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内河航运
icon
搜索文档
交通运输部:内河亿吨大港达23个,打通内河航运堵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7 12:52
内河航运发展现状 - 2024年我国三级及以上航道里程达1.6万公里 较2012年增长62% [1] - 长江 西江 京杭运河等主干线大通道能力持续提升 江汉运河 江淮运河建成通航 平陆运河等重大工程加快推进 [1] - 2012年以来年均新增10个万吨级以上泊位 2024年内河亿吨大港达23个 是2012年的2.3倍 [1] - 2024年内河货运量达49.5亿吨 是2012年的2.2倍 货物周转量达2.2万亿吨公里 是2012年的2.9倍 [1] 船舶装备与运输服务 - 货船单船平均吨位从2012年不足700吨提升至1790吨 长江干线内河货船平均吨位达2207吨 [2] - 2023年拆解老旧船舶2500艘 新建大型化 标准化 专业化 清洁化船舶 [2] - 2024年长江干线江海联运量达15.6亿吨 占长江干线总运量40% [2] - 长三角集装箱河海直达运输时间平均缩短2天 单位集装箱物流成本降低约800元 [2] 政策支持与发展规划 - 2024年3月交通运输部联合发改委印发《推进实施内河水运体系联通工程行动方案》 聚焦基础设施"硬联通" [3] - 2024年6月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提出7方面23项重点任务 [4] - 目标到2030年建成现代化内河水运联通体系 实现航道网络化 港口枢纽化 船舶标准化 [3][4] - 2030年目标包括全国内河机动货船平均净载重吨达1900吨 高等级航道电子航道图覆盖率85% 长江干线主要港口铁路进港率100% [4] 现存挑战与未来方向 - 京杭运河 长江 西江等航道存在堵点卡点 港口枢纽辐射能力不强 运输组织化水平不高 [3] - 内河航运在综合交通运输中比较优势未充分发挥 发展空间巨大 [3] - 重点任务包括优化主干线大通道 畅通高等级航道网 提升港口枢纽能级 [3] - 发展方向涵盖绿色低碳 智慧创新 经济产业融合 服务区域经济与园区 [4]
2024年我国三级及以上航道达到1.6万公里
快讯· 2025-06-27 11:14
交通运输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4年底,三级及以上航道达到1.6万公里,比2012年增长62%,长 江、西江、京杭运河等主干线大通道能力持续提升,江汉运河、江淮运河建成通航,平陆运河等一批重 大工程加快推进。港口能力不断提升,2012年以来年均增加10个万吨级以上泊位,2024年内河亿吨大港 达到23个,是2012年的2.3倍。内河货运量达49.5亿吨,是2012年的2.2倍,货物周转量约2.2万亿吨公 里,是2012年的2.9倍。(央视新闻) ...
海外华文媒体聚焦西江黄金水道 看亿吨大港如何做好“水文章”
中国新闻网· 2025-06-26 17:29
西江黄金水道发展现状 - 梧州港2024年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亿吨大关达1 09亿吨同比激增36 18%[1] - 长洲水利枢纽船闸2024年过货量突破2 24亿吨同比增长22 06%创国内天然河流船闸年过货量纪录[2] - 梧州港已建成45个千吨级以上泊位港口岸线规划从24公里扩展至32公里[1] 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 赤水作业区15个泊位已建成铁路专用线扩能改造后运力将跃升至1200万吨[2] - 塘源作业区计划新建6个泊位配套建设绿色运输廊道[2] - 平浪作业区谋划建设9个泊位及配套铁路专用线[2] 区域经济联动效应 - 3000吨级船舶可常年直达粤港澳大宗货物运输成本较陆路大幅降低[2] - 水运较陆路运输成本节省近三成时效有保障[2] - 西江黄金水道密切了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协作[2] 未来发展规划 - 推进西江航运干线(梧州段)航道提级港口专业化改造及多式联运体系建设[3] - 平陆运河建成后将使西江航运干线直连北部湾国际门户港[3] - 梧州作为连接粤港澳大湾区与平陆运河的战略支点地位将更加凸显[3] 产业集聚与区域协同 - 梧州吸引建材深加工新能源材料装备制造等企业沿江布局形成"以港聚产港产联动"格局[1] - 西江黄金水道为西江沿江产业带崛起提供支撑[3] - 梧州及西江沿岸城市有望在承接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与粤港澳大湾区深化合作[3]
