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多元化
搜索文档
奶粉市场格局生变:外资三巨头增长超10%,国产份额再承压!
搜狐财经· 2025-11-01 17:43
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整体仅增长0.5% [1] - 外资品牌逆势高速增长:菲仕兰营收同比增长18.1%,达能增长11.3%,A2牛奶公司增长13.9% [1] - 飞鹤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9.36%,净利润暴跌46.66% [8] 市场格局演变 -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前,国产奶粉曾占据65%市场份额 [3] - 事件后外资品牌市占率一度高达60% [3] - 2009年市场前三名均为外资品牌多美滋、美赞臣和惠氏 [5] - 2015年惠氏成为首个在中国年销售过百亿的奶粉企业 [5] - 2019年飞鹤超越惠氏成为中国市场第一,国产奶粉市占率首次超过外资品牌 [5] - 2025年菲仕兰旗下美素佳儿在中国婴配粉市场国际品牌中占有率第一,其皇家美素佳儿3段产品成为单一SKU销量冠军 [8] 外资品牌竞争策略 - 超高端与超高端+市场合计占比已达64.4%,2025年一季度超高端市场总额同比增长13.3% [10][11] - 外资品牌在超高端价格带的市占率超过60% [11] - 惠氏启赋在香港全球首发10HMO配方奶粉 [13] - a2牛奶公司专注于A2蛋白细分市场,2025财年在华市占率从7.1%提升至8.0%,跻身市场前四 [13] - 菲仕兰推出“菲常购”数字化平台,拓展至中国近300个低线城市,2021年第四季度其销售占比超过菲仕兰中国婴配粉业务销售额的10% [13][15] - a2牛奶公司通过“无忧购”、O2O等方式增强门店服务价值,在母婴店整体份额提升至3.7%,其中下线市场占比达3.2% [15] - 外资品牌严格执行控货、控价、控渠道策略,避免价格战 [16] 国产奶粉面临的挑战 - 国产奶粉在超高端布局上力不从心,绝大多数中国乳企缺乏自研HMO技术 [13] - 国产奶粉价格体系混乱,飞鹤品牌奶粉差价有时甚至达近百元 [18] - 新旧国标交替期间,国产品牌旧国标产品降价去库存引发乱价现象,挤压渠道利润 [20] - 部分国产奶粉品牌的生育补贴计划,其补贴奶粉经二手交易流入市场,冲击价格体系 [20] - 使用进口大包奶粉生产比使用国内原奶成本更低,压缩了国产奶粉的利润空间 [20] 国产奶粉的应对策略 - 伊利前三季度奶粉及奶制品营收242.61亿元,同比增长超13.74% [21] - 产品多元化,伊利成人营养业务聚焦功能性产品,与同仁堂联名推出多款奶粉 [21] - 飞鹤计划通过加拿大新工厂布局北美、中东和东南亚市场 [23] - 全龄化营养转型成为行业共识,健合集团2024年财报显示其营养补充品收入占比已从十年前的9%提升至67.7% [23] 行业未来趋势 - 市场集中度提升,外资奶粉市场进一步向头部品牌集中,很多海外中小品牌已基本退出中国市场 [24] - 研发竞争白热化,从基础营养转向活性成分的深度研发 [26] - 惠氏母公司雀巢集团“LIFE生命之源”项目涵盖20个国家、19项队列研究,累计采集超10,000份哺乳期母乳样本 [26] - 供应链本土化成为外资品牌新战略,a2牛奶公司以约12亿元人民币收购雅士利在新西兰的工厂,达能收购多家中国本土企业实现本土化生产 [27][28] - 行业进入精细化竞争新阶段,是研发、渠道和价格管控的全方位较量 [29]
溜溜梅还可以再大胆一点
新浪财经· 2025-10-30 08:10
智通财经记者 | 马越 智通财经编辑 | 许悦 智通财经注意到,在溜溜果园的港股招股书中,其最为倚重的梅干零食销售占比已经呈现逐年减少的趋 势。2022年至2024年,其占比分别为68.9%、63.4%和60.3%。2025年上半年,梅干零食的收入占比进一 步下探至49%。 与此同时,西梅产品和梅冻的销售占比均在攀升。从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前者的销售占比从10.4% 上涨至20.3%;后者的销售占比从19.6%上升至29.5%。 但西梅产品和梅冻是否能承担起"第二增长曲线"的大任并且有成长性,依然要打上一个问号。 关键问题在于,溜溜果园新开发的西梅产品以及梅冻品类,也陷入了休闲零食同质化竞争的汪洋里—— 与之品类接近的果脯蜜饯以及果冻,市面上已经充斥了大小品牌以及白牌产品。溜溜果园也在招股书中 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称,按2024年零售额计,它所占中国果冻市场份额只有2.9%。 用"你没事吧?没事就吃溜溜梅"这句洗脑广告语打天下12年后,溜溜梅的母公司再次向资本市场发起冲 击。10月28日,溜溜果园在港交所更新了招股书。 这家公司曾经在资本市场多次探路。2019年6月,溜溜果园首次向深交所创业板递 ...
