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重组胶原蛋白
icon
搜索文档
“测不到胶原”风波发酵:巨子生物陷信任危机,重组胶原蛋白市场震荡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6 20:09
巨子生物舆论风波 - 巨子生物旗下明星产品可复美被检测报告质疑"重组胶原蛋白测不到胶原",引发品牌信誉和技术真实性争议 [1] - 检测报告指出可复美产品胶原蛋白含量仅0.0177%,低于0.1%法规下限,且未检出标志性氨基酸甘氨酸 [3] - 公司声明产品通过药监备案,胶原蛋白含量超0.1%,质疑自媒体检测方法未纳入行业标准 [3][4] - 争议焦点在于行业缺乏统一检测标准,不同机构结果差异大,国家药监局已启动相关行业标准制定 [5] 市场反应与业绩影响 - 舆论风波导致巨子生物股价下跌4.04%,总市值788.19亿港元,同行企业股价也普遍下跌 [2] - 可复美1.0版本产品已从主要电商平台下架,2.0版本上线后销售超10万单 [7] - 可复美产品3年销售超5.15亿支,2024年销售收入45.42亿元占总营收82% [6][7] - 2022-2024年公司营收从23.75亿元增至55.39亿元,净利润从10亿元增至20.62亿元 [7] 重组胶原蛋白行业现状 - 2022年中国重组胶原蛋白市场规模192.4亿元,预计2025年达585.7亿元,2030年达2193.8亿元 [10] - 行业头部企业包括巨子生物、锦波生物等,锦波生物2024年营收14.43亿元同比增长84.92% [10][11] - 多家企业布局重组胶原蛋白:锦波生物获批三类医疗器械,丸美生物进入2.0时代,福瑞达聚焦医美赛道 [10][11][12] - 行业面临技术争议、标准缺失和商业竞争等挑战,亟待建立科学检测体系和透明监管框架 [8][12] 企业技术布局 - 巨子生物2006年实现重组胶原蛋白吨级突破,可复美2.0版本新增专利重组IV型胶原蛋白 [9][7] - 锦波生物实现重组III型人源化胶原蛋白规模化生产,覆盖4000家医疗机构 [10][11] - 丸美生物开发出具备纤维结构和羧基化程度相同的2.0版重组胶原蛋白 [11] - 福瑞达通过技术创新和医美合作推动胶原蛋白产品增长,双11销售突破2000万元 [12]
重组胶原蛋白赛道捧出两位“首富”
经济观察报· 2025-05-14 19:40
公司概况 - 巨子生物成立于2000年,主营重组胶原蛋白及其他生物活性成分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22年11月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被称为"港股重组胶原蛋白第一股" [1][4] - 锦波生物成立于2008年,2023年登陆北交所,成为"北交所重组胶原蛋白第一股" [1][5] - 巨子生物创始人范代娣是中国生物化工专业第一位女博士,创业前在西北大学执教;锦波生物创始人杨霞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创业前担任该校讲师 [5] 创始人财富与公司市值 - 范代娣夫妇名下拥有巨子生物和三角防务两家上市公司,截至5月14日收盘,巨子生物总市值871.18亿港元(约81.35港元/股),三角防务总市值140.92亿元(约25.61元/股) [2] - 按5月14日收盘价及持股比例计算,范代娣及严建亚合计持股市值达470亿元,在《2025胡润全球富豪榜》中以315亿元身价成为陕西首富 [2][4] - 锦波生物创始人杨霞以115亿元身家在《2025胡润全球富豪榜》中位列第2295位,成为"山西女首富" [4] 行业前景 - 重组胶原蛋白通过生物工程技术生产,相比传统动物提取胶原蛋白具有低免疫原性、无病毒隐患、稳定性强等优势 [5] - 中国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2年的185亿元增至2027年的108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2.4% [6] 财务表现 - 2024年巨子生物营业收入55.39亿元,同比增长57.2%,经调整净利润21.52亿元,同比增长46.5% [8] - 2024年锦波生物营收14.43亿元,同比增长84.92%,归母净利润7.32亿元,同比飙升144.27% [8] - 两家公司毛利率均超80%,2024年巨子生物毛利率82.09%,锦波生物毛利率92.02% [8] 业务结构 - 巨子生物营收高度依赖可复美品牌,该品牌贡献超八成营收,产品线涵盖面膜、精华、乳液等 [8] - 巨子生物线上渠道收入占比达71.6%,其中DTC线上直销收入占比64.8%,线下门店仅18家 [9] - 锦波生物单一材料医疗器械营收占比78.17%,主要来自薇旖美品牌,该产品已覆盖终端医疗机构约4000家 [10] 研发与竞争 - 巨子生物曾计划进军重组胶原蛋白针剂领域,但截至目前尚未有针剂类产品获批 [9] - 锦波生物拥有国内仅有的三张重组胶原蛋白医美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 [10] - 行业竞争加剧,华熙生物、爱美客、上美股份等企业纷纷布局,新入局者如美琉生物宣称将Ⅲ型重组胶原蛋白成本从8万元/公斤降至1万元/公斤 [8]