安庆人大积极创新工作机制赋能绿色转型|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美丽中国建设⑨
中国环境报· 2025-06-19 08:25
立法与制度保障 - 安庆市人大常委会创新"小切口""小快灵"立法模式,在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管理等领域为绿色转型提供法治保障[2] - 制定全国首部江豚保护地方性法规,长江安庆段江豚数量从2018年130-150头增至2024年190余头[2] - 全省首推《无废城市建设条例》和《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固废治理和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突破[3] 林业与生态经济 - 安庆森林面积798.9万亩占全市39.29%,通过《林长制条例》推动2024年林业产值达682亿元[2] - 林长制改革连续6年获安徽省激励,实现法律、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四统一[2] 城市发展与空间规划 - 围绕"一带一轴一环三城"城市设计开展监督,推进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的"多规合一"[4] - 通过联动监督机制推动桐城港规划获批,提升港口配套服务质量以打造国家物流枢纽[5] 监督与执行机制 - 建立"三联动"专题询问机制(市/县人大联动监督、代表联动询问、政府联动应询),2024年收集港口发展建议16条[5] - 出台审议意见办理办法,每年4月对"一府两院"整改情况开展满意度测评并实施再监督[6] 民主参与与民意整合 - 2024年五级人大代表提出建议10.6万件,其中城建环资领域超2.5万件[7] - 建立100个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点,《无废城市建设条例》起草阶段收集意见50余条[8] - 近4年办理代表建议169件,涉及港产城融合、固废管理等议题转化为立法监督项目[7]
近22万闸次超22亿吨货物!三峡船闸通航22年交出亮眼答卷
中国经济网· 2025-06-18 15:35
三峡船闸运营成就 - 三峡船闸已安全稳定运行22周年 累计运行21.5万闸次 通过船舶107.4万余艘次 旅客1229.1万余人次 过闸货运量达22.4亿吨 [1] - 船闸设计年单向通过能力5000万吨 货运量连续11年突破1亿吨 连续3年突破1.5亿吨 [1] - 船闸是世界上连续级数最多 总水头和级间输水水头最高 技术最复杂的内河船闸 [1] 技术创新与效率提升 - 创新"罗静排档法"科学安排船舶过坝作业计划 实施两坝船闸联合调度及长江干线过坝船舶联动控制 实现船闸群协同运作 [2] - 应用"虚拟闸室"优化船舶进出闸流程 提升船闸空间利用率 实施"同步移泊"缩短单个闸次运行时间 [2] - 运用"大型人字门同步升降系统"等先进检修技术 提高设备检修效率 保障船闸稳定运行 [2] 货运量增长表现 - 三峡船闸年货运量从最初3400万吨攀升至1.69亿吨 增长近4倍 超设计通过能力近70% [2]
黄金水道”日渐繁忙 内陆城市“向海而兴
齐鲁晚报· 2025-06-17 11:34
