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票务

搜索文档
阿里影业(01060.HK):大麦为基 IP衍生提供弹性
格隆汇· 2025-05-31 09:59
公司近况 - 阿里影业建议将公司名称更改为大麦娱乐 [1] - 公司提出FY25四大战略方向:内容领先、用户增长、强化商业衍生能力及积极布局海外 [1] - 投资人关注度提升,市场核心问题集中在演出行业景气度、IP衍生业务及电影业务战略规划 [1][2] 近期业务动态 - 公司致力于打造综合娱乐平台,发展多元化业务 [1] - 大麦业务5-10月为旺季,2025年五一假期5000人以上大型演出票房同比增长5.1% [1] - 新签Chiikawa和蜡笔小新等IP,6月与百联ZX造趣场进行Chiikawa快闪店活动 [1] 市场关注焦点 - 大麦业务具有先发优势,预计维持行业领先地位 [2] - 中长期可通过扩充内容品类、布局海外市场及发展内容投制业务实现增长 [2] - IP衍生业务受益于国内新消费结构变化,开始探索To C业务 [2] - 电影业务强调稳健发展,FY26重点项目包括《东极岛》《抓特务》《镖人》 [2] 财务与估值 - FY25大麦和IP衍生业务收入同比增速预计分别为39%和73% [2] - 中性预估FY26大麦和IP衍生业务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0%和25% [2] - 现价对应19.5/17.5倍FY26/FY27 Non-IFRS P/E [3] - 目标价上调40%至0.98港元,对应22/20倍FY26/FY27 Non-IFRS P/E [3] 未来展望 - 公司有望更加聚焦主业,经营效率或持续优化 [3] - 市场看重大麦业务的长期现金流稳健性和IP衍生业务的发展弹性 [2]
阿里影业20250526
2025-05-26 23:17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演出市场、电影行业 - 公司:阿里影业、大麦娱乐、阿里鱼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阿里影业整体业绩 - 2025财年总收入60.07亿元,同比增长33%,经调整后EBITDA为8.1亿元,同比增长62% [3] 各业务线情况 - **演出市场**:上财年票房达580亿元,同比增长15%,大型演唱会票房突破260亿元,同比增长78%;大麦娱乐收入20.57亿元,经营业绩12.3亿元,均高幅增长;阿里鱼收入涨幅超90%,核心IP矩阵丰富 [2][3] - **电影业务**:相对低迷,中国电影票房从556亿下降到505亿,北美市场也下滑;预计2025年电影行业总收入约400多亿元 [3][4][21] 大麦娱乐优势 - 技术层面,秒级并发购票用户超10万的项目有上千场,同比增长60%;现场服务交付约3800场大型项目,实现安全稳定零事故 [2][5] 未来发展重点 - 聚焦演出和IP赛道,稳健发展电影业务;大麦娱乐开拓新赛道、拓展海外市场、深耕C端市场 [2][6] 电影业务策略 - 采取稳健投资策略,优化投资组合;发展AI技术降低制作成本;投入衍生品和大麦业务;提升虚拟拍摄和视效技术竞争力 [7][9] 线下演出市场展望 - 2025年供需火爆,演唱会增速放缓,行业稳中有升;大麦扩充品类、出海业务发展、内容侧投资制作业务增长 [2][10] 大麦多元化发展 - 扩充品类、拓展海外市场、进行内容侧投资制作,增加收入来源和发展空间 [12] 演出票务市场格局 - 格局复杂,过去两年演唱会占票务市场约70%份额;2024年大麦承办710多个大型演唱会项目,优势明显 [13] 大麦未来策略 - 专注提升实际收入和利润,不受零票提策略干扰 [15] 其他公司战略影响 - 零票提策略干扰市场良性发展,大麦注重可持续业务增长 [16] 服务质量与态势 - 过去零票务状态服务质量稳定,未来维持稳定态势,预计票务市场take rate维持合理水平 [17] 大麦与淘票票整合 - 合并为超级应用,提升电影票务用户粘性,增强用户体验和消费习惯 [19][20] 电影业务位置原因 - 行业多元化变化、市场环境波动、公司有高增长赛道、电影市场估值偏低 [22][23] 与海外公司关系 - 无直接竞争,合作高于竞争,建立内容端合作模式带来增量 [24] 二手票市场影响 - 中国内地不允许二手票市场,打击黄牛有成效但难清除,大麦确保票不流向黄牛 [25][26] 票务分配策略 - 遵循行业规定,分配部分票给其他平台,不存在垄断风险 [27] 线下演出项目成果与储备 - 2024年取得显著成果,上线约三四十个项目;目前有120多个项目正在制作或筹备 [28] 线下演出内容投资风险 - 风险较低且稳定,FR25财年EBIT为正,未来收入和EBITDA高速增长 [29]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大麦与淘票票合并为超级应用在21号更名发布会上推出 [19] - 2025年春节档《哪吒》几乎占中国电影总收入三分之一 [21] - 国家2023年9月要求主办方将不低于85%票源投放到一手票市场 [25] - 从2023年启动非票业务,FR25财年有5亿元收入来自内容投制类目 [11]
阿里影业20250522
2025-05-22 23:23
纪要涉及的公司 阿里影业(战略转型为虎鲸文娱)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战略转型**:阿里影业改名为虎鲸文娱,战略重心从电影业务转向线下娱乐和演出业务,旨在让市场关注公司新定位,成为全娱乐票务平台型公司 [4][5] - **估值情况**:截至最新收盘,阿里影业市值约 212 亿港币(折合人民币约 195 亿元),当前估值接近 20 倍水平,考虑转型及核心业务高增长潜力,该估值仍具吸引力 [6] - **财务表现**:2024 年处理影视资产致投资亏损约 5 亿港币,加回亏损后归母净利润可达 8.8 亿港币,大麦网贡献 6.3 亿港币,IP 授权业务贡献 2 亿港币,合计占比 95% [2][8] - **发展方向**:未来集中于线下演出和 IP 授权两大核心业务,符合年轻消费群体需求,未来三年将推动公司成长 [7] - **投资价值**:已成功转型为线下娱乐票务平台,主要业务高增长,不到 20 倍市盈率具有投资价值,现在是买入股票好时机 [9] - **线下演出市场** - **市场表现**:疫情后持续高增长,音乐类演出票房同比 2019 年翻倍,2025 年 4 月和五一假期票房分别同比增长 42%和 70%以上,跨城观演需求占比超 60%,观众频次上升驱动未来持续增长 [2][11][12] - **未来展望**:未来三年预计保持 30%以上高增长,大麦购票成功率不到 20%,5000 人以上大型演唱会未满足需求空间至少 1500 亿元 [2][13] - **大麦地位**:在音乐类线下演出市场占约 80%市占率,作为一级代理与艺人经纪团队和场馆对接,有更强资源优势和合规要求 [2][19] - **佣金率差异**:不同艺人票务平台佣金率差异大,顶级艺人约 3%,中腰部艺人可达 10%甚至更高,整体约 5% - 6% [20] - **运营方式**:分为票务代理和演唱会主办两个方向,票务代理占据龙头地位,演唱会主办提高参与度和分账比例 [22] - **IP 业务**:通过阿里鱼平台进行 IP 授权,与欧美头部 IP 公司合作,以保底加佣金形式获收入,2025 年上半财年阿里鱼同比增速 40%,下半财年整体收入增长超 90% [4][23] - **业绩预期**:线下演出大麦业务和 IP 运营预计保持 30%左右同比增速,2024 年归母净利润 8.8 亿元,95%利润来自这两块业务,未来三年有望继续增长 [24] - **电影业务策略**:过去广撒网多捞鱼,现采取保守策略,控制成本投入,释放储备项目,票务平台淘票票市占率 20%,凤凰云智市占率 30%,预计 2025 年略有改善 [28][29]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政策影响**:政府对线下演出市场高度支持,地方政府出台政策增加演唱会密度,鼓励游客观演,推动文旅产业发展,支撑供给端 [17] - **供给端增长**:供给端有增长空间,需更多艺人举办巡回演唱会、增加场次,大麦与顶级场馆合作提高使用频次 [18] - **大麦娱乐战略改革**:2025 年将淘票票电影票务整合到大麦平台,扩大本地演出、文旅演出和体育赛事等市场份额,打造综合性全娱乐演出票务平台 [4][26]
