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理

搜索文档
从“水患之河”到“幸福之河”:木兰溪的绿色蝶变
金融时报· 2025-07-08 10:06
生态环境治理 - 中国人民银行莆田市分行引导金融机构为木兰溪流域综合治理提供金融支持,农发行莆田市分行创新"木兰溪+"信贷模式,为防洪工程注入78亿元资金 [2] - 兴业银行莆田分行计划在"十四五"期间为木兰溪全流域治理提供600亿元泛金融支持 [2] - 截至5月末,莆田市金融机构为24个木兰溪流域项目授信176.83亿元,融资余额74.90亿元 [2] - 农发行莆田市分行累计投放1.2亿元贷款支持仙游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 [3] - 木兰溪流域治理成效显著,2024年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补助项目,延寿溪入选全国幸福河湖建设名单 [3] 文化旅游开发 - 农发行莆田市分行支持泗华郊野公园等5个"绿心"生态建设项目,总授信超32亿元,已投放19.92亿元 [4] - 中国人民银行莆田市分行推动"民宿贷""农文旅贷"等创新产品,文旅经济产业融资余额达95.82亿元,同比增长4.20% [4] - 金融机构为妈祖文化特色小镇、凤凰福道植物园等文旅项目提供金融保障 [4] 产业提质升级 - 农业银行莆田分行通过"惠农e贷"支持木兰溪上游金溪村茶产业,贷款余额43.42亿元,授信户数2.41万户 [5][6] - 金溪村茶园面积1.3万亩,年产量超6500吨,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万亿元村" [5] - 中国人民银行莆田市分行推动重点产业链金融支持,全市重点产业融资余额1120.10亿元,同比增长8.71% [6] - 县域重点产业链贷款余额204.76亿元,链上获贷企业达2449户 [6]
8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全部下达 “两重”建设再提速
中国青年报· 2025-07-08 09:13
"两重"建设加速推进 - 2024年国家分三批安排7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1465个"两重"建设项目 [1] - 2025年第三批"两重"建设项目已安排超3000亿元支持资金,今年8000亿元项目清单全部下达完毕 [2] - "两重"建设涵盖长江流域生态修复、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重大水利工程、高标准农田等领域 [3] "硬投资"项目进展 - 宁夏腾格里沙漠固沙锁边工程全线贯通,形成153千米长、最宽38千米的固沙锁边"绿链" [1] - 崇太长江隧道盾构独头掘进突破6000米,预计7月中下旬突破7000米,建成后高铁可350公里时速穿越长江 [3][4] - 沪渝蓉高铁通泰扬特大桥跨引江河斜拉桥成功合龙,为沪宁段首个合龙的斜拉桥 [4] - 1-5月全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6%,增速比全部投资高1.9个百分点 [6] "软建设"创新举措 - 优化长江沿线铁路投融资模式,建立健全城市地下管网运行维护管理机制 [3] - 深圳探索"医育结合、国企引领、托幼一体"等多元化托育服务供给模式 [7] - 常州推广"源厂站网河一体化"管理模式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 [8] - 成都建立地下管网"1+9"政策体系,芜湖与三峡集团创新央地合作模式 [8] 综合效益与影响 - "两重"建设通过"软硬结合"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既补短板又推动体制机制改革 [9] - 1-5月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同比增长6.5%,拉动全部投资增长3.6个百分点 [6] - 基础设施投资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34.5%,大项目投资发挥"压舱石"作用 [6]
建项目、治沙海、富百姓 鄂尔多斯以工代赈书写乡村振兴 “多赢”答卷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6-27 22:03
以工代赈政策实施成效 - 鄂尔多斯市构建"工程建设+就业增收+能力提升"三位一体实施体系,形成市级统筹、旗县创新、群众参与的全链条机制,持续提高劳务报酬发放占比 [1] - 2025年以来全市实施68个以工代赈项目,覆盖2178名农牧民,发放劳务报酬3458万元,通过苗木采购等方式额外创收3.1亿元 [6] - 计划为79个嘎查村5745名有务工需求农牧民开展岗位对接,进一步提升项目带动力 [6] 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创新 - 乌审旗采用"五同步"机制和"两前置"原则,以工代赈资金占比超过内蒙古标准,实现项目进度与惠民效益统一 [2] - 通过"施工企业+合作社+农户""施工企业+村集体"等多元合作模式,整合农业资源带动合作社增收,激活村集体经济 [4] - 