青岛啤酒(600600)2025年三季报业绩点评:产品结构持续优化 盈利能力延续提升
新浪财经· 2025-10-29 20:32
投资建议:预计2025~2027 年收入分别同比+1.4%/3.3%/2.7%,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7.2%/6.3%/6.3%, PE 分别为19/18/17X。考虑到公司目前估值水平处于历史低位,叠加股息率较高,维持"推荐"评级。 事件:公司发布公告, 2025 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293.7 亿元,同比+1.4%;归母净利润52.7 亿元,同比 +5.7%;扣非归母净利润49.2 亿元,同比+5.0%。 其中25Q3 营收88.8 亿元,同比-0.2%;归母净利润13.7 亿元,同比+1.6%;扣非归母净利润12.9 亿元, 同比+2.4%。 25Q3 产品结构持续优化, 中高端销量占比提升。公司25Q3 收入同比-0.2%,拆分量价来看,25Q3 销 量同比+0.3%,在三季度不利天气影响、终端需求偏弱的情况下保持稳定;单价同比-0.5%,或与货折 等因素有关。分品牌来看,25Q3 高端化趋势延续,主品牌青岛啤酒/中高端以上产品销量分别同比 +4.3%/+6.8%,对应占比分别同比+2.3/+2.6pcts 至59.1%/43.6%。分渠道来看,公司以精细化运营不断夯 实主流渠道市场地位,加速开发新兴渠 ...
卫星化学(002648):主要产品价差改善 Q3顺利实现扣非环比增长
新浪财经· 2025-10-27 20:39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113.11亿元,同比下降12% [2] - 第三季度实现扣非净利润13.42亿元,同比下降28%,但环比增长11% [1][2] - 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10.11亿元,同比下降38% [2] 季度业绩驱动因素 - 第三季度盈利环比增长主要源于主要原料价格下跌带来的产品价差扩大 [3] - 第三季度美国乙烷均价约为23美分/加仑,环比下降6% [3] - 第三季度国内丙烷CFR均价约为569美元/吨,环比下降8% [3] - 主要产品价格跌幅小于原料,例如PE和PP国内价格在第三季度仅环比下降1%和3% [3] - 第三季度公司部分生产装置进行检修,对产销量产生一定影响 [3] 业务板块与成本优势 - 公司C2产业链以环氧乙烷(EO)和乙二醇(EG)为主,乙烷裂解路线相比油头路线具备显著成本优势 [1][4] - 2024年公司乙醇胺等装置投产,推动产品多元化 [1][4] - 公司C3产业链中,丙烯酸及酯业务盈利稳健 [1][4] - 80万吨多碳醇项目于2024年投产后持续爬坡,为公司带来明显盈利增量 [1][4] 未来发展展望 - 公司计划通过维持装置高效运行、挖潜增效以及研发创新来最大化产业链利益 [1][4] - 公司将推出高分子材料新产品,推动持续稳健发展 [1][4] 盈利预测与估值 - 预计公司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52.38亿元,对应市盈率(PE)为11.7倍 [5] - 预计公司2026年归母净利润为63.81亿元,对应市盈率(PE)为9.6倍 [5] - 预计公司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78.98亿元,对应市盈率(PE)为7.8倍 [5]
赚疯了的东鹏,为啥急着港股IPO?
