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融
搜索文档
构建养老金融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生态
金融时报· 2025-05-12 09:55
今年1月7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 《意见》提出了到2029年及2035年我国养老服务的改革发展目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应 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2024年12月,中国人民银 行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 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 明确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指引。由此看来,全力推动养老服务体 系建设和产业发展,提升养老金融服务质效,不仅事关亿万百姓福祉,更是我国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的 应有之义。而年轻一代对未来养老金融的抢先布局,也使得提前规划养老金融的社会意识在迅速提升。 为此,需要着手构建养老金融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生态。 养老金融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生态概述 (一)概念及特点 养老金融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生态是指围绕个人养老需求,在其整个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中,整合金融 机构、政府部门、养老服务机构、医疗健康机构、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力量,通过提供涵盖金融产品与 服务(如储蓄、投资、保险、理财规划等)、非金融服务(如健康管理、养老服务设施 ...
新闻发布会解读:一揽子金融政策落地,强化逆周期调节
财信证券· 2025-05-07 21:35
报告核心观点 - 2025年5月7日国新办发布会推出一揽子金融政策,降准降息及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落地超预期,将推动经济回升向好、维护资本市场稳健运行,权益市场有望震荡向上,债券市场利率债收益率曲线或陡峭化、信用债可由短及长配置 [3][50][51] 事件 - 2025年5月7日上午9时,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央行、金监总局、证监会负责人介绍“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情况,央行行长潘功胜、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证监会主席吴清出席 [3][4] 数量型政策 -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预计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阶段性将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存款准备金率从5%调降至0% [6] - 作用一是对冲财政提速加码流动性冲击,二是利好银行业,释放低成本准备金,增强负债端稳定性等 [7][8] 价格型政策 - 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至1.4%,预计带动LPR同步下行约0.1个百分点;下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0.25个百分点;降低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5年期以上首套房利率由2.85%降至2.6% [10] - 关税冲击外需承压、人民币升值减轻降息制约,降息节奏和幅度超预期,有助于稳定经济增长,节约银行资金成本、居民公积金贷款利息支出,推动地产需求改善 [11][17][22] 结构型政策 - 增加3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至8000亿元;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合并5000亿元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3000亿元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额度为8000亿元;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 [32] - 结构型政策是落实“金融五篇大文章”重要抓手,将为科技创新、扩大消费、普惠金融提供支撑,如加大科技金融、养老金融、普惠金融支持力度,优化资本市场货币政策工具 [33][34][37] 增量政策储备 - 金融监管总局将推出8项增量政策,围绕房地产、资本市场、科技创新展开,巩固房地产稳定态势、支持资本市场、促进产业升级 [48][49] 投资建议 权益市场 - 关注科技成长及扩内需方向,5月市场有望震荡向上,关注AI产业链、自主可控方向、扩内需消费板块、高股息板块 [52] 债券市场 - 利率债收益率曲线陡峭化空间或打开,保持一定久期;信用债由短及长逐步配置 [54]
充分挖掘银发经济增长潜力
经济日报· 2025-04-29 06:24
政策导向与战略意义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并将积极发展银发经济作为重要举措 [1] - 发展银发经济有利于满足老年群体需求、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举措 [1] -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凸显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1] 银发经济特征与驱动因素 - 银发经济是涵盖老龄经济和备老经济的综合体系,覆盖不同年龄段人群和产业部门,具有广覆盖性 [2] - 行业强调养老产业与养老事业统一,需解决老年人"急难愁盼"问题,具有强民生性 [2] - 人口老龄化、消费升级和技术创新驱动行业发展,2024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22%,呈现高成长性和长周期性 [2][3] 市场潜力与需求结构 - 老龄化加速推动老年人口规模快速增长,带动康养、医疗护理、精神文化、养老金融等领域需求激增 [3][4] - 消费升级叠加技术创新(如高端制造、AI、物联网)将催生新产品、新场景,形成供需良性循环 [3] - 劳动年龄人口备老意识增强,推动健康管理、养老金融等需求增长 [3] 重点发展产业方向 - 健康管理、医疗护理服务需求上升将带动康养、辅助器具、长期护理、居家适老化改造产业发展 [4] - 老年人闲暇时间增多促进旅游、教育、文化娱乐等精神消费产业升级 [4] - 养老金融需求增长需推动金融机构开发适老化产品,优化服务网络 [4][6] 供给侧制约与突破路径 - 供给滞后表现为老年人专属产品短缺,传统消费饱和而新需求挖掘不足 [5] - 需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完善县乡村三级网络,补齐专业护理、社区及农村服务短板 [6] - 鼓励技术创新(如智慧养老、养老机器人、可穿戴设备),通过税费减免等措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7] 需求侧优化措施 - 完善多层次老年收入保障体系,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并建立增长机制 [6] - 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统一,降低服务成本,增强老年人支付能力 [6] - 强化金融服务适老化改造,保留人工服务通道,提升产品适配性 [6][7]
