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服务
搜索文档
“香江学者计划”和“澳门青年学者计划”获选结果公布 广东29名博士后入选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9-05 16:02
项目入选情况 - 广东共有29名博士后入选2025年度计划 其中26人入选湾区项目 3人获中央资金资助 [1] - 华南理工大学 中山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入选数居前列 [1] - 佛山 东莞 湛江 横琴等地实现入选零的突破 湛江入选3人系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首次入选 [1] 项目实施背景 - 香江学者计划和澳门青年学者计划分别于2010年 2018年起实施 在海内外知名度较高 [1] - 2025年四方机构联合实施湾区项目 支持不超过30名广东优秀博士后赴港澳开展2年研究 [1] 项目合作成效 - 港澳高校提出399个博士后项目岗位 全面覆盖港澳知名高校 [2] - 广东省收到343个博士后申报 占全国总量超三分之一 [2] - 入选项目覆盖港澳名校优势学科 与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高度契合 [2] 重点领域分布 - 先进制造 医学 人工智能与集成电路等关键领域占比超80% [2] - 通过项目+港澳导师+博士后模式打通基础研究 应用开发与产业落地壁垒 [2] 合作成果转化 - 实现粤港澳三地人才培养 科研资源 产学研成果转化等领域的互补共赢 [2] - 开辟粤港澳博士后联合培养新通道 [2]
【中国新闻网】中国科学院举办纪念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60周年专场活动
中国新闻网· 2025-09-05 09:52
历史意义 - 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人类揭示生命本质征途上的里程碑式新飞跃 在生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永恒意义[2] - 该成果是继1828年人工合成首个有机分子尿素后 人类在蛋白质合成领域的重大突破[2] - 被誉为前沿研究的典范 至今仍是中国科学家最重要的标志性科学成就之一[5] 研究历程 - 1958年12月正式立项 获得国家机密研究计划代号"601" 意指60年代第一大任务[2] - 由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三家单位协同攻关[2] - 1965年9月首次实现具有与天然分子相同化学结构和完整生物活性的蛋白质人工合成[2] - 研究团队历时7年完成这项科学"无人区"的探索[2] 精神传承 - 体现了中国科学家敢于挑战生命科学前沿里程碑式研究的创新自信与科学雄心[3] - 展现了伟大建党精神与科学家精神之间血脉相连的红色基因[3] - 需要发扬"胰岛素精神" 勇攀科技高峰 产出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关键性重大成果[3][5]
中国城市观|城市转型中的禅城样本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5 08:12
城市发展战略定位 - 禅城区从"中心城区"升级为"城市中心" 打造辐射全市的"佛山之心" 聚焦建设都市制造、产业服务、商业消费和岭南文化四个中心 [3][4] - 依托佛山1.3万亿元GDP经济基础 大湾区产业链集聚优势 以及本地科研资源与岭南文化禀赋 实现从地理中心向功能中心的能级跃迁 [3][4] - 通过"服务国家全局需求、破解区域同质化竞争困局、激活本地优势"三重坐标锚定发展方向 成为城市转型样本 [3][4] 土地资源配置创新 - 创新"集转国"制度破解集体土地权属复杂难题 大幅降低土地交易制度成本 释放存量土地要素 [6][7] - 通过"工业上楼"模式嵌入汾江科创带 实现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周期融合 土地高效利用使村民收益数倍增值 [7] - 解决110家研发机构孵化企业"育苗无土"困境 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承载空间 [6][7]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 针对佛山10万工业企业升级需求 提出"佛山制造、禅城服务"战略 制定生产性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 [9] - 引入科研机构、工业设计、法律会计、金融保险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 形成高端专业服务业集聚区 [9] - 依托佛山人均可支配收入68862元的消费潜力 打造商业消费中心 引入140余家首店品牌并组建"万亿城央"商业联盟 [10] 平台城市治理模式 - 政府角色转变为服务者与资源整合者 通过"城市合伙人"理念构建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机制 [14] - 以平台思维催化商业价值创造 促进区域协同融合 放大佛山市场规模优势 [13][14] - 改革实践与国家建设统一大市场战略契合 探索"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双轮驱动新机制 [15]
“广深港”创新集群逆袭全球第一,论文、风投成“关键变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3 21:49
全球创新集群排名 - "广深港"创新集群首次登顶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排行榜榜首 超越东京—横滨集群 实现从连续五年全球第二到第一的历史性跨越 [1] - 本次排名首次引入"风险资本交易量"作为核心评价指标 凸显集群从科研到经济成果转化的能力 [1] - 广州作为集群核心城市 在科研论文 PCT专利 风险资本等方面提供关键支撑 推动"科研—产业—金融"高水平循环 [1] 风险投资表现 - 2024年广州共发生投资事件315起 交易总额突破200亿元 占"广深港"集群三大城市总金额的三分之一以上 [2] - 平均单笔交易额达约6500万元 是三大城市平均值的1.5倍 显示较高项目质量和资本认可度 [2] - 广州构建"基金丛林"体系 设立1500亿元产投母基金 500亿元创投母基金 100亿元天使母基金与50亿元科创母基金 [2] - 广州科创母基金已设立44支子基金 实缴规模超270亿元 放大倍数近8倍 投资本地项目超200个 [2] - 广州已成为全国风投创投第一梯队城市 私募基金管理人779家 管理规模约5600亿元 [3] 科研论文产出 - 