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
搜索文档
科技现代化锚定四大“发力点” ——“十五五”科技坐标解读之二
科技日报· 2025-10-30 14:29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 文章核心观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正式发布,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并为未来五年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四方面具体部署 [1] 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 强调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基础研究战略性、前瞻性、体系化布局,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比重,加大长期稳定支持 [2] - 我国科技创新战略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型,原始创新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将发挥关键引领作用 [2] - 在国际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原始创新的战略意义更加凸显,在新型举国体制之下必将涌现出更多原始创新成果 [2] - 明确的科研规划、清晰的目标导向和科学的管理方法等可以加速原始创新,有组织的科研与科学家的自由探索是互补共生的关系 [3]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 强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用产业实践中的问题引导科学研究,再用科研成果反哺产业实践,形成良性循环 [4][5] - 2024年,4059家高校院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达2269.1亿元,同比增长约10%;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过亿元的单位415家,同比增长4.1% [5] - 截至去年底,高校院所共计拥有18248名专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人员 [5] - 需纠正观念偏差,认识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时间,切忌急功近利;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6] - 需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具体举措,加快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加大应用场景建设和开放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6]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 - 将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紧密结合,体现了战略部署的系统性、协同性 [7] -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才能抢占制高点、掌握发展主动权 [7] - 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应更加注重因材施教、强化理论与实践能力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人工智能知识,树立跨学科培养人才理念 [7] - 需建立跨学科合作平台、完善配套体制机制、打造个性化课程体系、建立健全科学评价机制,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7] - 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向产业一线,在产业实践中发现科学问题;教育部门和科技部门要强化协同机制,出台更多政策推动落实 [7] 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 - 对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作出具体部署,包括健全数据要素基础制度,建设开放共享安全的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等 [9] - 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 [9] -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处于从技术突破迈向应用落地的关键时期,智能体是连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键桥梁 [9] - 需坚持科技向善、安全先行,统筹推进智能体的技术突破、场景落地与安全治理 [9] - 未来要不断补齐人工智能在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方面的短板,抢占人工智能应用制高点,以应用场景创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 [10]
美媒:跨国科研合作,中国主导地位增强
环球网资讯· 2025-10-30 07:32
来源:环球时报 美国彭博社10月29日文章,原题:研究显示:中国在全球科学领域正逼近美国领先地位 一项对近600万 篇研究论文的分析显示,在中美科研人员的合作项目中,近半数项目的主导权已掌握在中国科研人员手 中。这项发表于10月28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研究表明,这一趋势凸显中国在制定全球研究议程 方面的影响力正不断提升。 该研究发现,2023年,在中美联合研究项目中,中国本土科研人员担任主导角色的比例达45%,而2010 年这一比例仅为30%。预计到2030年前,在人工智能、半导体、能源及材料科学等战略领域,中国将与 美国在主导地位上实现持平。 这项研究由武汉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以及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研究人员在报 告中写道:"通过聚焦中国科研人员在跨国合作中权力地位的变化,我们的研究视角为观察中国在国际 科学领域日益增强的主导地位提供了一个切入点。"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已不再仅仅是"产出更多科研成 果",而是开始"组织协调全球科研活动"。 当前,美国科研体系正面临数十年来最为严峻的动荡局面,这一研究结论的出炉恰逢其时。美国总统特 朗普推行的大规模预算削减政策,以及联邦科研机构的大规模 ...
不好美国要捧杀了!新研究: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科学领导者
量子位· 2025-10-29 17:30
答案揭晓:中美科技实力大PK,以及得出的结论是—— 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科学领导者 。 一水 发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众号 QbitAI 发表于2024年6月,却在当下登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然后还被硅谷热议了。 究竟是什么论文? 和以往比比论文量、引用数不同,这项研究通过引入机器学习模型,分析了600万份论文的作者署名模式、通讯作者身份、机构影响力等多重 线索,核心评估了 "团队领导者" 这一指标。 研究人员表示,通过关注中国科学家在跨国合作中权力地位的变化: (我们) 为研究中国在国际科学领域中的地位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而且他们还带来了一系列出人意料的发现——截至2023年,中美合作中中国领导者占比升至45%,且预计在2027-2028年达到相同水平。 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在AI、半导体、能源和材料科学等战略领域实现与美国平起平坐的领导地位。 就是说,比人们预想的更快,中国将在科研力量上超越美国了? u1s1,虽然经彭博社报道后,外国网友们都在自嘲:西方科学无可争议的主导地位时代即将终结。 咳咳,究竟是客观结论还是战略"捧杀",还是先来看看论文是如何得出上述结论的吧—— 用AI模型分析600万篇论 ...
