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糖
搜索文档
【行业深度】洞察2025:中国代糖行业竞争格局及市场份额(附营收排名、企业竞争力评价等)
前瞻网· 2025-10-31 12:32
中国代糖行业竞争梯队 - 注册资本超过5亿元的企业包括莱茵生物、金禾实业、晨光生物 [1] - 注册资本在2-5亿元的企业包括保龄宝、百龙创园等 [1] - 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安徽等省份,其中山东省企业较多,包括三元生物、保龄宝、百龙创园 [1] 中国代糖行业上市企业营收排名 - 2024年华康股份代糖产品营收规模超过19亿元,排名第一 [5] - 保龄宝、莱茵生物和三元生物代糖产品营收均超过5亿元,位列第2-4位 [5] 行业集中度分析 - 三氯蔗糖、阿斯巴甜、糖醇类代糖的行业集中度均较高 [8] - 三氯蔗糖主要生产厂商有金禾实业、山东康宝等 [8] - 阿斯巴甜主要生产厂商有汉光甜味剂、维多公司等 [8] - 赤藓糖醇主要生产企业有华康股份、保龄宝等 [8] 中国代糖行业企业布局 - 三元生物、华康股份等企业代糖业务占比较高 [9] - 糖醇类产品布局企业较多,例如三元生物、保龄宝、华康股份 [9] - 华康股份晶体糖醇产销量超过17万吨,处于较高水平 [9] - 销售渠道重点关注中国、美洲、欧洲和日韩市场 [9] - 三元生物代糖业务占比97.89%,赤藓糖醇及复配糖产量6.64万吨,销量5.84万吨,国内销售占比约30% [11] - 保龄宝代糖业务占比21.49%,减糖甜味剂产量5.27万吨,销量5.00万吨,国外收入占比约25% [11] - 华康股份代糖业务占比69.17%,晶体糖醇产量17.22万吨,销量17.22万吨,液体糖醇产量23.26万吨,销量23.32万吨,国外收入占比约45% [11] - 百龙创园代糖业务占比15.38%,健康甜味剂(主要为阿洛酮糖)产量0.94万吨,销量0.76万吨 [11] 中国代糖行业竞争状态总结 - 现有企业竞争程度中等,行业内企业数量不多,部分产品产能集中度较大 [14] - 新进入者威胁较大,行业未来发展潜力大 [14] - 上游供应商议价能力较强,上游原料供应充足但代糖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14] - 下游客户议价能力较弱,低糖无糖化趋势明显,部分代糖产品集中度较高 [14] - 替代品威胁较小,健康理念深入使代糖对蔗糖的替代加强 [14]
代糖战来了新角色
经济观察报· 2025-10-11 16:21
D-阿洛酮糖概述与市场前景 - D-阿洛酮糖是一种天然稀有糖,甜度为蔗糖的70%,热量约为蔗糖的十分之一(1.67kJ/g或0.4kcal/g)[5] - 该成分拥有与蔗糖相近的口感和容积特性,能发生美拉德反应,具备良好的产业应用潜力[5] - 2024年全球D-阿洛酮糖市场规模为1.477亿美元,预计2025年至2034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超过14%[6] - 其代谢特性显示不参与葡萄糖相关代谢,在改善肥胖或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方面具备潜力[5] 政策批准与产业响应 - 国家卫健委于7月2日正式批准D-阿洛酮糖为新食品原料[3] - 批准后产业端迅速响应,中粮集团于9月23日率先发布国产产品,并与霸王茶姬、蒙牛等下游企业意向签约[3] - 保龄宝、三元生物、东晓生物等代糖生产企业均表示将加快布局D-阿洛酮糖[3] 上游技术与生产工艺 - D-阿洛酮糖主要有生物发酵法和酶转化法两种生产工艺,酶转化法是当前多数企业采用的方式[8] - 