两天,暴涨近60%
证券时报网· 2025-05-21 16:54
公司品牌重塑与股价表现 - 阿里影业拟更名为"大麦娱乐控股有限公司",英文名称变更为"Damai Entertainment Holdings Limited",旨在提升全娱乐生态品牌知名度及重塑策略 [1][3] - 更名与品牌升级伴随阿里大文娱集团更名为"虎鲸文娱集团",新品牌理念强调数智、共生、快乐特质 [1] - 公告发布后股价连续两日大涨,累计涨幅近60%(首日+29.79%,次日+22.95%) [1] 财务业绩表现 - 2024财年收入67.0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归母净利润3.64亿元(+28%),经调整EBITA 8.09亿元(+61%) [3] - 经调整EBITA连续5年盈利,IP衍生业务与大麦票房收入显著增长 [3] - 大麦分部收入20.57亿元,同比暴增236%(上年同期6.13亿元) [4] 大麦业务战略与市场地位 - 大麦作为行业领先演出票务平台,整合虾米音娱、Mailive等内容厂牌,覆盖演唱会、话剧等10余个演出品类 [4] - 实现电影与演出票务双平台合并,强化"买票上大麦"品牌影响力,目标打造综合票务服务平台 [4] - 国际版票务系统支持百万人级高并发购票,GMV连续两年创高增长纪录 [4] - 2023年完成对大麦收购,后者为中国领先现场娱乐综合服务商 [4]
大麦上线“中国旅游日”专题页 可一站式购齐演出和景点门票
环球网· 2025-05-19 14:11
文旅融合新趋势 - 大麦作为文旅部"5·19中国旅游日"唯一官方合作票务平台,推出"乐游中国,唱响山河"专题活动,整合300多座城市近三个月的演出及景点信息,实现一站式购票[1] - 专题活动覆盖演唱会、音乐节、戏剧演出及旅游景点,例如陕西用户可同时购买张韶涵演唱会门票和大唐芙蓉园、兵马俑等景点门票[1] - "跟着演出去旅行"成为新生活方式,2024年5000人以上大型演出票房达296.36亿元,同比增长66%,其中六成以上观众为跨城观演[1] 演出经济带动效应 - 跨城观演推动"票根经济"发展,观众平均多停留一天,带动交通、住宿、餐饮、景区等消费[2] - 华晨宇烟台演唱会跨省观众占比88.1%,带动养马岛景区游客30.2万人次(+26.8%),拉动消费1.6亿元[2] - 大型演出已成为城市发展新引擎,六成以上订单产生于演出结束后,如北京上海观众常同步购买迪士尼或环球影城门票[2] 平台业务拓展 - 大麦2024年12月起试点景点门票业务,首批覆盖8个演出资源丰富城市,2025年实现全国推广[2] - 平台正挖掘更多城市优质景点资源,旨在为跨城观众提供更丰富的"演出+旅游"一体化服务[2]
年轻人,爱上「拼好假」
36氪· 2025-05-16 07:48
旅游行业趋势 - 五一假期国内出游人次达3.14亿 同比增长6.4% [5] - 跨市住宿订单占比突破80% 连住两日及以上用户比例达20% [3] - 出境游商品预订量持续增长 冰岛等小众目的地预订量同比增超170% [6] 消费行为变化 - 小城旅游商品预订量同比平均增长超100% 200元以下酒店占比达50% [5][6] - 全国人均租车消费同比增长24% 平均租车时长延长至4天 [8] - 亲子游需求激增 平遥古城门票订单翻倍 应县木塔门票增长175% [10] 新兴旅游模式 - "机票+落地自驾"成为新标配 异地自驾订单占比85% [8] - 海滨城市订单暴涨 晋江增长328% 海口增长133% [12] - 户外运动话题浏览量显著 徒步话题达27.8亿 浮潜4.3亿 [13] 文化娱乐联动 - 大型演出观众超200万人次 票房收入12.12亿元 [18] - 二次元展会密集举办 《明日方舟》音乐会吸引24.5万线上关注 [20] - "音乐演出+文旅"模式兴起 北京观演订单增长20% [18][20]
