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赛事

搜索文档
“苏超”里的体验经济与城市传播
经济网· 2025-08-15 10:51
文|胡泳 一个原本籍籍无名的地方性业余足球赛事——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俗称"苏超"),热度直追今夏炎炎 的天气。 赛场内,"苏超"现场观众人数屡屡刷新纪录,成了中国业余足球赛事的新高峰;"苏超"门票一票难求, 据称比明星演唱会还抢手。赛场外,随着"苏超"的出圈,江苏文旅也在"泼天流量"中踢出"好球"。 没有国际转播权、没有顶级球星,"苏超"以粗糙的画质、热血的呐喊以及扑面而来的"草根气质",成功 征服了成千上万网友的心。如今,江苏的"苏超"已发展到全网的"苏超","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也变身 为全面比拼的"江苏省城市联赛",成为透视体验营销和城市传播的绝佳样本。 体验经济崛起,"苏超"妙在真实与反精致 上世纪末,美国作者约瑟夫·派恩(B. Joseph Pine)和詹姆斯·吉尔摩(James H. Gilmore)合作出了一本 名为《体验经济》的书,作者宣称,我们正迈入体验经济(the experience economy)的门槛,在更大的 意义上,可以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经济的新篇章:体验经济已逐渐成为继服务经济之后的又一个发展阶 段。 两位作者把体验经济的崛起与服务经济的崛起相提并论。由于技术的进步和消费者 ...
苏超不可复制,但可借鉴
经济观察报· 2025-08-14 19:41
江苏城市足球联赛(苏超)的成功因素 - 经济实力均衡:江苏13个地级市全部跻身全国GDP百强,7个城市曾征战中超和中甲,为城市足球对抗提供动力 [1][3] - 硬件设施优越:江苏"十三太保"均拥有奥体中心,南京奥体中心保持中超最高观战人数纪录,昆山建成江苏首个专业足球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4.32平方米全国第一 [4] - 交通网络发达:13座城市间直线距离约300公里,"一小时都市圈"便于业余球员兼顾训练、工作和休息,球迷可便捷观赛 [4] - 文化多元竞争:吴文化、楚汉文化等多元文化并存,催生"楚汉争霸""南哥之争"等热梗,增强赛事话题性 [5] 苏超模式的借鉴与推广 - 文旅体融合:苏超带动机票、酒店、门票等旅游商品预订量快速增长,构造"足球+城市IP+文旅消费"复合场景 [5] - 高效管理体系:采用"中央厨房"式治理,南京奥体中心单场60396名球迷半小时内安全疏散,展现精细化运营能力 [6] - 社会效益显著:激发地方文化、创新球迷文化、推动全民健身,扬州主场球衣、文创等衍生消费表现突出 [5][6] 其他地区仿效案例 - 赣超成效突出:第五轮五场比赛吸引91476名观众,赣州vs抚州焦点战单场40582人创江西纪录,场均上座超1.3万 [2] - 地方特色赛事:武汉将举办"汉超",湖南计划2025年省足球联赛,河北等地推动"苏超式"赛事与文旅融合 [2][6]
业余足球赛事火爆,但不必一味“抄苏”
南方都市报· 2025-08-13 00:34
群众性足球赛事兴起 - 2025年河北省五人制足球超级联赛成为全国首个省级群众性五人制足球主客场联赛,石家庄队对阵张家口队打响揭幕战 [1] - 2025年江西省城市足球超级联赛已进行至第五轮,武汉城市足球超级联赛和湖南省足球联赛分别定于8月16日和9月举行 [1] - 各地群众性体育赛事接连举办,显示对"票根经济"机遇的重视,为社会足球发展提供新动力 [1] 赛事经济效益显著 - "苏超"八轮48场比赛累计吸引现场观众超110万人,场均2.3万人,第五至第八轮场均超3万人 [2] - "苏超"前六轮比赛期间带动江苏省旅游、住宿餐饮、体育等场景实现营业收入379.6亿元,同比增长42.7% [2] - 江苏各市利用比赛撬动效应推出贯穿赛期的文旅活动和消费场景 [2] 足球发展政策导向 - 全国足球工作会议提出发展社会足球的重要部署,包括推进青训中心建设、深化体教融合、推动校园足球高质量发展等 [2] - 会议强调要遵循足球发展规律,推动职业联赛健康发展,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普及社会足球 [2] - 要求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提升社会足球文化素养 [2] 赛事发展面临挑战 - 大量现象级社会活动难以从"网红"变"长红",盲目跟风可能导致草草收场 [3] - 需根据当地群众基础、足球人口、经济水平等因素科学设计赛制,体现特色 [3] - 部分城市已有顶级职业联赛球队或对足球兴趣不足,可能不适合开展此类联赛 [3]
