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演出票务
icon
搜索文档
猫眼娱乐预计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约10.6%-15.2%至24亿-25亿元
智通财经· 2025-08-08 19:20
财务表现 - 公司预计2025年上半年收入24亿元至25亿元,较2024年同期21.71亿元增长10.6%至15.2% [1] - 公司预计2025年上半年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1.60亿元至2亿元,较2024年同期2.85亿元下降29.8%至43.8% [1] 盈利下降原因 - 2025年上半年春节档票房增长22.91%至292.31亿元,但3-6月票房同比下降33.68%至67.71亿元导致市场遇冷 [2] - 公司报告期内主控宣传/发行24部影片创历史新高,但部分影片票房不及预期影响娱乐内容服务业务盈利 [2] - 电影大盘线上出票量同比增长17.05%,线下演出市场热度高且投入增加,平台运营成本上升导致基础设施和票务系统成本大幅增长 [2] 业务发展 - 截至2025年8月7日暑期档票房超76亿元,全年累计票房达349.94亿元 [3] - 公司主控多部暑期档影片如《长安的荔枝》《罗小黑战记2》等取得优异口碑和票房 [3] - 公司已定档《奇遇》《有朵云像你》等影片,另有《飞驰人生3》《怒火漫延》等多部影片在推进中 [3] - 公司为张学友、周杰伦等艺人演唱会提供票务服务,2025年下半年将继续服务五月天、张艺兴等艺人演唱会及KPL赛事 [3] - 公司积极发展IP业务新业态,在IP储备、运营、渠道建设等方面进行早期布局,2025年下半年将持续发力 [3]
演唱会投诉量逐月攀升 退款问题是投诉焦点
北京商报· 2025-08-06 17:44
演唱会票务投诉情况 - 2025年上半年全国消协受理消费者投诉995971件 同比增长27.23% [1] - 演唱会相关投诉中退款诉求占比超过90% [1] - 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4.52亿元 接待消费者来访和咨询33万人次 [1] 消费者反映的主要问题 - 退票规则不合理 包括平台单方规定不可退票或提前一个月禁止退票 [1] - 退票手续费过高 消费者因个人原因或重复购票时被扣除高额费用 [1] - 演唱会主办方临时单方取消演出不承担违约责任 [1] 行业规范建议 - 建议主管部门制定演出行业退票管理办法 对退票时间节点和手续费比例作出统一规定 [2] - 售票平台应在购票环节显著标注退票政策 设定阶梯式退票手续费标准 [2] - 避免设置一律不退等不合理规则 优化退票退款政策以提升消费者满意度 [2]
中消协:上半年演唱会相关投诉量持续攀升,退款诉求占比超九成
新京报· 2025-08-06 16:25
演唱会票务投诉分析 - 2025年上半年演唱会相关投诉量持续攀升 其中退款诉求占比超过90% [1] - 消费者反映问题主要集中在退票规则不合理 手续费过高 主办方违约三个方面 [1] - 典型案例显示购票几分钟内申请退款仍被收取30%(948元)手续费 与演出尚有27天 [2] 票务平台运营问题 - 平台单方规定"不可退票"或提前一个月禁止退票等不合理规则 [1] - 未能有效识别重复购票 购票过程缺乏明确提示 涉嫌信息不透明 [2] - 在未出票 无实际损耗情况下仍高额扣费 涉嫌不当得利 [2] 行业规范建议 - 建议主管部门制定统一退票管理办法 规范时间节点 手续费比例等事项 [3] - 售票平台应显著标注退票政策 设定阶梯式手续费标准 [3] - 应避免设置"一律不退"等不合理规则 优化退票退款政策 [3]
“退票难、卖假票” 演出票务纠纷频发 法院出手!
