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研服务
icon
搜索文档
512个博士后科研岗位向社会发布
辽宁日报· 2025-06-07 08:54
博士后科研岗位发布 - 辽宁省征集遴选了512个博士后科研岗位 涵盖软件工程 信息与通信工程 船舶与海洋工程 药学 生态学等多个领域 [1] - 岗位分为两类 流动站博士后科研岗位352个 涉及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医科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 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博士后科研岗位160个 包含研究所 企业 医院等单位 [1] - 辽宁省现有13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3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42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覆盖各学科门类和产业领域 [1] 博士后政策待遇 - 全球排名前200高校博士学位获得者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并留辽工作可获30万元奖励 [2] - 新进入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或创新实践基地全职研究人员可获10万元奖励 [2] - 新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或工作站的单位可获15万元奖励 [2] - 全省14个市及沈抚示范区提供资助 生活补贴 家属安置 子女教育等配套政策支持 [2] 博士后培养机制 - 建立博士后科研岗位需求征集 发布 对接机制 动态收集设站单位需求 [1] - 通过精准对接促进优秀博士人才与设站单位匹配 [1]
九部门部署做好开发科研助理岗位招录高校毕业生工作
快讯· 2025-05-30 15:29
科研助理岗位开发政策 - 九部门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发科研助理岗位招录高校毕业生工作 [1] - 政策目标为统筹推进科技研发、优质企业成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科研助理岗位开发 [1] - 强调央地协同、广泛动员部署、做实做细服务以挖掘岗位资源 [1] - 政策旨在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重要支撑 [1] 重点任务部署 - 加大科研助理岗位开发力度 [1] - 组织动员国家高新区等园区开发科研助理岗位 [1] - 推动各地方积极开发科研助理岗位 [1]
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走进宁波科产融合系列活动启动会在宁波材料所召开
DT新材料· 2025-05-29 23:39
活动概况 - 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走进宁波科产融合系列活动启动会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举办 旨在搭建国家级科研机构与地方产业深度融合的高端交流平台 [1] - 活动由宁波市科技局指导 宁波材料所主办 宁波市生产力促进中心 宁波德泰中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承办 [1] - 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 上海分院分党组书记 院长 沪区党委书记王华 宁波市委常委 副市长徐岩出席启动会 [1] 会议内容 - 宁波材料所激光极端制造研究中心李琳研究员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时代实践》主旨报告 阐释了中国科学院在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程中的战略实践 [1] - 报告剖析了欧美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特色模式 提出宁波材料所在探索科产融合新路径过程中打造出的具有宁波特色的创新发展范式 [1] 参会情况 - 来自中国科学院15家院属单位 宁波相关市直部门 各区(县、市)科技管理部门 26家在甬高校院所 科研机构 105家科技型企业等共计250名代表参加会议 [2] - 会议包括企业需求发布 院属单位成果发布 重点项目签约 项目洽谈 专家企业行等环节 [2] 后续计划 - 宁波材料所将借此活动继续推动科产深度融合 实现高质量发展 [2]
2024年度中国高校顶尖科学家发展报告
高绩· 2025-05-28 08:50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以科睿唯安发布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为基础,梳理科学家发展历程及现状,解读中国高校学者入选数据,剖析学科分布格局,总结中国高校全球科研影响力 [3] - 中国内地科学家在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中占比提升,2024 年排名全球第二,但在生命健康和生物医药领域高被引科学家稀缺 [7][5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第一章 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发展态势 第一节 高被引科学家概念和遴选规则 - 高被引科学家是 Web of Science 近 10 年收录期刊中被引论文影响力排在前 1%的论文作者,2024 年度名单根据 2013 年 1 月至 2023 年 12 月发表的高被引论文数量遴选 [12] 第二节 高被引科学家全球发展概况 - 近十年除 2018 年新增跨学科高被引科学家外,其余年份数量基本不变,高被引科学家稀缺,是各国争夺的核心资源 [15] - 美国入选人次最多但占比自 2018 年以来持续下降,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占比显著上升,2024 年美国 2507 人次(36.4%),中国内地 1405 人次(20.4%) [18] - 中国科学院以 308 人次荣登所有机构榜首,清华大学上升一位位列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上榜人次前十机构第四 [21] - 2024 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分布在 