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制药

搜索文档
再度递表港交所,负债净额持续攀升 AI制药明星企业英矽智能执着上市
北京商报· 2025-05-12 20:04
公司上市进程 - 英矽智能于2024年5月8日第三次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 此前曾于2023年6月和2024年3月两次递表[4][5] - 公司计划将募资用于关键临床阶段管线候选药物的临床研发 开发新生成式AI模型 扩展自动化实验室及早期药物发现开发[5] - 同赛道企业晶泰控股已抢先上市 英矽智能资本进程相对落后[5]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3014.7万美元 5118万美元 8583.4万美元 呈现增长趋势[7] - 同期年内亏损分别为2.22亿美元 2.12亿美元 1709.6万美元 亏损逐步收窄[7] - 账面现金及等价物从2022年2.08亿美元降至2024年1.26亿美元 负债净额从4.5亿美元升至6.64亿美元[10][11] - 流动比率从2022年32.1%降至2024年16.5%[11] 技术平台与研发成果 - 自主开发生成式AI平台Pharma.AI已产生逾20项临床或IND阶段资产 其中三项授权予国际药企 合约总价值超20亿美元[4] - 从新型TNIK靶点发现到首次人体临床试验仅耗时18个月 大幅短于传统方法约4.5年的平均周期[4] - 公司拥有全球同领域进展最快的II期临床阶段资产[4] 商业模式与客户合作 - 采用AI-Biotech商业模式 2022-2024年分别与42名 51名 59名客户就药物发现进行合作[8] - 营收主要来源于对外授权在研生物药项目 包括首付款 里程碑付款及特许权使用费[8] - 2022-2024年就复星协议确认收入分别为1710万美元 340万美元 190万美元[8] 行业前景与挑战 - 全球AI赋能药物研发费用市场规模预计从2023年119亿美元增至2032年746亿美元 复合年增长率22.6%[4] - 行业面临技术突破与商业变现平衡难题 AI技术在化合物发现阶段成功率尚未得到充分验证[9] - 持续资金输血能力成为行业洗牌关键变量[1]
启明淡马锡投的超级独角兽,要上市了
金融界· 2025-05-12 17:22
公司IPO进展 - 英矽智能于2024年5月8日更新招股书并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由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广发证券(香港)担任联席保荐人,此为第三次递表(此前于2023年6月及2024年3月递表)[1] 公司业务定位与模式 - 公司定位为全球领先的AI驱动生物科技公司,核心业务涵盖药物发现及管线开发、软件解决方案及与非制药领域相关的其他发现[1] - 业务模式包括药物发现及管线开发、软件解决方案及其他非医药领域发现,已建立生成式AI药物发现平台并针对肿瘤学、免疫学、纤维化等领域布局产品管线[2] 融资历程与估值 - 累计完成8轮融资,投资机构包括启明创投、礼来亚洲基金、淡马锡、百度风投、奥博资本等知名机构[1][2] - 2024年初完成1.1亿美元E轮融资,由惠理集团旗下基金、浦东创投、浦发集团、锡创投和宜兴国控联合领投[2] - 估值从2018年A轮融资的5440万美元增长至E轮后的13.305亿美元,增幅达24.45倍[3] - 详细融资数据:A轮(2018年)融资600万美元、B轮(2019年)融资3680万美元、C轮(2021年)融资2550万美元(C1轮682万美元+C2轮1868万美元)、D轮(2022年)融资9470万美元(第一次交割6020万美元+第二次交割3450万美元)、E轮(2025年)融资1.227亿美元[4] 知识产权与技术成果 - 持有644项专利及专利申请,通过Pharma.AI平台产生逾20项临床或IND阶段资产,其中10项获临床试验批件,3项对外授权予国际制药公司,交易总金额超20亿美元[5][9] 财务表现 - 收入持续增长:2022年3014.7万美元、2023年5118万美元、2024年8583.4万美元[5] - 毛利率显著提升:2022年63.4%、2023年75.4%、2024年90.4%[5] - 药物发现及管线开发业务为主要收入来源,占比超90%:2022年95%、2023年93.4%、2024年92.9%[5][6] - 年内亏损收窄:2022年2.22亿美元、2023年2.12亿美元、2024年1709.6万美元[10] 股权结构 - 创始人Alex Zhavoronkov持股9.21%,WPC-SEA II Cayman GP LLC通过Mesolite Gem持股10.03%,淡马锡通过Palace Investments持股5.42%,启明创投通过Qiming Venture Partners持股5.00%[6] 技术平台与研发效率 - Pharma.AI平台提供端到端药物发现服务,涵盖新靶点识别至临床结果预测全过程[9] - 将传统药物研发周期从平均4.5年缩短至18个月(以TNIK靶点发现为例)[9] 募资用途 - 拟将IPO募资用于关键临床阶段管线候选药物的临床研发、开发新生成式AI模型、扩展自动化实验室、早期药物发现研发及营运资金[8] 商业化与收入结构 - 收入主要来自候选药物对外授权,形式包括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及特许权使用费[10] - 软件解决方案业务收入占比相对较低:2022年5.0%、2023年6.6%、2024年4.6%[5][6]