2019年以来累计带动1500余人参与工程,发放劳务报酬超1500万元,形成农田建设与民生增收良性循环 [4] 生态治理与民生协同路径 - 达拉特旗创新"党支部+企业+农户"机制,村民通过沙障铺设等工程获取劳动收入,村集体以土地入股参与收益分配 [5] - 科学设定治沙工程劳务报酬比例,形成"生态治理-就业增收-能力提升"闭环,村民月收入可达近万元 [5] - 典型案例显示农牧民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收入较以往零工显著提升 [5] 长效工作机制建设 - 建立用工需求与务工需要"两个清单"调度机制,精准匹配项目建设与劳务用工 [6] - 推广"党建引领"模式,强化工程建设与群众增收的核心关联 [6] - 目标通过提高以工代赈比例持续激活乡村内生发展动力 [6]
内蒙古鄂尔多斯:库布其模式实现“绿进沙退”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27 14:15
库布其治沙模式 - 探索出"党委政府政策性推动、企业产业化投资、社会和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技术持续化创新、成果开放化共享"的库布其模式,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1] - 库布其沙漠总面积2116万亩,20世纪80年代61%以上为流动沙丘,植被覆盖率不到3%,现治理面积达900多万亩,实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1] 科学治理策略 - 结合国家"三北"工程六期总体规划,编制《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实施方案》,系统布局"北缘锁边、东段歼灭、中部切割、南部围堵、西部封禁"治理 [2] - 具体措施包括:北缘建设420千米锁边林带,东段加强植被恢复,腹地建设240千米风沙路径阻隔带,南部修复沙化退化草原,西部设立封禁保护区 [2] - "三北"工程实施后,库布其40%沙漠面积变成绿洲,构筑绿化带、淤地坝、光伏治沙带、沿黄沙漠锁边林"四道防线" [2] 产业融合发展 - 依托沙漠风光资源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建设"光伏长城",光伏治沙约300万亩,形成生态、绿电、产业、创新、富民五大功能 [2] 技术推广与国际化 - 库布其治沙技术已复制至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等地,并向沙特、蒙古国等"一带一路"国家推广,贡献"中国经验" [3]
科技筑牢“绿色长城” 内蒙古能源集团联合蒙草生态让库布齐沙漠焕新颜
全景网· 2025-06-23 11:23
项目概况 - 内蒙古能源集团联合蒙草生态推进7万亩沙地生态综合治理,打造3000亩杭锦旗防沙治沙生态治理项目示范区 [1] - 项目依托"光伏发电+生态治理+板下经济"的可持续治沙模式,实现沙漠添绿、百姓增富、产业振兴 [1] 技术应用 - 项目遵循"以水定绿、系统治理、科学配置植被"的科技治沙理念,发掘培育优质治沙品种 [2] - 使用种子包、种子绳、种植杯等定制化生态创新产品,提高植被盖度平均35%,增加植物多样性40%,提高种子成活率15% [2] - 应用种子绳播种机器人等智能治沙设备,提升大规模生态治理效率和效果 [2] 合作与创新 - 项目依托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主持的《防沙治沙多元技术模式示范》课题 [2] - 内蒙古能源集团结合蒙草生态草种科技创新体系和生态治理综合能力,打造涵盖科研治沙、新产品展示、工程固沙技术的示范区 [1] 生态成效 - 从单一植被修复到全生态系统重建,构建植物、动物、微生物共生的生命网络 [2] - 人工干预与自然演替结合,实现防沙治沙从"短期治理"迈向"长效守护" [2]
中国华电到蒙草生态调研交流防沙治沙生态治理技术体系
全景网· 2025-06-13 20:20
新能源基地建设与生态治理协同发展 - 中国华电集团调研团与蒙草就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等地"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及防沙治沙、风电光伏综合治理技术体系进行座谈 [1] - 调研团深入了解防沙治沙、风电光伏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围绕沙戈荒风光基地建设与环境协同发展进行沟通 [3] - 蒙草专家团队分享《"三北"工程生态修复技术产品研发与应用》《光伏+沙化土地生态治理》等技术研发与应用情况 [3] 蒙草技术体系与产业建设 - 调研团实地考察蒙草乡土植物种质资源库、生态数据指挥中心、草业技术创新中心等,了解草种科技创新成果及"保·育·繁·推"一体化产业体系 [4] - 蒙草展示创新研发的种子绳、种子块、种子包等防沙治沙产品及荒漠化治理机械体系 [4] - 公司建立18个专项种业研究所,形成乡土种源保存利用体系、防沙治沙技术规范及智能化机械装备 [7] "光伏+治沙"技术应用与成果 - 调研团考察蒙草光伏下植被维持与综合利用科研项目基地,实地察看光伏阵列下沙障铺设及植被生长情况 [5] - 蒙草"光伏+治沙"技术体系在生态修复、固沙保土、运维成本等方面取得成果,并在"沙戈荒"区域实现实际治理成效 [5] - 公司在杭锦旗风电光伏一体化治沙现场展示种植杯等创新治理技术 [6] 合作与未来发展 - 调研团强调"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事关国家能源安全,需探索生态治理与绿色能源协同发展新模式 [7] - 蒙草依托草业技术创新中心,在种质资源鉴定、基因编辑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为"三北"攻坚提供科研支撑 [7] - 双方计划加强合作,共同探索"沙戈荒"地区大型风光电基地建设可复制的生态解决方案 [7]
