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装备
搜索文档
人民日报:海南擦亮“向海图强”新名片
人民日报· 2025-09-19 10:47
海洋科技产业发展 - 南山港建成全国首个公共科考码头 2024年服务科考海试1416航次 接近以往4年总和[1] - 深海技术装备海试共享航次平台支撑68家参航单位和206名科技人员完成68次下潜试验[3] -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2024年新增深海科技产值7.7亿元[3] 海洋新能源建设 - 海南规划开发11个海上风电场 总装机容量达1230万千瓦 涵盖临高CZ1、儋州申能CZ2等重点项目[4] - 明阳、上海电气、东方电气等装备产业项目实现本地化生产并计划拓展国际市场[4] 现代渔业转型升级 - 万宁市突破东星斑工厂化批量育苗技术 陵水县尝试金枪鱼种苗自主繁育[4] - 2024年新增工厂化养殖面积67万平方米 深水网箱养殖水体89万立方米 休闲渔业产值增长19.2%[4] 海洋经济整体发展 - 海南海洋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超过三分之一[4] - 海工装备实现从无到有 区域海洋创新指数位居全国前列[4]
广东出台海洋经济司法服务保障政策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18 15:58
司法保障范围 - 全国首份省级海洋经济司法保障规范性文件 全文共18条 实现从海洋牧场到海洋新能源的司法全覆盖 [1] - 依法惩治涉海犯罪 加大对破坏红树林 珊瑚等犯罪的惩治力度 [2] - 探索劳务代偿 增殖放流 购买海洋碳汇等替代性修复新模式 [2] 产业司法支持 - 加强海洋新能源 海工装备 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产权司法保护 [2] - 准确认定各类深远海智能养殖平台性质 创新生鲜水产品纠纷柔性化解机制 [3] - 强化光伏设备 锂离子动力电池等出海司法保障 制定跨境电商物流纠纷裁判指引 [3] - 建立海洋新能源案件专项管理机制 及时出台司法规范文件 [3] 金融司法服务 - 提升金融司法效能 依法审理涉海企业投融资 碳排放权交易结算 海上保险等案件 [2] - 支持保险机构完善渔业灾害险 远洋保赔险等险种 发展涉海工装备 海上风电等保险产品 [2] 区域合作机制 - 加强粤港澳跨境游新业态发展 海事司法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3] - 推进海事纠纷多元化解 高层次海事司法人才培养等区际合作 [3] - 打造国际海事纠纷解决优选地 [3]
射阳“三维发力”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新华日报· 2025-09-18 06:23
项目投资与建设 - 射阳港经济开发区天顺海工智造项目总投资10亿元 建成后年产船舶分段模块20万吨 预计年产值20亿元 [1] - 射阳县前8个月亿元以上产业项目新签约83个 新开工43个 新竣工19个 新达产26个 74个列省市重大项目开工率达92% [1] - 正泰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总投资约50亿元 将助力射阳构建新能源产业生态体系 [4] 经济发展表现 - 射阳县上半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80.75亿元 同比增长6.3% [1] - 规上工业增加值 工业投资等13项主要经济指标全部达超序时 [1] 营商环境优化 - 射阳县11个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 企业从拿地到领取施工许可证时间从100多天缩短至1天 [2] - 镇区"基层高频事项一平台办理"实现全覆盖 办件量全市第一 [2] - 县数据局获评全国"数字赋能示范大厅案例单位" 完成国家平台公共数据资源登记 [2] 企业产能与技术优势 - 立讯精密射阳工厂汽车线束制造水平居全球第四 占全国新能源车企30%市场份额 理想汽车超50%汽车线束由该厂生产 [3] - 立讯精密通过自主研发智能设备实现微米级精度 产品合格率近100% 安全标准超国际水平 今年预计产值18亿元 [3] - 江苏科力达氢燃料电池产品市场占有率达80% 正与盐城工学院联合研发氢燃料电池电压巡检模块技术 [4] 研发与创新投入 - 立讯精密计划投数千万元研发资金升级设备 [3] - 江苏科力达计划在苏州建立飞地研发实验室 射阳基地研发中心将于2026年建成使用 [4] - 射阳县上半年完成首批30家国家高企申报 新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6家 市级创新型中小企业78家 [4] 创新生态建设 - 射阳县聚焦高能级平台建设 构建"南京+苏州"离岸创新网络 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创新联合体 [5] - 加快构建研发设计 中试转化 场景应用创新全链条 推动产业高端化 智能化 绿色化转型 [5]
从“靠海吃海”到“向海图强” 盐城劈波斩浪 逐梦深蓝
新华日报· 2025-09-14 07:54