英矽智能重启港股IPO 新一轮融资获投1.1亿美元
经济观察网· 2025-05-09 18:39
公司IPO进展 - 英矽智能第三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IPO之路已延宕近2年,此前两次申报分别在2023年6月和2024年3月失效 [1] - 摩根士丹利和中金公司担任联席保荐人,募资用途包括临床阶段管线药物研发、生成式AI模型开发、自动化实验室扩展及早期药物发现等 [1] 业务模式与收入结构 - 公司三大业务板块:药物发现及管线开发、软件解决方案、非制药领域相关发现 [2] - 药物发现业务利用生成式AI平台Pharma.AI识别新型靶点,并与第三方合作开发候选药物,平台应用可扩展至先进材料与农业领域 [2] - 软件解决方案业务通过订阅模式授权客户使用Pharma.AI平台,托管软件最高年订阅费20万美元,本地软件最高年订阅费52.5万美元 [3] - 2022-2024年度营业收入分别为3015万美元、5118万美元、8583万美元,亏损净额分别为2.22亿美元、2.12亿美元、0.17亿美元 [3] 药物管线与授权合作 - 候选药物尚未商业化,收入主要来自对外授权的首付款、里程碑付款及特许权使用费 [2] - 2024年1月向美纳里尼集团授权新型KAT6抑制剂,获得1200万美元首付款,潜在交易总额最高达5亿美元 [3] 融资与资本动态 - 2025年3月完成1.1亿美元E轮融资,由惠理集团旗下基金、浦东创投、浦发集团等联合领投 [4] - 成立以来股东包括启明创投、创新工场、高瓴资本、药明康德、复星医药等明星机构 [4] - 2024年全球AI+药物研发融资总金额58亿美元,融资笔数128起,行业尚未有企业实现持续盈利 [5] 行业现状与挑战 - AI制药行业快速发展但尚未有AI主导研发的药物上市 [4] - 公司招股书提示AI平台成果不保证未来药物开发成功,临床前研究潜力未必能转化为临床试验的安全性和疗效验证 [6]
英矽智能再冲港交所:AI制药光环下的长跑者,能否跨越“死亡之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09 12:22
公司上市动态 - 英矽智能再次递交港交所上市申请,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GFSHK为联席保荐人 [1] - 公司曾于2023年6月27日首次递表港交所,2024年3月27日再次提交申请 [1] - 公司成立于2014年,2019年落地上海浦东,核心业务涵盖自研管线开发、AI平台授权及跨领域合作 [1] 融资与财务状况 - 2018年至今完成8轮融资,2025年2月完成超1亿美元E轮融资,投后估值约13.31亿美元 [2] - 2022-2024年收入持续增长,分别为3010万美元、5120万美元、8580万美元,两年增长率为185% [2] - 同期毛利率分别为63.4%、75.4%、90.4%,调整后亏损额持续减少,分别为7080万、6740万、2270万美元 [2] 募资用途 - 拟将募资金额用于关键临床阶段管线候选药物的临床研发 [2] - 开发新的生成式AI模型及相关验证研究工作 [2] - 扩展自动化实验室及早期药物发现研发 [2] 核心产品进展 - ISM001-055(Rentosertib)是进展最快的临床阶段资产,已完成中国IIa期临床试验 [6] - 该药物在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中显示剂量依赖性肺功能改善 [6] - 计划在中国开展III期研究及美国IIb/III期研究 [6] - 已获得FDA孤儿药资格认定及药品审评中心突破性疗法认定 [6] 技术平台优势 - Pharma.AI平台从靶点识别到首次人体临床试验仅用18个月 [7] - 技术延伸至农业、新材料、兽医药等领域 [7] 行业发展趋势 - AI技术有望将临床新药研发成功率从12%提升至14%,节省约10亿美元研发经费 [4] - 2022年全球AI+药物研发领域融资62.02亿美元,2023年降至36.01亿美元,2024年回升至57.95亿美元 [4] - 麦肯锡预测2030年AI制药市场规模将达到5300亿美元 [11] 行业挑战 - 面临数据壁垒、技术、法规和市场接受度等多重障碍 [3] - 国内AI制药企业大多处于早期融资轮次,仅少数进入C轮融资 [5] - 临床二期失败率高达60%,存在"盲盒"风险 [9] - 医疗数据分散且标准化程度不高,数据库规模相对薄弱 [9] 商业化前景 - AI在药物发现阶段帮助识别更佳靶点,优化临床试验方案设计 [5] - 需解决免疫原性、蛋白质聚集等技术挑战 [8] - 商业化前景取决于技术渗透深度、监管协同和支付端改革 [11]
掘金AI制药,要躺赚了?