通江达海 - 小清河复航后航道标准提升至三级,可满足2000吨级船舶通航需求,为济南等内陆城市提供"家门口"的出海口 [1] - 济南至天津港的运输距离从公路400多公里缩短至水路200公里,显著降低物流成本 [1] - 小清河全长237公里(通航段169公里),是山东省内河航道布局规划中的核心"一横" [1] 运输规模与品类 - 2024年2月正式通航以来已完成500余航次海河直达、河海联运运输 [2] - 运输货物从最初的铝矾土、方解石拓展至30余个品类,涵盖工业原材料、建筑材料、农产品等 [2] - 超限件运输成为亮点,27.3米长的风电部件、500吨重的化工设备通过水路运输,成本较公路降低30%以上 [2] - 全年组织11次超限件河海直达运输,覆盖温州港、天津港、福州江阴港、东营广利港等港口 [2] 多式联运发展 - 2024年一季度小清河吞吐量达去年全年的45%,集装箱量占63%,显示强劲增长态势 [3] - 形成"公水联运"、"水铁联运"等多种模式,与欧亚班列无缝衔接,构建"河—海—陆—铁"立体运输网络 [3][4] - "四港合一"规划落地,整合遥墙国际机场、董家铁路货运站和公路网,打造立体交通枢纽 [3] - 2024年搭建与京杭运河的联运通道,实现货物"双向互动" [3] 政策支持 - 山东省出台奖补政策(2023-2026年),覆盖船舶通行费、过闸费、建造补贴等 [5] - 船舶建造按吨位补贴:1000吨级60万元/艘、2000吨级80万元/艘,新能源船舶最高96万元/艘 [5] - 运输经营按装卸量双向补贴5元/吨,沿海港口至济南港航次补贴4万元,新能源船舶最高4.8万元 [5] - 集装箱运输重箱补贴25元/标箱,年度稳定运营超50航次的企业最高奖励60万元/年 [5] - 单船年度运营300航次可获1410万元政策红利(省级1335万元+市级75万元) [6] 经济影响与未来展望 - 小清河复航打破内陆城市运输瓶颈,优化区域交通格局 [7][8] - 预测2030年、2035年货运量分别达650万吨、1600万吨,运能相当于再造胶济线 [8] - 形成"航运带动物流,物流拉动产业,产业推动合作"的经济循环链 [8] - 小清河成为连接省会经济圈、贯通鲁中、直达渤海的陆海联运枢纽和经济"大动脉" [8]
发力临港经济,河南加速“出海”
搜狐财经· 2025-06-09 23:20
河南省水运发展与临港经济规划 核心观点 - 河南省正全面推进水运基础设施建设与临港产业发展,目标是通过航道和港口建设带动经济增长,实现从"经济通道"向"通道经济"的转变 [1][5][16] - 2024年河南省港口吞吐量达6085万吨,同比增长29.8%,水运建设投资增速147%,全国排名第五 [5] - 规划到2030年临港产业规模超万亿元,形成9个千亿级产业集群;2035年规模提升至2万亿元,千亿级集群增至15个 [13] 航道与港口建设进展 - 截至2024年底,河南省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825公里,建成228个港口码头泊位,形成2条出海水运通道 [5] - 规划到2030年航道通航里程达2200公里以上,高标准建成郑州港,推进南阳、商丘、驻马店等港口建设 [10] - 周口晋升为全国37个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信阳、漯河、平顶山等港口同步发展 [5][8] 临港产业布局规划 - 构建"三核引领、五带协同、多点支撑"格局:周口、信阳、郑州为核心,沙颍河等5条经济带为支撑,豫西豫北布局无水港 [12] - 重点发展"1+6+N"产业体系:临港物流业为先导,先进装备、钢铁等6类制造业为主力,培育10条重点产业链 [12] - 周口已形成生物经济、临港制造等四大支柱产业;信阳聚焦建材、食品等产业;漯河、平顶山加速产业向港口集聚 [8] 水运经济价值分析 - 水运成本仅为铁路1/2、公路1/5、航空1/20,是降低社会物流成本的关键环节 [14] - 内陆省份案例:山东济宁布局"一轴六园",浙江培育百亿级临港产业集群,上海临港新片区GDP年均增长19.8% [16] - 河南计划强化与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航道衔接,以多式联运重塑航运价值 [20] 政策与区域协同 - 2024年发布《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修编》《临港产业发展规划》两份重量级文件 [9][10][12] - 省政府提出"两高四着力"推进策略,目标构建中部便捷出海水运通道 [19] - 与山东开展省际合作,协同推进黄河战略及陆海交通建设 [19]
内河“穿巴”直达 标箱降三成运费
苏州日报· 2025-06-05 08:18
