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投资银行
icon
搜索文档
我花80万读杜克,只换来华尔街的无薪实习
搜狐财经· 2025-11-04 23:26
这几年藤校"金手铐"经常被提起,这是指藤校学生作为全球最聪明的人,最后也不约而同选择投行、咨询等多金行业。 2008年的哈佛毕业典礼上,校长德鲁·福斯特也提到,学生最经常、最喜欢问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中有这么多人去了华尔街?为什么哈佛有那么多人去 了金融机构、咨询公司、投资银行? 2008年,大约有一半哈佛毕业生选择进入投资银行、咨询公司工作。 到了2021届依然有接近一半哈佛的毕业生第一份工作选择进入投行或咨询公司。 图源:哈佛深红 可以说,名校学历已成为通往投行与咨询行业的必经之路。 很多留学生也怀揣着高薪和阶层跃升的梦想,砸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学费,铺就通往华尔街的黄金通道。 但残酷的现实让人清醒,学历只不过是最基础的入场条件。 一个理想主义留学生 最终败给了华尔街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花了80万读Duke商学院,才换来一份华尔街无薪实习的入场券》,讲述了一位中国留学生从文科背景闯入华尔街投行的成长历程。 作者最初在美国迪堡大学(DePauw University )主修经济学,但出于对自我探索的理想主义,后来她转到了艺术史专业。 作为一名非国际学校出身的学生,她在全英文的课堂上要阅读宗教与西方艺术史内容, ...
高盛CEO预言:美国大型并购潮两年内爆发,投资者对中国的兴趣增加
华尔街见闻· 2025-11-04 23:08
谈及中国市场时,Solomon表示,在估值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后,投资者对中国的兴趣较12个月前有所 增强,当前资金流动正在改善中国的IPO市场。 Solomon在题为"市场:趋势、机遇与风险"的讨论中,对中国香港和中国内地股市给出了乐观的预期。 他指出,随着全球估值的上升,许多中国股票看起来"非常有吸引力"。 高盛集团首席执行官David Solomon预计,2026年至2027年美国将出现令人震惊的大规模并购潮,同时 他认为全球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兴趣正在增加。 11月4日,Solomon在参加香港金融峰会接受采访时表示,他认为当前环境对大型并购"极为有利"。他指 出,看到了"大量需要进行重大整合的情况"。CEO们"不再自我设限",相信必须采取行动以推动企业 战略定位和扩大业务规模。这种心态转变正在为大型并购交易创造有利条件。 高盛在10月公布了创纪录的第三季度收入,并购咨询费用增长是重要推动因素,这一业绩印证了所罗门 对并购市场的乐观判断。 中国市场投资热度上升 与此同时,香港IPO市场也正在强劲复苏。今年前九个月,香港新股融资猛增220%,66家企业在香港交 易所募资232.7亿美元。全球最大电动汽车电池 ...
何立峰会见美国高盛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苏德巍
证监会发布· 2025-11-04 22:27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11月4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财办主任何立峰4日在京会见美国高盛集团 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苏德巍。 何立峰表示,中美两国元首不久前在韩国釜山成功会晤,为下一步双边经贸关系发展指明了 方向。双方应共同认真落实好两国元首达成的系列重要共识,这有利于两国企业稳定预期,推动 中美经贸关系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欢迎高盛集团继续在华 投资兴业。 苏德巍表示,高盛集团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愿继续为中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作出贡 献。 ...
