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体育赛事
icon
搜索文档
“票根+”激活假日经济!山东五一创新消费场景引热潮
齐鲁晚报网· 2025-05-02 08:02
交旅融合创新模式 - "好客山东 齐鲁1号"旅游列车实现"车票+景区+酒店"联动 通过一张车票串联全产业链多业态融合 车上配备棋牌室 休闲餐车等设施 并提供山东特色美食 到站后可凭票享受景区门票和酒店住宿优惠 [1] - 该产品被定义为"超级混搭"业态 以交旅融合为基础 整合城市客运接驳 餐饮 文创 地方特产等资源 形成铁路与陆路对接 车上车下联动的多业态融合体 [1] 区域性票根经济实践 - 淄博推出D6025次烧烤专列 乘客凭电子票根可在38家景区 酒店民宿 特色餐饮及文创店享受专属优惠 列车作为流动体验平台整合当地文旅资源 [2] - 聊城半程马拉松赛事串联地标景点 吸引1.5万人次参赛 选手凭号码牌可半价游览东阿阿胶城 免费参观博物馆及享受21家A级景区优惠 赛事期间同步举办非遗展销活动 [2] 文体活动带动文旅消费 - 山东发布"好运山东"五一赛事赛历 涵盖中超联赛"齐鲁德比" 青岛国际帆船赛等 通过体育赛事激活城市文旅消费 [2] - 演唱会门票与文旅场景联动 如李健济南演唱会带动歌迷跨城旅游 全省计划年内举办超5000场演唱会及音乐节 多地推出门票与住宿 景区联动的"票根+"优惠 [3] 票根经济升级趋势 - 票据功能从单一消费凭证升级为串联文旅 住宿 餐饮 交通 商圈的"万能钥匙" 实现消费行为在时空上的链式延伸 [2] - 通过音乐演艺 体育赛事 戏剧展演等场景嵌入文旅消费 将活动流量转化为消费留量 典型案例包括马拉松选手"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 [2][3]
首届北京极限运动汇暨北京市第十五届全民健身体育节开幕
环球网· 2025-05-01 17:17
5月1日,小选手参加2025年全国全民体能大赛暨第二届北京体能公开赛。 来源:新华网 当日,首届北京极限运动汇暨北京市第十五届全民健身体育节开幕式在首钢园大跳台举行。本次活动包 含第二届北京跑酷公开赛、2025年全国全民体能大赛暨第二届北京体能公开赛、2025年北京健身俱乐部 挑战赛、2025年北京市国防体育挑战赛、北京市第十二届广场舞大赛以及极限嘉年华等多项活动,吸引 市民与游客在"五一"假期体验运动魅力。 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5月1日,参赛选手参加2025年全国全民体能大赛暨第二届北京体能公开赛。 当日,首届北京极限运动汇暨北京市第十五届全民健身体育节开幕式在首钢园大跳台举行。本次活动包 含第二届北京跑酷公开赛、2025年全国全民体能大赛暨第二届北京体能公开赛、2025年北京健身俱乐部 挑战赛、2025年北京市国防体育挑战赛、北京市第十二届广场舞大赛以及极限嘉年华等多项活动,吸引 市民与游客在"五一"假期体验运动魅力。 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这是5月1日拍摄的北京跑酷公开赛现场。 当日,首届北京极限运动汇暨北京市第十五届全民健身体育节开幕式在首钢园大跳台举行。本次活动包 含第二届北京跑酷公开赛、20 ...