苏州港内河"穿巴"物流服务 - 苏州港开通内河"穿巴"服务连接苏州园区港与太仓港区,为外贸企业提供降本增效的黄金水道运输方案 [1] - 服务整合码头、航线、空箱资源,以"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流程更优"为核心优势,延伸至企业"家门口" [1] - "穿巴"每日稳定发班,空箱可提前调运至工厂,重箱仅需送至内河码头,中转效率显著提升 [1] 企业成本节约成效 - 苏州三星通过"穿巴"实现"陆改水",单个标箱物流成本降低30%,并享受免舱位费、码头靠泊费及装卸费率优惠 [1] - 苏州恒会物流采用"穿巴+苏申快航"联运模式,相比纯集卡运输,到外高桥港每大柜省600元,到洋山港省950元 [1] - 远距离运输降本效应更突出,批量货物出运时效缩短且流程简化 [1] 稳外贸专班支持措施 - 利用空箱中心资源提供免费调空服务,保障企业用箱需求 [2] - 为40余家企业累计提供2500标箱重箱免堆服务 [2] - 系列举措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推动苏州外贸经济稳定增长 [2]
广西长洲船闸单月过货量突破2444万吨 刷新历史纪录
中国新闻网· 2025-06-04 13:44
长洲船闸运营表现 - 5月长洲船闸单月过货量达2444万吨,同比增长9.24%,创历史新高 [1] - 长洲船闸是西江航运干线最大梯级枢纽,承担广西内河90%货运量,为通往粤港澳大湾区关键节点 [1] - 年初受水位偏低、船闸检修等因素影响过货量下跌,5月汛期后水位回升至7000立方米/秒,通航条件改善 [1] 运营效率提升措施 - 广西港航发展中心取消船舶数量限制,西江集团利用24小时通航优势加速船舶周转 [1] - 成立"虚假报闸"专项整治专班,联合社会监督员强化监管,优化过闸秩序 [2] - 应用大数据和智能化技术,船闸群调度系统通过预验收,缩短待闸时间并提升通航效率 [2] 行业基础设施与技术发展 - 西江广西段多梯级船闸群科技示范工程整合前沿技术,实现精准调度和智能过闸流程 [2] - 西江流域水位波动直接影响货运量,5月通航条件恢复后运输潜能快速释放 [1]
河南发布规划打造万亿级临港产业集群 三核引领中原出海
河南日报· 2025-06-02 07:42
河南省临港产业发展规划核心内容 - 河南省提出构建"三核引领、五带协同、多点支撑"的临港产业发展格局,目标到2030年产业规模超万亿元,形成9个以上千亿级产业集群和3条万亿级产业链[2] - 规划设定双阶段目标:2030年培育10家以上"航运豫军"企业,建成9个以上示范引领临港经济区;2035年产业规模提升至2万亿元,千亿级产业集群增至15个[2] - 周口、信阳、郑州被列为三大临港产业发展核心,其中周口港占全省货物吞吐量87%以上,并成为淮河流域唯一"国字号"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4] 重点区域发展规划 - 周口港将立足钢铁、粮油精深加工等产业,培育现代物流、先进装备、新材料产业集群,重点承接长三角地区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4] - 信阳港截至4月21日货物吞吐量达127.08万吨(同比增长152.49%),将强化与豫东豫南地区食品、建材产业链协同,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4] - 郑州港将打造"四路协同"交汇点,加强陆水联运优势,推动航空港区四港联动发展,并与周口港构建立体化集疏运体系[5] 基础设施与产业体系 - 实施中部便捷水运出海通道工程,打造"2+8"分层次港口,构建"一纵三横九支"骨架航道网络,在9个地市规划布局无水港[5] - 重点培育沙颍河等五大临港产业发展经济带,构建"1+6+N"产业体系:1个临港物流先导产业,6大类制造业,N个服务业新业态[6] - 6大类制造业包括先进装备、钢铁、新材料、食品、轻工纺织、新能源汽车,计划打造10条重点临港产业链[6] 发展模式与空间布局 - 提出"一体两翼三圈"布局模式:以港口为中心的港产城一体化发展,航道两翼产业集聚,三圈层产业区递进发展[6] - 推动港口枢纽与物流功能区、制造业园区、商贸服务区多区域融合,形成圈层式发展格局[6] - 通过"公转铁""公转水"实现降本增效,如益海嘉里大豆水运比公路节省30%费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