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增收不增利
icon
搜索文档
财报横评|营收增长难掩利润困局 跨国车企集体遭遇“增收不增利”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2 12:18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汽车市场普遍呈现业绩下滑现象,跨国车企普遍"增收不增利" [1] - 大众汽车集团上半年营收1584亿欧元与去年同期持平,营业利润大幅下滑33%至67亿欧元 [1] - 通用汽车第二季度净收入471.22亿美元同比下降1.8%,净利润下滑35.4%至18.95亿美元 [1] - Stellantis集团上半年净营收743亿欧元同比下滑13%,净亏损23亿欧元,去年同期为净利润56亿欧元 [4] - 特斯拉上半年总营收418亿美元同比下滑11%,净利润大跌30%至23.27亿美元 [5] - 日产汽车第一财季净销售额2.7万亿日元下降9.7%,净亏损1157亿日元 [7] 区域市场表现 - 通用汽车美国市场第二季度交付量同比增长7.33%至74.7万辆,中国市场交付44.8万辆同比增长20% [7] - 现代汽车第二季度营收48.29万亿韩元同比增长7.3%创历史新高,但营业利润3.6万亿韩元同比下降15.8% [8] - 起亚汽车全球销售81.5万辆同比增长2.5%,营收29.3万亿韩元增长6.5%,但营业利润2.76万亿韩元下降24.1% [8] - 雷诺集团上半年营收276.4亿欧元同比增长2.5%,净利润5亿欧元 [8] 中国市场战略调整 - 跨国车企将中国市场从生产销售基地转变为全球出口中心和研发重地 [3] - 大众集团计划2026年起为中国市场推出超过11款全新车型,引入CMP电动平台和CEA电子架构 [9] - 宝马中国与Momenta合作开发中国专属智能驾驶辅助解决方案,将应用于多款车型 [9] - 丰田旗下雷克萨斯品牌首个海外纯电动汽车及动力电池研发制造基地落户上海金山区 [10] - 多家跨国车企采取"油电并行"发展策略,大众集团2024年在华新能源车交付量占比约6.9% [10] 产品与技术布局 - 大众汽车集团2025年下半年将推出奥迪E5 Sportback、Q6L e-tron等新车型 [9] - 大众计划2026年前在华推出超20款智能网联车型,2030年新能源车型扩充至约50款 [9] - 丰田中国推出RCE体制让中国工程师担任首席工程师 [10] - 一汽-大众坚持"油电混共进"战略,预计国内燃油车市场将维持约1000万辆/年规模 [11]
创始人套现9亿反劝投资者耐心:石头科技赴港补血,投资者还信吗?
凤凰网财经· 2025-07-29 23:32
以下文章来源于凤凰网股票 ,作者IPO观察哨 截至今年7月28日,其股价为170元/股,股价相较于去年的高峰236.38元/股已缩水28%。这场"带 伤"IPO,能否让石头科技绝地反击? 01 营收高歌猛进,增收不增利困局加剧 先来看看石头科技的业绩基本面。 公司营收呈增长态势,2022年至2024年,其营收分别为66.11亿元、86.39亿元、119.18亿元。2025年第 一季度单季度营收更是达到34.28亿元,同比增长高达86%。虽然"其他智能家居清洁产品"贡献的收入近 年有所提升,但公司的业绩高度依赖扫地机器人业务,2024年该业务贡献的收入仍占总收入的91%。 凤凰网股票 . 凤凰网股票,价值投资者家园。凤凰网股票为全球华人投资者提供24小时权威、独到的市场资讯和行情 产品,并始终关注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变化。 来源丨凤凰网财经《IPO观察哨》 在争议声中,石头科技叩响港交所大门。 这家创造过千亿市值神话的科创板明星,如今携着下跌的股价、下跌的净利润,在创始人套现风波后, 似乎试图赴港扳回一局。然而,增收不增利的业绩困局、白热化的海外竞争与信任危机交织,让这次 IPO也充满了挑战。 公司在招股书中解 ...
