企业代表及船东船长参与 [1] - 活动呼吁渔民积极参与海洋生态修复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争做海洋养护者 [1] 生态补偿与资源养护方式 - 公益放流是生态补偿和资源养护的有效方式 替代传统燃放鞭炮祈福仪式 [3] - 5000余尾黄姑鱼苗被投放大沽河入海口 标志渔业传统与现代环保理念融合迈出坚实一步 [3] 渔业绿色转型规划 - 城阳区将通过政府引导 企业参与 渔民响应推动渔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 [5] - 计划优化海洋渔业资源 实现以鱼净水 以鱼养水 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 [5]
江苏银行:蓝色金融助力海上“牧鱼”成现实!全球首艘三文鱼养殖工船“苏海1号”正式交付
中金在线· 2025-08-25 11:04
项目突破 - 全球首艘三文鱼养殖工船"苏海1号"正式交付 标志着深远海渔业进入工程化、智能化、规模化新阶段 [1] - 船舶集成养殖、加工、运输功能 配备水质监测、自动投饲、智能管控系统及冷链设施 [1] - 预计年产三文鱼8000吨 实现即捕即加工、即产即销 产品24小时内可达国内主要市场 [1] 金融支持 - 江苏银行联合金融机构为"连云港工船养殖三文鱼"项目提供授信7.6亿元 [1] - 银行开辟专属审批通道 通过蓝色金融服务支持现代海洋产业建设 [1] 战略意义 - 项目推动深远海养殖、海洋高端制造、冷链物流等多领域协同发展 [1] - 为全国深远海养殖产业提供"江苏方案" 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 [1] 银行背景 - 江苏银行2021年采纳联合国负责任银行原则(PRB) 2023年当选联合国环境署金融倡议组织银行理事会中东亚地区唯一理事单位 [2] - 系唯一入选该理事会的中国银行机构 近年来积极构建蓝色金融体系支持海洋经济发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