阿里豪掷72亿港元买楼、“铺王”套现离场 ,香港写字楼迎7年最强季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4 21:59
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第三季度香港甲级写字楼净吸纳量达到69.18万平方呎,创2018年第三季以来最高纪录 [2] - 全港主要商业区净吸纳量自2015年第二季以来首次全部录得正值 [2] - 整体甲级写字楼空置率为17.1%,按季回落0.3个百分点,为2018年第三季以来最大季度降幅 [3] - 截至9月底,仲量联行数据显示空置率从6月的13.6%降至13.4% [3] - 年初至第三季度新租赁总面积达330万平方呎,与2019年同期水平基本持平 [3] - 写字楼租金相较于2019年第一、二季度高位已下跌43% [3] 复苏驱动力 - 租赁需求主要源于银行及跨国企业的持续增长,其整合与升级办公空间的洽谈步伐加快 [4] - 香港股市活跃表现增强了市场对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信心,推动金融机构加快落实房地产计划 [4] - 金融板块活跃辐射至律师行、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服务领域,带动其租赁需求 [5] - 截至10月21日,今年已有超70家公司在港交所上市,募资总额超1893亿港元 [5] - 港股一级市场股权融资总额达4375.9亿港元,同比暴增260.41% [5] - 持有香港证监会牌照的金融从业人士数量较2024年9月增加4.4% [5] - 摩根大通洽租新鸿基地产艺术广场大楼全部3座商业办公大楼,涉及楼面面积达67.2万平方呎 [5] 市场分化现象 - 中环第三季度净吸纳量高达13.8万平方呎,创十年来最高季度纪录,空置率下跌0.8个百分点 [6] - 中环租金仅微跌0.3%,远好于整体市场0.8%的跌幅 [6] - 中区超甲级写字楼租金按季微升0.6% [7] - 九龙东空置率高达23.7%,为全港最高 [6] - 湾仔/铜锣湾空置率从上季度11.7%跳升至14.6%,按季大升2.9个百分点 [6] - 港岛东租金跌幅最为显著,达到3.2% [6] - 传统商务区(中区、铜锣湾、湾仔及尖沙咀)租赁需求更具韧性,空置率显著低于市场其他板块 [6][7] - 中环约占整体新租赁面积的30%,新增需求多来自对冲基金及财富管理公司 [8] 新需求来源 - 内地企业对香港甲级写字楼展现出强劲且持续增长的需求,尤其青睐中环核心地段写字楼 [10] - 在德事商务中心香港区客户构成中,内地企业已占据50%,主要集中在金融与科技创新行业 [10] - 对冲基金对办公地点要求最高,普遍选址中环顶级写字楼,对租金敏感度较低 [8] - 投资银行因职员众多需要大面积办公场地,对租金相对较为敏感 [8] 供应与投资前景 - 当前写字楼市场整体待租率约为19%,整体供应量过大,特别是今年新增总量达330万平方呎 [12] - 预计消化新增供应可能还需要两到三年时间 [12] - 香港2026年写字楼新供应将大幅减少,预计出租率于2027-2028年稳步上升 [11] - 估计租金仍将继续下跌,或到2026年底才会见底回稳 [11] - 目前投资者在写字楼买家中的占比仅为20%,远低于以往50%的平均水平 [11] - 香港整体写字楼租金回报率为4%,略低于当前约4.08%的美国10年期国债利率 [11] 代表性交易案例 - 科技巨头阿里巴巴和蚂蚁集团豪掷72亿港元,购置铜锣湾港岛一号中心13层写字楼作为香港总部 [2][9] - 该交易预计于2025年12月31日完成,有望创下自2021年以来香港最大宗写字楼交易 [9] - 持货20年的“铺王”梁绍鸿悄然挂牌出售铜锣湾核心地段的东角中心物业 [2]
高盛、大摩CEO齐发预警:美股估值太高了,可能出现至少10%回调!
美股IPO· 2025-11-04 20:42
美股估值担忧 - 华尔街顶级投行高管认为尽管企业盈利强劲但当前美股估值水平令人担忧[1][3] - 高盛预计未来12至24个月内可能出现10%至20%的回调[1][3] - 摩根士丹利认为可能出现10%至15%的回调[3] - 科技股估值尤其充分但并非适用于整个市场[1][5] - 大多数投资者认为市场估值介于合理和充分之间很少有人认为股票价格便宜[3][6] - Citadel首席执行官指出市场正处于牛市深处[3] 市场回调性质 - 华尔街高管一致认为市场回调是市场周期的正常特征应被视为健康的发展而非危机信号[3][7] - 高盛强调10%至15%的回调经常发生是长期牛市的正常特征不会改变资本配置的基本结构性判断[7][8] - 摩根士丹利表示投资者应该欢迎周期性回调的可能性称其为健康发展而非危机迹象[9] 亚洲市场前景 - 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对亚洲市场保持乐观看好中国日本和印度的增长前景[1][4][10] - 高盛预计全球资本配置者将继续对中国保持兴趣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和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11] - 摩根士丹利强调中国日本和印度具有独特的增长故事是全球亚洲故事的一部分[11][12] - 特别指出中国的人工智能电动汽车和生物技术板块的投资机会以及日本的企业治理改革和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12]
高盛、大摩CEO齐发预警:美股估值太高了,可能出现至少10%回调!
