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赛事
搜索文档
河北三河:商旅文体融合发展促消费
中国经济网· 2025-09-15 09:29
活动概况 - 三河市在文化中心广场举办融合非遗展示、企业展销和足球赛事的综合性活动 包含29个非遗展位和19家企业展位 涵盖汽车、农产品、房产、体育用品等多品类业态[1] - 现场举办2025"同飞杯"五人制足球超级联赛 共有23支代表队参赛 赛事从9月持续至11月 首场比赛吸引500余名观众现场观赛[1] 消费促进措施 - 发放"燃动金秋.'足'够精彩"惠民消费券 总金额达79,000元 发放时间为9月6日至10月8日期间每周六周日上午10点[2] - 消费券适用于三河市域内参与活动的商超百货、成品油、餐饮及体育用品企业[2] 业态融合策略 - 创新打造"观赛+体验"消费场景 通过足球赛事集中展示各镇街文旅资源、民俗风情与特色饮食[1] - 引导商圈夜经济联动 深度结合富地文体商旅街区成熟业态与特色活动 打造"车展+多元消费"夜经济矩阵[2] - 每周组织文创市集活动 引入非遗手作、网红小吃、精品文创、潮流手账等特色商家 并结合传统节日节气推出主题市集[2] 经济带动效果 - 通过商旅文体融合举措将赛事流量转化为地方经济增量 带动周边餐饮、零售、文旅消费[1] - 配套开展小型音乐会、亲子互动等活动 通过文化体验聚集人气 促进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2]
“渝超”雄起!今晚开战 场内外已经燃起来了
央视新闻· 2025-09-13 18:30
赛事概况 - 2025重庆城市足球超级联赛于9月13日19:30正式开赛 首场比赛在大田湾足球场举行[1] - 赛事被重庆人亲切称为"渝超" 体现地方文化认同感[1] 门票销售与场馆 - 近2万张门票在9月9日开票当天瞬间售罄 显示极高市场热度[2] - 票价定位亲民 单张价格仅为5.6元 降低观赛门槛[2] - 大田湾体育场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个甲级体育场 具有历史意义 1956年举办首场比赛[2] 参赛队伍构成 - 联赛共组建41支队伍 近5000名球员参与报名选拔[5] - 首场比赛为渝中区与九龙坡区两大主城区对决[4] - 球员年龄跨度从17岁至53岁 职业背景多元 包括大学老师 货车司机 公务员 学生及退役职业运动员[4] 球队命名特色 - 队名体现地域特色:渝中半岛队基于地形特征[8] 九龙鑫源熊猫队结合摩托车产业与大熊猫名片[8] - 以美食命名:荣昌卤鹅队 城口老腊肉队等[8] - 以文化名片命名:大足石刻队 巫山红叶队等[8] 赛事经济效应 - 赛事带动周边餐饮业创新:火锅店推出"渝超"新菜 悬挂宣传画[7] - 餐饮企业预期营业额翻倍增长[9] - 文创店推出41支参赛队主题海报 获得球迷喜爱[9] - 预计带动餐饮 住宿 交通等行业消费超亿元[9] - 跨区域观赛预计为赛区区县带来旅游收入增长20%以上[9] 全民参与特性 - 现场设置红蓝双色T恤及加油道具 增强观众参与感[3] - 未购票球迷可在场外参与集市 美食等活动 扩展赛事辐射范围[2] - 异地工作者利用高铁便利性返乡参赛(成都至重庆1小时车程)体现赛事吸引力[6]
省超重塑足球经济
36氪· 2025-09-11 11:21
区域性业余足球联赛的兴起 - 苏超作为区域性业余足球联赛 已成为国内足球文化破圈和体育赛事商业化运营的可行路径 其成功模式正在被全国多地复制[1][4] - 省级联赛呈现爆发式增长 粤超开幕观众超2.5万人 赣超中场表演4万人合唱 川超、湘超、豫超等联赛陆续启动或筹备中[4][25] - 这类赛事具有强本地属性 通过激活省内消费流动和唤醒城市文化共识 形成独特的文旅势能[4] 受众结构与参与特征 - 观赛群体呈现全年龄段覆盖特征 南通球迷会成员年龄从6-7岁儿童至65岁退休人员 且女性粉丝占比达40-50%[5] - 家庭集体观赛比例大幅提升 苏超推出家庭套票促进旅游+观赛消费模式 客场球迷自驾4小时以上观赛成为常态[5] - 非传统球迷占比显著 多数观众首次现场观赛 更注重参与感而非比赛胜负 现场氛围成为核心吸引力[10] 