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血白蛋白

搜索文档
上海莱士(002252) - 2025年8月7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8-07 18:28
公司概况与股权变更 - 公司成立于1988年,2008年在深交所上市 [2] - 2024年1月海尔集团通过海盈康收购基立福持有的20%股份,并获得剩余6.58%股份表决权委托 [2] - 2024年7月完成董事会换届,控股股东变更为海盈康,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海尔集团 [2] 行业现状与市场数据 - 国内血液制品行业自2001年起未批准新企业,现存企业不足30家 [3] - 2024年全国采浆站300余家,总采浆量超13,000吨,同比显著增长但仍供不应求 [3] - 血液制品分为白蛋白类、免疫球蛋白类、凝血因子类三大类 [3] - 人血白蛋白占国内销售主导地位,其中进口产品占比超50% [3][5] 产品与研发进展 - 人血白蛋白适用于休克、脑水肿、肝硬化等病症,新适应症仍有拓展空间 [5] - 公司推进"拓浆""脱浆"战略,SR604注射液进入Ⅱb期临床试验 [8] - SR604为血友病治疗用单克隆抗体,研发周期长且存在不确定性 [8][9] 经营与市场动态 - 血液制品生产检验周期长,行业普遍存在库存 [6] - 2023年下半年起部分产品价格下调,公司维持合理定价策略 [7] - 商誉主要来自同业收购,被收购企业经营稳健并定期进行减值测试 [4]
76家!中国生物制造500+代表性企业榜单(广东篇), 建议收藏!
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 2025-07-27 20:40
中国生物制造产业地图发布计划 - 公司将于2025年8月发布《中国生物制造产业地图(2025年)》,包含500+代表性企业榜单,并在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8月20-22日,浙江宁波)正式宣发 [1] - 此前发布的《中国合成生物学领域产业地图(2023年)》覆盖300+企业,行业领取超5000份 [1] - 各区上榜企业名单将陆续发布,企业可提前报名申请上榜或领取地图 [1][9] 广东省生物制造产业布局 - 广东省生物经济规模达1.3万亿元(2022年),全国排名第三,政策明确推动产业迈上万亿元台阶 [2] - 深圳市将合成生物列为"20+8"未来产业,建设全国首个合成生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形成"研发-转化-产业化"全链条 [2] - 广州市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材料领域,组建生物制造创新中心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资源,南沙区和从化区出台细化扶持政策 [2] 广东省生物制造企业榜单 - 广东省共有76家企业入选《中国生物制造500+代表性企业榜单》,覆盖生物医药、新材料、食品农业等多领域 [3] - 上市企业包括卫光生物(人血白蛋白)、健康元(单抗/吸入制剂)、沃特股份(酵母底盘细胞产品)、华大智造(DNA测序)等 [4][5][6] - 融资活跃企业:瑞德林(C轮,绿色活性原料)、瑞风生物(B轮,基因编辑药物)、森瑞斯生物(A轮,角鲨烯/麦角硫因)等 [6][7] - 新兴技术企业聚焦合成生物学应用:中科钢碳(二氧化碳转化)、中科碳元(DNA数据存储)、柔脉医疗(再生医学人工血管)等 [7]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 - 大会聚焦"AI+生物智造"赛道,设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未来农业三大专题论坛 [12][14] - 同期活动包括生物制造青年论坛(20+报告)、产业高层座谈会(20+行业领袖)、AI赋能生物制造蓝皮书闭门研讨会等 [14][15] - 参会者可免费领取价值499元的产业地图,上榜企业可申请入驻全球生物基和生物制造产业服务平台 [13][17] 其他地区企业榜单 - 已发布区域榜单包括浙江篇(65家)、江苏篇(80家)、上海篇(66家) [8]
2025系列研究框架培训 - 医药研究框架