华尔街见闻· 2025-11-04 19:02
与此同时,Capital Group总裁兼首席执行官Mike Gitlin也表达了类似观点,认为"企业盈利表现强劲,但估值水平具有挑战性"。他指出, 大多数投资者认为市 场估值介于合理和充分之间,很少有人认为股票价格便宜。 Citadel首席执行官Ken Griffin指出,市场在牛市顶峰和熊市底部最为非理性,而 "我们现在正处于 牛市深处" 。 尽管对美股估值表示担忧,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两家投行均对亚洲市场前景保持乐观。 高估值水平引发担忧 高盛的Solomon指出,"科技股估值已经充分",但这种情况并非适用于整个市场。 摩根士丹利的Pick提到,市场已经走了很长一段路,但美国仍存在"政策错误风险"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 Capital Group的Gitlin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当前市场面临的核心问题。在被问及股票是便宜、合理还是估值充分时,他表示: 大多数人认为我们处于合理和充分之间,但我认为很少有人会说我们处于便宜和合理之间。 华尔街顶级投行高管齐声预警,尽管企业盈利强劲,但当前估值水平令人担忧,未来12至24个月内可能出现超过10%的回调。 11月4日,据媒体报道,摩根士丹利首席执行官Ted Pick和高 ...
高盛、大摩CEO齐发预警:美股估值太高了,可能出现至少10%回调!
华尔街见闻· 2025-11-04 16:12
高盛认为,股市可能在未来12至24个月内出现10%至20%的回调。大摩则称,不是由某种宏观悬崖效应 驱动的10%至15%回调值得欢迎。两位高管强调,回调是市场周期的正常特征,投资者应将其视为健康 的发展。 与此同时,Capital Group总裁兼首席执行官Mike Gitlin也表达了类似观点,认为"企业盈利表现强劲,但 估值水平具有挑战性"。他指出,大多数投资者认为市场估值介于合理和充分之间,很少有人认为股票 价格便宜。Citadel首席执行官Ken Griffin指出,市场在牛市顶峰和熊市底部最为非理性,而"我们现在 正处于牛市深处"。 尽管对美股估值表示担忧,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两家投行均对亚洲市场前景保持乐观。 高估值水平引发担忧 高盛的Solomon指出,"科技股估值已经充分",但这种情况并非适用于整个市场。 华尔街顶级投行高管齐声预警,尽管企业盈利强劲,但当前估值水平令人担忧,未来12至24个月内可能 出现超过10%的回调。 11月4日,据媒体报道,摩根士丹利首席执行官Ted Pick和高盛首席执行官David Solomon在香港金管局 组织的金融峰会上均认为,美股当前估值水平令人担忧,未来一段 ...
华尔街投行CEO:提醒未来12 - 24个月股市或调逾10%
搜狐财经· 2025-11-04 15:28
【华尔街多位投行CEO提示股市未来12至24个月或回调超10%】11月4日,华尔街多位大型投行CEO 称,投资者要为未来12至24个月内股市可能超10%的调整做准备,还强调此类回调未必是坏事。 投资 管理公司Capital Group总裁兼CEO迈克·吉特林表示,企业盈利仍强劲,但"估值是当前挑战",多数人认 为股票介于公允与偏贵之间。 摩根士丹利CEO特德·皮克与高盛CEO所罗门观点类似,认为未来或显著 回调,这是市场周期常见现象。 所罗门称,科技股估值已饱满,但整体市场并非如此,股市10%至15% 的回调在上升周期常见,不改变资本流向或长期配置方向。 For hexun.com 和讯财经 和而不同 迅达天下 扫码查看原文 本文由 AI 算法生成,仅作参考,不涉投资建议,使用风险自担 ...