搜狐财经· 2025-10-17 18:39
港股上市进展 - 公司于10月9日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显示出其登陆港股的迫切性[2]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1至6月,公司营业收入达107.3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6.37%[2][3] - 同期净利润为30.0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0.13%[2][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22.7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02%[2][3]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7.40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3.24%[3] - 公司整体毛利率提升至45.15%,净利率为22.12%[5] 产品结构变化 - 能量饮料产品销量为196.61万吨,较上年同期增加36.08万吨,但销售占比从78.20%下降至64.48%[4][5] - 电解质饮料销量大幅增长至68.57万吨,销售占比从10.21%提升至22.49%[4][5] - 其他饮料销量为39.76万吨,占比13.03%[5] - 产品多元化趋势显现,第二增长曲线已形成[4] 盈利能力与产品毛利 - 核心产品能量饮料的毛利率高达50.61%,显著高于公司整体毛利率水平[5] - 电解质水等新产品销量占比提升,但其较低的毛利率会拉低公司整体毛利率[5] - 公司面临依赖高毛利但结构单一的拳头产品,或转向多元化但增长放缓的悖论[6] 市场策略与销售费用 - 2025年上半年销售费用大幅增长至16.82亿元人民币,同比提高37.27%[8] - 费用增长主要用于渠道推广和广告投入的增加[8] - 电解质水"补水啦"、咖啡品类"东鹏大咖"等新产品正通过"一元乐享"等高频率促销活动抢占市场[8][10] - 此策略复制了公司早年东鹏特饮通过扫瓶盖领红包等方式成功抢占下沉市场的路径[10] 行业竞争环境 - 无糖茶饮市场在经历连续两年翻倍增长后,于2025年到达巅峰并呈现负增长态势[12] - 饮料行业整体进入下行期,各大品牌纷纷采用促销活动提振销量,价格战加剧[12] - 农夫山泉、康师傅等头部品牌实力雄厚,在现金储备和渠道规模上具有优势[12] - 公司中低端策略在当前竞争环境下将面临更大挑战[12] 上市融资用途解读 - 完善产能布局和推进供应链升级,意在调整新旧产品生产侧重[14] - 加强品牌建设和消费者互动,对应持续的广告投放和促销活动[14] - 推进全国化战略及渠道精细化运营,可能通过进一步让利渠道以应对价格战[14] - 拓展海外业务及探索并购机会,计划将低价策略复制到东南亚等中低端市场[14]
今米房集团(08300.HK)拟收购西双版纳勐海龙普天下茶业52%股权
格隆汇· 2025-10-02 18:21
预期收购事项将使集团能够控制茶叶生产过程,并确保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及产品质量。同时,收购事项 亦令集团得以充分利用目标公司的渠道及市场资源,快速进入新市场,扩大销售网络并完善集团的整体 企业战略布局。通过目标公司收购事项,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并省去前期投入,顺利进入茶叶市场,发展 国内外市场的销售。 同时,可以利用集团现有的线上平台销售渠道,推动线上销售,发展自主茶叶品牌,并借助目标公司现 有的质量控制管理系统,打造高品质的茶叶产品。因此,收购事项预期将对集团销售增长、平台销售发 展,以及产品多元化带来显著的好处。 格隆汇10月2日丨今米房集团(08300.HK)公告,集团已于近期订立股权转让协议,以透过公司全资附属 公司Fulton Asia Investment Limited("Fulton Asia")按总名义代价人民币1元收购西双版纳勐海龙普天下茶 业有限公司("目标公司")合共52%的股权。目标公司业务范围包括茶叶、预包装食品及散装食品(不包括 冷藏及冷冻食品)批发零售;及茶叶种植、采购、初加工、精制与销售。 收购事项符合集团发展其茶叶业务销售与市场推广的战略举措。目标公司于中国拥有约七年茶叶生产及 销 ...
