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车
搜索文档
大行科工(2543.HK):折叠自行车方兴未艾 公司线上线下齐发力
格隆汇· 2025-11-01 17:58
公司概况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1982年创立于美国的全球折叠自行车头部品牌,2024年在中国内地折叠车行业的零售量、零售额市场份额分别为26.3%、36.5%,均排名第1位 [1] - 2024年公司在全球折叠车行业的零售量、零售额市场份额分别为6.2%、2.9%,分别排名第1、第2位 [1] - 2022-2024年公司营收从2.54亿元增至4.5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3.2%,净利润从0.31亿元增至0.52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9.0% [1]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收入3.19亿元,同比增长42.6%,净利润3884万元,同比增长52.3% [1] 增长驱动因素 - 线下渠道加速开设专卖店,截至2025年上半年已与38家国内经销商合作,拥有720个零售点 [1] - 线上直销渠道在多个电商平台持续开店,实现销售快速增长 [1] - 公司支持经销商升级零售门店,拥有更大面积、独立店招、独家销售大行品牌自行车的专卖店数量大幅增加 [1] 行业前景 - 2024年全球折叠自行车零售量370万辆、零售额231亿元,2019-2024年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13.4%、20.8% [3] - 2024年中国内地折叠自行车零售量80万辆、零售额18亿元,2019-2024年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19.9%、31.6% [3] - 折叠自行车凭借便携性、小巧、高颜值,相比大轮径的公路车、山地车更加适配城市休闲骑行需求,契合"汽车4轮+自行车2轮"的出行方式 [3] - 骑行运动热度提升,正从高线城市向中低线城市扩散 [3] 未来发展战略 - 人群扩圈:公司积极推进商场店、旗舰店开设,加强下沉市场渠道开拓,并联合经销商组织骑行活动、开设骑行驿站、举办折叠自行车比赛、打造车友社区等,推广骑行生活方式 [4] - 品类开拓:公司积极开拓公路车、电助力自行车、电动两轮车等新品类,2024年10月16日与金轮集团共同注资成立的天津大金科工投产,将提升电助力折叠车、电动车等产品的研发和制造能力 [4] - 出海增量:2025年上半年公司海外收入2069万元,同比增长49.4%,其中5-6月海外收入1028万元,同比增长251.2%,公司已重新聘任欧洲市场经销负责人,未来将加码海外渠道拓展 [4] 财务预测 - 预计公司2025-2027年营收分别为7.70亿元、10.77亿元、13.27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70.9%、39.9%、23.2% [5] - 预计2025-2027年经调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95亿元、1.34亿元、1.7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81.3%、41.4%、27.5% [5]
“轮上经济”加速崛起
齐鲁晚报· 2025-09-30 12:04
行业宏观背景 - 行业在“双碳”战略与全民健身热潮双重驱动下加速发展 [3] - 企业以创新和智能制造为核心,推动制造向创造转型 [3] - 发展模式呈现“科技+市场”双轮驱动特征 [3] 泰山瑞豹公司分析 - 公司是首个登上奥运会舞台的中国自主品牌自行车企业 [4] - 为国家队定制的T24场地车采用航天级T1100碳纤维材料,车架重1150克,整车重9.6公斤,达到全球同级最轻水平 [5] - 已连续三届陪伴中国国家自行车队征战赛场,并成为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国家队竞赛器材供应商 [5] - 拥有全国最大的高端碳纤维自行车研发生产基地,应用工业4.0标准生产线使人力成本降低30%,车架送检良品率提升至98%以上 [5] - 市场覆盖5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国内深耕+全球拓展”的销售格局 [6] 凯力特公司分析 - 公司从高处作业吊篮制造转型至碳纤维自行车领域,投资5000万元建设年产2万套项目 [7] - 采用航天级模压成型工艺,旗舰产品CLTE系列车架较同类产品减重10%同时提升侧向刚性15% [7] - 应用超声波探伤与工业CT扫描实现100%缺陷检出率 [7] - 2023年转型后迅速完成品牌创建与量产,产品涵盖10余个品类,5条新生产线年产量可达2万辆,预计年销售额1.4亿元以上 [8] - 与地方政府联合开展补贴消费活动,投入1000辆自行车促进全民健身 [8] 美利达自行车(山东)公司分析 - 公司为台湾美利达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2007年以3000万美元投资落户德州 [9] - 拥有7万平方米生产车间,500余名员工与工业机器人协同作业,年产量近30万辆,日产量最高达1600辆 [9] - 形成山地车、公路车、城市休闲车三大品类矩阵,2024年销售额达20亿元 [9] - 提供车架终身保固,以超业界标准验证产品质量 [10] - 冠名“美利达杯”全国自行车大赛,将赛道作为产品测试场 [10]
深圳成立科技体育产业基金,户外运动走向生活化与全民化
环球网· 2025-09-15 08:59
深圳市科技体育产业基金设立 - 基金正式设立,主题为“先行示范,体育鹏城” [1] - 旨在整合体育产业链优质企业 [1] - 重点投向人工智能与数据分析、高端智能运动装备、元宇宙与虚拟赛事、数字文化娱乐等前沿领域 [1] 中国体育产业宏观表现 - 2023年体育产业总产出达到3.67万亿元,同比增长11.31% [4] - 产业正向2025年5万亿元目标迈进 [4] - 经常参与体育锻炼人数规模增长至5.21亿人 [4] 运动户外用品市场表现 - 2024年中国运动户外用品市场规模达5227亿元,同比增长13.48% [4] - 增速高于同期全球市场的5.01% [4] - 带动体育运动装备更新及迭代升级 [4] 细分领域与装备增长 - 2024年骑行运动装备中公路车成交额同比增长64% [4] - 露营装备持续热销 [4] - 2024年体育赛事运营行业市场规模达469亿元,同比增长9.84% [4] 体育基础设施供给 - 全国体育场地数量增至484.17万个 [4] - 供给充足 [4]
现金骤降47%仍豪赌扩产 大行科工或扛起29万产能消化
智通财经· 2025-07-25 15:28
行业趋势与市场格局 - 全球骑行运动热潮推动折叠自行车需求增长,尤其受城市通勤者和户外爱好者青睐[1] - 2023年全球自行车市场规模3740亿元,折叠车占比仅5.3%(168亿元),属于小众赛道[14] - 中国内地是全球最大折叠车市场,占全球需求25.2%,2018-2023年CAGR达19.1%[7][14] - 中高端自行车(≥1000元)产量2018-2023年CAGR为7.7%,预计未来将加速至双位数增长[11] 公司市场地位 - 按2024年零售量计,中国内地市场份额26.3%(零售额份额36.5%),行业绝对龙头[1] - 2023年中国内地销量14.9万辆,市场份额21.1%,领先第二名(9.7万辆)断层优势[14] - 全球市场2023年销量15.7万辆排名第一,但仅领先第二名不到7万辆[14] - 全球前五大企业合计份额21.8%,公司占5.6%[16] 财务表现 - 销量从2022年14.9万辆增至2024年22.95万辆,CAGR达24.1%[2] - 2025年前4个月销量9.34万辆,同比增长46.5%[2] - 收入从2022年2.54亿元增至2024年4.51亿元,2025年前4个月达1.85亿元[2] - 净利润从2022年3143万元增至2024年5229.9万元,2025年前4个月2152.8万元[2] - 毛利率从2022年30.7%提升至2024年33%[3] 业务模式与运营特点 - 产品矩阵覆盖70+车型,从折叠车扩展至公路车、山地车、电助力车等[2] - 经销商渠道收入占比近70%(2025年前4个月69.5%),但毛利率最低仅26.9%[3] - 惠州工厂年产能9万辆,2024年56.8%销量依赖OEM代工,2025年前4个月代工比例升至65.5%[4] - 海外销售占比从2022年22.1%骤降至2025年前4个月5.6%[4] 战略动向与IPO计划 - 中高端产品权重从2022年44.9%提升至2023年60.9%,顺应消费升级趋势[11][14] - IPO募资拟扩建20万辆产能(2027年投产),总产能将达29万辆[5] - 现金及等价物从2024年底1.08亿元降至2025年4月5902万元[5][6] - 2025年7月通过中国证监会备案,二次递表港交所进入IPO冲刺阶段[1] 发展挑战 - 现有产能严重不足,代工成本占销售成本47.1%[4] - 海外市场拓展乏力,欧美份额持续萎缩[4] - 小众赛道天花板明显,2023年中国市场规模仅14亿元[4] - 新产能投产后存在29万辆/年的消化压力[5]
