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Robotics
icon
搜索文档
会议日程重磅发布!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开发高校专场邀您4月26日共聚深圳
机器人圈· 2025-04-18 21:10
具身智能行业发展趋势 - 具身智能作为人工智能进阶形态,依托大模型、多模态感知与强化学习技术突破,推动智能体从虚拟推理迈向物理操作 [2] - 技术应用覆盖工业、医疗、服务等领域,重构千行百业生产力形态,加速向通用化、低成本化演进 [2] - 被纳入国家战略,成为新质生产力核心引擎,引领全球科技竞争新格局 [2] 行业会议关键信息 - "FAIR plus机器人全产业链接会"将于4月26日在深圳举办,聚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发高校专场 [2] - 主办方为《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杂志和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特别支持单位包括中科启秀智慧教育科技 [4] - 会议汇聚中科院、武汉大学等学术机构及优必选、越疆科技、逐际动力等头部企业代表 [2] 会议议程技术焦点 - 开放环境具身感知与导盲技术(中科院计算所阚美娜主讲) [6] - 深度模仿学习在机器人具身智能的应用(武汉大学李淼) [6] - 人形机器人共研共创模式(优必选李晓明) [6] - PNP机器人/Franka机器人在具身智能数据集采集与操作策略的进展(集智联机器人包文涛) [6] - 越疆科技展示具身智能行业应用案例(副总经理唐海峰) [6] - 逐际动力探讨创新者入局路径(产品负责人Aiden) [6] 行业动态与研究方向 - 机器人产业2023年报显示55家上市公司业绩分化,行业洗牌加剧 [11] - 孙立宁院士提出微纳感知技术赋能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 [11] - 浙江大学熊蓉教授分析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发展挑战 [11] - 越疆科技港股上市后市值翻三倍,领跑机器人赛道 [11] - 人形机器人量产引发价格战,推动科技革命与产业重构 [11] - 清华大学团队研究复现波士顿动力动作技术,强调创新突破 [12] - 国际前沿技术包括螳螂虾仿真机器人、3D打印软机器人手等 [12]
工信部计划深入实施“机器人+”供需对接和应用推广,机器人ETF(562500)盘中成交活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4-18 14:24
市场表现 - A股大盘低开后弱势整理 机器人板块小幅回调 机器人ETF(562500)下跌0.63% [1] - 机器人ETF(562500)持仓股中新元科技、派斯林、华昌达等个股跌幅居前 [1] - 机器人ETF(562500)盘中交投活跃 今日成交金额超2.71亿元 [1] 政策动态 - 工信部计划出台机械、汽车、电子装备等三个行业新一轮稳增长工作方案 [1] - 推动重点行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 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扩大有效需求 [1] - 深入实施"工业母机+"、"机器人+"、高端医疗装备等供需对接和推广应用行动 [1] - 持续提升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出台相关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 [1] 行业展望 - 中泰证券认为政策+产业+技术端多重共振 25年迎机器人量产元年 [1] - 政策端:"具身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1] - 产业端:机器人产业链企业迎业绩兑现元年 [1] - 技术端:Deepseek为机器人大/小脑提供多项支持 推动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 [1] 产品信息 - 机器人ETF(562500)是全市场规模最大的机器人主题ETF 聚焦机器人产业投资机会 [2] - 科创人工智能ETF华夏(589010)是机器人的大脑 20%涨跌幅+中小盘弹性 捕捉AI产业奇点时刻 [2]
国产机器人加速落地!智平方发布新款机器人,年内将自建产线
南方都市报· 2025-04-18 13:06
公司动态 - 智平方发布新一代通用智能机器人AlphaBot 2并宣布"AGI终端"战略 [1] - 公司计划年内启动自有产线建设 2028年年产规模达万台 2033年实现百万台交付 [1] - AlphaBot 2基于Alpha Brain具身大模型驱动 具备自然语言理解 空间感知 多任务执行能力 [1] - 采用全栈自研GOVLA大模型 具有360度环境感知 任务拆解 全身协同控制功能 [1] - 硬件升级包括34个以上自由度 腰腿升降结构 700mm单臂臂展 [1] - 具身大模型支持端侧本地运行 保障数据隐私 提升响应效率 [1] - 产品将部署至汽车制造 半导体车间 生物科技无菌车间等场景 [1] - 公司成立于2023年 核心团队来自微软 OPPO 小鹏等企业 [2] - 已与华熙生物 晶能微电子等企业达成合作 落地生物科技与半导体制造场景 [2] - 计划2023年下半年将产品部署至机场和社区等公共服务领域 [2] 行业趋势 - 机器人被视为继PC 智能手机 智能汽车后的下一代智能终端 [1] - 通用人形机器人正加速走出实验室迈向实际应用 [2] - 2023年以来特斯拉 Figure 优必选 宇树科技等公司均发布新一代人形机器人产品 [2] - 特斯拉Optimus已完成第二代迭代 Figure获得OpenAI与微软投资 [2] - 国内初创公司星动纪元 傅利叶探索更轻量的通用机器人路径 [2] - 新一代人形机器人强调自主感知 复杂环境适应与人机协同 [2] - 高盛预计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达140万台 市场规模380亿美元 [3] - 多家机构预测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将达万亿级规模 [3] - 埃隆·马斯克预测2040年人形机器人数量可能超过人口数量 [3] 技术发展 - 公司最早提出并系统性研发端到端VLA技术 [2] - 行业面临量产能力 整机成本 芯片适配 电池续航等技术挑战 [3] - 从原型样机迈向工程落地是行业共同课题 [3]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明日“开跑”!机器人ETF基金(562360)今日低位反弹,过去10个交易日日均成交额超3000万元
新浪财经· 2025-04-18 12:03
市场表现 - 4月18日A股市场显著回调 机器人等人工智能题材开盘急跌但后续呈现V型反弹趋势 [1] - 机器人指数成份股中奥比中光-UW涨超4% 东杰智能、华中数控涨超2% 中信重工、步科股份等逆势上涨 [1] - 机器人ETF基金(562360)过去20个交易日资金净流入超4000万元 [1] 行业事件 -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将于4月19日在北京亦庄举办 共有21支人形机器人队伍参赛 [1] - 参赛机器人包括天工Ultra、夸父机器人、宇树科技G1、神农、轩辕等型号 [1] 产品结构 - 机器人ETF基金(562360)跟踪的中证机器人指数与万得人形机器人指数成份股重合度为63% [1] - 该ETF除覆盖人形机器人外 还包含数字化车间和生产线系统集成商 把握工业机器人升级趋势 [1] 行业标准 - 优必选牵头的首批人形机器人系列国家标准正式立项 将规范行业发展并促进技术创新 [2] 机构观点 - 西南证券认为机器人行业长期增长潜力值得看好 当前可能是布局良机 [2] - 技术进步和应用场景拓展将持续推动行业发展 尽管短期市场存在波动 [2] 技术指标 - 机器人ETF基金(562360)MACD金叉信号形成 显示短期上涨动能 [3]
长曜创新创始人胡岳:创业公司想量产割草机器人,先准备1个亿|硬氪专访
36氪· 2025-04-18 09:05
行业现状与竞争格局 - 割草机器人行业已进入资金实力比拼阶段 创业公司试错空间极度逼仄 完整出货并形成规模至少需1亿人民币资金 [3][6] - 全球私人庭院草坪达2.5亿个 吸引数十家中国厂商涌入 2024年头部厂商海外销量显著增长 九号旗下Navimow前三季度营收近6亿元 预计全年销量10万台 [2][4] - 创业公司通过众筹验证市场 长曜创新在Kickstarter单月预售超220万美金 松灵子品牌Mammotion众筹金额超220万美金 [2][4] 技术路线选择 - RTK方案因成熟度高被多数厂商采用 可覆盖40%使用场景 但存在设备体积大 安装复杂 成本高(单机模块成本约1000元)等缺陷 [14][16] - 视觉方案成本更低 长曜创新采用多摄像头360°覆盖设计 可解决80%任务 通过数据积累实现持续优化 但受光线 天气等因素影响 [16][18] - 无边界产品性能全面超越传统埋线产品 但现阶段的智能化仍存在场景适应性挑战 部分用户需求未完全满足 [13][15] 创业公司生存现状 - 创业公司面临资金紧张 人才招聘困难 备货压力大等挑战 初期团队需60-70人 研发成本约3000-4000万元 开模费用500-600万元 [5][6] - 相比大公司 创业公司决策更灵活 能快速响应市场 更聚焦细分领域创新 但缺乏成熟组织体系和品牌背书 [5][7] - 行业人才稀缺 扫地机器人经验无法完全平移 优秀人才更倾向留在大公司 创业公司高风险属性加剧招聘难度 [7] 市场动态与厂商策略 - 海外市场用户更愿为优质产品支付溢价 价格战并非唯一竞争手段 差异化定位和品牌价值更重要 [10] - 九号 科沃斯等厂商快速增长源于产品力提升 市场需求长期存在 优质产品上市即获消费者追捧 [12] - 投资人态度转向谨慎 更关注营收能力 但对已投项目保持耐心 支持产品打磨而非盲目追求速度 [11]
拿下新势力订单 诺仕机器人获上汽独家投资
快讯· 2025-04-18 08:34
公司融资动态 - 深圳市诺仕机器人有限公司完成天使+轮融资 由上汽创投独家投资 [1] - 这是上汽创投首次投资人形机器人上游核心零部件领域 [1] 公司核心技术 - 专注于行星滚柱丝杠及配套执行器模组的研发和生产 [1] - 已突破C5级精度瓶颈 实现全球最小行星滚柱丝杠的量产 [1] 技术应用领域 - 技术可应用于机器人 半导体 医疗设备等多个领域 [1] - 与上汽集团在汽车底盘领域存在合作空间 [1] 公司发展规划 - 计划继续推动技术创新 [1] - 将推进生产工艺的自主化进程 [1]
人形机器人商用提速
深圳商报· 2025-04-18 07:39