36氪· 2025-04-30 08:24
政策红利下的冷思考与热期待。最好,人人都当掘金者。 AI制药的黄金期真来了。 4月24日,国家相关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下称,《方 案》),如同一剂强心针,瞬间点燃了资本市场对AI制药的期待。港股AI医疗概念股应声上涨,A股中的 部分AI医疗股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 细心的投资者或许还会记得,不久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称,FDA)在耗费十年时间、十亿美 元的投入,但成功率却只有十分之一之后,宣布将终止临床前药物开发中的动物实验,通过采用更高效、 更贴近人体的方法取而代之。 数据显示,仅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至少有38家AI制药公司获得了总计超过17.5亿美元的融资。包括英矽 智能获1.1亿美元E轮融资,本轮融资后,英矽智能估值超过10亿美元。 但喧嚣背后却有个尴尬的现实仍悬而未决:全球尚无一款完全由AI技术研发的新药成功上市。那么,AI 制药究竟会不会形成泡沫还是值得期许的未来? 01 目前,AI制药面临着数据割裂与标准化缺失等问题。医药产业链条长、环节多,从研发到生产、流通,数 据分散在药企、医院、CRO(合同研发组织)等不同主体。部分药企因质量 ...
「AI药物研发」场景精选丨2025年Banglink第10期
创业邦· 2025-04-28 07:48
AI药物研发行业概述 - AI药物研发以数据驱动和算法赋能为核心,通过机器学习、生成式AI等技术重塑药物发现、优化及临床试验全流程 [2] - AI设计的药物分子在Ⅰ期临床试验成功率达80%-90%,远超传统方法的40%-65% [2] - 部分企业将药物发现周期从5-6年压缩至2-3年,研发成本降低30%-50% [2] - AlphaFold 3突破蛋白质结构预测精度,推动靶点发现效率提升70% [2] 行业驱动因素 - 政策支持:各国将AI制药纳入战略规划,国内明确84种AI应用场景 [2] - 资本加速布局:2024年全球AI制药融资超50亿美元 [2] - 企业管线快速推进:晶泰科技、英矽智能等多款AI设计药物进入Ⅱ/Ⅲ期临床 [2] 行业痛点 - 高质量数据稀缺:药物研发数据获取成本高,受隐私法规限制,罕见疾病和新靶点数据尤为不足 [3] - 算法适配性和可解释性不足:AI算法多源自其他领域,不完全适配药物研发复杂场景,"黑箱"特性限制临床应用 [3] - 临床试验进展缓慢:仍需湿实验和长周期验证,产品进展存在不确定性 [3] 代表性企业及技术领域 - 技术覆盖:多组学数据整合、蛋白质结构预测、分子模拟优化、自动化实验平台、成药性智能评估等 [3] - 精选企业: - 天鹭科技(A+轮):AI蛋白质设计服务商 [5] - 智源深澜(种子轮):AI驱动生物大分子设计制造商 [5] - 目图生科(B轮):全球首个千亿级蛋白质模型 [5] - 腾迈医药(A轮):"干湿结合"新药研发服务 [5] - 德睿智药(A+轮):临床阶段AI驱动创新药物研发 [6] - 深势科技(C轮):AI for Science科研与工业解决方案 [6] 相关热门赛道 - 生物医疗:ADC创新药、基因治疗&RNA药物、脑科学、合成生物、银发科技、外骨骼机器人 [8][13] - 人工智能:具身智能、AIGC、ARVR核心硬件、芯片之母EDA [8][13] - 底层技术:量子计算、隐私计算、边缘计算、数据安全 [8][13]
【招银研究|行业深度】AI应用之生物医药——科技变革初绽医药新格局
招商银行研究· 2025-04-09 17:25
AI制药概览 - AI制药即人工智能驱动药物研发,涵盖靶点和药物发现、临床前实验设计、临床开发及老药新用等多个方向,其中靶点和药物发现与临床研发是核心方向[1] - 随着计算能力和数据量增长,AI制药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CADD)升级为人工智能驱动药物研发(AIDD),进入应用拓展阶段[1][16] - 2022-2023年AI制药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113%,增速仅次于AI广告应用[6] 行业驱动因素 - 新药研发成本从2003年的26亿美元增至2023年的37亿美元,临床成功率逐年下降,AI技术可显著提升效率并降低成本[20] - 2015-2022年AI制药投融资年复合增速达49.7%,2022年达141.8亿美元,2024年同比增长61.1%[23] -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中国多部门出台鼓励政策,美国FDA和欧盟发布AI药物开发指南[22] 