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统计师解读2024年中国创新指数
中国新闻网· 2025-10-29 14:22
中国创新指数总体表现 - 2024年中国创新指数达到1742,比2023年增长53% [1] - 指数保持稳步增长态势,表明创新环境持续改善、创新投入继续增加、创新产出较快增长、创新成效稳步提升 [1] - 每万名R&D人员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数和理工类毕业生占适龄人口比重指数增速连续3年超过10% [1] 创新环境 - 2024年创新环境指数为1860,比上年增长49%,该领域5个评价指标指数全部实现增长 [2] - 理工类毕业生占适龄人口比重指数比上年增长108%,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2] - 2024年理工农医类本科及以上毕业生人数达3145万人,比上年增加172万人,占比达到507% [2]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享受加计扣除减免税企业达137万家,比上年增加14万家,增长111% [2] 创新投入 - 2024年创新投入指数为1626,比上年增长51%,该领域4个评价指标指数全部实现增长 [3] - 基础研究经费达25009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占R&D经费比重达到688%,创历史最好水平 [3] - 企业对全社会R&D经费增长贡献率达到771%,是拉动R&D经费增长的主要力量 [3]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为225477亿元,比上年增长75% [3]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303万家企业开展了技术创新活动,占比为606% [3] 创新产出 - 2024年创新产出指数为2158,比上年增长81%,是四个分领域中增长最快的领域 [4] - 发明专利授权数为1045万件,比上年增长135% [4] - 截至2024年底,境内有效发明专利达到4682万件,比上年增长166% [4] - 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978万件,占境内有效发明专利的422%,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4件 [4] - 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994万项,成交总金额68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1%和112% [4]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92万家企业拥有注册商标,比上年增长137%,共拥有注册商标1742万件 [4] 创新成效 - 2024年创新成效指数为1324,比上年增长19% [5] - 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73898元/人,比上年提高49% [6] - “三新”经济增加值为24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7%,占GDP的比重为1801% [6]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35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9%,占营业收入比重为254%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党组召开会议传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科技日报· 2025-10-29 11:38
会议指出,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突出科 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明确提出"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的目标,就"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 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专章部署。这是党中央深刻洞察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科技和经济社会 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做好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目标任务。全委要切实增 强以科技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取得决定性进展夯实根基。 会议强调,全委要迅速行动起来,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推进传达学习、宣传宣讲、教育培训等各 项工作。委党组要坚持率先垂范,在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上做好表率,各基层党组织要以主题党日、党 小组、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研讨等多种形式将全会精神及时传达至全体党员、干部,营造学习全会精神的 浓厚氛围,以更高站位、更严标准、更实举措,在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上走好"第一方阵",真正将学习成 果转化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科技强国建设的强大动力和务实行动。 10月2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召开会议,传达学习党的二 ...
我国科研人员实现“人造太阳”关键核心材料制备
新华社· 2025-10-28 16:48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戎利建研究员团队近日利用自主研发的纯净化制备技术,成功实现了高纯净吨级哈氏合 金的工业化生产,并实现超长超薄金属带材制备,这一新成果为制备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提供了关键基础材料 的自主保障。 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被视为可控核聚变中"超级磁体"的核心材料,缺乏它,便难以制造出能够约束上亿摄氏度 等离子体的强大磁场。用于超导带材生产的金属基带主要采用哈氏合金制造,我国二代高温超导材料的制备和 应用虽然位居国际前列,但到目前为止这种哈氏合金仍然依赖进口,不仅价格昂贵,而且供货时间难以保证。 经科研攻关,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成功熔炼出超纯哈氏合金,材料的纯净度各项指标达到了进口材料水平, 个别指标优于进口材料。 此外,研究团队攻克了基带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成功将哈氏合金轧制成厚度仅0.046毫米、宽度12毫 米、长度超2000米的超长超薄金属基带,基带表面粗糙度小于20纳米,光洁如镜,并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和力 学性能。 目前,由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批量化制备的金属基带已在相关企业开展了验证工作,并成功完成近千米高温 超导带材的规模化制备。目前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已与相关企业达成20吨金属基带供货 ...
