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服务业
搜索文档
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施工图”出炉 明确11项重点任务
四川日报· 2025-10-21 14:16
《实施方案》明确了研究开发服务、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概念验证和中试熟化服务、企业孵化服务 等11项重点任务。除了提供更加系统化、专业化的服务,重点任务还将推动科技服务业"智改、数转、 网联"。《实施方案》提到,将健全全省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增强数据管理、算力、软件开发、系 统运维、网络安全等专业化服务供给。同时,还将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行动,争创国家级制造业数字 化转型促进中心,建设全省一站式、全流程、智能化智改数转赋能平台。(记者 高杲)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规模快速增长、质效全面提 升、重点领域加快突破,规模以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2500亿元;培育20家综合实力强 的科技服务机构,培训取证的技术经理人达到9000人次,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技术经理人达到400人, 共享大型科研仪器设备1万台(套)以上,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规模超过3200亿元,技术合同成交 额超过3500亿元。到2030年,科技服务业成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引擎,培育壮大一批 科技服务领军机构,科技服务业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 ...
中国外商投资报告2025-商务部
搜狐财经· 2025-10-10 19:25
文章核心观点 - 2024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下降11% 但中国实际使用外资1162.4亿美元 保持发展中经济体最大引资国地位[1][25] - 外商投资展现强韧性 新设企业5.9万家增长9.9% 再投资金额1622.8亿元增长15%[1][32][33] - 中国持续推进高水平开放 通过降低市场准入、维护公平竞争等政策提升外资吸引力[1][10] 外商投资总体情况 - 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连续两年两位数下滑 2024年下降11%[1][25] - 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62.4亿美元 折合人民币8262.5亿元[25] - 外商在华再投资金额1622.8亿元 同比增长15% 西部地区再投资增速达60.6%[1][32] - 全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5.9万家 同比增长9.9% 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达123.9万家[1][33][34] 利用外资产业结构 - 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311.2亿美元 占比26.8% 较2020年提高5.3个百分点[1][37] - 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135.1亿美元 占制造业外资比重43.4% 同比提高3.7个百分点[1][46] - 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822.4亿美元 占比70.8% 生产性服务业占比58.8%[1][47] - 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57.9% 咨询与调查服务增长99.9%[49][50] 投资来源地与研发布局 - 亚洲十国/地区实际使用外资991.6亿美元 占比85.3% 新加坡连续12年居首[1][52][56] - 欧盟对华投资68.2亿美元 北美对华投资46.7亿美元[52] - 外资研发中心加速布局 上海新认定30家累计591家 北京新认定超110家累计221家[1][51] 重点行业发展 - 健康产业规模11.5-12万亿元 外资加码且产学研合作深化[2] - 新能源汽车产量1288.8万辆 外资企业深度融入供应链[2] - 人工智能产业规模2697亿元 应用场景拓展 国际资本关注[2] - 科技服务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 外资研发投入和专利申请占比稳定[2] 政策与展望 - 2024-2025年出台多部政策 从降低市场准入、维护公平竞争等五方面发力[1] - 制造业外资准入清零 试点开放增值电信和医疗领域 优化资本市场开放[1] - 中国在要素成本、生产效率、基础设施、营商环境上具优势 服务业开放水平提升[2]