21 个学科领域,数学学科自 2023 年起不再纳入统计,临床医学和跨学科领域入选人次较多 [22] 第二章 中国顶尖科学家 Top200 高校 第一节 近 5 年中国内地高校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Top200 - 统计 2020 - 2024 年中国内地高校入选人次,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表现突出 [26][27] 第二节 近 5 年中国内地高校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增量 - 相比 2020 年,清华大学高被引科学家人次增加最多,有 38 人次,浙江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增量也较为显著 [45] - 非“双一流”高校中,上海理工大学和山东农业大学增量最多,各增加 5 人次 [48] - 22 所高校 5 年来首次有学者上榜,如东莞理工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等 [49] 第三章 中国顶尖科学家学科分布格局 第一节 中国内地高校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学科分布 - 2024 年度涉及 21 个学科领域,中国高校在 20 个学科有科学家入选,跨学科、材料科学和化学入选人次最多,空间科学领域暂无入选者 [54] - 中国在生命健康和生物医药领域高被引科学家稀缺,临床医学、药理学和毒理学等领域入选人次较少 [54] 第二节 中国内地 Top3 学科全球高被引科学家高校分布 - 跨学科、材料科学和化学是中国内地高校入选人次最多的三大领域,入选人次占内地高校总人次的 75.7% [59] - 跨学科领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入选人次排名前三,深圳大学是表现最好的非“双一流”高校 [60] - 材料科学领域清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入选人次排名前三,上海理工大学是表现突出的非“双一流”高校 [68] - 化学学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入选人次排名前三,多所非“双一流”高校各入选 1 人次 [71] 附录 中国内地高校 2024 年度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 列出了中国内地高校 2024 年度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的姓名、学科类别和学校名称 [77]
多方共话新路径,协同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新浪证券· 2025-05-27 13:31
会议背景与意义 - 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主办"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路径闭门研讨会",聚焦产学研用精准对接机制建设 [3] - 会议旨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向"需求牵引型"转型升级,构建需求导向的成果筛选体系和全要素配置平台 [3] - 参会方包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上市公司、产业界及投资机构等多领域专家 [1] 科研产业化挑战 - 青年科学家指出科研成果转化存在"最后一公里"瓶颈,实验室研发与市场应用衔接不畅 [6] - 呼吁建立高效产学研对接平台和常态化校企技术需求对接渠道 [6] - 建议改革科研评价体系,增加技术转移权重系数,优化资源配置模式 [6] 上市公司科技布局痛点 - 企业面临技术路径选择、高端人才引育、研发投入与回报周期平衡三重挑战 [7] - 提出深化产学研协同诉求,主张构建校企联合攻关机制和技术预研协作模式 [7] - 建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实体化研发平台共建实现深度融合 [7] 投资科学家难点 - 科学家投资面临项目遴选标准模糊、风险量化困难、价值评估体系缺失等问题 [8] - 建议建立多维度科研项目评估体系和透明化信息交互平台 [8] - 主张通过联合实验室共建、技术孵化等方式实现风险共担 [8] 产学研协同新路径 - 提出构建科学家与企业界双向协同通道,破解信息孤岛效应 [10] - 实施路径包括常态化对接平台、科学价值评估体系、创新权益共享模式 [10] - 上市公司新华锦与高校签署横向技术合作协议,启动实践探索 [11] 未来发展方向 - 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将构建企业家与科学家协同创新的开放性公益平台 [12] - 持续强化产学研协同平台功能,促进科研与产业主体高效对接 [13] - 推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与产业应用的有机衔接 [13]
666!一市官宣3年内建成600家重点实验室
仪器信息网· 2025-05-25 10:05
科研平台建设目标 - 到2027年西安将投用3个以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5家以上陕西实验室,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总数达600家以上 [1][3] - 依托科研平台转化孵化企业100家以上,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1000项以上 [3] 科研平台多元化投入机制 - 采用"一装置一推进组"形式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4] - 鼓励社会资本、企业、市属平台公司参与科研平台建设及成果转化产业化,形成"政府+市场"双轮驱动模式 [4] - 支持科研平台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支持 [4] 科研平台服务产业能力提升 - 鼓励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用户装置,支持建设产业园区 [4] - 支持科研平台联合链主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产业创新联盟 [4] - 促进科研平台资源向产业开放共享,建设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 [4] 科研平台管理机制创新 - 支持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成立新型研发机构 [5] - 鼓励实验室突破基础科研功能限制,打造兼具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产业创新等多重功能的创新载体 [5] - 将重大科研平台建设纳入市级重点项目管理,开通绿色通道加快手续办理 [5]