赛事运营与商业化创新 - 转播技术持续升级 无人机摄像、高倍率镜头和超高速慢动作等技术应用 使观赛体验接近中超水平[22] - 亲民化制作思路突出 聚焦球员职业背景(大学生、空调维修工等)和地域文化元素(西游记师徒、项羽虞姬等)[22] - 配套服务创新完善 官方免费发放应援包(含毛巾/帽子/消费券) 支付宝消费券可抵扣门票费用[8] 球迷社群发展与转化机制 - 球迷会规模指数级增长 南通球迷会从几十人激增至5000人 建立12个微信群并细分"疯子组""女子组"等特色群体[13] - 形成忠诚度筛选机制 通过中乙赛事录像评估球迷支持度 核心球迷500人可获稀缺的苏超观赛名额[14] - 构建用户转化漏斗 非球迷通过现场体验转化为本土球队支持者 进而关注中乙等更高级别联赛[16] 文旅经济拉动效应 - 消费拉动作用显著 苏超前六轮带动江苏旅游/出行/餐饮/住宿/体育五大场景实现服务营收379.6亿元 同比增长42.7%[18] - 第二现场规模庞大 南通市设置188个第二观赛点 近30万市民集体观赛 常州烧烤店炉子长度扩大35倍[18] - 交通配套持续完善 长三角铁路开通35列苏超球迷专列 南通首开1200人往返免费足球专列[20] 地域文化认同构建 - 深度融入地域文化元素 各市推出恐龙/麋鹿/盐水鸭等吉祥物 "用恐龙打败恐龙"话题登热搜[20] - 强化地域认同意识 "江苏十三太保"内斗梗提供情感基础 球迷"为胸前的城市名字呐喊"成为核心动力[10][16] - 比赛意外事件增强传播 盐城队吉祥物裤子掉落、常州教练雨中跪地等视频获新华网12.6万点赞[20][22] 全国复制与推广潜力 - 赣超成为成功复制案例 场均观赛1.3万人超中甲联赛 第二轮观众3.6万创江西足球史记录[25][26] - 平民化球员构成特征 赣超513名注册选手均为业余球员 六成为在校学生及教师/厨师/的哥等职业[26] - 文旅联动效果显著 鹰潭民宿预订量上涨300% 多地推出凭球票免景区门票政策(龙虎山/仙女湖等)[26]
超9成苏超现场观众有门票外消费
第一财经· 2025-08-21 17:32
赛事规模与观众数据 - 苏超第九轮6场比赛吸引20余万人现场观赛 单轮场均观众达34593人[2][3] - 开赛至今现场观赛总人数突破130万 其中南京主场对阵盐城比赛创单场60633人上座纪录[3] - 31-45岁群体成为观赛主力军 占比达51.5% 家庭结伴出行特征显著 79.5%观众为2人及以上同行[3] 消费拉动效应 - 95.9%现场观众产生门票外消费 65.9%观众实际支出超出预期[2][4] - 外地观众家庭行程花费集中在1000-2000元区间 消费场景包括餐饮(94.1%) 文创(79.0%) 景点游览(66.1%) 住宿(21.0%)[4] - "苏超+"优惠活动认知度达91.8% 其中近半观众非常了解 79.0%已参与或计划参与[4] 经济带动作用 - 前六轮赛事带动旅游 出行 餐饮 住宿 体育五大场景实现服务营收379.6亿元 同比增长42.7%[5] - 53.9%外地观众自驾观赛 35.9%选择铁路或大巴 50.9%外地观众选择留宿 38.4%在主场城市停留超24小时[3] 市场供需状况 - 赛事呈现常态化"一票难求"现象 购票系统存在抢票难 平台卡顿等问题[5] - 江苏省自8月30日第十轮起启用全省统一购票平台 将抢票制优化为预约加摇号制[5] - 专家指出优质赛事供应存在巨大增长空间 需加强文体娱产业的有效供给与市场规范[5][6]
会抄苏超作业更要写好自己答卷
经济日报· 2025-08-21 07:11
苏超赛事示范效应 - 抖音话题播放量突破100亿次 单场观众超过6万人 文创销售显著增长[1] - 现象级赛事表现点燃江苏体育热情 催生全国省级足球联赛井喷发展[1] - 带动多个新兴赛事应运而生 包括赣超等本土化足球赛事[1] 区域经济拉动效果 - 赣超开赛至今吸引40万人次现场观众 主赛区周边餐饮消费实现翻倍增长[1] - 酒店预订量激增220% 显示赛事对周边消费的强劲拉动作用[1] - 苏超模式在发展群众体育 推动文旅融合 激活城市经济方面成效卓越[1] 成功模式核心要素 - 基于江苏高度均衡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完善的体育硬件设施网络[1] - 