五个全球前列、五个创新领先,北京已成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6 13:29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果 -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大幅提升 已成为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 [1] - "十四五"期间累计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1105项重点项目和重大任务落地 [3] - 展望"十五五" 将加快建设全球重要科学策源地、未来产业引领地、开放创新核心枢纽 [5] 研发投入与科研实力 -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6%左右 位居全球创新城市前列 [3] - 连续8年蝉联《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榜首 [3] - "三城一区"集中了本市近三成的企业和六成的研发人员、研发经费 [4] 产业发展与集群效应 - 2024年北京高技术产业增加值1.49万亿元 较2020年增长56.9% [3] - 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等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3] - 已形成智能制造与装备、人工智能等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3] - 重点培育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23个未来产业 [3] 人工智能与前沿技术 - 在打造"人工智能第一城"过程中诞生原生多模态世界模型等重大原创成果 [3] - 豆包、智谱、kimi等标杆模型性能稳居全球第一梯队 [3] - 北京已累计备案上线大模型159款 数量持续领跑全国 [3] 医药健康与商业航天 - 北京医药健康协同创新三年行动计划滚动实施 [4] - 创新医疗器械、人工智能三类医疗器械获批上市数量全国第一 [4] - 在商业航天领域已形成运载火箭、卫星制造、地面站及终端设备、卫星应用服务全产业链 [4] 中关村与创新生态 - "十四五"期间中关村先行先试24项重大改革措施全面落地 [4] - 中关村以不到4%的土地 贡献了本市约三分之一的GDP [4] - 每天有300多家科技企业在北京诞生 [5] - 在全球40个领先创业生态系统中 北京位列亚洲首位、全球前列 [5] 创新孵化与成果转化 - 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成为全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4] - 依托科技设施技术优势累计服务成果转化项目187个 [4] - 本市建设30家标杆孵化器 以超前模式与专业能力重塑科技企业孵化生态 [5]
1-8月,济南科技服务业营收达374.4亿元
齐鲁晚报网· 2025-09-24 13:28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见习记者冯子芯 "育主体"壮大创新创业生力军。推动龙头骨干企业通过业务裂变、产业孵化等方式,带动上下游协同创新。实施更加精准的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强 化政策供给,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搭平台"提升孵化载体质量能级。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载体高质量发展,围绕重点产业链群培育专业化孵化平台,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孵化器。吸引龙 头企业、头部机构参与孵化器运营,建设公共服务、检验检测及中试平台,不断提升运营水平。 "促转化"破除科技成果转化壁垒。深化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改革,扩大"先投后股"试点范围,做强概念验证和中试转化平台。壮大技术经理人队伍,提升专 业服务能力,举办更多精准高效的技术供需对接活动。 "聚要素"注入创新创业活水。深入实施"海右英才"等人才工程,优化"1+N"人才孵化矩阵。用好多层次资本市场和政府引导基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 早、投小、投硬科技。探索设立更多面向初创企业的专项信贷产品。 "优环境"厚植创新创业沃土。持续推进科技政策与产业、财税、金融、人才政策协同联动,形成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合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 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社 ...
数智引擎驱动科技服务新范式 上海杨浦区科技企业矩阵培育计划发布
证券时报网· 2025-09-24 12:48
论坛核心内容 - 论坛主题为数智引擎驱动科技服务新范式,围绕数智经济时代科技服务业的转型方向、创新模式与发展路径进行深度研讨 [1] 杨浦区科技企业培育政策 - 发布《杨浦区科技企业矩阵培育计划》,构建“四梯度四维度”科技企业培育体系 [1] - 四个企业梯度为“卓越、先锋、新锐、潜力”,通过科技创新政策、科技人才引育、创新平台支撑、完善服务体系四个维度进行精准政策匹配 [1] - 目标是形成从初创到龙头的完整培育链条,打造上海国际科创中心的北部增长极 [1] 政府层面战略与举措 - 上海市科委和杨浦区共同发布《杨“数”浦新质秀带创新区建设方案》,全力推动全域创新 [1] - 杨浦区依托大学大厂资源,做强科技服务业,打造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场景应用到生态集聚的全周期科技服务业 [1] - 工信部火炬中心将重点推进强化数智平台支撑、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深化科技与产业融合等工作 [2] - “上海市科技服务业标准化工作联盟”正式启动,旨在推动科技服务业标准化工作,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2] 行业专家观点与技术趋势 -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颠覆各行各业,科技服务业需加速融合AI技术以实现从经验驱动向数智驱动的范式跃升 [3] - AI技术正从基础对话向推理、行动、创新乃至组织能力快速演进 [3] - 脑机制启发的人工智能算法正推动语言解码、疾病治疗等领域取得突破,数字孪生大脑在精准医疗中有应用前景 [3] - 未来人与智能体的行为、情感融合将重塑社会形态,需加强脑与智能技术的产业转化 [3] - 中国企业出海需依托云计算与AI能力,建议中国科技企业组团出海,实现技术输出与全球化服务能力提升 [3]
