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锂电池回收
icon
搜索文档
天奇股份(002009):汽车智能装备领先制造商 牵手人形机器人龙头打造新增长曲线
新浪财经· 2025-10-30 08:37
投资要点 主业经营稳健,携手人形龙头切入机器人赛道天奇股份成立于1984 年,并于2004 年于深交所成功上 市。公司目前处于业务转型阶段,聚焦于智能装备业务、锂电池循环业务、机器人业务三大方向。 2025H1 公司实现营收12.47 亿元,同比减少4.92%;实现归母净利润为0.56 亿元,同比增加171.11%。 2020 年公司切入工业机器人赛道,2023 年携手优必选切入人形机器人赛道,2025 年公司与银河通用签 署合作协议,重点布局人形机器人大模型与数采方向。 智能装备业务稳中有进,锂电池回收业务企稳回暖公司深度布局汽车装备领域,海外业务营收及利润贡 献大幅提升,25H1 在手订单 13.2 亿元,其中海外项目占比达54%。公司加速履约比亚迪印尼项目、宝 马墨西哥项目、沃尔沃斯洛伐克项目等重要海外项目;国内业务稳定发展,蔚来汽车项目、吉利汽车项 目、大众汽车项目等项目持续交付;实现国内外双轮驱动发展。 公司锂电池循环业务持续构建国内及海外锂电池循环产业联盟,但目前锂电循环湿法冶炼环节全行业产 能利用率处于低位下行状态,随着回收材料的价格企稳回升,锂电池循环业务渐进筑底,25H1 收入占 比为11% ...
迪生力:拟将持有的广东威玛公司47.00%股份转让给安徽朋泽公司
格隆汇· 2025-10-27 23:39
交易概述 - 迪生力拟将其持有的广东威玛公司47%股份转让给安徽朋泽公司,交易对价为4747万元 [1] - 交易前,公司持有广东威玛66.85%的股份,共计20865万股 [1] - 交易完成后,公司持有广东威玛的股权将减少至19.85%,广东威玛不再为公司控股子公司,不再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1] 交易细节 - 本次转让股份数量为14669.64万股 [1] - 广东威玛除公司以外的其他股东已放弃本次股权转让的优先购买权 [1] 交易背景与战略意图 - 出售资产旨在引入锂电池回收行业的上游供应商,共同搭建回收渠道 [1] - 受让方安徽朋泽团队从事锂电池回收行业多年,经验丰富,协同性强 [1] - 此举措有利于广东威玛公司项目的未来经营发展,实现共赢,是基于公司整体战略规划和经营情况,为使经营板块利益最大化而作出的决定 [1]
迪生力(603335.SH):拟将持有的广东威玛公司47.00%股份转让给安徽朋泽公司
格隆汇· 2025-10-27 21:52
交易概述 - 公司拟转让控股子公司广东威玛47%的股权给安徽朋泽公司,交易对价为4747万元 [1] - 交易完成后,公司持有广东威玛的股权将从66.85%减少至19.85%,广东威玛不再为公司控股子公司,不再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 [1] 交易细节 - 公司原持有广东威玛20,865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66.85% [1] - 本次转让股份数量为14,669.64万股,占总股本的47% [1] - 广东威玛的其他股东已放弃本次股权转让的优先购买权 [1] 交易背景与战略意图 - 出售资产主要为引入锂电池回收行业的上游供应商,共同搭建回收渠道 [1] - 受让方安徽朋泽团队从事锂电池回收行业多年,经验丰富,协同性强 [1] - 交易有利于广东威玛公司项目的未来经营发展,实现共赢,是公司基于整体战略规划和经营情况,为使经营板块利益最大化而作出的审慎决定 [1]
天奇股份调整募投项目进度,磷酸铁锂电池项目(二期) 延期至 2026 年 11 月
巨潮资讯· 2025-10-25 15:22