中欧争夺困境中的美国科研人员,日本谨慎
36氪· 2025-05-22 18:15
美国研究人员外流现象 - 75%的美国研究人员因特朗普政府削减科研预算而考虑离开美国 [2] - 东京大学和北海道大学开始尝试接纳美国研究人员,但日本整体反应迟缓 [2][4] - 中国和欧洲国家(如法国、德国)已采取政府主导的积极人才引进政策 [6][9] 日本面临的挑战 - 东京大学教授平均工资(1200万日元)仅为美国教授(15.5万美元)的一半 [8] - 日本外籍教师占比不足10%,远低于美英的50% [6] - 日本研究机构与美国合作薄弱,国际合著论文占比仅5.7%(全球第8) [8] 资金与制度障碍 - 每接纳一名研究人员需年投入1000万至数千万日元,日本研究预算不足 [4] - 北海道大学计划采用"交叉任职制度"以灵活吸引人才 [5] - 日本文部科学省态度谨慎,未明确新增预算支持 [6] 国际竞争态势 - 法国启动专项项目支持研究机构接纳外国研究人员 [9] -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协会将与美国合建研究中心并提供所长职位 [9] - 中国企业通过社交媒体定向招聘被解雇的美国科学家 [9]
唤醒“沉睡”仪器资源,湖北2566家实验室价值105亿的科学仪器开放共享
仪器信息网· 2025-05-21 16:22
湖北省科技资源共享发展 - 湖北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入网实验室达2566个,1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20066台套,总原值突破105.79亿元[1] - 湖北省创新资源集中于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研发需借助共享仪器以降低成本[3] - 科技资源共享是破解资源配置碎片化、提升服务效能的关键抓手,推动区域创新协同发展[3] 平台建设与政策成效 - 湖北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优化升级,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利用率显著提升[3] - 科技创新券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区域创新服务能力增强[3] - 平台与重要创新平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启动特色资源库数据对接活动[5] 行业合作与活动 - 省疾控中心、省农科院果茶所等单位围绕实验动物检测、AI赋能等作专题报告[5] - 为19家科技信息共享服务联盟成员单位、18家特色资源共享单位授牌[5] - 350余名代表参会,长江经济带11省市科技系统代表在线参会[5] 仪器共享价值 - 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推动科研创新,吸引和培养高水平人才[5] - 共享模式解决企业购买昂贵仪器的经济负担[3]
北京科技周期间,市科研院多家实验室将向公众开放
新京报· 2025-05-20 21:25
北京科技周活动内容 -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下属4家单位将面向公众开放科技创新平台,包括理化中心西三环场所实验室、智慧健康养老与服务工程重点实验室、北京天文馆宇宙实验站、北京市系统营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 - 理化中心西三环场所实验室计划于5月27日面向大学生开放,拥有扫描电镜、透射电镜、飞行时间质谱等国内领先分析仪器,支撑航空航天材料测试等研究工作 [1] - 智慧健康养老与服务工程重点实验室是北京市科普基地,设置20项科普展项,公众可体验家庭养老床、健康营养配餐等 [1] 实验室具体功能 - 北京天文馆宇宙实验站是集观察、讲座、实验为一体的天文科普平台,将抽象天文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探索体验 [2] - 北京市系统营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实验室参观、营养科普长廊讲解等形式,向公众传递膳食营养搭配方案、健康体重管理等科学知识 [2] 配套科普活动 - 市科研院将举行"科启万象·博物馆巡游"活动,包括国家自然博物馆、北京天文馆、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馆等单位举办的特色活动 [2] - 特色活动包括"跃动自然——标本零距离活动"、"夜探麋鹿苑"、"月球历法征名活动启动仪式"、"宇宙少年团"等 [2]
【特稿】英媒:英国加速吸引“逃离”美国的科研人员
新华社· 2025-05-19 14:52
英国科研人才吸引计划 - 英国政府、英国皇家学会和英国皇家工程院将公布多项面向国际人士的投资计划,尤其有意吸引因美国政府科研政策而打算离美的科研人员 [1] - 英国皇家学会将创设面向国际研究人员的"法拉第"奖学金,资金总额高达3000万英镑(约合3989万美元),单笔奖学金最高达400万英镑(532万美元) [2] - 3000万英镑资金中的三分之二源自英国皇家学会已在运营、受英国政府资助的项目,剩余三分之一资金将由该学会自行拨付 [2] - 英国皇家工程院有意为"卓越的国际研究者和投资人赴英工作"开辟快速通道,现有总额达1.5亿英镑(2亿美元)的"绿色未来"奖学金项目 [2] - 英国科学、创新和技术部宣布一项总额5400万英镑(7181万美元)的项目,以吸引大约10个专研生命科学、人工智能和绿色能源的研究团队 [2] 英国科研资金保障 - 英国政府计划从每年204亿英镑(271亿美元)研发预算中拨出大约20亿英镑(26.6亿美元)用于资金保障 [3] - 英国科学、创新和技术部将宣布一项10年期前沿研究资金保障政策,鼓励研究机构招募更多人才、完善基础设施并与私营部门构筑伙伴关系 [2] 国际科研人才流动趋势 - 美国总统特朗普领导的政府大肆削减科研经费,挑起移民问题,为其他国家创造了招募美国顶尖科研人才的机遇 [3] - 欧盟委员会主席承诺两年内投入5亿欧元(约合5.6亿美元),把欧洲变成"吸引科研人员的磁石" [3] - 法国总统宣布投入1亿欧元(1.1亿美元)以吸引更多人才 [3] - 75%的受访美国科学家(超过1200人)表示正考虑离开美国,首选目的地是欧洲和加拿大 [3] - 在总共近700名研究生受访者中,约550人正考虑类似发展路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