第三届“爱在5月”南京文旅消费促进活动启幕 我市推出“跟着演出(赛事)游南京”三重优惠大礼
南京日报· 2025-05-12 10:41
文旅消费促进活动 - 南京推出"跟着演出游江苏"暨第三届"爱在5月"文旅消费促进活动 提供景区景点 住宿餐饮 商场购物三重优惠 [1] - 活动针对购买大型演出和体育赛事门票的观众 凭票据可享受优惠 覆盖5000人以上大型演出或赛事 [2] - 第一期优惠活动从5月9日至8月31日 后续将视情况延长周期并扩大参与面 [3] 演出市场数据 - 2024年南京演出场次达12890场 观众144万人次 票房约19亿元 大型演出98场 外地观众占比超70% [1] - 南京在大型演唱会及专业剧场观演用户排行榜中均位列全国前十 [1] - 5月至6月南京举办张学友 周深 莫文蔚等歌手大型演唱会及风暴电音节等共5项8场活动 [2] 优惠活动细节 - 首批参与主体包括30家景区景点 80家餐饮门店 20家购物中心 70家宾馆酒店 [3] - 优惠适用于观演当日及前后一周 观众可通过"莫愁旅游"公众号或短信链接获取详细信息 [3] - 市外观众抵宁后将收到含优惠活动链接的短信 [3] 文旅融合举措 - 推出8条漫游南京精品线路 涵盖滨江文艺 市井生活 栖霞怀古等主题 [4] - 发布校地合作成果如牛首山青春戏剧季 校园青春版《牡丹亭》等 [4] - 聘请10名"南京文旅大学生推荐官" 吸引年轻群体关注 [4] 演出及文旅项目 - 发布江苏省内20余场重磅演出资讯 涵盖流行 国风 古典等类型 [4] - 5-6月南京推出100余场文旅项目 包括剧场演出 展览展陈 文创市集等 [4]
退改票更合理、个人信息保护更严格 《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票务服务要求》团体标准发布
扬子晚报网· 2025-04-27 16:36
行业规范发布 - 江苏省消保委联合中国标协安全健康消费工作委员会发布《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票务服务要求》团体标准 该标准于2025年4月24日发布并实施[1][3] - 标准针对5000人以上的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 旨在解决消费者投诉集中的问题 包括退票政策不合理 虚假宣传 观演体验差等[4] - 标准覆盖演出全流程 重点规范信息披露 宣传销售 退票改票 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4] 行业问题分析 - 文娱演出市场投诉案件增加 主要问题包括退票政策"一刀切" 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 演出时长缩水 "柱子票"影响观演体验等[4] - 票务平台存在义务落实不完善 二级市场不规范 协议内部不公平格式条款等问题[4] - 江苏省消保委通过约谈企业 建言献策 制定团体标准等多举措推动行业规范[4] 标准核心内容 - 信息披露透明化:要求公布演出内容 票价区间 退改政策 可售门票总数 座位区域分类等关键信息[5] - 退票改票合理化:制定阶梯退票政策 退票条件应公允折算 不得滥用"实名制"规则加重消费者责任[5] - 个人信息保护:遵循"最低限度"和"非必要不获取"原则 未经同意不得将信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5] 行业影响 - 标准旨在推动行业从"流量驱动"向"质量驱动"转型 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规范[5] - 通过规范市场秩序 激发公众参与意愿 释放文化消费潜力[5] - 江苏省消保委将持续关注标准实施情况[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