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研
icon
搜索文档
别整天喊科学没突破了,今年诺奖全是高手
虎嗅APP· 2025-10-10 17:44
诺贝尔奖获奖情况概述 - 2025年诺贝尔奖在国庆中秋假期期间陆续公布,除和平奖外其他奖项已全部揭晓[5][6][7] - 日本在25年内已拿下22个诺奖,距离其50年内获30个诺奖的目标接近[9] - 谷歌在两年内已有5名科学家获得3个诺贝尔奖,历史上仅贝尔实验室和IBM等少数企业超过此成就[9] 生理学或医学奖 - 获奖者为美国科学家玛丽·布伦科、弗雷德·拉姆斯德尔和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获奖原因是外周免疫耐受机制的开创性发现[12] - 坂口志文于1995年发现调节性T细胞,该细胞能监督并阻止其他免疫细胞误伤人体正常细胞[14] - 玛丽·布伦科和弗雷德·拉姆斯德尔团队后续发现了调节性T细胞的总开关Foxp3基因[14] - 该发现已在医学上取得实际应用,如通过提升调节性T细胞治疗免疫缺陷综合征,以及在癌症治疗中设法抑制肿瘤附近的调节性T细胞以使免疫系统全力攻击癌细胞[16] 化学奖 - 获奖者为日本京都大学的北川进、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理查德·罗布森及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奥马尔·亚吉,获奖原因是发展了金属有机框架,开创了分子建筑学[18] - 金属有机框架是在分子尺度上构建结构,理查德·罗布森于1974年提出利用分子间吸引力搭建结构的构想,并在10多年后实现[19][21] - 北川进于1997年研制出"舌槽式"结构,可在室温下可逆地吸收和释放甲烷、氮气和氧气,使材料具备商用潜力[24][25] - 奥马尔·亚吉研发的MOF-5材料耐高温且具有极大的内部比表面积,几克MOF-5粉末的内部孔隙展开面积可媲美一个标准足球场,其气体吸附能力超越当时大部分材料[25] - 该领域已吸引大量投资,新材料正逐步推广至日常生活,例如用于在干旱地区捕获水蒸气生产饮用水,以及直接捕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以促进碳中和[26][27][28] 物理学奖 - 获奖者为约翰·克拉克、米歇尔·H·德沃雷和约翰·M·马蒂尼斯,获奖原因是在电路中实现宏观量子力学隧穿效应和能量量子化方面的贡献[31] - 他们通过1984-1985年的一系列实验证明,在合适条件下宏观系统也能发生量子隧穿现象,即粒子可穿过势垒[33][35] - 实验证实宏观系统可拥有量子力学特性,约翰·马蒂尼斯将具有量子化能级的超导电路用作信息单元,即量子比特,从而衍生出量子芯片和量子计算机[37] - 该发现为未来量子传感、量子计算等技术发展提供了基础[38] 奖项趋势与意义 - 相比于2024年多个奖项涉及人工智能,2025年诺贝尔奖全面回归基础科学,显得更为纯粹[39] - 奖项更多反映过去技术突破的积累,而非当下科技实力的直接体现,科学家们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11][40][41]
中国方案闪耀全球科技创新大会
科技日报· 2025-10-10 13:48
2025年10月8日,第八届全球科技创新大会(G-STIC 2025)在比勒陀利亚的南非科学和工业研究委员会(CSIR)国际会议中心及线上平台同步举行。 本届大会以"科技创新助力可持续未来"为主题,聚焦气候、能源、健康、水、农业、安全、教育和循环经济八大领域。大会由比利时法兰德斯技术研究院联 合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等全球十家顶尖研究机构共同主办,中国参会代表带来的数字能源转型、创新机制建设等中国方案引起大会参与者的重视和热 议。 本届G-STIC会议首次在非洲举办,深度聚焦非洲大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独特潜力与挑战。大会与非洲重要科研机构CSIR双年会同步举办,时值 CSIR成立80周年,两大盛会联动产生显著协同效应,既展示非洲本土科研创新成果,又通过G-STIC全球网络引入国际先进经验,共同探索适合非洲发展需 求的本土化解决方案。南非科技与创新部部长布莱德·恩齐曼迪等多位政府官员出席大会开幕式。 近年来,中非科技创新合作持续深化。自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以来,双方在《十四五规划》与非盟《2063年议程》框架下不断加强战略对接。 2025年,中非科技创新合作进一步聚焦人工智能、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 ...