科学骑行,这些要点需上心(健身视野·服务站)
人民日报· 2025-07-24 06:11
正确上下车姿势 - 双手捏住刹车,右脚从车座后方跨上是正确上车姿势 [2] - 左脚撑住,把车往左边倒,右脚从车座后方下来是正确下车姿势 [4] - 右脚从车座前方的横梁上跨过来是错误上车姿势,容易被绊倒 [6] 正确骑行姿势 - 双手食指和中指搭在刹车上,目视前方,双脚踩踏做圆周运动,不要往外或往内扣是正确侧面骑行姿势 [8] - 膝盖外八字打开是错误骑行姿势 [12] 骑行热身与放松 - 运动前需提升体温、加快心率、活动关节、动态拉伸以激活神经肌肉系统 [12] - 颈部上下左右转动头部可活动颈部肌肉 [12] - 肩部向前和向后做大圈绕环 [13] - 腰椎轻柔地做转体运动 [14] - 膝盖轻微下蹲或半蹲,保持背部挺直 [15] - 脚踝踮起脚尖再放下,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 [16] - 腿部进行弓步拉伸 [17] - 骑行后慢骑5-10分钟使心率平缓下降 [17] - 结束后15-30分钟可进行静态拉伸 [18] - 结束后30-60分钟是补充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最佳时间 [18] 科学训练安排 - 需评估当前FTP、最大心率、静息心率等体能基础 [19] - 考察过去几个月的训练量、强度、频率等训练历史 [20] - 考虑每周能投入的训练时间 [21] - 分析爬坡、平路巡航、冲刺、耐力等优劣势 [22] - 检查身体各部位是否有影响训练的旧伤 [23] - 有氧耐力训练可提升心肺功能 [24] - 间歇训练如1分钟冲刺加2分钟慢骑可提高最大摄氧量 [25] - 爬坡训练可强化腿部肌肉 [26] - 建议以4-6周为一个周期调整计划 [26] - 每周应安排1-2个完全休息日 [26] 新手常见误区 - 头盔系带太松会导致骑行时头盔后仰或前倾 [27] - 头盔应水平佩戴在眉毛上方约两指宽的位置 [28] - 车座高度不合适会导致膝盖压力大或臀部左右摇晃 [29] - 座椅高度需调节至髋关节下两指 [29] - 骑行前应检查轮胎胎压 [30] - 骑行前需进行5-10分钟轻松踩踏热身 [31] - 骑行后需进行5-10分钟轻松踩踏放松 [31] - 少量多次补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 [31] - 1小时以上骑行应在30-60分钟后补充能量 [31] 骑行装备选择 - 上衣可选择紧身骑行服减少风阻 [32] - 裤子可选择带坐垫的骑行裤减少摩擦 [32] - 公路车适合追求速度、长距离骑行或竞赛人群 [32] - 山地车适合山地越野、林道穿梭和复杂路况 [32] - 平把公路车适合城市通勤或休闲骑行 [32] - 车架尺寸需根据身高选择 [32] - 铝合金车架轻量实惠 [32] - 碳纤维车架轻量弹性高但价格高 [32] - 钢车架舒适但更重 [32]
83岁“折叠车之父”带队,大行科工九成股权集中冲刺港股IPO
搜狐财经· 2025-07-18 12:33
上市进程与市场地位 - 公司计划发行不超过910万股港股 即将进入港交所上市聆讯阶段 [1] - 2025年1月20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中国市场份额21.1% 全球份额5.6% 均为行业第一 [4] - 2023年中国折叠自行车市场前五大企业合计份额54.1% 公司以149.2千辆零售量(21.1%)领先 第二名B公司97千辆(13.7%) [8] 技术优势与产品布局 - 创始人韩德玮博士为激光物理学家 1984年推出首款折叠车量产首年售出6000辆 [5] - 截至2024年底拥有108项中国专利和22项国际专利 通过"共享360项目"授权18家同业专利技术和14家品牌授权 [5] - 经典车型P8累计销量突破12万辆 "马甲线"专利技术使车架刚性提升30% [7] - 产品线从单一折叠车扩展至70余款车型 覆盖公路车/山地车/儿童车/电助力自行车等品类 [7] 财务表现与业务结构 - 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3.52亿元(同比增长58.7%) 