酶制剂是制约生产的重要因素,头部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或与科研机构独家合作获取技术,如中大恒源与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的合作[9] - 获取生产许可证的流程复杂且周期较长,新入局者在技术、资金方面已处于劣势[9] 中游产能布局与规划 - 保龄宝启动年产2万吨阿洛酮糖(二期)扩产项目,预计2026年D-阿洛酮糖年产能将达到约3万吨[9] - 三元生物计划在2025年将D-阿洛酮糖产能从1万吨扩产至2万吨[9] - 东晓生物预计年内第一批产品将上市[9] 下游应用与客户态度 - 下游企业态度积极但谨慎,娃哈哈、康师傅、今麦郎、元气森林等企业对样品感兴趣并有意测试[11] - 含D-阿洛酮糖的产品尚未形成大规模使用场景,仍处于研发与测试阶段[12] - 积极性较高的下游客户可分为四类梯队:保健品和健康食品企业、烘焙企业、健身代餐相关企业、茶饮企业[12] 成本与市场竞争因素 - D-阿洛酮糖价格从国际价格的4万—4.8万元/吨降至目前的2万—2.4万元/吨,仍是赤藓糖醇价格(约1万元/吨)的2倍以上[13] - 目前D-阿洛酮糖价格是普通蔗糖的3—4倍,中粮生物科技可通过定制复配糖浆以降低成本[14] - 行业需警惕产能过剩风险,避免重蹈赤藓糖醇价格战的覆辙[14] 未来发展关键与优势 - 相较赤藓糖醇,D-阿洛酮糖在使用场景上更广泛,能解决赤藓糖醇在低温产品中易结晶的问题[15] - 市场成功的关键在于持续的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构建完整的产业链生态、加快应用标准落地、以及实现从B端到C端的认知打通[15] - 随着产业产能扩大,D-阿洛酮糖成本有望持续下降[14]
代糖战来了新角色|科技赋能新消费
经济观察报· 2025-10-11 15:21
文章核心观点 - D-阿洛酮糖作为一种新型天然代糖,在获得中国官方批准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正加速布局,其市场应用处于从测试到商业化的早期阶段,未来发展潜力与成本、产能、技术及消费者认知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 [1][2][11] D-阿洛酮糖的特性与优势 - D-阿洛酮糖是一种天然存在的稀有糖,甜度为蔗糖的70%,口感接近蔗糖,能量仅为0.4kcal/g,约为蔗糖的十分之一 [2] - 该代糖不参与人体葡萄糖代谢,无升高血脂、尿酸的风险,在改善肥胖和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方面具备潜力,并能发生美拉德反应,赋予食品独特风味和色泽 [2] 全球市场前景 - 2024年全球D-阿洛酮糖市场规模为1.477亿美元,预计2025年至2034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超过14% [3] - 该代糖已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用于食品生产 [3] 上游生产技术与布局 - D-阿洛酮糖的生产工艺主要有生物发酵法和酶转化法,后者是目前多数企业采用的方法,但酶制剂的技术壁垒较高 [4] - 头部企业如中粮集团通过自主研发酶制剂,而中大恒源等企业则与科研机构进行独家合作以获取酶制剂知识产权 [5] - 主要代糖生产企业正积极扩产:保龄宝计划将年产能提升至约3万吨,三元生物计划从1万吨扩产至2万吨,东晓生物预计年内有产品上市 [6] 下游应用现状与挑战 - 下游食品饮料企业态度积极但谨慎,娃哈哈、康师傅、元气森林、蒙牛、霸王茶姬等公司已对样品感兴趣或签订意向订单,但产品多处于研发测试阶段,尚未大规模应用 [7][8] - 下游客户积极性较高的依次为保健品/健康食品、烘焙、健身代餐和茶饮企业,其中轻资产品牌尝试新事物更为灵活积极 [8] - 