央视网· 2025-08-01 00:08
演出票务市场现状 - 国内演出市场持续火热 大型演唱会 热门话剧 音乐节等演出场次增多 但门票紧俏 一票难求现象突出[1] - 消费者经常遭遇退票难问题 票务机构常通过复杂格式条款限制退票 甚至存在售卖假票情况[1] 票务平台违约案例 - 某科技公司未按约定邮寄实体票 单方面变更取票方式为现场取票 导致消费者错过音乐节活动[2][3][5] - 平台以"概不退换"条款拒绝退款 但法院认定该条款无效 判决退还158元票款并支付资金占用利息[5][6][9] 演出票务退票规则 - 演出票务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七天无理由退货"规定 平台"概不退款"条款明显违规[10][11] - 文化和旅游部与公安部要求建立大型演出活动梯次退票机制 设定合理退票收费标准[13] - 根据活动特性实行差异化退票政策 演唱会可采用阶梯式退票 电影票等则不应"一刀切"概不退款[13] 票务欺诈案例 - 某票务公司售卖假票 演唱会当日持票人无法入场 系统显示无持票人信息[14][15] - 法院认定票务公司构成欺诈 判决退还门票价款7140元 并支付三倍赔偿金18280元(已抵扣机票赔付3140元)[15][17] 平台免责条款效力 - 票务公司"配票失败不担责"的单方声明不能当然免责 需与消费者达成真实意思表示[18][19] - 免责条款未尽特别提示义务的 属于无效霸王条款 不能免除商家责任[19] 票务销售渠道分析 - 官方平台购票与第三方票务公司销售并存 第三方平台可能存在不法商家虚假承诺售票[21] - 消费者需通过正规渠道购票 并向主办方验证票证真伪 避免错失购买渠道[19][21]
别被演唱会“内部票”钓鱼了
经济日报· 2025-07-30 06:11
演唱会票务市场现状 - 暑期演唱会市场持续火爆 热门场次一票难求 [1] - 诈骗分子利用歌迷求票心理实施精准诈骗 涉票务案件高发 [1] - 门票通常作为诈骗幌子 通过社交平台退票信息主动联系受害人 [1] 票务管理机制发展 - 演唱会管理机制不断完善 门票多采用实名制 [1] - 各地严厉打击内鬼和黄牛扰乱市场行为 [1] - 所谓内部渠道和内部票多不可信 [1] 防诈骗关键措施 - 认准官方平台购票 拒绝声称有内部渠道的卖家或个人转售 [1] - 需加强票务平台实名制监管 严打黄牛技术刷票 [1] - 推行电子票防伪系统 建立黑名单共享机制 [1] - 普及官方购票渠道 提升诈骗识别能力 [1] - 多管齐下压缩诈骗空间 维护市场秩序 [1]
刘斅:演出“破圈”带动文旅融合,一张门票撬动多场景消费
新京报· 2025-07-17 13:40
演出市场发展趋势 - 演出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近两年演出数量翻倍增长,大部分用户为首次观看演唱会的新客群 [2] - 消费者更愿意为"沉浸式体验"付费,甚至为一场演出专程前往一座城市,反映消费市场结构性变革 [2] - 行业高频词汇"跨界协同"凸显多场景联动趋势,文旅联动经济效益显著,一张门票可撬动多场景消费 [3] 供给层面创新 - 演出行业涌现多种创新模式:歌手举办日出演唱会打破时间限制,流量歌手跨界创作音乐剧 [2] - 城市层面创新突出,部分城市将演唱会门票升级为"城市通行证",观众可凭票免费游览当地景点 [2] 营销层面突破 - 通过互联网平台宣发实现传统行业触达新客群,"破圈"形成舆论影响力后市场增长具有持续性 [2] - 票务平台通过优化购票体验、完善服务、降低价格及营销活动吸引更多人现场观演 [3] 技术驱动与行业竞争 - AI技术重构消费决策模式,加速行业竞争新陈代谢,但行业整体仍保持增长态势 [3] - 行业需聚焦基础服务与产品环节的优化,超越用户期待后再探索跨行业融合与互相赋能 [3]
4万人演唱会带动4500万消费,“演唱会经济”带火地方文旅?