外卖大战下的餐饮哀歌
虎嗅APP· 2025-07-19 10:34
外卖大战对餐饮行业的影响 - 外卖大战导致餐饮行业普遍出现"增收不增利"现象,中腰部连锁快餐品牌整体利润下降12%以上[1] - 外卖订单占比过高影响利润结构,堂食客单价和毛利率更高,部分品牌将外卖占比红线设为28%[1] - 成本增加主要体现在配送成本、促销成本和人力材料投入三方面[2] 不同规模商家的差异化影响 - 小商家和夫妻店受影响最大,堂食外卖比从3:1变为1:7,装修和租金成本无法摊薄[7] - 小商家面临备货压力,有商家因周末补贴大战浪费十多斤排骨[8] - 大型连锁品牌凭借成熟体系和供应链优势更容易消化订单激增[18] 不同餐饮品类的差异化表现 - 饮品行业(茶饮、咖啡)短期受益但长期风险大,可能导致较高淘汰率[21] - 快餐类受影响较大,堂食外卖占比被改写影响原有盈利模式[10] - 正餐品类因高客单价和堂食依赖未显著受益[22] 平台竞争策略与商家困境 - 美团内部认为"自提外卖"和"0元购"是守住行业第一的有效策略[4] - 商家被强制参与活动,有品牌发现被"自动"开通0元购功能[4] - 平台规则不透明,商家面临扣分罚款风险且申诉困难[28] 运营数据变化 - 某咖啡品牌门店平均订单量较3-4月提升40%,部分门店实现数倍增长[20] - 客单价较战前降低10%-20%,导致毛利收缩[21] - 外卖毛利率从45%降至30%左右[28] 行业长期影响 - 可能加速餐饮行业连锁化率提升[18] - 3-9个月可能培养用户新消费习惯,带来行业深层次变化[18] - 预计外卖大战最晚持续至9月,平台成本压力难以长期维系[23]
外卖大战下的餐饮哀歌
虎嗅· 2025-07-19 07:10
外卖大战对餐饮行业的影响 - 外卖大战导致餐饮行业普遍出现"增收不增利"现象,订单量增长但利润下降[1][13][14] - 中腰部连锁快餐品牌外卖订单占比从18%~22%升至40%后,整体利润下降12%以上[1] - 头部茶饮公司在订单量和收入双位数增长情况下,利润出现双位数下滑[2] 成本压力分析 - 成本增加主要体现在配送成本、活动和促销成本、订单激增后材料和人力投入[2] - 某中式快餐店参加"满50减25"活动后订单量增长30%但利润减少近千元[25] - 饮品行业原料供应进入供不应求状态,进货频率显著提高[22] 不同餐饮业态受影响程度 - 高度依赖堂食的正餐类品牌受影响较小,有意识控制外卖比例在20%以内[10] - 饮品(茶饮、咖啡)短期受益但长期风险大,预计淘汰率较高[21][22] - 快餐类受影响较大,堂食外卖占比被彻底改写[11] 平台竞争态势 - 饿了么在上海等一线城市超越美团成为主导平台[20] - 美团内部将"自提外卖"和"0元购"视为守住行业第一的关键动作[3] - 平台存在强制商家参与活动现象,有商家被"自动"开通0元购功能[4][5] 小商家困境 - 夫妻老婆店等小商家因不擅长外卖运营面临严重客流量下滑[3] - 小商家备货压力大,有商家因临时激增需求浪费十多斤排骨[8] - 缺乏发声渠道,在平台规则面前处于弱势地位[9][16] 行业长期影响 - 可能加速餐饮行业连锁化率提升,淘汰中小商家[19] - 3-9个月可能改变用户消费习惯,更多人转向线上下单[19] - 预计外卖大战将持续至夏季结束,难以长期维系高强度补贴[23]
翼菲智能港股IPO:2024年售后服务费翻了3倍 最大客户收入暴跌 80后董事张子超全年领薪超900万元
新浪证券· 2025-07-11 11:49
公司上市计划 - 公司拟以"18C特专科技公司"规则于香港主板上市,农银国际担任独家保荐人 [1] - 公司已完成12轮融资,融资金额合计6.34亿元,Pre-IPO轮投后估值达36.04亿元 [1][4] - 募集资金拟用于机器人技术开发、生产线开发及产能建设、发展海外业务网络等 [1] 公司业务概况 - 公司是中国领先的综合性工业机器人企业,专注于工业机器人的设计、研发、制造及商业化 [3] - 按2024年收入计,公司在中国轻工行业工业机器人供应商中排名第五,市场份额1.2% [3] - 主营业务以直销模式为主,贡献逾九成收入,直销客户数量从69名增至275名 [7]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收入复合年增长率28.54%,但持续亏损,3年累计亏损超2亿元 [6][7] - 机器人本体收入快速增长,从814.3万元增至5572.4万元,占比从5%升至20.8% [7] - 毛利率波动较大,2022年26.7%,2023年降至18.3%,2024年回升至26.5% [6] 客户结构 - 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始终超过50%,但最大客户A收入从1.16亿元降至0.64亿元 [7][8] - 客户A收入占比从71.2%降至23.7%,客户C收入从540万元增至1510万元 [7][8] - 公司不与主要客户订立长期合约,客户留存率波动较大 [8][9] 经营开支 - 销售开支快速增长,从1478.9万元增至5314.9万元,占收入比重从9.13%升至19.83% [10] - 2024年售后服务费同比大增313.40%至1200.5万元,占销售开支22.6% [11] - 研发开支增速低于销售开支,研发费用率从21.1%降至14.4% [11] 财务状况 - 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从2811.2万元增至1.38亿元,周转天数从72天增至128天 [13] - 资产负债率从43.84%升至88.42%,现金及等价物2289.5万元,计息借款1.35亿元 [14] -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出累计2亿元,营运资金依赖外部融资 [14] 高管薪酬 - 董监高薪酬总额从405.8万元增至1173.6万元,2024年同比增长190.50% [16] - 董事张子超2024年薪酬917.3万元,其中股份支付871.5万元,占董监高股份支付总额90.94% [17] - 销售人员人均年薪19.95万元,高于研发人员14.70万元 [12]
星源材质赴港IPO:2025年行业价格战白热化 干法隔膜跌破生存红线仍要募资扩产 上市以来分红融资比仅个位数
新浪证券· 2025-07-09 11:42
港股上市计划 - 公司正式向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中信建投国际担任独家保荐人,旨在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助力国际化业务发展[1] - 募集资金拟用于:扩大海外网络(马来西亚和美国生产基地、新加坡研发中心)、研发固态电池及相关产品、偿还瑞典生产基地贷款、投资新电池隔膜材料和半导体领域企业、一般营业资金[1] - 公司此前已在瑞士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全球存托凭证实际到账约1.19亿美元(约人民币8.5亿元)[11] 财务表现 - 公司陷入"增收不增利"困局:2023年、2024年及2025年一季度营收分别同比增长4.62%、17.52%、24.44%,但净利润同比减少20.58%、37.56%、52.46%[1][3][4]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28.80亿元、30.13亿元、35.4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19亿元、5.76亿元、3.64亿元[3] - 2025年一季度营收8.89亿元(+24.44%),净利润0.47亿元(-56.39%)[4] - 上市至今直接融资总额64.89亿元(首发6.5亿元+定增43.59亿元+可转债14.8亿元),累计分红5.07亿元,分红融资比仅7.81%[11][12] 财务状况 - 截至2024年末有息负债总额102.22亿元,广义货币资金39.77亿元(同比-16.17%),资金缺口超60亿元[2][13] - 资产负债率从2022年37.36%升至2024年56.92%,2025年一季度继续升至57.43%[13] - 