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信托
icon
搜索文档
门槛降到30万,信托如何满足家庭财富需求?|第394期直播回放
银行螺丝钉· 2025-07-04 21:59
信托的起源与本质 - 信托起源于古埃及和古罗马的法律框架,最初用于资产代管和收益分配,确保年幼子女的财产权益[4] - 信托的本质是一个账户,可装入股票、债券、基金等各类资产,收益可分配给指定受益人[5][6][7] - 与基金不同,信托是法律架构而非独立资管产品,资金赎回后进入信托账户而非个人银行卡[8][9] 信托的核心功能 风险隔离 - 子女婚前财产隔离:通过信托避免婚房、资金等被视作夫妻共同财产分割[16][17] - 再婚财产安排:保障前段婚姻子女继承权,同时为现任配偶提供生活保障[18][19] - 家企资产隔离:将个人资产装入信托以独立于企业债务,确保家庭核心生活保障[20][21] 财富传承 - 养老现金流:信托可定期分配养老资金,并添加子女为受益人实现代际传承[40][41] - 家庭资产精准传承:通过定制条款实现遗产分配,避免继承纠纷和隔代风险[42][44][45][46] - 案例:香港艺人沈殿霞设立信托,分阶段分配遗产(每月2万港元生活费,35岁后可支取全部),防止女儿挥霍并实现资产增值至1亿港元[49][50][53][56][63][64] 资产管理 - 信托可投资标准化资产(股票、债券、基金)及非标资产(房地产、古董),安全性取决于底层资产[68][69] - 2024年超百款信托违约,主因房地产熊市导致挂钩项目收益无法兑现[70][72][74] - 未来转型方向:回归财富管理本源,底层投资指数基金等标准化资产以减少违约风险[75][79][80] 信托分类与创新 - 2023年信托业务分为三类:财富管理信托(未来方向)、资产管理信托(规模缩减)、公益慈善信托[77][78] - 财富管理信托细分:家族信托(1000万门槛)、家庭信托(100万门槛)、养老信托(30万门槛)[83] - 2025年6月上海推出首单养老信托,底层投资公募基金和理财,支持定期现金流分配和定向传承[84][85][86] - 创新模式:养老信托+投顾组合(如月薪宝组合),实现自动执行策略和跨代继承[87][88] 信托应用策略 - 明确需求:优先选择风险隔离或财富传承功能,如子女财产保护、养老现金流规划[90][92][93] - 资产配置:底层以标准化资产为主(公募基金、理财、国债),降低非标资产比例以规避风险[94][95][96][102] - 账户差异:信托账户投资基金可实现收益定向分配,而个人投资直接回流至银行卡[98]
依托浦发银行集团协同资源,上海信托积极践行“金融为民”担当
国际金融报· 2025-07-04 20:42
公司概况 - 上海信托是浦发银行重要集团成员,成立于1981年,为改革开放后上海首家金融机构及国内首批信托公司 [1] - 公司始终服务国家战略、实体经济与人民美好生活,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1][2] 市场地位与业务规模 - 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市场,财富管理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1] - 上海信托家庭服务信托累计约2000单,规模约30亿元,市占率全国第一 [1] 创新业务领域 家庭服务信托 - 落地全国首单"现金+不动产"家庭服务信托,覆盖大众家庭核心资产(房产)的财富保障与代际传承 [2] - 案例解决养老保障、子女支持、财产保护、房产管理等复合需求,提供可复制模式 [3] 特殊需要信托 - 2024年11月落地上海辖内首单特殊需要信托,服务残障群体及失能老人 [3] - 采用"特殊需要信托+"模式,整合多元资产与社会资源,构建"无障碍金融"服务环境 [3] 养老服务信托 - 2024年6月落地安养服务信托账户,解决老年人财富传承与失能照护问题 [3] 知识产权信托 - 6月26日落地全国首单公司化运营知识产权服务信托(临床转化),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4] 预付类资金服务信托 - 2023年落地上海市首单预付资金服务信托,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全链条资金管理机制 [6] - 覆盖酒店、美容美发、租房等场景,实现资金隔离与消费者权益保障 [6][7] 风险处置服务信托 - 2024年3月成立"上信-凤凰7号服务信托",规模超40亿元,用于化解项目危机与保交楼 [7] 政策与制度支持 - 2024年8月《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修订,纳入不动产和股权信托,上海信托参与立法征询 [2] - 上海版本不动产信托登记制度于6月9日落地,推动行业规范化 [2] 技术应用与运营模式 - 预付资金服务信托配套开发数智化系统,提升运营效率和自动化水平 [6] - 风险处置服务信托通过设立SPV实现资产隔离,保障债权人权益 [7]