区位优势与战略目标 - 盐城拥有582公里海岸线 占全省56% 管辖海域面积1 89万平方公里 占全省54% 沿海滩涂面积4553平方公里 占全省70% [1] - 以建设彰显国际湿地特色的海洋城市为目标 深化海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建立现代海洋经济体系 培育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 打造高质量发展蓝色引擎 [1] 海洋能源产业发展 - 盐城是全球最具开发价值的海上风场之一 海上风电整机产能占全国40%以上 叶片产能约占全国20% 风电装备规上企业数量达47家 [2] - 国信大丰85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首批机组并网 是江苏海上风电平价时代首个并网项目 截至今年7月底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2006万千瓦 成为东部沿海地区首个两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 [2] - 海上10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达每秒7 6米 形成风光氢储一体化新型能源体系 [2] 区域差异化产业布局 - 东台市建设海上能源岛 发展海空经济 滨海湿地旅游康养产业 [3] - 大丰区聚焦海洋可再生能源 海洋生物与药品制造业 推动海洋多式联运 [3] - 射阳县深耕海上风电全产业链 做优海洋渔业 [3] - 滨海县建设全球最大LNG绿能港 发展LNG冷能等海洋综合能源利用 [3] - 响水县主攻新型储能 海工装备 海河联运 [3] 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 - 推动涉海科创资源在绿色低碳科创园集聚 已落户35个科创项目 包括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 江苏海洋经济技术研究院及省内首家水产种业高水平实验室 [4] - 举办海洋专场产学研大会 推广涉海科研成果70余项 签约20多个产学研项目 对接中国海洋大学开展全方位合作 [4] - 累计建成48家海洋产业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 企业技术中心 组建30多个涉海科研基地 培育121家涉海高新技术企业 [4] - 预计年底新增科创平台10家 涉海高企30家 创成3家以上省级海洋产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4] 绿色算力基础设施建设 - 盐城海洋智算中心项目将部署2520台高性能算力服务器 依托绿电和LNG冷能将PUE值控制在1 198 打造绿色算力港和东数海算示范试点 [5] 港口与物流基础设施 - 盐城港响水港区完成首单大件外贸业务 1 1万吨产品出口中东 攻克超长重大件装卸技术难题 [7] - 响水5万吨级航道建成投运 连申线灌河至黄响河段航道整治工程加快实施 [7] - 盐城港一港四区建成国家一类开放口岸 拥有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4个 其中5万吨级及以上13个 10万吨级及以上2个 开辟国内外航线63条 货物吞吐量跻身全国沿海港口20强 [7] - 今年1-7月港区新增6条航线形成63条国际国内航线网络 完成自营货物吞吐量10329 04万吨 同比增长13 12% 集装箱56 21万标箱 同比增长27 42% [7] 产业招商与经济发展 - 海洋经济作为全市5+2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布局 1-7月市县两级举办海洋经济专题招商会6场次 [8] - 新签约 新开工亿元以上海洋产业项目57个和35个 计划总投资278 6亿元和245 2亿元 [8] - 九大海洋产业包括海洋新能源 海洋交通运输业 海洋旅游业 海工装备 海洋船舶等 [8]
海上新山东图景
经济观察报· 2025-09-13 16:55
海洋经济发展背景 - 中央政策大力支持海洋经济发展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时指示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和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2025年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 [3][7] - 全国海洋生产总值2024年首次突破10万亿元 同比增长5.9% 增速超过GDP水平 [3] - 山东海洋生产总值2024年达18011.8亿元 同比增长6.1% 超过全省GDP增速5.7% 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3.9% 拉动地区经济增长1.1个百分点 [6] 山东海洋产业优势 - 山东拥有15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 与陆地面积相当 地处一带一路交汇区域和东北亚经济合作中心地带 [6] - 集聚全国50个国字号海洋科研平台 占比40% 拥有全国近一半海洋科技人才和1/3海洋领域院士 21项海洋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位列全国第一 [6] - 2025东亚海洋博览会吸引450余家企业参展 涵盖海工装备 渔业养殖 船舶制造 生物医药等领域 包括蛟龙号深潜器等大国重器模型 [2][5] 产业规划与目标 - 山东制定《海洋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 目标到2027年突破100项关键核心技术 海洋产业生产总值达2万亿元 [9] - 实施五大行动包括海洋科技创新 世界一流港口建设 海洋产业壮大 智慧海洋突破和海洋开放合作 [12] - 海洋产业涵盖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领域培育 包括海洋渔业 海洋化工转型升级 海洋生物医药 海工装备制造培育 以及深远海资源开发等未来产业 [12] 科技融合与创新 - 2025东亚海洋博览会突出海洋与AI结合 展出海-潜-空协同作业智能装备 水下机器人可潜300米深度 适用于海上风电巡检 油气平台运维等场景 [14] - 