新研究用食物垃圾开发出替代塑料的天然薄膜
新华社· 2025-10-10 13:37
技术突破 - 成功将食物垃圾中的糖分转化为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生物聚合物 [1] - 利用两种土壤细菌通过精心平衡的糖、盐、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混合饮食产生细胞内“天然塑料” [1] - 可将提取出的材料浇铸成约20微米厚的超薄薄膜,并测试其拉伸性、强度和熔化特性 [1] 产品应用 - 该生物聚合物未来有望取代以石油制品为原料的塑料包装 [1] - 制成的材料适合制作温度敏感度高的包装、医用薄膜和其他产品 [1] - PHA的多功能性意味着可以重新设计日常依赖的塑料材料 [1] 行业影响 - 该技术为食品和农业用途提供可生物降解的塑料替代品 [1] - 有助于解决全球每年4亿吨塑料产量造成的环境问题 [1] - 新材料具有可调特性、可持续且可生物降解,避免了传统塑料的环境成本 [1]
华人学者一天发表了4篇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10-09 18:00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2025 年 10 月 8 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上线了 15 篇论文 , 其中 4 篇来自华人学者 (包括作为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的论文) 。 10 月 8 日,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 赵惠民 教授作为通讯作者 ( 崔海洋 、 苏雨峰 作为共同第一作者) , 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 Enzyme specificity prediction using cross attention graph neural networks ( 基于跨注意力图神经网络的酶特异性预测 ) 的研究论文 【1】 。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结合 跨注意力机制 (Cross-Attention) 与 SE(3)-等变图神经网络 ( SE(3)-equivariant GNN) 的创新人工智能模型—— EZSpecificity , 可高精度预测酶的底物特异性,以帮助研究人员找到酶与底物的最佳组合。这项研究为 AI 在酶工程、合成生物学和绿色制造中的深度应用奠定了新的方法学基 础。 10 月 8 日, 复旦大学 周鹏 教授作为通讯作者, 刘春森 青年研究员作为共同第一作 ...
新华财经早报:10月8日
新华财经· 2025-10-08 08:56
世界贸易组织预测2026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长预期大幅下调至0.5% 三名科学家因在量子力学领域的贡献获202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国际期金价格突破每盎司4000美元 7日盘中最高触及4014.6美元 外交部发言人7日宣布:应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将于10月9日至11日率中国党 政代表团出席朝鲜劳动党建党80周年庆祝活动,并对朝鲜进行正式友好访问。(新华社) 2025年10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应约同韩国外长赵显通电话。王毅指出,中韩将于今明两年接连主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 议,希望双方相互支持,进一步凝聚各方共识,加强团结协作,维护国际贸易体制,坚持多边主义理念,推动亚太自贸区进程,朝着构建亚太共同体的方向 作出积极努力。(新华社) 国家外汇管理局7日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3387亿美元,较8月末上升165亿美元,升幅为0.5%。(新华财经)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我国黄金储备为7406万盎司,环比增加4万盎司,已是连续第11个月增持黄金。(新华财经) 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 ...