2025-07-25 08:52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涉及医药生物行业,细分有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血制品、中药、医疗器械、CXO、医疗服务等领域;提及公司有智飞生物、万泰生物、天坛生物、博雅生物、迪安诊断、金域医学、爱尔眼科、通策医疗等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医药板块整体优势**:受益于本土消费和医疗卫生支出稳健增长,在宏观经济疲软时可能有相对优势,估值有望提升;历史数据显示,在收入加速增长或经济环境疲软时有超额收益,与内需配置价值提升相关 [1][2] 2. **医保情况** - 收支保持稳步增长,结余率从 08 年前 25%-35%降至 15%-20%,整体可控,对内需后续增长有支撑;国家医保覆盖率稳定在 95%以上,有助于评估行业增速及潜力 [1][5] - 医疗卫生总费用由政府、社会和个人现金卫生支出构成,社会和个人现金占比逐年提升,预计未来继续增加;若商业保险体系发展好,可缓解个人开支压力 [4] 3. **政策影响** - 国家医保局通过集采、创新药谈判等降低药品和耗材价格,推行 DRG 和 DIP 遏制过度诊疗,使资金使用更合理 [1][10] - 国家药监局自 2015 年改革提升仿制药质量、鼓励创新,2020 年起注重临床价值导向,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11] - 国家卫健委负责医疗卫生体系平稳运行,政策多为宏观指导性 [12] - 分级诊疗、医联体等政策中长期利于行业创新发展和供给端改革 [13] 4. **各细分领域情况** - **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投资逻辑与科技股类似,隐含研发管线 DCF 估值;国际化尤其是 BD 出海受关注,可增加海外市场增量 [1][21][30] - **CXO 板块**:受益于全球产能转移和工程师红利,2023 - 2024 年产能过剩,2025 年迎来周期性拐点,海外投融资复苏带来新动力 [1][36] - **血制品行业**:政策壁垒强,供给端集中化;头部企业通过收并购增强竞争力;不同厂家制造工艺和产品种类差异是体现差异化的重要指标 [3][31] - **医疗器械行业**:兼具制造业和科技属性,细分品类多,需通过收并购扩大规模成平台型公司;新兴领域如手术机器人、脑机接口受关注 [3][35] - **中药板块**:分为处方药和 OTC 两类,处方药市场规模稳定在 2500 亿以上,行业格局分散,头部企业提升份额;OTC 具消费品属性 [34] - **医疗服务行业**:包括连锁化率提升等方面,部分赛道复制性好,需轻资产运营和消费升级,关注细分赛道及公司经营管理效率与业务结构 [37] 5. **投资相关** - 医药生物板块分化学制剂、生物制剂、中成制剂和其他四类,不同细分领域投资逻辑不同 [16] - 评估医药公司估值方法多样,有盈利公司常用 PE,早期有收入无利润公司常用 PS,创新药领域常用 DCF [24]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老年人医保缴纳**:未参加过城镇职工医保的老年人需自行缴纳城乡居民医保,个人承担约 1/3,财政补贴 2/3,结余率相对低但收入端稳健增长 [7] 2. **原料药板块**:业务模式偏向 ToB,有较强制造业属性,竞争体现在规模效应和工艺优化;部分需海外认证,价格波动大,有周期性投资机会 [23] 3. **疫苗板块**:一类苗毛利率低,二类苗是核心发展方向;成人市场如带状疱疹、流感疫苗接种率提升空间大,新传染病疫苗有潜力 [31] 4. **血制品行业升级**:免疫球蛋白领域不断优化供应格局,生物发酵技术带来新产品,缓解人血来源供应不足;头部公司表现出色,国产比例有望提升 [32]
天坛生物(600161):跟踪报告:提升核心竞争力,血制品龙头加速发展
国泰海通证券· 2025-07-22 13:3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报告对天坛生物的评级为增持,目标价格为 25.82 元 [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采浆量快速增长,新产能投放有望带来生产效率提升,新产品获批有望带来血浆综合利用率提升,维持增持评级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财务摘要 - 2023 - 2027 年营业总收入分别为 51.80 亿、60.32 亿、72.98 亿、86.42 亿、99.26 亿元,同比增长 21.6%、16.4%、21.0%、18.4%、14.9% [4] - 2023 - 2027 年净利润(归母)分别为 11.10 亿、15.49 亿、15.96 亿、19.41 亿、22.40 亿元,同比增长 26.0%、39.6%、3.0%、21.6%、15.4% [4] 交易数据 - 52 周内股价区间为 18.98 - 25.86 元,总市值 391.92 亿元,总股本/流通 A 股为 19.77 亿股 [7] 资产负债表摘要 - 股东权益 113.83 亿元,每股净资产 5.76 元,市净率 3.4,净负债率 - 15.00% [8] 盈利预测 - 预计 2025 - 2027 年收入为 72.98 亿、86.42 亿、99.26 亿元,同比增长 21.0%、18.4%、14.9%;归母净利润为 15.96 亿、19.41 亿、22.40 亿元,同比增长 3.0%、21.6%、15.4%;对应 EPS 为 0.81 元、0.98 元、1.13 元 [15] 血制品行业情况 - 2024 年业绩亮眼,2025Q1 