净利润4583.8万元(增速74.1%) 销量17.52万辆(同比增51.5%) [10][11] - 中端产品(2500-5000元)成为主力 2024年前三季度销量11.28万辆较2022年翻倍 收入占比从50.6%升至69.7% [12][13] - 大众产品(<2500元)销量从2022年8.21万辆降至2024年5.34万辆(-35%) 收入占比从39%缩至20% [13] - 线上直销收入占比从2022年5.6%提升至2024年19.9% 三年增长14个百分点 [13] 渠道与产能情况 - 通过38家经销商覆盖650个零售店 山姆会员店定制款年销超3万辆 但经销渠道贡献70%收入 [15] - 惠州工厂产能9万辆 2022-2024年产能利用率超100%(2022年达117.2%) 2024年55.5%产品依赖OEM代工 [16] - 黑猫投诉平台累计1700余条质量投诉 涉及链条脱落/车架异响等代工质量问题 [17] 股权结构与治理问题 - 创始人韩德玮直接持股88.56% 通过员工平台合计控制90.16%股权 董事会含两名83岁高龄董事 [18] - 2016-2020年存在股权代持历史 证监会要求补充说明合法合规性 [20] - 上市前突击分红 2022年底派息2350万元 2024年两次分红合计1800万元 创始人个人获约4320万元 [20] 行业格局与挑战 - 全球折叠车渗透率仅1.7%(280万辆/总销量1.66亿辆) 中国市场规模14亿元 相当于中型A股公司年营收 [15] - 海外收入占比从2022年22.1%降至2024年6.6%(2339万元) 欧美市场拓展乏力 [15][16] - 全球市场份额仅领先第二名0.2个百分点(5.6% vs 5.4%) 中国市场份额21.1%但被永久(13.7%)/凤凰(11.6%)紧追 [9]
骑行的尽头是货拉拉
虎嗅· 2025-06-15 12:24
骑行文化现象 - 骑行圈存在隐形鄙视链,从专业赛事到共享单车用户形成层级结构,但共同排斥中途叫货拉拉的行为[1] - 货拉拉、滴滴等物流APP成为骑行者应对体力透支、突发天气、迷路或摔车的应急解决方案[2][5] - 部分骑行者将打车视为"耻辱",认为暴露了经验不足或计划不周的问题[19][20] 物流平台与骑行场景融合 - 物流车辆为骑行者提供体力不支、车辆故障等突发状况的"无痛退路",尤其在城市夜骑和长途路线中作用显著[9][14][15] - 新手骑行者首次使用货拉拉的场景多为体力耗尽或不适,典型案例包括北京30公里夜骑中途叫车、上海滨江骑行因天气中断[9][10] - 物流平台司机对骑行救援需求已形成服务惯性,川藏线等长途路线也可呼叫车辆支援[16][17] 骑行产业发展数据 - 2023年中国千元以上自行车产量达1215万辆,同比增长15.1%,显示高端市场持续扩张[40] - 骑行App"行者"五一单日生成60万条轨迹数据,较平日增长20%,社交平台相关讨论热度增速近400%[37][38] - 中国骑行人口仅占总人口0.4%,行业增长空间显著,二三线城市骑行活跃度已比肩一线城市[38][44] 骑行消费升级趋势 - 自行车从交通工具转变为个人风格载体,碳纤维车架、高端变速系统成为硬件升级重点[42][43] - 骑行服饰呈现两极分化,既有迪卡侬等性价比品牌,也有Rapha等奢侈定位的专业装备进入市场[42] - 城市骑行(Cityride)风潮推动自行车作为时尚单品复兴,形成新的社交货币属性[36][41]
京东运动成为北京自行车展官方合作伙伴 线上线下联动共启骑行行业新篇章
中金在线· 2025-05-16 18:58
战略合作 - 京东运动与北京国际自行车运动及装备展览会(Bike China)达成战略合作,成为展会官方合作伙伴 [1] - 合作基于京东运动的供应链优势和骑行产品服务,旨在打造集商贸、文化、科技于一体的行业盛会 [1] - 京东运动将在展会现场设立"京东骑行生态馆",展示公路车、山地车、骑行服饰、智能穿戴设备等产品 [1] - 提供小时购、上门安装等服务,实现"即购即享"购物体验 [1] - 设立采销直播间,邀请骑行达人分享选购指南与骑行心得 [1] 行业趋势与消费数据 - 全民健身理念推动骑行运动普及,带动相关装备消费增长 [2] - 2025年京东骑行品类成交额显著增长,折叠车、骑行服配、电助力自行车等品类同比增长超50% [2] - 京东运动将发布《2025中国骑行消费白皮书》,分析骑行消费趋势变化 [2] 品牌与赛事活动 - 京东运动通过举办京东骑行节、钱江源公路自行车赛、环西自行车中国挑战赛等赛事,提升骑行爱好者体验 [2] - 与Bike China共同发起"骑遇京城"全民挑战赛,线上线下联动推动骑行文化普及 [2] - 未来将持续丰富产品和服务,打造更多骑行赛事及优惠活动 [3] 展会与营销 - 北京自行车展将于8月29日至31日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朝阳馆)召开 [1] - 京东APP搜索"骑行"可进入京东心动购物季会场,购买专业骑行装备 [1]