当前主要制约因素包括成本较高(现价2万-2.4万元/吨,是赤藓糖醇价格的2倍多,蔗糖价格的3-4倍)以及消费者认知度不足 [9] 行业发展关键与风险考量 - 行业需警惕产能过剩风险,避免重蹈赤藓糖醇因产能过剩引发价格战的覆辙 [10] - 相比赤藓糖醇,D-阿洛酮糖在冰淇淋、果冻等低温产品中应用更具优势,使用场景更广泛 [11] - 市场成功的关键在于持续的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构建完整产业链生态、加快应用标准落地以及加强消费者认知教育 [11]
代糖战来了新角色
经济观察网· 2025-10-11 15:09
行业背景与政策驱动 - 国家卫健委于7月2日正式批准D-阿洛酮糖为新食品原料,开启其商业化应用 [1] -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到2030年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需控制在25克以内,推动行业寻找更优质的代糖解决方案 [1] - 产业端迅速响应,中粮集团于9月23日率先发布国产D-阿洛酮糖产品并与霸王茶姬、蒙牛等下游企业进行意向签约 [1] D-阿洛酮糖产品特性 - D-阿洛酮糖是一种天然存在的单糖类甜味物质,甜度为蔗糖的70%,具有与蔗糖相近的口感和容积特性 [2] - 其能量为0.4kcal/g,约为蔗糖的十分之一,不参与葡萄糖相关代谢,最终通过肾脏排出 [2] - 该物质能发生美拉德反应赋予食品风味和色泽,且没有升高血脂、尿酸的风险,在改善肥胖或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方面具备潜力 [2] 市场规模与全球应用 - 研究机构GlobalMarketInsight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D-阿洛酮糖市场规模为1.477亿美元 [3] - 预计2025年至2034年该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超过14% [3] - 目前D-阿洛酮糖已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用于食品生产 [3] 上游生产与技术门槛 - D-阿洛酮糖主要有生物发酵法和酶转化法两种生产工艺,酶转化法是多数企业的选择 [4] - 酶制剂是制约生产的重要因素,头部企业如中粮集团使用自主研发的酶制剂 [4] - 企业获取生产许可证的流程复杂且周期长,头部企业已布局,新入局者在技术、资金上处于劣势 [5] 中游企业产能布局 - 保龄宝启动年产2万吨阿洛酮糖(二期)扩产项目,预计2026年D-阿洛酮糖年产能将达到约3万吨 [5] - 三元生物计划在2025年将D-阿洛酮糖产能从1万吨扩产至2万吨 [5] - 东晓生物相关产品审批手续已在报批,预计年内第一批产品上市 [5] 下游应用与客户态度 - 下游企业态度积极但谨慎,娃哈哈、康师傅、元气森林等企业均对样品感兴趣并有意测试 [6] - 含D-阿洛酮糖的产品尚未形成大规模使用场景,仍处于研发与测试阶段 [7] - 积极性较高的下游客户可分为四类:保健品和健康食品企业、烘焙企业、健身代餐企业、茶饮企业 [7] 成本与市场竞争 - D-阿洛酮糖价格已从国际价格4万—4.8万元/吨降至目前2万—2.4万元/吨,但仍是赤藓糖醇价格(约1万元/吨)的2倍以上 [8] - 目前D-阿洛酮糖价格是普通蔗糖的3—4倍,中粮生物科技可通过定制复配糖浆以降低成本 [8] - 随着产能提升,成本有望持续降低,以实现在明年或后年更好的综合性价比 [8] 潜在风险与产业前景 - 行业需警惕产能过剩风险,避免重蹈赤藓糖醇因产能过剩引发价格战的覆辙 [9] - 相较赤藓糖醇,D-阿洛酮糖在使用场景上更广泛,能解决赤藓糖醇在低温产品中易结晶的问题 [10] - 市场成功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构建完整产业链生态、加快应用标准落地以及实现从B端到C端的认知打通 [10]
