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球蛋白

搜索文档
派林生物股价微涨0.11% 上半年净利润2.36亿元
金融界· 2025-08-23 02:35
股价表现与交易数据 - 截至2025年8月22日15时股价报18.02元,较前一交易日上涨0.11% [1] - 当日成交额2.44亿元,振幅1.50% [1] - 8月22日主力资金净流出283.37万元,近五日主力资金净流出9130.23万元 [2] 主营业务与行业地位 - 主营业务为血液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涵盖人血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等核心品类 [1] - 拥有38个单采血浆站,2024年采浆量超1400吨,位居行业前列 [1]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86亿元,同比下降13.18% [1]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6亿元,同比下降27.89% [1] - 业绩下滑主要受子公司产能调整影响 [1] 发展前景与战略动向 - 随着二期扩产完成,下半年供应量有望回升 [1] - 控股股东拟变更为中国生物,若交易完成将带来资源整合预期 [1]
破除肝炎认知误区,专家为防治支招
科技日报· 2025-07-28 06:21
病毒性肝炎传播途径 - 甲肝和戊肝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日常接触存在感染风险 [2] - 乙肝和丙肝主要通过母婴 血液及性接触传播 日常无血液体液暴露的接触不会感染 [2] - 母婴传播指携带病毒的母亲在围生期可能传染给新生儿 需科学阻断干预 [3] - 血液传播包括输入含病毒血液或血制品 以及通过皮肤黏膜微小创伤感染 [3] - 无防护性接触可能导致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 [3] 病毒性肝炎预防措施 - 接种疫苗是预防甲肝 乙肝和戊肝的最有效方式 [4] - 保健品和保肝药不能预防病毒性肝炎 反而可能增加肝脏负担 [4][6] - 保肝药仅用于肝炎辅助治疗 不能作为预防手段 包括甘草酸类 多烯磷脂酰胆碱等 [5][6] 肝炎与肝癌关系 - 急性病毒性肝炎(甲肝 戊肝)不会发展为肝癌 慢性病毒性肝炎(乙肝 丙肝)可能演变为肝癌 [8] - 5岁以上人群感染乙肝或丙肝病毒多能自愈或被治愈 5岁以下幼儿易转为慢性肝炎 [8] - 规范抗病毒治疗可使大部分慢性肝炎患者避免肝癌 乙肝可长期控制 丙肝治愈率超95% [8][9] - 肝炎到肝癌进程缓慢 通常需几年至几十年 提供充分干预时间 [9] 病毒性肝炎遗传特性 - 病毒性肝炎是传染病而非遗传病 乙型丙型肝炎病毒可通过母体垂直传播但非基因遗传 [10] - 慢性乙肝孕妇需进行抗病毒治疗降低病毒水平 新生儿需在24小时内接种疫苗和免疫球蛋白 [11] - 慢性丙肝患者建议治愈后再生育 目前丙肝抗病毒治疗3个月左右治愈率较高 [11]
2025系列研究框架培训 - 医药研究框架
2025-07-25 08:52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涉及医药生物行业,细分有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血制品、中药、医疗器械、CXO、医疗服务等领域;提及公司有智飞生物、万泰生物、天坛生物、博雅生物、迪安诊断、金域医学、爱尔眼科、通策医疗等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医药板块整体优势**:受益于本土消费和医疗卫生支出稳健增长,在宏观经济疲软时可能有相对优势,估值有望提升;历史数据显示,在收入加速增长或经济环境疲软时有超额收益,与内需配置价值提升相关 [1][2] 2. **医保情况** - 收支保持稳步增长,结余率从 08 年前 25%-35%降至 15%-20%,整体可控,对内需后续增长有支撑;国家医保覆盖率稳定在 95%以上,有助于评估行业增速及潜力 [1][5] - 医疗卫生总费用由政府、社会和个人现金卫生支出构成,社会和个人现金占比逐年提升,预计未来继续增加;若商业保险体系发展好,可缓解个人开支压力 [4] 3. **政策影响** - 国家医保局通过集采、创新药谈判等降低药品和耗材价格,推行 DRG 和 DIP 遏制过度诊疗,使资金使用更合理 [1][10] - 国家药监局自 2015 年改革提升仿制药质量、鼓励创新,2020 年起注重临床价值导向,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11] - 国家卫健委负责医疗卫生体系平稳运行,政策多为宏观指导性 [12] - 分级诊疗、医联体等政策中长期利于行业创新发展和供给端改革 [13] 4. **各细分领域情况** - **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投资逻辑与科技股类似,隐含研发管线 DCF 估值;国际化尤其是 BD 出海受关注,可增加海外市场增量 [1][21][30] - **CXO 板块**:受益于全球产能转移和工程师红利,2023 - 2024 年产能过剩,2025 年迎来周期性拐点,海外投融资复苏带来新动力 [1][36] - **血制品行业**:政策壁垒强,供给端集中化;头部企业通过收并购增强竞争力;不同厂家制造工艺和产品种类差异是体现差异化的重要指标 [3][31] - **医疗器械行业**:兼具制造业和科技属性,细分品类多,需通过收并购扩大规模成平台型公司;新兴领域如手术机器人、脑机接口受关注 [3][35] - **中药板块**:分为处方药和 OTC 两类,处方药市场规模稳定在 2500 亿以上,行业格局分散,头部企业提升份额;OTC 具消费品属性 [34] - **医疗服务行业**:包括连锁化率提升等方面,部分赛道复制性好,需轻资产运营和消费升级,关注细分赛道及公司经营管理效率与业务结构 [37] 5. **投资相关** - 医药生物板块分化学制剂、生物制剂、中成制剂和其他四类,不同细分领域投资逻辑不同 [16] - 评估医药公司估值方法多样,有盈利公司常用 PE,早期有收入无利润公司常用 PS,创新药领域常用 DCF [24]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老年人医保缴纳**:未参加过城镇职工医保的老年人需自行缴纳城乡居民医保,个人承担约 1/3,财政补贴 2/3,结余率相对低但收入端稳健增长 [7] 2. **原料药板块**:业务模式偏向 ToB,有较强制造业属性,竞争体现在规模效应和工艺优化;部分需海外认证,价格波动大,有周期性投资机会 [23] 3. **疫苗板块**:一类苗毛利率低,二类苗是核心发展方向;成人市场如带状疱疹、流感疫苗接种率提升空间大,新传染病疫苗有潜力 [31] 4. **血制品行业升级**:免疫球蛋白领域不断优化供应格局,生物发酵技术带来新产品,缓解人血来源供应不足;头部公司表现出色,国产比例有望提升 [32]
天坛生物(600161):跟踪报告:提升核心竞争力,血制品龙头加速发展
国泰海通证券· 2025-07-22 13:3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报告对天坛生物的评级为增持,目标价格为 25.82 元 [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公司采浆量快速增长,新产能投放有望带来生产效率提升,新产品获批有望带来血浆综合利用率提升,维持增持评级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财务摘要 - 2023 - 2027 年营业总收入分别为 51.80 亿、60.32 亿、72.98 亿、86.42 亿、99.26 亿元,同比增长 21.6%、16.4%、21.0%、18.4%、14.9% [4] - 2023 - 2027 年净利润(归母)分别为 11.10 亿、15.49 亿、15.96 亿、19.41 亿、22.40 亿元,同比增长 26.0%、39.6%、3.0%、21.6%、15.4% [4] 交易数据 - 52 周内股价区间为 18.98 - 25.86 元,总市值 391.92 亿元,总股本/流通 A 股为 19.77 亿股 [7] 资产负债表摘要 - 股东权益 113.83 亿元,每股净资产 5.76 元,市净率 3.4,净负债率 - 15.00% [8] 盈利预测 - 预计 2025 - 2027 年收入为 72.98 亿、86.42 亿、99.26 亿元,同比增长 21.0%、18.4%、14.9%;归母净利润为 15.96 亿、19.41 亿、22.40 亿元,同比增长 3.0%、21.6%、15.4%;对应 EPS 为 0.81 元、0.98 元、1.13 元 [15] 血制品行业情况 - 2024 年业绩亮眼,2025Q1 产品价格下滑业绩承压,行业竞争加剧,部分产品供大于求,价格下滑 [17] - 需求端白蛋白进口替代有战略意义,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类产品需求空间待挖掘 [18] - 供给端 2024 年采浆量同比增长 11%,行业集中度提升,国央企获取浆站资源有优势 [19] 公司浆站资源情况 - 历经两次资产重组成国药旗下唯一血制品平台,控制五家血制品公司 [21] - 收购西安回天和中原瑞德,体内有 7 张血制品牌照 [22] - 血浆采集规模和单采血浆站数量国内领先,2024 年采浆 2781 吨,占国内总采浆量约 20% [23] - 关注十五五期间进一步拿浆站可能性,依托国药背景争取政府支持 [26] 公司产能情况 - 三大所整合成效明显,经营效率和吨浆产值提升 [27] - 新规划三个 1200 吨产能项目,合计 3600 吨/年,预计总血浆处理能力超 4000 吨 [29] - 永安厂区已投产,上海血制云南项目和兰州血制兰州项目有进展,新产能投放将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29] 公司研发情况 - 综合研发实力靠前,采取集团化研发模式,形成完善研发管线 [32] - 成都蓉生研发进展靠前,有获批特色产品和在研产品值得关注 [32] - 公司血浆利用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部分牌照研发品种待补充 [33]
