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艺术
icon
搜索文档
文润万家 惠民泽心谱华章——杭州绘就文化与民生实践新图景
杭州日报· 2025-07-07 10:46
杭州文化建设与公共文化服务发展 - 杭州文化建设深度融入城市治理与民生服务 通过西泠·武林美术馆 玉鸟集 大屋顶等生活美学场域兴起 以及非遗进社区 夜校进街道等实践 实现文化为民 文化乐民 文化惠民 [1] - 老城北区域从工业空间转型为生活空间 文化设施如大运河博物院 大运河当代艺术中心 杭钢遗址公园等集中落地 推动区域重塑 [2] - 西泠·武林美术馆作为全国首个全产业化运营的"美术馆+"文化产业综合体 填补大城北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空白 通过展览 美育 市集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 [3] - 美术馆展览将古典之美与当代空间融合 如"第七届上海合作组织美术双年展"因观众热情延长展期 并开设公益书画课堂 主题沙龙 青年夜校等高雅艺术活动 [5] - 运河边小河直街 大运河杭钢公园等工业遗存改造项目 通过艺术节 音乐会 工业设计展等活动 让文化成为提升生活品质的基础设施 [6] 社区文化单元与创新实践 - 良渚文化村的大屋顶和玉鸟集分别作为文化地标和文化生活集聚地 每年举办超300场艺术展演 工作坊和主题市集 实现艺术亲民化表达 [8] - 杭州书房如小院书房提供多元化阅读体验和紫砂博物馆展示 截至2025年6月25日全市建成城市书房418个 杭州邻里阅读空间187个 文化驿站95个 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884个 [10] - 未来社区"文化客厅" 文三路数字街区"文化驿站" 杭州市文化馆"潮生活·艺课堂"等创新形式 通过戏剧演出 非遗体验 数字书屋 公益课程等让文化触手可及 [10] 文化空间与城市更新 - 文化设施如西泠·武林美术馆通过悬浮式展览空间与城市建筑群错落设计 实现烟火气与艺术交融 [2][5] - 工业遗存改造项目保留原有风貌 如大运河杭钢公园让百姓感受钢铁与艺术 过去与未来的交融 [6] - 文化空间通过数字化改造和沉浸式体验 构建更具包容性的"文化会客厅" 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盛赞杭州的创新活力与文化底蕴 [5] 文化消费与生活方式 - 西泠·武林美术馆周末人流密集 文创展台 亲子活动等场景使其成为城市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3] - 玉鸟集以年轻态 国际感 生活化为调性 通过文创市集 互动展览 特色餐饮等复合业态成为文化打卡地 [8] - 文化活动如社区戏剧演出 非遗体验 公益展演等满足居民精神需求 塑造新的生活方式 [10]
股市必读:创源股份(300703)7月4日主力资金净流出3475.78万元
搜狐财经· 2025-07-07 02:45
股价及交易数据 - 截至2025年7月4日收盘 创源股份报收于20 74元 下跌0 77% [1] - 当日换手率10 6% 成交量17 98万手 成交额3 68亿元 [1] 资金流向 - 7月4日主力资金净流出3475 78万元 游资资金净流出1706 36万元 [2][5] - 散户资金净流入5182 14万元 [2][5] 公司担保事项 - 公司及子公司计划向银行申请不超过19亿元人民币综合授信额度 并提供不超过47 200万元担保 [3] - 公司为全资子公司安徽创源新增3600万元银行授信担保 担保后总余额达15 600万元 [3][5] - 安徽创源注册资本28 400万元 2024年资产总额50 123 35万元 净利润745 49万元 [3] - 公司累计对外担保金额20 500万元 占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23 08% [3]
2025年艺术品市场大变革,藏家能否掌握变现的话语权!