技术应用进展 靶点与药物发现 - AI技术通过硅基试错缩短研发周期:Schrodinger的MALT1抑制剂研发仅需10个月(传统需2-3年),英矽智能特发性肺纤维化药物研发成本仅为传统方法的10%[32] - AlphaFold 3实现蛋白质-DNA/RNA复合物结构预测,精度较AlphaFold 2显著提升,但最终仍需湿实验验证[39][42] - 虚拟筛选可处理10^12-10^15量级化合物库,国内企业如晶泰科技、英矽智能已建立成熟平台[44][45] 临床开发 - 大语言模型应用于ICD编码、患者匹配、试验设计等环节,赛诺菲与Yseop合作实现临床报告撰写时间减少40%[58][61] - 全球571个AI研发管线中80%处于临床前阶段,仅17个进入临床II期后,国内企业英矽智能以10个临床管线领先[64][67] - AI驱动药物I期临床成功率达80-90%,显著高于行业平均40-65%[68] 市场格局与商业模式 - 全球800家AI制药企业中53.31%位于美国,中国占3.62%,初创企业多从AI+SaaS切入逐步转向AI+Biotech[82][83] - MNC药企2021-2024年达成69笔AI合作,总交易价值311亿元,罗氏、礼来等与科技巨头建立联盟[71][72] - 三类商业模式:AI+SaaS(确定性高)、AI+CRO(数据优势)、AI+Biotech(空间最大),代表企业Schrodinger完成全模式覆盖[76][77] 核心参与者 - **初创企业**:英矽智能、Recursion等专注垂域模型开发,专家团队复合度高[82] - **大型药企/CRO**:药明康德、IQVIA通过数据积累构建壁垒,临床CRO受益确定性最强[85] - **科技企业**:英伟达投资占比达22.8%,算力需求驱动下医疗行业或产生千亿美元市场[25][88]
晶泰科技2024年营收突破商业化企业门槛:持续深耕「AI for Science」,全球化提速
IPO早知道· 2025-03-28 20:38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3%至2.66亿元,超过Bloomberg一致预期8.4个百分点,超过富途一致预测9.1个百分点 [3] - 2024年下半年营收同比增速高达73% [3] - 提前达成港交所对商业化企业的收入门槛要求(2.5亿港币) [4] - 经调整净亏损收窄13%至4.57亿元,优于Bloomberg一致预期22个百分点 [6] - 2024年研发投入4.18亿元 [6] - 月均现金消耗同比下降22.6% [6] - 账上现金或已超过60亿元人民币 [6] 商业化进展 - 与某领先biopharma达成多项新药研发项目合作 [11] - 与东亚多个biotech龙头企业合作发现针对高难度靶点的先导化合物 [11] - 与全球领先制药公司达成2.5亿合作并扩展到固态研究等领域 [11] - 与辉瑞共同开发XFF力场模型并计划2025年继续研发合作 [11] - 与阿联酋王室谢赫·哈马德办公室签署3000万美元合作 [11] 技术突破 - 打造"高通量实验-高质量数据-高智能模型"飞轮 [9] - 机器人实验室覆盖80%以上常见药化反应类型,每月积累20+万条反应过程数据 [9] - 新建20+种AI反应性/实验条件预测模型,准确率超过80% [9] - 自建UV谱图预测模型和LCMS谱图产率预测模型,准确率超过90% [9] - 与IDEA研究院共同开发PatSight专利数据挖掘平台 [9] - 开发Multi-Agent实现从分子设计到数据分析全流程智能化 [9] 业务拓展 - 在剑桥晶体数据库中心7th CSP blind test中表现最优异 [11] - 与协鑫集团、方大炭素等新能源材料、碳基材料企业签署战略合作 [11] - 孵化深度原理(Deep Principle)和战略投资赋澈生物(Future Bio) [11] - 实现沙漠土壤改良并与多家企业合作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11] - 与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达成战略合作赋能多个行业 [11]
全球前沿创新专题报告(三):AI医药行业报告