卫光生物: 2025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募集资金使用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7-18 19:21
募集资金使用计划 - 公司拟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募集资金总额15亿元,其中12亿元用于卫光生物智能产业基地项目,3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2] - 若实际募集资金不足,公司将按项目轻重缓急调整投资额,不足部分通过自筹资金解决 [2] - 募集资金到位前,项目先期投入将通过银行贷款或自筹资金完成 [2] 智能产业基地项目详情 - 项目总投资23.08亿元,建设期4.5年,选址深圳光明区,设计年处理血浆能力1,200吨 [3] - 建设内容包括宿舍楼、厂房、仓库等设施,新增建设投资22.56亿元,利旧投资1,356.66万元 [3] - 项目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18.39%,静态投资回收期9.12年(含建设期) [14] 行业背景与市场需求 - 国内血液制品供需失衡,人血白蛋白进口比例从2012年48%持续上升 [3] - 全国28家血液制品企业中已有12家建成或正在建设千吨级生产基地 [4] - 公司2022-2024年采浆量从466.77吨增至561.57吨,年复合增长率9.69% [4] 公司竞争优势 - 拥有广东省、广西和海南区域浆源优势,具备新设浆站资质 [6] - 产品线覆盖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3大类,11个品种23个规格 [6][7] - 在研产品包括人凝血酶原复合物等5个品种,新型静注人免疫球蛋白预计2026年上市 [7] 技术研发能力 - 拥有8大科研载体,承担国家"863计划"等40余项科研项目 [7] - 采用低温乙醇法、层析纯化技术及多重病毒灭活工艺保障产品安全性 [16] - 连续多年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团队覆盖生物工程、免疫学等领域 [15] 资金需求与财务规划 - 未来三年流动资金缺口测算为5.53亿元,营业收入预计年增12% [10][13] - 截至2024年底资产负债率31.94%,有息负债包括短期借款1亿元等 [14] - 智能产业基地项目资金缺口11.08亿元需通过自筹解决 [14] 营销网络与客户基础 - 拥有约200家经销商,覆盖全国主要城市,华南地区品牌影响力突出 [16] - 与核心客户合作超10年,部分达20年,销售渠道稳定 [16] -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销售占比逐年提升,成为主导产品 [7]
卫光生物(002880) - 002880卫光生物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703
2025-07-03 21:04
浆源与质量把控 - 实施增量培育和存量挖潜的浆源开拓策略,根据上年度采浆情况和公司战略制定当年采浆目标,近年采浆规模持续较好增长 [2] - 建立完善的血浆质量管理体系,推进数字化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保障原料血浆质量安全 [2] - 通过组织实地调研学习、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等方式,在下属浆站推行“平果经验”,提升采浆服务水平 [2] 浆站规划与现状 - 现有9个在营单采血浆站,持续加大新单采血浆站开拓力度,有进展将按要求披露 [2] - 9个全资或控股单采血浆站平均采浆量在行业内领先,采浆量保持良好增长态势,平果浆站采浆量持续增长 [3] 行业政策与应对 - 聚焦血液制品主业,关注行业动态,把握机会寻找新利润增长点 [3] - 我国血液制品市场空间大,重组产品有局限,仅能作为补充,公司坚持技术驱动研发创新,争取上市更多新产品 [3] 研发情况 - 近年获得人凝血因子Ⅷ、人凝血酶原复合物药品注册证书和相关体外诊断试剂医疗器械备案凭证 [4] - 在研重点项目包括人纤溶酶原、新型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等 [4] - 根据战略规划和研发进度合理确定每年研发投入金额 [4] 市场与品牌 - 以市场为导向制定销售策略,完善市场营销体系,打造推广队伍,深耕现有渠道,开拓新销售渠道 [4] - 响应国家战略,深化合作,推进产品出口和技术输出,提高国际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4]