“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 北京亮出高质量发展“家底”
中国青年报· 2025-09-19 11:53
经济发展成就 - 2021-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2% 经济增量约1.4万亿元 相当于新增一个海淀区经济总量 [2] - 2024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2万美元 全员劳动生产率44.4万元/人 居各省区市首位 [2] -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水耗 碳排放等多项指标达全国最优水平 [2] 产业结构升级 - 信息服务业成为第一大产业 信息服务业 科技服务业 先进制造业占GDP比重从2020年32.7%提升至2024年38.8% [2] - 每天诞生300多家科技企业 密度超越硅谷 [2] - 拥有独角兽企业115家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35家 均居全国城市首位 [2] 科技创新实力 - 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2400家 约占全国一半 成为"人工智能第一城" [2] - "十四五"以来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2308.7亿元 是"十三五"时期总额近两倍 [1] - 科技成果"蛙跳"现象得到扭转 [1] 区域协同发展 - 京津冀三地经济总量达11.5万亿元 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 [1] - 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 城乡建设用地累计减量150平方公里 [1] - 4000余家北京来源企业在雄安新区扎根创业 [1] 重大项目建设 - "三校一院"交钥匙项目全部开学开诊 城市副中心市级机关搬迁基本完成 [1] - 北京艺术中心 城市图书馆和大运河博物馆成为文化新地标 环球影城成为文旅新名片 [1] - 成功举办冬奥会成为全球唯一"双奥之城" 中轴线申遗成功使世界文化遗产达8处居全球城市首位 [1] 对外贸易发展 - 货物贸易进出口规模连续3年超3.6万亿元 [3] - 服务贸易2021-2024年年均增速达9.4% [3] 营商环境优化 - 迭代出台营商环境改革措施1700余项 非现场监管覆盖率近70% [3] - 经营主体2021-2024年年均增长6.2% 总量达268.6万户 [3] - 深化接诉即办改革 "有困难打12345"成为市民普遍选择 [3] 民生服务改善 - 新增中小学学位超过15万个 建成全市统一预约挂号平台 [3] - 152家医院线上互认检验检查结果 发展养老助餐点2666家覆盖超九成城乡社区 [3] - 450多万名老年人就近解决吃饭问题 提供普惠托位超过3.1万个 [3] - 适龄儿童入园率和普惠园覆盖率均达94% [3]
科技服务业营收、拉动力“双第一” 科技创新成朝阳区新动力
北京商报· 2025-09-12 23:25
经济表现与规模 - 2024年上半年GDP实现4620.1亿元 同比增长5.1% 占全市18.5% [1] - 实际使用外资始终位居全市前列 进出口总额保持全市首位 [1] - 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653.8亿元 2024年上半年完成1295亿元 占全市比重约20% [3] 产业结构与创新驱动 - 信息服务业跃升为全区第二大支柱行业 2024年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合计GDP占比达23.7% [3] - 信息服务业GDP增加值贡献率达32.3% 位居各行业首位 [3] - 上半年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合计占比25.8% 较"十三五"末提升7.2个百分点 增长贡献率超30% [3] - 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规模及拉动力实现全市双第一 [3] - 推行"商务+科技"双轮驱动 聚焦人工智能、数字安全、产业互联网领域 [2] - 打造全国首个数据商务区 建立以数据为核心的新型商务生态体系 [2] 国际化资源集聚 - 汇聚近100%外国驻华使馆 90%外国驻京新闻媒体 80%国际组织和国际商会 70%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65%外资金融机构 [1] - 设立国际融商服务中心和外资综合服务站 建立北京市首个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 [1] - 外籍工作许可、居留许可等70个事项可一站办理 打造全国首个"入境消费友好型商圈" [1] 消费业态与空间布局 - 构建"一纵一横一核"消费版图:纵贯地铁14号线商业带 横跨亮马河文化经济带 建设CBD×三里屯国际消费体验区 [4] - "十四五"以来京东MALL、太古里西区等31个商业设施亮相 规划建设万象城、INS新乐园、太古坊等特色地标 [4] - 高品质商圈和"夜京城"地标数量占全市近一半 [4] - 茶馆、咖啡馆、米其林餐厅、黑珍珠餐厅分别占全市30%、50%、60%、70% [4] - 首店及新消费品牌孵化基地均占全市50% [4] 创新成果与人才储备 - 五年形成87项改革创新实践案例 其中15项全国复制推广 9项全市复制推广 [2] - 连续十三年举办朝阳国际人才创业大会 人才资源总量达156万人 占全市20% [2] - 未来五年预计新增170余万平方米高品质产业空间 [2] 文商旅体融合发展 - 依托近百家影院和演艺新空间 13处奥运及大型体育场馆 实施"文旅+百业"八项政策 [4] - 打造国际灯光节、茶香文化节、亮马河醒春启航、金盏速度节等标志性活动 [4] - 演艺、票根、水岸、假日经济发展提速 形成文化"出海"新范式 [4]