财通证券· 2025-03-12 14:2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看好(维持)[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AI组成的三大要素为数据、算力和算法;AI制药与传统制药流程基本一致,AI主要在药物发现和临床前研究阶段发挥作用;AI生成模型在全新药物设计领域有巨大优势,结合强化学习可为新药设计提供新途径 [5] - AI技术与生物制药开发结合可加速新药发现和开发,建议关注AI医药行业,给予“看好”评级 [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1 AI制药行业介绍 1.1 AI制药的发展历程 - 药物发现昂贵、耗时且成功率低,AI技术引入为制药行业带来新可能 [8] - AI制药发展分为3个时期:1956 - 1980年是雏形期;1981 - 2011年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蓬勃发展;2012年至今AI制药快速成长 [8][9] 1.2 市场规模 - 2015年以来人工智能驱动的制药公司投资率显著增长,截至2023年8月,对800家公司的年度投资总额增长27倍达603亿美元,2021年增长最快,2022年投资总额下降 [12] - 2023年美国在AI药物研发初创公司占比55.10%领先,欧洲和英国分别占19.90%和9.95%,亚洲正快速崛起 [13] - 2010 - 2021年AI制药公司管线年均增长率36%,2018年后增长明显,虽规模仅为前20大制药公司的50%,但增长趋势和专注早期研发凸显其潜力 [16] 2 AI制药的产业链构成与政策 2.1 AI制药的产业链构成 - 产业链上游涉及算力、算法和数据,分提供AI技术和生物技术的企业 [17] - 中游主体分为AI+biotech、AI+CRO、AI+SaaS以及IT头部企业布局 [18] - 下游分为传统药企和CRO企业,分别通过不同方式进入AI制药赛道 [19] 2.2 AI制药相关政策 - 国外近年推出初版监管政策,如美国FDA和欧洲EMA发布相关文件 [22][23] - 国内陆续发布相关政策,各省市也出台特色政策,如上海发布多项政策支持AI制药发展 [24][27] 3 AI制药技术原理 3.1 算力 - 算力是AI驱动药物研发的重要支撑,常用算力有CPU、GPU、TPU,还有分布式计算和云计算 [30][33] 3.2 数据 - 大数据为AI在医药研究应用奠定基础,但医药数据数量和质量制约其发展,公开数据库分6类,非公开数据难获取 [35][37] 3.3 算法 - 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可从输入数据学习潜在模式,模型分回归和分类模型,按学习算法类型分监督、无监督和强化学习 [38] - AI生成模型在全新药物设计有优势,结合强化学习为新药设计提供新途径 [39] 4 AI在制药行业中的应用 4.1 AI技术在药物发现中的应用 4.1.1 靶点发现与验证 - 药物靶点决定药物创新性与可治愈疾病范围,AI通过学习多源数据找出潜在靶点,发现策略包括实验、多组学分析和AI计算方法 [45] 4.1.2 药物分子的设计和优化 - 利用深度生成模型和强化学习算法进行新药设计是有效方法,简单生成模型如基于RNN的生成模型可优化先导化合物,进阶AI生成模型如VAE、GAN、AAE在药物设计中各有作用 [48][49][51] 4.1.3 AI辅助药物分子筛选 - 基于配体的虚拟筛选通过已知活性配体筛选潜在活性化合物,基于结构的虚拟筛选基于目标蛋白三维结构筛选,多种AI技术被引入以提高准确性 [56][57] 4.2 AI技术在临床前研究中的应用 4.2.1 ADMET预测 - ADMET是衡量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指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模型可提升ADMET性质预测准确性 [58] 4.2.2 晶型预测 - AI结合物理模型和机器学习算法可更准确预测晶体结构,应用场景包括晶体结构比对、转晶风险评估等 [61] 5 AI制药公司介绍 5.1 薛定谔(Schrödinger) - 成立于1990年,提供高精度分子模拟和预测工具,主要项目涵盖肿瘤学、免疫学和神经学等领域,多个项目进入临床或临床前研究阶段 [63] - 与大型制药公司合作巩固行业地位,2019 - 2023年总收入和软件业务收入增长,软件业务是核心驱动 [66] 5.2 BenevolentAI - 致力于将AI技术与生物制药开发结合,核心技术平台整合多种数据类型和AI模型,研发管线覆盖多个治疗领域,与多家大型制药公司建立合作关系 [68][69] 5.3 英矽智能(Insilico Medicine) - 核心技术平台PHARMA.AI由三部分组成,覆盖药物研发关键阶段,拥有31个研发项目,多条管线获IND批准,在多个治疗领域有研发成果 [71][74] 5.4 晶泰科技(XtalPi) - 推动全流程创新,小分子药物研发有ID4系统,抗体药物开发有XupremAb™平台,固体药物晶型研究有XtalGazer™平台 [76][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