列国鉴丨记者观察:庆州,“最能代表韩国的城市”
新华网· 2025-10-28 08:46
会议背景与核心目标 - 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将于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韩国庆州市举行 [1] - 韩国希望借本次会议扩大外交、经济、文化影响力,促进中小企业国际化并推动地方均衡发展 [1] - 韩国各级政府正合力谋划,力争把庆州打造成新的对外合作平台 [1] 庆州的城市定位与优势 - 庆州被誉为没有屋顶的博物馆和最能代表韩国的城市,集聚多种产业 [1][5] - 庆州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城,而且是韩国尖端科技产业集中地,拥有韩国水力原子能公司、月城核电站、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研发基地文武大王科学研究所、质子加速器中心等众多高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 [5] - 庆州自然灾害少、物产丰富,历史上是新罗时期文化贸易交流活跃的国际都市 [6] 会议预期经济影响 - 据大韩商工会议所和德勤咨询公司预测,本次会议将产生大约7.4万亿韩元(约合367亿元人民币)经济收益,创造近2.3万个就业机会 [9] - 会议期间将举办超过200场活动,届时政治和经济界人士等共计约2.4万人将访韩 [9] - 韩国十大贸易伙伴中,有8个是亚太经合组织经济体,2024年韩国贸易出口约73%流向亚太经合组织经济体 [9] 历史机遇与长期规划 - 2005年釜山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成为城市品牌和旅游业飞跃的契机,此次会议也将给庆州带来巨大机遇 [9] - 庆州市拟在会议结束后常设庆州世界历史文化论坛,并大力吸引外国游客、扩大跨国企业交流、展示尖端产业并加强招商引资 [9] - 庆州曾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五次教育部长会议、第七届世界水论坛、第十四届世界遗产城市组织大会等活动,具备举办大型国际会议的条件和经验 [5]
走近大国重器丨地下700米捕捉“幽灵粒子”探访超大规模超高精度中微子大科学装置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10-27 08:26
项目概况与里程碑 - 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于2025年8月26日成功完成2万吨液体闪烁体灌注,正式运行取数,标志着我国中微子探索进入新阶段[3] - 该项目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具有超高精度的液体闪烁体型中微子大科学装置,也是首个已建成的新一代大型中微子实验装置[3] - 实验装置位于广东江门开平市打石山地下700米深处,设计使用寿命可达30年[4][17] 科学目标与研究意义 - 项目首要科学目标是测量中微子质量顺序,并以更高精度测量中微子振荡参数[4] - 实验还将涉足超新星中微子、地球中微子、太阳中微子等研究,后期可升级为世界最灵敏的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实验,以探测中微子绝对质量[4][17] - 对中微子质量顺序的测定不受地球物质效应和其他未知中微子振荡参数影响,将显著提高6个中微子振荡参数中3个参数的精度[13] 技术规格与性能指标 - 中心探测器装有2万吨液体闪烁体,体积是此前“世界最大”的20倍,其光传输衰减长度超出20米,灰尘总含量不超过0.008克[6] - 探测器配备4.5万只光电倍增管(包括2万只20英寸和2.5万只3英寸),构成世界最大规模的光电倍增管系统,有效探测面积达到78%[6][13] - 与国际同类实验相比,中心探测器的液体闪烁体光电子产额增大了5倍,能量分辨率高达3%[13] - 探测器一天大约能探测到60个来自阳江和台山核电站的中微子[13] 工程建设与挑战 - 地下实验大厅建于埋深700米的花岗岩岩株内,顶部起拱跨度达49.5米,是国内拱顶跨度最大的深埋地下硐室[9] - 工程区岩体富水性强,导致多次淹井,从2015年动工到2021年底,土建工程历时7年[9] - 探测器关键部件包括直径35.4米、厚度12厘米、净重约600吨的世界最大单体有机玻璃球,以及直径41.1米的不锈钢网壳[6] 自主创新与技术突破 - 项目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国际最高光子探测效率的20英寸光电倍增管,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11] - 为应对光电倍增管内爆风险,专门研制了一套水下防爆系统,进行了数十次水下防爆实验[16] - 在安装4.5万只光电倍增管时,严格将管与管之间的设计间隙控制在3毫米,并在发现排列过密时果断对已安装的1000多只进行返工[16] 国际合作与产业带动 - 项目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导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共有700多名研究人员,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74个科研机构[17] - 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带动了相关行业技术进步,在有机玻璃球、光电倍增管、保护罩、不锈钢网壳等研制过程中,相关制造企业提升了工艺水平和综合实力[17] - 运用相关技术生产的国产光电倍增管,也被应用在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锦屏大设施等大科学装置上[12]
天津大学的三个创新场景(科技视点)
人民日报· 2025-10-27 06:19
