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种植与加工
搜索文档
河套平原荒滩“披绿生金” 塞北乡村庭院“花果富民”
中国新闻网· 2025-09-22 18:51
河套平原盐碱地治理与芦耳产业 - 先锋镇通过科技手段治理盐碱地,利用乌梁素海芦苇和玉米轴芯作培养基,研发液体菌培育技术发展芦耳产业 [3] - 芦耳产业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每年消耗乌梁素海芦苇1.8万吨、农户玉米轴芯9000吨,产品被收录于“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3] - 园区建有179栋种植棚和86栋晾晒棚,土地流转费从每亩200元增至350元,村集体年增收至45.5万元,并带动约500人就业,人均年收入约2万元 [3][4] 糯玉米产业发展 - 2023年引进糯玉米初加工基地,企业自种200多亩并与村民签订1500亩订单,以每吨1400元回收 [8] - 种植糯玉米使村民每亩地比种普通玉米多增收500元,两条生产线年产量达800多万棒,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 [8] 三湖村庭院经济与乡村旅游 - 三湖村利用紧邻黄河的区位优势,发展庭院经济,406户村民中有300多户种植小菜园、小果园,包括葡萄、李子、西梅等几十种水果 [6] - 村委将“大院”改造成集垂钓池、民宿、农家乐于一体的体验区,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6] - 2024年村民户均增收约3000元,村集体增收约30万元,并计划集中打造35个示范庭院 [6] 产业协同与未来规划 - 先锋镇计划在芦耳产业稳定基础上,引进辣椒厂和农业设施,发展第二和第三产业 [8] - 三湖村计划推广示范庭院经验,让更多村民通过小庭院实现增收 [9]
唱着民歌迎丰收(经济聚焦)
人民日报· 2025-09-22 06:01
民歌,诞生于广袤田野之上,是广大劳动人民质朴动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在众多民歌中,丰收的旋律总 能勾起人们的心弦,简单的几句便勾勒出一代代农民的朴实、辛勤。这些从劳动生活里流淌出的美丽音 符,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变的是这片土地旧貌换新颜,不变的是歌唱丰收的情感。农业更强、农村更 美、农民更富,经典民歌背后有着越来越多新故事。 秋分将至,又迎一个丰收节,又是一年丰收季。在田间、在果园、在渔场,飞扬着收获的欢声,洋溢着 幸福的笑容。记者分赴黑龙江、山东、湖北、广西、云南、新疆等省份,倾听劳动人民在丰收之际的喜 悦与期盼。 黑龙江饶河—— "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 本报记者郭晓龙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 蓝蓝的江水起波浪 赫哲人撒开千张网 船儿满江鱼满舱 尤双喜看着热闹的景象,感慨地说:"以前鱼卖不出去发愁,现在靠电商都抢着要。丰收节,过得一年 比一年有滋味!" 山东临沂—— "万担那个谷子哎,堆满仓" 本报记者王者 人人那个都说哎 ——《乌苏里船歌》 清晨5点,乌苏里江浸在淡青色的薄雾里,江风裹挟着水汽掠过黑龙江饶河码头,空气里飘着淡淡的鱼 鲜。岸边,渔民们有的扛着连夜修补的渔网,网眼还沾着未干的江水;有的弯腰搬 ...