行业动态 - 第137届广交会首设服务机器人专区,46家机器人相关企业集中展示人形机器人、机器狗等系列产品 [1] - 人形机器人产业呈现技术不断进步、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应用场景不断拓展的发展态势 [1] - 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82.39亿元,占全球约50% [1] - 人形机器人产业有望从"技术验证期"向"规模化商用期"快速过渡 [1] 技术发展 - 人形机器人综合续航最长达5小时 [1] - 基于数据大模型和技术快速迭代,预计未来3到5年人形机器人成本将极大改善 [2] - 人形机器人展示分拣和大模型语音交流等功能 [2] 应用场景 - 人形机器人已开始进工厂从事物料分拣、搬运和装配等作业 [1] - 魔法原子机器人科技公司产品用于门店导购和工厂场景,执行产品检测、物料搬运等作业 [1] - 里工实业人形机器人已在工厂进行上下料、装配等作业,计划第三季度全面部署实现全自动化生产 [2] - 公司正探索居家养老、日常协助等家庭场景应用方向 [2] 区域发展 - 广东拥有完整机器人产业链,形成以广深佛莞为龙头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2] - 广州里工实业在番禺建立"里工智能工厂"先进制造园区 [2] 企业动态 - 魔法原子机器人科技推出人形机器人"小麦" [1] - 里工实业两款人形机器人产品成功销往海内外 [2]
既能打工又能跑马拉松?2025年人形机器人迎“量产潮”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17 21:24
人形机器人产能与市场预测 - 优必选规划2025年人形机器人产能1000台,预计交付几百台,乐观估计2026年交付量达数千台,2027年有望实现万台级别交付 [1] -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预测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1.24万台,市场规模63.39亿元,其中中国销量或达7300台 [1] - 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销量预计接近34万台,市场规模超640亿元,2035年销量或超500万台,市场规模超4000亿元 [1] 商业化落地挑战 - 商业化初级阶段面临场景进入、效率提升、经济性优化等问题 [2] - 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缺失,硬件成本居高不下,难以大规模应用于生产制造或商业服务 [4] - 视频遥控摆拍、端到端能力缺失等问题被视为具身智能发展瓶颈 [4] 行业活动与融资动态 -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吸引超20家企业参与,包括宇树科技、松延动力、小米机器人、优必选等 [3] - 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融资71笔,金额约84.5亿元,融资案例数量同比增长274%,金额同比增长226% [4] - 科技企业阿里、字节、华为及机器人厂家遨博、埃斯顿等尝试进入人形机器人行业 [4] 技术瓶颈与工业场景探索 - 多模态融合感知能力不足,泛化能力差,无法灵活应对新环境和任务 [6] - 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场景竞争力不足,精度和成本无法与传统工业机器人竞争 [6] - 工业场景需开放SOP流程,但涉及商业机密,阻碍人形机器人推广 [7] 企业实践与未来展望 - 优必选、智元等企业已进入车厂总装车间,开始商业化试水 [7] - 人形机器人企业主要聚焦本体集成和运动控制算法,对具身智能投入较少 [6] - 机器人与B端客户的互信问题需通过磨合解决,未来可能迎来爆发 [7]
能分辨“爱马仕”和“地摊货”?人形机器人迎来触觉新风口
南方都市报· 2025-04-17 20:32
公司技术路径 - 专注机器人触觉感知系统研发,提出"触觉感知操作系统"概念,包含ITPU多维触觉芯片、四指灵巧手、微型视觉模组与数据驱动模型的软硬件一体化方案 [1][2] - 采用"四指"而非五指设计,因85%工业场景只需四指且成本降低20% [2][10] - 灵巧手内嵌摄像头实现"触觉+视觉"融合,避免角度遮挡问题,提升复杂操作稳定性 [2] - 构建"触觉数据库"训练大模型,通过工业场景真实数据让机器人自主学习"如何用手" [3][6] 产品应用场景 - 已落地深圳地铁安检场景,处理效率提升1.4倍,完成扫码、贴标、分拣等标准化动作 [3][11] - 参与中医诊疗研究项目,触觉传感器可分辨微小脉搏波动,探索医疗辅助应用 [5][9] - 明确优先工业场景战略,认为家庭环境复杂度高(L5级难度),需先积累标准化数据再拓展 [5][12] - 采用轮式而非双足设计,因轮式更高效稳定,符合"干活"需求而非"仿人"表演 [13][14] 行业竞争格局 - 触觉感知是当前机器人系统最薄弱环节,传统传感器存在分辨率低、价格高等瓶颈 [4] - 高端触觉传感器80%市场份额被欧美技术主导,制约产业普及 [4] - 华为、特斯拉等企业均将高精度触觉感知视为继大模型后的核心突破口 [4] - 行业处于早期阶段,需长期研发投入,不宜用短期变现标准衡量 [7][8] 技术差异化优势 - 触觉传感器可感知力觉、滑觉、温度、材质等多维度信息,精度达分辨"爱马仕与地摊货"级别 [1][2] - 通过中医切脉实验验证系统敏感度,证明触觉对理解物理世界的关键作用 [9] - "适度仿人"策略聚焦实用需求,避免过度设计导致的成本浪费 [10] - 数据闭环能力使机器人可自主积累经验,实现"刷经验值"式成长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