搜狐财经· 2025-07-04 22:43
艺术品市场变革背景 - 传统艺术品市场变现渠道极度有限 主要依赖拍卖行和古玩市场[1] - 2025年《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深化实施推动市场进入"阳光化"发展阶段[1] - 政策介入前市场乱象丛生 拍卖成交额虽增长但隐藏诸多问题[3] 市场现存问题 - 艺术品真伪鉴定缺乏统一标准 不同机构专家观点常存分歧[5] - 赝品泛滥扰乱市场秩序 降低藏品流通性[5] - 供需关系失衡 小众艺术品因受众少难觅买家[7] - 藏家市场认知不足 难以把握变现时机和价格[7] 政策推动的变革措施 - 要求所有艺术品经营单位备案登记 2025年上半年备案数量同比增40%[9] - 应用区块链技术解决确真确权难题 超30%经营单位采用该技术[10] - 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 加强巡查检查遏制赝品流通[10] 市场主体响应 - 交易平台升级服务体系 加强商家审核要求提供来源证明[11] - Z世代和千禧一代藏家占比超30% 推动数字艺术等新兴品类交易[13] - 年轻藏家善用线上平台 使市场交易更活跃[13] 行业生态重塑成果 - 藏家群体结构变化增强变现话语权[13] - 市场逐步告别混沌走向"阳光化"[14] - 主体积极配合为变革注入动力[14][15]
上海BAC艺术上线:融合“艺术地图”与“艺术数据库”
新浪财经· 2025-07-04 15:52
平台概述 - BAC艺术平台由上海国拍和上海外滩艺术中心联合打造,是上海市文创办2024年度重点支持的在建工程项目,首次将"艺术地图"与"艺术数据库"融合[1] - 平台整合艺术品展示、交易、拍卖、定制等业态,并致力于艺术生态培育[1] - 平台与上海罗丹艺术中心、昊美术馆等多家艺术机构签约合作[6] 平台功能 - 核心功能包括"艺展"、"艺趣"、"艺购",推动艺术融入大众生活[3] - 提供一站式服务,涵盖品牌展示、技术支撑、流量导入、营销推广与管理赋能[3] - 平台重新梳理互联网艺术品电商和在线竞价规则,探索"线上+线下"融合新场景[9] - 接入导航、咨询、购票和预约功能,人工智能导览功能将于下半年推出[16] 技术应用 - 平台将逐步构建数字化交易闭环,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艺术品创作、确权、鉴证、溯源到交易的全流程数字化解决方案[9] - 平台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优势,帮助艺术家洞察时代趋势与社会关切[14] 市场覆盖 - 目前入驻平台的沪上艺术场馆已有141家,汇聚近两月来的沪上重要展览信息超过300场[16] - 预计在三季度实现上海市艺术空间90%以上的覆盖率[16] 行业影响 - 平台被视为"技术+艺术"融合的典范,改变了艺术表现形式并培育了新兴业态[3] - 上海市文创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13%,平台被视为"文创50条"政策的战略指引范例[11] - 平台发布"艺术外滩2025联票",进一步推动艺术消费[16]
全国不到100人的冷门行业,这个湖南姑娘成了行业高手
36氪· 2025-07-04 09:29
行业概况 - 中国从事吹制玻璃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不足10人,个人工作室自建吹制窑炉的实践者覃钰玲是国内第一人[3][12] - 玻璃艺术行业在国内处于高度小众状态,缺乏成熟的设备供应链和原料供应商体系[16] - 美国玻璃工作室运动(American Studio Glass Movement)作为20世纪中期的艺术革新运动,打破了传统工厂依赖模式[12] 商业模式 - 初创资金来源于6万元借款,用于租用厂房、采购材料及搭建工作室[1][12] - 收入来源包括玻璃日用器物、首饰制作及装置艺术展览,近期举办《壁虎断尾与困在老城区的人》个展[19][21] - 成本控制采用二手家具改造、自制展架等方式,实现工作室设备自给自足[19] 技术工艺 - 吹制窑炉需保持1000℃以上高温环境,火枪进气比、腔体比例等参数需精密控制[16][17] - 掌握吹制、铸造、灯工、窗花玻璃、蓝晒等多元技术,单日最大工作时长10小时[17][19] - 独创"封存记忆"技法:将白蚁蛀蚀的摇椅部件浇铸玻璃保存,灰烬永久固化于玻璃中[33] 产品创新 - 《照片系列——剧院》采用蓝晒工艺将老照片转印至玻璃,未封层设计使影像随岁月自然消逝[31] - 