每日市场观察-20250812
财达证券· 2025-08-12 10:18
市场表现 - 沪指涨0.34%,深证成指涨1.46%,创业板指涨1.96%,三大指数均创年内新高[1][3] - 沪深两市成交额超过1.8万亿元,较上周五放量超千亿[1] - 主力资金净流入上证240.32亿元,深证317.23亿元,IT服务、软件开发、电池板块资金流入居前[4] 行业动态 - 新能源汽车出口22.5万辆,环比增长10%,同比增长1.2倍,成为汽车出口增长主要动力[9] - 旅游业2025年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人次32.85亿,同比增长20.6%,出游花费3.15万亿元,同比增长15.2%[5] - 7月核心CPI同比上涨0.8%,涨幅连续3个月扩大,PPI环比降幅收窄0.2个百分点至0.2%[6][7] 投资趋势 - 超九成百亿级私募年内实现正收益,平均收益超16%,正收益占比达98%[13][14] - 公募REITs上市首日涨停率达20.55%(15只/73只),平均收益率近35%,17只产品收益率超50%[15] - 创业板指领涨2%,PEEK材料、算力、半导体等科技板块表现活跃,结构性行情凸显[1]
多地效仿“苏超”,谁能复刻成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7 23:25
赛事经济模式兴起 - "苏超"现场观赛总人数突破100万大关 带动江苏全域餐饮 住宿 零售等消费链式增长 形成新型赛事经济范式 [3] - "赣超""豫超""浙超""川超"等多地效仿"苏超"模式 旨在通过"赛事+"激活地方经济增长 其中"赣超"首轮5赛区观赛人数达66960人 南昌主场单场观众14521人 赣州主场创36249人纪录 [5][7] - "赣超"采用"政府主导+地方协同+协会运营"模式 整合体育与文旅资源 首轮6 6万观众门票收入50万元 联动景区接待12万人次 综合收入达门票40倍 [9] 地方联赛运营特点 - "赣超"513名球员平均年龄23岁 60%为学生 多出自江西青训体系 江西省足协称其成为青训实力比拼场 多支球队与高校 青训基地签约共建 [5][7] - "川超"筹备中获前四川全兴队长魏群执教泸州战队 但遭遇延期 报名不足 成都世运会赛程冲突等问题 成都集中全省60%职业运动员和30%球场 存在区域失衡风险 [11][12] - "豫超"因转播质量差 场地简陋被吐槽 实为民间黄冠联赛 非官方赛事 与"苏超"官方组织模式差异显著 [11] 文体旅融合实践 - "赣超"票根联动消费效果显著 滕王阁景区凭球票门票8折客流量环比涨27% 鹰潭民宿预订量涨300% 上饶机场高铁客流达峰 周边餐饮营收翻番 [9] - 宜春发放50万电子消费券 南昌铁路局开行球迷专列载千名球迷跨市观赛 南昌市体育局推出零门槛观赛+多类消费优惠 深化"体育+"多元价值 [9][10] - "赣超"融入青花瓷奖杯 "谁是大俵哥"方言口号等本土元素 观众自发使用"赣"字应援 形成文化传播亮点 [13] 发展挑战与差异化 - "赣超"面临场地设施差(塑料草皮 灯光昏暗) 转播质量低等问题 江西足协已启动场馆升级 [12] - 专家建议避免简单复制 需结合本地文化基因与群众基础 如发展赛龙舟等特色项目 建立"城市战队+网红解说"传播矩阵 开发"赛事+文旅"定制线路 [13]
效仿“苏超”,“赣超”“川超”欲复刻“赛事+文旅”生意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7 20:28