涪陵榨菜多元化欠佳净利连降两年半 经销商半年减少186家
长江商报· 2025-09-29 10:32
人事变动 - 总经理赵平因工作调整辞职 改任公司一级资深经理职务[2][4] - 赵平自2011年起担任总经理已14年零5个月 现年59岁距离退休仅一年[3][6][7] - 董事长职务已于2023年12月由周斌全(正常退休)交接给44岁的高翔[8][9]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4.41亿元同比下降1.66% 连续三年下降(2023年降8.04% 2024年降3.29%)[11][12] - 营业收入增长停滞 2021年25.19亿元至2024年23.87亿元 2025年上半年13.13亿元同比微增0.51%[11][12] - 货币资金达30.53亿元(截至2025年6月底) 且无债务[3] 业务结构 - 榨菜产品贡献85%营业收入(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3][13] - 萝卜/泡菜/其他产品收入占比分别约2%/9%/3% 毛利率均低于榨菜(58.08%)[13] - 2025年5月拟收购四川味滋美51%股权进军复合调味料赛道[13] 渠道与竞争 - 经销商数量持续收缩:2024年底2632家(较2023年净减607家) 2025年6月底2446家(半年净减186家)[3][14] - 市场竞争加剧:鱼泉/味聚特等品牌崛起 方便面企业推出组合装挤压增长空间[14] - 2025年上半年销售费用1.95亿元同比增加0.36亿元 但营业收入仅增0.07亿元[14]
涪陵榨菜多元化欠佳净利连降两年半 经销商半年减少186家总经理赵平辞职
长江商报· 2025-09-29 06:59
人事变动 - 总经理赵平因工作调整辞职 辞去董事及总经理职务 改任公司一级资深经理[2][4] - 赵平自2011年起担任总经理 任职时间达14年零5个月 现年59岁 距离退休年龄仅一年[3][6][7] - 董事长职务已于2023年12月由周斌全移交至高翔 高翔现年44岁并兼任总经理[8][9] 财务表现 - 归母净利润连续下降 2023年8.27亿元同比下降8.04% 2024年7.99亿元同比下降3.29% 2025年上半年4.41亿元同比下降1.66%[11][12] - 营业收入增长停滞 2023年24.50亿元同比下降3.86% 2024年23.87亿元同比下降2.56% 2025年上半年13.13亿元同比微增0.51%[11][12] - 货币资金充裕 截至2025年6月底达30.53亿元 且无债务负担[3] 业务结构 - 榨菜产品仍为核心收入来源 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占比稳定在85%左右[3][13] - 非榨菜产品包括萝卜(占比约2%) 泡菜(占比约9%) 及其他产品(占比不足3%)[13] - 榨菜产品毛利率显著领先 2025年上半年为58.08% 而萝卜 泡菜 其他产品毛利率分别为22.35% 32.29% 33.28%[13] 渠道与竞争 - 经销商数量持续收缩 2024年底2632家较2023年净减少607家 2025年6月底进一步降至2446家半年净减少186家[3][14] - 市场竞争加剧 鱼泉 味聚特等品牌崛起 方便面企业推出组合装产品挤压增长空间[14] - 销售费用投入增加 2025年上半年销售费用1.95亿元同比增加0.36亿元 但同期营业收入仅微增0.07亿元[14] 战略举措 - 推进"榨菜+"多元化战略 收购泡菜企业并推出轻盐系列 但效果未达预期[3][13] - 拟收购四川味滋美食品科技51%股权 进军复合调味料赛道[13]
折叠车新秀大行火爆上市背后,出海减速与代工依赖隐现
新浪财经· 2025-09-21 11:32