家风如何制度化传承?首份中国式家风传承研究报告发布
证券时报网· 2025-07-04 19:47
家风传承与金融工具结合 - 国内首份系统构建"家风传承信托"理论与服务体系的引领性报告《文明的引擎:中国式家风传承洞察报告》发布,首次深度连接家风传承与金融工具 [1] - 报告由国投泰康信托与惠裕全球家族智库联合研创,构建了"中国式家风制度化传承"的可行范式 [1] - 报告通过具体案例、实操框架与路径回应了现代家庭如何凝聚共识、助力家风建设与传承的难题 [1] 家风传承信托的创新实践 - 报告首次将"家风"文化概念引入信托体系,提出融合道德与治理的创新实践——家风传承信托 [2] - 创新性提出"双轨模板",为中等收入家庭和高净值家族设计差异化的"家族宪章"实操框架,体现信托服务的"人民性"与"普适性" [2] - 国投泰康信托通过信托工具实现财富与精神的双重传承,推动家风建设与传承,汇聚正向社会风气 [2] 信托服务的深层价值探索 - 国投泰康信托2024年3月创设"家庭金融服务131体系",将"家风延传"纳入服务场景,涵盖家庭财富配置、家庭养/护/传服务生态及公益慈善 [3] - 报告标志着信托行业迈向"以精神为内核、以专业为支撑"的服务新阶段,旨在带动更多力量投身家风建设 [3] - 信托行业通过专业机构的高质量引导,推动社会各界形成对家风传承的价值共识,构筑社会文明基石 [3]
破解家风“隐形资产负债表” 信托工具首次系统化赋能中国家庭精神传承
经济观察报· 2025-07-04 19:13
家风传承信托的理论与实践 - 国内首份系统构建"家风传承信托"理论与服务体系的报告发布,创新性地将家风传承与金融工具相结合,提出"中国式家风制度化传承"可行范式 [1] - 报告基于8个代表性家族及11位跨领域专家深度调研,构建理论框架并凝练四大关键发现,涵盖理念认知、实践障碍、实施路径与工具创新 [1][4] - 强调家风传承在财富保护、家企治理及社会文明建设中的三重作用,提供从理念到实践的标准化解决方案 [1][6] 信托工具的功能拓展 - 信托服务从传统财富管理升维至精神传承领域,首次将"家风"文化概念引入信托体系,提出融合道德与治理的"家风传承信托"创新实践 [2][6] - 公司创设"家庭金融服务131体系",率先将"家风延传"纳入服务场景,融合家风传承信托、家族宪章等工具,构建文化治理层面的系统化平台 [5] - 通过"形成-治理-实践与优化"三阶段路径规划,形成可操作、可评估、可持续的家风建设方法论,兼顾标准化与个性化落地 [3][5] 差异化服务模式创新 - 提出"双轨模板"设计,分别为中等收入家庭和高净值家族提供差异化的"家族宪章"实操框架,拓展信托服务的普惠性 [2] - 调研涵盖文化世家至普通中产家庭,针对代际沟通断裂、价值观差异等痛点,通过案例分析与实操框架提供建设性解决方案 [2][4] - 对比研究贝聿铭、徐悲鸿等中西方家族传承案例,勾勒兼具全球视野与中国特色的家风治理图谱 [4][6] 行业发展趋势 - 在行业同质化竞争背景下,创新实践体现金融回归服务人民与社会本源的探索,推动行业迈向以精神内涵为基础的新阶段 [6] - 将家风纳入可规划范畴,为信托行业探索社会价值提供路径,可能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并强化社会文化服务角色 [6] - 研究方法采用"实地深耕+专业整合"模式,结合8个家族深度访谈与11位专家见解,为产品设计提供新视角 [4]
上海国际信托总经理陈兵:推进“以销定产”的展业模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4 16:02
信托业消费者权益保护 - 行业正通过四方面深化消保实践: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加大信托普及力度、提升公司受托服务能力、完善纠纷处理机制 [1] - 信托公司需建立健全消保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并引导消费者树立"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市场理念 [1] - 纠纷处理强调"不拖延、不升级、不扩散"原则,需落实岗位责任制并完善诉调对接机制 [2] 上海信托经营表现 - 公司当前管理规模超1.2万亿,较2024年末的9568亿增长约25% [2] - 2024年实现营收31.40亿元,净利润9.57亿元 [2] - 2015年至今累计兑付客户本金4.3万亿元、收益超2900亿元 [2] 上海信托业务策略 - 提出"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循环驱动"展业策略,风险控制前置使资产质量行业领先 [2] - 产品设计从展业规划、评审决策、业务容量三维度保护投资者权益,采用"以销定产"模式 [3] - 展业规划中优先规避未来高风险业务,评审决策严控第一还款来源和抵质押物 [3] - 业务容量根据资金性质与规模动态调整,避免盲目扩张 [3] 信托普惠化创新 - 公司聚焦民生需求痛点,推出市场首批家庭服务信托、全国首单不动产家庭服务信托等创新产品 [3] - 在养老、社会治理、公益慈善等领域提供制度型解决方案,推动信托制度普惠化 [3]