赛事经济模式 - 地方足球联赛采用"赛事+"模式激活当地经济增长新动力 通过文体旅融合带动餐饮住宿零售等消费链式反应 [1][5][6] - "苏超"现场观赛总人数突破100万 撬动江苏全域消费增长 [1] - "赣超"首轮6.6万观众创造直接门票收入50万元 同期联动景区接待12万人次 综合收入达门票收入的40倍约2000万元 [5] 赛事运营特点 - "赣超"采用政府主导+地方协同+协会运营模式 整合体育赛事和文旅资源 [9] - 通过票根联动消费 景区凭球票享8折优惠 民宿预订量上涨300% 餐饮营收翻番 [6] - 铁路部门开通球迷专列 地方政府发放50万元电子消费券鼓励观赛消费 [6] 参赛阵容结构 - "赣超"513名球员平均年龄23岁 60%为学生球员 多数拥有国家一级二级运动员证书 [2] - 多支参赛队与高校青训基地签订共建协议 成为通往中冠中乙中甲的职业孵化平台 [3] 区域发展差异 - 江苏各地市势均力敌的经济发展水平是"苏超"成功基础 [1] - 四川成都拥有全省30%以上足球场地和60%以上职业运动员 存在一城独大风险 [9] - 地级市间交通不便增加跨市参赛成本 对赛事组织和球迷观赛形成障碍 [9] 传播影响力 - "苏超"百度搜索指数整体日均值20123 移动端16112 远高于"赣超"的1475和1090 [4] - 四川凭借发达直播产业和文化差异优势 具备话题制造和网络传播创新潜力 [7] 赛事改进方向 - 各地需避免简单复刻 应深入分析本地文化基因和群众参与基础 打造地域特色体育IP [10] - 开展差异化发展策略 可重点发展赛龙舟等水上项目 建立城市战队+网红解说传播矩阵 [10]
“常州队一球未进、一场未赢”,官方回应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4 15:03
赛事结果与积分情况 - 第八轮赛事结果:连云港队2比3泰州队、宿迁队0比1无锡队、盐城队5比0常州队 [1] - 常州队八轮后一球未进且一场未赢,积分1分排名垫底 [1][9] - 积分榜前列:南通队7胜0平0负积21分、徐州队5胜2平1负积17分、盐城队5胜1平1负积16分 [8][9] 赛事经济影响 - 苏超官方票价仅5-10元,部分场次20元,大幅降低观赛门槛 [5] - 赛事516名参赛选手中仅29人有职业背景,其余为教师/学生/快递员等业余球员 [5] - 前六轮带动江苏旅游/出行/餐饮/住宿/体育五大场景实现服务营收379.6亿元,同比增长42.7% [5] - 国家发改委肯定赛事潜力,将推动体育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政策 [6] 球队回应与改进计划 - 常州队官方承认战术实训不足、关键球处理慌乱、与兄弟城市存在实力差距 [2][3] - 提出强化日常训练管理、提升体能储备与技战术磨合、制定周密备战计划 [4] - 承诺在《常州市足球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下筑牢青训根基,追求持续进步 [4]
长三角观察 | 稳居“15万亿台阶”之上
搜狐财经· 2025-07-27 12:00
大项目拉动能力 - 上海市2025年重大工程共安排186项 全年计划投资2400亿元 其中新开工14项 建成21项 上半年投资完成超半程 开工项目超半数 竣工数量超同期 [2] - 安徽省2025年第三批重大项目开工537个 总投资3240.8亿元 当年计划投资669.1亿元 其中30亿元以上项目13个 50亿元以上项目8个 新兴产业项目占比50.5% 高技术项目占比25.5% [2] - 江苏省2025年800个省级重大工业项目中98%为先进制造业项目 上半年超额完成目标 超序时进度12个百分点 其中高端化改造项目占比42.7% 智能化改造项目占比35% [3] 赛事经济 -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带动文旅消费爆发式增长 5-6月比赛地18个县区限上住宿业和餐饮业营业额增速比4月分别加快1.2和1.6个百分点 [5] - 浙江省启动城市篮球联赛"浙BA" 计划通过"赛事+文旅体验""赛事+服务消费"等模式发放消费券 撬动文体旅商消费 [6] 外贸连接能力 - 长三角上半年进出口8.16万亿元 同比增长5.4% 占全国37.4% 其中出口5.22万亿元增长9.9% 占全国40.1% 进口2.94万亿元占全国33.5% [7] - 长三角出口机电产品3.1万亿元占比59.5% 其中集成电路增长17.8% 笔记本电脑和汽车出口增速超全国 民营企业出口占比提升至64.4% [7] - 沪苏浙皖出口增速分别为11.1%、9.4%、9.1%和15.4% 均高于全国7.2% 上海二季度进出口1.14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 增速7.2%为近8个季度最高 [8] - 江苏船舶出口增长27.6% 浙江电动汽车出口增长86.3% 安徽"新三样"出口增速超60% [8]
“超”又来了!