依托高度密集便捷的交通体系和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蕴[1] - 成功土壤并非所有省份都能轻易复刻 需要理念消化与本土化再造[1] 赛事升级创新方向 - 打造"赛事+文旅+电商"融合平台 将赛场热度转化为线上消费动能[2] - 利用山水资源探索"赛事+户外休闲或康养"特色模式 拉长消费链条[2] - 升级场地设施 提升转播效果与观众容量 优化赛事服务体系[2] 文化IP深度开发 - 挖掘红色摇篮 绿色山水 古色文化等江西独特文化资源[2] - 将井冈山精神 景德镇陶瓷文化 赣南客家风情转化为视觉符号和衍生品[2] - 与本地特色产业如陶瓷 脐橙等联名开发独具匠心的周边产品[2] 发展理念本质 - 省级联赛需要植根地方土壤 服务地方人民 彰显地方特色[3] - 模式借鉴只是起点 本土化创新和差异化发展才是关键[3] - 成功的赛事必然是深度融合地方资源禀赋的有机生命体[3]
以“体育力”提振“消费力” “赛事+文旅”激活多元化消费潜力
央视网· 2025-08-18 20:30
赛事参与及观赛数据 - 江西省城市足球超级联赛首轮赛事吸引超2亿人次参与[1] - 首轮赛事超1亿人次通过直播观看比赛[1] - 前五轮赛事累计吸引38.5万人次现场观赛[1] - 第六轮南昌队对阵景德镇队比赛现场观众达13687人[3][5] - 除主客场球迷外 外地球迷也被赛事吸引加入观赛队伍[5] 赛事带动文旅消费 - 吉安市联赛期间市中心城区酒店平均入住率达85% 较赛前提升40个百分点[7] - 餐饮行业整体营业额同比增长55% 其中夜间餐饮消费占比超七成[7] - 景德镇市推出凭票根享受景区演出及门票减免政策[12] - 景德镇市中心推出4-7折酒店住宿优惠及免费陶艺体验[12] - 吉安市多个县区推出景区门票五折或免费政策 并串成避暑旅游线路[14] 赛事推广及配套活动 - 吉安体育中心广场设立"赣超球迷狂欢夜"集市 包含100多个摊位[5] - 为未购票球迷提供大屏实时直播服务[5] - 南昌牧云峰云端景区出现游客聚集观赛现象 带动周边消费[11] - 江西多地推出涵盖景区 酒店 餐饮 公共交通的票根优惠活动[9] - 第六轮后联赛将开启单循环主客场模式 预计带动更多现场观赛[7]
“苏超+”溢出效应持续放大 “第二现场”消费动能足
新浪财经· 2025-08-18 17:27
赛事经济带动消费增长 - 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通过快闪店、特许商品店、球迷专列及旅游专线形成"苏超+"溢出效应 [1] - 体育赛事带动周边餐饮、交通、住宿、休闲旅游等业态快速增长 7月以来江苏省景区预订量同比增长近200% [1] - 江苏省商务部门围绕赛事累计举办1800余场促消费活动 发放超1.4亿元消费券 组织超1.6万家商贸企业参与 [2] 商业生态体系建设 - 发布包含432个网点的"苏超第二现场"电子地图 覆盖商业综合体、商场、家电卖场及夜间消费商圈等多元场景 [1] - 云集百余家江苏老字号、国货潮品和餐饮商家的"苏品苏货"集市同步开集 [1] - 商务部门将打造979个"苏品苏货"品牌购物车 聚焦50个夜间消费商圈开展"苏·超级夜"活动 [2]
首胜如过年!常州早已“破圈”,“苏超式”足球联赛多地开花
第一财经· 2025-08-18 12:33
赛事表现与球迷反响 - 常州队1比0战胜镇江队,打破9轮不胜和零进球纪录,现场观众达4.2万人[3] - 常州推出六重大礼庆祝胜利,包括新增"常州赢球"抽奖活动[3] - 苏超前九轮现场观赛人数累计超过120万[4] 文旅产业联动效应 - 常州文旅行业推出系列福利:姓氏为"赵"游客免门票、镇江市民免门票、体育老师免门票等[4] - 苏超前六轮带动旅游、出行、餐饮、住宿、体育五个场景实现营收379.6亿元,同比增长42.7%[5] - 南京主场比赛期间带动河西地区酒店入住间夜量同比增长近30%,部分酒店增长达111%[5] 赞助与商业价值 - 苏超联赛拥有1家总冠名商(江苏银行)、8家战略合作伙伴、7家合作商、6家赞助商、8家供应商[4] - 赣超联赛首轮后广告商竞争激烈,队服冠名更换四次,数十家广告商申请加盟[11] 