中国血制品必将出现一个巨头
36氪· 2025-06-30 14:28
行业整合与竞争格局 - 中国血制品行业近五年发生多起重大并购,包括华润48亿元收购博雅生物、海尔125亿元控股上海莱士、天坛生物13亿元吞并中原瑞德等,行业进入深度整合时代 [1] - 行业形成国药系、海尔系、华润系与华兰生物四大阵营鼎立格局,2024年前四名企业合计采浆量超7300吨,占全国总量近60% [2][4] - 行业集中度从2019年前五名不足50%提升至2024年超70%,马太效应显著 [4] 政策与资源壁垒 - 2001年起国家暂停新批血制品企业许可,2012年浆站审批政策收紧,全国血制品企业锐减至2021年的28家 [2] - 牌照与浆站双重稀缺性迫使企业通过并购扩张,国资与民营资本围绕血浆资源展开激烈争夺 [2] - 2024年正常经营的血制品企业不足30家,超半数因缺乏新浆站资质陷入发展困局 [4] 企业资源与规模效应 - 国药系拥有154个浆站,2025年采浆量突破4000吨占全国40%,天坛生物2024年采浆量2781吨(同比+15%) [3] - 海尔系控股上海莱士后浆站增至53个,采浆量近1800吨 [3] - 华润系采浆量从467吨提升至630吨,计划整合丹霞生物17个浆站 [3] - 华兰生物2024年采浆量1586.37吨,单站效率行业第一 [4] 技术升级与产品结构 - 国内血制品市场规模2023年突破600亿元,但需求缺口达4000吨 [5] - 我国白蛋白人均使用量不足美加日的1/5,免疫球蛋白不足1/4,凝血因子不足1/50 [6] - 国际企业可从血浆提取22种产品,国内龙头上海莱士仅能生产12种 [6] - 天坛生物拥有14个血制品品种,中小企业平均仅5-6个 [5] 研发与重组技术突破 - 华润通过收购绿十字中国获得重组VIII因子技术,切入百亿级血友病市场 [8] - 华兰生物2024年研发费用3.33亿元(同比+18.63%),重组人凝血因子VIII进入临床 [8] - 天坛生物2025年提交两款重磅产品上市申请,包括国内首个皮下注射人免疫球蛋白 [10] - 上海莱士推进重组人凝血因子Ⅶa临床,整合南岳生物凝血因子生产线 [10] 未来发展趋势 - 行业将从"血浆驱动"转向"资源+研发"双轨战略 [9] - 政策向"研发能力强、血浆综合利用率高"的企业倾斜 [8] - 未来三年剩余优质标的将被瓜分,可能复刻全球寡头垄断格局 [4] - 中国或将诞生首家跻身全球TOP5的血制品超级巨头 [8]
再次易主,国药系能制服派林生物这匹悍马吗?
国际金融报· 2025-06-19 15:39
行业并购与格局重构 - 国药集团拟以46亿元收购派林生物21.03%股权 属于高溢价收购 交易完成后国药系将拥有154个浆站 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 [1] - 派林生物经历多次易主 从三九生化到振兴生化 再到双林生物 最终更名为派林生物 2023年陕西国资38亿元入主 此次为国药集团接棒 为第六次控制权变更 [3] - 本次交易每股转让价格约29.99元 较停牌前收盘价16.96元溢价76.83% 2023年胜帮英豪收购控制权本金为38.44亿元 年化单利9%计算利息后交易价格或达46.12亿元 [4] 公司经营与历史沿革 - 派林生物前身为宜春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1996年上市 2007年振兴集团接盘 2018年浙民投30亿元入主 2021年收购哈尔滨派斯菲科进入血制品领域 [3] - 公司目前拥有38个血浆站 年采浆量超1400吨 36家在营浆站中19家来自派斯菲科 17家来自广东双林 联席董事长付绍兰已83岁高龄 [6] - 2024年5月公司收到山西证监局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 涉及派斯菲科2022年销售协议违规及内幕信息登记不完整等问题 6月已提交整改报告 [6] 行业发展与市场前景 - 全球血液制品市场规模2024年超500亿美元 预计2030年达900亿美元 行业呈现寡头垄断格局 前几大企业占据80%市场份额 [8] - 中国血液制品市场规模2024年600亿元 预计2030年达950亿元 年采浆量13400吨 同比增长10.9% 但仅占全球18% 人血白蛋白超60%依赖进口 [11] - 国内产品以人血白蛋白为主 国际市场以免疫球蛋白与凝血因子类为主 未来后两类产品将成为增长驱动力 行业有望突破千亿规模 [11] 技术能力与竞争格局 - 国外企业可分离20多种蛋白及因子 国内企业最多分离14种 技术差距明显 综合利用水平较低 [12] - 国药集团通过多次并购形成154个浆站的规模优势 华润医药2021年收购博雅生物入局 2024年收购绿十字扩充浆站 [9] - 国内形成天坛生物 上海莱士 泰邦生物 华兰生物 派林生物五大千吨级企业 但集中度仍低于欧美成熟市场 [8]