3万农户收入翻一番!高要这个特色产业很“高桂”
南方农村报· 2025-09-21 10:06
3万农户收入翻 一番!高要这个 特色产业很"高 桂"_南方+_南方 plus 被"玩"出新花样 —— 采食肉桂长大的 "高桂虾",虾青 素含量比普通虾 类高出2至3倍, 肉质紧实又爽 口;"高桂河 粉""高桂米 粉""高桂酸菜 鱼" 等特色食 品,将肉桂的辛 香巧妙融入日常 饮食;肉桂香 囊、肉桂枕头、 肉桂版画等文创 产品,更让独特 香气走进生活场 景。 作为全国最大的 肉桂种植区,高 要近年来通过推 广规范化、规模 在肇庆高 要,"东方香 料"肉桂正 化、标准化种 植,构建全产业 链,推动"小叶 子"形成富民兴 村的"大产业" 。 据统计,高要肉 桂种植面积 70.05万亩,全 产业链综合产值 52.5亿元,带动 3万多农户实 现"靠山富山" 。 高标准引领 "东方树皮"风靡 全球市场 高标准推进,做 优最靓名片。 从种苗开始,高 要就与广东省农 科院、中国科学 院广西植物研究 所等科研院所合 作开展高要肉桂 优良品种培育筛 选工作,并计划 在乐城建成标准 化育苗基地;同 时依托省级南药 产业园,创立 了"统一品种、 统一生产资料、 统一田间管理、 统一技术服务、 统一产品回购及 加工"的"五统 一"种植 ...
入疆首日卖断货!西牛麻竹笋在新疆茶博会“圈粉”无数
南方农村报· 2025-09-21 10:00
产品市场表现 - 西牛麻竹笋在新疆茶博会首日即售罄,带来的糯米笋产品全部卖完 [1][2][4] - 即食笋和糯米笋产品备受消费者欢迎,红油笋获餐饮企业批量采购意向用于凉拌菜 [8][9] - 以竹代塑餐具产品吸引多家餐饮配送及供应链企业关注咨询 [10][11] 公司及行业基本面 - 西牛麻竹笋产自广东清远英德市,该地是中国麻竹笋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交易量最大的地区,被誉为"中国麻竹笋之乡" [12][13] - 西牛麻竹笋于2024年底成为清远首批突破百亿产值的农业产业 [15][16] - 2025年上半年,清远西牛麻竹笋种植面积达100.53万亩,总产量43.32万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32.45亿元,同比增长29.8% [16][17] 市场拓展战略 - 公司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已进入广州、深圳等大湾区城市,并北上哈尔滨、西进天水,在广西、贵州、四川等多地推广 [19][20][21] - 产品持续出口至日本、东南亚、美国等国际市场,并于今年8月与英德红茶一起出口斐济,开启"一带一路"市场 [22][23] - 此次亮相新疆旨在借助其辐射中亚、连接欧洲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开拓西北市场,深化与中亚地区的贸易链接 [24][25][26]
金秋好“丰”景:特色作物迎采收高峰 多元产业奏响经济增收“交响曲”
央视网· 2025-09-20 17:59
眼下,甘肃省甘谷县的12万亩辣椒进入集中采收期,从采摘到深加工,辣椒产业正在成为当地农民稳定的增收渠道。 央视网消息:甘肃的定西是全国马铃薯主产区之一,今年,这里的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291万亩。目前已经陆续开始采收。针对当地大部 分农田位于山地丘陵地区,当地相关部门研发出新型农机,降本增效。 这几天,在定西市安定区鲁家沟镇,两千多亩早熟马铃薯进入收获期。在一片片大小不一的梯田里,新研发的丘陵山地履带式马铃薯联合 收获机正式"上岗"。对比人工采收,这批新农机不仅能适应丘陵山地地形,还能更加高效的完成挖掘、分离、输送等工作。 除了联合收获机,今年,还有一批新型的四轮转向式拖拉机也在当地投入使用。专家介绍,这种拖拉机转弯半径小,适合小地块作业。 据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甘肃省已累计投入资金3.67亿元,组织研制农机新产品100多种。 甘肃甘谷:12万亩辣椒进入集中采收期 内蒙古锡林郭勒:雨水充沛牧草丰 草原迎打草高峰 金秋时节,草原进入打草季。今年内蒙古雨水充沛,牧草长势喜人,各地抢抓农时开展收割作业。 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牧民乌云毕力格家5200多亩牧场上,打草机、搂草机、捆草机协同作 ...
