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业

搜索文档
各地加强农作物收获和田间管理工作 为全年粮食丰收夯实基础
央广网· 2025-08-03 09:31
农作物收获管理 - 黑龙江省北安市红星农场种植有机小麦2.4万亩,采用先割晒再拾禾的作业方式,计划一周内完成收获 [1] - 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农业合作社组织20多人收割队伍,每天出动2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和6台运输车辆进行小麦收割 [1] - 合作社计划在小麦收割后利用伏天进行秸秆打包离田和复翻养地 [2] 抗旱保秋措施 - 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打开沿沙河水闸,最大流量补充县域内河道水源以保障灌溉 [2] - 商水县将继续密切关注旱情发展,加大抗旱资金和物资支持力度,确保抗旱浇灌全面覆盖 [2] - 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农技专家针对大豆田甜菜夜蛾等病虫害提出精准防治方案 [3] 病虫害防治 - 河南省植物保护检疫站强调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加强水肥管理以提高作物抗病性 [3] - 江西省南昌县种粮户在早稻收割后投入秋粮管护,使用无人机进行钻心虫防治 [3] - 江西省农技专家通过面对面指导和示范,科学防治病虫害,保障晚稻9月下旬安全齐穗 [3]
强村共富有“粮计”
经济日报· 2025-08-03 05:48
想进一步提高亩产经济效益,就必须稳产、增产。为此,村庄引进推广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 制"五良融合"绿色增粮生产技术,建设高标准农田和青岛市绿色增粮先行示范区,并与高校院所合作, 聘请专家开展土壤改良、水肥一体化指导,落成小麦、玉米良种繁育试验基地,2024年,粮食产量突破 1000万斤,成功实现"吨半粮"目标。今年夏收,经过市农业部门专家组现场实打实测,核心试验区小麦 亩产达到886.9公斤,刷新了青岛市小麦单产纪录。 如今,55岁的王德生头发已然花白,谈起村里的变化,他满是自豪,"我们村已培育了5个省市级示范家 庭农场,年销售粮食近1400万元,村集体实现增收260万元,辐射带动30多个农户和200余名村民增收 300余万元。我们的日子越过越有劲头"。 壮武村位于即墨西部,桃源河流经此地,水源充沛,土地肥沃。前些年,却因村民外出务工等原因导致 部分耕地撂荒。王德生带领村集体以党组织领办的形式,成立春秋永旺种植专业合作社,对村民的1600 余亩低效利用耕地打包流转,并将多余的沟、渠"化零为整",进行"连片成方"改造和集约化、机械化作 业,提升耕种效率,走出了一条"党组织+合作社+农户+共富公司"一体化发 ...
中国农科院王斌:创新种植业技术助力“双碳”与粮食安全协同发展
新京报· 2025-08-02 23:53
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 水稻种植和氮肥施用是农业领域甲烷和氧化亚氮两大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 [1] - 我国水稻甲烷排放量2017年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 [1] - 氧化亚氮排放因"十三五"期间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显著下降 [1] 水稻甲烷减排关键技术 - 节水灌溉技术通过间歇灌溉或中期晒田减少厌氧环境可大幅降低甲烷排放但需平衡干旱胁迫等风险 [1] - 专用减排肥料添加甲烷抑制剂等可实现协同减排但成本较高 [1] - 秸秆科学还田通过旱季还田或堆腐后还田避免淹水期直接还田导致的排放激增 [1] - 品种改良选育高收获指数节水抗旱型水稻品种从源头降低排放潜力 [1] 旱地氧化亚氮减排技术 - 减氮优化缓控释肥水肥一体化及微生物菌剂等技术已验证有效 [2] - 2012年后我国氧化亚氮排放下降是减肥减药政策与技术进步协同的结果 [2] 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潜力 - 通过有机替代秸秆科学还田等技术路径预计可实现11%-24%的减排幅度 [2] - 需加强农业减排区域适用性技术推广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 [2] - 需构建政策-技术-市场协同机制实现粮食丰产生态低碳与农民增收共赢 [2]
科技赋能抗旱保丰收 多地积极应对高温天气农业生产
央视网· 2025-08-02 19:23