泰州姜堰:农文旅深度融合,“户外天堂”唱响“共富大戏”
扬子晚报网· 2025-05-01 09:45
政策赋能激活文旅消费 - 姜堰区推出30万元自驾游消费券覆盖12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及2个培育单位,涵盖住宿、餐饮、购物等环节,活动持续至10月底[5] - 消费券采用"线上实时发放+线下贯穿四季文旅热点"双模式运作,实现政策资源与市场需求高效对接[5] - 近百辆房车齐聚"菇菇部落"露营基地,带动美食文创市集消费,游客对田园慢生活体验反馈积极[9] 资源整合打造户外休闲 - 姜堰森林覆盖率达27.73%,创新推出"溱湖湾"公共品牌,探索"体育+""赛事+"融合模式[10] - 溱湖国家湿地公园举办近千人规模的青少年越野赛,计划常态化运营赛事[12] - 26公里康养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串联16项体育项目,溱湖湾欢乐水世界入选省级体育休闲基地[12] 创新业态推动乡村振兴 - 淤溪镇举办"乐享闪电侠"越野赛与四季音乐会,娄庄镇开展农事趣味运动会吸引游客参与[15] - 小杨社区三年承办20多项大型活动,包括全国山地车越野赛等,显著提升当地知名度与村民收入[15] - 露营产业三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日峰值接待2000+人次,创造300+岗位,带动农产品消费超1亿元[17] 战略布局与产业融合 - 锚定"旅游兴区"战略,以"旅游+百业"构建全域旅游格局,引进乡村马拉松、攀岩挑战赛等生态赛事[9][17] - 打造"群源""祥泰"特色IP,开展体育研学活动,形成"四季可营、主题随选"的露营产业供给体系[17]
「三线小城」盯上匹克球
36氪· 2025-04-30 21:55
核心观点 - 匹克球作为新兴运动正在被中国三四线城市打造为城市名片,通过赛事授权、场地建设和产业联动快速形成品牌效应 [7][8][17] - 该运动凭借低门槛、全年龄段适配性和强社交属性成为城市文旅经济新引擎,单场赛事可带动超5000万元消费 [20][22][24] - 行业需警惕初期认证红利消退后的持续发展问题,资源厚度与产业匹配度将决定"匹克球之城"能否长期存续 [28][34][35] 城市案例 - **鹤壁**:建成512块场地,举办国际表演赛及全国锦标赛,获首个官方"匹克球之城"认证 [10][11] - **保定**:培训200余名教练员,单场交流赛直接消费1030万元,间接拉动4698万元文旅消费 [13][17] - **丹东**:3个月新建200+场地,开展200场培训覆盖1.5万人,计划发展装备制造产业链 [14] - **特色案例**:江西上犹县定位"匹克球之乡",山东仙河镇成为首个"匹克球联盟小镇" [14] 产业驱动因素 - **运动特性**: - 器材重量仅200克(相当于手机),可复用网球/羽毛球场,四个月赛事参与人数增长200% [20] - 2-4人组局模式契合年轻人社交需求,退役网球运动员转项带来专业人才储备 [22][23] - **经济效应**: - 西南城市单场比赛间接收入达2亿元,京山网球产业案例显示特色运动可贡献12.5%GDP [24][33] - 斯凯奇等品牌联合电竞赛事强化年轻消费群体吸引力 [22] 发展挑战 - **资源短板**:多数申报城市属三线以下,缺乏上海/成都级别的基建与人口基础 [30] - **认证体系**:当前授权机构为过渡产物,未来统一管理标准将削弱先发优势 [34] - **持续性问题**:参照体育小镇教训,需避免重地产轻运营的发展模式 [32] - **产业闭环**:三四线城市需建立自循环的商业生态,防止政府补贴退出后市场萎缩 [35] 国际对标 - 美国佛罗里达州依托20%老年人口占比及度假村资源,形成匹克球产业聚集区 [31] - 全球首个匹克球综合体The Fort即将开业,显示成熟市场的产业化程度 [36]
石景山打造首钢园特色体育场地集聚区,市政协调研建议:建设北京自己的体育赛事平台公司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4-29 21:47
文章核心观点 石景山区着力打造特色赛事体系、推进场地设施改造新建,已初步形成区域特色赛事体系,赛事对经济有拉动作用,未来将继续打造赛事品牌、引入新型项目赛事,委员建议构建赛事体系、打造体育赛事平台公司推动体育产业和全民健身发展 [1][3][7][9] 石景山区体育赛事现状 - 已初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赛事体系,2024年举办国际赛事3项、全国赛事4项、区级赛事16项、群众赛事活动百余项,今年3月入选体育总局“国家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 [3] - 举办重点国际顶级赛事,引入重点时尚类赛事IP,自主培育虚拟体育、青少年特色赛事 [3] 特色体育场地 - 首钢园冷却塔变身智慧公益球场,9.9元可畅玩一天,第二届首钢园3V3篮球赛在此举办 [1] - 咪咕数智竞技科技中心开展数智竞技项目,“和平精英”等入选2026亚运会电竞项目 [3] 赛事对经济的拉动 - 以2024年WTT中国大满贯为例,赛事期间打造近4万平方米大满贯公园,策划配套活动,接待游客5.8万人次,日均客流近6000人,门票和销售额近205万元 [4][5] 未来规划 - 以重点国际赛事为核心,打造全球顶尖赛事品牌,聚焦时尚类运动,引入和培育新型项目赛事 [7] - 加快推进场地设施改造新建,形成特色体验场地集聚区,完善“赛事 +”消费新场景 [7] 委员建议 - 构建从顶尖赛事到高商业价值赛事再到群众体育赛事的赛事体系,打造北京体育赛事平台公司,以市场化运作推动体育产业和全民健身事业 [9] - 体育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制定分层次体育产业规划,让赛事成为区域文商旅融合的连接器,激活区域消费活力 [9]
成都将举办世运会,要变赛事流量为经济增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9 16:33
赛事经济与文旅融合 - 四川借力世运会推动健身场地设施建设,2024年全省人均体育面积比2022年提升27% [2] - 2023年成都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带动旅游消费126亿元,预计世运会将吸引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名运动员及家属朋友来川 [2] - 世运会带动体育消费升级,刺激酒店、餐饮、旅游、零售等行业,并促进智能运动装备、智能场馆、户外器材等体育制造业发展 [2] - 四川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利用世运会等赛事流量创造经济增量,转化体育市场优势为发展动能 [2][3] 文旅推广与消费场景 - 成都以世运为媒,融合"商文旅体健展"资源,构建多样化赛事消费场景,打造"成都消费"品牌 [4] - 成都联动重点商圈、景区及生活消费平台开展世运主题营销,开设线下特许零售店超40家,并推出"成都世运号"航班和世运会主题高铁 [4] - 四川通过世运会推广文旅,结合传统文化(如司马相如、李白)与现代IP(如哪吒、刀郎、李子柒)打造旅游新名片 [3] 入境游服务优化 - 成都推动21个境外电子钱包在蓉实现移动支付,5086台ATM机和1306家银行网点提供外卡取现及现金兑换服务 [4] - 天府国际机场、宽窄巷子等重点区域设立AI智能翻译屏,提供14种语言实时翻译服务,重点餐饮企业实现双语菜单全覆盖 [5] - 成都离境退税商店增至429户,优化离境退税流程以提升境外游客便利度 [5]
马拉松“跑”热消费 赛事经济构筑城市经济增长新引擎
央视网· 2025-04-29 16:09
马拉松赛事规模与参与度 - 2024年4月20日当天全国共有43场马拉松比赛同时举行 [1] - 北京半程马拉松吸引超过2万名跑步爱好者参与 [3] - 2024年全国累计举办各级各类路跑赛事749场,总赛事规模达704.86万人次 [10] 跑者消费行为分析 - 90%以上跑者有运动防护用品消费支出 [5] - 59.34%跑者在可穿戴设备上花费超1000元,30.21%花费超2000元,10%花费超5000元 [5] - 典型跑者如上海陈力在2024年已参与成都、无锡、厦门等十多场赛事 [3] 赛事经济带动效应 - 杭州4月景区门票收入较上月同期增长75.3%,周边酒店入住率显著提升 [6] - 重庆为参赛者提供大足石刻免费游、龙水湖游船等附加旅游服务 [8] - 马拉松赛事拉动举办城市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消费 [10] 行业发展趋势 - 马拉松从单一运动演变为包含装备消费、旅游体验的综合生活方式 [3][5] - 长三角地区通过马拉松赛事实现区域间合作联动 [8] - 赛事创造"跑动消费"新场景,形成可持续的商业生态 [10]
激发“体育+”新活力!十五运会群众赛事首金将在茂名诞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29 12:25