从特殊关怀到品质养老 信托业“普惠化”加速落地
搜狐财经· 2025-07-04 09:31
信托业普惠金融创新举措 - 上海信托2024年11月落地上海辖内首单特殊需要信托 为残障群体 失能老人等民事行为能力瑕疵群体提供综合服务 通过"一个特殊需要信托账户"整合多元资产 汇聚社会资源 链接生活照料 财产管理 养老服务等场景及服务提供方 实现专款专用与资金闭环 [3] - 探索"特殊需要信托+"模式 与慈善信托嫁接支持公益用途 与预付类资金服务信托结合规范服务支付 与监护人责任险联动缓释履职风险 构建"无障碍金融"服务环境 [3] - 2024年8月新修订的《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家建设条例》将不动产和股权信托纳入 上海信托作为唯一一家信托公司参与立法征询 在市委金融办和上海金融监管局牵头下 成功出台上海版本不动产信托登记制度 [4] - 2024年6月9日落地全国首单"现金+不动产"的家庭服务信托 [4] - 2024年6月落地独具信托服务特色的安养服务信托账户 通过信托制度解决老年人在财富传承 失能失智下的照护等方面问题 实现信托账户普惠化 服务品质养老需要 [4] - 2024年6月26日落地全国首单公司化运营知识产权服务信托(临床传化) 与上海临床创新转化研究院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合作 开创市级医院临床创新成果公司化运营全新路径 [4] 未来普惠信托发展规划 - 大力发展信托数智化建设 为信托服务插上数据和智能化翅膀 更高质量 广维度服务广大社会群体 [5] - 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信托等财富管理服务信托 让财富信托走进"千家万户" 努力让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信托账户 [5] - 大力发展预付资金信托 让信托制度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治理 为促消费 营商环境优化提供信托特色方案 [5] - 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信托和公益慈善信托 为养老金融大文章和共同富裕贡献信托力量 [5]
新财观 | 不动产信托通州案例:普惠金融与养老金融的创新实践与思考
新华财经· 2025-07-03 15:27
行业痛点与制度障碍 - 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制度缺失严重制约行业发展,全国68家信托公司受托财产规模达27万亿元,但不动产信托仅数例 [3] - 产权归属法律界定不清导致信托财产风险隔离功能被架空,威胁受益人权益并衍生法律争议 [3] - 房产交付过程烦琐,传统模式需额外筹措过桥资金(成本约万元级)并承受至少一个月操作周期 [3] - 税负压力过大,法人主体持有房产导致各环节税率显著高于自然人持有模式 [3] - 制度缺陷使信托服务长期困于"高净值俱乐部",难以惠及普通家庭 [4] 政策突破与制度框架 - 国务院2023年批复明确将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机制作为金融服务业扩大开放的重要内容 [5] - 北京市2024年修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从地方立法层面为制度创新提供保障 [5] - 形成"顶层设计+地方立法+实施细则"三级制度架构,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5] 实践案例与机制创新 - 国投泰康信托完成全国首单居民住宅不动产信托财产登记,为70岁居民设立特殊需要信托 [6] - 构建权属登记法定确认机制,不动产权证附注"信托财产"属性及专属编码确立风险隔离效力 [7] - 采用"直接产权过户"模式将流程耗时从月级压缩至两小时内,节省数万元利息成本 [7] - 建立"受托人+继受行权人+监察人"三位一体监督机制防范财产侵占风险 [7] 普惠金融与养老金融价值 - 不动产信托使信托服务首次触达中等收入群体,实现从"私人银行服务"向"普惠金融服务"转变 [9] - 覆盖80%以上城镇家庭,为特殊需要人群构建保障新范式,我国现有2000万特殊需要人群面临财产管理真空困境 [10] - 为2.8亿老年人口(含4000万失能失智老人)提供财产管理、现金流补充和决策机制解决方案 [13] - 信托与遗嘱、保险功能互补,支持个性化传承方案并引导家风建设 [13] 现存障碍与发展路径 - 税收政策滞后导致信托公司承担3%契税及0.84%房产税,远高于自然人税率 [17] - 公众认知鸿沟明显,多数居民将信托等同于理财产品并联想"信托爆雷" [17] - 建议构建"1+2+N"政策体系,重点突破税收政策空白并探索递延纳税制度 [18] - 培育养老信托专业服务生态圈,建立"信托公司—法律机构—照护组织"协同网络 [19] - 推行分层服务模式并探索"社区信托顾问"制度扩大普惠覆盖面 [20] 市场前景与行业影响 - 预计到2030年居民不动产信托受托财产规模将以15%~20%增速突破3万亿元 [23] - 信托服务从"代客理财"向"民生保障"功能转变将重塑行业生态 [23] - 制度创新激活存量资产金融价值,为金融支持共同富裕提供实践样本 [24]