募投项目延期决定 - 公司于2025年10月23日审议通过议案 将"年处理15万吨磷酸铁锂电池环保项目(二期)"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日期由2025年11月调整至2026年11月 [3] 募集资金基本情况 - 2023年通过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募集资金净额为2.92亿元 发行价格为每股11.06元 [4] - 募集资金已于2023年9月28日汇入公司募集资金监管账户 [4] 募投项目投入概况 - 截至2025年9月30日 募集资金累计投入金额为1.61亿元 [5] - "年处理15万吨磷酸铁锂电池环保项目(二期)"拟使用募集资金2.1亿元 累计已投入7,877.66万元 [5] - "补充流动资金"项目调整后拟使用募集资金8,210.56万元 累计已投入8,228.50万元 [5] 项目延期原因 - 锂电池回收行业竞争加剧 全行业电池回收再生利用环节产能利用率不足 [7] - 公司面临原料供应稳定性与湿法冶炼环节经济性的双重压力 [7] - 设备设施采购需经过询价、谈判、招标、运输、安装、调试等多个环节 整体流程耗时超出预期 [7] - 公司决定采用分阶段投入使用策略 前期已建成部分预先投入使用 [7]
格林美、金晟新能接连赴港上市,抢滩锂电“退役潮”
高工锂电· 2025-09-23 18:13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两家代表性企业格林美与金晟新能正同时推进在港上市,其迥异的业务模式、财务状况和发展轨迹,展示了在高增长潜力市场中并存的两种不同生存与扩张逻辑 [5] 两家公司的上市行动共同指向行业即将迎来爆发式增长,资本成为抓住机遇的关键 [15] 行业将告别早期野蛮生长,进入考验技术、规模、资本和商业模式韧性的整合与发展新阶段 [16] 商业模式对比 - 格林美采用技术驱动的一体化产业链模式,业务覆盖前端回收至下游高附加值材料生产,构建“城市矿山+新能源材料”的产业闭环 [6][7][8] 其新能源材料业务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74.2%降至2024年的60.0%,而关键金属资源业务占比从16.9%显著提升至30.4% [9] 客户集中度下降,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43.6%降至2025上半年的23.1% [9] - 金晟新能定位为第三方专业回收商,专注于通过“全元素回收”工艺提炼电池级化学品,不制造终端材料 [10] 按2024年产量计,公司在全球锂电池回收再生市场的产能与产量均排名第二,是最大的第三方回收企业 [10] 其模式技术专注,但业绩直接暴露于大宗商品价格波动 [10] 财务表现与资本需求 - 格林美营业收入从2022年的294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32亿元 [11] 净利润存在波动,2023年同比下降12.79%至11.6亿元,2024年同比增长14.32%至13.3亿元 [12] 总债务持续攀升,从2022年末的160亿元增至2025年6月30日的338亿元,赴港上市更多出于全球化战略考量 [12] - 金晟新能财务状况反映锂盐市场剧烈动荡,收入从2022年的29亿元降至2024年的21.6亿元 [13] 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累计净亏损达9.59亿元 [14] 截至2025年6月末,现金及等价物仅3661万元,一年内到期借款高达18.1亿元,上市核心动机是缓解流动性压力 [14] 公司估值从2024年的120亿元降至2025年的73亿元 [14] 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 - 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即将迎来爆发式增长,2025年开始首批动力电池将进入大规模退役期,是一个万亿级的潜在市场 [15] 赛道竞争日益激烈,电池巨头如宁德时代旗下的邦普循环已构成强大竞争力,其年处理能力达27万吨 [16] 上市获得充裕资本储备成为企业的必然战略选择 [16]
“锂电回收巨头”18亿债务压顶,金晟新能上市“补血”?