36氪· 2025-07-09 08:28
行业数据与趋势 - 2025年5月国内总演出场次达330场,同比增长20.9%,观众达448.4万人次,同比增长23.2%,票房总收入33.33亿元,较2024年同期小幅增长 [1] - 音乐节数量、观众人次、票房同比增幅达40%左右,预计6月数据将高于5月 [1] - 2024年全球现场音乐产业收入增长至351亿美元,连续两年增长,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11] - 大型演唱会购票观众中35岁及以上人群占比21.6%,同比增长2%,青少年群体占比3.6%,女性观众占比66.1% [9] 市场需求与消费行为 - 明星歌手如孙燕姿、王力宏、林俊杰等"青春回忆"演唱会号召力强,热门场次"秒没"成为常态 [3][4] - 消费者抢票难度升级,黄牛票溢价达3-5倍,孙燕姿内场票号称"内场两万" [4] - 疫情后"情绪消费"爆发,年轻人更关注即时情绪价值满足,传统大件消费被抛弃 [9] - 跨城观演趋势明显,五月天北京演唱会66%观众为跨城观演,周杰伦三亚演唱会82%观众来自岛外 [14] 公司动态与市场格局 - 阿里影业更名为大麦娱乐,现场娱乐板块收入增速超70%,头部演唱会覆盖率接近100% [11] - 票务平台纠纷频发,猫眼因周杰伦演唱会"回流票"误操作道歉,大麦单方面取消易烊千玺演唱会引发法律纠纷 [7] - 宝能与猫眼因利益冲突导致合作纠纷,可能涉及另一票务平台猫眼 [7] 文旅融合与经济效益 - 演唱会带动文旅消费,周杰伦三亚演唱会3天带动综合消费11亿元,南宁演唱会拉动经济效益超10亿元 [14][15] - 演唱会门票消费对当地消费拉动比达1:4.8,超4万人演唱会平均带动周边消费4500万元 [15] - 城市推出"演唱会+文旅"政策,如北京朝阳公园五月天主题装置、北海公园任贤齐公仔等,强化粉丝情感记忆 [12][14] - 刀郎武汉演唱会前周边酒店预订量增幅550%,西安TFBOYS演唱会带来酒店订单50倍增幅 [15]
大麦娱乐(01060.HK):\"演艺+IP\"双引擎 重构线下娱乐新基建
格隆汇· 2025-07-03 18:25
公司概况 - 大麦娱乐是国内领先的全产业链现实娱乐平台,业务涵盖内容制作、宣传发行、IP衍生授权、商业运营、票务管理及互联网数据服务 [1] - 公司电影业务累计参与300余部电影的出品发行和推广,演出业务覆盖全品类现实娱乐票务类型 [1] - 阿里巴巴集团为公司控股股东,管理层具备丰富互联网行业经验且参与持股 [1] - 2023年起架构调整激活组织活力,规模效应显著推动增长进入快车道 [1] IP业务分析 - 中国IP行业规模达千亿级别且增速快潜力大,商品授权为主要模式,单位授权金可撬动25倍以上商品GMV [2] - 中国人均IP商品零售消费占可支配收入比例不足日本1/4、美国1/5,行业增长空间显著 [2] - 阿里鱼作为中国最大IP授权代理平台,已与三丽鸥等达成主授权协议,未来将向上游拓展头部IP授权,向下游强化2C业务布局 [2] - 阿里鱼核心竞争优势包括海量客户资源、大数据匹配能力、联合营销体系及自动追踪结算系统 [2] 演出业务分析 - 2024年全国线下演出票房达579亿元,其中大型演出占比过半,行业呈现量价齐升趋势 [2] - 大型演出通过人均票房提升驱动"价增",旅游演艺等通过观演人数增长驱动"量增" [2] - 演出经济具备显著溢出效应,有望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 [3] - 大麦票务市占率领先,演唱会头部项目覆盖率近100%,未来将向海外市场延伸并拓展体育赛事、脱口秀等新品类 [3] - 公司竞争优势体现在票务分成占比较低,技术及现场服务等新基建构成核心护城河 [3] 财务预测 - 预计FY26-28年总收入分别为78 91/95 34/116 83亿元,同比增速18%/21%/23% [3] - 同期经调整EBITA预计为10 12/14 98/21 33亿元,同比增速25%/48%/42% [3]
央行新规8月起现金购超10万黄金需上报,猫眼误放周杰伦门票致歉
36氪· 2025-07-02 20:39
央行新规与黄金珠宝行业监管 - 央行规定2025年8月1日起贵金属和宝石单笔或日累计现金交易超10万元需上报大额交易报告[3] 3C认证趋严对行业影响 - 3C认证流程加强现场抽检 完成认证需2万-3万元且耗时至少3个月[4] - 华强北禁售无3C认证充电宝 商家正清理库存[6] 消费电子与科技动态 - 苹果iPhone17Air渲染图曝光 主打超薄设计[6] - 折叠iPhone进入P1原型开发阶段[1] - Switch2被曝存在过热和噪音问题[1] 文娱与票务事件 - 猫眼误放周杰伦演唱会回流票 补偿用户200元代金券[5] 企业动态与监管处罚 - 鼠头鸭脖涉事公司决议解散 此前因违法被罚10万元[6] - 多家中介机构仍进行私募壳交易 牌照报价60万元[1] - 盗版LABUBU商品泛滥 商家称生意难做[1] 其他行业相关要闻 - 白云机场充电宝寄存收费20元/天 与行李寄存标准一致[1] - 干部违规审批项目但节省200万 获容错免责并晋升[1]
