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药材种植
icon
搜索文档
莒县库山乡正式“撤乡设镇”迈入城镇化发展新阶段
齐鲁晚报· 2025-08-15 05:35
行政区划调整 - 库山乡于8月11日正式撤乡设镇 标志着城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 [1] - 行政区划调整带来发展定位 功能职责和管理体制的全面跃升 [1] 产业发展 - 以中药材和黄烟种植为核心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并持续壮大 [1] - 设镇后将支撑特色产业向精深加工和品牌化方向发展 [1] 经济与社会发展 - 特色产业带动乡域经济提质增效 推动民生福祉改善 [1] - 道路硬化 医疗配套升级和文化设施完善等举措落地见效 [1] - 社会治理井然有序 为撤乡设镇奠定坚实基础 [1] 未来发展 - 设镇后获得更完善城镇配套功能 更强资源集聚能力和更广阔发展平台 [1] - 加速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 成为辐射周边区域的重要增长极 [1] - 为当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1]
云南文山:新兴产业起势 传统产业蝶变
科技日报· 2025-08-13 15:33
文山州产业发展概况 - 文山州三七全产业链产值超400亿元,绿色铝综合产值达833.09亿元 [1] - 全州研发经费投入2023年达14.1亿元,较2020年增长135%,2024年上报数达20.4亿元,同比增长3.2% [1] - 政府发放1598万元奖补资金激活企业创新热情 [1] 企业创新与技术突破 - 高新技术企业达66家,较"十三五"末增长200%,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424家,增长52% [2] - 云南宏泰新型材料有限公司实现电解槽全工段化生产应用,获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2] - 云南文山铝业首创国内铝灰处置生产线,云南神火铝业建成全省首个5G智慧工厂,年节电9000万千瓦时,阳极铸造品质提升15% [2] 创新平台与人才建设 - 建成省级高新区1个、星创天地6个、众创空间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培育中 [2] - 依托云南绿色铝基新材料重点实验室建立分中心,推动产学研对接 [3] - 累计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112个,29人入选省级技术创新人才,136人评为州级科技创新人才,培育6个产业技术攻关团队 [3] - 1356名省级科技特派员、1404名"三区"科技人才及8个科技特派团活跃一线,13名科技副总进驻企业 [3] 科技成果转化 - 三七产业选育4个新品种,建成全国最大种质资源基地 [4] - "文陆稻4号"和"文麦14号"入选中国—孟加拉国农业合作品种 [4] - 富宁县建成数字八角智慧化服务平台,铁皮石斛种植技术示范应用 [4] 产业升级方向 - 科技创新推动铝业绿色转型、农业种源突破、作物数字化升级及国际合作 [5]
清风为伴产业兴 | 高原农场里的致富经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杨文佳 屈媛媛 自西藏米林报道 走进西藏自治区米林市红太阳科技示范家庭农场,一排排整齐的温室大棚映入眼帘。大棚内,一簇簇灵 芝从菌包中探出红褐色的伞盖,生机勃勃,长势喜人。 "海拔高、温差大、日光强、绿色无污染的特殊环境,使米林白肉灵芝具备的有效成分远高于其他同类 产品……"农场的直播室里,销售人员达娃索珍正通过网络平台直播售卖农场种植的白肉灵芝。 2023年1月,达娃索珍回到家乡,加入红太阳家庭农场。"得知农场需要大学生人才,毕业后我就回来 了。"那时,白肉灵芝"丰产不丰收",农场缺乏先进培育技术、销售渠道受限,大学毕业的她正是农场 想要的销售管理"援助"。 在跑业务的过程中,达娃索珍察觉到互联网销售的巨大潜力,开始积极尝试网络直播。"2023年第一次 直播时,只有零星的观众进来又离开。有时,直播间只有一两个人,我也坚持播上两三个小时。"她回 忆道。 销售渠道窄、市场拓展难的问题依然突出。在一次走访调研中,米林市纪委监委了解到红太阳家庭农场 在产品销售上存在的经营瓶颈,随即督促相关职能部门为农场开展电商培训,拓宽经营思路,助力解决 产品销路问题。 慢慢地,达娃索珍在培训与实践中摸索出更 ...