华为已在海洋装备 新能源 生态保护 航运物流等领域探索AI应用 青岛涉海企业达3200余家 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5513.2亿元 [16] - 青岛市成立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联盟 含70家成员单位 发布AI+海洋产业图谱V1.0 覆盖8大产业领域 [17] 产业化挑战与机遇 - 山东海洋科技转化能力待提升 传统产业需转型 新兴产业需扶持 存在科技成果产业化闭环未形成的问题 [7][18] - AI赋能模式通过需求导向突破科技与产业两张皮困境 需开放数据 场景和行业知识实现多方协同 [18][19] - 青岛发布《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6年)》 打造世界级产业集聚区 [17]
海上新山东图景
经济观察网· 2025-09-12 22:58
9月7日至9日,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暨东亚海洋博览会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办。 与上一届相比,本届活动规格更高、规模更大——不仅吸引了包括联合国秘书长海洋事务特使等一批外国政要,还汇聚了450余家国内外企业前来参展。海 洋经济在山东似乎从未像现在这般火爆。 发展海洋经济,山东正迎来历史性机遇。 2024年5月22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山东时指出,山东要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打造现 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超过10万亿元,较上年增长5.9%,增速超过GDP水平。2025年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表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 发展,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发展海洋经济。 面对中央持续释放的政策信号,山东正掀起发展海洋经济的新热潮。从战略规划到目标落地,从科技突破到产业升级,从生态保护到国际合作,山东海洋强 省建设体系正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 作为常年位居全国GDP第三,农业产值全国第一,且工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雄厚的经济大省,山东正为全国经济发展担负"挑大梁"的重任。而"海上新山 东"的崛起, ...
官宣确定!2025全球滨海论坛将于9月24日至25日在江苏盐城举行
扬子晚报网· 2025-09-11 18:10
论坛背景与定位 - 2025全球滨海论坛将于9月24至25日在江苏省盐城市召开 由江苏省政府、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同主办[3][6] - 论坛主题为"美丽滨海: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旨在搭建滨海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交流合作平台[6] - 论坛规格提升 主题从上届聚焦"滨海区域生态保护"转变为"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9] 国际参与与合作 - 论坛合作伙伴由最初15家初创机构发展到覆盖五大洲的25家成员单位 其中外方机构23家[4] - 通过联合国海洋大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亚洲区域论坛等国际会议进行宣介[4] - 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深化合作 将发布《全球滨海生态系统状况报告》等旗舰知识产品[4] 海洋经济发展成果 - 江苏省出台全国首部海洋经济地方性法规《江苏省海洋经济促进条例》[7] - 2024年完成涉海科技成果转化100多项 涉海高新技术企业达700余家[7] - 海工装备增加值稳居全国第一 海洋电力装机量和发电量位居全国前列[7] - 盐城海上风电装备综合产能居全国首位 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行业增加值居全国前列[7] 论坛活动设计 - 设置开幕式、平行论坛、特色活动等 拟邀请国内外政府机构、国际组织、企业代表约300人出席[6] - 组织国际观鸟嘉年华等民间活动 增强公众参与感[6][9] - 安排实地调研生态修复现场与绿色低碳示范点位 展现盐城生态环境保护成效[9] 产业与区域发展重点 - 沿江沿海地区合作发展海工装备、船舶制造 推动向世界级船舶海工先进制造业集群迈进[7] - 聚焦零碳园区建设、沿海新型电力系统等关键领域 推动盐城"绿电"产业升级[9] - 公开征集国际合作项目与示范行动课题 形成可落地推广的务实成果[9]
全球增绿最多最快、找矿获重大突破 我国最新自然资源“家底”公布
搜狐财经· 2025-09-10 15:47