产品价格下滑业绩承压,行业竞争加剧,部分产品供大于求,价格下滑 [17] - 需求端白蛋白进口替代有战略意义,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类产品需求空间待挖掘 [18] - 供给端 2024 年采浆量同比增长 11%,行业集中度提升,国央企获取浆站资源有优势 [19] 公司浆站资源情况 - 历经两次资产重组成国药旗下唯一血制品平台,控制五家血制品公司 [21] - 收购西安回天和中原瑞德,体内有 7 张血制品牌照 [22] - 血浆采集规模和单采血浆站数量国内领先,2024 年采浆 2781 吨,占国内总采浆量约 20% [23] - 关注十五五期间进一步拿浆站可能性,依托国药背景争取政府支持 [26] 公司产能情况 - 三大所整合成效明显,经营效率和吨浆产值提升 [27] - 新规划三个 1200 吨产能项目,合计 3600 吨/年,预计总血浆处理能力超 4000 吨 [29] - 永安厂区已投产,上海血制云南项目和兰州血制兰州项目有进展,新产能投放将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29] 公司研发情况 - 综合研发实力靠前,采取集团化研发模式,形成完善研发管线 [32] - 成都蓉生研发进展靠前,有获批特色产品和在研产品值得关注 [32] - 公司血浆利用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部分牌照研发品种待补充 [33]
卫光生物23亿元扩产拟挤入“千吨级血制品俱乐部”,三大难题待解
新浪财经· 2025-07-22 08:06
公司扩产计划 - 公司拟定增募资不超过15亿元,其中12亿元投向智能产业基地项目,3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1] - 智能产业基地项目计划总投资23.08亿元,设计产能为年处理血浆1,200吨,是现有产能的1.85倍 [1][5] - 项目建设期4.5年,预计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18.39%,税后静态投资回收期9.12年(含建设期) [6][13] - 与2022年定增预案相比,募资金额增加4.13亿元,规划产能由800吨上升至1,200吨,增幅50%,投入金额由9.10亿元增加至23.08亿元,增幅154% [6] 公司现状与挑战 - 公司现有血液制品生产线设计年投浆量约400吨,经多次改造升级目前已提升至650吨 [10] - 2024年产能利用率约86%,基本匹配当前采浆量561.57吨 [11] - 2024年生产血液制品601.69万瓶,同比增加24.72%,但销售507.33万瓶,同比减少5.42%,库存量上升至226.51万瓶,同比增长超过70% [20] - 公司资产负债率30.47%,远高于行业平均值(多数头部企业不超过15%) [30] 行业竞争格局 - 国内血液制品行业长期供需失衡,人血白蛋白进口比例由2012年48%上升至2024年69% [9] - 2024年血制品市场规模约600亿元,预计2030年将达950亿元 [9] - 行业28家企业中已有12家建成或正在建设千吨级生产基地 [16] - 头部企业加速并购整合(如天坛生物收购中源瑞德、博雅生物收购绿十字等)和建设千吨级生产基地 [21] 原料供应与政策环境 - 公司浆站采浆量从2022年466.77吨增长至2024年561.57吨,年复合增长率9.69% [11] - 公司现有9个单采血浆站,平果浆站采浆量超过160吨 [25] - 国家对新设单采血浆站管控严格,公司2017年上市时有7个浆站,至2024年末增至9个 [26] - 公司计划通过存量浆站挖潜(目标维持9.69%增速)和寻求并购机会扩大浆源 [24][25][26] 技术替代风险 - 行业面临基因重组技术冲击,已研发重组凝血因子和重组白蛋白 [23] - 公司认为这些产品仅能作为血源性血液制品的补充,无法完全替代传统产品 [23]
卫光生物采浆量两年复合增长9.69% 拟定增15亿突破产能瓶颈增强竞争力
长江商报· 2025-07-22 07:00
定增募资计划 - 公司拟非公开发行不超过4536万股股票,募集资金不超过15亿元,用于智能产业基地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1] - 智能产业基地项目设计产能为年处理血浆1200吨,总投资23.08亿元,其中定增募集资金投入不超过12亿元 [2] - 公司现有生产线设计年投浆量约400吨,经改造提升至650吨,但进一步升级空间有限,急需新建工厂拓展产能 [3] 产能扩张背景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浆站采浆量从466.77吨增长至561.57吨,年复合增长率9.69% [1][5] - 行业集中度提升,头部企业通过并购和自建生产基地扩大规模,如天坛生物、华兰生物等已投产或建设1200吨级项目 [4] - 药品生产需符合GMP要求,产线建设及审批周期预计不少于四年,公司需提前规划 [3] 行业竞争格局 - 国内近30家血液制品企业中多数规模较小,产品单一,行业集中度不高 [4] - 