我国高端功能糖实现自主创新突破
经济日报· 2025-09-24 19:45
产品发布与市场意义 - 国内首个D-阿洛酮糖产品于9月23日由中粮集团正式发布上市 填补国内高端功能糖市场空白 [1] - 中粮集团是国内首家通过酶法工艺实现阿洛酮糖规模化生产的企业 标志着生物制造领域打破国际技术垄断 [1] - D-阿洛酮糖正式于今年7月获国家卫生健康委批准为新食品原料 [1] 产品特性与应用优势 - D-阿洛酮糖甜度为蔗糖70% 热量仅为蔗糖10% 被视为最具潜力的蔗糖替代品之一 [1] - 该糖可参与美拉德反应与焦糖化风味构建 适配饮料、乳制品、烘焙、糖果及中式烹饪等多元场景 [1] - 产品为低糖茶饮与烘焙行业提供创新空间 使消费者在不牺牲口感前提下获得健康甜味体验 [2] 市场规模与增长前景 - 2024年全球阿洛酮糖市场规模达1.477亿美元 预计2025至2034年复合年增长率超14% [1] 技术研发与专利布局 - 中粮自2017年起从498个基因库筛选改造 经上千次突变体试验 开发出高性能D-阿洛酮糖-3-差向异构酶 [2] - 2023年获国内首款该酶类食品加工用酶制剂批准 打破技术壁垒对产能的制约 [2] - 已完成17项专利系统布局 涵盖生产菌种、酶制剂、分离工艺及生产工艺 其中10项核心专利已获授权 [2] 战略定位与产业影响 - 产品推动国内代糖产业结构升级 与国家"体重管理年"等公共健康倡议高度一致 [2] - 中粮集团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战略 构建"战略引领、多元参与、产研融合"创新体系 [3] - 集团出台"研发投入视同利润加回"、"成果转化收益分享"等政策 打造"大食物观创新生态圈" [3] 产业化能力建设 - 已形成产业化成套技术与装备体系 构建覆盖饮料、烘焙、乳品、糖果的"一站式应用解决方案" [2] - 具备差异化供应能力 为D-阿洛酮糖在国内加速应用提供支撑 [2]
中粮集团发布D-阿洛酮糖产品 引领健康代糖新赛道
中证网· 2025-09-23 21:27
公司动态 - 中粮集团旗下中粮生物科技与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联合研发的D-阿洛酮糖产品于9月23日在北京发布上市 [1] - 公司为国内首家通过酶法工艺实现阿洛酮糖规模化生产的企业 [1] - 2017年起启动专项攻关 从498个基因库中筛选改造 历经上千次突变体试验 [2] - 2023年获批国内首款D-阿洛酮糖-3-差向异构酶食品加工用酶制剂 [2] - 已完成17项专利布局 其中10项核心专利已获授权 [2] 产品特性 - D-阿洛酮糖是少量天然存在于无花果 猕猴桃 小麦等植物的六碳酮糖 [1] - 甜度约为蔗糖的70% 热量仅为其10%左右 [1] - 被业内视为最具潜力的蔗糖替代品之一 [1] 行业地位 - 产品填补国内高端功能糖市场空白 [1] - 构建覆盖饮料 烘焙 乳品 糖果等多元场景的一站式应用解决方案 [2] - 形成产业化成套技术与装备体系 [2] 市场前景 - 国家卫生健康委于今年7月批准D-阿洛酮糖为新食品原料 [1] - 2024年全球阿洛酮糖市场规模达1.477亿美元 [1] - 预计2025年至2034年复合年增长率超过14% [1] - 产品与国家"体重管理年"等公共健康倡议方向高度一致 [1] 战略规划 - 公司积极打造"大食物观创新生态圈" [2] - 携手产业链各方共同做大健康食品产业 [2] - 推动形成优势互补 互利共赢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2]
阿洛酮糖即将上市,新晋“代糖明星”能否复制赤鲜糖醇的商业奇迹?