《宿舍区门口》融合灯工玻璃与水泥基底,模拟水生苔藓生态[31] - 《蓝色花瓶》《蓝色书包》等装置复刻90年代家庭场景,玻璃材质重构集体记忆[41][43] 市场拓展 - 作品曾参展东京都美术馆、上海玻璃博物馆、英国NORTH LANDS CREATIVE等国际机构[3] - 景德镇老厂房改造的展览空间,通过建筑历史感强化作品叙事[28] - 创作主题聚焦地域文化记忆,如湖南常德棉纺厂、梨田自然观察等地域元素[26][35] 运营挑战 - 原料采购需跨省考察(如山东淄博玻璃工厂),供应链建设存在地域壁垒[16] - 高温作业环境下单日产能受限于体力消耗,夏季工作条件尤为严苛[17] - 艺术创作与商业变现需持续平衡,现阶段通过承接定制订单维持运营[59][62]
上海有关企业负责人入园入企调研考察交流
搜狐财经· 2025-07-03 23:23
沪果两地经贸协作 - 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盛思梅携团队赴三江源有机产业园区考察交流,涉及携程集团、本来生活、上海市直播电商联盟等企业代表 [1] - 考察团实地走访格桑花、金草原、休玛藏香、玛尔洛4家企业,调研生产、品牌及产销对接情况 [5] 三江源有机产业园区发展 - 园区展示产业布局、功能定位及特色产品,包括果洛奶茶、藏雪茶、青稞饼干等"果洛字"产品 [3] - 调研组针对企业产品精深加工、产销平台建设、物流配送等提出具体建议 [5] 沪果企业合作进展 - 两地企业代表座谈探讨合作机遇,分享核心业务并表达合作意向 [7] - 未来将依托上海援青干部联络组推动产业对接,加速合作落地 [8]
在威尼斯,中国建筑师诠释和合之美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03 12:09
第19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馆展览 - 展览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以"容·智慧(CO-EXIST)"为主题,展示10件(套)作品,探讨中国建筑师如何从"天人合一"世界观中汲取智慧并应用于材料更新、城市建设与景观再造 [4] - 作品表现良渚文明、敦煌石窟、北京中轴线、未来城市等主题,展现中国传统智慧与哲学思想 [4] 《良渚十二律》 - 由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策展团队创作,回应"容·智慧"主题,通过"十二分野"将天文时空与人文礼乐对应,体现包罗万象、和而不同的"容" [4] - 作品以"乐"为媒,12组声音装置对应十二月份和十二时辰的"自然周天",联动良渚遗址全域的"景区—村区—园区—社区—校区",形成文化生态圈 [6] - 自2023年起,中国美术学院组建12个跨学科师生团队,对应自然和社会科学的12个方向,展开全球文明互鉴行动 [6] - 12组声音装置分别以地问、林泉、扶桑等为题,将"自然周天"与"人文周天"相对应,物化为良渚全域的礼乐风景 [7] 《苍穹》 - 由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王子耕创作,以绿色防护网为主材,融合非遗竹编工艺,构建当代"藻井",诠释"天人合一"思想 [8] - 借鉴费纳奇镜原理,通过旋转圆盘和镜面反射形成动态影像,展现"天、地、人、神"4个章节的循环叙事 [9] - 使用回收施工绿网作为材料,保留使用痕迹和自然褪色,通过手工缝制强化真实质感,形成具有人类学价值的中国建造现场样本 [9] - 设置东、西、南、北4个方位音箱,代表"天、地、人、神",四轨音频循环播放形成交织声场 [10] 《敦煌·共熠》 - 由时境建筑建筑师张继元、卜骁骏创作,聚焦敦煌莫高窟第285窟,展现希腊、波斯、印度与中国文明的交融 [10] - 敦煌莫高窟绵延约1600米,融合印度佛教造像、中亚粟特乐舞、波斯拜火教意象与希腊犍陀罗雕塑艺术 [11] - 以12×8×6.5米空间结构呈现三维星图场域,使用金属球体、金属网与多色亚克力,营造抽象星云世界,象征文明交融 [12] - 装置映射全球文化流动,体现文明交融并非风格叠加,而是文化基因在时空中的有机重组 [12]
长春双阳区局:税务局为“创业脑洞”增添动力