导语:"锂电池回收巨头"金晟新能第三次谋求上市,但背负18亿短债与连年亏损成为市场关注焦点,在行业爆发前景与激烈竞争夹击下,金晟新能能否 成功融资,在众多竞争对手中抢占市场份额? 摘要: 1、流动性承压:金晟新能一年内有18亿元债务到期,而现金储备不足4千万,短期流动性和偿债压力极其严峻。 2、单一大客户依赖:公司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超过六成,最大客户贡献近半营收,客户集中度带来极大依赖与风险。 3、市场前景:全球动力电池退役潮加速到来,回收市场预计将高速扩张,为金晟新能提供难得的增长机会。 在全球动力电池退役潮即将来临之际,全球第二大锂电池回收企业广东金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 "金晟新能")正上演着一场紧张的资本突 围战。 9 月 17 日,金晟新能 再次 更新港股 上市 申请文件,不到一年时间里 三次谋求上市 ,迫切 冲击 IPO 的背后,是 这家行业龙头 背负的 18 亿 债务即将在一年内到期,能否成功融资或将决定 金晟新能 的未来走向 。 锂电池回收"一哥", 综合实力不敌行业巨头 金晟新能引用 弗若斯特沙利文 报告称, 以 2024 年再生利用销售收入计, 公司是 全球第二大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 ...
格林美与美国AE签署谅解备忘录,锂电池回收业务扩大至欧洲
巨潮资讯· 2025-09-18 17:13
战略合作 - 公司与美国动力锂电池回收企业ASCEND ELEMENTS签署谅解备忘录 共同构建欧洲领先动力锂电循环产业体系[2] - 合作涵盖动力锂电池回收体系 拆解与黑粉制造体系 锂镍钴资源化与电池材料再制造产业体系[2] - 合作基于双方地缘关系 资源 资本 技术与运行管理优势 服务欧洲新能源全生命周期价值链[2][3] 技术协同 - ASCEND ELEMENTS拥有专利Hydro-to-Cathode®前驱体直接合成工艺 可高效提取黑粉 碳酸锂及前驱体材料[2] - 技术能够从废旧锂离子电池中生产高性能新正极材料 变革锂离子电池材料生产模式[2] 全球布局 - 公司通过本次合作将动力锂电池回收产业布局扩展至欧洲 此前已在中国 韩国 印尼布局工厂[3] - 双方正积极探索在美国合作推进锂离子电池回收与工程电池材料生产的可能性[3]
财务承压、估值波动,金晟新能负重闯关IPO
经济观察报· 2025-09-12 22:07
上市申请 - 全球第二大锂电池回收企业广东金晟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于2025年9月3日再次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 这是该公司继2024年12月首次递表失效后的第二次尝试[1]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5年6月报告期内收入持续下滑 分别为29.05亿元 28.92亿元 21.57亿元和9.37亿元[2] - 2022年实现1.51亿元盈利后陷入亏损 2023年 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分别亏损4.71亿元 3.44亿元和1.44亿元 近三年半累计亏损额超过10亿元[2] - 2023年及2024年出现毛亏损的核心原因在于碳酸锂 镍 钴等金属价格的断崖式下跌 导致产品售价与成本倒挂[2] 客户结构 - 客户主要为中国内地的电池材料制造商和再生利用产品贸易商[2] - 报告期内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占比分别为52.7% 41.3% 53.9%及67.3% 最大单一客户销售额占比分别为13.9% 18.4% 26.6%及45.2% 客户集中度越来越高[2] 应收账款 - 贸易应收款项周转天数从2022年的38天延长至2025年中的56天 增幅近50%[3] - 大客户凭借强势地位要求延长账期 企业受制于有限议价能力被迫接受不利条件[3] 原材料价格 - 碳酸锂均价从2022年每吨42.69万元暴跌至2024年每吨8.01万元 累计跌幅超80% 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下探至每吨6.23万元历史低位[4] - 硫酸镍平均售价从2022年每吨34732元跌至2025年上半年每吨22939元 降幅近34%[4] - 硫酸钴平均售价从2022年每吨6.1万元跌至2025年上半年每吨3.1万元 降幅近50%[4] - 原材料采购与产品加工及销售完成之间存在时间差 在市场下行期直接侵蚀利润空间[4] 股权与估值 - 由李氏五兄弟于2010年创立 李氏兄弟通过江西东亮 肇庆晟达 肇庆森龙直接和间接持有55.69%投票权[5] - 2023年3月估值最高达到120亿元 2024年7月一度跌至62亿元 2024年11月回升至76亿元 目前估值较高点缩水超过三成[5] - 投资方包括中金 复星 广汽 德国博世等知名机构[5] 发展战略 - 选择构建从回收到再生的产业闭环 以摆脱看天吃饭的盈利模式[5]
{动力电池退役潮起,金晟新能源如何破局循环经济与盈利难题?