青海贝母连续两年实现出口
中国新闻网· 2025-08-09 05:49
青海贝母出口 - 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产出的1 5吨贝母顺利出口至中国台湾地区 实现连续两年"跨海赴约"[1] - 贝母生长在海拔2600米以上的脑山地区 具备喜冷凉 耐寒 喜隐蔽的生长特性 适宜当地气候条件[1] - 青海绿康生物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贝母作为川贝枇杷膏原料 因品质优良 药用成分含量高而受市场欢迎[1] 海关支持措施 - 西宁海关通过"关长送政策上门"活动向企业宣讲检疫监管及通关政策 建立"一对一"关企服务机制[1] - 海关全程跟踪企业出口动态 及时解决产品出口问题 助力企业保订单 稳出口[1] - 西宁海关表示将优化服务并提高通关效率 推动更多青海特色优质产品进入海外市场[1]
青州仰天山“点绿成金”:千亩林下参园绘就“两山”新画卷
齐鲁晚报· 2025-08-08 12:33
生态种植模式创新 - 潍坊青州仰天山建成规模逾千亩的生态人参种植基地,实现人参从移栽到自然繁殖的完整生命周期[1] - 采用林下药材生态种植模式,推动"林""参"深度融合,成为精准开发林下空间资源的典范[1] - 人参种植成功的关键在于仰天山独特的"森林小气候":夏季最高温28度、郁闭度0.8、pH值5-6的微酸性腐殖质土壤[5] 产业链延伸与价值提升 - 人参种植从原料销售延伸至保健品、药品、护肤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开发[6] - 通过食品厂、实验室、化妆品研发中心等多渠道释放人参价值,实现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6] - 林下经济模式形成种植、养殖、采集与森林旅游相结合的复合产业体系[6] 区域经济发展示范 - 仰天山人参基地的成功带动更多林下经济项目在青州市落地,形成产业集群效应[7] - 林下经济成为连接"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黄金纽带,投入轻巧且回报较快[6] - 该模式是深化林权改革、推动绿色增长的有效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动能[6][7]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河南新县:英雄山河换新颜 乡村振兴谱新篇
央视网· 2025-08-06 19:53
红色旅游与乡村振兴 - 河南新县依托365处革命遗迹推动文旅融合 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县 [1] - 2024年新县接待游客1398万人次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4亿元 [1] - 建成52公里红色大别一号旅游公路 串联多个景点 [1] 特色产业发展 - 新县中药材资源总规模超29万亩 从业人员超4万人 [1] - 重点发展石斛种植等特色农业 当前正值秧苗种植繁忙期 [1] - 同步推进油茶等产业 带动群众增收 [1] 基础设施升级 - 完成14个老旧小区改造 7个棚改项目有序推进 [1] - 新增游泳馆 体育馆 健身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 [1] 历史背景与资源 - 鄂豫皖苏区是中国共产党第二大根据地 诞生8支红军队伍 [1] - 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藏有3000多件革命文物 [1] - 抗战时期大别山为重要防线 部分红军改编为抗日主力 [1]
【安康】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换路径
陕西日报· 2025-08-06 08:33
生态保护体系 - 安康市建立市、县、镇、村四级生态管护体系,数千名护林员守护森林资源,兴隆村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2] - 通过秦岭中段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项目,2024年上半年完成营造林94万亩[2] - 护林员巡护有效降低火灾风险,兴隆村8年未发生森林火灾,同时促进林下养蜂等产业发展[2] 林下经济模式 - 安康市利用163万亩林下空间发展"林下种、林中养、林上采、林缘游"立体经营模式,涵盖林药、林蜂、林菌等产业[4] - 安康益增隆农业公司采用"林地入股+合作社+农户"模式,流转80多户林地种植虎杖、淫羊藿等420余亩,2023年销售额达300万元[3][4] - 林下中药材种植利用森林遮阴优势提升品质,农户务工日薪达100-150元,带动100余户增收[3][4] 森林康养与碳汇开发 - 上坝河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98%,开发5公里林间步道及康养体验点,吸引游客消费"空气"与"健康"[5] - 宁陕县通过碳通量监测塔等设备量化生态价值,预估碳储量200余万吨,碳汇潜力显著[5] - 2024年安康策划40项森林康养活动,发布4条生态旅游线路,并成立绿碳资源开发公司推动碳汇交易[6]
奋楫争先立潮头
人民日报· 2025-07-29 06:30