高温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 河南省大部地区出现持续高温,农作物生长面临挑战[1] - 全省秋作物受旱面积超过400万亩,主要分布在驻马店、南阳、周口等地[4] - 高温影响了辣椒的坐果率,采用降温剂和遮阳网确保品质和产量[7] 抗旱保墒措施 - 当地通过喷灌、滴灌、水库开闸引水等方式积极抗旱浇水[4] - 农户采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田间铺设黑色滴灌带精准输送水分与养分[5] - 技术人员建议降低田间湿度和温度,保证正常授粉,使用无人机飞防提高散粉能力[4] - 喷施叶面肥、杀菌剂、微肥等提高植株抗旱能力[4] 蔬菜供应保障 - 农业部门指导农户通过梯次种植保障蔬菜生产,2月、5月、7月分批种植实现持续供应[7] - 每天能采摘五六千斤辣椒[7] - 蔬菜交易市场采用加冰、包装等措施保持运输新鲜度[9] - 货车车厢进行四层防护保鲜[11] 水果保鲜措施 - 商户自建小型冷库应对高温[13] - 市场管理方提前交易时间避开高温时段[13] - 备足80万吨冷库库容保证水果新鲜度[13]
高温少雨持续 日本多地水库蓄水量告急
新华网· 2025-08-02 14:01
气候异常影响 - 日本多地持续高温 多地出现40摄氏度及以上高温 创下高温新纪录 [1] - 东北和北陆地区等地降水量较往年大幅减少 多地降水量创有记录以来最低值 石川县轮岛市7月降水量仅为常年平均水平的1% [1] 水资源危机 - 国土交通省统计显示 截至7月31日 33座水库蓄水量低于常年平均水平 岩手县和宫城县两座水库蓄水量已"归零" [2] - 新潟县妙高市主要河流干涸 政府部门要求居民自8月4日起每人每天用水量控制在50升以内 [2] - 富山县 秋田县等地呼吁民众减少用水 [2] 农业影响 - 福井县 新潟县和长野县等水稻产地严重缺水 水稻长势受影响 [2] - 持续高温少雨将导致牛奶产量减少 鸡蛋个头变小 [2] 政府应对措施 - 农林水产省首次组建"缺水高温对策本部" 呼吁节水并商讨应对措施 [2] - 农林水产大臣表示将采取相关技术有效利用水资源 减轻高温缺水对农作物的影响 [2]
中国科学家揭示水稻“无胚”之谜
新华社· 2025-08-02 12:07
水稻基因研究突破 - 科研团队发现调控水稻"无胚"性状的关键基因OsBZR4 [1] - 该基因在不同栽培品种中突变可产生60%至100%无胚种子 [1] - 通过调控OsBZR4基因可培育温度敏感型无胚水稻种质 [1] 技术应用价值 - 无胚水稻可提升精米产量和储藏品质 [1] - 研究填补了水稻无胚性状分子机制研究领域空白 [3] - 为水稻育种提供重要基因资源 [3] 产业影响 - 研究成果有望提高水稻精米产量和耐储藏性 [3] - 为保障粮食安全和提升稻米品质提供新途径 [3] - 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通讯》 [3]
南农晨读丨北江两岸绿
南方农村报· 2025-08-02 11:35
农业产业动态 - 清远市西牛麻竹笋种植面积同比增长11.85%,结合"百千万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有序扩大规模 [2] - 全国黑猪出栏量2024年达2180万头,同比净增255万头,市场占有率从2014年不足2%提升至5%,海南、广东消费缺口扩大至30% [14][15][16] - 专家预测未来10年我国黑猪市场占有率有望攀升至10%,产业正经历养殖到消费全链条的深刻变革 [17][18] 农村经济与政策 - 农村家庭每年3600元育儿补贴可缓解经济压力,用于日常开销和医疗保健,有助于改善新一代农村孩子成长环境 [8][9][10][11][12] - 云浮云城区与南方农村报社探讨"媒体+"行动,旨在提升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并推进"百千万工程"建设 [36][37][38][39][40] 乡村振兴实践 - 怀集县举办农产品电商直播擂台赛决赛,通过"12221"市场体系建设项目展示"岭南蔬菜之乡"品牌魅力 [21][23][24][25][27][28] - 鹤山龙口镇青文村三年内实现闲置荒地转型光伏蓝海和文旅热土,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30][31][32][33][34] 区域农业气象 - 广东8月3-5日将迎来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过程,强降水集中在韶关、清远、河源、粤东和珠三角市县 [42][43][44][45][46]
高标准农田为湖南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8-02 06:59
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 - 湖南省通过土地整合将小田变大田,扩充机耕道作业空间,提升农田管理效率 [1] - 南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土地面积从不到3000亩增至4000余亩,土地利用率显著提升 [3] - 2023-2024年南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7.08万亩,总投资达10亿元,形成"田平整、渠相连、路相通、产高效"的样板 [5] 经济效益与成本节约 - 种粮大户通过高标准农田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每亩地一年节省成本400多元 [2] - 土地整合后,承包价格从每亩一二百元提升至500元,村民收入翻倍 [3] - 高标准农田建设带动稻谷亩产冲至1000多斤,比改造前显著提升 [2] 科技应用与生产效率 - 田间科技元素如灭虫灯、无人机施药等广泛应用,减少农残并节省药水成本 [2] - 一个泵站可管理100多亩地,灌溉效率提升,半小时即可完成上水 [2] - 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收割、除草、施药等环节机械化作业效益凸显 [2] 乡村治理与农民参与 - 土地流转提高集体收益,村民对村集体工作积极配合,形成"增收-治理-再增收"良性循环 [4] - 农民收益提升转化为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支持秸秆禁烧、防溺水等公共事务 [4] - "土地整合+规模经营+利益共享"模式激发乡村治理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4] 政策支持与未来规划 - 南县按照试点政策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3-2024年建设目标20.03万亩已批复 [5] - 预计到明年,全县适宜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实现资源全覆盖,总面积近80万亩 [5] - 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农村土地数字化改革深度融合,成为乡村振兴引擎 [5]
我省发布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可推广经验清单
新华日报· 2025-08-02 05:57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经验 -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第三批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可推广经验清单 包含26项在产业发展 长效管护 文化保护 乡村治理等方面的经验 [1] -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聚焦打造特色产业 特色生态 特色文化 塑造田园风光 田园建筑 田园生活 推动乡村综合振兴 [1] 产业发展与富民增收 - 盐城市盐都区三湾村依托桃花缘家庭农场规模化种植黄桃 水蜜桃218亩 打造"桃醉湾"绿色品牌并推进有机认证 产值突破200万元 [1] - 沛县宋庄村挖掘红色文化资源 打造集红色教育 健康休闲 田园体验于一体的新都市田园综合体 村庄旅游总收入从2019年6.8万元增至2024年38.5万元 [1] - 昆山市红星村小泾依托黄桃特色产业 改造村集体闲置空房 建设黄桃展示馆 制作工作室 文玩集市等 提供乡村慢生活体验空间 [2] - 溧阳市前六村钟家以"葫芦文化"为特色 葫芦种植面积达300亩 发展创意农业 农产品加工及乡村旅游产业 带动50多人就业 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2024年4.2万元 [2] 闲置资源盘活与三产融合 - 南京市浦口区九华村山滕翻新改造闲置老旧农房 打造17个"莱斯共享小院" 重点发展特色民宿 农家餐饮 实践基地等三产融合项目 [2] 文化保护与乡村旅游 - 常州市新北区东桥村史陈家设立非遗工坊 举办节庆活动 传承非遗剪纸 堆花糕团等民间传统习俗技艺 带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村庄旅游总收入从2020年零提升至2024年45万元 [2]
河北加快推进农业灾后恢复生产
新华社· 2025-08-02 05:38
农业生产受灾情况 - 河北部分地区遭遇强降雨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1] - 保定市易县塘湖镇野沃村村民2亩玉米因灾绝收[1] - 张家口市沽源县平定堡镇二道渠村2000多亩农作物在洪水中受损[1] 灾后恢复措施 - 河北各地组织党员干部、农技专家下沉一线开展农田排水、农技指导等工作[1] - 易县农业农村局技术站副站长指导灾后种植包括清除地表杂物、平整土地、疏松土壤等措施[1] - 县里已联系好油菜、白菜、萝卜等蔬菜种子购买渠道准备补种[1] - 二道渠村协调多台大型机械挖掘排水渠并疏通下游河道确保排水畅通[1] - 对积水严重地块抽调大型抽水设备争分夺秒排空积水[1] - 指导农户准备喷施药物防治灾后病虫害[1] 交通保障与农产品外运 - 保定市易县独乐乡3.5万亩林果种植面积正值桃子成熟上市关键期[2] - 强降雨导致部分路段受损鲜桃外运受阻[2] - 独乐乡协调多台挖掘机、铲车、运输车等机械车辆连夜抢修道路[2] - 经过17小时连续奋战受损道路恢复通行[2] - 道路恢复后当天运出10万斤鲜桃[2] - 林间路基本修复完成村民采摘运输果品更加方便[2] 农业保险赔付 -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易县支公司开通农业保险赔付绿色通道[2] - 通过无人机航拍勘察、实地走访核查等方式对受灾情况进行定损[2] - 按照快查勘、快定损、快理赔原则将保险赔款第一时间送到受灾农户手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