赛事概况 -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首个群众赛事活动将于5月8日在广东茂名举行,主题为"山海为赛场,好心迎宾客",涵盖电白区、高州市、化州市及茂名新城四地 [1] - 赛事设置定向运动男/女团体、接力赛及无线电测向团体赛六大项目,吸引全国23个省(市、区)及港澳地区438名运动员、超500名技术官员参与 [1] - 赛场设计融入"山、海、农、城"四大竞赛单元,展现地域文化特色 [1] 赛事选址与筹备 - 茂名作为2026年省运会东道主,构建全运会与省运会"双轨并行"筹办体系,展现大型赛事统筹能力 [3] - 茂名独特地理禀赋(北山脉、南海域、中田园)为定向运动提供天然赛场,与"体育+文旅+农业"模式形成协同 [3] - 全市34个省运会场馆建设中,茂名奥体中心等新建项目已全面动工,14个改造项目有序推进 [7] 产业联动与经济效益 - 创新实施"首金赋能计划",将首枚金牌对决选址于高州根子镇柏桥村,借助赛事流量激活荔枝产业 [2] - "五棵树一条鱼"全产业链产值超550亿元,赛事成为展示茂名全产业链发展成果的窗口 [3] - 预计"全运主题游"线路带动超10万人次观赛游览,拉动旅游、餐饮、住宿消费 [6] 融合发展模式 - "体育+文旅+农业"模式联动荔枝丰收季,设置非遗展销摊位及荔枝园参观体验,促进产销对接 [5] - 科技办赛方面部署移动基站、频谱监测系统等,确保无线电测向项目信号全域覆盖 [6] - 通过"村拔""村舞"等"村赛"运动普及,进一步激活基层体育热情 [6] 城市发展策略 - 赛事筹备与城市能级提升深度融合,通过茂名新城等重点片区建设增强城市承载力 [7] - 全运会与省运会筹备机构合署办公,实现经验共享、资源互通 [7] - 以"省运会搭台,全域发展唱戏"为主题,将赛事转化为城市发展动能 [7]
24年来首次,新赛季中国围棋甲级联赛取消外援
新京报· 2025-04-28 21:12
中国围棋甲级联赛政策调整 - 2025赛季中国男子围甲联赛取消外援政策 这是自2001年引入外援后首次全面取消外援 [1] - 女子围甲联赛本赛季已先行暂停使用外援 上赛季共有3名韩国外援参赛 [2] 外援历史表现与影响 - 上赛季男子围甲共有8名外援(7名韩国+1名日本) 包括韩国顶级棋手申真谞(15战全胜)、朴廷桓(13胜3负 胜率81%)等 [1] - 女子围甲韩国外援吴侑珍上赛季7胜2负 助力成都银行队首夺冠军 [2] - 外援政策取消将影响联赛观赏性 但为中国年轻棋手提供更多参赛机会 [2] 新赛季赛制改革 - 男子围甲16支队伍采用15轮单循环赛制 按积分决冠军 [2] - 取消主将和快棋设置 实行临场定台制(上场4人) 提升排兵布阵灵活性 [2] - 开幕式暨前两轮5月26-30日在浙江长兴举行 其余比赛在各队主场及分站赛进行 [2]
城市经济“活”起来 赛事经济“燃”起来
广州日报· 2025-04-28 14:59
全运经济与赛事规划 - 广州赛区筹备进入冲刺阶段,4月26日至6月2日推出2025广州国际体育嘉年华,包含288项活动,如2项国际赛事、11项节庆活动、160余项群众赛事、60项商圈促消费及55项文化美食论坛活动 [1] - 十五运会测试赛及群体组比赛陆续开打,世界田联接力赛、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等国际赛事将相继举办,为全运会营造社会氛围并提前演练赛事运行 [1][2][6] - 政府推动体育赛事“三进”(进街区、进景区、进商圈)并启动“城市合伙人”计划,联合154家企业做大体育旅游产业 [6] 体育消费与产业融合 - 2024年广州体育消费总规模超630亿元,成功入选国家促进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城市,体育产业呈爆发式增长 [2][4] - 全运经济作为赛事经济重要形态,通过“体育+”模式带动餐饮、旅游、会展、基建、运动装备、运动医学等多行业协同发展,促进产业融合创新 [2][7] - 赛事经济推动城市从“单点突破”向“体育+商业+文旅”多元生态格局转变,形成“高频次、小场景、深融合”的创新模式 [8][9] 城市发展与经济动能 - 全运经济通过场馆更新、轨道交通更新及城市更新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为城市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并提升市民归属感与城市凝聚力 [2][7] - 广州通过多部门协同联动,由体育行政部门办赛向城市相关部门协同社会办赛转变,形成赛城联动新机制,凸显“赛事+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 [8] - 体育赛事的经济价值从“短期流量爆发”向“长期生态培育”转变,大型赛事为企业提升品牌和市场认知提供重要舞台 [7][8] 文化体育与创新实践 - 天河体育中心、南沙国际网球中心等优质场馆搭配南越王博物院、广州粤剧院等文化资源,实现文体融合,增强吸引力 [6] - 利用端午节龙舟赛等特色活动策划话题,借助网络名人创新宣传,拓展活动范围至粤港澳大湾区,为全运会预热造势 [7] - 广州国际体育嘉年华通过打造“一场启动仪式、一场发布会、一月体验空间、一批文旅精品”等举措,成为国内一线城市探索赛事经济的新样本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