国际金融报· 2025-07-14 18:10
行业现象 - 中国草根足球赛事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 从西南边陲到东南沿海 以城市之名发起的联赛浪潮席卷全国[3][4] - 各地"超"字辈联赛本质是地方政府激活消费的战场 将绿茵场化为新经济引擎 试图踢出"文体旅"融合加速度[4] - 赛事采用创新赛制 如赣超采用"分区对抗+交叉对决"的分阶段复合赛制 设南北两个赛区 类似NBA和美职联赛制[3] 运营模式 - 赛事作为流量入口 串联"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 使90分钟比赛发酵成持续数日的消费盛宴[4] - 苏超将江苏各知名品牌如南京盐水鸭 无锡水蜜桃 常州天目湖 淮安小龙虾等当地特色与赛事捆绑[4] - 赣超揭幕战吸引14521名球迷现场助威 创江西业余足球赛事纪录[3] 发展动因 - 大众需求层次发生嬗变 物质生活丰盈后精神文化消费水位抬升 观赛成为品质生活新组成部分[5] - 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升级挑战 传统工业产能过剩 出口贸易不确定性增加 房地产业活力下降[5] - 地方政府将赛事打造为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新载体 应对新发展阶段课题[5] 可持续挑战 - 需要避免"千赛一面" 深挖地域文化基因 如赣超融合客家文化 苏超体现"十三太保"竞争 西北联赛可融入丝路风情[6] - 需探索门票 衍生品 青训等多元营收渠道 引入社会资本共建 构建可持续健康商业闭环[6] - 要从精英竞技走向全民共享 让赛事真正成为市民生活方式[6] 经济意义 - 赛事映照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轨迹 从追求规模速度转向注重质量效益 从满足物质需求升级到充盈精神世界[6] - 赛事不仅丈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尺度 也检验地方政府创新治理的智慧[6] - 如何用文化内核讲好经济故事 用体育激情点燃消费引擎 是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6]
将“苏超”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
新华日报· 2025-07-03 05:18
赛事经济效应 - 淘宝闪购、支付宝、花呗、余额宝等互联网巨头冠名赞助江苏业余足球联赛"苏超",推动赛事影响力从体育领域扩展到经济社会领域[1] - 赛事线上线下联动效应显著:线下比赛场场爆满带动文旅消费,线上话题屡上热搜形成互动热度[1] - 江苏各地文旅部门借势推出观战打卡优惠措施,从免门票扩展到旅游、餐饮、住宿、演艺等多领域协同发展[1] 流量转化路径 - 通过民间自创传播爆点(如拉歌斗诗、海报比拼)实现全民参与,恐龙啦啦队、特色农产品营销等案例将流量精准转化为消费增量[2] - 借鉴国际经验(如伦敦温布尔登网球赛、杭州亚运会),证明流量价值在于打破产业壁垒构建共生系统[2] - 票根经济、美食之旅等跨界融合加速释放效应,台商啦啦队、深圳后援团等群体形成"体育引流、多业共振"模式[3] 政策支持体系 - 江苏政府以系统思维统筹赛事经济,通过财政补贴、消费券发放、交通优化等政策组合拳支撑流量转化[3] - 需建立全链条治理机制避免流量反噬,同时通过城市品牌建设与产业升级绑定抵御赛事热度消退后的消费回落[4] 长效发展机制 - 需将短期赛事流量与城市文化底蕴深度绑定,持续完善消费场景和服务品质以实现持久动能转化[4] - 保持对流量价值的敬畏与创新,推动"苏超"流量红利转化为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加速度[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