钛媒体APP· 2025-09-04 16:41
代糖行业整体发展趋势 - 中国无糖饮料市场规模2023年超过400亿元 预计2025年达600亿元[2] - 中国占全球代糖产量75% 为第一大生产国[2] - 75%中国饮料消费者因健康原因选择代糖产品[2] - 国家政策要求2030年人均日添加糖摄入量控制在25克以内[2] 赤藓糖醇市场动态 - 全球赤藓糖醇市场规模2024年达9.1亿美元 中国占73%份额[3] - 赤藓糖醇价格从4万元/吨跌至9500元/吨 因产能扩张至38万吨/年[3] - 2025年初价格反弹至1.3万元/吨 现稳定在1万元/吨左右[5] - 行业从产能竞争转向效率与质量竞争[6] 赤藓糖醇企业表现 - 三元生物赤藓糖醇收入占比从2018年84.65%升至2021年91.48%[3] - 东晓生物2023年赤藓糖醇收入3.69亿元 占营收4.62%[4] - 东晓生物发酵周期较行业平均缩短25% 纯度提升至99.5%以上[6] - 企业为可口可乐、雀巢、联合利华等知名公司供应商[6] 阿洛酮糖发展前景 - 阿洛酮糖甜度为蔗糖70% 热量仅为蔗糖10%[7] - 全球市场规模从2019年0.33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1.73亿美元 年复合增长率33.26%[9] - 预计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达5.45亿美元[9] - 2024年7月获中国国家卫健委批准使用[7] 阿洛酮糖产能布局 - 保龄宝2024年技改后产能超5000吨/年 2025年宣布扩产2万吨[8] - 三元生物计划2025年将产能从1万吨扩至2万吨[8] - 东晓生物产品审批中 预计2024年内首批产品上市[8] - 目前存在技术门槛高、成本高、市场认知度不足等挑战[9]
赤藓糖醇价格大战暂告段落 新型代糖年内有望上市
第一财经· 2025-08-30 10:56
行业供需状况 - 赤藓糖醇行业经历去产能阵痛期后供需恢复平衡 但市场价格仍处于低位[1] - 2023年5月国内赤藓糖醇年产能达38万吨 远超全球实际需求 引发价格战[2] - 产品价格从峰值4万元/吨一度跌至9500元/吨 2025年初反弹至1.3万元/吨后回落至1万元/吨[2] 企业财务表现 - 三元生物上半年营业收入3.2亿元同比减少15.6% 归母净利润0.6亿元同比增长10.7%[1] - 保龄宝上半年营业收入14亿元同比增长18% 归母净利润0.9亿元同比增长33.7%[1] - 保龄宝减糖甜味剂业务收入3.7亿元同比增长61.2% 毛利率提升5.6个百分点至14.9%[1] 技术升级与转型 - 行业竞争从产能转向效率与质量竞争 东晓生物发酵周期较行业平均缩短25%[3] - 企业推动赤藓糖醇精深加工业务 如转化为赤藓酮糖等美黑剂产品提升收益[3] - 阿洛酮糖转化提取效率显著提升 但成本仍远高于赤藓糖醇[4] 新产品布局 - 阿洛酮糖7月正式获准作为新食品原料使用 具有零热量 抑制血糖等功能特性[3][4] - 保龄宝阿洛酮糖年产能超5000吨 2025年宣布再扩产2万吨[4] - 三元生物计划2025年将阿洛酮糖产能从1万吨扩至2万吨 首批产品预计年内上市[4] 市场应用拓展 - 代糖需求持续增长 除饮料外食品 烘焙等行业开始使用赤藓糖醇替代蔗糖[2] - 国内饮料企业已有使用阿洛酮糖的新饮品进入测试阶段 主要阻力来自高成本[5] - 健康化趋势下代糖市场存在巨大需求和发展空间 推动行业创新迭代[5]
赤藓糖醇价格大战暂告段落,新型代糖年内有望上市
第一财经· 2025-08-30 10:45
行业现状 - 赤藓糖醇行业经历去产能和欧美反倾销后正建立新秩序 [1] - 赤藓糖醇供需恢复平衡但市场价格仍处于低位 [2] - 国内赤藓糖醇年产能达38万吨远超全球实际需求 [3] - 行业调整告一段落 产能过剩基本结束 部分新增产能停产或转产 [4] - 赤藓糖醇价格从4万元/吨跌至9500元/吨 2025年初反弹至1.3万元/吨后回落至1万元/吨 [3][5] - 行业竞争从产能竞争转向效率与质量竞争 [5] - 头部企业未来将占据更多市场份额 价格将趋于合理 [7] 公司表现 - 三元生物上半年营业收入3.2亿元同比减少15.6% 归母净利润0.6亿元同比增长10.7% [3] - 