云南省生态环境系统系列访谈丨德宏州生态环境局:“绿色明珠”的创新实践
新华网· 2025-06-10 09:24
生态文明建设亮点 - 规划建设9个自然保护地 成立全国首支自然生态保护志愿者服务队 遏制有害生物入侵 [1] - 全州已知野生动物超过1000种 其中11种野生鸟类仅在德宏被发现 是国内唯一分布有5种犀鸟的地方 [1] - 高等植物种类占全国五分之一 39种为德宏特有 [1] - 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2% 16个地表水监控断面水质均值连续四年100%达标 [1] - 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250多个美丽乡村和800多个绿美乡村 [1] 绿色经济发展 - 绿色农业、绿色旅游、绿色食品、绿色制造、绿色能源等以"绿"为底色的资源经济、口岸经济、园区经济持续壮大 [1] - "十四五"期间储备清洁能源发电项目36个 装机容量192.3万千瓦 [3] - 累计造林72.13万亩 义务植树1845万株 森林面积持续扩大 [3] - 大力推进"旅游+""+旅游"多业态深度融合 绿色经济发展活力四射 [4] 跨境生态合作 - 边境线长达503.8公里 加强与缅中友协等民间团体的交往交流 [2] - 实施瑞丽市中缅边境地区环境保护交流合作中心项目 建立环境保护跨境定期会晤等工作机制 [2] - 举办7届"观鸟比赛" 吸引国内外观鸟爱好者参与 [2] 生态治理体系 - 完成363处623.07公顷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 [3] - 整治瑞丽市团结大沟、芒市芒核村黑臭水体 [3] - 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 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落地发展 [3] 未来发展规划 - 持续加强生态环境风险全域动态排查和管控 [5] - 落实"保护为先、治污为重、扩绿为基、转型为要、发展为本"措施 [5] - 巩固拓展生态环境保护跨境交流合作 [5]
河南启动黄河生态保护治理区域科技创新行动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6-10 08:16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域科技创新行动方案 - 河南省科技厅联合9部门发布《加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域科技创新建设幸福黄河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标志着多部门联动、全产业推进的黄河生态保护治理区域科技创新行动正式启动 [1] - 方案聚焦"两高四着力",瞄准保障黄河长久安澜、筑牢生态屏障、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等重大战略任务,以重大创新科技项目为载体破解关键技术瓶颈 [1] - 目标是通过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形成区域创新优势,引领黄河流域重点产业转型发展 [1] 科研主攻方向 - 围绕粮食安全、生态保护、装备制造、绿色能源、"三化"改造、综合交通枢纽等领域明确科研方向 [1] - 集中资源开展研究和攻关,力争取得原创性、迭代性、颠覆性科研成果 [1] 实施举措 - 加强区域协同创新,聚集沿黄九省区创新资源,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2] - 强化重大创新项目牵引,聚焦"7+28+N"重点产业链群,在粮食安全、生态保护、装备制造、能源转型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2] - 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发挥创新龙头企业、"瞪羚"企业带动作用,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2] - 优化创新平台布局,加强研发、中试、产业化、工程化一体设计 [2] - 建设沿黄九省区技术转移协作网络,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 [2] - 完善科技金融服务机制,支持科技型企业关键技术攻关融资需求 [2]
呼伦贝尔推动生态治理向“大生态”转型升级
内蒙古日报· 2025-06-09 14:49
