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药材种植
icon
搜索文档
河南封丘:特色产业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中国经济网· 2025-05-16 17:05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 惠寨村合作社采用"双蔓整枝"技术种植牛奶小西瓜 亩产达8000斤 糖度高且皮薄肉嫩 同时种植羊角蜜和小番茄等特色果蔬 [1] - 2021年投资300万元建设7座瓜果大棚 采用全生育大棚覆盖和滴灌施肥技术 种植周期缩短至90天 显著提升效益 [1] - 大棚经济带动20余个就业岗位 村民日收入可达80-100元 实现土地和务工双重收益 [1] 中药材种植模式 - 佩兰种植具有省时省力特点 一次种植可多年采收 机械化操作降低人工成本 与安徽亳州药商建立稳定供销关系 [2] - 金银花基地规模达50亩 高峰期需近百人采摘 配备烘干设备实现当天加工 保持药性和品质 [3] - 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 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完整产业链 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3] 产业带动机制 - 通过示范户提供种源和技术指导 降低村民种植风险 形成佩兰种植扩散效应 [2] - 政府引导土地流转成立专业合作社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 推动金银花规模化种植 [2] - 计划推进"一村一品"建设 结合政策扶持和技术培训 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3]
从 “靠天收” 到 “靠智管”,他扎根科研一线让玉竹产业大放光彩
央视网· 2025-05-14 16:18
央视网消息:5月18日是第35个全国助残日,在助残日到来之际,我们认识一位扎根一线的农业科研工作者——吴勇。由于幼时 患小儿麻痹症,吴勇的左腿落下终身残疾,但他在中药材玉竹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及繁育等研究领域不断攻克技术难题,助 力当地玉竹产业发展,也活出了自己生命的精彩。 再有三个多月,中药材玉竹将迎来收获期。看着农户家里成片成片长势旺盛的玉竹,吴勇终于吃了颗"定心丸",因为这批玉竹熬 过了病害高发期,今年的收成算是有了保障。他粗略算了笔账,农户预计一亩能有3万多元的纯收入。更关键的是,这批玉竹品种的 试验成功,是吴勇和团队成员持续数年技术攻坚的成果。他说:"真的很开心,我们把野生的玉竹资源收回去之后,经过驯化之后, 包括繁殖,变成一个新的品种。老品种退化之后,如果新品种没有选出来,那么二三十年退化之后,产业就萎缩了。新品种就有可能 让这个产业欣欣向荣,所以科研人员发现新品种是非常开心的事情。" 多年来,吴勇和团队搜集了近30份玉竹种质资源,筛选和培育出10多个抗病性好、产量高的玉竹品种,并成功推动了近万亩玉竹 基地的品种更新。他还提出了玉竹种植规范化等一系列对策,在种质鉴定和提纯复壮、种植管理提效等 ...
大市场 大活力丨为何要在树上种铁皮石斛?这里石斛“上树”林下“生金”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5-03 18:52
森林食物产业 - 中国森林食物年产量超过2亿吨 涵盖米袋子 油瓶子 菜篮子等品类 [1] - 浙江安吉孝丰镇铁皮石斛种植基地迎来采摘季 现阶段石斛处于开花期 [1] 铁皮石斛种植技术 - 铁皮石斛原生于悬崖峭壁 依靠吸收空气中水分存活 无需土壤 [5] - 采用"石斛上树"种植方式 3米高树桩种植80多丛石斛苗 保水透气 生长周期3-5年 [7] - 大棚外自然环境下种植的石斛花青素含量更高 因阳光充沛且吸收天然露水 [11] 产品开发与加工 - 铁皮石斛2023年11月被纳入药食同源物质名录 [13] - 开发石斛榨汁 磨粉等产品 具有养胃 消炎 抗氧化功效 [3] - 研发十余种衍生产品 包括石斛盆栽 养护简单 五月底可开花 [9][13] 三产融合发展 - 基地形成石斛采摘 观光研学 餐饮等三产融合产业 [15] - 2023年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 [15] - 2024年一季度铁皮石斛销量突破50万元 带动咖啡等产业销售60万元 [15] - 开发林下休闲旅游项目 如露营等 [13]
“沙窝”变“金窝” 我国第八大沙漠近2万亩肉苁蓉进入收获期
新华社· 2025-05-02 10:12
乌兰布和沙漠肉苁蓉产业 - 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近2万亩肉苁蓉进入收获期,预计每亩产值2000元左右 [1] - 磴口县种植梭梭林35万亩,接种肉苁蓉近13万亩,年产鲜品肉苁蓉700吨 [2] - 肉苁蓉每亩采收量约100公斤,因开春气温偏低收获推迟1周 [1] 生态治理与产业结合 - 梭梭与肉苁蓉形成治沙"黄金搭档",通过"以生态产业养生态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 [1] - 磴口县通过生态治理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将沙漠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 [2] - 内蒙古推行"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模式,结合光伏、中草药等产业拓展生态价值 [1] 企业参与与产业规模 - 磴口县吸引20多家民营企业参与肉苁蓉产业发展 [2] - 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为当地主要种植企业之一 [1] - 政府支持企业流转集体沙荒地建立沙产业示范基地,形成治沙增收链条 [1]
从农田到价值链,津村以科学种植共筑乡村中药材产业发展新路径
核心观点 - 跨国医药公司津村通过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和技术支持 推动中国偏远地区中药材产业转型 显著提升农户收入和地方经济发展[1][3][7] 农业产业转型模式 - 四川若尔盖县采用"支部+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 实现从单一作物种植向高附加值唐古特大黄产业链转型[1] - 标准化大黄生产基地使农户每亩收益从500元提升至1400-2000元 增幅达180%-300%[1] - 推动大黄从野生采摘转向人工种植 在提升产量质量的同时保护野生资源和生态平衡[1] 中药材种植规模与合作网络 - 公司已与全国15个省69个偏乡地区的9000户农户建立合作关系[3] - 开展大黄、人参、甘草、苍术等百余种中药材种植[3] - 在吉林靖宇县建成世界最大规模人参种植基地 带动800余名务工人员 助力当地经济收入数亿元[3] 技术赋能与人才培养 - 为农户提供科学种植技术、土壤改良方案和标准化管理体系[1] - 定期提供GACP培训和技术指导 帮助农户从传统种植转向专业技术种植[5] - 推动无公害农田精细化栽培技术 显著提升中药材质量[3][5] 科研合作与技术创新 - 将高酸甘草种植技术专利无偿提供给中国企业[7] - 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合作攻克根腐病等病虫害防治难题 为苍术规模化种植提供技术保障[7] - 通过技术投入推动行业链条各个环节的长期发展[7] 乡村振兴与社会贡献 - 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号召[3] - 在国家级贫困县靖宇县推动产业发展 助力该县2020年实现脱贫摘帽[3] - 通过产业带动为偏远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