2024年广州共发表科研论文70843篇 同比增长10.86% 占"广深港"集群总量的45.32% [5] - 广州集聚国家实验室 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重大平台 拥有央省级科研院所41家 省高水平创新研究院14家 [5] - 全市高校总数84所居全国第二 ESI前1%学科达150个 [5] 专利与创新主体 - 2024年广州PCT国际专利申请数达到1931件 同比增长3.98% [6] - 申请量前十位机构中企业占据6席 高校和科研机构各占2席 形成产业引领 学研支撑的"哑铃型结构" [6] - 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1.35万家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354家 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总数达31家 [6] - 高价值发明专利量7.2万件 增长17.1% [6] 机制创新与成果转化 - 广州推出"补改投""先投后股"等机制创新 打破成果转化制度壁垒 [1][3] - "平台+基金"模式设立基金20余支 投资企业40余家 估值超350亿元 [3] - 广州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设立5亿元专项基金 培育30多个颠覆性技术项目 融资额超10亿元 [3] - 港科大(广州)设立10亿元科技成果转化母基金 孵化项目超100个 在穗注册企业40余家 总估值近45亿元 [3] 产业与企业成就 - 广州抢先布局6个未来产业赛道 相关企业数量已超过2000家 [7] - 24家企业跻身2025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 数量居全国第四 [7] - 12家企业上榜全国颠覆性技术创业之星 总量占全国近三分之一 [7] - 广汽集团和小鹏汽车入选摩根士丹利"全球人形机器人价值链百强" [7] - 3家企业入选《财富》中国科技50强 3家企业负责人入选《财富》40岁以下商界精英榜 [7] 重大科技进展 - 我国首艘超深水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建成入列 [5]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和"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启动建设 [5] - 广州实验室取得全球首个抗甲流PB2靶向药物昂拉地韦片获批上市等11项重大成果突破 [5] - 多家机构在器官异体培植和离体养护技术等方面取得全球性进展 [5]
深港协同打造创孵科研教育三位一体平台
中国经济网· 2025-09-02 23:03
据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执行总监高凌云介绍,该研究院绿色可持续开放实验室以绿色科技 为核心定位,致力于打造绿色生态网络,吸引更多产业合作伙伴开放产业场景。目前该实验室已与瑞安 新天地(301277)达成4个合作项目,其中杨晶磊教授的纳米涂层项目已实现小规模量产,并成功应用 于香港迪士尼乐园与港科大商学院大楼。(经济日报记者杨阳腾) 郑光廷详细介绍了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的定位与发展目标。他表示,作为首家入驻河套合 作区的香港高校,港科大在规划研究院发展方向时,坚持与河套合作区的发展定位高度契合,如今在三 大领域成果显著。其中在科研领域,18位港科大教授已牵头成立17间实验室,涵盖医疗健康、新能源、 新材料等5大方向。这些实验室在论文发表、科研项目立项及成果转化上表现亮眼,不仅承接了许多国 家、省、市、区各级别科研项目,还与华为、国家电网等龙头企业开展深度产学研合作。在创新创业领 域,港科大蓝海湾孵化平台自建立以来,累计孵化项目超200个,其中估值超过1亿元的企业达30家。在 人才培养领域,港科大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设立持续进修学院,聚焦高端人才培训,通过与产业界加强 合作,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
“深圳—香港—广州” 跃居全球创新集群首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01 17:00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变化 - 深圳-香港-广州集群跃居全球创新集群首位 超越东京-横滨集群 [1] - 排名变动主因是新增风险资本交易指标 该集群风险资本交易全球占比达2.9% 高于东京-横滨的2.2% [1][2] - 圣何塞-旧金山集群以6.9%风险资本交易占比位列全球第三 排名上升三位 [1][2] 创新指标具体数据 - 深圳-香港-广州集群PCT专利申请量全球占比9.0% 科学论文发表量占比2.4% [2][4] - 东京-横滨集群PCT专利申请量占比10.3%居首 但科学论文发表量仅1.4% [2] - 北京集群科学论文发表量占比4.0%最高 风险资本交易占比2.9% [2] 区域创新实力支撑要素 - 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1.63万件 连续21年全国首位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110件 [4] - 华为全球有效专利突破15万件 在蜂窝通信等领域专利数量全球前列 [4] - 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迅速 华为在港研究院人数激增至超700人 [5] - 广州拥有中山大学等高校 中国内地科学论文发表量545万篇全球第一 [5] 国家层面创新格局 - 全球百强创新集群中中国占24个 美国22个 德国7个 [5] - 中国三大创新集群进入全球前十:深圳-香港-广州(第1) 北京(第4) 上海-苏州(第6) [2][5] - 工程师红利与高质量人力资本积累成为创新核心驱动力 [4]
南京新百(600682) - 南京新百2025年半年度经营数据公告
2025-08-29 18:07