自然资源家底 - 全国耕地面积达19.4亿亩 较2020年增加2800万亩 [3] - 森林覆盖率提升至25.09% 较2020年提高约2个百分点 [5] - 森林蓄积量达209.88亿立方米 提前实现2030年气候变化目标 [5] - 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保持在35%以上 [3] - 红树林面积达46.5万亩 成为全球少数红树林净增国家 [5] 能源矿产突破 - 新发现大中型油气田和矿产地534处 [8] - 探明10个大型油田和19个大型气田 [9] - 石油稳产2亿吨 天然气产量突破2400亿立方米 [9] - 辽宁大东沟金矿初步评审金资源量近1500吨 [11] - 发现横跨四省区2800公里"亚洲锂腰带"及多个大型超大型锂矿 [11] 海洋经济发展 - 海洋生产总值达10.5万亿元 较2020年增加2.7万亿元 [3][14] - 海洋水产品产量连续36年全球第一 [15] - 海工装备市场份额占全球50%以上 [15] - 自主研发海洋药物占全球已上市品类28% [15] - 海洋能技术装备进入世界第一方阵 潮流能发电指标居世界前列 [15] 生态保护成果 - 首批设立5个国家公园 涵盖近30%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 [6] - 完成1096个重点区域确权登记 [6] - 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优良率提升至60%以上 [5] - 成为全球增绿最多最快国家 [5]
国家部委出台五大方面二十条改革举措支持深圳全面深化自然资源领域改革 深港共建世界一流双城都市区
深圳商报· 2025-09-05 07:39
自然资源领域改革政策支持 - 自然资源部与国家林草局联合出台首份支持深圳深化自然资源领域改革的文件 提出五方面二十条改革举措 聚焦超大城市空间治理综合改革[1][2] - 政策支持深圳建设国际红树林中心 国土空间地质安全风险防控重点实验室 国际海事仲裁中心 并创新低效用地盘活政策[1] - 支持深圳将低空等自然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 加快建设"天空之城" 并承担海洋领域重大科技专项[1][6] 空间优化与区域协同发展 - 通过优化自然生态空间 存量土地空间 海洋经济空间 数字智慧空间和区域协同空间等五大空间 推动空间治理向绿色低碳 集约高效转型[2][3] - 支持深圳与中山 东莞 惠州一体化同城化协同发展 深港共建2050+城市发展愿景 打造世界一流双城都市区[1][4] - 创新立体复合利用和存量建筑功能转换路径 推进集中连片区域开发建设 提升城市发展集约度[5] 海洋经济与科技创新 - 支持深圳贯彻落实海洋强国战略 在海洋科技创新 产业经济 资源利用等领域做优做强 推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3] - 围绕海洋开发集聚高端科技创新资源 发展海工装备等先进制造业 邮轮游艇等海洋旅游业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5] - 支持深圳建设国际航运中心 挖掘"三湾一洋"潜力 补齐海洋经济短板[5] 数字化与低空经济发展 - 加快空间治理数智化转型 充分发挥空间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作用 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3] - 拓展"空间+AI"多元应用场景 利用空间数据服务低空经济与智能无人体系 打造"全球低空经济第一城"[6] - 通过数字智慧空间创新 推动城市治理向精细智慧转型[2][3]
青岛海洋装备创新发展联盟成立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4 10:37
联盟成立与成员构成 - 青岛海洋装备创新发展联盟于8月28日成立 首批成员单位151家 涵盖海洋船舶 海工装备 高校科研机构 产业链配套企业 检验认证与金融服务等多个领域 [1] -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12家单位当选理事长单位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等27家单位为副理事长单位 青岛国信集团担任联盟常设秘书长单位 [1] - 联盟致力于打造开放 协同 高效的生态型创新合作平台 推动创新链 产业链 资金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 [1] 大会活动与对接机制 - 大会以"科引深蓝融合聚能"为主题 汇聚企业 高校 科研院所 金融机构等400余名业内人士 [1] - 设置主会场 平行闭门会 路演多维对接机制 在海洋船舶 海工装备 深远海养殖装备3个领域开展精准交流 [2] - 海洋装备科技成果路演环节展示8个优质项目 包括远海漂浮式风电平台 水下仿生智能航行器 低成本模块化智能水下机器人等 现场达成10余项合作意向 [2] 专题报告与产业分析 - 《新型海工装备创新发展前沿趋势》专题报告系统分析海工装备领域技术变革与创新方向 [2] - 《世界船舶市场现状及未来展望》专题报告提供权威数据与趋势研判 [2] 平台建设与职能定位 - 青岛海洋科创中心同步揭牌 由青岛国信集团牵头设立 聚焦科技对接 项目孵化 投资基金运作与海洋技术研发4项职能 [2] - 构建专家团队 应用场景 科技赋能深度融合机制 形成联盟加中心双平台支撑发展新格局 [2] 企业参与与产业影响 -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首任轮值理事长单位 将发挥链主企业引领作用 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和融通发展 [1] - 青岛国实科技集团 亨通华海 阿克苏诺贝尔涂料等30余家企业及投资机构关注创新项目 [2] - 联盟推动海洋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 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 大中小企业融通 传统与新兴未来产业协同发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