2025服贸会 | 科技服务业营收、拉动力“双第一” 科技创新成朝阳区新动力
北京商报· 2025-09-12 22:42
经济表现与规模 - 2024年上半年GDP实现4620.1亿元 同比增长5.1% 占全市18.5% [1] - 实际使用外资居全市前列 进出口总额保持全市首位 [1]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23年完成2653.8亿元 2024年上半年达1295亿元 占全市20% [3] 产业结构与创新驱动 - 信息服务业与科技服务业合计GDP占比达23.7% 信息服务业成为第二大支柱行业 [3] - 信息服务业GDP增加值贡献率32.3% 位居各行业首位 [3] - 推行"商务+科技"双轮驱动 聚焦人工智能/数字安全/产业互联网领域 [2] - 打造全国首个数据商务区 建立新型商务生态体系 [2] - 五年来形成87项改革创新案例 其中15项全国复制推广 9项全市复制推广 [2] 国际化资源集聚 - 集聚近100%外国驻华使馆 90%外国驻京媒体 80%国际组织 70%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65%外资金融机构 [1] - 设立国际融商服务中心 外资综合服务站 建立北京市首个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 [1] - 外籍工作许可/居留许可等70个事项可一站办理 打造全国首个"入境消费友好型商圈" [1] 消费生态建设 - 构建"一纵一横一核"消费版图:地铁14号线商业带/亮马河文化经济带/CBD×三里屯国际消费体验区 [4] - "十四五"以来新增31个商业设施 包括京东MALL/太古里西区 规划建设万象城/INS新乐园/太古坊 [4] - 茶馆/咖啡馆/米其林餐厅/黑珍珠餐厅分别占全市30%/50%/60%/70% [4] - 首店/新消费品牌孵化基地均占全市50% 泡泡玛特等潮玩品牌形成文化出海新范式 [4] 人才与空间资源 - 人才资源总量达156万人 占全市20% [2] - 连续十三年举办朝阳国际人才创业大会 打造高品质国际人才社区 [2] - 未来五年预计新增170余万平方米高品质产业空间 [2] 文商旅体融合 - 依托近百家影院/演艺空间/13处奥运体育场馆 实施"文旅+百业"八项政策 [4] - 打造国际灯光节/茶香文化节/亮马河醒春启航/金盏速度节等标志性活动 [4] - 高品质商圈和"夜京城"地标数量占全市近一半 [4]
为企业配备服务管家,朝阳区“凤鸣计划”5年助推22家企业上市
搜狐财经· 2025-09-12 15:53
新京报讯(记者吴婷婷)为高成长性企业配备"一对一"服务管家、量身定制"成长包",帮助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截至今年,朝阳区"凤鸣计划"推出5 年来,已培育出22家上市企业、4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朝阳区企业镁佳科技的工程师正在进行车驾智能的研发。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自从搬到朝阳区后,我们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业绩几乎每年都会翻倍。"天创信用CEO李文贤介绍,刚搬到朝阳区时,企业缺乏资金,朝阳区政府给 企业推荐了很多银行,帮助企业获得第一笔贷款。当年,该企业还依托朝阳区数据要素综合服务平台获批1000万元授信额度,为后续发展储备了资金保障。 朝阳区还为入选"凤鸣计划"的企业配备专属管家,每次有新的惠企政策出台,管家都会第一时间推送给企业,并配上政策解读和申报指导。 如何认定凤鸣企业?朝阳区研究形成了筛选入库评价体系,主要围绕企业经营实力、市场认可程度、科技创新能力、获奖及合规情况等四个维度,进行综合 评价。首批凤鸣企业在行业上重点选取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科技服务业等十大高精尖产业,以及文化科技、新消费、新金融等具有朝阳特色的融合 业态。 记者了解到,2020年9月"凤鸣计划"出台以来,该 ...
朝阳区“两区”建设以来新设外企2398家,占全市28.4%
新京报· 2025-09-10 20:20
政策创新与制度成果 - 推动150余项先行先试改革试点政策实施 [1] - 累计形成87项制度创新成果 [1] - 15项原创性改革举措全国复制推广 9项全市复制推广 数量均居全市首位 [1] 外资企业与金融业发展 - 累计新设外资企业2398家 占全市总量28.4% [1] - 金融机构总数突破1800家 其中外资(合资)机构近400家 占全市65% [1] - 自贸试验区落地16家自贸专营银行及全市首家专营证券、保险机构 [1] - 2024年上半年金融业增加值877.1亿元 同比增长14.1% [1] 商务服务业建设 - 成立人力资源服务出口联盟支持机构国际化发展 [2] - 建设北京国际商事仲裁中心核心承载区 组建法律人才库 [2] - 集聚商业服务业机构超5万家 [2] - 2024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6.4% 总量占全市40% [2] 科技创新与数字经济 - 人工智能产业链企业近700家 元宇宙产业链企业超1400家 [2] - 信息服务业跃升为全区第二大支柱行业 [2] - 科技服务业拉动力居全市第一 [2] 重点园区建设 - 自贸区朝阳组团在全市21个重点园区评价中排名第一 [2] - 中关村朝阳园构建"一产业一园区一平台一基金一团队"生态格局 [2] - 围绕细分产业领域推进建设20余个特色园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