上市表现与市场反应 - 公司以7558.4倍超购倍数刷新港股IPO纪录 创历史新高 [1] - 上市募资净额达3.42亿港元 上市第十日股价持平于60.5港元 [1] - 上市进程紧凑:2023年4月启动IPO 2025年9月9日完成挂牌 [1] 财务业绩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4.51亿元 期间利润5230万元 [2] - 2025年前四个月销售量达9.34万辆 同比增长46.5% [2] - 线上直销收入从2022年1410万元激增至2024年1002万元 年复合增长率达166.1% [5] 产品结构与市场地位 - 折叠自行车占销售收入绝对主导:2022-2024年占比分别为96.6%/97.7%/97.4% [3] - 按零售量计公司在中国折叠自行车市场份额达26.3% 按零售额计占36.5% [5] - 正拓展产品多元化 重点发展电助力自行车等新品类 [3] 销售渠道布局 - 经销渠道贡献69.5%营收 覆盖30个省级行政区38家经销商680个零售点 [5] - 线上渠道覆盖京东/天猫/抖音/拼多多等主流电商平台 [5] - 计划2025年国内新增50家直营店/80家店中店/70家经销店 [5] 产能与生产模式 - 惠州工厂产能利用率持续高位:2022-2025年前四月利用率达105.5%/93%/103.9%/114.1% [6] - OEM代工比例持续上升:从2022年29.5%升至2025年前四月65.5% [7] - 外包生产成本占比从2022年20.2%升至2025年前四月47.1% [8] 毛利率表现 - 自有生产毛利率稳定在35%左右 OEM生产毛利率约27-29% [7] - 综合毛利率从2022年30.4%提升至2025年前四月32.1% [7] 海外市场表现 - 产品覆盖28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东南亚/美国/欧洲 [5] - 海外销售占比从2022年22.1%大幅降至2025年前四月5.6% [5] 管理层结构 - 董事长兼总经理韩德玮83岁 首席财务官60岁 两名独立非执行董事分别为67岁和83岁 [8] - 高龄管理层引发市场对战略延续性及创新能力的关注 [8]
市值5年缩水1600亿元!长春高新净利润暴跌42%,还能靠什么翻身
华夏时报· 2025-09-20 09:18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中报净利润同比暴跌42.85% 市值较2021年峰值缩水超过1600亿元 核心产品集采降价及新业务青黄不接导致业绩恶化 [1][2][3] 财务表现 - 2025年中报营业收入66.03亿元同比下滑0.54% 归母净利润9.83亿元同比下降42.85% 近20年首次营收净利双下滑 [2] - 第二季度营收36.05亿元同比微增4.16% 但净利润4.63亿元同比下滑48.83% 呈现增收不增利特征 [2] - 近5年营收增速从2021年26.71%持续回落至2025年-0.54% 净利润增速从46.85%骤降至-42.85% 利润端恶化速度远超收入端 [2] 业务结构风险 - 核心子公司金赛药业净利润下滑 百克生物出现亏损 公司过度依赖单一产品生长激素(占营收70%以上) [3] - 生长激素产品面临广东联盟集采价格降幅超50% 医保控费趋严直接压缩利润空间 [3] - 行业面临从仿制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阵痛 PD-1/PD-L1抑制剂市场规模2024年同比萎缩23% [4] 费用结构问题 - 销售费用23.86亿元同比增长23.43% 研发费用11.55亿元同比增长30.22% 合计占营收比例达53.6% [5] - 销售费用高增长源于新产品伏欣奇拜单抗推广及向肿瘤科等新科室渠道拓展 [6] - 研发费用激增因推进ADC及小核酸技术平台 研发投入占比升至20.21%为近五年最高 [6] - 三费占比46.97%显著高于行业均值35% 存在销售费用边际效益递减及管理冗余问题 [7] 行业环境 - 生物医药行业普遍面临研发投入高、商业化周期长、现金流承压困境 [4] - 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企业加大市场投入 销售团队扩展及渠道拓展推高费用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