近5亿元增资子公司后 博雅生物拟三次降价出售股权
中国经营报· 2025-06-06 21:55
博雅欣和股权转让 - 博雅欣和80%股权经历两次流拍后,挂牌价格从首次的2.13亿元降至1.92亿元(降10%),再计划降至1.58亿元(降25%),约为原评估值2.13亿元的75% [2][3] - 博雅欣和主营业务为抗感染类、糖尿病类、心脑血管类药品,2023年营收1036.9万元,净亏损5687.42万元;2024年营收477.84万元,净亏损1131.58万元,全年净亏损收窄至3461.87万元 [5] - 公司转让目的是聚焦血液制品主业,优化资源配置,转让后持股比例将从90.6869%降至10.6869%,不再合并报表 [3][5] 博雅生物经营状况 - 2021-2024年营收增速分别为5.47%、4.08%、-3.87%、-34.58%,2024年净利润增长67.18%主要因2023年计提减值导致基数低 [6] - 2024年血液制品业务营收15.14亿元(占比87.29%),同比增长4.32%,但毛利率下降4.63%至65.11%;生化类用药营收2.1亿元,同比下降37.34% [6] - 核心产品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人血白蛋白、人纤维蛋白原2024年营收分别下降12%、7.94%、2.65%,毛利率分别下降2.34%、5.51%、6.42% [7] 行业布局与产能 - 2024年完成收购绿十字香港控股,新增血液制品生产牌照和4个单采血浆站,采浆总量达630.6吨(+10.4%),其中本部采浆量522.04吨(+11.7%) [7] - 公司表示因浆站数量较少导致采浆规模较小,但吨浆产值和毛利率处于行业前列 [7] - 2025年一季度营收5.36亿元(+19.49%),净利润1.39亿元(-8.25%) [7]
关税摩擦降温后,血制品的国产替代前景变了吗?
新浪财经· 2025-05-16 15:48
关税调整影响 - 中国对原产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从24%下调至10%,较此前最高125%的税率大幅降低 [1] - 关税回调削弱了进口血制品涨价和国产替代加速的预期 [1] - 业内流传未公开的反制关税商品排除清单,血制品名列其中 [1] - 关税回调至10%对进口产品价格影响不明显,产品到岸价可能仅上涨两三美元,行业上下游可消化 [2] 市场反应与竞争格局 - 在关税摩擦初期,血制品板块在A股市场表现强势,博晖创新涨超12%,博雅生物涨超10%,派林生物、卫光生物涨停,天坛生物涨近9%,华兰生物涨超5% [1] - 国内血制品头部公司包括天坛生物、泰邦生物、上海莱士、华兰生物、派林生物、远大蜀阳,其采浆量合计占国内血浆采集量80%左右 [1] - 2024年国内单采血浆站采浆量较2022年增长约30%,进口产品增加,供应量增长加剧行业竞争 [4] - 集采和价格联动导致血制品整体价格下滑 [4] 产品结构与价格差异 - 国内血制品市场中人血白蛋白使用量最大,约占70%,其中进口产品占比超60% [2] - 院外国产人血白蛋白终端价整体略高于进口产品,以10g规格为例,进口产品价格区间为345-440元,国产产品为359-580元 [2] - 院内进口、国产人血白蛋白无明显价格差异 [2] - 海外市场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类产品应用更普遍,人血白蛋白占比仅为20%左右 [5] 供应链与市场机会 - 关税摩擦为国产产品进入医院、调整收入结构提供机会,医院可能增加国产血制品供应商作为备选 [3] - 国内人血白蛋白院内、院外市场份额约为4:6,进口厂商院内销售占比50%,国产厂商仅20%-30% [3] - 院外市场价格更高但波动大,院内市场利润率不高但更稳定 [3] - 国产厂家可借机将全线产品带入院内市场,逐步调整产品结构,发展更有技术含量的品种 [5] 技术差距与产品线 - 国际龙头企业能从血浆中提取二十余种产品,包括人凝血因子X、XIII、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等,免疫球蛋白类产品多达十几种 [5] - 国内企业最多只有十余种产品,以人血白蛋白和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为主,凝血因子类产品只有部分企业可生产且产量较少 [5] - 国内外血制品公司技术水平存在差距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