政策支持与民营经济发展 - 党中央出台一系列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1] - 民营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92%以上,贡献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涵盖80%以上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92%以上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4] - 政策东风为民营企业家提供千载难逢的时代机遇 [3] 科技创新与行业突破 - "三体计算星座"计划推动计算上天、星间组网和模型上天,实现计算与人工智能的创新突破 [2] - 阿里云计算平台"飞天"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万客户 [2] - 隆基绿能在晶硅及晶硅—钙钛矿叠层电池转换效率上屡破世界纪录,单晶硅片10年累计出货量居全球前列 [4] - 东明石化研发的原油超级催化裂解制烯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打破国外垄断 [6] 产业升级与数字化转型 - 万事利集团构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高能级平台,以数字创新探索数实融合 [4] - 昊邦医药开发10余款民族医药特色产品,为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开辟新路径 [4] - 春秋航空自研独立订座系统与离港系统,拿下127项软件著作权和34个国产自主知识产权软件 [6] 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 牧原集团创新"猪养田、田养猪"循环模式,服务农田472万亩,减少化肥使用15.46万吨 [7] - 圣源地毯在农牧区建培训基地,带动农牧民家门口就业,产品销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8] - 好医生攀西药业带动凉山州9个县种植中药材3.38万亩,全国种植面积达6.54万亩 [9] - 宁波富邦构建覆盖3200多个点位的资源回收网络,5年实现超50万吨资源回收 [9] 全球化与产业协同 - 光伏作为"新三样"代表扬帆出海,遍布全球 [4] - 朗华投资累计服务超3万家制造企业,支撑制造企业"走出去" [9][10] - 春秋航空以20%以上航线投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2024年运送民族地区旅客380万人次 [6]
铁皮石斛:从悬崖仙草到富民瑰宝的产业蜕变
中国食品网· 2025-07-25 17:15
铁皮石斛产业文化传承 - 乐清市雁荡山铁枫堂铁皮石斛博物馆是浙江省唯一备案的"铁皮石斛"主题博物馆,馆藏300余件展品,分为历史厅、非遗厅和功效厅 [2] - 历史厅通过VR技术再现明清药农攀崖采斛场景,系统梳理雁荡山铁皮石斛千年应用史及铁枫堂五代传承脉络 [2] - 非遗厅展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铁皮枫斗加工技艺,包含"十九道古法炮制"工艺 [2] - 功效厅通过实物标本对比、古籍文献和现代科研解析,呈现铁皮石斛的品种鉴别、历代应用与养生价值 [2] 铁皮石斛全产业链布局 - 铁枫堂始创于1840年,已构建集种植、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全产业链体系 [4] - 公司在种苗培育和非遗炮制工艺领域保持行业领先,产品涵盖鲜品、枫斗、浓缩原浆、功能性饮品等 [4] - 生态栽培创新融合大棚种植与活树附生技术,显著提升产量与品质 [4] - 通过精深加工技术将传统中医药转化为现代健康产品,与中科院、浙江大学等机构深度合作推动产业升级 [4] 种苗培育与技术创新 - 铁枫堂种子种苗示范基地采用近野生培育技术,模拟梨树树干、岩石缝隙等原生环境 [6] - 公司通过关键物理设计与环境调控专利技术,选育出多种优质铁皮石斛品种,解决种苗低存活率问题 [6] - 结合区块链技术构建全程可追溯体系,优质种苗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 [6] 产业富民与乡村振兴 - 铁枫堂共富市集展示从传统中药材到现代衍生品的完整价值链,包括石斛鲜条、枫斗、石斛粉、面膜、精酿等产品 [8] - 产业通过精深加工、品牌塑造与多元营销突破传统农产品价值边界 [8] - 带动当地村民通过土地租金、园区就业、产业分红等多渠道增收 [8] 产业转型升级 - 铁皮石斛产业实现从悬崖峭壁采集到现代化车间生产的转变 [10] - 传统炮制工艺与精深加工技术深度融合,推动产业升级 [10] - 科技与文化融合为乡村振兴提供新模式 [10]
铁皮石斛产业:多元发展,传承创新共谱新篇
中国食品网· 2025-07-25 17:15
铁皮石斛产业发展现状 - 铁皮石斛产业通过农产品深加工、健康食品创新、盆景观赏艺术化及文旅研学融合等多路径实现创新升级[1] - 产业兼具传统农艺传承与现代科技赋能特点,形成从原料到终端消费品的完整产业链[1][2] - 产品形态覆盖鲜条、枫斗、饮品、食品、盆景等多品类,价格区间从几十元至万元不等[1][2] 农产品板块发展 - 平园村农户采用传统"枫斗"制作技艺,将石斛鲜条手工缠绕成"龙头凤尾"状精品,兼具商业价值与文化传播功能[1] - 鲜条与枫斗作为基础原料,通过多元渠道进入消费市场,为深加工产业奠定基础[1] - 百年工艺传承与现代销售渠道结合,推动石斛文化触达更广泛群体[1] 健康食品创新 - 铁枫堂开发石斛汁、浓缩原浆、石斛花饮品等产品,凭借口感与营养优势引领健康饮品潮流[1] - 都尉堂推出石斛月饼、时尚饼干等创新食品,精准对接年轻消费群体需求[1] - 产品形态涵盖软糖、养生茶、养生粥等,通过科技赋能大幅拓展市场边界[1] 盆景艺术经济 - 千壁峰基地将铁皮石斛栽植于木桩/奇石上,开发具有艺术美感的盆景产品[2] - 已建立覆盖全国的零售网络,产品价格从几十元至万元分多个档次[2] - 单件作品需数年培育周期,工艺复杂度构成市场竞争壁垒[2] 文旅融合发展 - 铁定溜溜文化园开发石斛酒、护肤品、糕点等特色商品,并设计盆栽制作、面膜DIY等沉浸式体验项目[2] - 创新推出石斛豆花等网红食品,结合科普手册与新媒体内容增强消费者认知[2] - 通过直播电商拓展销售渠道,有效提升品牌影响力[2] 产业升级路径 - 产业坚持"传承为根、创新为魂"的发展理念,实现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3] - 通过农产品、食品、盆景、文旅四大板块协同发展,构建多元化产业生态[1][2][3] - 产业模式为乡村特色产业振兴提供可参考样本,具有示范效应[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