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从2022年2.91、2.79降至2024年1.24、1.16,2025年一季度继续降至1.17、1.06[13] - 计划用部分募集资金偿还瑞典生产基地1.4亿欧元(约11.8亿元人民币)贷款[14] 产品与毛利率 - 主营业务毛利率从2024年28.79%降至2025年一季度23.6%,同比降幅达12.5%[5] - 2024年干法隔膜、湿法隔膜、涂覆隔膜平均售价分别暴跌至0.35元/㎡(-26.92%)、0.81元/㎡(-26.39%)、1.25元/㎡(-21.67%)[7] - 涂覆隔膜占公司总营收七成以上,2024年毛利率27.2%(同比-17.9%),导致毛利减少近1.4亿元[7][8] - 2025年一季度干法隔膜、湿法隔膜、涂覆隔膜平均售价同比再降30.91%、31.53%、22.08%[10] 行业状况 - 2024年中国锂电隔膜总产能突破300亿平方米,远超227.5亿平方米实际需求,干法隔膜产能利用率跌破60%[9] - 行业价格战激烈,干法隔膜市场价格较三年前暴跌50%,部分产品成交价逼近0.4元/㎡生存红线[9] - 全行业干法隔膜单平方米亏损约0.05-0.08元,计入设备折旧和财务成本后实际亏损面更大[9] - 中国塑协2025年初发布行业健康发展倡议,但价格战未得到遏制反而愈演愈烈[10] 产能扩张 - 公司现有生产基地全部位于中国(深圳、合肥、常州、南通、江苏),计划通过佛山新基地扩大国内产能[10] - 海外正在建设瑞典、马来西亚及美国生产基地,总投资额分别约54.62亿港元、6.32亿港元[10] - 截至2025年3月底,马来西亚和美国基地已分别投入12亿港元(占21.97%)、3.23亿港元(占51.11%)[10]
昌敬双线作战乏力拟赴港上市补血 石头科技四年烧70亿销售费增收不增利
长江商报· 2025-06-30 09:21
跨界造车与主业困境 - 昌敬跨界造车项目极石汽车自2023年11月交付至2024年5月销量仅突破1万台,定价35万元的极石01在新能源市场表现单薄[1][6] - 极石01 2025年5月交付1236台,但对比蔚来ES8(2018年交付破万)、理想ONE(195天交付破万)等新势力差距显著[7] - 石头科技2024年营收119.45亿元(同比+38.03%)但净利润下滑3.64%至19.77亿元,2025年Q1营收增速86.22%至34.28亿元,净利润却下滑32.92%至2.67亿元[8] 石头科技发展历程 - 公司2014年成立后获小米投资,营收从2016年1.83亿元跃升至2020年45.3亿元,净利润从亏损1124万元转为盈利13.69亿元[2] - 2020年科创板上市后被称为"扫地茅",但2021-2024年累计投入近70亿元销售费用(2024年广告推广费19.23亿元占65%)[1][8] - 2024年境外收入63.88亿元(同比+51.06%)占比53.48%,拟赴港上市募资拓展国际化业务[8] 创始人争议与资本动作 - 昌敬2023年3月至2024年6月减持石头科技股票套现8.87亿元,持股比例从23.15%降至21.03%,引发市场质疑[3] - 2024年6月昌敬承诺2025年6月起12个月内不减持股份以稳定股价[4] - 套现资金或投向造车项目,昌敬2022年成立洛轲智能(持股40%),2024年以极石汽车创始人身份活跃[5][6] 行业竞争格局 - 扫地机器人行业技术壁垒较低,科沃斯等同行加剧竞争压力[8] - 新能源造车领域新势力单月销量动辄破万,极石汽车需快速提升规模效应[6][7] - 同行科沃斯等加速出海,石头科技国际化面临激烈竞争[9]
大东方净利降73%,总经理席国良年过六旬、年薪123万元高过董事长