头部企业通过并购获取浆站资源,如派林生物、天坛生物、博雅生物等近年完成多起收购 [4] - 公司通过浆站新建、设备更新及股权收购(如万宁卫光股权增至100%)提升竞争力,目前拥有9个浆站 [5] 财务与业务表现 - 2023年-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0.49亿元、12.03亿元,同比增长56.98%、14.75% [5] - 同期净利润分别为2.19亿元、2.54亿元,同比增长86.06%、15.95% [5] - 2024年血液制品业务收入10.72亿元,同比增长8.85%,毛利率43.04%,同比提升2.28个百分点 [5] 战略规划 - 公司计划推广高采浆量浆站模式(如平果浆站),预计采浆量将进一步增长 [5] - 新产线与原有车间衔接可突破产能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 [1][5] - 智能工厂将生产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等十几类血液制品,提升市场占有率 [3]
三年前定增过会却搁浅,错失扩张窗口的卫光生物再搏千吨产能
北京商报· 2025-07-21 18:28
公司定增计划 - 公司时隔3年再次启动非公开发行计划,拟发行不超过4536万股募集15亿元,其中12亿元投向年处理1200吨血浆的血液制品智能工厂 [1] - 此前2022年公司曾启动11.5亿元定增计划,经调整减至10.87亿元后获批但未实施 [1][4] - 新方案总投资23.08亿元,建设周期4.5年,预计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18.39%,静态投资回收期9.12年 [6] 产能困境 - 公司现有生产线建于2013年,初始设计年投浆量400吨,经改造提升至650吨但已无进一步技改空间 [5] - 2022-2024年公司采浆量从466.77吨增长至561.57吨,年复合增长率9.69%,原料积压风险上升 [5] - 现有厂区无法满足11个品种23个规格产品的生产需求及未来5年新产品产业化需求 [5] 行业竞争格局 - 行业已形成千吨产能"第一梯队"包括天坛生物、上海莱士、泰邦生物、华兰生物、派林生物等 [1][6] - 全国28家血液制品企业中已有12家建成或正在建设千吨级生产基地 [6] - 2025年6月国药集团收购派林生物,行业进入"大鱼吃小鱼"整合深水区 [7] 项目投资细节 - 智能产业基地项目拟投资23.08亿元,使用募集资金12亿元,另3亿元补充流动资金 [2][4] - 新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华南区唯一千吨级血液制品企业 [6] - 相比2022年800吨产能方案,此次扩产规模增加50%至1200吨 [6] 财务与实施风险 - 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收2.25亿元同比下降0.57%,归母净利润4377万元同比下降6.54% [6] - 23.08亿元总投资中除12亿元定增外仍有11亿元资金缺口需自筹 [6] - 市场对公司前次定增搁浅及此次更大规模融资计划存在质疑 [7]
卫光生物:拟募资15亿元,募投项目年处理血浆1200吨
证券时报网· 2025-07-21 11:09
公司定增计划 - 公司拟向特定对象发行不超过4536万股A股股票,募集资金不超过15亿元,其中12亿元用于建设智能产业基地项目,3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1] - 智能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23.08亿元,其中新增建设投资22.56亿元,建设期4.5年,建成后将具备年处理血浆1200吨的产能[2] - 公司现有产能为650吨/年,初始设计产能400吨/年,进一步改造升级空间有限,急需新建工厂拓展产能[2] 产能扩张与产品布局 - 公司2022-2024年采浆量复合增长率达9.69%,但产能瓶颈制约发展,新增1200吨产能将突破这一瓶颈[2] - 新工厂可生产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等十几类血液制品,目前公司在售产品已达11个品种23个规格[3] - 行业龙头企业吨浆收入超过300万元,公司处于第二梯队,扩充产品品类是提升吨浆收入的重要手段[2] 行业发展趋势 - 2024年我国血制品市场规模约600亿元,预计2030年达950亿元[4] - 行业呈现政策壁垒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支持血液制品行业发展[4] - 行业"资源为王"特性明显,头部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完成产能扩张与技术升级,近年并购事件频发[4] - 全国28家血液制品企业中已有12家建成或正在建设千吨级生产基地[5] 公司战略布局 - 智能产业基地建成后,公司将成为国内少数具有千吨级基地的企业,也是华南区唯一一家[6] - 公司旗下卫光生命科学园已吸引60多家前沿生物医药企业入驻,2024年园区产值达3.57亿元,同比增长48.8%[6] - 公司通过"房东+股东"创新模式,设立三只专项产业基金支持园区企业发展[6] - 公司发展路径清晰,定位"中国产业化血液制品先锋"和"全球平台化生物医药新锐"[7]