这颗“全能豆”,是新疆献给吃货的又一惊喜!|疆品上新⑦
南方农村报· 2025-09-20 12:05
油莎豆产品特性与用途 - 油莎豆是一种原产于非洲及地中海沿岸的一年生油料作物,被誉为“沙漠黄金” [9][10] - 该作物生命力顽强,能在沙地、盐碱地等恶劣土壤环境中生长,并富含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具有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健康功效 [11][12] - 油莎豆全身是宝,块茎可生熟食,茎叶是优质饲草,榨出的油脂品质堪比橄榄油,豆粕可加工成糕点 [20][21] - 其深加工产品多样,包括油莎豆酒、油莎豆奶茶、油莎豆面膜等,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 [22][23] - 在日常生活中,油莎豆可制成豆浆、作为零食直接食用,其油和粉也是烹饪的好帮手 [3][4][6] 新疆油莎豆产业发展现状 - 新疆第三师图木舒克市五十四团兴安镇的油莎豆种植基地,经过八年探索,种植面积已达5.4万亩,成为全国重要的油莎豆种植加工基地之一 [14][17][18] - 该产业作为特色农业的重点方向,已形成从研发、制种、农机、仓储到榨油、饲料、啤酒、饮料的完整产业链条 [25][26][27] - 油莎豆产业在当地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生态效益,成功改良了土壤并有效抵御了风沙的二次侵蚀 [15][16][17] 市场拓展与销售渠道 - 通过“疆品南下 粤品北上”工程,油莎豆产品已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通过展销会、体验馆、电商等多渠道联动,赢得广泛认可 [29][30][33] - 产品在广东地区拥有省级体验馆及广州、佛山、东莞、惠州、江门、肇庆等多个城市的线下体验馆,销售网络覆盖广泛 [39][40][41][42][43][44][45][46][47]
辣椒地里的援疆故事:广东企业带动种植户亩均利润达两千
南方都市报· 2025-09-19 21:57
公司业务与运营 - 公司从事辣椒种植和粗加工,销售辣椒干、辣椒粉、辣椒颗粒等产品[1] - 公司计划建设精品辣椒干车间,升级设备增加杀菌和检验细微杂质功能[2] - 公司通过开展育苗、种植、加工全产业链带动业务,从2023年至今营收从5000多万增长到7000万[2] 生产规模与效益 - 2024年公司辣椒种植面积约13000亩,每亩干辣椒产量达500公斤[1] - 公司带动175户种植户参与生产,种植户每年每户利润平均每亩地达2000元[2] - 合作种植户梁林海有80亩地,2024年一亩地利润达到2800元[1] 行业前景与战略 - 辣椒应用场景广泛,经过深加工后可应用于美妆、医药等多方面[1] - 公司选择图木舒克市因其独特气候和较长日照时间,十分适合辣椒种植[1] - 公司与当地种植户达成供应协议,确保辣椒销路[1]
电商赋能“链”式发展 乡村特色产业向“新”而“兴”
搜狐财经· 2025-09-19 19:28
乡村产业振兴政策与规模 - “十四五”期间支持建设21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5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098个农业产业强镇项目 [1] - 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收达到18万亿元左右 [1] - 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发展推动农业特色化、标准化、品牌化提升 [1] 蒙阴蜜桃电商发展案例 - 蒙阴县蜜桃种植面积71万亩,年产量超20亿斤,去年蜜桃旺季日最高网络订单量超过100万单 [1] - 电商平台提升品牌知名度,网络销售为每斤蜜桃提高0.5元售价,并带动线下市场价格提升 [1] - 通过调整种植品种和结构,形成四大类70多个主栽品种,成熟期覆盖5月至11月共7个月 [2] 农村电商整体增长态势 - 今年1至7月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同比增长7.4% [3] - 截至7月底全国农村网商数超过1950万家,同比增长6.4% [3] - 