搜狐财经· 2025-09-08 05:47
金晟新能源在招股书中披露,其核心业务为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通过连接下游应用与上游材料生产,构建了产业内循环经济模式。公司目前覆盖三元 锂、磷酸铁锂等主流电池体系,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储能系统及消费电子领域。作为全球第二大锂电池回收企业(按2024年再生利用销售收入计), 金晟新能源已在广东肇庆、江西宜春及赣州布局三大生产基地,以应对即将到来的退役电池高峰。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4年中国内地退役锂电池总量达45.51万吨,其中54.9%来自动力电池,44.8%源于消费电子。动力电池寿命通常为5至8年,随 着充放电次数增加,续航与充电效率下降,最终被更换或退役。而消费电子的高渗透率与快速迭代,也催生了大量退役电池。预计到2031年,中国退役锂电 池总量将激增至480万吨,2024年至2031年复合年增长率达40.1%。 行业参与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锂电池制造商或电动汽车企业,通过自有销售及服务网络回收电池;另一类是第三方回收商,如金晟新能源,需通过建立 回收点、与零售商合作等方式获取退役电池。某动力电池企业高管指出,车企在回收渠道与成本上具有优势,退役电池经检测后可用于储能领域,技术转化 门槛较 ...
锂电回收巨头再次冲刺IPO!
新浪财经· 2025-09-07 08:41
公司IPO申请与行业地位 - 金晟新能于2025年9月3日第二次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 中金公司与招银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1] - 公司为全球第二大锂电池回收及再生利用企业 按2024年再生利用销售收入计排名全球第二 同时是全球最大的第三方锂电池回收企业[1][2] - IPO募集资金计划用于赣州生产基地建设 上游原材料拓展 研发投入及补充流动资金[1] 业务布局与产能 - 核心产品包括碳酸锂 硫酸镍 硫酸钴等 应用于电动汽车 储能系统及消费电子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2] - 已在广东肇庆 江西宜春及赣州设立三大生产基地 重点处理三元锂电池及磷酸铁锂电池回收业务[2] - 正推进赣州基地磷酸铁锂电池处理产线建设[7] 股东结构与融资背景 - 股东包括复星国际 达晨创投 陕汽 广汽 德国博世等知名机构[3] - 2025年5月完成最新一轮融资 获江西东亮注资1.48亿元[3] - 李氏五兄弟通过一致行动协议合计控制公司55.69%投票权 家族成员在董事会及高管团队占据核心职位[4] 财务表现 - 2021-2023年营收分别为11.33亿元 29.05亿元 28.92亿元 2024年降至21.57亿元 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下滑至9.37亿元(同比降5.83%)[5] - 2022年盈利1.51亿元 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累计亏损近9.6亿元[5] - 亏损主要因产品价格下跌 存货减值及行政研发开支增加[5] 产品价格与偿债能力 - 碳酸锂平均售价从2022年近40万元/吨跌至2025年上半年不足6万元/吨(降幅85%) 硫酸镍 硫酸钴价格同期分别下跌34% 50%[6] - 截至2025年6月末 流动比率及速动比率均仅为0.5 流动资产净值为-10.29亿元 短期偿债能力显著恶化[6] 客户与供应商集中度 - 2025年上半年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占比67.3% 最大单一客户占比达45.2% 依赖度显著增加[6] - 同期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额占比51.4% 最大供应商占比35.2% 供应链稳定性面临挑战[6] 行业风险与标准化进程 - 锂电池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导致收入与成本错配 2023年碳酸锂价格暴跌直接引发亏损[7] - 行业产能过剩风险加剧 价格竞争或进一步压缩利润[7] - 电池回收利用标准化工作持续推进 涉及废旧锂电池材料修复 电解液回收 碳减排量评价等11项技术规范[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