前次定增“搁浅” 卫光生物再发定增预案投建1200吨血制品产能
经济观察网· 2025-07-20 10:42
公司定增计划 - 公司拟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5亿元,其中12亿元将用于建设1200吨/年血液制品智能工厂,3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1] - 现有生产线设计年投浆量约400吨,经改造提升至650吨,进一步改造升级空间有限 [1] - 公司现有在售产品11个品种23个规格,近2年上市两个新品,预计未来5年将继续上市新产品 [1] 行业背景与竞争格局 - 头部企业加速建设千吨级生产基地,天坛生物成都蓉生永安血制项目、上海血制云南项目和兰州血制生产基地项目设计产能均为1200吨,华兰生物重庆涪陵1000吨生产基地预计今年投产 [3] - 国内血制品行业产能超千吨的"第一梯队"企业包括天坛生物、上海莱士、泰邦生物、华兰生物、派林生物等 [3] - 中国生物收购派林生物,行业并购愈演愈烈 [3] 历史定增情况 - 公司曾于2022年启动非公开发行,拟募集11.5亿元用于建设800吨/年产能,后调整至10.87亿元并通过证监会审核,但因资本市场环境和发行时机等因素未能在有效期内实施 [2] - 时隔3年多再次启动非公开发行计划,大幅增加产能 [2] 项目建设与市场机遇 - 新建1200吨/年智能工厂可生产人血白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等十几类血液制品 [1] - 项目实施有利于把握市场机遇,缓解行业供需矛盾,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市场占有率 [1]
卫光生物: 2025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募集资金使用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7-18 19:21
募集资金使用计划 - 公司拟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募集资金总额15亿元,其中12亿元用于卫光生物智能产业基地项目,3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2] - 若实际募集资金不足,公司将按项目轻重缓急调整投资额,不足部分通过自筹资金解决 [2] - 募集资金到位前,项目先期投入将通过银行贷款或自筹资金完成 [2] 智能产业基地项目详情 - 项目总投资23.08亿元,建设期4.5年,选址深圳光明区,设计年处理血浆能力1,200吨 [3] - 建设内容包括宿舍楼、厂房、仓库等设施,新增建设投资22.56亿元,利旧投资1,356.66万元 [3] - 项目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18.39%,静态投资回收期9.12年(含建设期) [14] 行业背景与市场需求 - 国内血液制品供需失衡,人血白蛋白进口比例从2012年48%持续上升 [3] - 全国28家血液制品企业中已有12家建成或正在建设千吨级生产基地 [4] - 公司2022-2024年采浆量从466.77吨增至561.57吨,年复合增长率9.69% [4] 公司竞争优势 - 拥有广东省、广西和海南区域浆源优势,具备新设浆站资质 [6] - 产品线覆盖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3大类,11个品种23个规格 [6][7] - 在研产品包括人凝血酶原复合物等5个品种,新型静注人免疫球蛋白预计2026年上市 [7] 技术研发能力 - 拥有8大科研载体,承担国家"863计划"等40余项科研项目 [7] - 采用低温乙醇法、层析纯化技术及多重病毒灭活工艺保障产品安全性 [16] - 连续多年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覆盖生物工程、免疫学等领域 [15] 资金需求与财务规划 - 未来三年流动资金缺口测算为5.53亿元,营业收入预计年增12% [10][13] - 截至2024年底资产负债率31.94%,有息负债包括短期借款1亿元等 [14] - 智能产业基地项目资金缺口11.08亿元需通过自筹解决 [14] 营销网络与客户基础 - 拥有约200家经销商,覆盖全国主要城市,华南地区品牌影响力突出 [16] - 与核心客户合作超10年,部分达20年,销售渠道稳定 [16] -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销售占比逐年提升,成为主导产品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