生态治理科技创新 - 呼伦贝尔市运用三维地图实时监控系统对全域生态数据进行动态监测,并联合执法部门对重点排污企业开展无人机航拍取证[1] - 该市整合56类4100条生态数据构建"生态一张图"体系,涵盖121个环境风险点、237个环境敏感点、378个问题清单及212家排污单位数据[1] - 通过4940块耕地排查数据与平台系统对接,为生态治理提供精细化数据支撑[1] 生态监管体系构建 - 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监管网络,整合280个视频监控设备覆盖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地等敏感区域[2] - 打通市-旗-乡镇三级执法网络,建立毁林毁草、生态赔偿等联合执法机制,2023年通过"双随机、一公开"平台抽查企业75家[2] - 综合指挥平台实现执法全流程数字化办理,执法效能显著提升[2] 生态监测与数据协同 - 统筹森林草原、大气水环境等24项生态监测内容,实现保护-监管-修复全链条覆盖[2] - 推动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部门数据协同,完成跨领域数据深度融合[2] - 通过"大生态"治理模式推动传统监管向科学决策转型升级[2] 生态资源禀赋 - 呼伦贝尔拥有12.6万平方公里森林、10万平方公里草原、2万平方公里湿地及500多个湖泊、3000多条河流[1] - 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被列为区域发展核心任务[1]
天蓝 水碧 山青“三重奏”
中国环境报· 2025-06-09 09:43
生态环境质量 - 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水平,居全国前列 [1] - 9个中心城市、88个县环境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平均优良天数比例99.1% [3] - 贵阳市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空气质量排名第四 [4] - 全省地表水水质总体为优,主要河流222个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99.1%,23个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7] 空气质量改善措施 - 贵阳市建立完善的空气质量预报体系和"天、空、地"一体化的外场综合观测系统 [4] - 贵州推出一系列制度方案,包括调整产业、降尘控车、压减燃煤、联防联控等举措 [4] - 2024年7月印发实施《贵州省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实施方案》,细化29项具体措施 [4] - 从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到重点工业企业持续实施超低排放改造 [5] 水资源保护 - 黔东南州通过综合治理、协作保护、景区联动等措施加强舞阳河流域治理与保护 [7]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舞水(舞阳河)成功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7] - 贵州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实施一揽子计划和一系列措施 [8] - 黔东南州、黔南州、铜仁市、黔西南州跻身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前30名 [8]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 2024年全省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3266.14万吨,综合利用量为8838.25万吨,处置量为1880.72万吨 [10] - 全省危险废物(不含医疗废物)利用处置能力约358.94万吨/年,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能力13.10万吨/年 [10] - 六盘水市水城区杨梅片区煤矸石填沟造地综合利用试点示范项目预计可消纳约100.2万吨煤矸石 [10] - 2024年8月发布《贵州省煤矸石填沟造地试点示范技术指南(试行)》,实施第一批6个试点示范项目,拟消纳煤矸石约1300万吨 [11] 生态修复与资源转化 - 2024年全省生态修复消纳磷石膏721万吨,占全部消纳量的61% [12] - 推进实施清镇市莲花寺村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遵义市铝业赤泥土壤化边坡治理与基干土制备等项目,拟消纳赤泥约20万吨 [12] - 建成"焙烧法""水洗法"锰渣无害化处置资源化利用项目,实现年处理锰渣160万吨 [12] - 单株碳汇项目已惠及全省668个村1.2万户,共开发479.8万余株林木,年可售碳汇量4797万千克,开发金额1439.3万元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