业绩总结 - 2025年上半年主营业务总收入30.74亿元,总成本18.22亿元,综合毛利率40.72%,收入同比降1.53%,成本同比增3.60%[1] - 健康养老、护理业收入10.82亿元,成本8.69亿元,毛利率19.62%,收入同比增5.13%,成本同比增4.59%[1] - 科研服务收入8468.32万元,成本3981.11万元,毛利率52.99%,收入同比增26.70%,成本同比增30.28%[1] 地区业绩 - 江苏地区主营业务收入7.48亿元,成本5.74亿元,毛利率23.25%,收入同比降1.36%,成本同比增7.67%[2] - 安徽地区主营业务收入9156.57万元,成本4755.17万元,毛利率48.07%,收入同比降9.81%,成本同比降13.85%[2] - 上海地区主营业务收入2373.29万元,成本2152.99万元,毛利率9.28%,收入同比增8.35%,成本同比降2.48%[2] - 美国地区主营业务收入7.44亿元,成本2.91亿元,毛利率60.87%,收入同比降4.18%,成本同比降4.97%[3] - 华东地区主营业务收入8356.25万元,成本7134.67万元,毛利率14.62%,收入同比增106.10%,成本同比增97.56%[3] 百货业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江苏百货业务收入1.47亿元,成本4573.79万元,坪效0.12万元/㎡,收入同比降13.46%,成本同比降9.20%[6] - 2025年上半年安徽百货业务收入4250.07万元,成本2107.38万元,坪效0.09万元/㎡,收入同比降6.39%,成本同比增1.25%[6]
辽宁两位青年科学家获“科学探索奖”
辽宁日报· 2025-08-28 09:27
奖项概况 - 第七届科学探索奖评选50位获奖者从1238名申报者中脱颖而出 [1] - 奖项由杨振宁等14位科学家与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共同发起 [1] - 每位获奖人在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人民币奖金并可自由支配 [1] 获奖者分布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黄延强和大连理工大学刘巍代表辽宁省获奖 [1] - 截至2024年奖项共资助297位杰出青年科学家 [1] - 获奖者年龄要求为男性45周岁及以下、女性48周岁及以下 [1] 奖项设置 - 覆盖数学物理学、化学新材料、天文和地学等十个领域 [1] - 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全职工作者 [1] - 支持范围包括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科研人员 [1]
释放创新潜能!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上海证券报· 2025-08-26 19:43
科技体制改革进展 - 科技创新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 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激发 [1] - "十四五"期间持续破除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藩篱 [1]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 - 高新技术企业超46万家 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企业达16.9万家 [2] - 企业牵头和参与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数量占比约80% [2] - 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 [2] - 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 占比近四分之一 [2] - 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联合体 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创新 [3] 科技成果转化成效 - 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20年2.8万亿元提升至2024年6.8万亿元 [5] - 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期间向40家单位科研人员赋权超4000项成果 [4] - 580余家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直接融资规模达9000多亿元 [4] - 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加快布局建设 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4] 人才创新活力激发 - 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7]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5岁及以下科研人员获资助项目数占比约80% [7]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科研人员占比超80% [7] - 青年科研团队单设赛道支持40岁以下科研人员 [7] - 三轮减负行动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 学风作风建设持续优化 [7]
成都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有了新变化 企业是“出题人”“答题人”,也是“阅卷人”
四川日报· 2025-08-22 15:29
核心政策修订 - 成都市科学技术局与财政局联合修订并印发《成都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 [1] - 科技计划项目由财政专项资金支持 聚焦科学技术研发 成果转化 科技服务及其他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活动 [1] - 新管理办法在项目指南编制 组织 评审和验收全周期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同时担任出题人 答题人和阅卷人角色 [1] 企业主导机制 - 项目指南编制阶段采用企业出题与政府定题联动机制 通过征集企业技术需求并联合产业部门论证形成指南 [2] - 企业获得技术路线制定权 攻关任务分解权 参与单位决定权和项目资金分配权四项核心权益 [2] - 科技成果产品化 工程化 产业化类项目原则上采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方式实施 [2] 流程优化措施 - 指南申报时长不少于15个工作日以确保企业有充足申报时间 [2] - 市场化评价项目经审核程序后可直接立项支持 提升政策响应效率 [3] - 揭榜挂帅类项目由需求企业作为用户代表深度参与评审论证与验收 验收需在真实应用场景实施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