重组胶原蛋白赛道捧出两位“首富”
搜狐财经· 2025-05-14 07:55
核心观点 - 范代娣及其丈夫严建亚通过巨子生物和三角防务两家上市公司成为陕西首富,合计持股市值达480亿元 [2] - 重组胶原蛋白行业高速增长,中国市场规模预计从2022年185亿元增至2027年108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42.4% [4] - 巨子生物和锦波生物作为行业头部企业均呈现高增长,但面临产品结构单一、竞争加剧等隐忧 [5][6][8][9] 公司概况 巨子生物 - 成立于2000年,主营重组胶原蛋白及其他生物活性成分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22年11月在港交所主板上市 [3] - 2024年营业收入55.39亿元,同比增长57.2%,经调整净利润21.52亿元,同比增长46.5%,毛利率82.09% [5][6] - 营收高度依赖可复美品牌,贡献超八成营收,产品线涵盖面膜、精华、乳液等 [6] - 线上渠道收入占比达71.6%,其中DTC线上直销收入占比64.8%,线下门店仅18家 [7] - 计划进军重组胶原蛋白针剂领域但尚未获批,过去四年毛利率持续下滑 [7][8] 锦波生物 - 成立于2008年,2023年登陆北交所,成为"北交所重组胶原蛋白第一股" [4] - 2024年营业收入14.43亿元,同比增长84.92%,归母净利润7.32亿元,同比飙升144.27%,毛利率92.02% [5][6] - 拥有国内仅有的三张重组胶原蛋白医美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单一材料医疗器械营收占比78.17% [8] - 薇旖美品牌主营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冻干纤维,覆盖终端医疗机构约4000家 [8] - C端护肤品市场布局与巨子生物存在差距,面临行业巨头涌入的竞争压力 [8] 行业分析 - 重组胶原蛋白通过生物工程技术生产,相比传统胶原蛋白具备低免疫原性、无病毒隐患、稳定性强等优势 [4] - 行业竞争加剧,华熙生物、爱美客、上美股份等知名企业纷纷布局,新入局者如杭州美琉生物宣称将Ⅲ型重组胶原蛋白成本从8万元/公斤降至1万元/公斤 [6] - 行业未来格局充满变数,头部企业虽实现高增长但皆有隐忧 [9] 人物背景 - 范代娣是中国生物化工专业第一位女博士,1994年博士毕业后执教西北大学,2023年7月辞任巨子生物执行董事,2024年4月出任西北大学副校长 [3][4] - 锦波生物创始人杨霞1997年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创业前曾担任山西医科大学讲师,以115亿元身家成为山西女首富 [3][4]
美妆|重组胶原蛋白:供给创造需求,创新驱动成长,国内海外齐奔赴
中信证券研究· 2025-04-28 08:14
重组胶原蛋白行业技术进展 - 行业在I型、III型基础上实现XVII型、IV型及多型别组合突破,技术工艺持续进步 [1] - 巨子生物2025年1月获重组IV型胶原蛋白专利,2024年8月获XVII型专利授权 [15] - 锦波生物2022-2023年获得两项A型重组IV型人源化胶原蛋白专利,实现100%人体同源 [15] - 丸美生物通过序列改造和转录因子引入使胶原蛋白表达量提高20% [15] - 创健医疗2023年获得XVII型小分子胶原蛋白专利 [16] - 聚源生物重组V型胶原蛋白实现100%人体同源,2024年9月获专利 [20] 皮肤生理功能与胶原蛋白分布 - 皮肤具有屏障、吸收、感觉、免疫等7大生理功能 [6] - 人体已发现29种胶原蛋白型别,I型和III型商业化程度最高 [3] - I型胶原主要分布于皮肤、骨骼、韧带等组织 [14] - III型胶原主要分布于皮肤、肺、肝等器官 [14] - IV型胶原分布于基底膜等部位,XVII型分布于皮肤和粘膜 [14] 企业商业化布局 - 行业形成"妆品+二类械+三类械"综合布局格局 [1] - 锦波生物5款妆品获美国FDA认证,械品获批越南市场 [21] - 欧莱雅小蜜罐面霜2.0添加锦波生物重组胶原蛋白 [22] - 资生堂通过资悦基金投资创健医疗布局原料合作 [22] - 聚源生物与德国赢创合作推动技术开发 [22] - 2023-2024年珀莱雅、可丽金等品牌密集推出含胶原蛋白面霜新品 [24] 全球化与AI技术应用 - 中国重组胶原蛋白实现"原料+妆品+器械"全面出海 [1] - 锦波生物、创健医疗等企业共24项胶原蛋白结构被PDB收录 [21] - 锦波生物2024年发布COL-GPT数据库加速剂型创新 [23] - 创健医疗利用AI工具指导蛋白序列设计并获得PDB认可 [23] - 丸美生物2025年接入DeepSeek优化研发平台能力 [23] 医美产品发展 - 当前仅锦波生物拥有3款重组胶原蛋白III类注射填充剂 [24] - 行业预计2025年可能新增2-4款医美填充剂产品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