大麦娱乐(01060):首次覆盖:"演艺+IP"双引擎,重构线下娱乐新基建
中泰证券· 2025-07-02 15:47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买入(首次)[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大麦娱乐是国内领先的全产业链现实娱乐平台,“演艺 + IP”双引擎发展,23 年起架构调整激活组织活力,增长进入快车道,规模效应明显。预计 FY26 - 28 实现总收入 78.91/95.34/116.83 亿元,同比 +18%/+21%/+23%;实现经调整 EBITA 为 10.12/14.98/21.33 亿元,同比 +25%/+48%/+42%。公司系演出及 IP 转授权领域龙头而当前估值具备性价比,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大麦娱乐:国内领先的全产业链现实娱乐平台 - 大麦娱乐是从事内容制作、宣传和发行等业务的投资控股公司,通过内容、票务及科技平台、知识产权(IP)衍生品及其他业务三个分部开展业务。旗下电影业务参与 300 余部电影出品发行推广,演出业务覆盖全品类现实娱乐票务类型[11] - 公司发展分三个阶段:2014 - 2017 年业务整合与初拓展;2018 - 2021 年全产业链布局与 IP 深化;2021 年至今“内容 + 科技”双轮驱动[12][13] - 阿里巴巴集团系控股股东,管理层参与持股。2023 年架构调整激活组织活力,管理层互联网行业经验丰富[14][16] - F2023、F2024、F2025 年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35.0 亿元、50.4 亿元、67.0 亿元,FY24、FY25 同比分别 +44%、+33%;经调整 EBITA 分别为 3.1 亿元、5.0 亿元、8.1 亿元,FY24、FY25 同比分别 +61%、+61%;毛利率分别为 32%、40%、37%,FY24、FY25 同比分别 +8pcts、-3pcts;经调整 EBITA Margin 分别为 9%、10%、12%,FY24、FY25 同比分别 +1pcts、+2pcts[21] IP:蓝海市场细分龙头,上下游双向延展 - IP 行业参与方为授权商和被授权商,授权方式多样。中国 IP 行业千亿规模,增速快,潜力大,商品授权是主要模式,单位授权金能“撬动”25 倍以上商品 GMV,对标美日仍有较大增长空间[30][31][35] - 阿里鱼是中国最大的 IP 授权代理平台,与三丽鸥等达成主授权协议,IP 矩阵丰富。未来向上游获取更多头部 IP 授权,深化签约 IP 合作;向下游强化 IP 运营,布局 2C 业务。具备海量客户、大数据匹配、联合营销、自动追踪结算等竞争优势[40][42][54] 演出:量价齐升空间广阔,大麦占据半壁江山 - 2024 年全国线下演出票房达 579 亿元,大型演出占比过半。量价齐升逻辑顺畅,政策助力行业扩容,演出经济具备溢出效益[61][62] - 大麦深度整合阿里系资源,全链路布局内容、场馆、票务三大现场娱乐领域,票务市占显著领先,演唱会头部项目覆盖率近 100%。未来大型演出向海外市场延伸,国内市场进行多品类拓展。以技术和现场服务为代表的新基建构筑护城河,票务平台分成在大型演出收入分成中占比较小,主办方更注重综合服务能力[67][70][73] 盈利预测与估值 - 电影投资制作与宣发预计 FY26 - 28 营收增速为 -5%/-5%/-5%,经营利润率稳中有升;剧集制作预计 FY26 - 28 营收维持 FY25 水平,经营利润率保持在 5.1%;大麦预计 FY26 - 28 营收增速为 15.6%/13%/12%,经营利润率保持在 59.8%;IP 衍生业务预计 FY26 - 28 营收增速为 70%/60%/50%,经营利润率稳中有升[75] - 选取猫眼娱乐、泡泡玛特、上海电影、阅文集团作为可比公司,可比公司 25 年动态 PE 中位数为 39x。公司系演出及 IP 转授权领域龙头而当前估值具备性价比,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