海水“变”生物塑料 中国科研人员联合破解海水捕碳难题
中国新闻网· 2025-10-07 16:10
技术突破核心 - 首次提出并验证基于“电催化+生物催化”耦合策略的“人工海洋碳循环系统”,可捕集海水中的CO₂并转化为高价值化学品与材料 [1] - 该系统构建了从“海水吸碳”到“材料与分子产出”的完整链条,首次打通海水碳捕集与下游生物转化的关键环节 [1] - 采用新型电解装置,实验结果显示能在天然海水里连续稳定运行超过500小时,二氧化碳捕碳效率高达70%以上,并可同步副产氢气 [2] 技术路径与示范 - 技术路径采用“电催化+合成生物学”协同方案,以可降解塑料单体为示范,形成可扩展的平台路径 [1] - 首个关键环节利用电催化技术实现高效海水碳捕集,并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酸 [1][2] - 后续环节通过发酵罐中的工程菌将甲酸高效转化为绿色塑料原料等多类高价值产品 [2] 应用前景与影响 - 未来计划在沿海地区构建集成化的“绿色工厂”,进行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2] - 该成果为绿色低碳新材料产业发展奠定了关键技术基础,推动了海洋碳资源的高值化利用 [1] - 技术优化与大规模应用将有效缓解海水酸化问题,并为“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2]
我国首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如何工作?专家为你解答
新华社· 2025-10-05 20:14
中国散裂中子源 - 作为世界第四台、我国第一台脉冲型散裂中子源,是研究物质材料微观结构的“超级显微镜”[1] - 在能源、物理、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应用范围从高铁车轮寿命到电动汽车电池性能[1] P波段大功率超构材料速调管 - 该部件是中国散裂中子源直线加速器的“发动机”,为直线加速器束流提供能量和动力[1] - 通过产生大功率微波,作用于负氢离子并转化为动能,推动其持续加速[1] - 放大的频率为324MHz,处于P波段频率范围内[1] - 在谐振腔中增加超构单元结构,显著减小了整个速调管的体积[1] - 以更小的体积、更优的性能、更低的成本,为散裂中子源高效运行提供保障[1]
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给天津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引发热烈反响
央广网· 2025-10-04 17:01
国家战略方向 - 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化教学科研改革,加强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 [1][2] - 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1] -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加快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3] 重点发展领域 - 在人工智能、合成生物、脑机交互等领域打造一批国之重器 [2] - 聚焦关键薄膜等卡脖子领域持续攻关,建设合肥先进光源等大科学装置 [3] - 在自动轮智行底盘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赋能汽车产业发展 [3] 人才培养目标 - 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并能引领未来的卓越人才 [1] -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1] - 青年学子需勤奋学习、锤炼过硬本领,勇担时代重任,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相融合 [2]
上海科技大学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两项科技创新工程迎来关键节点
证券时报网· 2025-10-03 19:12
上海科技大学科技创新工程进展 - 上海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SHINE)建安工程全面交付使用,进入装置安装调试阶段 [1] - 上科大2060研究院低碳复合能源集成试验平台首套装置成功开机运行 [1] 上海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SHINE) - 装置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高效和最先进的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之一 [1] - 将形成独具特色、多学科交叉的先进科学研究平台 [1] - 为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1] 低碳复合能源集成试验平台 - 该平台是绿色燃料合成的关键技术验证平台,自2024年初启动规划建设 [1] - 平台可实现绿色甲醇、乙醇、可持续航空燃料等柔性制备及创新技术的工程化验证 [1] - 首套入场装置采用高度集成、模块化设计,未来可与风光电站配套 [1] - 可为社区、岛屿、海上平台等提供分布式绿色能源保障 [1]
接续奋斗 再创辉煌
人民日报· 2025-10-02 06:11
农业现代化 - 吉林省榆树市新庄镇大川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克服洪涝等自然灾害,秋粮丰收在望,计划将更多现代化生产模式和设备充实到农业生产中[3][4] - 合作社理事长孙大川正着手检修农机设备,为秋收做准备[3] 科技创新与研发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团队研制的全超导磁体成功产生35.10万高斯的稳态强磁场,为多领域产业化提供关键技术支撑[3] - 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将通过加快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出台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支持举措,持续巩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4] -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发布显示,“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排名全球第一[4] 制造业转型 - 山西阳泉阀门股份有限公司将深耕专用阀门领域,加快产线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以提升国产阀门的全球竞争力[5] 能源保障 - 国网永康市供电公司员工在假日期间坚守岗位,保障用电安全[6] 区域发展与对外开放 - 海南自由贸易港全力推进核心政策落地,做好封关试运行,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引领我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5] - 中国—中亚机制秘书处表示将落实中国同中亚五国元首重要共识,以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共同现代化进程[7] 文化产业与遗产保护 - 陕西考古博物馆将DNA技术、动植物考古等科技手段融入展陈,让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变得可感可触[4] - 博物馆在国庆假期举办文物“小课堂”、“数字文物守艺人”等活动[4] 乡村振兴与旅游 - 湖南省中方县梅树村通过发展乡村游和中药材种植,使村民在家门口挣钱,整村脱贫后奔向共同富裕[1] - 梅树村党总支书记杨晓鹏表示要继续擦亮“梅树”乡村游招牌,让乡亲们的腰包更鼓[1] 城市更新与建设 - 天津市和平区住建委以“绣花功夫”推进里巷“微更新”,让老街区留住记忆、更添活力[2]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累计造林3.9万亩,计划以“林长+”构建多部门协作体系,建设乡土树种保供繁育基地,为“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提供种苗保障[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