天津大学合成生物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里,元英进(中) 正在与学生们讨论。 项目式课程中,学生们进行"意念控制小球"实验。 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开展水下振动台悬索桥试验。 以上图片均为天津大学提供 在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天津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强调:"新起点上,希望你们坚持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化教学科研改革,加强基础研究和 科技攻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作出新的贡献。" 近年来,天津大学锚定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建设目标,坚定走好人才自主培养和科技自立自强之路,在 科研攻关、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 场景一: "问题还是从国家需求、行业发展中来" 来到位于天津大学的国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以下简称"地震大装置"),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 都很"大":31米的室内净高,两台吊重500吨的双梁桥式起重机横跨42米,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的"基 座"深埋于18米深地下,台面载重能力抵得上20多辆卡车。长95米、宽69米的水池内,世界上唯一双台 地震、波浪、水流联合模拟试验装置可以在3米深 ...
迈向世界级科研枢纽
经济日报· 2025-10-26 06:18
发展规划与战略定位 - 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制定国家级战略蓝图 [1] - 合作区定位为“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 [1] - 合作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重大合作平台 [2] 科研资源与人才集聚 - 截至2023年8月,合作区已汇聚200余个高端科研项目和447家科技企业 [1] - 集聚1.5万余名科研人才,包括18名海内外院士,与2021年相比增长2.5倍 [1] - 集聚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临床试验协作平台、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量子科学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 [2] - 吸引星巴克(中国)创新科技中心、意法半导体全球封测创新中心等世界级企业研发中心 [2] - 2023年8月设立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际总部等一流技术创新中心 [3] 产业与标准化成果 - 培育5个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制定19项国际标准 [1] - 累计产出各类标准170项,含国际标准19项 [2] - 已培育晶泰科技、君圣泰等上市企业,未来机器人、元戎启行等3家独角兽企业,以及101家专精特新企业 [6] - 涌现国内首台“发射电子束光刻机”样机、首次量产VCSEL光芯片、国内唯一自主研发7T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等成果 [6] 深港协同创新案例 - 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自2023年9月开园以来,已进驻近70家科技企业,其中港资企业及香港科研机构超过60家 [4] - 赛富能科技公司将香港研发的静态热电电源技术在河套实现产业化,产品进入中东、美洲、东南亚和欧洲等全球市场 [4] - 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5所世界百强高校在河套设立10余个创新研发平台和孵化载体 [4] - 香港城市大学团队研制出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时空分辨率电子显微镜 [5] 企业创新与商业化进展 - 鲲云科技基于新型芯片技术携手1000多家合作伙伴落地5000多个项目,2024年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6] - 晶泰科技与美国波士顿企业DoveTree完成总订单规模约470亿港元的管线合作,并于2024年6月在香港交易所上市 [7] - 晶泰科技自主构建端到端的药物从头发现解决方案,并牵头建设深圳市智能化药物发现中小试基地 [7] 制度创新与软联通 - 合作区重点推动国际创新人才流动、便利化科研物资通关、科研数据跨境流动、科研资金跨境使用、知识产权跨境保护等关键政策 [8] - 5家港资科研机构通过“科汇通”实现科研资金跨境汇入,该试点于2024年下半年扩大至全国16个地区 [8] - 推动海关支持河套10项改革措施实施,上线“河套公共ERP系统”,20家科研主体纳入首批享惠试点 [8] 硬件设施与配套升级 - 2024年2月投运国内领先的“紫荆花”型高品质供电接线,2024年5月建成110千伏言晨变电站,提供6万千瓦供电能力 [9] - 通过推进智能电房、配网自动化等7项数字技术应用,打造电力生态联盟系统 [9] - 开通与香港科学园、香港大学直通跨境巴士专线,形成“半小时科研圈”,通勤时间从50分钟缩减为30分钟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