【养老之道】构建养老金融统计体系 满足老龄化社会需求
证券时报· 2025-04-18 02:29
养老金融统计制度出台背景 - 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 养老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重要议题 [1] - 养老金融作为支撑养老体系的重要支柱 需要科学精准的统计工作支撑 [1] - 现有统计工作存在滞后性和不完善性 制约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 [1] - 央行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金融"五篇大文章"总体统计制度》 推进统计工作落地实施 [1] 制度主要内容 - 统一规定统计对象及范围、统计指标及口径、统计认定标准、数据采集等 [2] - 实现统计对象和业务全覆盖 重点统计指标及标准口径统一协同 [2] - 建立统筹一致、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 [2] 制度实施意义 - 为养老金融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准确掌握市场规模、结构、发展趋势 [2] - 提升市场透明度和规范性 通过统计监测发现乱象推动行业规范发展 [2] - 促进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大数据分析挖掘需求开发匹配产品 [2] 国际经验借鉴 - 美国《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案》要求按月提交401K、IRA等23类核心数据 [3] - 日本《高龄社会对策基本法》建立200余项指标的养老金融数据库 [3] - 瑞典区块链统计平台实现1800万养老金账户分钟级数据更新 [3] - 韩国"银发金融大数据中心"整合多元数据构建老年人金融行为图谱 [3] - 英国"养老数据共享联盟"打通12个部门数据 涵盖3200万劳动者养老金信息 [3] 国内现存问题 - 数据碎片化、质量参差不齐、共享机制不健全、统计智能化水平不足 [4] 改进方向建议 - 推动《养老金融统计管理条例》立法 明确数据采集使用保护责任 [4] - 构建智能化统计平台 利用AI进行数据清洗分析 建立"养老金融大数据中心" [4] - 完善金融机构数据报送制度 引入第三方审计确保数据真实性 [4] - 建立跨部门协调小组和数据交换平台 实现实时数据互通 [4]
从两会提案看中国银发经济的未来路径
Wind万得· 2025-03-13 06:28
银发经济政策动向 - 2025年两会提案将银发经济定位为"政策红利+AI革命+消费爆发"融合赛道,覆盖养老服务、智能科技、医疗健康、养老金融、文娱旅游、银发消费六大领域[3] - 养老服务领域聚焦长护险全国统筹与异地结算,提出统一失能等级评估标准、覆盖家属补贴等建议,同时推动央国企参与社区居家养老以整合资源[3] - 智能科技领域重点发展养老机器人与AI医疗,提议设立产业基金支持核心技术研发,试点"智能机器人养老社区",并构建医疗数据库辅助基层诊疗[3] 银发经济市场潜力 - 截至202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占总人口21.3%),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占15.6%),老龄化加速催生需求井喷[6] - 2024年银发经济规模约7万亿元(占GDP6%),预计2035年达30万亿元(占GDP10%),养老服务业、老年用品消费、老年金融等产业呈爆发式增长[8] - 2025年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突破500亿元,AI与智能设备普及推动服务效率提升[8] 银发经济发展趋势 - 智能化与数字化成为核心方向,智慧医疗、AI辅助诊断等技术应用提升服务便捷性,数字化平台促进跨领域融合[8] - 产业呈现多元化融合趋势,形成"养老+医疗""养老+金融""养老+科技"等模式,文旅产业与医疗、农业结合创新价值链[8] - 个性化与定制化需求崛起,企业针对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等提供差异化产品与服务[9] 银发经济核心挑战 - 人才缺口显著,养老护理员缺口达550万人,老年医学与智能科技人才供给不足[10] - 智能设备应用存在数字鸿沟,老年人接受度低,且面临研发成本高、行业标准缺失等问题[10] - 资金依赖政府投入,2024年融资案例仅24起(金额3.71亿元),社会资本因回报周期长而观望[10]
我国养老金融发展现状、挑战与对策 | 政策与监管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3-02 18:30
我国养老金融现状与政策支持 - 我国已全面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2023年末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3亿 占比21 1% 年增1 3% 预计2030—2035年占比超30% 21世纪中叶将超40% 成为全球老龄化程度最高国家之一 [4] - 老龄化速度全球领先 仅用发达国家1/2甚至1/5时间完成相同进程 城乡区域省份民族间差异显著 老年人群体财富和认知差距大 形成复杂多样养老需求 [4] - 金融支持养老政策持续出台 2024年12月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 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16项举措 个人养老金制度同期推广至全国实施 [6] 居民养老意识与财富管理潜力 - 2024年居民平均每月养老储备金额达1933元 较2023年增加222元 六成居民意识到仅靠退休金难以满足养老需求 养老规划转变为全年龄段普适性问题 [7] - 养老金融市场空间打开 财富管理服务需求增长 为行业带来机遇 [7] 养老金融产品供给与需求矛盾 - 截至2024年10月底 个人养老金产品共发行809只 其中储蓄类465只 保险类119只 理财类26只 基金类199只 但居民满意度较低 [9] - 50%受访者表示难以找到适合产品 主要因产品收益偏低 风险过高等 现有供给在数量类型服务上难以满足居民期望 [9] 养老金融发展核心问题 - 产品供给不足 居民资产配置错配 金融素养有待提升 [1] - 需强化养老规划意识 鼓励金融产品创新 推动科技赋能 促进体系高质量发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