保龄宝上半年营业收入14亿元同比增长18% 归母净利润0.9亿元同比增长33.7% [3] - 保龄宝减糖甜味剂业务收入3.7亿元同比增长61.2% 毛利率提升5.6个百分点至14.9% [3] - 保龄宝赤藓糖醇收入同比增长约89.5% [3] - 东晓生物通过技术改进将赤藓糖醇发酵周期缩短25% [5] 新产品动态 - 新型代糖阿洛酮糖正式获批作为新食品原料 年内产品有望上市 [3][8] - 阿洛酮糖具有零热量 不被人体代谢 抑制血糖等特性 [8] - 东晓生物 保龄宝 三元生物 百龙创园等企业加大阿洛酮糖投入并实施扩产 [8] - 保龄宝阿洛酮糖年产能超5000吨 2025年宣布再扩产2万吨 [8] - 三元生物计划2025年将阿洛酮糖产能从1万吨扩至2万吨 [8] - 阿洛酮糖成本远高于赤藓糖醇 但技术改进使转化提取效率显著提升 [8] - 已有使用阿洛酮糖的新饮品进入测试阶段 主要阻力来自高成本 [9] 市场趋势 - 国内对代糖需求持续增长 食品 烘焙等行业开始使用赤藓糖醇替代蔗糖 [4] - 代糖企业加快推进产品多元化 [8] - 健康化趋势下代糖市场仍有巨大需求和发展空间 [9] - 持续创新和迭代升级将推动新一轮行业竞争 [9]
D-阿洛酮糖获批!看上游产业的蓝海
搜狐财经· 2025-08-29 10:45
行业政策与审批进展 - D-阿洛酮糖于2025年6月26日获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批准为新食品原料 [2] - 国内允许应用的代糖分为糖醇类、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味剂三大类 [2] - 国际代糖审批较早:阿斯巴甜1974年获美国FDA批准 赤藓糖醇1997年获美国FDA认证 [2] 全球产能分布格局 - 全球D-阿洛酮糖产能高度集中于美日韩三国 前五大企业合计占比70% [4] - 主要国际厂商包括Samyang(韩)、CJ(韩)、Ingredion(美)、Cargill(美)、Matsutani(日) [4] - 国内布局企业包括三元生物、保龄宝、百龙创园等 [5] 国内企业产能建设 - 某企业新建1.5万吨结晶糖产线于2024年5月投产 泰国项目规划年产1.2万吨晶体及7000吨液体产能 [4] - 另一企业2024年完成技术改造 年产能超5000吨 2025年启动二期扩产至2万吨年产能 [4] - 国内较早涉足企业拥有近十年技术积累 具备晶体与液体两类生产能力 [12] 生产技术与壁垒 - 主要生产方式为微生物发酵法(以葡萄糖/蔗糖为原料)和酶转化法(以果糖为原料) [8] - 核心技术壁垒集中在酶制剂性能(需具备热稳定性和高酶活)和结晶工艺两大环节 [9][10] - 国内企业面临结晶速率难控制、产品颗粒不均匀、蒸发效率低等技术挑战 [10] 应用领域与产品特性 - 在碳酸饮料中可改善口感、提高碳酸溶解度、保持二氧化碳压力 [6] - 在烘焙产品中能优化蛋白霜理化性质 产生美拉德反应赋予焦糖风味 [6] - 具有低热量、低GI值、口感好、安全性能高等优势 [15] 市场竞争环境 - 主流代糖包括赤藓糖醇(天然甜味剂)、安赛蜜和三氯蔗糖(人工合成甜味剂) [14][15] - 全球阿洛酮糖市场规模从2019年0.33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1.73亿美元 年复合增长率33.26% [13] - 预计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5.45亿美元 [13] 行业监管要求 - 新食品原料生产需经过严格审批流程 包括细胞实验、动物实验和人群实验 [12] - 某企业获取生产许可耗时四年 经历三次延期与三次补正 [12] 发展驱动因素 - 健康中国行动提倡天然甜味剂替代蔗糖 2030年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不高于25g [15] - 44%国内消费群体注重控糖控脂 比例高于全球水平 [15] - 食品企业持续推出"0糖"新品 代糖在饮料和烘焙行业应用广泛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