建元信托: 诉讼进展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7-03 00:25
诉讼案件进展 - 涉及上海东方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案件一审判决驳回原告诉讼请求,涉诉金额4.02亿元,案件受理费2,051,524.83元由原告负担 [2] - 1宗案件二审判决驳回原告上诉,涉诉金额127.32万元 [4] - 3宗案件已撤诉,1宗案件已结案,1宗案件中止审理,1宗案件尚在审理中 [4] 案件类型及审理法院 - 多宗案件涉及营业信托纠纷,主要审理法院为上海金融法院和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 [3] - 部分案件原告认为公司未履行受托人义务或违反信托合同 [6] 对公司财务影响 - 已判决、已撤诉及已结案的案件对公司本期或期后利润未产生影响 [4] - 中止审理及尚在审理中的案件暂无法判断对利润的影响 [4] 信息披露 - 公司指定信息披露媒体包括《中国证券报》《证券日报》《上海证券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 [6]
【西街观察】当发债成为金融机构刚需
搜狐财经· 2025-07-02 22:50
金融债发行趋势 - 银行机构剔除同业存单及ABS后的金融债发行量突破9.11万亿元,同比激增110% [1] - 非银机构中保险和信托发债增速分别达134%和71% [1] - 金融债发行从"选择"变为"刚需",形成全行业热潮 [1][2] 发债驱动因素 - 外部低利率环境推动融资成本下降,10年期国债收益率稳定在1.7%以下 [2] - 国有大行10年期二级资本债票面利率仅1.93%,较2024年同期下降69个基点 [2] - 3年期AAA级金融债利率较同期定期存款低30个基点,形成成本优势 [2] - 部分银行下架中长期大额存单,反映低成本金融债替代高成本存款的市场机制 [2] - 内部资本补充需求迫切,息差收窄、监管趋严等因素加剧资本充足率压力 [2] 机构发债需求差异 - 国有大行通过二级资本债、永续债夯实资本底座 [3] - 保险公司依赖永续债补充核心资本应对偿付能力挑战 [3] - 券商、信托发债旨在拓宽资金来源支撑业务运转 [3] 政策支持与市场影响 - 金融债审批从"单笔审批"改为"年度备案",流程简化 [3] - 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发债支持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 [3] - 密集发债可能加剧市场供给压力,推高利率中枢 [3] - 央行强调从宏观审慎角度评估债市运行,防范系统性风险 [3] 行业未来方向 - 需在融资需求与市场容量间动态校准,树立"理性发债"共识 [3] - 监管需强化前瞻性引导,确保发债节奏与市场承受力匹配 [3] - 金融债应成为支撑行业稳健发展、服务实体经济的坚实力量 [3][4]
党员调解+机制创新 金融调解工作站守护老百姓的“钱袋子”
上海证券报· 2025-07-02 03:09
金融纠纷调解工作成效 - 上海银行业保险业纠纷调解中心自2023年9月启动调解工作分站以来,累计受理纠纷1196件,调解成功率88%,涉案金额达1.2亿元人民币 [1] - 已建立十大区域调解工作分站,形成党员调解员队伍主导的"上海模式",实现金融纠纷在家门口高效化解 [1] - 典型案例包括房贷逾期、保险条款争议、信托兑付等三类核心纠纷,通过创新机制平均15天内完成调解 [4][6][8] 组合贷款纠纷调解创新 - 首创"先行委托调解+司法确认+合并审理"机制,解决同一抵押物多起诉讼导致的程序冗余问题 [4] - 青浦分站成功调解首例组合贷纠纷(商业贷款80万元+公积金贷款35万元),借款人通过分期还款保住房产 [4][5] - 法院与调解分站联动将传统3个月诉讼周期压缩至15天,同步完成司法确认 [4][5] 保险产品纠纷调解案例 - 成功调解养老年金险与万能险配套争议,发现保险公司未书面提示单独投保要求,促成收益差额补偿 [6][7] - 豫园分站采用"党建+调解"模式,针对上百起保险积案组建核心小组攻坚,通过多轮调解达成方案 [7] - 重点化解2.5%保底利率条款差异引发的矛盾,平衡市场利率下行环境中的消费者预期 [6][7] 信托代销纠纷处置方案 - 黄浦分站处理300万元信托产品兑付危机,针对250万元本金逾期设计"帮扶金+兑付扣减"分层解决方案 [8][9] - 明确银行代销机构权责边界,结合合同条款解释市场化风险原则,同时提供纾困补助体现人文关怀 [9] - 调解过程兼顾法律合规性与时效性,使癌症患者等特殊群体免于奔波,实现家门口快速解纷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