赛事模式与区域复制 - 多地筹备"苏超式"联赛:赣超、湘超、川超、渝超、汉超等[3][10] - 汉超揭幕战吸引超4万观众,首次实现武汉16个城区与8所高校联动[11] - 湘超联赛计划9-12月举办,深圳湖南籍群体请求以"湖南人第二省会"名义参赛[12] 社会文化影响 - 72.3%受访者认为苏超增强市民文化认同感,61.4%认为推广了足球文化[7] - 常州官方主动接梗网友调侃,发起"补笔画挑战"引发城市联动,话题阅读量破亿[7] - 专家认为赛事激活城市文化基因,构建"赛事引流+文化赋能+消费升级"链条[8][9] 基础设施与产业带动 - 赛事盘活存量场馆资源,提升设施利用率[13] - 每张比赛门票可撬动周边休闲、旅游、餐饮等消费增长[13] - 体育赛事增加带动体育用品、设施等关联行业发展[13]
“苏超”里的体验经济与城市传播
经济网· 2025-08-15 10:51
文章核心观点 -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从一个地方性业余赛事发展为全网关注的现象级事件,其成功源于真实、反精致的草根气质和强大的参与感,是体验经济和城市传播的绝佳样本 [1][5][9] 体验经济的崛起与应用 - 体验经济被视为继服务经济之后的新发展阶段,企业需创造丰富的体验来满足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期望 [2] - “苏超”的成功在于其真实与反精致的体验,球员背景多样、球场氛围粗粝,赋予了观众强烈的参与感和沉浸感,实现了娱乐、教育、美学和逃逸四种体验类型 [3][4] - 体验经济的核心是出售记忆和情感,而非产品或服务 [4] 城市传播与品牌塑造 - 体育赛事是城市传播和品牌化的有效策略,能够构建城市符号体系并成为城市生活的文化核心 [6] - “苏超”通过强调“在地性”,如融入地方文化元素(南京盐水鸭手套、苏州微缩园林等),强化了地方认同感和市民荣誉感,将赛事变成了“生活节” [8] - 成功的城市品牌传播能将城市转变为令人向往的居住、工作和游览之地 [8] 数字化传播与社交裂变 - 数字传播机制和迷因文化放大了“苏超”的影响力,赛事片段被剪辑成短视频并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成为流量富矿 [10] - “苏超”参赛方“敢玩、接地气、能自黑”的特质促进了用户的二次创作狂欢,完成了社交裂变 [10] - “苏超”的热度引发了全国性效仿,如“川超”、“鲁超”等赛事呼之欲出 [10]
苏超不可复制,但可借鉴
经济观察报· 2025-08-14 19:41
江苏城市足球联赛(苏超)的成功因素 - 经济实力均衡:江苏13个地级市全部跻身全国GDP百强,7个城市曾征战中超和中甲,为城市足球对抗提供动力 [1][3] - 硬件设施优越:江苏"十三太保"均拥有奥体中心,南京奥体中心保持中超最高观战人数纪录,昆山建成江苏首个专业足球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4.32平方米全国第一 [4] - 交通网络发达:13座城市间直线距离约300公里,"一小时都市圈"便于业余球员兼顾训练、工作和休息,球迷可便捷观赛 [4] - 文化多元竞争:吴文化、楚汉文化等多元文化并存,催生"楚汉争霸""南哥之争"等热梗,增强赛事话题性 [5] 苏超模式的借鉴与推广 - 文旅体融合:苏超带动机票、酒店、门票等旅游商品预订量快速增长,构造"足球+城市IP+文旅消费"复合场景 [5] - 高效管理体系:采用"中央厨房"式治理,南京奥体中心单场60396名球迷半小时内安全疏散,展现精细化运营能力 [6] - 社会效益显著:激发地方文化、创新球迷文化、推动全民健身,扬州主场球衣、文创等衍生消费表现突出 [5][6] 其他地区仿效案例 - 赣超成效突出:第五轮五场比赛吸引91476名观众,赣州vs抚州焦点战单场40582人创江西纪录,场均上座超1.3万 [2] - 地方特色赛事:武汉将举办"汉超",湖南计划2025年省足球联赛,河北等地推动"苏超式"赛事与文旅融合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