电商驱动农业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整体提升,需从产品源头规划打造差异化优势 [2][3] 南县小龙虾产业链延伸 - “稻虾共生”模式使水稻秸秆用作饵料占小龙虾食物量一半,每亩节约成本近400元,亩均增收3000元 [4] - 产业链从“苗种繁育—生态养殖—冷链流通—预制菜深加工”延伸,开发稻虾米、虾青素等高附加值产品 [4] - 全县拥有稻虾规上企业21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3家,培育多个本土龙头企业和食品产业园 [4] 特色农业发展趋势与挑战 - 特色农业从单一产品销售向全产业链发展,从一产向三产融合拓展,催生乡村产业新动能 [5] - 面临转型升级挑战,需结合特色资源与市场需求,健全全产业链质量标准体系,重视消费者体验以提升竞争力 [5]
新华·紫云红芯红薯品牌影响力指数在京发布
新华财经· 2025-09-18 16:49
品牌影响力表现 - 品牌影响力总指数实现量级突破,核心驱动因素是消费者从被动接收信息转变为主动参与共建 [2] - 2025年第二季度品牌关注度分项指数环比飙升759.14%,达到813.89点,自媒体平台互动量突破5.86万次 [2] - 品牌传播力指数同比增长491.39%,短视频平台有效带动电商转化,全平台好评率持续保持100% [2] - 品牌引领力指数同比仍增长254.56%,央省媒体刊文量占比超过90%,强化了地理标志产品加绿色食品的权威认知 [2] - 央媒报道总浏览量超过300万次,其中新华社单篇稿件阅读量达到220万次以上 [2] 全产业链建设 - 在生产端,2024年种植面积达4.2万亩,通过与贵州省农科院合作推广脱毒育苗和绿色防控技术,薯苗亩产跃升至3500斤,较传统品种实现翻番 [5] - 在加工端,相关企业开发红薯干、全粉、饮料等深加工产品,年消化红芯红薯大薯3000吨,直接解决100余人就业 [5] - 在市场端,借力电商平台与助农直播,并将红薯产业与格凸河景区旅游深度融合,打造农耕体验加美食打卡新业态,形成一产稳基、二产增值、三产引流的良性循环 [5] 差异化竞争战略 - 品质独特性方面,产区土壤硒含量达国标,红薯蛋白质含量1.20%、钾含量1640mg/kg,熟食具有香甜软糯无渣,食有板栗香的特点 [8] - 品牌权威性方面,集齐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绿色食品A级认证、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等荣誉,成为西南少有的双认证品种 [8] - 数据赋能方面,全国首个红芯红薯品牌影响力指数实现产业数据化与品牌可视化,为特色农产品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8] 未来发展战略 - 设施强基,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升级排灌系统与冷链,引入中小型机械应对劳动力老龄化 [9] - 种薯提纯,计划3年内建成工厂化脱毒育苗基地,解决种质退化问题,稳定亩产与品质 [9] - 绿色护航,推广生物防治模式,完善质量追溯体系,守护100%好评的金招牌 [9] - 双轨拓市,强化地理标志保护以塑造高端形象,同时拓展一线城市市场与加工订单,实现鲜食保溢价、加工保规模的目标 [9]
青海马营乡:土豆串起“金色”产业链
科技日报· 2025-09-17 15:56
行业技术发展 - 马铃薯产业通过新品种与精准施肥技术实现亩产量连年攀升 结合脱毒马铃薯种薯技术确保量质双升[1] - 采用机械加人工种植模式高效利用闲置土地 减少人力成本并提升土地利用率 1000亩地除草时间从半个月缩短至3天[1] - 轮作倒茬模式改善土壤有机质含量 延长农田生命周期并实现农业与环境和谐共生[1] 产业链与经营模式 - 粉条加工厂年消化鲜薯1000吨 形成党支部加合作社加公司加基地加农户闭环链条[2] - 加工厂每年帮村民代销近400吨马铃薯 每吨价格比市场价高出600元[2] - 通过土地入股分租金 车间务工挣薪金 产品代销得现金三种收入模式提升村民收入[2] 市场拓展与出口表现 - 依托高海拔冷凉区优势打造种薯品牌 种薯销售至新疆甘肃等地[2] - 年出口种薯至吉尔吉斯斯坦达1000吨 产值突破800万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