搜狐财经· 2025-07-03 10:31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创客中心发展情况 - 创客中心共获批1个国家级平台和7个省级平台 [1] - 年收入额稳定增长 共孵化44家企业 目前在孵企业17家 [1] - 在孵企业涉及新媒体运营 艺术品加工 数媒电商 旅游路线开发等领域 均在双阳区注册纳税 [1] - 提供免费创业经营场地及创新创业政策培训指导 [1] 大学生创业税收优惠政策 - 文创设计类产品月销售额10万元以内可免增值税 相当于每件卫衣成本降低6元 [2] - 注册个体工商户可享受"六税两费"减半 月租金3000元工作室可减免约180元 相当于租金九折 [2] - 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可享受税费优惠 包括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政策及个人所得税申报优惠 [2] - 税务部门提供《就业创业证》申领指导及纳税申报表操作演示 [2] 政策实施效果与后续计划 - 税收优惠政策被形容为大学生创业"缓冲垫"和"加速器" [3] - 活动使创业者系统掌握税收政策及申报实操技能 [3] - 双阳区税务局将持续加强大学生创业政策辅导 [3]
旧厂房里“长出”百花剧场
河南日报· 2025-07-03 07:27
文化创作与演出 - 原创豫剧现代戏《社区书记》由退休老干部、老艺术家自发创作、自筹经费、自主排演,仅用三个月便完成并首演 [1] - 该剧以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为背景,围绕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展开,生动再现社区工作场景 [1] - 演员深入社区体验生活,将社区干部的心路历程转化为舞台演绎,旨在展示基层工作者的艰辛与付出 [1] - 百花剧场由400余平方米旧厂房改造而成,自2024年5月启用以来,平均每半个月举办一场文化活动,年均超过20场 [2] 文化惠民与设施建设 - 湖滨区打造"湖滨大舞台""社区戏曲角"等品牌,构建"15分钟文化生活圈",让文化融入百姓生活 [2] - 总投资5000万元的综合文化艺术中心采用"文化+科技"理念,打造集展览、演出、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空间 [2] - 遍布城乡的文化驿站、农家书屋、社区文化广场提供多元文化服务,"文化进万家""戏曲下乡"活动年均超百场 [2] 文化发展战略 - 湖滨区紧扣"文化铸魂、产业赋能、惠民共享"主线,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推动文化发展 [2] - 通过盘活闲置资源、打造文化惠民阵地,形成生机盎然的文化生态 [3] - 以"文化微阵地"托举"民生大幸福",让文化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幸福底色 [3]
突破学科边界,他们以提示词和AI算法辅助艺术创作
南方都市报· 2025-07-02 18:54
展览概况 - 展览主题为"解码共生——中外艺术史课程展",于6月24日揭幕,由张新担任学术主持,刘沛文、胡明明担任策展人,并有6位执行策展人参与 [1] - 展览邀请7位/组艺术家,通过提示词视角和AI算法辅助创作,探索跨学科知识如中国美术史、西方艺术史转化为实用提示词的方法 [1] 展览内容与框架 - 展览核心内容源自《AIGC艺术设计与影像创作》一书第二章,首次融合美术史、设计史、数字媒体艺术概论等理论,以提示词为核心框架进行系统梳理 [3] - 艺术家从媒介、技术、语言等关键要素出发提炼提示词表格,围绕人工智能生活、未来世界等前沿议题呈现创作成果 [5] - 展览详细展示各领域提示词及其实际应用,呈现词汇在不同艺术方向中的共性与差异,辅助跨领域融合创作 [8] 创作手法与作品类型 - 展览集中呈现艺术家运用AIGC软件辅助创作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当代艺术、数字媒体及摄影等多元作品 [10] - 展览直观展示"用文化来造型"理念,让观众对比分析不同艺术家创作手法,探索AIGC技术在艺术创作流程中的辅助作用 [12] 中西艺术史与提示词应用 - 中国美术史部分提示词强调山水画、工笔画等流派与技法,承载文化哲学内涵如"天人合一"思想,AIGC软件将传统美学与现代技术结合创作 [16] - 西方美术史部分提示词涵盖自古希腊罗马至现代的流派风格及哲学思想,提炼历史背景和理念辅助艺术家把握"融合流派""对撞流派"美学精髓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