Maxwell Lee宣布重返投行 加入摩根大通(JPM.US)出任董事总经理
智通财经网· 2025-11-04 14:41
智通财经APP获悉,摩根大通(JPM.US)昨日迎来重要人事消息。现年29岁的金融才俊Maxwell Lee于11 月3日发布声明,确认将加入摩根大通担任董事总经理,重返投行业务一线。这一任命被市场人士视为 其职业生涯的重要新阶段,也引发业内广泛关注。 据悉,Maxwell Lee在过去十个月间(2024年11月至2025年8月)供职于对冲基金Jain Global休斯敦办公 室,任大宗商品交易团队核心成员,专注于能源及金属类衍生品策略。在此期间,他参与制定多项跨资 产交易策略,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风控能力获得业内高度评价。 在加入Jain Global之前,Lee在美国银行工作近十年,自分析师一路晋升。2023年,27岁的他成为美国 银行最年轻的董事总经理之一,并出任全球大宗商品投资产品负责人。他不仅刷新了美银大宗商品业务 部门最年轻董事总经理的纪录,也成为该行全球市场部门最年轻的高管之一。其任内推动美银在能源转 型相关商品投资产品上的布局,并协助扩大了亚太与北美市场的机构客户基础。 据接近摩根大通的人士透露,Lee预计将在纽约总部履新,负责全球大宗商品投资及结构性产品业务, 重点强化能源、环保资产及可持续 ...
Morgan Stanley CEO on Business Strategy in Asia
Youtube· 2025-11-04 13:49
香港资本市场情绪与机遇 - 市场情绪改善,中美紧张关系有所缓和,资本市场对新产品的接受度提高 [1] - 香港成为全球最活跃的IPO市场,且这一趋势预计将持续,并覆盖多个行业 [8] - 中国是全球流动性第二大的市场,资产管理公司希望获得相关敞口 [7] 摩根士丹利在亚洲的业务优势 - 公司在亚洲拥有2500名员工的稳定团队,管理层长期任职,团队稳定性被视为重要优势 [5][6][15] - 业务多元化,投资银行、股票、固定收益和研究部门均具备实力,尤其在亚洲具有相对优势 [5][6] - 拥有庞大的股票业务、主经纪商和现金业务,服务于希望进入中国市场的客户 [14] 竞争格局与战略合作 - 竞争环境激烈,但公司通过提供全球视野、行业专业知识(如机器人、生物技术)以及研究能力来区分自身 [13] - 中国本土投行在交易量上有所增加,但全球投行通过与本地现有企业合作,提供同时上市(A+H股)服务,以满足公司对本地建议和全球上市知识的需求 [10][11][12] - 同时上市模式允许公司在更广泛的投资者基础上筹集更多资金,这种合作模式预计将持续 [12] 财富管理业务战略 - 财富管理战略是为亚洲客户提供全球视角,帮助他们进行私人资产类别配置,并在美元走弱的情况下获得高风险调整后回报 [19][20] - 业务注重规模效应,专注于高净值客户群体,并计划继续扩大规模 [21][22] - 香港作为资本流动的门户,对财富管理业务至关重要,是进入内地市场的跳板 [22][23] 日本市场的重要性与变化 - 日本市场对公司非常重要,与三菱日联金融集团有25%的合作关系,该合作已持续多年 [25][29] - 日本市场的变化包括利率调整、股东积极主义、放松管制以及人口老龄化,这些因素改变了资产配置格局 [27][28][29] - 公司计划深化与三菱的合作,考虑联盟3.0版本,强调长期承诺和持续访问的重要性 [30] 中国与印度市场的比较与展望 - 中国和印度市场可以共同发展,印度可以从中国学习如何培育行业赢家和全球竞争者 [35][36] - 中国拥有14亿人口,印度拥有14亿人口,两者合计占全球人口的很大比例,都存在机会 [35] - 增加对中国内地投资的前提是政策层面的紧张局势有所缓和,而香港仍然是进入内地的天然门户 [32] 人力资源与效率 - 公司对在香港的2500人员工规模感到满意,团队稳定,避免业务量剧烈波动 [15][16][18] - 人工智能发展带来效率提升,但员工需要不断提升技能,公司整体人员配置良好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