搜狐财经· 2025-06-28 09:50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36.43亿元,同比增长3.08% [2] - 归母净利润4363.80万元,同比下降72.97% [2] - 扣非归母净利润-3884.39万元,同比下降357.07% [2] - 基本每股收益0.05元 [2] - 毛利率15.13%,同比下降1.55个百分点 [2] - 净利率1.89%,同比下降2.74个百分点 [2] 费用与成本 - 期间费用4.61亿元,同比减少2363.10万元 [2] - 期间费用率12.65%,同比下降1.06个百分点 [2] - 销售费用同比减少11.13% [2] - 管理费用同比减少4.64% [2] - 研发费用同比减少21.06% [2] - 财务费用同比增长12.05% [2] 人员变动 - 在职员工2425人,同比减少229人(减员8.63%) [2] 高管薪酬 - 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报酬合计729.60万元 [3] - 总经理席国良薪酬122.93万元,高于董事长林乃机72.21万元 [3] 公司背景 - 主营业务涵盖百货及家电零售、食品生产销售、房地产开发及医疗健康业务 [4] - 成立日期1998年1月20日,上市日期2002年6月25日 [4] - 总部位于江苏省无锡市中山路343号 [4]
德林海“增收不增利”遭问询 回应称业绩下滑“不具持续性”
中国经营报· 2025-06-19 21:59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4.47亿元,同比增长44.71%,但净利润亏损8614.87万元,剔除预计负债后净利润为-2900.98万元,亏损较上年扩大 [2][3] - 2020-2023年归母净利润逐年下滑,分别为1.93亿元、1.09亿元、5642万元、-1344万元 [2][3]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1.36%(增加817.01万元),但净利润同比下降233.52万元 [4] 亏损原因 - 期间费用增加951.82万元,信用减值损失和资产减值损失增加1784.83万元,投资收益减少2295.88万元,所得税费用增加964.14万元 [3] - 净利润波动受行业淡季规律、短期减值计提及非经常性收益等暂时性因素影响 [4] 客户集中度 - 2024年前五名客户销售额3.19亿元,占年度销售总额71.17%,其中第一大客户销售额1.85亿元,占比41.18% [5] - 客户集中度反映富营养化湖泊治理业务的行业特点,2024年无单个客户销售占比超50% [5][6] 应收账款管理 - 2024年末应收账款账面余额6.9亿元,坏账准备2.6亿元,账面价值4.3亿元,坏账比例较高 [6] - 当期计提应收账款坏账损失1.19亿元,较上年增加4000万元,主要因通海县水利局等客户账龄较长 [6] - 公司计划通过动态跟踪、法律催收等手段加强应收账款回收 [6] 业务展望 - 公司预计业绩下滑不具持续性,行业旺季及项目回款加速将改善盈利 [4] - 采取优化成本控制、拓展新客户等措施改善经营 [4]
三只松鼠终止2亿收购爱零食,一季度增收不增利、冲刺港股IPO
搜狐财经· 2025-06-17 18:48
收购终止 - 公司终止收购湖南爱零食科技有限公司的控制权或相关业务及资产,原计划全资子公司以不超过2亿元进行收购 [1] - 终止原因是交易各方就部分核心条款未达成一致,经过充分讨论和审慎研究后决定终止 [1] - 本次终止仅为意向性协议终止,未签订正式投资协议,不会对公司生产经营及经营业绩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3] 公司业绩 - 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37.23亿元,同比增长2.13% [4] - 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2.39亿元,同比减少22.46%,呈现增收不增利态势 [4] 公司发展 - 公司主营业务为自有品牌休闲食品的研发、检测、分装及销售,主要产品包括坚果制品、烘焙、肉制品、果干 [4] - 公司正在推进香港主板上市进程,已向中国证监会报送发行上市备案申请材料并获接收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