花20万骑自行车?CityRide带火「骑行经济」
36氪· 2025-05-15 08:03
骑行消费市场概况 - 2023年中国千元以上自行车产量达1215万辆,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达2657.7亿元[3] - 骑行带动整车、配件、穿戴装备等产业链发展,装备党年均消费超20万元[9][10] - 天猫双11骑行品类销售额同比增长超40%,自行车整车增长超80%[18] 骑行装备消费特点 - 公路车成主流,入门款价格3000-4000元,高端款达十几万元[5][16] - 改装文化盛行,高端轮组、车架等配件价格超整车,订单曾排至2025年[8][18] - 骑行服销量暴涨,天猫618期间同比增长390%,头盔、锁鞋等穿戴装备需求旺盛[19] 产业链升级与新业态 - 全国现存4500余家骑行相关企业,2024年新增550余家[15] - Fitting服务兴起,单次收费700-800元,机构预约爆满[21][22] - 骑行绿道建设及赛事活动推动"骑行+"业态,串联景点、民宿等资源[23] 国产品牌发展动态 - 喜德盛转型公路车市场并收购环法车队,瑞豹门店量2023年增长60%[29][30] - 国产配件崛起,SCOM轮组、迈金变速器打破国际品牌垄断[32] - 2024年下半年行业降价潮,部分车型价格降幅达50%,经销商利润承压[33] 市场趋势与挑战 - 消费群体年轻化,客单价提升至4-5万元,家长愿为初中生购置高端车[26] - 产能过剩与竞争加剧导致营业额下滑10%-20%,行业进入理性调整期[33][35] - 长期潜力仍存,需品牌坚守长期主义并引导市场[35]
花20万骑自行车?CityRide带火“骑行经济”
36氪· 2025-05-07 20:07
骑行消费市场概况 - "五一"假期骑行热度攀升,长安街等骑行圣地出现拥堵现象 [1] - 骑行带动整车、配件、穿戴装备等产业链发展,2023年中国千元以上自行车产量达1215万辆,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达2657.7亿元 [1] - 骑行周边产业趋向专业化与细分化,催生新业态 [1] 骑行消费结构分析 - 公路车入门款价格3000-4000元,高端品牌达数万至十几万元 [2] - 装备党改装消费显著,案例显示单人在自行车上累计花费超20万元(含二手钛合金车架1万+、轮组4000+、套件3000+等) [3][5] - 配件改装对骑行性能提升明显,社交氛围驱动跟风消费(如3500元"左撇子"前叉引发模仿) [6] - 基础装备(头盔、护具、水壶等)入门款组合消费超千元,进阶装备(骑行服、码表等)总价可超过整车 [8] 产业链发展动态 - 国内现存骑行相关企业4500余家,2024年新增550家,2025年1-4月新增150家 [9] - 公路车取代山地车成为主流,因社交属性更强(天猫双11整车销售额同比增80%,京东部分品牌成交额增3倍) [9][11] - 高端配件需求旺盛,2022年部分厂商订单排至2025年 [11] - 骑行服品类爆发(天猫618销量同比增390%),本土品牌ROCKBROS、兰帕达迈入亿元俱乐部 [12] 配套服务升级 - 专业化fitting服务兴起,机构通过身体数据调整车辆配置(单次服务费700-800元,预约火爆) [13][14] - 骑行摄影形成细分市场,单张照片售价20-30元 [14] - 多地建设骑行绿道、举办赛事,推动经济联动效应(串联景点、民宿等业态) [15] 国产品牌高端化趋势 - 消费群体年轻化,客单价从2000-7000元提升至数万元(案例:初中生组装4万+公路车) [16] - 喜德盛转型公路车市场并收购环法车队阿斯塔纳,X-Lab系列成高端代表 [18] - 瑞豹门店2023年增长60%,现象级产品SUPER SPORT销量超3万台 [18] - 国产配件突破国际垄断(如SCOM轮组对标万元进口产品,迈金变速器挑战禧玛诺/速联) [21] 市场调整与挑战 - 2024年下半年行业降价潮:崔克部分车型降价50%,闪电车型从2.3万降至1.5万,禧玛诺套件从3万降至1.3万 [22] - 竞争加剧致经销商营业额下滑10%-20%,但长期仍看好市场潜力与国产品牌发展 [22][24]